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4879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3-11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数学美
数学美
外星人
外星人
梅森素数
梅森素数
系统相对论
系统相对论
自制核反应堆
自制核反应堆
机器人系列组图
机器人系列组图
参政议政
参政议政
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
《阿凡达》背后科学
《阿凡达》背后科学
爱情环
爱情环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从1956年建所至今,化学所已经走过了50年的历程,伴随着新中国建设的步伐,化学所顺应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不断充实、发展和壮大。改革开放特别是科技体制改革以来,化学所进行了以结构调整为中心的改革,不断精干了研究队伍,更加明确了研究方向,进一步凝炼了科技目标,优化了运行机制。化学所以深厚的学科积累、优秀的人才队伍和研究实力为基础,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化学领域内有很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重要研究机构,为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录

[显示全部]

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1956年成立于北京。是一个综合性化学研究所,其方针任务为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化学科学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需要服务。建所初期设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等 5个研究室。目前主要科研领域为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也有相应发展。

① 高分子化学和物理 有20多个实验室,研究领域包括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合成:在结构和性质研究方面,包括高分子溶液性质、高分子材料加工过程的物理基础、高分子结构和性能表征、高分子聚集态结构、高聚物流体的流变性质、高分子材料的光氧老化等;在高分子合成方面,包括聚酰胺聚丙烯、嵌段共聚物、有机硅高分子医用高分子酚醛树脂高分子催化剂、特种用途胶粘剂、芳杂环高分子、腐植酸、共混高聚物和多相高聚物的结构和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等。

② 物理化学 有十几个实验室,研究领域包括热化学和热力学、纳秒时间分辨光谱分子束光谱电子显微镜、X 射线晶体结构分析、磁共振、电子能谱、振动光谱量子化学、有机固体电导、有机图象记录材料等。

③ 有机化学 研究领域包括物理有机化学,烷基选择性取代反应,含氮、硅、硫、硼等的杂环化合物,氧化和羰基化的有机金属络合物催化剂,新型有机反应试剂等。

④ 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无机化学研究原有较大规模,研究领域包括盐类资源开发利用、络合物化学、核燃料生产和处理工艺、硼同位素分离、稀土元素分离及其化合物制备等。一部分无机化学研究人员于1962年分出,成立了盐湖研究所;另一部分于1975年分出,成立了环境化学研究所。分析化学有十几个实验室,研究领域包括元素和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和痕量分析方法、色谱法的基础研究、色谱固定相、有机化合物质谱分析、电子能谱法、光谱法、核磁共振谱法等。

20多年来,化学所曾孕育和分出了三个专业研究所(盐湖研究所感光化学研究所环境化学研究所)和两个专业室组(有机氟化学和含氟高分子;有机合成化学)。截至1985年为止,共取得了300余项研究成果,其中高聚物分子量测定研究工作曾于195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三等奖;分子结构与性能间的定量关系(“诱导效应指数”和“同系线性规律”) 研究工作曾于198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并在国际上得到较高评价;共有24项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7项获得了国家重大发明奖;146项重要成果已推广生产和应用。还研制成各种科学仪器117台(套、类),不少已推广应用,其中的转动弹量热计的热值测定精度已达到国际最佳值(±0.01%)。截至1985年为止,该所研究人员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共发表了学术论文约2000篇。该所并培养研究生,为国家批准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筹建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1953年,中国科学院决定在北京筹建综合性的化学研究所。包括杨石先曾昭抡庄长恭等一批著名科学家和管理专家在内的筹备组,对所址的选择、研究方向、研究所组织、实验室的建设、研究人员的聘请都做了详细的计划。其中柳大纲黄子卿吴学周汪猷张青莲黄耀曾蒋明谦梁树权王葆仁邢其毅冯新德等国内知名化学家都参与了筹备工作。

化学所在筹建时决定将上海有机所的高分子部分,当时北平研究院的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部分,长春应化学一部分无机研究,以及北京大学由黄子卿和傅鹰两位教授兼任的物理化学和张青莲教授兼任的同位素研究,共同组成一个综合性化学研究所。1955年秋天化学所实验大楼落成。1956年化学所正式成立。第一任所长是曾昭抡先生兼任。

发展历程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先后以化学所的某些学科方向为主组建了青海盐湖所(1958年)、感光化学所(1975年)和生态环境中心(1975年);成都有机所成立时吸纳了化学所的十几位业务骨干;化学所有机氟的工作于1963年并入上海有机所。1994年化学所成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基础性研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1998年,化学所被列为首批进入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试点的单位之一,1999年3月,中国科学院分子科学中心成立。2003年11月科技部批准化学所与北京大学共同组建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

定位编辑本段回目录

以开展基础研究为主,有重点地开展国家急需的、有重大战略需求的高技术创新研究,并与高新技术应用和转化工作相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

奋斗目标编辑本段回目录

通过5-15年的努力,把化学所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科研机构。创造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培养综合素质全面的优秀人才,开拓先进的管理模式,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做出实质性重要贡献。

重点研究领域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分子与纳米科学前沿,有机与高分子材料化学生物学研究,能源与绿色化学

致力于高分子科学与材料、化学反应动态学和结构化学、有机固体、光化学与光功能材料、纳米科学与技术、胶体界面科学与化学热力学、分子识别与选择性合成、生命分析化学、理论化学和高技术料等方面的研究。

 

 

 

国家重点实验室编辑本段回目录

重大项目编辑本段回目录

承担国家863、973、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杰出青年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重大、方向性创新项目共100多项。例如:“973”项目“分子电子学的基础研究”;“863”项目“基于纳米材料的直接打印制版集成技术”;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有机功能纳米材料和结构的大尺寸、高有序自组织生长技术和基本科学问题的研究”;基金委重大基金项目“聚合物凝聚态的多尺度连贯研究”;中国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纳米科技在若干重要领域的应用探索”;中国科学院方向性创新项目“有毒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产生、演化与降解研究”等。

重要成果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建所以来,化学研究所共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269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2项,三等奖2项;国家发明三等奖9项,四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国家星火三等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24项。

自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共获9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9年“高分子凝聚态基本物理问题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2年“C60的化学和物理基本问题研究”和“高分子稳定金属纳米簇的合成及催化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4年“若干新型光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探索”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5年“有毒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光催化降解机理的研究”和“具有特殊浸润性(超疏水/超亲水)的二元协同纳米界面材料的构筑”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年“大气污染中瞬态物种的产生、结构和反应”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年“固液界面的分子组装与调控及电化学STM研究”和“新型光电功能分子材料与相关器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最新发布的2006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化学所在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检索中继续名列前茅。其中SCI收录论文619篇,SCI被引用论文1367篇5165次,位居全国研究机构第1名,特别是被引用与上年相比有大幅增加;EI收录论文453篇,位居全国研究机构第1名;2006年度国内期刊和国际期刊论文总数1198篇(CSTPCD、SCI、EI、ISTP等),位居全国研究机构第1名;1997-2006年SCI收录论文累计被引用篇数4293篇,引用次数28393次,位居全国研究机构第2名。化学所论文发表及被引用数连续十多年名列全国科研机构前列,高水平论文的数量稳步增加,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次数的增加,显示了化学所基础研究的雄厚实力。

人员状况编辑本段回目录

截止2007年底化学所有在编职工45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89人,进入创新346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研究员83人、副研究员98人、高级工程师24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4人,国家基金委优秀创新群体4个,海外创新团队3个,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46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较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科技人才群体和管理与技术支撑队伍。

研究生培养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化学所是1981年首批被批准为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分析化学4个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5年首批在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三个学科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93年增设高分子材料科学(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点。1993年被国家批准为全国17个自行增列博士导师的试点单位之一。1996年被国家批准为按一级学科(化学)授予博士学位的试点单位。1997年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

截至到2007年年底,在学博士生629人,硕士生225人,在站博士后30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5名,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2名,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15名、优秀奖75名,获中国科学院各类冠名奖学金90名。培养了一批活跃在国内外科学研究和科技管理骨干。研究生队伍是化学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研究力量。

创新文化建设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以“创新、求是、团结、奉献”为所训,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思想产生、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建设与国际一流研究所相适应的、有化学所特色的研究所文化。

