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6048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5-01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败》
《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败》
《二十一世纪资本论》
《二十一世纪资本论》
《快闪小子》
《快闪小子》
《中国走向全球》
《中国走向全球》
《大退化》
《大退化》
《私人帝国》
《私人帝国》
《不安分的帝国》
《不安分的帝国》
《虎头蛇尾》
《虎头蛇尾》
《可乐机器》
《可乐机器》
《好想法来自哪里》
《好想法来自哪里》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奇点将至》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基本信息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文译名:《奇点将至》,《奇点迫近》,《奇点临近》

(图)封面封面

The Singularity Is Near: When Humans Transcend Biology (Hardcover)
by Ray Kurzweil (Author)

Hardcover: 672 pages
Publisher: Viking Adult (September 22, 2005)
Language: English
ISBN-10: 0670033847
ISBN-13: 978-0670033843

本书网站:http://singularity.com/

奇点迫近
File:Kurzweil singularity bookcover.jpg
作者 雷蒙德·库茨魏尔
出版社 Viking Penguin
出版日期 2005
媒介 Print (Hardcover)
頁數 652 pp
ISBN 0-670-03384-7
上一部作品 The Age of Spiritual Machines

作者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美国人,出生于1948年2月12日,是一个发明家、企业家、学者,发明了许多领先的产品,写过一些很有影响的书,曾经成功地创建、发展和出售了4家以他名字命名的人工智能公司。现在担任Kurzweil Technologies, Inc. (Kurzweil科技公司)主要负责人,这是一家开发和销售图形识别、人工智能、进化算法、信号处理、自然仿真处理等技术的公司。

 过去四十年里,库兹韦尔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发明家,有着让人目眩的技术方面的突破和成就。他发明过平板扫描仪、第一台有着清晰音色的电子钢琴、拥有巨大词汇量、能进行语音识别的软件;他创建过10家公司,卖掉了其中五家,他还写过五本书;他有一个麻省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士学位,和13个荣誉博士学位;他是发明家名人堂(Hall of Fame)的会员;他演讲的出场费是2.5万美元,去年他做了四十次这样的演讲。

图书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人工智能的未来(SALT TALK)
When computers take over

(图)封面封面

Ray Kurzweil在 “The Singularity is Near: When Humans Transcend Biology”一书中对人工智能未来的设想,在未来学领域引起很大轰动,其轰动之大足以成为《纽约时报》一个排行榜上“2005年度第13部被博克谈论最多的图书”(http://tinyurl.com/nmnz2) 。我们的书评人、理论物理学家Paul Davies评论说,该书有令人欣喜的猜测,但也有这一领域所特有的大量疑点。(Books and Arts p.)

Prologue: The Power of Ideas

Chapter 1: The Six Epochs
Chapter 2: A Theory of Technology Evolution
Chapter 3: Achieving the Computational Capacity of the Human Brain Chapter 4: Achieving the Software of Human Intelligence
Chapter 5: GNR
Chapter 6: The Impact
Chapter 7: Ich bin ein Singularitarian
Chapter 8: The Deeply Intertwined Promise and Peril of GNR
Chapter 9: Response to critics
Epilogue

电影《奇点将至》编辑本段回目录

科幻成真:通过脑机接口黑掉你的大脑
来源:环球科学  

    诞生于上世纪80 年代的“赛博朋客”(cyberpunk)科幻小说中,经常会出现所谓的“神经植入装置”——一种把人脑和电脑直接相连的东西。就像在那部由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小说改编的、让人看过就忘的电影《捍卫机密》(Johnny Mnemonic)中,主演基努·里维斯(Keanu Reeves)所宣称的那样:“我往脑子里存了几百MB 的文件”。

离不开轮椅的四肢麻痹患者,借助电极帽采集到的脑电波能够穿过虚拟的街道

    在那个区区1MB 存储量都会让人艳羡不已的年代,这种刚刚浮出水面的科幻流派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描述的这些技术并非遥不可及,天才生物医学工程师们稍加努力便能做到。虽然当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还未能开发出此类植入装置,但杰出的科幻小说作家们还是带给了读者希望:这种技术终有一天能实现,甚至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就可能见到。

