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3731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3-11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数学美
数学美
外星人
外星人
梅森素数
梅森素数
系统相对论
系统相对论
自制核反应堆
自制核反应堆
机器人系列组图
机器人系列组图
参政议政
参政议政
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
《阿凡达》背后科学
《阿凡达》背后科学
爱情环
爱情环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AS)是研究热带海洋为主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所。位于广州。创建于1959年初,1962年改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南海分所,1966年恢复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目录

[显示全部]

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该研究所下设海洋水文气象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实验生物、海洋地质构造地球物理海洋沉积海岸河口和海洋仪器等 9个研究室,并设有分析测试中心和计算机室。此外,在汕头湛江海南岛鹿回头及大亚湾等地建立了临海实验站,拥有“实验二”号、“实验三”号两艘调查船。

该所主要研究方向是南海及邻近大洋的海洋学特征和资源的综合调查研究。研究领域包括海洋环境、海-气相互作用、地质演化生态系统水域生产力实验生物学河口海岸过程河口化学,以及海洋开发新技术的应用等。建所以来,取得的调查与研究成果主要有华南沿海第四纪地质和新构造运动;南海北部大陆架石油开发区的基底结构;广东核电站选址;华南主要港口工程水动力结构和泥沙运移;西沙中沙南沙群岛及邻近海区,南海中部、东北部和南部海区,以及大亚湾海域生物生产力和资源生物学的综合调查研究;珠江河口化学特征。并对中华乌塘鳢合浦珠母贝大珠母贝珍珠江篱紫菜的人工育苗、养殖的生物学关键问题进行研究,获得重要成果。该所编辑出版的学术刊物有《南海海洋科学集刊》《热带海洋学报》

 重点学科领域:热带海洋环境动力与生态过程边缘海地质演化与油气资源、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环境观测体系及其关键技术。

设有中科院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科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与广州地化所共建)、中科院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含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应用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中尺度海洋观测(联合)开放实验室南海深海过程联合实验室;有3个研究室和1个海洋环境工程中心

拥有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国家野外重点试验站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重点站)、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国家野外重点试验站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站)、湛江海洋经济动物实验站汕头海洋植物实验站和建设中的西沙、南沙深海观测站;有“实验2号”、“实验3号”两艘大型海洋科学考察船以及正在建造的1艘新型小水线面双体综合科学考察船;还拥有热带海洋生物标本馆和信息中心。

近50年来,研究所共取得科研成果663项,获国家、中科院、部委和省市级成果奖236项;申请专利143项,获授权专利72项;近年来发表SCI论文541篇。典型代表性成果有“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资源环境和权益综合调查研究”和“热带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利用技术”等。目前主持、承担973、863、国家基金项目等200余项。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学术联系与合作,重点发展与欧、美、日、澳等海洋科学发达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加强与南海周边东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每年承担咨询或院地合作项目150余项。

研究所是全国海洋科研机构首家获得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的科研单位,拥有国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甲级)”、“海域使用可行性论证资格证书(甲级)”、“海洋专项工程勘察甲级证书”、“计量认证资质证书”等。我所是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物理分会、广东海洋湖沼学会、广东海洋学会等的依托单位。编辑出版《热带海洋学报》 (核心期刊)。曾获广州市“文明单位”和广东省直系统“文明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Key Laboratory of Tropical Marine Environmental Dynamics, 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简称LED),成立于1998年,在2001年11月通过了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院重点实验室评估,成为中国科学院第一批海洋环境科学类重点实验室。

LED实验室总体定位为: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南海及其邻近热带海域海洋环境动力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开展热带海洋环流动力学及其环境效应、热带海洋环境生态过程演变和热带海洋环境过程遥感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揭示热带海洋物理环境、化学环境与生态过程的动态联系与耦合关系,发展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热带海洋环境过程理论体系。

主要研究方向:

1. 南海海洋环流动力过程以及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

目标:研究南海和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环流变异规律及其动力学理论,阐明南海半闭合海域中尺度环境动力过程特征,建立有特色的热带中尺度海洋动力学理论体系,揭示南海及其邻近海域海洋环流的能量输运及其对中、大尺度气候过程的影响机制。

2. 南海生态系统及其对气候变异的响应与反馈

目标:分析南海气候系统的时序变化,正常与异常气候条件下南海生态系统的动态特征,了解南海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别是在极端环境条件下的变化,并建立相关模型,估测南海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应趋势,判识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对南海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

