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9708 次
  • 编辑次数: 3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4-25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重新定义公司
重新定义公司
学术自由的宪法基础
学术自由的宪法基础
TED中国化之路
TED中国化之路
智慧经济
智慧经济
学习方法论
学习方法论
山寨文化与社会解构运动
山寨文化与社会解构运动
互联网思维经济学逻辑
互联网思维经济学逻辑
互联网与资本主义
互联网与资本主义
集体智慧
集体智慧
可删除互联网
可删除互联网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图)企业2.0企业2.0

企业2.0,英文称为“Enterprise 2.0”,“Enterprise social software”“Enterprise Web 2.0”。简单地说,就是Web 2.0(或者说社会软件)在企业中的应用。最早由哈佛商学院副教授Andrew McAfee在2006年将其定义为“公司内自然出现的社会软件平台,或者公司与其合作者及客户之间自然出现的社会软件平台。”在他的定义中,企业2.0“提供了一种方法,让人们相互交往中固有的模式和结构变得可视化。”企业 2.0就是是基于 Web 2.0 技术的网络软件在组织和商业中的使用。

Dion Hinchcliffe是研究Web 2.0在企业方面应用的最有影响力的博客之一。他的博客“企业2.0”(http://blogs.zdnet.com/Hinchcliffe/)精彩内容很多,堪称是图说企业2.0的顶尖高手,时不时贴出几张图片,很值得欣赏。一图胜过千言,的确如此。像网络时代这样喜欢偷懒的人,经常只看看图就觉得收获足够大了。感兴趣的,可以多看看他的博客。

目录

[显示全部]

企业2.0:释放更多企业潜力 编辑本段回目录

   企业中的Web 2.0工具对于企业现有的IT基础架构是一个有益的补充。企业2.0需要SOA的基础,保证应用的安全和可靠性,并可消费SOA提供的服务。而SOA则需要借助企业2.0使其应用的效能更加凸显。

Web 2.0进入企业

(图)企业2.0研究专家Dion Hinchcliffe企业2.0研究专家Dion Hinchcliffe

互联网早已进入Web 2.0时代,各种Web 2.0应用也已经被个人使用者熟练掌握。当Web 2.0应用风靡互联网的时候,敏感的企业用户发现,Web 2.0应用对信息的使用方式有可能给企业的运营带来帮助,Web2.0应用在企业中也有了用武之地。于是,企业2.0(Enterprise 2.0)产生了。

哈佛商学院副教授Andrew McAfee率先提出了企业2.0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公司内自然出现的社会软件平台,或者公司与其合作者及客户之间自然出现的社会软件平台。”在他的定义中,企业2.0“提供了一种方法,让人们相互交往中固有的模式和结构变得可视化。”

也可以这样理解企业 2.0:它是基于 Web 2.0 技术的网络软件在组织和商业中的使用。Andrew McAfee 一直致力于为企业 2.0 提供清晰和简洁的解释,而且他还利用了他的“SLATES”理论来指导企业创建和获得企业 2.0的应用软件。

SLATES描述了将企业搜索(Search)和发现(Discovery)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 Web 模型中的链接(Links)来把信息连接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信息生态系统,为企业内容的创作者们(Authorship)提供一个低障碍的社会工具。标签(Tags)可以让用户创建一个自组织的结构,提供一个像 Amazon 推荐系统那样的智能内容建议扩展(Extensions)。同时利用信息通知(Signals),让用户知道他们所关心的企业信息的发布与更新,例如企业内部的 RSS 输出。

如今,业务与IT之间存在着矛盾关系:业务常常把IT看作是自身发展的瓶颈,而IT总会抱怨要以较少的预算去满足较高的要求。而企业中的Web 2.0技术能使业务成为IT项目的参与者和合作伙伴。如果业务用户能帮助构建部分应用程序,那么他们就更有可能得到自己确切想要的东西,有技术实力的业务用户甚至可以独立完成自己所需要的应用程序。这样业务用户不仅是IT客户,更是活跃的“生产兼消费者”。

(图)企业2.0企业2.0

Gartner公司副总裁、著名分析师Gene Phifer说:“对企业来说,社会软件(也就是Web 2.0)蕴含着诸多机遇。Web 2.0不仅适用于青少年和喜欢上网的人。软件开发商正在开发非常重要的、全球级的商用社会软件来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的生产力,提升业务功效,以创造更大的价值。企业需要考虑为员工、供应商、客户和其他任何受众部署这些新技术,作为现有IT资产的补充。”

2007年,当IBM发布面向商务的社区交际软件平台Lotus Connections时,IBM大中华区软件集团市场总监刘秋美曾向记者表示:“今天,大部分CEO们都开始相信协作创新是一个企业必备的竞争优势。获得集体的智慧,将整个公司的智慧集中在一起,然后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这是企业2.0的精髓所在。”

BEA公司首席SOA顾问萧百龄对记者说:“从较高的层面上看,SOA是通过一个更灵活的基础架构,使IT能够更快地创造价值,帮助企业提高竞争优势。而企业级社交软件旨在使终端用户在执行日常工作方面变得更有效和更灵活。这两者都致力于提高灵活性,它们的结合能够带来1+1>2的效果。”

“集中群体智慧,激活人员动力”是企业2.0的精髓所在,那么企业2.0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又是如何运转的呢?