(图)人工智能人工智能

    在过去十年间,科幻作品中描述的那些技术,陆续成为了现实。在颅骨内植入电极后,患者就可以仅靠大脑神经信号来控制假肢。这为一项新的科学研究拉开了序幕,而这项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绕开由于肌萎性脊髓侧索硬化症(渐冻症)或中风瘫痪的肢体,让大脑的指令得到有效执行。上述例子中,神经电信号是从大脑向外界传递的。同样,科学家也在研究电信号如何反方向传递,即通过电信号刺激猴子的大脑皮层,形成反馈,能让猴子真实地感觉机器手臂在触摸的东西。

    不过,在制造大脑和神经系统其他部分的替代品方面,我们又能走多远呢?除了控制电脑指针或机械手外,这项技术能否通过某种方式,让大脑中大约1,000 亿个神经元成为一个“秘密数据库”,就像吉布森小说中的情节那样,用来存放偷来的工业机密或其他数据表格呢?

    人会变成机器吗?

    了解神经系统工作机制,实现大脑与机器的交互,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进程吗?

    今天的好莱坞编剧和未来学家,作为最初赛博朋客传统的拙劣继承者,已经开始积极涉足神经技术。计划明年上映的影片《奇点迫近》 (Singularity Is Near),就是一部根据计算机科学家雷·科兹威尔(Ray Kurzweil)的想法改编而成的纪录片。科兹威尔假设,把大脑中的内容全部数字化,并传输到计算机或机器人中。

    无论是上世纪80 年代英美电视节目中的著名虚拟人物超级麦克斯(Max Headroom),还是把人的思维全盘拷贝到一个最新款的人形机器人上,这些关于人类智慧发展超越身体极限的梦想,其实和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在17 世纪关于精神与肉体二元论的深邃思考相去不远。然而,要把人类的思维,包括我们对旭日东升的感受、飘忽不定的思绪,以及其他构成我们意识世界的独特主观感受,全都原封不动地复制到机器里去,似乎仍停留在科幻小说家的纸上谈兵阶段。

    对脑控假肢热火朝天的宣传,掩盖了我们对神经系统工作机制的认识匮乏。加州理工学院的神经科学家理查德·A·安德森(Richard A. Andersen)说:“我们对于高级认知活动的大脑回路几乎一无所知。”只有了解神经系统工作机制,我们才能把信息输入大脑,从而把“赛博朋客”中描述的种种神奇真正变成现实。

(图)雷·库兹韦尔和盖茨雷·库兹韦尔和盖茨

    那么,大脑和机器的交互到底可以实现些什么?从第一例脑电图实验,到现在用思维控制机器手和电脑屏幕上的光标,这一进程即使达不到科兹威尔式的“奇点”,也至少可以往脑子里输一些高级认知信息,这是否一个必然的发展进程?我们真的能把一部《战争与和平》输入大脑,或者像《黑客帝国》里那样把直升机驾驶手册“下载”到大脑中吗?能不能在当事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把“See Spot run”(美国一部喜剧电影的名字,本意是看见一只叫“Spot”的小狗在跑——译者注)这句话存储到他的记忆中?仅仅存入“see”这一个词是不是更容易实现呢?

