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3559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4-27
明天
明天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Snap上市
Snap上市
社交媒体政治传播功能
社交媒体政治传播功能
真实版《逃离德黑兰》
真实版《逃离德黑兰》
社交媒体文化症候
社交媒体文化症候
微信十条绑住自媒体
微信十条绑住自媒体
职业社交网站之争
职业社交网站之争
全球女性网民社交智慧
全球女性网民社交智慧
2014年社交媒体五大预言
2014年社交媒体五大预言
社交媒体实况转播叙利亚战争
社交媒体实况转播叙利亚战争
家谱社交
家谱社交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目前学术界对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波曼和威利斯(Chris Willis and Shayne Bowman)的定义,是指:“一个或一群公民,搜集、报导、分析、散播新闻和资讯的积极行动,目的在提供民主所需的独立地、可信地、准确地、广泛地、切合需求地资讯”;中国互联网协会新媒体专家郭涛对公民新闻的定义为:公民新闻就是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也就是指业余新闻工作者通过大众媒介和个人摄录、通讯工具(诸如移动电话、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计算机网络等)为广大受众选择、撰写、分析和传播新闻信息的行为和现象。

目录

[显示全部]

新媒体研究之公民新闻篇编辑本段回目录

公民新闻学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美国哲学家杜威(John Deway)与记者李普曼(Walter Lippmann)之间的著名辩论。李普曼认为,报刊应该把社会中消息灵通的专家们的最好的意见和思想准确地传播到公民中间,这样才能正确引导舆论。然而,杜威认为,只有公民们自己最清楚什么对他们来说才是最需要的,专家们不论有多么灵通的消息,都不能替公众作最佳的判断,公民有能力和智慧判断对公共事件的正确认知。杜威的理念奠定了公民新闻学的理论基础。

(图)漫画漫画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新闻业的传播生态,“公共新闻”也从上个世纪由媒体发动公众讨论、寻求公共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模式,进入到普通公众可以不依赖大众媒体,自主发表观点,形成舆论甚至组织,进而影响媒体、影响公共事务决策的新的阶段,这种“互动新闻”或“参与式新闻”(Interactive/ParticipatoryJournalism)的新闻形式就是“公民新闻”,尤其是自“德拉吉报道”网站对克林顿丑闻案的揭露始,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从公共新闻运动时期因媒介的发动组织而被动参与,到自发地、主动地进行事实传播和观点表达。

在学术界对公民新闻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常常把“公共新闻”与“公民新闻”混为一谈。虽然两者只有一字之差,但彼此之间却是有本质区别的。首先,“公民新闻”与“公共新闻”产生于不同的历史背景,缘于不同的动因。“公共新闻”是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针对美国民众对于政治的疏离和报纸阅读率下降,由业界、学界和研究机构共同推进的一场旨在“重振社区精神”的新闻改革运动,是以大众媒体为主导的新闻创新实践。而“公民新闻”的勃兴主要依赖于强大的技术推动力,摄像手机、DV等新闻采集工具的普及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普通公众可以脱离大众媒体的操控,主动地、自发地运用新媒体技术传播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其次,普通公众在这两类新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在公共新闻运动中,虽然公众参与媒体讨论的机会增多了,但仍然处于被动地位,因为公共讨论和调研的内容是由媒体确定的,整个报道过程也是由媒体组织并控制的。也就是说,公共新闻运动主导者是传统媒体,公民只是被发动、组织起来的参与者。而公民新闻的主体已转向普通民众,公民将自己所关注或经历的事件通过网络以及其他方式进行公开报道,或对已经公开报道的事件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最后,两类新闻的特征不同。“公共新闻”以报道内容与报道方式的双重“公共性”为特征,“公共”一词,既指报道对象是与公共利益相关的事件或问题,又指报道方式为“公众参与式”。而“公民新闻”是指普通公民作为新闻报道者传播新闻,“公民”一词主要界定报道主体,而非界定报道内容。换句话说,“公民新闻”的内容不一定都具有“公共性”,它既可以关注公共领域的问题或事件,也可以表达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琐事或感受。当然,“公共新闻”和“公民新闻”确有某些相似之处,并且可以产生相互间的联系。如它们都有公众的参与并能表达公众的意见,这也是人们容易将其混为一谈的原因。而且,公共新闻运动发展到后期,已经体现出“公民新闻”与“公共新闻”相结合的特点。

