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百科分类 >> 博客中国相关板块 >> 艺术新百科 >> 戏剧
戏剧
按字母顺序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返回首页>>
 
"戏剧" 分类下的词条 创建该分类下的词条
沙河调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沙河调
摘要: 沙河调 :是指早期豫剧在缺少交流、相互不渗透的发展时期流传在沙河沿岸的豫剧演唱方式。后来随着演员的流动,逐渐扩展到整个豫南地区。这里简介一下沙河调的代表人物及代表剧目。沙河调的流传区域地处平原,水肥土沃,解放前多富足人家,因此演出团体教多,演出也比较经常,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成就了一大批名家,三十,四年代,沙河调是可以和豫东调、豫西调相提并论的。五十年代左右,因为沙河调青黄不接,而且大多地处三不管地带,很少有人参加第一届戏曲汇演,这就让他们失去了直接进入国营剧团的机会。这是沙河调后来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2378次
喇叭戏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喇叭戏
摘要:三百年前,众多外来剧种涌入素有“海运之咽喉,辽左重地”之称的海城牛庄,当地艺人取众戏种之精髓演绎出了一种独特的地方剧种———海城喇叭戏,并盛极一时。  简介喇叭戏是产生于辽宁海城的地方剧种,原名柳腔喇叭戏。主要流行于辽宁的海城、鞍山、营口、盘锦全境和辽阳、盖县的部分地区。由于当地把该剧种的主要伴奏乐器唢呐称为喇叭,故称之为喇叭戏。历史喇叭戏是在辽南秧歌中孕育产生的。辽宁的秧歌在明代已盛行。辽宁大秧歌在清初有一人场、二人场、混场 (多人场)。二人场中已出现了由上、下装扮演的《小两口分家》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1860次
撮泰吉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撮泰吉
摘要: "撮泰吉"系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彝语的音译,现在见到的文字音译名称有"撮衬姐"、"撮寸几"、"撮撮泰吉屯姐"、"撮特基"、"撮泰吉"等十余种。其中,"撮屯姐"比较接近彝语的译音,现在用"撮泰吉"的名称,是借吉利的谐音汉字做译名。在彝语中,"撮"意为人或鬼,"泰"意为变化,"吉"意为玩耍游戏,一般译为"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或"人类变化的游戏",简称"变人戏" 。但也有学者认为,"撮泰吉"反映的是变成鬼神的祖先当初迁徙、垦荒的艰难场面,并借助祖先的威灵来保佑后裔和驱逐邪魔瘟疫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1486次
丁丁腔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丁丁腔
摘要:“丁丁腔”, 始称“太平歌”,是徐州特有的戏曲种类。 丁丁腔17世纪后半叶兴起于利国镇一带,后在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广为流传。明末清初,常有漕运船队在利国镇的厉湾、寄堡、庙庄等地停泊。闲暇时,船工们在岸上演唱自已家乡的民歌、小调,自娱自乐。当地农民从围观到参与,学唱者越聚越多,久而久之,积众家之长,形成了独有的唱腔和曲谱。由于当时演唱的内容多为祈丰收、求平安之类的词句,因此人们把这种演唱称为“太平歌”。表演“太平歌”时演员所持花伞的周围饰有小铜铃,舞动时发出丁丁当当的音乐效果,以后在徐州广泛流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1806次
甘南藏戏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甘南藏戏
摘要:甘南藏戏藏语称“南木特”、即“传记”之意。又因在拉卜楞寺首 甘南藏戏次演出,故又称“拉卜楞藏戏”。甘南藏戏诞生于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从藏族民间舞蹈、民歌、僧歌演变而来的。藏戏在甘南普遍流行开来,并传至四川的甘孜、阿坝一带以及青海黄南自治州等方言区。历史发展南藏戏地方化是受汉族传统戏曲更多影响的结果。甘南藏戏正式形成是1946年,它的出现同嘉木样五世活佛有关。嘉木样五世丹贝坚赞聪明好学, 很有文化修养。他21岁(1937年)赴拉萨学法讲经期间,多次观看藏戏,并有所研究。三年后 ,他返回甘南拉卜楞寺,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1849次
青海藏戏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青海藏戏
摘要:藏戏是起源于西藏地区的藏族戏曲剧种。青海藏戏是藏剧的一个支脉。藏戏在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中,是历史最久、产生最早的一个。它的起源为原始宗教摫坎〝巫师仪式与当地土风舞相结合而成的哑剧性跳神仪式。简介 藏戏集中了藏族古典文学、音乐、舞蹈、表演、美术等各种艺术手段之大成。在我国戏剧史、文学史上特别在少 青海藏戏数民族戏剧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藏戏形成之初,是一种广场剧,乐器只有一鼓一钹和大喇叭,人物上下场用鼓钹伴奏,演唱时多为一人独唱,大家伴唱帮腔。在表演上,藏戏有唱、舞、韵、白、技、表等六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2731次
嗨子戏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嗨子戏
摘要:阜南文化底蕴深厚,被万里同志誉为“天下独一戏”的嗨子戏,就是在这块热土上成长起来的一朵绚丽艺术奇嗨子戏葩。一百多年来,嗨子戏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嗨子戏以其起腔多用“嗨”字而得名,大概形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主要活跃在淮河中上游一带。在嗨子戏形成初期,艺人采取“围鼓坐唱”形式,演唱一些带有故事情节的“花腔小调”。表演简单朴实。解放后,嗨子戏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1958年阜南嗨剧团成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年平均演出280余场。1978—1981年,年演出场次高达300余场,极大的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2047次