    这些不完全是学术问题,风趣的人可能会调侃,还不如去买一副老花镜,用传统的阅读方法来记忆这些信息会更容易些。即使那条通向大脑皮层的通道可能永远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理解光子、声波、气味分子和皮肤压力转变为我们大脑中永久记忆的过程,意义也远胜于“赛博朋客”式的娱乐。认识了这些基本原理,我们就可以研制出人造神经器官,帮助那些中风患者或者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患者形成新的记忆。

    简单的接通大脑的装置其实已经存在于成千上万人的颅骨内。耳聋患者和听力重度受损的患者会植入人工耳蜗(cochlea),把麦克风采集到的声音转化为刺激听觉神经的信号,从而产生人工听觉。这种装置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神经科学家迈克尔·S·加扎尼加(Michael S.Gazzaniga) 誉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成功的神经修复装置。用作人工视网膜的电极阵列也已经出现在实验室中。如果这项技术可行,它将会让人类具备夜视能力。

    有些人更是雄心勃勃,计划把亚马逊网站和大脑中负责记忆形成的神经结构——海马直接相连,但所需要的技术目前还没有出现。具体的实施办法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要在神经元和颅外世界之间建立一条可靠的连接,二是要有一种编译方法,能够把数字版本的《战争与和平》转换成神经元之间的“语言”。如何才能实现这些技术?或许我们能从最先进的脑机接口(brain-machine interface)研究中找到一些线索。

   科学家正在研究各种方法把计算机或者假肢直接与大脑连通,同时探究大脑的神经编码,研究它如何把输入的电信号转化为移动手臂或者说话这样的行为输出

(图)把文字输入大脑把文字输入大脑

把文字输入大脑

    建立文字与神经元的映射,就可以通过控制特定区域神经元的激活来诱发相应的记忆。

    把文字输入大脑需要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是否需要把电极插入到人体组织中,这可能会是神经植入装置实用化的一大障碍,当然残疾人除外。在近一个世纪之前,人们就知道大脑的电活动可以在不打开头颅的条件下监测到。一个看似镶嵌着电极的“泳帽”(脑电极帽),便能从瘫痪病人头部提取信号,从而实现在屏幕上打字或者浏览网页的功能。德国蒂宾根大学的尼尔斯·拜尔博默(Niels Birbaumer)是这项技术的主要研究者之一,他声称,采用颅骨外的磁信号对大脑皮层进行反复刺激,同时用电极帽记录哪些神经元被激活,就可以找到“see”和“run”这些词在大脑皮层上的位置。一旦这种映射建立起来,就可以通过控制特定区域神经元的电发放来诱发相应的记忆——至少理论上如此。

    一些神经技术专家认为,如果特定的单词存在于大脑的特定位置(这一点仍有争议),那么要找到这些区域,就必须依靠比脑电极帽更加精细的记录手段。一项正在进行的有创式植入实验可能会实现这样精细的定位。神经信号公司的菲利普·R·肯尼迪(Philip R.Kennedy)和他的同事们,设计了一种可以记录神经元输出活动的装置。这种连接装置让中风患者仅通过思维活动,就可以把信号发送给电脑,由电脑翻译为元音字母,再由语音合成器发出相应声音,这是将来读出思维中完整单词的重要一步。这样的脑机接口技术最终或许也可以用来激活单个神经元。

    更加精细的连接可以通过纳米纤维来实现,这些纤维直径还不到100 纳米,凭借着微小尺寸和电学与机械特性方面的优势,可以很容易地接入单个神经元。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的李军(Jun Li)和他的同事们研制出了一个刷状结构的装置,里面的纳米管刷毛就是刺激神经元或者接收神经信号的电极。李军预测这种刺激神经细胞的方法,可以用来治疗帕金森病或抑郁症,或者控制假肢,甚至可以在长时间的太空飞行中用于刺激相应的神经来伸缩宇航员的肌肉,以阻止失重环境中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肌肉萎缩。(撰文 加里·斯蒂克斯 翻译 洪波)

背景阅读编辑本段回目录

 目前想看看关于Singularity题材的东西,可是这个东西太新,不太明白,现在还没有拿到这本书,先做个预笔记吧。
  这本书是被纽约时报评为2005年度被blog最多的20本书之一,可见影响之大。 

  所谓Singularity极点/奇点,是指唯一的点,物理上指大爆炸原点,这里的奇点应该指的是最早是由 Vemor Vinge http://mindstalk.net/vinge/ 提出,在新技术制造的人工智能超过人类智慧的那一刻。 

  从此,人类进入后人类时代,如同人类从石器时代的人类进化到现代人的跨越一样。(听起来让人激动,也让人觉得一丝寒意。。。) 

  这个时代有三场大的技术革命,它们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强人工智能。这些革命比较显著的一个特征是:相互交织,直接关乎人本身的存在。
  它们正在颠覆和侵蚀“人“的本质概念:人是什莫?