日臻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为探索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多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现代化的园区创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勇于创新、追求真理、乐于奉献、团结协作的科学价值观已经形成。

园区建设编辑本段回目录

建筑面积16808平方米的分子科学中心实验楼2002年投入使用,1号楼、2号楼、4号楼、5号楼、10号楼的室内和外墙装修改造,完成了道路和地下管网改造,全所面貌焕然一新,科研人员的实验条件和办公条件及园区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现代化的园区初步形成。

学术刊物编辑本段回目录

交流与合作编辑本段回目录

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每年参加境外国际会议、学术交流、合作研究近200人次,接待来所参加学术交流及合作项目的人员300多人次,每年组织和主办多次国际会议。聘请了包括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21位国际知名科学家担任名誉研究员。化学所一批知名学者在国际学术组织、国际学术期刊国际会议中担任职务。

两院院士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曾昭抡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柳大纲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王葆仁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蒋明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钱人元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徐端夫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梁树权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蒋丽金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黄志镗

 

 

 

 

 

 

 

 

 

 

 

 

 

 

 

 

名誉教授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马库斯
物理化学家
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陈德恒
有机化学家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李远哲
物理化学家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士田英俊
高分子化学家
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斯塔博
有机化学家
德国马普学会医学研究所教授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条利一郎
高分子物理学家
日本帝京科学大学教授

 

 

 

 

 

 

 

 

 

 

 

 

兼职教授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唐有祺
物理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王佛松
高分子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张存浩
物理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原主任

 

 

 

 

 

 

历任所领导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现任所领导编辑本段回目录

万立骏简介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万立骏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分子科学中心主任。1982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1996年3月在日本东北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日本科学技术厅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ERATO/JST)研究员,日本东北大学助理教授,日本东北大学、北海道大学山梨大学客座教授等。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从事单分子物理化学和纳米化学领域的研究,在单分子识别、分子组装与控制、固液界面超微结构、性能及纳米材料结构构筑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在JACS,Angew.Chime.,JPCB等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曾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中国分析测试学会一等奖,200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中科院“百人计划”终期考核被评为优秀;2002年获中国化学会-德国BASF青年知识创新奖等。

科研成果编辑本段回目录

建所以来成果丰硕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进入“创新跨越、持续发展”的新阶段的时候,化学研究所走过了五十年的历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化学所顺应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基础研究、高技术创新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为促进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获奖

截止2007年12月,化学所共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269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2项,三等奖2项;国家发明三等奖9项,四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国家星火三等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24项。

2、原始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自1989年科技部统计论文开始,化学所论文发表及被引用数连续十多年名列全国科研机构前列,高水平论文的数量稳步增加,充分反映了化学所基础理论研究的雄厚实力。

化学所发表论文统计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化学所在化学、材料领域国际最重要的期刊“美国化学会会志”、“德国应用化学”、“先进材料”上发表的高水平论文不断增长,表现了化学所原始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化学所专利申请、授权连续十多年名列中科院京区单位前列,表现了化学所技术创新方面的雄厚实力。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创新工程以来的重要成果

2006年科研进展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一、科研产出在高水平上稳中有升

1.“大气污染中的瞬态物种的产生、结构和反应”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该研究开创性地将PES谱仪用于瞬态物种动态检测,开拓了PES用于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的新方法;研制改造成国际上唯一的瞬态能谱与HeI光直接光电离的飞行时间质谱联合谱仪。在国际上率先研究了在臭氧损耗、光化学烟雾、酸雨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瞬态物种的产生、结构和反应;获得多种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瞬态物种。

此外,3个项目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CAIA)科学技术一等奖。

2.化学所获2006年全国学科评估化学学科整体水平最高分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2006年全国学科评估结果:化学学科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共有51家单位参评,化学所获得整体水平最高分(96分)。

3.发表高水平论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继续位居全国研究机构前列

据科技部统计,化学所2005年发表SCIE论文530篇,位居全国研究机构第2名;SCIE论文被引用3818次,位居全国研究机构第1名,被引用1153篇,位居全国研究机构第2名;1996-2005年SCI收录论文累计被引用2881篇21417次,位居全国研究机构第2名。

2006年,化学所作为第一单位发表论文共642篇,SCI收录论文595篇,其中在化学类高水平的学术期刊Acc.Chem.Res.、J.Am.Chem.Soc.、Angew.Chem.Eng.Ed.和材料类高水平的学术期刊Adv.Mater.及物理学科高水平杂志PRL上共发表论文38篇。此外,在化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如高分子科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无机化学领域的高水平杂志(影响因子大于3.0)上发表论文239篇。

2006年化学所申请专利127项,获专利授权62项。

二、基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获得若干项成果,凸显创新能力

2006年,化学所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显示了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能力,主要如下:

1.分子与纳米科学前沿

在分子组装与调控、分子顺-反式构象的控制、有机固体单晶微纳材料与微纳器件研究、碳纳米管场效应晶体管及可控制备、超高密度信息存储材料、具有“光开关”功能的浸润性和变色双响应性氧化钨材料、双响应可控超疏水与超亲水可逆转换薄膜、半导体一维纳米材料的制备、非常规富勒烯的合成与研究等方面,取得一批创新性成果。

2.有机高分子材料

在有机单晶纳米线制备及性能研究、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及有机半导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和场效应性能研究、导电聚合物的电荷传输研究、结构完美的梯形聚倍半硅氧烷的合成、新型共轭聚合物光伏材料研究、分子构型控制聚集态结构和形状、烯烃聚合催化剂的合成、制备与应用探索等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3.化学生物学

在由完全非手性分子制备手性光学开关、生物大分子构象研究、色氨酸显色鉴定新方法研究、用于诊断肿瘤的磁共振造影剂研究、共轭聚合物生物传感研究、识别金属离子的新方法和新概念、高等植物和蓝藻光系统II电子转移调控机制研究、生物大分子折叠结构特征的模拟研究、生物转化合成反应研究等方面,获得重要进展。

4.能源与绿色化学

在基于碳纳米管的生物燃料电池研究、有毒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及其机理研究、环境铁物种光催化及光化学行为的研究、光电子能谱和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应用于大气非均相过程研究、大气光氧化和光化学烟雾研究、新型高效不对称有机小分子催化剂研究等方面,取得一批创新性成果。

三、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应用基础研究取得新进展

利用分子筛择型能力研究了甲醇制烯烃机理,为甲醇转化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在选择性甲烷氧化催化剂研究方面,实现了在较低反应温度下的甲烷高选择性氧化。先进高分子材料基地建设取得进展,在先进芳杂环高分子材料、先进防热与隔热酚醛树脂材料、含硅聚合物新材料及陶瓷前驱体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关键结构材料碳纤维及其原丝微结构检测技术平台的建立及检测方法标准化”工作取得进展。

四、加强所地合作,促进成果转化

与地方和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承担地方和企业的科技任务85项。与德国拜耳公司在高分子材料、日本SONY公司在纳米材料、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在聚烯烃材料、与航空航天研究院所在高性能材料、与江苏和山东的大型企业在环保型新型精细化工产品等方面进行技术转移和开发合作,获得良好效益。

昌平中试基地为化学所投资公司的生产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提供了保障。

2005年科研进展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2005年

1.“有毒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光催化降解机理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有毒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引起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用现有环境技术很难处理这些污染物。国际上最受关注、应用潜力很大的去除方法是用环境友好的氧化剂(O2,H2O2等)在催化剂和紫外光同时作用下的光催化技术,最大的科学难题是只能利用紫外光和反应效率低。化学所赵进才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成功地在可见光照射下实现了染料污染物的TiO2光催化有效降解和矿化,提出了与紫外光光催化反应不同的染料污染物可见光光催化降解机理;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铁氮配合物可见光光催化剂,提出了可见光光催化活化H2O2及O2降解并矿化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反应机理;研制成功二元协同改性的TiO2基可见光光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可有效地活化O2降解多氯酚等有毒有机污染物,对TiO2表面和体相改性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2.“具有特殊浸润性(超疏水/超亲水)的二元协同纳米界面材料的构筑”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化学所江雷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在二元协同纳米界面材料的构筑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其研究内容包括:

(1)揭示生物体表面的微米/纳米复合结构是引起超疏水性的重要原因:通过对荷叶表面微观结构的研究,发现荷叶表面的超疏水的原因;对水稻叶片表面微观结构的观察,说明表面微观结构的定向排列影响水滴的运动趋势;揭示水黾的稳定水上运动特性源于它腿部特殊的微/纳米结构效应。

(2)仿生制备具有纳米和微米结构的一维纳米材料,实现一维纳米材料的构筑,研究其超疏水和超双疏的仿生性质。

(3)可控超疏水/超亲水可逆“开关”:利用热响应性高分子和阵列氧化锌纳米结构分别实现了温度和紫外光控制下超亲水和超疏水之间的可逆转换。

(4)特殊浸润性的应用研究:利用模板挤压法成功地将高分子材料,尤其是亲水性的高分子,制备成超疏水性纳米阵列薄膜;制备纳米结构碳膜,在全pH值范围内具有超疏水性质;以管状多孔氧化铝为模板,实现大规模制备仿蝉翼的柱状超疏水高分子阵列薄膜;仿生制备聚合物超疏水类荷叶结构;将超疏水与超亲油这两个特殊的浸润性质相结合,制备了超亲油和超疏水兼具的网膜,实现了油水的分离。

3.“固液界面分子纳米结构构筑及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固液界面的分子纳米结构构筑是物理化学研究,特别是表界面科学的重要分支,是纳米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结构的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术(Scanningtunnelingmicroscopy,STM)研究,是当今该领域的科学前沿。化学所万立骏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近年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物理化学的基础科学问题以及纳米结构构筑的方法学,包括:

(1)单分子的构型识别,实现了表面手性分子的电化学STM手性识别以及固液界面分子的结构,分子取向与基底关系的原位、实时、实空间研究。

(2)从单分子出发的固液界面二维分子纳米结构构筑。例如:单组分分子的二维有序结构的构筑;多组分分子复合结构的构筑,金属配合物分子纳米结构的构筑等。加深了分子与分子间,分子与基底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总结了固液界面分子纳米结构构筑的主要规律。

(3)实现了单分子以及分子纳米结构的调控。通过光反应,热效应以及电位控制,进行单分子控制以及实现二维纳米结构的转化。

(4)杯芳烃以及与富勒烯复合物的纳米结构构筑。

(5)成功的将电化学STM应用于上述研究领域,在溶液中获得与超高真空度相比的STM图像,发展了固液界面研究的技术,为固液界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原位分析技术。形成了从结构设计、结构制备、理论模拟、性能检测到原位STM结构表征的系列方法,成功建立了在固液界面构筑纳米结构的研究体系。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创新性,在国际同行中具有重要影响,处于领先地位。

4.“导电聚合物电化学和聚合物发光电化学池的研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化学所李永舫领导的课题组对导电聚合物的电化学制备、电化学性质和聚合物发光电化学池(LEC)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研究内容和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1)电化学聚合方面,研究了吡咯和噻吩电化学聚合过程和机理,制备出高电导和高力学强度的聚吡咯(PPy)和聚噻吩薄膜;提出了“阴离子参与的阳离子自由基聚合”吡咯电化学氧化聚合机理,在此基础上,首次推导出电化学聚合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发现聚合电解液溶剂给电子性(DonorNumber,DN)越低,制备的聚吡咯(PPy)膜电导越好;使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作为添加剂,在水溶液中制备出表面非常光滑、具有较大力学拉伸强度的导电PPy薄膜。

(2)电化学性质方面,通过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确认了PPy在水溶液中对应于两种掺杂结构的两步电化学还原的机理,阐明了PPy过氧化反应的机理以及在有机电解液中第一次还原时出现过电位现象的机理,使用现场光谱电化学的方法研究了导电聚苯胺的电化学性质;通过电化学循环伏安法测量了多种共轭聚合物的HOMO和LUMO能级以及禁带宽度Eg。

(3)LEC方面,观察到LEC中发光聚合物的固相电化学p-型掺杂和n-型掺杂现象,澄清了国际上对LEC电荷注入机理的争论,支持了电化学掺杂的机理,通过交流阻抗测量阐明了LEC的p-i-n结结构;使用双功能嵌段共聚物制备出高效率的发蓝绿光的LEC器件;通过咪唑盐类离子液体掺杂制备出室温准冷冻p-i-n结LEC器件。

与国内外相关研究单位比较,该项目组在导电聚合物电化学聚合机理和聚合反应动力学、高力学强度和高电导导电聚合物薄膜的电化学制备、导电聚合物电化学性质、直至聚合物发光电化学池(LEC)的研究方面,研究工作广泛、深入,具有系统性,处于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

5.功能纳米材料领域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以环境和能源需求为研究背景,在燃料电池催化剂研究方面,利用简单、低能耗的方法开发出高效的金属纳米空心球催化剂之后,在半导体光催化剂研究领域取得新成果。

利用简单的一步溶液相界面组装技术制备出半导体复合(TiO2/CdS)纳米空心球材料,并且基于模板合成技术,成功地制备出TiO2半导体及其与金属或半导体复合(TiO2/Au、TiO2/CdS)的纳米管阵列材料,这些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质,有望在光电材料和光催化领域具有新的应用。发展了一种利用自组装技术制备具有高表面积的半导体ZnS光催化剂的方法。为高表面积和高活性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思路和方法。

6.基于碳纳米管和D--A型有机分子的纳米整流器"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为特优项目

纳米整流器的研究对纳米电子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潜在的应用背景。

合成了具有D-π-A结构的有机分子,制备了多种一维纳米结构,利用LB技术和STM技术组装了分子整流器,利用具有分子内纳米结的碳纳米管和串珠状碳纳米管制备了纳米整流器。组装了逻辑电路和制备了场效应晶体管。在开启电压、整流比、场效应迁移率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7.制备出有望用于疾病活体诊断的生物相容性磁性纳米晶体

开展了高质量水溶性磁性纳米晶体的制备研究,探索生物相容性磁性纳米晶体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通过一步反应制备出具有高结晶度和高磁学性能的水溶性磁性Fe3O4纳米晶体。随后扩展到价廉无毒的FeCl3?6H2O,为高质量的磁性纳米晶体提供了简便的制备方法,从而为磁性纳米晶体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更广泛的前景。在此工作基础上,又成功地利用一步反应制备出表面修饰有羧基PEG的磁性纳米晶体。将上述方法制备的磁性纳米微粒用于弓形虫和脑缺血等病理模型的研究中,初步结果表明所得到的磁性纳米晶体有望用于疾病的活体诊断,表现出良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8.超高密度信息存储与可擦除高密度光学信息存储研究取得新进展

设计合成了具有强电子给体和电子受体、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的有机分子1,1,2-tricyano-2-[(4-dimethyl-aminophenyl)ethynyl]ethene(TDMEE)。在TDMEE薄膜上实现纳米尺寸信息点的写入,信息点的平均直径达2.1纳米,对应信息存储密度>1013bits/cm2。为在真空条件下制备的分子电子器件的材料设计和结构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设计合成了一种具有良好开环体热稳定性的新型螺噁嗪分子SOFC。在这种螺噁嗪分子的薄膜上实现了二维光学信息存储,并成功地利用双光子技术进行了三维光学信息存储。结果表明,这类新型光致变色材料用于信息存储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而且可以进行信息的反复写入和擦除,并可应用于基于双光子技术的多层三维高密度光学信息存储,表现出很强的应用前景。为新型高密度光学信息存储材料的设计和制备开拓了新的思路。

9.腔体结构与材料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制备了一维纳米孔结构二氧化硅纤维和管及其阵列体系,实现了产物形貌和纳米孔结构的可控调节,为功能化复合纳米线的制备和纳米孔材料在分离等方面的应用开辟了新思路和方法。进一步研究为纳米尺度的功能器件开发奠定了基础,有望在光电和热电装置、传感和高密度信息存储器等领域得到应用。以含有可聚合的双炔基团的无机功能单体制备有序纳米孔复合材料,实现了材料的可逆温度响应变色。