3. 华南近海水环境与生态过程

目标:分析热带海区河口、海湾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中的物质与能量输运与转化过程,建立近海海洋物理-生源要素-生态过程耦合模型,阐明近海海洋环境变化机制及主要环境灾害发生规律,揭示重点河口与邻近海域自然变化和人为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与修复机理。

实验室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管理模式,采用公开、公平、竞争、择优、流动的用人机制,现有研究员18名,其中5人为中国科学院国家知识创新工程“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入选者。实验室具有物理海洋学海洋生物学两个博士点,并有海洋化学和环境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实验室已设立了开放基金,建立了开放课题申请立项、同行评议、开放交流的良好制度, 5年来共资助17家单位29项开放课题,资助总经费达70万元,课题负责人基本上为在南海海洋环境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的所外青年学者,开放度为96.7%。

实验室建立以来,科技人员在南海环流时空结构、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南沙群岛海域环境生态过程、华南近海环境过程演变及其生态效应、海洋遥感应用海洋数值模拟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被国际SCI收录52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成果奖9项,授权专利1项,承担国家、省部级重点项目(课题)90多项(包括国家重大专项、973项目课题、863课题、国家重点基金与杰出青年基金、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广东省科技兴海等项目)。

近年来,以LED为平台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办得有声有色,通过“走出去”——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访问交流;“请进来”——邀请国内外学者的来访、讲学、客座研究等,不仅加强了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合作,开拓了研究视野,展示重点实验室的学术成果,更形成了一支团结进取、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团队,为我国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和维护海洋权益做出了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2003年9月正式成立,是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共同组建的学术平台。南海海洋研究所长期从事南海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有先进的海洋探测仪器设备和调查船,积累有丰富的研究资料,在海洋地球物理探测古海洋学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长期从事有机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大陆边缘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地球化学测试仪器,在地球化学和大地构造研究方面具有很强的学术优势。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的立,为两所地球物理、大地构造和地球化学等专家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形成在学科配备、人才队伍和仪器设备等方面具有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的一支边缘海地质研究力量,增强大陆边缘和边缘海地球动力学研究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

发展目标

以南海及其邻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开展边缘海海陆岩石圈地质过程与动力学边缘海形成演化及其环境效应边缘海矿产资源形成与分布规律三个方面的研究,发展边缘海内外动力系统发育演化的理论体系,为推动地球动力学和全球变化理论的发展、为国家发展海洋经济、预测环境变化和维护海洋权益做出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大贡献,争取在5-10年成为在边缘海形成演化研究领域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实验室。

大亚湾站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一、野外试验站概况

1、区域代表性、生态系统类型或学科代表性

大亚湾站是我国唯一的亚热带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具有典型的区域代表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其中70%以上海域属于南海海区,在我国这个广阔的区域内,中国科学院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是唯一的一个亚热带海洋科学研究基地。

我国亚热带海域主要分布于南海北部,南海地处太平洋印度洋亚洲大陆和澳洲大陆之间,东北部有巴士海峡台湾海峡,东部有民都海峡巴拉巴克海峡;西南方有马六甲海峡。我国南海海域周围国家有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越南文莱等,是世界军事政治的重要区域和敏感区域。

南海海域海洋资源丰富,在我国“四海”之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油气蕴藏量可与波斯湾墨西哥湾北海相提并论;矿产占全国第一;海洋生物资源与生物种类极为丰富,已有记录1万多种,生物多样性丰富。沿海滩涂和岛礁可供养殖利用的面积宽阔,热带海洋生物如珊瑚礁动物、红树林动植物、海草等极具特色。

大亚湾站设在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美丽的海滨城市深圳市,大亚湾位于广东省珠江口左侧、深圳市大鹏半岛的西南部,界于113°29'42"-114°49'42"E,23°31'12"- 24°50'00"N之间。西属深圳市,北居惠州市,东属惠东县,面积约600 km2,平均水深11m,最深处21m,是南海北部一个较大的半封闭性海湾,湾内有大小岛屿50多个。年平均气压为1010 hPa、温度22℃、降雨量为1500-2000 mm;湾内生物资源丰富,生物类型众多,属亚热带海湾兼有热带特色,而红树林(沿岸面积约4500亩,尤其范和港生长较茂盛)和珊瑚群落则是该亚热带海湾显示出热带生境的特色,是我国亚热带海域的重要海湾之一。大亚湾站具有20多年海湾研究的历史,是我国亚热带海洋科学研究唯一的综合研究与技术支撑平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1983年大亚湾就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划为水产资源保护区,1984年广东省又将大亚湾列为重点经济开发区;大亚湾是我国目前唯一有2座核电站同时运行的典型亚热带海湾,位于湾的西岸,与大亚湾站隔海想望。大亚湾海域是受人类活动与自然影响驱动的复合生态系统。