  在畅想之前,我们先补补课,看看使其可能成真的技术细节(这部分是新名词堆砌,捡主要的,有意思的说,还是有很大的一砣):
     反向工程破解人脑...
     上面的成真的时候,下面的可谓水到渠成。
     变形:
  传统概念在此一一被瓜分豆剖状解构的七零八落。吃饭可能还原成“进食“更准确些:我们的消化系统被改造重新设计。循环系统也变了,甚至没有了动力中心:心脏。我们成了人与机器的合体---Cyborgs 。我们可能老而不死...
  看异形觉得恐怖吗?那我们恐怕连形都没了... 
  变态: 
 工作是怎莫回事?学习又如何进行?别想当然! 别忘记新技术使得大脑能升级,知识可以“注入“。
  印尼海啸算什么?海啸过后消失的是群体中的少数成员,这场技术革命带来的海啸能把全部的“我们”变成未知的*(#!@#$^0^&*),甚至“我们”这个简单的人称代词也不再能用(让我奢侈的多用一会儿这个词吧,让我觉得少许的温暖)。
  后人类时代那个 "_",还会和我们远古的祖先问一样的问题:我是谁? 
  书中比较有意思的一些概念:

(图)雷·库兹韦尔六阶段论雷·库兹韦尔六阶段论

  六个时代:
  Epoch One: Physics and Chemistry.
  Epoch Two: Biology and DNA.
  Epoch Three: Brains.
  Epoch Four: Technology.
  Epoch Five: The Merger of Human Technology with Human Intelligence.
  Epoch Six: The Universe Wakes Up.最有创意的是这个.
  Everyone takes the limits of his own vision for the limits of the world. —Arthur Schopenhauer
  人人都把自己视野的极限,当作世界的极限。[叔本华] 
  singularitarian
 Ich bin ein Singularitarian
  新人类?超人?
  transhumanism (“超人类主义”)

(图)雷·库兹韦尔定律雷·库兹韦尔定律


  虚拟现实可能成为唯一的现实 
 体验一下现实版的科幻世界。---只要你能活到那一天!!   
  以下的SF中提到过这个概念:   
  Vemor Vinge
  http://www.non.com/books/Vinge_Vernor_cc.html   
  Charles Stross
  http://www.accelerando.org/_static/accelerando.html   
  其他参考网站:
  http://www.demos.co.uk/
  http://www.phy.ncu.edu.tw/dcc/History/r1BrainComputer.htm
  http://cache.baidu.com/c?word=ray%2Ckurzweil&url=http%3A//www%2Eisaacmao%2Ecom/2003/5/26/&b=0&a=3&user=baidu

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慧?编辑本段回目录

   科学家认为,正如宇宙学上存在着一个让所有物理定律都失效的“奇点”(Singularity)一样,信息技术也正朝着“超人类智能”的奇点迈进

  Viola/编译

  近日,以人工智能和人类未来为主题的奇点峰会(Singularity Summit)在美国圣何塞(San Jose)市召开。  
多数与会者相信,机器超越人类智慧的“奇点”(Singularity)即将到来。不仅如此,智能体还将具备无限循环的自我完善功能。

  作为世界上第一台阅读机的发明者和2005年《起点将至》(The Singularity Is Near)的作者,雷·库兹威尔(Ray Kurzweil)认为,奇点的关键在于计算能力的指数级增长,即所谓的“加速回报规律”(the 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对此最好的解释便是人类基因工程的飞速进展——以该工程最初的进展速度计算,完成基因组排序将费时数千年,而不是计划中的15年。比如在最初的七年中,科学家们夜以继日地工作也才完成了全部工作的1%,但这之后随着计算机能力的指数级增长,该项目却得以如期结束。由此观之,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极速增长足以填补机器与人类智慧之间的巨大鸿沟。