提出以核/壳凝胶微粒为模板,利用凝胶的可渗透性和容易与功能物质复合等特点,制备新型核/壳复合功能二氧化钛微粒和相应的中空微球。解决了空腔尺寸不可控的关键问题,为其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方法具有普适性,将在中空微球的组成(光电磁特性、高性能聚合物壳体)、尺寸(亚微米/微米)和形状(球/椭球)等方面的控制制备发挥重要作用。

10.制备出具有重要应用意义的发光波长可调控的有机纳米粒子

制备了DCM掺杂的吡唑啉有机纳米粒子,并实现了其发光颜色由蓝色到红色的调控。研究发现,掺杂的有机纳米粒子表现出了高效的能量传递。改变DCM的掺杂比例可以实现纳米粒子的荧光发射由蓝光到红光的可调控发射。能量传递和DCM聚集所致的发射红移是体系表现出可调控发射的原因。制备了纳米粒子分散的聚合物薄膜,其发光颜色仍保持可调控性能,为掺杂有机纳米粒子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成功的实验示例,对制备颜色可调的有机发光材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1.有机材料激子手性的调控研究取得新进展

利用纳米粒子尺寸来实现对激子手性的调控,通过诱导手性有机分子间相互作用成功地实现了手性激子的翻转,并结合实验研究和理论计算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模型化合物纳米粒子激子手性的翻转,由纳米粒子中二聚体形成诱发的相邻分子间的激子耦合引起,而纳米粒子中激子手性的尺寸依赖性,则与有机纳米粒子中二聚体的形成以及表面效应密切相关。激子手性的调控对于有机纳米光功能材料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发展现有的聚集体效应理论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有机小分子纳米光功能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12.首次观察到花青染料分子的延迟荧光

研究发现稳定的反式Cy5分子被激发到激发单线态后,分别被光异构到顺式基态和三线态,由于简并的顺式三线态与反式单线态势能面的能量差与热活化能(kT)相当,处于顺式三线态的分子可以通过热诱导的作用回到反式的单线激发态而发出延迟荧光。这一结果对了解Cy5分子的三线态性质和顺反异构化过程及其在单分子光谱测量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3.提出铕配合物发光的单重态敏化机制

合成了新型铕配合物EuIII(TTA)3DPBT并获得了>50%的荧光量子产率;证实了该铕配合物中配体DPBT向金属中心的单重态能量传递机制,即单重态敏化机制。

进一步研究发现,配体DPBT最低单重激发态既是单光子跃迁又是双光子跃迁允许的;配体DPBT被双光子激发后经由单重态向金属中心进行能量传递。由于双光子吸收截面较大(160GM,808nm),且EuIII中心发光量子效率高,该配合物具有较高的近红外双光子敏化效率。

新型铕配合物EuIII(TTA)3DPBT兼备长波长敏化和红光发射的优点,对进一步探索新型生物荧光标记分子和发展高空间分辨率双光子成像有重要参考价值。

14.低维有机电荷转移盐纳米材料制备新方法

采用新的方法制备出低维有机电荷转移盐纳米图案等,在物理性质等方面与它们的体材料比较,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些研究成果将对有机固体和新材料领域的发展,特别是分子电子器件、纳电子器件、分子电路等方面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

15.功能聚合物纳米器件研究取得新进展

合成了一种既具有一定刚性,又带有自组装端基的聚苯乙炔类分子,制备了基于共轭聚合物的纳米器件。这种聚合物纳米器件具有良好的光电响应行为,对光的响应速度达400Hz,是一个纳米尺度的理想光开关。同时,该纳米器件表现出理想的p-型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在低温下观察到类似单电子的响应行为。这一研究结果为共轭聚合物在纳米电子器件中的应用开拓了新的思路。

高技术研究、院地合作及产业化工作取得新进展

2005年化学所进一步加强了院地合作和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化工作,多次参加由科学院和各地方政府组织的合作洽谈会,多次接待了地方科技局组织的企业家访问团,加强了与地方和企业的合作。其中代表性工作包括:

1.与青岛市签订合作发展协议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2005年12月26日,化学所代表团一行12人于访问青岛市,分别与青岛市城阳区政府签订了共建化学所青岛基地的协议、与青岛市科技局签订了科技合作框架协议,与海洋化工研究院和青岛科技大学签订了具体合作协议。在“十一五”期间,化学所将按照科学院的办院方针,在保持基础研究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强与地方和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展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方面的工作。

2.与燕宁公司合作,加强军工生产基地的建设

与燕宁公司签订合同,租借燕宁公司的4000余平方米的厂房,加强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工作和军工基地的建设,以保证所承担的军工和产业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3.加强与国内外著名企业的应用开发合作研究

继续加强与中石油的应用开发合作研究,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化工与销售分公司和辽宁向阳科化集团签订了三方“关于聚烯烃催化剂及助剂技术战略合作备忘录”;与台湾长兴公司共同召开了多次合作研讨会,在多个研究领域继续进行合作研究。加强了与国际大公司的合作研究,分别与日本索尼、德国拜耳等开展合作研究。

4.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开发工作

与企业和应用单位合作,开展了离子液体、线形低密度聚乙烯(LLDPE)、全氢聚硅氮烷前驱体、新型驱油剂等多项最新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开发,为进一步扩大应用奠定了基础。

2004年科研进展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1.在纳米结构和纳米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新进展

(1)分子纳米结构和纳米技术院重点实验室巧妙地利用钴与贵金属的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特点,使钴纳米粒子与氯铂酸直接反应制得铂的空心纳米球。该研究为金属纳米空心球的制备及其在催化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思路和方法。

(2)通过特定聚合物的简单自组装一般得到的是具有一个空腔的囊泡,这种聚合物自组装结构是当前高分子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内容。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了一类两亲反应性嵌段聚合物,其中一段侧基带有反应性多甲氧基硅,另一段为聚乙二醇,通过聚合物的自组装和凝胶过程,制备了一种具有多空腔结构的有机/无机杂化新型纳米复合胶囊,其可能具有实现分步释放的性能而在生物医药领域发挥作用。

(3)如何有效地调控有机纳米材料的形貌和尺寸、进而调控其光电特性,仍然是现代材料化学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光化学院重点实验室与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合作,通过诱导类杂芪染料分子间特定的非共价相互作用,成功地制备了具有不同结构特征、尺寸高度均一且可控的有机纳米结构单元。结合实验研究和理论计算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探索,在有机纳米结构单元的设计和构筑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2.在从自然到仿生的超双疏界面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1)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在分子科学中心创新项目支持下,在仿生研究领域取得了新进展。一种常见的生活在池塘、河流和溪水表面的昆虫水黾,为何能够毫不费力地站在水面上,并能快速地移动和跳跃?他们的研究结果揭示了这一神奇的自然奥秘,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Nature2004,432,36)发表后,立即被Science,C&ENews和NationalGeographicNews等杂志介绍,LiveScience及CBCHealth&ScienceNews等网站在线评论。

他们的研究表明,水黾的这种优异的水上特性,并不是像以前的学者认为的依靠的是分泌的油脂所产生的表面张力效应。他们研究发现,水黾是利用其腿部特殊的微纳米结构效应来实现的。空气被有效地吸附在这些取向的微米刚毛和螺旋状纳米沟槽的缝隙内,在其表面形成一层稳定的气膜,阻碍了水滴的浸润,宏观上表现出水黾腿的超疏水特性。对其腿的力学测量表明:仅仅一条腿在水面的最大支持力就达到了其身体总重量的15倍。正是这种超强的负载能力使得水黾在水面上行动自如,即使在狂风暴雨和急速流动的水流中也不会沉没。这一新的发现将有助于在不远的将来设计出新型微型水上交通工具。

(2)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在具有特殊浸润性(如超亲水、超疏水)纳米界面材料的制备及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他们以普通的不锈钢丝网作为基底,通过喷涂-干燥技术,使丝网表面均匀地覆盖一层含有低表面能物质聚四氟乙烯的喷涂层,成功地制备出同时具有超疏水及超亲油性的油水分离网膜材料,在实用性功能纳米界面材料研究领域取得了新进展。将由这种网膜构成的分离过滤装置应用于水上船舶、陆地车辆或飞机的输油管线中,可以实现燃油、润滑油的高纯度净化,对于海陆空交通工具的安全运行及机械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价值。