  公民新闻的诞生,打破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传统界限,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群体在传播中的地位,传播者和受众群体不仅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在意义上可以互换,实现了传播主体的位移。建立在双向传播基础上的公民新闻促进了民间话语体系的崛起,颠覆了“舆论一律”的传播格局,是一种民主化的媒体形式。因为有了大众的参与和影响,主流媒体的报道将会变得更加客观,更加理性。新闻将不再是几家媒体的发言,而会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声音,公民新闻势必会带来新闻业的一场革命。公民新闻学的兴起最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首先,个人传播技术的进步与普及。随着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网络博客、移动电话、短信等传播科技进入寻常百姓家,为公民提供和发布新闻给予了技术上的支持,使人们可以随时将自己在突发事件现场所获取的新闻传播出去。这样就打破了只有新闻专业人员才能进行新闻传播的传统格局和垄断局面,并促使更多的公民以一种更加积极、主动地传播姿态参与到数字时代和媒介社会中。第二,受众主动参与新闻传播的需求日趋高涨。近年来,尽管媒体数量的飞速增长,报纸版面的急剧扩张,广播电视时间的不断加长,但是,受众们获得的新闻信息,常常不是所需求的。新闻同质化,信息表象化,知识匮乏化,宣传虚假化,迫使受众主动地去寻找新闻,追逐信息,并积极地参与到新闻交流中去,促使了公民或受众积极、主动地向媒体提供新闻或通过互联网发布新闻。第三,网络传播是关键。随着web2.0科技不断推陈出新,许多超越传统媒体的新闻搜集、报导、分析、散播方式纷纷问世, 网络传播使公民成为记者变成可能,受众可以一改往日在新闻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被动地位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中来,他们不再被大众传媒所设置的议题牵着鼻子走,对于重要的新闻信息可以有自己的判断。公民新闻学正是建立在这个意义上,对传统新闻传播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公民记者生活在社会的各个阶层,是“深入第一现场”的最有发言权的“记者”。“记者”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他们有条件接触到丰富的第一手的新闻素材,并有机会成为某些突发性事件的现场亲历者或目击者。无论从地域性,或者行业性来说,都将极大地扩展“记者”的内涵与外延。

    据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中文公民新闻网“Chinfest” CEO Timothy Guo 指出,“时至今日,传统新闻机构日益受到公民新闻(即社会大众参与制作新闻报道)的冲击,越来越多的报纸读者或电视观众借助因特网、可拍照手机、摄像机及其他科技工具参与新闻制作,传媒与受众的互动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公民新闻为主流媒体增添了声音,而且是不经加工的真实声音”。

在线公民新闻已经毋庸置疑的成为主流编辑本段回目录

看到业余爱好者的(摄影)技巧和技术,公民新闻是如何一步步的被采纳,合作,直至被整合到主流媒体中,(这一过程)非常有意思。拿blog来说,在21世纪伊始的几年中似乎还只是业余网络出版者(公司)的一个(不入流的)传播渠道而已。但翻过日历到今天,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主流新闻源都或多或少的和blogging有这样那样的关系。

– CyberJournalist.net列出主流新闻站点所运营的245个新闻blog

(图)在线公民新闻在线公民新闻

本周的早些时候诺基亚和路透社宣布他们进行合作并推出了“移动采访套件”,这个套装包括一部装备键盘的诺基亚N95手机,小型的三脚架和太阳能充电器 – 这些经常被业余爱好者用来拍摄当地新闻的科技器械。这个套装被用来武装路透社记者,帮助他们在野外来编写新闻报道并使用手机的摄像头来拍摄照片或者短视频。“通过使用这种手持式的设备来取代相对笨重的笔记本电脑,移动新闻编撰程序让我们能够创建完整的新闻报道并把他们发给媒体,而记者本人根本不用离开现场。”路透社的首席科学家Nic Fulton这样说到。

现在来说,这个套装瞄准的还是职业记者,但诺基亚认识到主流新闻媒体所依靠的是公民新闻本身,而不是他们的技术。“‘公民新闻’正在开始被媒体广泛的采用。”诺基亚研究中心的项目经理Timo Koskinen这样说道,“从围绕一个特定话题来贡献内容的团体到那些偶然幸运或者不幸的参与到某个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之中的人。”