  对此,英特尔首席技术官贾斯汀·莱特纳(Justin Rattner)在会上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根据摩尔定律,芯片内集成的晶体管数量每隔18个月便会翻倍,这是否也与库兹威尔描绘的“加速回报规律”的蓝图不谋而合?莱特纳指出,尽管人们多次预言摩尔定律的失效,然而每当某种芯片技术达到极限时,便会出现新的模式。例如,硅栅格单极型晶体管(silicon gate CMOS)的摩尔定律去年便已被打破,不过英特尔的工程师们有足够的能力采用新材料来制造新的单极型晶体管,英特尔计划从2020年开始应用自旋(spin)之类的光子或量子效应。可以说,摩尔定律使人们与奇点更近了一步。

(图)古怪天才古怪天才

  人脑与人工大脑

  对于奇点的信念并非美国人独有。英国电讯(BT)前研究实验室主任皮特·考克伦(Peter Cochrane)认为,机器超越人类智慧的关键仅在于联网传感器的数量。早在2006年,互联网的容量便已超越单个人脑容量。根据他的预测,2020年之前世上将出现意义重大的超级人工智能。迟至2030年,人脑与机器之间的竞争将“尘埃落定”。

  在会议上,这样的预言比比皆是。例如,未来一个拥有人脑规模的人工大脑仅耗资一美元,人工智能的大规模普及也不再遥远;互联网将如同“该亚”(Gaia,希腊神话中的大地之母)一般苏醒并崛起。

  然而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人工智能科学已停滞达二十年之久。1956年,当该学科鼻祖之一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首次召开此类会议时,他直斥奇点是“毫无意义”的。然而,如今涌现出的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技术以及IBM的计算机棋王“深蓝”等似乎都昭示了人工智能的无限可能性。谷歌(Google)在接听电话时对于CNBC记者鲍伯·皮桑尼(Bob Pisani)声音惟妙惟肖的模仿便令皮桑尼本人惊叹不已。这些成果足以证明,在具有重大价值的发现面前,哪怕是再疯狂的想法也值得一试。

  IBM阿玛丹实验室(Almaden research lab)的认知计算小组组长达曼杰·莫哈(Dharmendra Modha)便是该领域的先驱者之一。以他为首的研究小组正致力于“理解并制造一个尽可能廉价和迅捷的大脑”。去年,借助于一台拥有8T内存、32768个处理器的IBM Blue Gene 超级计算机,该小组成功建立了一个老鼠级别的大脑皮层模型,该模型拥有5500万个神经元和4420千亿个突触(synapse)。莫哈认为,人类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即在于突触,即神经元之间的电学-化学-电学连锁反应。不过,莫哈否认了实验室已成功制造老鼠大脑的说法。相反,他认为生物物理学的模拟并非研究工作的焦点,它不过是用以理解人脑的高级计算规则的模拟工具罢了。

  值得一提的是,离开软件计算机将寸步难行。那么,主导人类理智的神经代码是否同样可以在机器上运行?对于诸如此类的疑问,库兹威尔表示,关键在于人工智能的不断增强。他相信未来智能体将通过图灵测试(一种测试机器是否具备人类智能的方法)并拥有情感型智能。

  人类20年后即到“奇点”

  真正有效的智能应当有能力改变物理世界。对此,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尼尔·盖什菲尔德(Neil Gershenfeld)在峰会上就可编程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计算机语言以0和1为基础,这种抽象活动需要不断提高的能力以及复杂的编程。他的设想是,人们可以用英镑购买计算机细胞,然后运行程序,使细胞像蛋白质那样自行集合并发挥功效,解决问题。对于非物理学界人士来说,盖什菲尔德的观点及其录像片显得晦涩难解。不过,可以明确的是盖氏的两大宣言:二十年内,它将实现创造生命的终极目标,以及使电影《星际奇航》(Star Trek)成为现实。