Google的合作伙伴主管Kevin Smith说:“Web 2.0功能和混合风格的应用可以使知识型工作者和开发人员易于把服务和信息混合到他们自己的企业生产工具中。

Lotus Connections可以算是一个范例。它包含五个基于Web 2.0技术的组件,即Activities(活动)、Communities(社区)、Dogear(线上书签)、Profiles(档案)和Blogs(博客)。它们可以帮助企业员工根据各自的需求快速联系或建立新的关系。这些组件使用户可以轻松获得先前经他人认证的信息,从而帮助用户节省了时间。这样,用户可以轻松地了解企业中专家的观点,与之交流意见,从而加快学习的步伐。通过了解他人的经验,用户可以避免错误或重复工作,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工作质量和生产效率。

(图)企业2.0生态企业2.0生态

企业2.0应用使用起来非常简单。例如,一位投资银行家如果需要了解有关技术领域发展的信息,通过Profiles(档案)进行关键字搜索,就可以获得该领域的专家清单。在数秒钟之内,该银行家还可以访问全球同事及合作伙伴创建的相关书签、博客、活动以及社区等。然后,他还可以加入公司的“技术投资”社区,这样,他就可以立刻获得其他同仁共享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单凭个人收集通常需要花费数周时间。而企业2.0应用仅需点击鼠标,就可进行即时的信息交流。在这里,小组可以创建一个活动,使大家协同工作,从而更快速、更高效地实现目标。

企业2.0应用有助于企业培养员工的社区意识,对于那些分散在多个地区,又需要共同协作工作的团队,企业2.0应用可以帮助他们集合在一起,共享知识以及在某个项目上密切合作。

中国中化集团信息技术部总经理彭劲松表示,由于引入了Web 2.0技术,在文档中可以设定属性和关键字,并以此将相关信息进行集合,从而快速处理问题。例如,员工想查找某个文档,根据其标签和属性可以快速定位并获取,同时界面上还会提供许多相关信息,包括文档的作者及其电话,所属部门的位置等等,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地进行沟通,从而快速解决协同工作的问题。

企业中的Web 2.0工具对于企业现有的IT基础架构是一个有益的补充。萧百龄说:“SOA基础架构为Web 2.0和门户提供了安全性、内容管理、数据源、搜索等特性。因此,Web 2.0和门户不是两种相互竞争的基础架构,而是建立在同一基础架构上的两种不同的应用程序。”

他表示,门户将大量不同系统中的数据和知识聚合在一起。Web 2.0代表拥有和使用这些数据的人的集合。门户代表的是系统的共同声音,而Web2.0代表的是使用者的共同声音,它们是这个整体的两大部分。门户代表精心拟定的IT计划,而Web2.0通常会涉及到一些生命周期或长或短的情景应用(Situational Application)。这两者都能提高企业满足长期或短期需求的能力。

企业2.0与SOA

SOA是一个设计和经营策略,通过提供支持松散耦合的、高度灵活的、高适应性的软件系统,SOA使企业更容易适应变化。使用SOA技术,IT企业可以利用标准的、可重复使用并能直接映射到业务功能的商业服务创建应用和获取信息。一旦一个企业暴露了其服务,它可以很快地设计新的综合服务或业务应用和流程来进一步调整企业目标。绝大多数一流的公司已经建立了SOA应用基础,并且能从完全不同的后台系统取得有价值的商业信息。

现在这些公司面临的挑战仍然是将这些商业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打通SOA的“最后一英里”可以借助企业2.0的力量。企业的Mashup(聚合)应用已经出现,对于那些使用SOA应用的最终用户而言,Mashup应用正在被证明是最合适他们的解决方案。Mashup是Web 2.0应用的重要特征。

一个企业2.0应用程序可以将某些信息与企业数据捆绑在一起。例如,远洋货运公司的老板希望随时了解公司所有的船只在地球各大洋的分布、所在位置和货物情况。他可以拿到一个Google的世界地图,而那些船只的信息都是一个又一个的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聚合内容),他就可以把这些RSS拖到Google的地图上,将船只信息与位置信息相结合。

Mashup的主要价值之一是将企业数据与其他信息结合在一起。那么企业应该如何将公司数据公开给相关工具,同时使终端用户能够共享数据,甚至修改数据?

(图)企业2.0框架企业2.0框架

简单地说,RSS可能是企业的最佳选择。有许多RSS工具供终端用户选择。在用户所关心的企业数据中,有80%都适用于基于RSS提要的方法。将RSS提要添加到博客或新站点中,并不会为读者带来任何新内容,但是可以为信息的使用提供更好的灵活性,并且有助于解决信息过载的问题。

公司对用户日常使用的数据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使用更容易让人理解的格式来存储数据(比如说RSS),可以更好地在Web2.0应用程序中使用这些数据。

对于企业2.0与SOA的关系,IBM资深技术主管毛新生的观点是:企业2.0和SOA是相互补充的关系,这两种理念在风格和架构等方面是一致的,但其强调的重点不一样。SOA主要关注企业核心流程,而企业2.0则强调非核心业务的简化。因此,企业2.0需要SOA的基础,保证应用的安全、可靠性,并可消费SOA提供的服务,而SOA则需要借助企业2.0使其应用的效能更加凸显。

萧百龄表示,SOA既不能阻止也不能预言企业2.0的未来,反过来也是这样。企业的架构越是基于服务的,就越容易创建Mashup。SOA承诺的实际价值是可以重复使用的。企业2.0应用允许超级用户和知识工作者重复使用服务,以构建情景应用程序,最终来提高SOA的可重用性。

管理是SOA和企业2.0可能交叉的地方。SOA帮助企业对IT基础架构中可用的服务分门别类,企业2.0应用可以帮助企业利用这些已归类的服务。SOA中很大一部分是管理,而企业2.0完全是关于自由形式的协作、共享和透明性。企业CIO需要平衡企业2.0的“开放性”和IT管理需求之间的矛盾。

角色、功能和安全性是问题的关键。人们通常知道哪些数据应该或不应该共享,但在企业2.0之前缺少有效的机制来实现它们。通过将特定特权赋予特定个人,并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定义协作主体,企业便能更好地在管理和开放性之间找到平衡。

安全性和管理对于关键业务系统是相当重要的,但对于小组内的专门协作系统可能没有那么重要。如果对企业2.0应用的管理过于严格,导致人们不想使用企业2.0应用,那么实际上是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企业2.0最容易受到质疑的方面就是数据的安全性如何得到保障,如何对企业2.0应用进行集中管理。对于这些问题,毛新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企业环境和Web环境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在安全和管控方面,企业以前的安全投资不应该扔掉,传统的安全和控制管理方式应该在企业2.0中利用起来。通过身份认证、授权等形式对企业2.0进行集中管控,这和传统的身份认证和权限分配是一致的。