现在在加利福尼亚所发生的火灾使得市民记者和主流新闻媒体逐日融合的共生关系更加显而易见。为了报道美国西部的肆虐的火灾,许多新闻媒体都招募,并频繁的使用人们提交的用手机摄像头抓拍的新闻和blog(以及Twitter,Flickr,YouTube等等站点)上的报道。多媒体平台Veeker,在上个星期和NBC签订了一项协议,他们将处理十座主要城市的观众所上传的资料,据说NBC圣地亚哥接收到了超过2000个关于森林火灾的图片和视频。据报道,CNN的I-Reports栏目也收到了差不多数目的和火灾有关的照片和视频(和今年早些时候的佛吉尼亚理工枪杀案和密苏里河大桥倒塌事件时观众所提交的内容在数量上有极大的提升)。顺带值得一提的是:Veeker上有个关于他们认为为什么NBC圣地亚哥的公民新闻的活动为什么能够获得如此成功的有趣的分析。

“公民记者在这样的一个整个地区被封锁,山火在不断转移的新闻事件中的真正的贡献在于,有更多的人在监视地面上发生了什么事情,”Thomas Hollihan,南加州大学安娜伯格传播学院的传媒学教授这样告诉巴尔的摩日报:“公民记者不断的互相交换信息 – 报道山火在朝哪个方向蔓延或者用手机传递山火的图片。因为在非常短的时间里会发生那么多的事情,这种类型的信息的力量会很强大 – 如果这些信息都足够准确的话。”

也许今年在公民新闻领域最大的进展是本月前些时候MSNBC对Newsvine的收购案。MSNBC新闻网的这笔收购将为MSNBC带来更得的社会化元素(“随其而来的还有让我们在这个拓展社会媒体和社区功能的巨大的市场机遇之中让我们的各种品牌占取先机的机会”,MSNBC互动新闻的主席Charlie Tillinghast在通讯稿中这样写到),但这笔收购真正给予MSNBC的是与公民记者的直接接触。主流媒体很清楚的看到通过民众来获取扩展的报道网络的价值。当你的观众就是你的记者,你就可以在第一时间报道任何新闻。

旧金山纪事报:公民新闻先天不足令CNN蒙羞 编辑本段回目录

   《旧金山纪事报》2008年10月6日撰文称,上周发生的乔布斯假新闻事件让公民新闻成为媒体热议的焦点:公民新闻究竟该不该进行审核?不经审核的公民新闻会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

  假新闻事件掀起风波

  CNN旗下公民新闻网站iReport.com的标语是:第一时间;你的新闻;毫无限制;人们上传的新闻将令你难以置信。

(图)公民新闻公民新闻

  而周五早上确实毫无限制。美国东部时间上午9点左右,一个名为“Johntw”的注册用户在iReport.com上发布了一则题为《史蒂夫· 乔布斯(Steve Jobs)心脏病严重发作被火速送往医院急救》的消息,并在网上迅速传播,连Digg.com也予以了转载,微型博客Twitter.com上很快出现数十个消息,弄得人心慌慌。至上午9时25分,颇有影响力的科技博客网站Silicon Alley Insider也收编了这则消息。

  在这则谣言的冲击下,苹果的股价暴跌。从上午9时40分至9时52分,在苹果出面辟谣前,该公司的股价从105.27美元跌至95.41美元,下跌9个百分点。CNN在公开澄清这是一则假消息后,又于周五证实,证券交易委员会正着手调查这篇导致苹果市值一度缩水90亿美元的文章。而据CNN发表的声明,这篇在iReport网站上发布的文章“未经CNN记者的审查,而CNN记者也没有报道过”。

  乔布斯事件是一周内网络公民新闻第二次把主流媒体推入窘境,使人们对这些网站报道的准确性产生质疑,也显示出,一条未经编辑把关的拙劣假新闻是如何在短短几分钟内造成重大损失的。

  周二晚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手机应用软件网站CBSeyemobile.com出现了带有明显性暗示的图片。根据《广告时代(Ad Age)》杂志报道,在其中一幅图片中,一名女性弯腰伏在厨灶旁并掀开自己的裙子。周三,CBS承诺将加强对内容的监控。