  二十年后即是2028年。上世纪90年代早期论及奇点的科幻小说家弗农·文格(Vernor Vinge)预测的日子是2030年,库兹威尔认为是2045,莱特纳则剑指2050。现年六十岁的库兹威尔每日服用250片维生素及各类补品,他对人类的返老还童深信不疑。的确,人类所有的疑难杂症对于超级智能来说都不过是小菜一碟,那么长生不老自然也是不足为奇了。

  奇点并不仅仅意味着长生不老的许诺。以此类推,气候变暖、石油耗尽、能源危机等均可利用先进的技术解决。这无疑赋予了奇点峰会一层颇具救世意味的宗教色彩。

  质疑者的声音

  然而,反对者亦不在少数。由于实际进展往往很难评估,有批评者讥讽此类观点不过是“书呆子的狂想”(the Rapture for Nerds)。HowStuffWorks(美国博闻网)的创办者马歇尔·布莱恩(Marshall Brain)则向与会者解释了奇点的负效应——当人类岗位被机器人替代时将有5000万人失去工作。对于“创造第二个智能物种的进程”,人类学家简·古达尔(Jane Goodal)同样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在她看来,非洲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可谓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奇点,人类头脑与心灵的分离亦令她忧心忡忡。她质问道,既然人类是智力最高的物种,又为何会发生种种自戕的行径?

  的确,如果古氏奇点的降临先于超级智能的救赎,那么一切光明前景都会化为乌有,科技的美好许诺亦抵不过人类自取灭亡的疯狂。  (译自《卫报》 Wendy M Grossman)

刚听了一个报告:奇点临近编辑本段回目录

  报告人是美国当今最重要的的发明家之一,OCR技术的先驱,企业家、未来学家、作家、奇点理论的鼓吹家,Raymond Kurzweil。他的一本有名的书叫作《奇点临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在这部大部头的著作中,Raymond Kurzweil大力鼓吹Vernor Vinge的奇点理论,认为科技正在呈指数增长,我们即将看到奇点的来临了。 
  今天的报告是在我们这里的一个理工学院。我以为大概只会有二三十人去听呢。谁知道报告是在一个大礼堂,有一千多人听!老美关心科技和未来的人看来真不少,也许是科幻的功劳?   
  报告大概跟他的书的内容差不多。报告的一个很酷的地方是,Kurzweil对着话筒随讲,后面屏幕上就随时出现他讲的话的字幕。这套语音转化成文字的系统大概是他的发明。   
  报告完后的提问很有意思。提问的人不少,大家排队到话筒前提问。提问者的话也随即出现在屏幕上。提的问题水平都挺高挺科幻的。比如有人问,在奇点来临时,人机一体联网,如果有黑客或病毒破坏了整个互联网将如何?Kurzweil认为,随着黑客和病毒什么的越来越厉害,互联网的安全措施也越来越严了。迄今还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破坏掉整个互联网,所以未来应该问题不大。另有人问:奥巴马许诺上台后会设CTO一职,Chief Technology Officer,你会出任这个职位吗?Kurzweil说奥巴马还没找我呢。   
  有个络腮胡子的家伙说:“你的报告鼓吹什么奇点就要来临,科技是我们的救世主,这是不对的。我主耶稣才是我们的救世主。”这话一出,底下不少人发出一种叹息声,表示“这种话题又出来了”。Kurzweil显然对这问题准备不足,说什么教皇现在都支持科技发展。所以科技和宗教不该有冲突。问话的家伙显然对这回答很不满意,夹着本圣经一边摇头一边走了出去。   
  后面的提问者说:“我问问题前先跟你握个手,你的报告很精彩。”大家鼓起掌来。显然是表示对科技的支持。   
  下面是Wiki百科对Raymond Kurzweil的介绍
  http://en.wikipedia.org/wiki/Raymond_Kurzweil   
  Raymond Kurzweil正在制作一部电影《奇点临近--一个关于未来的真实故事》,大概2009年上映:
  http://www.imdb.com/title/tt1049412/   
  下面是Wiki百科上摘的Raymond Kurzweil对未来三十年科技发展的预测,大家等着看他预测得准不准吧。