萧百龄说:“必须对企业2.0应用有统一的控制,企业在安全上必须有统一的规划。企业的安全原来是面向单个应用,现在则要面向集成的Web应用。”在BEA推出的三款企业级社会计算软件产品中,AquaLogic Ensemble具有集中的安全和控制,可以通过配置来控制Mashup应用的身份和权限。

企业2.0应用给企业员工带来了与以往不同的使用体验,但从技术的角度看,企业2.0应用并没有采用什么新的技术。因为企业2.0就是Web 2.0在企业中的应用,所以企业2.0用到的技术都是成熟的Web 2.0技术。

标准是Web 2.0技术在企业应用领域成功的关键。为了在Web 2.0应用程序中使用内部和外部数据源,IT需要使用标准方法将这些数据提供给相应的应用程序和用户。

像Lotus Connections就支持诸如Atom(Atom 是一个项目的名字,主要是开发一个新的网志摘要格式以解决目前RSS存在的问题)、REST(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表述性状态转移)等开放性标准,从而使企业可以轻松地将社交软件集成到现有的IT基础设施和日常工具中。而BEA AquaLogic Ensemble则提供了一个巧妙的系统,允许开发人员与其他开发人员分享基于REST的服务和可编程的功能,以便能够应用到正在开发的独立系统中,或者用来加强现有的Web应用系统。

(图)企业2.0图解企业2.0图解

编看编想

企业2.0尚在襁褓中

企业2.0虽然有很多吸引人的特色,但是,这一诞生不久的新生事物在短时间内还难以给人们的工作方式带来很大的改变,它不会打破已经统治企业文化几个世纪的传统层级和权力结构。大多数阻止信息在组织中自由流动的障碍,包括:权利差距,缺乏信任,失去激励,不支持的文化以及员工太过繁忙等因素,不会仅由于技术的进步而被完全改变。

文化变革是一项艰巨的挑战,而当在互联网技术影响下长大的新一代参加工作之后,企业可能会加快文化变革的过程。不过决定企业2.0命运的还是企业的管理层。购买企业2.0产品和购买其他IT产品一样,首先需要让管理层认可。如果有反对企业2.0的声音,那么肯定主要来自于企业高层和有话语权的人。因此,要推行企业2.0战略,就先要说服这些人,向他们介绍企业2.0的好处。这可以先从解决现有的小问题入手,或者通过信息共享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先在小范围内实施企业2.0,以避免大面积推广可能导致的失控状况。

另外,要想让企业2.0成功,必须明确其使用目的并积极推动。某银行的企业Wiki在使用之初,由于先期的任务描述含糊不清,Wiki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直到Wiki的拥趸们开始说:“这个信息不要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可以使用Wiki。”Wiki才得以进入人们的视线。为了推广Wiki,管理人员有点近乎强制地让他人去使用这项技术:他们自己在Wiki上张贴内容,并让他人在Wiki上回复。随着逐渐受到重视并采取强制措施,Wiki的应用终于获得了成功。

企业2.0:公司的实质编辑本段回目录

1970年代,随着怪兽级别的大型集团被分拆,一些垂直整合资源的企业出现了,他们在1980年代依靠风险债券融得大量资金,1990年代随着全球化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现在,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的后半叶,社会化媒体(或者叫做Web2.0)被引入到企业中,成为企业重构的另一重要驱动力。

1970年代,随着怪兽级别的大型集团被分拆,一些垂直整合资源的企业出现了,他们在1980年代依靠风险债券融得大量资金,1990年代随着全球化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现在,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的后半叶,社会化媒体(或者叫做Web2.0)被引入到企业中,成为企业重构的另一重要驱动力。

这个过程漫长且有趣,值得我们长久地关注。这就是为什么读写网要专门设立一个新的围绕企业2.0的频道。我将是这个频道的编辑,我们还需要更多地兼职编辑,这个以后再说。

公司的定义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商业思想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ker)指出“公司”是一个很新的事物,用来完成个体无法独立完成的事情。随后,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型(科斯定理,Coase's Theorem),从内部和外部交易成本的角度来描述为什么会存在公司这样的组织。如果内部交易成本较低,那么就把外部交易内部化;如果外部交易成本较低,那么就把内部交易外部化。

此后的诸多围绕流程再造、外包、核心竞争力、附加值等问题的管理学书籍都是以科斯定理为基础的。

企业2.0——新游戏的第一局

这个话题令我着迷。我在传统IT企业中工作了20年,面对的客户也是大型企业。我经历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因为那时候拷贝你的软件都需要给你交授权费,100%的边际利润率。在一定条件下,只要投入基本的研发和销售成本,就可以坐享大量的利润。

本世纪初,这种游戏似乎已经走到了终点。这个游戏的高手之一,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宣布了这个游戏的结束。企业软件的创新已经走到了尽头,所有的需求都被满足了,唯一剩下的问题就是将甲骨文的软件卖给客户并重构客户的业务。埃里森可能真的相信这种理论,但无疑他是自私的。他和他的同行们希望让创业者和投资者们相信:企业级软件市场已经没什么价值了,留给大企业去竞争吧。这显然是一种自私的行为。

但是他错了。Salesforce、Basecamp、Google Apps、Zoho、LinkedIn和读写网曾经报道过的无数创业公司,每天都在向我们证明着:一个游戏已经结束,但是另一个新的游戏才刚刚开始。现在正是创业公司进入企业级软件市场的好时机。以后我们将另行撰文分析作为厂商的创业者如何进入这个市场。今天,我主要从这个市场的消费者——需要软件的企业出发来分析。