(3)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以廉价的聚苯乙烯为原料,采用一种简单的电纺技术,制备了一种具有新颖结构的超疏水薄膜。这种超疏水界面材料制备工艺的研究,在低成本大规模制备具有特殊浸润性的功能界面材料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4)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成功地通过调节“光”和“温度”,实现了纳米结构表面材料超疏水与超亲水之间的可逆转变,制备出超疏水/超亲水“开关”材料,在基因传输、无损失液体输送、微流体、生物芯片、药物缓释等领域具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热响应超疏水-超亲水可逆“开关”研究结果被推选为德国《应用化学》的VIP(VeryImportantPaper)文章。文章发表后马上被《科学》杂志主编推选为化学方面的亮点,并在2004年1月16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以《超级开关》为标题,报道了该项研究成果。紫外光响应超疏水-超亲水可逆“开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J.Am.Chem.Soc.2004,126,1,62)上。发表后,立即被《自然》杂志报道,指出制备的纳米氧化锌阵列结构薄膜具有“同时疏水/亲水”,就如同一块“纳米地毯”,这种结构所具有的超疏水特性可以使该材料具有不沾水和自清洁的作用。该项成果被两院院士评选为2004年中国十大科技成果新闻。

(5)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在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方面合作,利用聚合物在溶剂蒸发过程中自聚集、曲面张力和相分离的原理,在室温和大气条件下,一步法直接成膜构筑类似荷叶微纳米双重结构的聚合物表面。这是首次提出的一种简便易行的直接成膜法,制备具有与荷叶表面微结构相似的聚合物仿生表面,对于开发新一代的仿生表面和涂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在非手性分子形成手性组装体研究方面继续取得新进展

非手性分子能否形成手性聚集体是分子组装体手性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可能为手性的起源问题提供重要启示。胶体、界面与化学热力学实验室在此前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发现非手性的长链巴比妥酸衍生物在界面通过氢键相互作用也可以形成手性的组装体,可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到二维的螺旋结构。

4.在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1)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与比利时蒙斯-艾诺大学合作,在高分子发光显示材料效率的理论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明确指出高分子的电致发光效率可以远远大于自旋统计给出的25%极限。

(2)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采用将高效蓝光材料--聚芴,通过化学键直接连接在卟啉核上的方法,制备得到了一系列单分散的星形芴臂卟啉齐聚物。这种新型卟啉聚合物外围的芴臂与卟啉核共轭连接,芴臂吸收蓝光并将能量转移至卟啉核,最终发出饱和的红光。芴臂的引入使得卟啉具有相当好的溶解性,即使在膜中也不发生聚集,发光量子效率比常用的卟啉化合物提高了一倍多。这一新进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卟啉类化合物作为红光材料使用中的问题。

5.在可见光光催化降解有毒有机污染物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有毒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毒性大,在自然界中存在时间长,用现有环境技术很难处理。利用TiO2光催化降解有毒有机污染物是目前国际上十分关注的研究领域,但TiO2只能吸收波长小于387nm的紫外光,在可见光照射下没有光催化活性。光化学院重点实验室与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合作,成功地利用简单的溶胶-凝胶(Sol-Gel)方法研制出新型可见光光催化剂Ni2O3/TiO2-xBx。用非金属元素B置换TiO2晶格中的部分氧,可以有效地将TiO2的吸收光谱扩展到可见光区域,同时用过渡金属氧化物Ni2O3对TiO2表面改性,可以极大地提高可见光光催化活性,在可见光光催化降解有毒有机污染物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6.在生物活性分子的检测与构象分析方面取得新进展

(1)单线态氧(1O2)是一种处于激发态的分子氧。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以及过氧化氢等活性氧物种类似,1O2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目前可用于单线态氧研究与分析的方法比较短缺。生命分析化学实验室与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合作,将强电子给体四硫富瓦烯(TTF)单元连接到对1O2有特效捕获作用的发光体蒽上,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的、对1O2有很高选择性和灵敏度的化学发光捕获探针4,5-二甲硫基-4’-[2-(9-蒽氧基)乙硫基]四硫富瓦烯。

(2)蛋白质的折叠(包括局部构象变化)研究是目前国际上十分关注的领域之一。光学分析方法、特别是荧光光谱法中的共振能量转移(FRET),因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能力而成为研究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工具。开展此种研究的关键问题是需要有相应的定位标记技术。然而,对蛋白质的N-末端而言,由于分子中含有多种性能相近的反应基团,如何实现高选择性的定位标记却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课题。生命分析化学实验室研究并建立了一种对蛋白质N-末端可进行专属性光学标记的通用方法。

7.在大环主体分子的合成及分子识别方面取得新进展

人工合成大环主体分子及分子识别过程能较好地模拟一些生物化学过程,帮助人们认识生命过程中的分子识别现象和机理。分子识别与选择性合成实验室拓展了“片断偶联合成法”,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空腔大小可精细调控的新型超分子大环主体分子。他们所合成的杂原子桥连杯芳烃化合物还可以很方便地进行进一步功能化化学衍生和修饰,构筑结构更为多样性的各类功能性主体分子。由于在合成和制备上方便易得、在结构上空腔尺寸可以精细调控、在功能上容易进一步修饰和改造等特点,杂原子桥连的杯[2]芳烃[2]三嗪大环主体分子可望在分子识别与传感、超分子组装、模拟酶和催化等方面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8.研究平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2004年底,基本完成了理论计算化学研究平台的建设,进行了有关设备应用的培训工作。平台的运行管理和在该研究平台上进行的研究工作正稳步开展。

2003年科研进展编辑本段回目录

自组装纳米结构研究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化学所科研人员在自组装纳米结构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该工作报道了一系列尺寸可调、功能化的形状类似于“皇冠”结构的超分子,并发现了这些自组装体系在水介质中对阴离子的特征选择键合作用,在阴离子纳米传感器、模拟酶和绿色化学等方面具有应用前景。文章发表在Angew.Chem.Int.Ed.2003,42(6),686-690上。

超疏水性纳米界面材料的研究

化学所科研人员以一种亲水性的高分子聚乙烯醇为原料,制备了具有超疏水性表面的纳米纤维,纤维表面与水的接触角大于170°。这种特殊的现象是由于聚乙烯醇分子形成了具有纳米结构的表面,分子在纳米结构表面发生重排,使得疏水基团向外,分子间氢键向内,从而导致整个体系的表面能降低。该研究结果在世界范围内属于首次报道,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发表在Angew.Chem.Int.Ed.2003,42,800上。

分子以上层次的手性研究

化学所科研人员发现,一些具有特殊结构的非手性的两亲分子在气液界面进行有序组装时,可以形成手性的有序分子薄膜,从而明确了在二维气液界面上,可以通过控制一定的条件,从非手性分子出发组装成手性的有序膜。这一研究工作实现了用非手性分子在气液界面形成手性聚集体的转变,这对于研究和开拓手性材料的功能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发表在J.Am.Chem.Soc.2003,125,5051-5056上。

聚合物超薄膜的形态结构与熔融行为研究

化学所科研人员利用真空蒸涂表面固定修饰技术,研究了聚合物在表面固定受限情况下的结晶行为,成功实现了聚合物的包括取向、链构象和晶型等微观结构的有效调控。这一进展对完善和发展高分子的结晶理论和开拓聚偏氟乙烯的使用范围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发表在J.Am.Chem.Soc.2003,125,1496-1497上。

功能性微球的制备研究

化学所的科研人员通过对聚合物胶体微粒进行化学改性,制备核/壳凝胶微粒。以此为模板向内生长,合成了二氧化钛中空微球,实现了中空微球壁厚和空腔尺寸同时可控这一目标。该方法具有普适性,并在合成导电聚合物及其与无机物的杂化结构中得到证实。他们还首次发现在溶胶/凝胶过程中,电场能诱导形成具有多孔表面的二氧化钛复合胶体微粒和相应的中空结构。这一发现为上述结构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催化、吸附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文章发表在Angew.Chem.Int.Ed.2003,42(17),1943-1945上。