2、 在国际、国家和部门中的地位

中国科学院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建于1984年,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1993年定为中国科学院开放站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重点站。2003年正式加入GTOS系统,成为其网络成员。作为中国科学院开放站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重点站,是我国亚热带海洋科学研究唯一的综合研究与技术支撑平台,具有20多年亚热带海湾研究的历史,在国内外海湾生态学及其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研究享有较高的声誉与知名度,与温带的胶州湾站、热带的三亚站组成较为系统的中国海洋生态网络站。

二、研究方向与定位

1、研究方向

(1)、大亚湾及临近海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经济海洋生物的实验生物学(包括遗传育种)等研究;

(3)、生物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

2、建站的目标和任务

中国科学院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学科定位:亚热带海湾及其临近海域生态系统动力过程及其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是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创新重点领域:热带海洋环境动力过程研究和热带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开展亚热带临海实验研究唯一的综合研究基地和技术支撑平台。

热带海湾及其临近海域生态系统主要环境因子、生物群落组成及其结构和功能的长期监测、研究与数据管理,深入研究亚热带海湾及其临近海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揭示大亚湾及其临近海域环境与生态系统变化机制和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开展生态调控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同时,开展经济海洋生物的实验生物学以及生物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为发展亚热带海洋科学理论,加强近海生态环境保护积累基础资料。目标是将大亚湾建成一个国际一流的海洋科学研究基地,以亚热带沿岸生态与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发展为科学目标。以海湾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演变过程为核心,开展长期综合观测和试验研究。其任务是为生态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野外试验和研究平台,为我国生态系统优化与综合管理提供典型示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宏观决策依据。

科研方向 编辑本段回目录

基础研究重点领域:

热带海洋环境动力过程研究

边缘海地质与古环境研究

应用开发研究重点领域:

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应用开发研究领域:

海洋工程环境调查与评价

科研条件 编辑本段回目录

 海洋科学考察船和码头 

“实验2”号地球物理考察船:用于海洋地球物理和海洋工程地质调查,装备有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万米测深仪、各种地球物理仪器和3个实验室。

 “实验3”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用于物理海洋环境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地质等综合科学考察,有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万米测深仪、6台专业绞四和14个实验室。

在广州市效珠江畔有面积4400平方米的专用码头,提供3500吨级泊位。 

出版物编辑本段回目录

 我所主办学报级期刊《热带海洋》《南海海洋科学集刊》 ,合办中级期刊《南海研究与开发》 。其中,《热带海洋》是我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已编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CHINAINFO网络信息资源系统电子期刊》,也被美国《CA》、《ASFA》、《BA》选为源期刊,1997年获评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 

张 偲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张 偲
男,1963年5月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海洋生物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化学生态学专业。

一、学习简历

1、1981、9-1985、7,中国海洋大学(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生物系,获学士学位;

2、1985、9-1988、7,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3、1995、9-1998、7,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二、工作简历

1、2006年10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

2、2003年6月至2006年9月,任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助理;

3、2000年11月起,任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主任;

4、1999年9月至2007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国家野外站)站长;

5、1998年8月,任中科院南海所研究员(中科院特批)。

三、国外学习

1、1996年,访问印度研究与工业委员会,在印度药物工业研究所印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访问学习;

2、2005年,访问美国,在威斯康辛大学药学院高访学习。

四、主要奖励

1、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7年;

2、全国海洋科技先进工作者,2006年;

3、第十六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第一完成人),2006年;

4、广东省丁颖科技奖,2006年;

5、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5年;

6、海南省2004年度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第一完成人),2004;

7、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1998年;

8、广东省首届“十佳博士生奖”,1997年;