大型企业和全球化

企业的业务重构大部分都发生在发达国家里。在像印度、巴西和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里,每天都有大量的新公司出现。他们拥有完全不同的机会和挑战。这些新公司还缺乏组织,还需要大量的资源来形成规模——规模也是一种优势。美国和欧洲在二战后也经历了这一过程,随后是亚洲四小虎(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现在,中国也在经历着这个过程,而我们在印度、俄罗斯和巴西也看到了这种趋势。

以后我们会详细地分析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巨人企业是如何应用社会化媒体的。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分析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他们不需要关注规模,他们需要关注的是创新。没有人真正知道究竟该如何创新,在传统的组织架构下更是如此。但是我们知道就创新来说,规模并非优势,反而常常会成为一种劣势。

袭击大型企业的完美风暴

大型企业正面临着一场“完美风暴”。这些巨大的挑战是大型企业所不曾遇到的。创业公司可以帮助他们驾驭这些挑战:

婴儿潮人口退休的定时炸弹。这些人现在掌握着传统行业,过不了几年他们就要退休了,他们将成为阻碍变革的主要力量。当他们离开的时候,他们带走的是无数的经验、知识,而这些不是轻易就可以传给下一代的。
掌控Y一代的困难。这一代人在社会化媒体的洪流中成长。Y一代不会屈从于掌控权利的上一代人强加于他们的僵化的体制和管理结构。对于企业来说,这是个巨大的问题。随便问一个Y一代的年轻人财富500强企业中有多少是他们希望加入的公司,你就知道答案了。如果大型企业不能激发这一代人的激情和创造力,他们将淹没在由这一代人所带来的创业和全球化浪潮中。

保密、构架和控制就是企业的全部。社会化媒体却正相反。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需要保密、构架和隐私。当社会化的力量不可避免地变革现有体制的时候,传统观念发出了不满的声音。他们的战略很隐蔽。“我们要让社会化技术遵从我们的规则。”这种做法将失去很多真正的价值。“扔掉所有的规则,让自组织网络发挥作用。”这也许才是正确的做法,虽然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破坏。现有的管理者和投资者恐怕很难对这种风险做出预期。
发掘真正的核心价值的困难。在现有的规则决定了人的发展,而这些规则假定所有的活动都是核心的并且必须在企业内部完成的时候,实现它更加困难。

具有历史意义的机会

这是一次巨大的变革,回望一下历史将会给我们提供一些帮助。1955年,美国三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由财富500强公司创造的。到2000年的时候,这个数字变成了三分之二。冰冷的统计数字背后,隐藏的是无数的悲惨故事,成千上万的家庭农场、夫妻店和其他小生意被沃尔玛、大型农业企业和其他大型公司践踏、摧毁。但是,三分之二的国内生产总值并不一定控制在大公司手里。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这是巨大的机会。这是成为创业家的最好时机。而对于现在的当权者,这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大型公司需要重新定义他们的行为方式,寻找维持优势的新方法。

引入社会化媒体将是这个过程的主题。

下一篇文章将会集中讨论企业2.0市场中,创业企业所面临的机会。在这个广告效果逐渐下降而投资者都捂紧口袋的时候,如何把握机会就成为创业公司生死存亡的关键。(翻译:毛心宇)

七点忠告 CIO如何把Web2.0引入企业?编辑本段回目录

不像传统软件的实现采用自上而下、集中式的控制方式,Enterprise 2.0软件的实现受用户驱动。应用程序必须像病毒那样从一个用户传播给下一个用户,如同MySpace和YouTube的方式那样,否则它们就不能正常使用。

    在Web 2.0和Enterprise 2.0领域,“我们构建好了,自然会有人过来”这套理论并不适用。譬如说,博客构建好之后,只有等到员工真正用它发布资料、评注、链接和标记,这个博客才体现出价值(预填内容确实有所帮助,但仅仅起到引火物的作用)。用户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才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尽管如此,企业并不是不受控制的万维网。企业必须考虑到员工害怕变化、需要开放、预算面临的限制以及需要新的应用程序与遗留系统能够很好地兼容。Web 2.0/Enterprise 2.0咨询公司Hinchcliffe and Company总裁兼首席技术官Hinchcliffe在把Web 2.0引入到企业方面给出了下面几条忠告:

    1、向管理班子介绍Enterprise 2.0的好处。

    反对Enterprise 2.0的声音最可能来自公司里面职位最高、影响力最大的那群人。Enterprise 2.0策略必须处理好这个群体。应当小处着手,先实施一个项目来解决当前的业务问题。譬如说,寻求改善当前流程的方法,或者寻求通过共享信息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另外,还要减少开始在公司内部出现的Enterprise 2.0面临的风险,而不是先急着使用外面不太容易控制的服务。譬如说,戴尔公司实施了内部博客,那样公司就可以处理员工对Web 2.0的担心和问题,然后构建了IdeaStorm网站,提供给外部顾客。

    2、明白IT如何得益于Enterprise 2.0。

    所谓的影子IT(shadow IT)或者不受控制的IT(rogue IT)在过去引起了人们的太多关注。这种IT是指用户把未经授权的技术带到了工作场所,结果构成了安全风险。但IT可以是Enterprise 2.0的关键促成因素(key enabler),譬如说可以通过IT获得一致的安全性、构建行之有效的搜索工具。

    3、做好工具和平台方面的准备工作。

    WikiMatrix.org和Weblogmatrix.org让用户可以逐项特性地比较产品。Hinchcliffe推荐维基百科所使用MediaWiki以及广泛应用于许多企业的商用产品Confluence。至于博客,他推荐WorkPress,这是最流行、外观最丰富的博客平台之一。

    因为许多Enterprise 2.0产品起源于消费者领域,满足不了单次登录这些的企业需求,Enterprise 2.0套件于是正在进入市场(目前还只有少数几款,不过Hinchcliffe说更多的套件很快就会上市)。这些产品是针对安全性和可管理性等需求而开发的。SuiteTwo 就是如今提供的这样一款产品。