自组装高分子微胶囊研究

化学所科研人员将基于氢键和共价键的层-层自组装(layer-by-layer)技术从二维体系扩展到三维体系,在此基础上成功地制备了空心的高分子微胶囊。由共价键自组装的微胶囊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在高离子强度或极性有机溶剂中能够稳定存在,可用于在非常规条件下模拟细胞行为的试验空间。而氢键自组装微胶囊结构上更接近生物体系,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更好地模拟细胞行为。文章发表在AdvancedMaterials(2003,15,832-835)上。

有机纳米粒子的光学特异性研究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化学所的科研人员发现,吡唑啉类化合物在形成纳米粒子后表现出与单体分子和体相材料不同的介观特性,除了吸收光谱具有粒子尺寸依赖性外,该化合物纳米粒子的发光性能也同样受到粒子尺寸的调控,他们首次观测到了吡唑啉类化合物纳米粒子的发射波长对粒子尺寸的依赖性。这一重要进展实现了有机纳米粒子发射波长的尺寸可调性,对于研究和开拓有机纳米粒子在新型光电器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发表在J.Am.Chem.Soc.2003,125,6740-6745上。

利用可见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化学所科研人员利用负载的有机含氮配体配位的Fe(II)复合光催化剂独特的光化学性质,在室温下,可见光照射下直接活化水中溶解的氧分子,有效地降解有毒有机污染物。光催化剂具有很好的光催化活性、稳定性高、可通过过滤重复使用,对有毒有机污染物矿化率(生成CO2、H2O等无机物)高。研究发现载体与活性中间体的相互作用对光催化剂的性能有极大影响。该研究组还利用电子自旋共振(ESR)等技术研究了光化学反应过程中含氧活泼自由基的生成和分子氧活化机理。文章发表在Angew.Chem.Int.Ed.2003,42,1029上。

复合导电高聚物/碳纳米管研究

化学所科研人员提出了多功能复合纳米结构制备的新技术,在国际上率先在无任何外模板条件下制备出导电高聚物微米/纳米管,巧妙地利用聚合物反应过程中形成的超分子“类模板”作用而实现导电高聚物纳米管的自组装。成功地制备出磺化碳纳米管(SCNT)掺杂的聚苯胺(PANI)纳米管,对于研究和开拓多功能复合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其在纳米器件上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文章发表在Adv.Mater.15(2003)136上。

杯芳烃阵列的构筑研究

化学所科研人员利用电化学表面自组装技术,系统进行了杯[4]、杯[6]和杯[8]芳烃纳米结构的构筑。成功地制备了杯芳烃阵列,并将此阵列用于包容富勒烯分子,得到高度有序的杯芳烃/C60络合物点阵。这一成果对构筑功能性纳米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为制备富勒烯阵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有可能在杯[8]芳烃阵列中填充其它功能分子,如金属团簇等。这一结果为富勒烯等功能分子阵列的制备、表面可控组装、以及纳米信息存储器件的构筑提供了又一可能性。其系列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Chem.Phys.Lett.(2002,359,83-88和2003,367,711-716),以及Angew.Chem.Int.Ed.(2003,42,2747-2751)上。

聚合物纳米线自组装研究

化学所科研人员利用金属离子诱导含有冠醚取代基的共轭高分子进行组装,制备了长度可控的纳米线。他们对高分子纳米线的性能、结构形态和制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设计并合成了冠醚取代的聚对苯撑乙烯(C-PPV),利用带有冠醚官能团的共轭高分子与金属离子自组装的方法,制备出了直径仅有十几纳米的高分子纳米线,通过控制自组装的时间及离子浓度等,可制备出长度在100nm至10μm的高分子纳米线。这一重要进展,对于研究共轭聚合物组装和纳米材料的制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意义。文章发表在J.Am.Chem.Soc.2003,125(21),6447-6451上。

立体金属环多边形超分子的合成研究

化学所科研人员以具有固定取代方向的芳香二胺和吡咯-2-醛形成的双Schiff碱为配体,依靠锌离子的模板作用,自组装成具有不同空腔的金属环多边形超分子。这一进展对亲水疏水性分子的识别,形成含有富电子或阴离子客体的主体—客体分子的络合物,还原性金属通过反应可以引起主体—客体复合物分子的物理性质变化,客体分子反应性,磁性能以及光学性质的变化,人工受体及分子识别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文章发表在Angew.Chem.Int.Ed.2003,42,3271-3274上。

有机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光学特异性研究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化学所科研人员利用表面活性剂胶束提供的微环境以及分子间p-p相互作用的协同效应,制备了一种电致发光材料1,3-二苯基-2-吡唑啉〔DP〕纳米纤维,并发现DP纳米纤维也表现出特殊的光学性能。这一重要进展对于研究有机纳米材料的形貌调控,理解维度对有机晶体电子结构的影响以及有机纳米材料在新型光电器件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有机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形貌的调控提供了新思路。文章发表在Angew.Chem.Int.Ed.2003,42,2883上。

有机一维纳米材料合成的研究

化学所科研人员提出了新颖的方法,获得了基于有机л体系共轭分子形成的新的纳米尺度的聚集态结构,并实现了可控生长。这些低维的有机纳米材料,在光学性质等方面与它们的体材料比较,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该研究成果对于有机固体和新材料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将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发表在J.Am.Chem.Soc.2003,125(36),1094-1095上。

超疏水性纳米界面材料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化学所科研人员以纳米结构阵列聚丙烯腈纤维膜为原料,通过典型的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制备过程,利用热解的方法(包括预氧化及碳化过程),制备了一种在全pH值范围内具有超疏水性的纳米结构碳膜,研究表明,该碳膜具有类石墨结构,膜表面的纳米结构及类石墨结构碳纤维本身具有耐酸碱腐蚀的特性,是产生全pH范围内超疏水这一特殊性能的重要原因。以上研究结果不仅使超疏水表面的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也必将使它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文章发表在Angew.Chem.Int.Ed.2003,42,4217上。

制备具有柔韧性的聚电解质纳米管

化学所科研人员使用压力-模板法,利用层层组装(layer-by-layerassembly,LbL)技术,在模板内制备了聚电解质纳米管,研究发现此纳米管具有很好的柔韧性。这一重要进展对于研究其他聚电解质和复合组分的纳米管制备具有重要意义,将使其在具有强力学性质的光电器件设计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前景,并为高聚物纳米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新思路。文章发表在J.Am.Chem.Soc.2003,125(37),11140-11141上。

一维纳米孔复合材料及其阵列研究

化学所科研人员采用多孔膜为模板,结合无机物的溶胶/凝胶和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过程,制备了一维纳米孔结构的二氧化硅纤维和管及其阵列体系。通过控制模板孔表面的润湿性和嵌段共聚物的浓度,可以实现产物形貌和纳米孔结构的可控调节。在纳米孔和中空管的微腔内分别复合功能物质,将纳米孔的性质和物质的功能性结合起来,将会衍生系列新型功能结构和材料,如在空腔内引入半导体二氧化钛,制备出了新型一维纳米复合结构,为功能化复合纳米线的制备开辟了新思路和方法。文章发表在Angew.Chem.Int.Ed.2003,42,4201上。

制备液晶光定向层研究

化学所科研人员以挂接光反应性侧链的梯形聚倍半硅氧烷为基体材料,在分子设计上首次把可产生光异构化与光交联反应的两种诱导光取向的基团连接在一起,使两者在光取向的效率和稳定性方面的优势互补,同时将此双重光反应基以易于自由转动的腰接方式连接到梯形主链上,显著提高其光响应性能。用该材料在导电玻璃(ITO)表面旋涂的薄膜,在适当的偏振紫外光照条件下得到能诱导其表面的液晶分子均一排列,并且预倾角在1°-7°范围可调的光定向层。此预倾角范围适用于扭曲和超扭曲液晶显示技术。文章在《先进材料》(AdvancedMaterials2003,15(16),1355-1358)杂志上以封面文章发表。