9、海南省青年科技奖,1997年。

五、主要业绩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张 偲
张偲研究员近年来负责了“南海生物活性萜类和生物碱的构效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海南岛红树植物的活性化合物及其化学生态学的研究”、“马氏珠母贝氨基多糖胶囊的研制”和“海洋食品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国家“973”前期研究项目、国家“863”基金课题、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国家支撑计划课题、中科院重要方向项目和广东省优秀团队基金项目等课题33项,长期开展了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开发,分离鉴定了1100多个海洋生物化合物,发现了139个新化合物,筛选出了72个具有抗老年痴呆症、抗肿瘤、抗菌或抗动脉粥样硬化等生物活性化合物,完成了1个国家药准号新药“海珠口服液”和2个保健品的研制。曾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8项;发表核心刊物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多篇),完成专著4册(合作);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其中16项已获得授权);负责完成的科研成果“热带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利用技术”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六、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常务理事、广东海洋学会理事长。

七、近期主要论著

1、Hao Yin, Si. Zhang*, et al. Preparative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two benzoxazinoid glucosides from Acanthus ilicifolius L. by 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08, 1205(1-2):177-181

2、J. Y. Pan, S. Zhang*, et al. Separation of flavanone enantiomers and flavanone glucoside diastereomers from Balanophora involucrata Hook. f. b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and reversed-phas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on a C-18 column.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08, 1185(1):117-129

3、Shu Hong Tao, Jun Wu, Shu Hua Qi, Si Zhang*. Scyphiphorins A and B,two new iridoid glycosides from the stem bark of a Chinese mangrove Scyphiphora hydrophyllacea. Helvetica Chimica Acta, 2007, 90:1718-1722.

4、Wu, J.; Zhang, S.; Bruhn, T.; Xiao, Q.; Ding, H. X.; Bringmann, G., Xylogranatins F-R: Antifeedants from the chinese mangrove, Xylocarpus granatum, a new biogenetic pathway to tetranortriterpenoids. 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 2008, 14, 1129-1144.

5、张偲、龙丽娟,2006,海洋生物碱,现代海洋药物(第九章),260-293,科学出版社

6、张偲、王友绍、吴军,2006,珊瑚动物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现代海洋药物(第四十章),1146-1204,科学出版社。

7、张偲、吴军,2006,珊瑚类药物的研究方法与实例,现代海洋药物(第四十一章),1205-1219,科学出版社。

8、Zhao, B, Zhang, S & Qian, P. Y. Larval settlement and metamorphosis of the silver- or goldlip pearl oyster Pinctada maxima (Jameson) in response to artificial and natural inducers. Aquaculture 220(2003)883-901

9、Jun-Wu, Si-Zhang,et al. Xyloccensin L, a novel limonoid from Xylocarpus granatum. Tetrahedron letters,45,2004,591-593

10、Shu-Hua Qi, Si Zhang. New Briaranes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Gorgonian Junceella juncea. J. Nat. Prod. 2004, 67, 1907-1910

11、Shu-Hua Qi, Si Zhang, Xiang Li. A New Cytotoxic Sesquiterpene-Alkaloid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Gorgonian Subergorgia suberosa. J. Nat.Prod. 2005,68,1288 –1289

12、Shu-Hua Qi, Si Zhang, Zhi-Hui Xiao, New Briaranes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Gorgonian Junceella fragilis. Helve. Chim. Acta., 2005, 88(8)

13、Jun-Wu, Si-Zhang, Qingxin Li. Phenylethanoid and aliphatic alcohol glycosides from Acanthus ilicifolius. Phytochemistry 63(2003):491-495

14、Shu-Hua Qi, Si Zhang. Study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Gorgonian Junceella juncea. Chem. Pharm. Bull. 2004, 52(12), 1476-1478

15、Jun Wu,Si Zhang. Two new cyclolignan glycosides from Acanthus ilicifolius. Z Naturforsch,2004,59b,:341-344

16、Daojing Zhang, Jun Wu, Sizhang*. Oleanane triterpenes from Aegiceras corniculatum. Fitoterapia, 76(2005) 131-133

17、Hao Yin, Si Zhang*, and Jun Wu, Prenylated Flavonoids from Pongamia pinnata, Z. Naturforsch. 2005, 60b: 356-358.

18、Shu-Hua Qi, Si Zhang, Spectral Assignments and Reference Data, Magn. Reson. Chem. 2005, 43:266-268.