    4、确保你已经面面俱到。

    发明Enterprise 2.0这个术语的哈佛商学院教授Andrew McAfee制作了一份由SLATES描述的核对表,描述了充分利用企业中的Web 2.0应用程序必不可少的功能。SLATES代表:搜索(信息必须是可以搜索的)、链接(链接必须连接及交叉参考博客帖子和维基等,形成交互而相互依赖的社区)、创作(必须提供简单工具,以便每个人都能贡献及编辑内容)、标记(用户必须能够指定自己的术语和描述内容,那样就能以一种对用户来说有意义的方式设计及组织内容)、扩展(应用程序应当包括一个提议及推荐系统,譬如亚马逊或者StumbleUpon上的“如果你喜欢X,会喜欢Y”这项特性)和信号技术(譬如RSS,可告诉用户什么时候出现感兴趣的新内容)。

    5、找到或者成为Enterprise 2.0拥护者。

    Hinchcliffe讲述了投资银行Dresdner Kleinwort(以前名叫Dresdner Kleinwort Wasserstein)的故事,这家银行的维基大获成功。Hinchcliffe说,该银行的维基在2005年下半年推出,到了2006年10月,访问人次达到了10万,该银行的5000名员工创建了6000个页面。

    由于开始目标宣言不明确,维基一度很失败。直到有一名支持者阐明了目标宣言――不允许发送邮件,而是使用维基,维基才在用户中流行起来。另一个关键是,给予支持的那名主管不但命令其他人使用这项技术,他本人还在维基上发布内容,这些内容本身需要在维基上进行响应。由于目标明确,加上有人树立了榜样,维基流行起来。结果,一种新的协作方式为整个公司带来了新的想法。

    6、确保工具简单,允许开放性。

    与Web 2.0一样,Enterprise 2.0实际上也是一种双向对话,基于自由表达的原则。虽然采用这种应用程序的公司需要处理好安全、隐私和治理等问题,但在使用它们时营造一种开放的感觉非常重要。许多用户可能不习惯公开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是他们觉得开放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就会不愿使用Enterprise 2.0工具。除此之外,工具使用起来要简单。否则,员工会继续使用自己的工具。

    7、认识到Enterprise 2.0领域需要永久测试。

    Enterprise 2.0应用程序要正常运行,就需要反复测试,大部分改变和创新取决于用户。什么可以正常工作?什么不可以正常工作?你希望看到哪些特性?这些都是公司主管要关心的问题。在许多情况下,用户会根据让工具对自己更有用的特性来进行改变或者提议改变。Hinchcliffe说,在永久测试的领域,产品从来不算完成。不过因为这有望带来发展,Enterprise 2.0的支持者认为“从来不算完成”是桩好事。

    小知识:何谓Enteprise 2.0?

    Enterprise 2.0采用了与Web应用程序同样的协作、开放性及自下而上的授权等原理――不过在企业环境下,这些应用程序必须处理好诸多问题,譬如与遗留系统的兼容、企业安全和系统访问。Enterprise 2.0这个术语由哈佛商学院的Andrew McAfee教授发明,他对Enterprise 2.0的定义是:用于企业内部的自然出现、自由形式、社会性的应用程序,它们主要用来促进相互协作。

文献附录:Enterprise 2.0下的大趋势编辑本段回目录

Andrew McAfee在2006年关于企业2.0概念的阐述。原文发表于2006年3月24日

我曾经在《斯隆管理评论》(Sloan Management Review)杂志2006年春季的那一期上撰文介绍 Enterprise 2.0 ——一种在 Intranet 上使用 blogs 和 wikis (二者都是网络信息技术 network IT 的典型代表)等 Web 2.0 技术的新趋势。在文章中我阐述了为什么我认为这是一个关键而且令人鼓舞的进展的理由,以及用来构建 Enterprise 2.0 的工具,还有就是那些敢于吃螃蟹的企业的体验,等等。文章向那些有兴趣在自己的公司里建设 Enterprise 2.0 基础设施的企业领导者提供了一份指南。

(图)Andrew McAfeeAndrew McAfee

在这篇文章里没有提到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 Enterprise 2.0 现在成为了一种非常有吸引力的、实实在在的现实存在?显然并不是因为技术的突破。Blogs,wikis,以及 RSS 等等,早在90年代就开始发酵了;而 folksonomies 和 AJAX 则是在这个世纪初出现的东西。难道是因为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需要一些时间来消化吸收所有的内容并把它们融合成可用的工具吗?这仅仅只是一部分原因;如果我们把眼光单纯地放在技术要素上,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单纯的从技术角度进行解释的做法忽视了三个广泛而又彼此契合的趋势。这些趋势都与改变技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这些趋势就是:

用于表达自我的简单且免费的平台  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AJ Liebling 曾经揭示道:“新闻自由仅限于那些拥有新闻手段的人。”(freedom of the press is limited to those who own one.) 到了90年代中期,互联网使得大众拥有多媒体出版社和全球分发网络成为可能,只要你有一些带宽,花一点钱(来维持网站运转),以及具备中等程度的专业技能(用来写 HTML 代码和上载网页到服务器)就可以了。数以百万计的个人和公司充分利用了这一机会。但是,仍然有更多的、数以亿计的人们没有看到这一机会,尽管他们能够访问互联网。

在这些人当中,有很多人是没有什么可说的,或是没有借互联网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愿望。不过,更多的人是被建设和维护一个网站所需要的时间、花销、以及技术等综合要求给吓退了。我在很多年以前就拥有了 mcafee.org 这个域名,远远早于 McAfee, Inc (遗憾的是,我和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我从来没有在上面做过任何事情。我有限的几次用 HTML 编程和维护一个美观大方的网站的尝试告诉我,这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而我还有好多其它的事情要做。