有机超高密度信息存储材料研究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化学所科研人员从分子设计的角度出发,设计合成了具有强电子给体和电子受体、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的有机分子N,N-Dimethyl-N'-(3-nitrobenzylidene)-p-phenylenediamine(DMNBPDA)并培养了其单晶;研究了DMNBPDA的薄膜生长特性,并成功地在高定向裂解石墨(HOPG)的表面制备出规整排列的单分子膜,通过在STM针尖和HOPG衬底之间施加电压脉冲的方法,在DMNBPDA薄膜上实现纳米尺寸信息点的写入,信息点平均直径达1.1nm,对应信息存储密度>1013bits/cm2,并具有信息存储薄膜表面信息存储区域具有低阻抗,而非存储区域是高阻抗,该结果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他们还用杂化HF/DFT理论(HybridHartree-Fock/density-functional-theory)计算了DMNBPDA分子间电荷转移的可能性,为研究存储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文章发表在Adv.Mater.15(22),1525-1529上。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研究

化学所科研人员采用真空升华法制备了非溶剂化的2-(2-羟基苯基)苯并噻唑锌((Zn(BTZ)2)单晶,研究结果表明该络合物在晶体、粉末和薄膜状态下是以二聚体形式存在的,并发现该络合物的电子传输特性要优于目前所报道的最好的电子传输材料-8-羟基喹啉铝(Alq3)。这一重要进展对于研究有机光电材料的分子结构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及有机功能材料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J.Am.Chem.Soc.2003,125(48),14816-14824上。

化学所主持的中科院创新方向性项目“局域网用聚合物光纤研究”通过验收

中国科学院高技术局对化学所主持的“局域网用聚合物光纤研究”项目进行了验收。专家组在听取了项目汇报并审查了验收报告后认为:该项目圆满完成了项目计划书规定的各项任务,项目组织协调有力,运行机制具有创新性,研究经费使用合理,研究队伍结构合理,并培养了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队伍。同时对此项目完成情况和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通过验收。

渐变型塑料光纤技术的研发成功,为我国信息网络产业在这一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国家改革与发展委员会、国家科技部863计划对此予以了高度关注,在“十五”规划中列为优先发展和支持的领域。

2002年科研进展编辑本段回目录

1、有机纳米颗粒的多重发光研究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对发光性能进行人为调控,是研究发光材料的关键问题,各国研究人员围绕它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化学所科研人员制备了各种尺寸大小不一的1,3-二苯基-5-芘基-2-吡唑啉(DPP)分子超微粒体系,发现可以通过控制粒径和变换激发波长来控制DPP超微粒的发射波长。该研究成果为观测分子-介观-宏观的性质变化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实验范例,为研究有机发光材料开辟了新的途径,可望为新型有机发光器件的开发提供新材料。

2、梯形聚硅氧烷的制备

化学所科研人员自1985年开始探索利用超分子自组装模板辅助的“逐步偶联聚合法”合成高层次结构有序的聚硅氧烷。2002年,在国际上首次利用芳酰胺氢键自组装模板辅助的“逐步偶联聚合法”制备出高规整性有机桥基梯形聚硅氧烷,并通过包括光散射,29SNMR,XRD和DSC等一系列综合方法进行了充分的表征,确证了其梯形结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3、碳纳米管的控制生长

众所周知三维碳纳米管阵列和图案的制备的重现性差,其图案形状不能控制。化学所科研人员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索,找到了一种方法,实现了对三维碳纳米管的控制生长。

4、导电聚合物纳米管、微米管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导电高聚物纳米管和分子导线的合成与制备是制约实现纳米器件和分子器件的关键。“模板合成”方法(Template-SynthesisMethod)虽然是国际上常用和有效的方法,但是,该方法制备步骤复杂、条件苛刻。化学所科研人员在无外模板存在条件下,首次成功地制备出自组装的导电聚苯胺(PANI)和聚吡咯(PPy)及其衍生物的微米/纳米管,对其微波吸收特性、自组装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5、塑料光纤项目

化学所科研人员在塑料光纤项目研究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知识产权的渐变型塑料光纤专利技术,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同类样品水平,折光指数渐变型聚合物光纤光损耗能够稳定控制在200dB/km以内;理论带宽最高达到2GHz,初步建立了聚合物光纤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在江苏中山电缆厂、中国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新疆马兰核基地、总参通讯部、国家电力通讯中心等单位建立了聚合物光纤示范网络系统,为我国信息网络产业在这一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

6、高技术材料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化学所科研人员在酚醛树脂结构与烧蚀性能关系的研究方面,揭示了酚醛树脂结构与烧蚀性能的关系,建立了控制树脂结构的工艺技术并应用于生产中。系列耐高温有机硅密封剂研制中解决了与高密度、高伸长率、高耐温、高粘接强度等要求有关的科学技术问题,并提供样品进行现场试验。

7、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术对溶液中的手性分子识别

科学家利用扫描隧道显微术(SPM),在真空或大气下,已成功地判定了金属、半导体的表面二维手性现象。但是,在溶液中观测手性分子与识别手性分子还没有很好的方法。化学所科研人员,利用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术,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实现了在固/液界面上对手性分子的识别。这一研究工作的重要进展对二维手性现象的研究,并将其应用于立体选择性多相催化、手性合成、手性起源探索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8、超双疏表面功能材料

化学所的科研人员首次利用模板挤压法制备出了具有超疏水性表面的聚丙烯腈纳米纤维,该纤维表面在没有任何低表面能物质修饰时,与水的接触角即高达173.8?1.3?。用双亲性聚合物分子—聚乙烯醇,按照同样的制备方法所得的纳米纤维,同样显示出了超疏水的特性。该方法操作简单,制备条件温和,原材料廉价易得,模板可以循环使用,在制备聚合物纤维方面无论从尺寸及性能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制备无氟、可控的超疏水材料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及实践依据。

9、C60纳米管

化学所科研人员采用简便又具有特色的研究方法,在国际上首次利用C60粉末直接构筑新的聚集态结构C60纳米管获得成功。C60纳米管由于是C60晶体生长而成,仍保留了共轭大л键结构,它与具有石墨结构的碳纳米管在结构上有本质的差异。这种具有共轭л电子结构的纳米管既保持了C60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又具有准一维纳米材料的特点。它的研究成功对化学、物理学及材料科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将产生重要影响。

2001年科研进展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光电子能谱学对于自由基的研究获得重要进展

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实验室科研人员利用独创研制的原位热解、原位探测实验装置首次成功地产生了能连续提供的不同的烷基氧自由基束流,不但提供了产生超短寿命不稳定自由基的新颖方法,也为深入研究由这些物种导致的大气污染和参与的化学反应提供了可能性。研究成果被认为“近年来在光电子能谱学领域最卓越的研究成果”。

碳纳米管的控制生长,排列以及功能化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有机固体实验室科研人员以金属酞菁为原料,利用气相沉淀的方法,在一定的混合气体中采用高温裂解的方法在不同的基片上制备出了二维、三维碳纳米管阵列,对表面进一步改性,实现了超双疏特性。

在纳米材料的制备以及纳米材料的性能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有机固体实验室研究人员研究了导电聚合物包裹的磁性纳米粒子Fe3O4(直径约6nm)的制备与聚集,为制备多功能纳米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有效方法。

在有机纳米颗粒的尺寸效应方面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将纳米晶体的研究从无机半导体和金属领域拓展到了功能有机小分子体系。为研究从无机纳米晶体领域发展起来的量子限域效应、Kubo理论等在有机领域的普适性奠定了基础。

在不平整界面的纳米复合薄膜的组装

开创性地在互不相容的两种液体产生的界面上成功地进行了多层复合膜的有序组装。

纳米光催化染料降解方面也作出了开创性工作。

成功地在可见光(或太阳光)照射下将染料污染物氧化分解为CO2和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有机物,同时提出并证明了可见光诱导的光化学氧化机理,该研究为我国污染十分严重而又很难解决的染料废水的处理或预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的技术途径。(2)成功地研究出在可见光(或太阳光)照射下,广pH范围,利用H2O2有效地将有毒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的新方法。

在立足化学所创造一流科研成果的同时,我所注重加强对外合作研究,共同提高科研成果的水平

例如研究了在超临界流体中化学反应临界点改变问题,有机金属试剂共轭加成中铑催化羰基加成的显著电子效应,这两项研究工作均发表在J.Am.Chem.Soc.上。此外与香港合作研究发现了“聚集诱导萤光”现象,该研究结果发表后关注,被C&EN所引用评述。