武安傩戏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武安傩戏
摘要:武安傩戏最早出现在夏商时期,距今已有3000年历史。最初以面具戏为主,逐步发展为傩戏、赛戏、队戏等十余武安傩戏种形式,且分布较广,全市各乡村几乎都有。近年来,武安市冶陶镇固义村演出的傩戏《捉黄鬼》,以其恢宏的气势,神秘的色彩,丰富的内容,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改变了以往“长江以北无公认戏”的断言。由来傩戏(拼音:nuóxì),也称为傩舞,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约在元明时由古代傩仪发展而成。初是以歌舞演故事,待到钟馗武安傩戏形象在傩仪中出现,傩戏才应运而生。钟馗打鬼的故事始见于唐人传奇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2343次
乱弹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乱弹
摘要:乱弹,戏曲名词。出现于清代花部戏曲声腔兴起时期,词义内涵依使用情况不同而异: 简介①泛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戏曲声腔,诸如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啰啰腔、二簧调等,统谓之“乱弹”。此 说见于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实因它们与具有严格规范的昆曲的区别而得名。 ②对个别戏曲声腔的称谓,如梆子腔、皮簧腔,皆曾自称乱弹。相沿至今,川剧仍称所唱梆子腔剧目为“弹戏”,湘剧仍称所唱皮簧腔为“弹腔”,实系“乱弹戏”和“乱弹腔”的简称。浙江习称戏曲腔调“二凡”、“三五七”为乱弹,并将其在各地衍变的地方戏曲叫做“绍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3075次
辽南影调戏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辽南影调戏
摘要:辽宁省地方戏曲剧种。形成于辽宁省盖县。又名影剧、影调戏、盖平戏,辽宁复县称辽南影调戏。它是建国后在辽南皮影戏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新剧种,1961年定名为辽南戏。 简介辽南戏是辽宁省最年轻的剧种。它是在流行于辽南盖县为中心的皮影戏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故称“辽南影调戏”,辽南影调戏简称“辽南戏”。在音乐曲牌方面,除了继承盖州皮影的曲牌,又广泛吸收辽宁的民歌和鼓乐牌子曲。创造了〔反调〕、〔水连珠〕、〔节节旺〕、〔干龙松〕等曲牌。辽南戏的伴奏乐器比较丰富,以四弦为主,有扬琴、三弦、高胡、琵琶、管、笙、唢呐、板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2686次
青春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青春
摘要:青春二字,蒙去上部,剩下日月,日月为明。只要有青春,就有光明。词语解释词语解释  qīngchūn  青春  ◎ 青春 qīngchūn  (1) [youth]∶青年时代  壮丽的青春  (2) 也用于比喻  百年老厂恢复了青春  (3) [age]∶指少年、青年人的年龄  青春几何  (4) [spring]∶春天草木茂盛呈青葱色,所以春天称青春  青春作伴好还乡。——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指春天。春季草木茂盛,其色青绿,故称。  《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王逸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3946次
新城戏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新城戏
摘要:20世纪60年代初,以流传于吉林省扶余一带的满族曲艺八角鼓为基础发展而成。因扶余在清代曾设新城府治,故定新城戏名为新城戏。1959年,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组织八角鼓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对八角鼓进行了戏曲化的创作改编工作,经多年探索和实践,将八角鼓曲牌中的〔靠山调〕、〔四句板〕作为主要声腔,创作了慢板、原板、数板、行板、弹颂板、快四板等板式,并结合板式运用了〔太平年〕、〔拣菊花〕、〔娃娃腔〕、〔茨山〕等曲牌,使它成为板式变化体与曲牌联套体相结合的剧种。它的音乐唱腔委婉抒情,清越明快。主奏乐器是高胡、三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2109次
唐剧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唐剧
摘要:唐剧,又名影调剧,是20世纪60年代初诞生在河北省唐山市的新剧种,公演于1960年6月。它的音乐唱腔源于唐 唐剧山皮影,它的表演艺术继承了我国戏曲的优秀传统并吸收借鉴了唐山民间舞蹈和影人动作。唐剧的念白基本上都用唐山话,就是赵丽蓉老师演小品时常说的那种话。唐剧是在唐山皮影戏唱腔、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京剧表演艺术孕育而成的新剧种,于本世纪60年代初诞生于唐山市,原定名为唐山戏,后改称唐剧。由来唐剧戏曲剧种。1959年开始在冀东皮影戏音乐唱腔基础上,结合戏曲表演艺术发展为戏曲,因源出河北省唐山一带,故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2098次
安徽琴书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安徽琴书