19、Lu-rong Xu, SiZhang*, A new triterpenoid : Taraxerol-3-β-O-tridecyl ether from Derris triofoliata,Pharmazie,2004, 59:655-656。

20、Jun-Wu, Si-Zhang, Qingxin Li, Megastigmane and flavone glycosides from Acanthus ilicifolius, 2003, Pharmazie 58(2003):363-364。

21、Shu-Hua Qi, Si Zhang, Glycerol Derivatives and Sterols from Sargassum parvivesiculosum,Chem. Pharm. Bull. 2004,52(8)986-988。

22、Jun-Wu, Si-Zhang, New aliphatic alcohol and (Z)-4-hydroxycinnamic acid glycosides from Acanthus ilicifolius,Chem. & Pharm. Bull. 2003, 51(10), 1201-1203.

23、Jun Wu,Si Zhang,Xyloccensin M and N,Two New B,D-seco Limonoids from Xylocarpus granatum,Z. Naturforsch,2003,58b:1216-1219。

24、Jun Wu, Qiang Xiao, Si Zhang,et al. Xyloccensins Q-V, Six New 8, 9, 30-Phragmalin Ortho Ester Antifeedants from the Chinese Mangrove Xylocarpus granatum. Tetrahedron,61(2005):8382-8389

25、Shu-Hua Qi, Si Zhang, et al, Constituents of Carapa guianensis Aubl.( Meliaceae). Pharmacies, 2004, 59(6): 488-49.

26、Jin Yang, Shu-hua Qi, Si Zhang*, et al. Three Polyoxygenated Steroids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Gorgonian Coral Subergorgia reticulate,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2005, 23, 1218--1222.

27、Haihan Nan, Jun Wu, Si Zhang*, A New Phenylethanoid Glycoside from Clerodendrum Inerme. Pharmazie 60(2005): 798-801.

28、Yunqi Qiu, Shuhua Qi, Si Zhang*, New Polyoxygenated Steroids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Gorgonian Echinogorgia aurantiaca, Pharmazie,2006, 61: 645-648.

29、Hao Yin, Jun Wu, Haihan Nan, and Si Zhang*, New Prenylated Flavones from Pongamia pinnata. Pharmazie. 2006,61, 76.

30、Zhihui Xiao, MU Yuan, Si Zhang, Complete assignments of H and C data for ten phenylpiperazine derivatives, Magn. Reson. Chem., 2005, 43:869--872

31、Lun-Rong Xu, Jun Wu and Si Zhang*, A new acylated flavonol glycoside from derris triofoliata, J. ASIAN. NAT. PROD. RES.,2006,8:9-13.

32、Qi SH, Zhang S, Qian PY, et al. Ten new antifouling briarane diterpenoids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gorgonian Junceella juncea Tetrahedron 2006, 62:9123-9130.

33、Liu, Y., Zhang,S., Abreu,P. Heterocyclic terpenes: linear furano- and pyrroloterpenoids Natural Product Reports 2006,23,630-651.
     
八、主要授权发明专利

1、张偲、尹浩、龙丽娟、闻克威,珍珠氨基甙定重制取技术,专利号:200610037275.8;

2、张偲、黄建设、龙丽娟, 一种杂环化合物—2-氨基咪唑并吡咯-6-酮及其制法和用途, 专利号:ZL01127866.8.

3、张偲、徐鲁荣、吴军. 一种新的蒲公英萜醇的衍生物Taraxerol tridecyle ether 的结构及其用途. 专利号:ZL03146857.8

4、张偲、龙丽娟、陈永福. 由珠母贝软体部提取物制成的海洋水产饲料添加剂及制法用途. 专利号:ZL03126709.2

5、张偲、邱蕴绮、漆淑华,一种新的多羟基甾醇3β,5α,6β,11β-四羟基胆甾烷醇(cholestane- 3β,5α,6β, 11β-tetrol)的结构及其用途。专利号:ZL200610035751.2;

6、吴军、张偲. 一种苯乙醇苷化合物老鼠簕苷A的结构及其用途. 专利号:ZL02152195.6

7、吴军 张偲. 一种脂肪醇苷化合物老鼠簕苷C及其用途. 专利号:ZL03140078.7

8、吴军、张偲、龙丽娟. 柠檬苦素化合物木果楝内酯及其用途. 专利号:ZL03140079.5

9、吴军、张偲、龙丽娟. 两种(Z)-4--羟基桂皮酸糖苷及其用途. 专利号:ZL03140077.9

10、漆淑华、张偲,西松烷型二萜,专利号:ZL200410027587.1;

11、漆淑华、张偲,灯心柳珊瑚皂苷,专利号:ZL200410027588.6;

12、漆淑华、张偲,一种倍半萜侧扁软柳珊瑚酮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专利号:ZL200510033704.X。

 

相关词条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