研究队伍编辑本段回目录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获院青年科学家奖名单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分子科学中心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化学研究所1998年首批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1999年3月成立中国科学院分子科学中心

定位:成为我国在物质科学研究领域内代表国家水平,主要从事分子科学领域基础性研究,有重点地开展国家急需的重大战略目标的高新技术研究的基地。

主要研究方向:分子物质的形成、结构及表面、界面的研究;分子物质中的非成键相互作用,电子、能量转移及相关现象研究;分子物质的宏观和微观(纳米)性质的研究;分子物质的材料的基本科学前沿问题研究。

重点研究领域:

1.化学反应动态学与结构化学

2.分子聚集体化学

3.合成和制备科学

4.高技术材料

5.纳米科技

6.化学生物学

奋斗目标:成为国家级的基础研究基地,进入国际一流水平的分子科学研究中心和研究所行列。成为国内外TOP研究机构,即发展成为创造国际一流的(T,Top-ranked)研究成果;培养综合素质全面的(O,Omniscient)优秀人才;开拓先进的(P,Progressive)管理模式的现代研究基地。

人才队伍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一支以中青年为主体的优秀科技队伍,截止2005年12月共有职工44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8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7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8人。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1981年被首批批准为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4个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5年首批在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三个学科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78年以来已培养研究生2447人,目前博士生533人,硕士生228人,在站博士后32人。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创新文化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创新文化建设是知识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工程的基础和保证。化学所一直把创新文化建设作为知识创新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党、政、工、团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积极性,齐抓共管,在提升创新文化建设目标、树立创新价值理念、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提升管理水平、建设美好园区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建立健全与创新文化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科研道德规范;确立正确的科技价值导向;完成园区改造,使所区工作条件及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完成形象标识设计;把"分子科学论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水平、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论坛;加强和鼓励"现代分子科学研究前沿系列讲座"等各种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咖啡厅的设立,为科研人员的自由学术交流创造了良好环境;室内外活动场所的建立,为积极开展有利于职工和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活动提供了条件。化学所为努力营造一个与国际一流研究所相适应的创新文化氛围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化学所所训:创新、求是、团结、奉献

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技价值观

增强创新跨越的自信心

弘扬创新求是的科学精神

培育团结协力的创新团队意识

营造和谐、合作、竞争的创新氛围

化学所创新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万立骏

副组长:杨淑霞

成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笃金 刘鸣华 杨国强 宋洁平 张德清 孟丽萍 姚建年 徐坚 黄仁权

化学所精神文明考核与检查小组名单

组长:刘鸣华

副组长:王笃金黄仁权

成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金本 方晓红 刘云圻 刘志敏 孙政 杨国强 杨振忠 李丹 李福家 李蕴能 宋洁平 张军 张志杰 范青华 周利民周顺宝 孟丽萍 赵睿 徐辉 唐亚林 熊少祥

在创新三期中,化学所将努力建设有化学所特色的创新文化,即建设和谐的(H,harmonious)人文环境和园区环境;建立以人为本(H,human-oriented)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树立为国家、为科学快乐工作(H,happy)、乐于奉献的价值理念。坚持创新文化建设中的行政管理与党建工作相统一的原则,创新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相统一的原则,大力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领导班子思想建设,建立保障和促进改革发展的长效机制。

化学所精神文明公约

爱国爱所爱所敬业
三严作风求实创新
遵纪守法讲究文明
尊知爱才团队精神

化学所科研人员行为准则

爱国爱所爱岗敬业
追求真理献身科学
交叉联合开放竞争
学术民主百家争鸣
瞄准前沿勇于探索
论文真实数据准确
规范操作严谨治学
尊知爱才尊老爱新
团结协作携手并进
不怕失败大胆创新

化学所管理人员行为准则

爱岗敬业踏实认真
职责分明一专多能
科学管理民主精神
规章制度严格执行
团结协作敢负责任
勇挑重担不畏艰辛
勤于学习勇于创新
高效有序服务热情

科研组织结构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院重点实验室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研究领域编辑本段回目录

重点研究领域

1.分子与纳米科学前沿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瞄准国际分子与纳米科学前沿若干重大基础问题开展研究

分子自组装和纳米结构构筑研究

功能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分子纳米器件研究

分子反应的本质和调控方面,重视理论与实验的结合,建设分子纳米器件研究平台。

2.有机高分子材料

功能聚烯烃和高性能工程塑料研究

有机光电磁功能材料研究

生物医用材料研究

仿生与智能材料研究

3.化学生物学

以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为目标,在生物活性分子的合成、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分子识别、生物活性分子的分离和高灵敏度检测以及生物转化和生物功能模拟等方面,开展系统的研究。

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研究

高效不对称合成方法及分子多样性研究

糖的化学合成及其化学

生物学研究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研究

生命体系分析方法研究

光谱和探针技术在重大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4.能源与绿色化学

瞄准我国目前汽油、柴油中含硫量高,不能满足国际环境标准的现状,开发新技术,使汽油、柴油的含硫量达到欧四标准,并实现该技术的产业化。

汽油(包括柴油)的选择性氧化脱硫的研究

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离子液体在纤维素工业上的应用

绿色化学的研究

环境污染物减控的研究

重大产业化成果编辑本段回目录

高新技术产业化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插层复合原理
化学研究所在开展知识创新工作的同时,强调结合社会资源,优势互补,推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近年来,化学所通过技术入股形式,新成立了4个投资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纳米聚合物复合材料、功能纳米界面材料、有机光导鼓、杜仲胶及制品等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较早成立的两家联营公司---上海杰事杰新材料公司与辽宁向阳化工厂成功实施了聚丙烯工程塑料和聚丙烯催化剂的规模生产,年产值超过5亿元。

化学所所办公司-北京科化化学新技术公司实施了以电子封装材料等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年产值达2000万元。

1、高性能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采用插层复合法成功地制备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如:聚酰胺、聚酯(PET和PBT)、聚苯乙烯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系列纳米复合材料,大幅度提高了材料的性能,具有强度高、耐热性好、密度低和加工性能良好的特性,可广泛应用于包装薄膜、各类管材和其它结构材料等。

2、纳米功能表面材料

基于二元协同概念,研究对水相和油相具有超双亲或超双疏特性的纳米功能表面材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在建筑、纺织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超大特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环氧塑封料

"九五"期间研制出的5个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行研究设计建成了年产2000吨规模的生产线,已试车成功。

"八五"期间研制生产的20多个产品已在国内30多个半导体厂使用。累积创产值8500多万元,利税1700多万元。是电子材料国产化的成功范例。荣获国家专利优秀奖。

4、有机光导鼓

采用自行研制的高性能电荷传输及电荷产生材料,借助独特的小计量涂布技术,研制开发系列激光打印技术中的核心部件用OPC鼓。正与两个企业合作,建立年产50-60万支光导鼓生产线。

5、聚丙烯CS系列高效催化剂

通过对烯烃聚合高效催化剂体系的体统研究,如载体作用本质、活性中心结构和聚合反应机理等,开发了CS-1和CS-2型(球形)丙烯聚合高效催化剂,具有催化效率高、聚合动力学行为好、聚合物性能优异等特点。在辽宁省营口向阳化工厂(化学所联营厂)实现产业化,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并有部分出口。年产值达亿元,利税3500万元。共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6、高效羰基合成新型催化剂

从催化原理和分子设计出发,研制出系列新型高效催化剂,以煤炭、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国家急需的醋酸、酸酐等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综合指标比国际上通用BP催化剂高三倍。已申请专利9项,正与有关国有企业合作,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0万吨级生产工艺。

7、杜仲胶

立足于我国丰富的杜仲绿色资源,开发了对杜仲胶的深入研究,创立了国际公认的杜仲胶材料工程学的理论体系,在其指导下开发出杜仲胶医用功能、形状记忆、硫化弹性橡胶等热塑性、热弹性及橡胶三大类材料,成为国际关注的高性能"绿色"轮胎的材料之一。已申请专利11项,授权8项。

相关词条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