摘要:安徽琴书,也叫“淮北琴书”、“泗州琴书”。流行于安徽省淮河、涡河两岸及合肥等城市。一般认为是由鲁西南安徽琴书传入泗县后与当地老凤阳歌等小调结合而成。与徐州琴书有一定的血渊关系。一至数人演唱,伴奏乐器有扬琴、坠胡、三弦、琵琶、擅板。曲调有慢板(四句牌子)、悲调(苦条子)、流水、垛子、凤阳歌、流水连句(包括大连句、小连句、贯口连句)。传统曲目有《说唐》 、《反唐》等长篇,《水漫蓝桥》、《十把穿金扇》等中篇,《鹦哥对诗》等短篇。解放后有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如《雷锋》、《烈火金刚》等。起源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3650次
北京曲剧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北京曲剧
摘要: 北京曲剧是发源和形成于北京的剧种。北京曲剧的音乐唱腔源于单弦曲牌,是解放后兴起的剧种,没有传统戏曲北京曲剧的表演程式,也没有严格的行当之分。它以演出现代戏而崛起于戏曲舞台,在表演上以生活气息浓郁而见长。北京曲剧从形成到现在,已经演出了一百多个剧目。有影响的现代题材剧目有《罗汉钱》、《妇女代表张桂荣》、《喜笑颜开》等;近代历史题材剧目有《义和团》、《珍妃泪》等;历史生活题材剧目有《杨乃武与小白菜》、《王老虎抢亲》、《阎家滩》、《屠夫状元》等。其中《杨乃武与小白菜》、《箭杆河边》两剧曾在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2390次
贵州黔剧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贵州黔剧
摘要:黔剧,地方剧种,曾名文琴戏,流行于贵阳、毕节、遵义、安顺、黔西南等地区。黔剧,是由流传在贵州的曲艺扬琴(又名“文琴”、“贵州弹词”)于1953年发展而成的。清光绪年间扬琴在贵州已很盛行。它的文字唱本在 贵州黔剧嘉庆、道光年间便传抄。现存传统唱本四百余折,大多由古典小说和戏曲剧本改编而成。唱词以韵文为主,沿袭讲唱文学的“三、三、四”和“二、二、三”两种句式。伴奏乐器除扬琴外,尚有瓮琴、月琴、小京胡、二胡、琵琶、三弦、箫、笛、怀鼓、碰铃、引磬、摔板等。基本曲调有〔清板〕、〔二板〕、〔扬调〕、〔苦禀〕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2666次
泗州戏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泗州戏
摘要: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泗州戏是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泗州戏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她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大江南北。流行于安徽省淮河两岸,原名“拉魂腔”。据艺人传说,它发源于江苏海州一带,原为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太平调”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一种小戏,后由一邱姓艺人传到淮北泗州(今安徽泗县)一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2886次
繁峙秧歌戏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繁峙秧歌戏
摘要:繁峙秧歌是流行于晋北繁峙( 繁峙县因寺庙多而得名, 繁峙秧歌戏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属忻州市)、应县、代县、原平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繁峙秧歌是由民歌和民间歌舞发展来的,初期的繁峙秧歌大多活动于节日、庙会和农闲之时,在广场上演出。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戏曲和民间艺术的影响,繁峙秧歌逐渐发展丰富起来。繁峙秧歌戏是由民间舞蹈演变成为戏曲的,至今仍存留有演变过程的痕迹。尤其它的唱腔融汇了多种类型戏曲唱腔的形式,为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简要概述“秧歌”曲调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传入繁峙的奋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9411次
通剧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通剧
摘要:通剧是南通地方戏曲的一个剧种。原为僮子戏,它源于上僮子。所谓“僮子”即民间职业巫师,发源于楚越的 通剧“以舞降神”的巫觋与当地的方言、文化、风俗、民情交融,同化逐渐形成了有鲜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巫觋的另一个分支──南通僮子。僮子在乡间从事迷信活动上僮子的过程中,把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说唱神鬼词句及七字调、古儿书唱本加工后,化妆登台,串演戏文。它以南通方言加锣鼓伴奏的演唱、粗犷的唱腔和通俗易懂的唱词,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僮子的做“劝”(劝世文)演戏,尽管纯朴得过于简陋,粗糙得近乎原始,但它却千真万确是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1686次
陇剧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3-13 02:00
标签: 陇剧
摘要:流行于甘肃全省的一个新兴剧种,原称“陇东道情”,是流传在甘肃东部地区的皮影戏,1958年搬上舞台,l959年正式命名为陇剧。 历史沿革 陇东道情历史悠久,唐代陇东就建有道观,道教音乐繁衍不断。明、清以来在道教音乐基础上,民间艺人逐渐吸收陇剧当地民间音乐营养,增加了二股弦等乐器,演变为以皮影形式流传在陇东环县、华池、庆阳一带的陇东道情。清同治年间,环县著名道情艺人解长春(1843-l916年)的皮影班曾在宁夏、内蒙、陕北以及当地流动演出多年,颇受群众赞赏。解毕生致力于道情演唱和皮影技艺的革新,将原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257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