科学家推崇超人主义:人与机器结合实现永生编辑本段回目录

据国外媒体10月16日报道,牛津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安德斯·桑德柏格及其同事正计划通过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来绕过死亡,最终实现人类永生。

首先,他计划将整个大脑中的内存,包括所有记忆和情感,都统统下载到一台电脑中。现在,他正在想办法更好地了解人类大脑的结构。为此,他开始对大脑进行超薄扫描。他先把大脑包埋在塑料中,然后用内置激光的相机和钻石刀片在切片的同时来获取大脑组织图像。

(图)奇点将至奇点将至

 这只是桑德柏格计划的冰山一角,在头脑方面,他有更加雄心勃勃的目标。在芝加哥正在举办的第九届世界超人协会(WTA)的年会上,桑德柏格公布了他的超人计划——利用如人工智能、基因改良和纳米技术等高科技来绕过死亡,大大加速人类进化,并最终让人类与机器结合,使我们实现永生。桑德柏格表示,此设想虽然现在还不可能做到,但几十年后的技术将确实可以做到。

对许多人来说,此主意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只觉得超人学家的行动已经在危及未来人类。如果他们竞相制造超人类精英来奴役没有改良的劳苦大众的话,这支程序化编制的自我复制的纳米机器人会不会残酷地将我们打入灰色地狱?在2004年,从政科学家弗朗西斯·弗古亚马就挑选出超人主义为世界“最危险的主义”。

拯救人类的最好办法

虽然此主意不堪设想,但此运动如今正走向主流。过去7年中,世界超人协会成员从2000人上升到了近5000人,大学里的超人主义学生比比皆是,且越加壮大。此运动还吸引了一批富有的支持者,包括网络支付PayPal的共同创办人彼得·塞尔,最近一下捐赠了400万美金。

最初,此组织只吸纳知名的演说家,包括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最近因畅销书《奇点将至》(The Singularity is Near)而名声大振。库兹韦尔说:“最终,我们将与技术融为一体……到2140年代中期,我们智力中非生物部分的能力将是生物部分能力的几十亿倍。”

人工智能理论学家艾列泽·于都可斯基认为,此运动甚至受到了伦理冲突的推动。他把制造超人的人工智能看成是人类解决此问题的最好办法。重要的是要赶在坏蛋超人之前制造出友好的超人。他表示,“人们迟早会制造这些技术,如果自我改进机器人以恶劣作风聚集在一起,那我们就会有大麻烦。”

拯救人类的主题涉及电子人、人体冷冻法和虚拟世界里会生孩子的人工智能,以及消除恐怖主义的监督跟踪和人口爆炸的解决方案:办法是将1000万人的大脑信息下载到一个硬币大的电脑芯片上。而人类面临的更为直接的问题,如贫穷、污染和战争,都将会被忽视。

如果这些技术能得到严格管理,并真正允许大众讨论,它们完全有理由得到大众的广泛支持。假如可以选择,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愿意抓住这个机会,活得更久一点,超过常说的“人生七十古来稀”,甚至长生不老。

何谓超人主义?

根据世界超人协会的定义,所谓“超人主义”(transhumanism)是指“断定可以并值得应用的科技来根本改进人类自身条件的智力和文化运动,特别是要开发和制造各种广泛可用的技术来消除衰老问题,极大地增进人的智力、生理和心理能力。”有助于此的增进技术包括基因工程、长寿治疗、把人体和计算机技术整合为一体、应用新的精神药物改进人的认知能力和情绪状态。(王金元)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3

标签: 奇点将至 奇点迫近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奇点迫近》,《奇点临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