每月10到20美金的支撑费用对我来说不成问题,但对于某些想要表达自己的意愿但又没有多余收入或是信用卡的人来说,就有些奢侈了。不过,对于这些人来说,互联网也并不是毫无关系的。事实上,由于有免费的电子邮件,他们只要一有机会坐在机器前,就会充分地使用它。几年前,我同我的哥哥到 trekking in Madagascar 去玩,碰到了一些很不错的导游。当我们询问如何能够联系他们以计划下一次旅行时,回答通常是这样的:“你可以打这个号码。这是我妹夫的兄弟的手机;他是我们当中唯一有手机的人。或者你可以给我在雅虎的电子信箱写信。”我们无一例外地都选了后一种方式。

这个故事佐证了互联网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用途。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公司们一直在为全球各地的用户提供类似于电子邮件和即时信息这样的基于网络的免费的通讯频道。这些频道对于从剑桥到 Antananarivo 的所有人群来说都非常有价值。但是,通过这些频道所交流的内容并不都是公众可见的,因而无法给更多的人提供有意义的信息。这与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和引导的目的是有所不同的。

Usenet 群组 类似于允许多方加入的会谈室。它们建立在公众可视的、能够进行搜索的平台上,并且内容可以分门归类。在2001年2月,Google 收购了一份 Usenet 的归类档案(其记录可以上溯到1975年!)并且让整个互联网都能够搜索到它的内容。

大约在同一时间,另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平台方案正在升温:这就是博客。从根本上说,博客是一种没有那么多烦心事的网站;它使得内容提供者无需再操心于 HTML 标签、CSS、ftp 和其它乱七八糟的技术细节。当初我正是不堪于这些东西的骚扰,以至于在我的 mcafee.org 上一事无成。而现在,我通过使用 pMachine 的 ExpressionEngine 所提供的 HBS 博客系统,在互联网上发表一些文章;我只需要专注于我所提供的内容,而不必费心于让我的网站看上去更专业。

(图)图解企业2.0图解企业2.0

在2003年,Google 通过收购博客写手(译者:作者这里大概是指 Google 收购 Pyra Labs——一个专职博客写作的工作室——的举措)以及开放博客站点,使得马达加斯加的自由导游们跟我站在了一个水平线上。在今天,Liebling 关于新闻自由局限性的说法仅仅适用于那些没有上网条件或者自我表达权利受到限制的人们。不花钱的博客的诞生是一个意义重大的事件。在 blogger 或是 typepad 这样的站点上,任何人只需要花上5分钟时间,就能够建立一个让全世界都看到的自我表述平台。他们可以向互联网输送文字、照片、以及音像等等。你对这些事物的好恶揭示了你对人性的某种感观。

自发的而不是强加的机制。在技术人员构建新的平台的同时,他们对自己的角色也在进行不断地反思,在理念上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相对于以往把自己关于平台结构的观点强加给用户的做法,他们现在正在努力避免这种强制性,并开发各种工具来帮助用户形成各种自发的结构。Wikipedia 的故事正是这种改变下的一个典型例子。

Wikipedia 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它是一部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编写并拓展词条的在线百科全书。但在一开始,它并不是这样的,尽管它自始至终的目的都是建立一部免费的在线百科全书。它的创始人 Jimmy Wales 和 Larry Sanger 最开始给它起名为 Nupedia。正如在 Wikipedia 的词条里 注解的那样:

“……Nupedia 的特色是借助于广泛的专业人士的审核,来保证其内容的质量可以媲美于专业的百科全书。Nupedia 希望学者们能够志愿地提供内容。在运作停止前[2003年9月],Nupedia 共有 24 篇文章完成了审核过程(其中3篇还有两个不同长度的版本),另外有 74 篇文章正在审核中。”

Nupedia 的7阶段审核过程使得只有那些拥有博士头衔或是领域里的真正专家才有资格参与进来。这个条件实在太苛刻了。在一个座谈里,我听 Wales 说,就连他本人都不太敢打提交一篇文章的念头。

在2000年末,Wales 接触到了 wikis。(同样,根据 Wikipedia 的条目,)wikis 是“一种允许任何访问者添加、删除、或是修改其内容的网站。操作过程简单快捷,通常不需要用户注册。” Wikis 是由 Ward Cunningham 发明的,他最常引用的一句话就是“最简单的办法是什么?”

在2001年1月10日,作为一个“小小的功能”,wiki 被引入到了Nupedia 中。 到1月20日,在新的 Wikipedia 系统中就有了600篇文章。而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1百万的英文文章和多于3百万的各种语言的文章。很显然,最简单的办法反而最有效。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很多个,既包括技术方面的,也包括社会方面的,我在《斯隆管理评论》上的文章里以及以后的帖子中会讨论这个问题。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通过从 Nupedia 向 Wikipedia 的转变,撰写和编辑过程中的很多手续都被简化了。尽管这些手续可以防止一些低质量的内容,但同时也对其它所有的内容构成了障碍,并阻拦了人们的参与。 当这些手续被简化后,即当Wikipedia 的理念—— “平民参与”(原文是 non-credentialist )和 “与其小心翼翼地防止错误,不如让改正错误变得更容易”("making it easier to correct mistakes, rather than making it difficult to make them")——明确下来后,这项事业才开始真正红火起来。

雅虎在2005年底收购 del.icio.us 的举动又一次证明了一种理念的改变。雅虎的创始人曾经在雅虎初创的时候开玩笑说, Yahoo 是‘Yet Another Hierarchical Officious Oracle’(意思是“另一个有组织的、非官方的甲骨文”)的缩写。虽然是玩笑,不过也多少反映了雅虎当时的业务观念:它是准备把互联网的内容组织起来,把各个站点放在事先定义好的类别里,比如说,健康、艺术、计算机等等。在各个大的类别里,还有细分的小类别。

公司为此雇用了分类学家来建立和更新这一结构。分类学(Taxonomy )是一门对事物进行层次化分类的科学。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对生物的分类——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 属(genus),种(species)——大概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分类学是由专家们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然后传播到日常的使用中,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并把事物关联起来。

(图)漫画企业2.0漫画企业2.0

我曾经习惯于雅虎对互联网的分类。后来我发现,互联网增长得实在太快了,分类学家们几乎不可能跟得上趟儿。而且,Google  可以对输入的任何文字进行检索。这可比雅虎的层次化结构要有效率得多了。(今天,雅虎的层次化结构仍然存在,不过很难从主页上找到其入口,它已经不再是雅虎的主要业务了。)

我对互联网的分类没有投入更多的关注,直到我开始听说有关 del.icio.us 的故事。该网站并不是按照专家建立起来的系统分类学来给网站分类,而是基于一种由大众逐渐发展起来的分类体系—— 大众分类学(‘folksonomy’)。我在《斯隆管理评论》上的文章中阐述过 del.icio.us 上的大众分类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为什么会得到应用。从这篇文章的角度来说,关键之处在于 del.icio.us 的创始人并没有想把他对互联网结构的看法强加给用户;他希望用户能够自己发展出一套结构体系。许多流行站点都是这一理念的追随者,比如说,Flickr 和 YouTube 。

于是在2005年底,雅虎收购了del.icio.us。这一举动可以被视为一种认可:在线内容的分类仍然是有价值的,但最好的分类人选是用户本身。

混乱中的秩序 假如每个人——既有马达加斯加的导游,又有哈佛商学院的教授——都开始在 Wikipedia 上撰写和编辑词条,或者上传照片到 Flickr,那岂不是会弄得一团糟?如果成千上万的人都利用在线言论自由的权利的话,我们会不会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

令人惊讶的是,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居然是否定的。这是因为 Web2.0 除了提供自我表述的平台以及改变以往强加于人的态势外,还提供了第三种非常有价值的服务——即帮助我们过滤、整理、设置优先级等使我们能够弄潮于信息洪流浪尖之上的工具。

(图)企业2.0企业2.0

正如我在文章中曾经描述的,这些工具包括功能强大的搜索,标签(tags )(del.icio.us 和 flickr 上用以实现大众分类的基础),以及当内容更新时自动发出通知的 RSS 。在我敲这些词的时候,我并不知道哪个站点能够最好地解释‘RSS’这一缩写。于是我把‘RSS’输入 Google 来看看(不出意料,Wikipedia 关于‘RSS’的词条在 Google 的返回结果中排在很靠前的位置)。我也不是很清楚现在用来输入这篇网志的地址,但是我知道它在我的 del.icio.us 页面上,用 ‘APMblog’ 做了标签,所以我总是能找到它。我也不知道我在同一个项目里的其他三个同事现在在做什么,不过我知道,每次有了什么新的结果,或是论文的草稿有了改动,他们都会贴在项目的 wiki 页面上(由Socialtext支持),这样我能够在第一时间里就收到 RSS 的通知。

这些例子并不是用来说明我的职业生涯是多么地有组织有计划,也不是为了表明我们已经胜任了所有随着互联网的增长而来的挑战。它们是为了用来说明技术工作者们在三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多么好的支持:让大众能够自我表述的平台,随时间而浮现的机制,以及帮助用户来适应信息大潮的工具。

正如我在文章里所讨论的,对于商业的领袖们来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能够把这三样重要的趋势从Internet 引入 Intranet——如何用 Web2.0 来建设 Enterprise 2.0。我在以后的文章里会更多地谈论这一点。

我将以一则轶闻来结束这篇文章。这则轶闻显示了许多商业领袖们并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三个趋势。上周,我在一堂与资深管理者——都是公司的拥有人或总裁——的课上,让大家学习我写的一个关于在一家银行内部使用博客的案例,并留了一点课堂作业:我让大家试试 blogger 和 typepad,并开始写自己的博客,然后向我汇报他们的博客地址。

结果,他们并没有完成这项作业的意愿。每个人都在跟我说,他们是如何如何忙,没工夫在给自己添乱。在两个班共50到60个学生里,交作业的不到15个。

为了让学生们多少能够有所认识,我问那些交了作业的人,开始写博客是什么感觉。他们都耸耸肩说,没什么难的,总共花了不到5分钟的时间,也不需要任何特殊技能。然后我问,为什么我要给这些很忙的管理者们布置这样一道简单得近乎愚蠢的作业。最后,有一个聪明的学生冒出来一句:“让我们体验一下它有多简单。”从这一刻起,课堂讨论开始活跃起来。(翻译: 拙尘)

原文链接:http://andrewmcafee.org/blog/?p=50

升级篇-Enterprise 2.0提升知识管理工作编辑本段回目录

Web 2.0究竟应该如何与企业结合是个大哉问,毕竟防火墙内受控管的生态和网际网路野生的环境大不相同。

对许多企业而言,IT系统能解决的往往是企业营运中具有固定模式运作的业务,不管是生产制造、金融交易或者物流处理,这些具有例行性和固定性的事务,透过PDM、ERP、SCM、CRM等系统可以处理得非常理想,远比人工要来得有效率。

然而一些非制式化的、创新与沟通协作和员工经验与知识,这些系统就力有未逮。追根究底,企业是由人组成,一样需要集合众人的知识与智慧,让业务或营运更为平滑顺畅,而这往往需要具有弹性、开放的机制,才能让不定时、意外的状况出现时,总是有解决之道可以因应。

Web 2.0可以为企业带来什么启发?一位哈佛商学院教授Andrew P. McAfee于是从Web 2.0的技术中萃取6项元素,透过这些元件集成的技术,提出”Enterprise 2.0″的概念,提升企业在提升协同运作以应用群体智慧上的可能性。

在这股”2.0″风潮中,将任何名词安上一个”2.0″的版号虽然轻而易举,但McAfee教授的思考方向,却是观察Web 2.0发展时,企业最终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

传统知识传播频道和平台的困境
McAfee教授将传统知识工作者的沟通工具分为两大类,一种他称为频道(channels)、一种称为平台(platforms)。频道包含的工具含括了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软体这类可以建立和发散资讯,但是能取得这类资讯的人相对受限。而平台式包含了公司网站、内部网路和资讯入口等机制,只能由较少的人来建立、发布资讯,但能取得的人相对较广。简单地说,这两类沟通工具的缺点,频道类的沟通工具无法供给大多数的人存取或搜寻,而平台类在使用上缺乏记录机制。

面对这两类工具的困境,也有知识管理系统试图诱发知识工作者的潜藏知识,输入到资料库中。但对一般的知识工作者而言,目前的系统并没有办法适当抓取到他们的知识,对他们而言,要能简单的提供、分享与使用,而不需要占用他们太多的时间或太麻烦的界面。好的知识管理系统应该要能满足这些需求,让知识工作者的产生结果能够良好保存、使用。

萃取自Web 2.0技术的SLATES元件
在Web 2.0的技术中,其实已经存在着满足知识工作者需求的技术,以McAfee教授的理论为例,他使用”Enterprise 2.0″这个词,来描述这个平台,它可以用来协助企业内的知识工作者,让他们的成果可以被记录和使用。他列出包含在”SLATES”(意指可书写用的石板)这个缩写字的六个元件,作为Enterprise 2.0的模型组成,这六个元件分别是:搜寻(Search)、连结(links)、书写(Authoring)、标签(Tags)、延伸(Extensions)与信号(Signals)。

搜寻
搜寻在今天的网际网路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能将使用者想要的资源透过关键字挖掘出来,但是反观企业,使用者往往没办法轻易地在企业内部搜寻到想要的资源。

在网际网路上,Google透过PageRank演算法产生出资源的重要性排名,而非所有资源一律平等看待。排得越前面的搜寻结果,通常是最接近使用者需求的结果。

虽然企业的入口网站会设计导览工具,引导使用者取得所需资源,但输入关键字搜寻往往是使用者在茫茫资料大海中,快速找到资料的方式。

连结
连结是网页存在产生功能的重要关键,而网页彼此的连结,不但构成复杂的知识网络,同时也产生资源重要性的权重,这是Google决定网页重要性的项目之一。由于网际网路的连结是由不特定的人士所生产、指定的,但在企业内部却是由少数的人来决定,削减了连结所能产生的丰富意义。因此开放制作企业内部连结的权力,将使得企业网页产生更多的价值。

书写
书写这个因素不是指人人都想成为作家,而是多数人都具有发表意见、分享看法的意愿,这种行为是人们上网开部落格的原因,发表评论的原因,也是撰写wiki的原因。书写甚至只是简单地贡献出一个网址,但是有这样的机制,才容易串接起彼此的看法。

标签
标签则是社群分类(folksonomy)机制,人们可以自行用简短的词句,自行定义相片、书签或是文章。这个机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开放分类权限,不再由系统管理者这类少数人决定,落改由任何参与网路活动来定义、分类。这样的改变,或许会付出定义不够精确、或者产生重复冗余的字眼,但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反映知识工作者实际使用资讯的结构与关系,一旦累积足够的量,就会产生极丰富的意义。

标签也能保留平台拜访轨迹。使用者可以利用它来记录有用的内网或网际网路的页面,并指派个人化的标签来提醒自己对这些内容的想法。如果有人使用相容的标签,使用者就可以利用这个标签看看这些人去看过哪些相关页面,使用者即可延伸自己缺乏的部分。

延伸
延伸性指的是”要五毛给一块”的应用,例如使用Amazon时,找到自己想要的书,系统还会回应给使用者可能会喜欢的书。另外像是Pandora 这个音乐网站,使用者只要输入一个音乐家或曲目之后,可以透过喜欢或讨厌的选项来产生下一首曲目,透过简单的应对和模式的累积,就形成使用者独具的聆听音乐典风。

信号
信号着重在RSS机制,资讯如果可以主动传送给使用者,降低检查资讯异动的频率,自然减轻知识工作的负担。而RSS刚好提供这种情况的解法。使用者可以利用RSS机制订阅所需的内容,一旦有新的异动,使用者即可收到最新资讯,而无须反覆检查内容是否更新。

检视McAfee教授提出的6个元素中,除了连结是Web 1.0就已经存在的元素,其他5个元素都是在Web 2.0时代即被突显与强调。搜寻来自于Google对于页面的特殊排序;书写是Web 2.0强调互动性、可写网页的特征,不论是部落格或Wiki都在这个范围中;标签则是社群分类的技术;延伸则让网路以过去的知识提供进一步的智慧;信号则让讯息的传递主动化、即时化。

假如企业想要打造Enterprise 2.0,必须掌握上述的6个元素,形成一个可以将人员知识整合在一起的平台,以提升知识工作的执行与产出。

升级为Enterprise 2.0的法则
打造Enterprise 2.0,在系统上需要这些元素,而实作上仍必须考量到使用者容易使用来贡献知识。例如wiki系统对于许多业务人员而言仍过于复杂,更具亲和力的介面,也许有助于知识分享。甚至能建制自动化的机制,使用者只要愿意分享出来的资讯,包括电子邮件、通讯录、文件等,都可以自动形成知识。

另外,Enterprise 2.0应该尽量做到让使用者可以不需透过固定的程序、步骤或概念,强制使用者该如何使用,例如在分类上采用自订的标签,让使用者不需要依系统分类来处理他的资料。许多部落格也让使用者能够自订版面与分类,而让知识工作者能保留住自己的知识结构。

不过即使能按照McAfee教授方式所言打造Enterprise 2.0,仍难避免一些现实困境,例如使用者不喜欢新系统,或是使用者的言论触犯一些公司规定,这些早已存在于旧知识系统的问题,仍然会纠缠着新平台,尤其在带着Web 2.0自由奔放色彩的工具身上,也许更容易发生。

Web 2.0正在发展,许多方向仍在摸索,企业要冒然引入的确有所困难,相较之下,McAfee教授提出的Enterprise 2.0虽然没有经过实证,却也提供一套更明确的目标和执行模型,的确为企业规画一条和Web 2.0接轨的路径和方向。(文⊙黄天赐)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企业2.0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Enterprise 2.0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