  CBS发言人在接受《广告时代》采访时表示:“我们自4月起就开始发布用户自己制作的内容,但类似这样的事故还是第一次出现。”这名发言人指出,CBS雇用了一名内容管理员,“这张图片很快就被删除了,在这方面,我们还将加倍努力。”

  公民新闻兴起

  由于交互性与开放性已成为新媒体中最被看重的品质,且传统的新闻报道职位因预算减少而缩减,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和电视新闻组织都争先恐后地推出用户自制内容。除了CBS和CNN外,福克斯新闻和美联社也都开始采用用户利用iPhone上传的图片。

  过去一年来,公民新闻因突发性新闻事件以及对重大事件的实时报道倍受称赞。例如,为公民时政新闻“Off the Bus”撰稿的博客写手梅西尔·佛勒尔(Mayhill Fowler)上传了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4月发表的一次演说,一跃成为各大媒体的头条。在演说中,奥巴马对一名旧金山听众说,生活在小镇的“痛苦”的美国人“咬住枪支或宗教不放”。

  2006年8月,CNN创建iReport网站,并将其作为在线新闻运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刚开始,用户提交的每一条新闻都要经过CNN制作人的审核,而后才能贴到网上或出现在电视屏幕上。CNN发言人詹妮弗·马丁(Jennifer Martin)表示,“游戏规则的改变”发生在2007年4月,当时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枪击案,CNN得到一段一名目击枪击事件的学生用手机拍摄的视频。

  随着iReport网络流量激增,CNN决定让iReport成为一家独立网站。为此,他们雇请了一家内容仲裁公司,但该公司并不会对新闻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多数情况下,删除错误信息和不当内容的工作均由iReport用户自己完成,只有发布在CNN网站或有线电视频道上的内容才受到CNN员工的审核。、

  马丁表示,iReport不会因乔布斯事件发生任何变化,“对我们来说,(iReport)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社区。”这位发言人透露,iReport网站9月收到用户提交的新闻多达2.1万条。

  依靠热心读者维护新闻标准已经成为用户参与性新闻社区非常普遍的做法。虽然主流新闻网站依旧聘用文件编辑和职业记者,但诸如Helium.com等公民新闻网站却依靠用户来评估新闻内容,该网站的每篇报道被平均20名用户阅读和评级。

  Helium副总裁彼得·牛顿(Peter Newton)说:“我认为质量一直是个问题。”他指出,并非只有公民新闻犯这类错误,“在Helium,我们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依靠排名体系来保证新闻质量。”

  一些媒体分析人士发现这种新模式有不少缺点,例如,Silicon Alley Insider网站的亨利·布洛吉特(Henry Blodget)认为,乔布斯事件证明公民新闻经历的第一次重大考验显然以失败告终。但纽约大学新闻学教授杰伊·罗森(Jay Rosen)等公共传的倡导者则称,并不能把乔布斯事件视为对公民新闻的控诉。

  即使在不受审核的iReport网站上,与社区的准确性及恰当性原则相违背的发稿也非常少见。CNN的马丁表示,9月份,iReport网站上仅0.5%的新闻(约为100条)被删除。但罗森表示,如果主流媒体允许业余人士投稿,就应该建立一套过滤机制。

  罗森在电子邮件回复中说:“我认为,如果你们在同一个品牌下使用封闭和开放两个体制,那应该努力管好开放的这一部分,这样才不会惹上麻烦。”

学子论文:公民新闻学探析编辑本段回目录

徐天博

  内容提要:

  公民新闻学是近年来新闻领域最引人注目的术语之一。它是新闻发展领域一种全新的尝试和冲击,值得关注。本文从公民新闻学发生的背景、兴起的原因、起到的作用、具有的冲击力和发展的前景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深层次地思考和探索了传统新闻和公民新闻必然结合的有效途径,展现了新闻传播媒体大融合的发展趋势。

  一、背景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新闻传播的主体成分也在悄然变化着,“公民新闻学”概念的提出赋予了当今网络时代新闻定义的新内容和新突破。“公民新闻”嬗变了传统新闻学的内容、形态和一些概念。

(图)公民新闻走向主流公民新闻走向主流

  当1998年德拉吉博客网(drudgereport.com)率先向全世界传播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性丑闻内幕的时候;当2005年7月7日伦敦的地铁和公共汽车发生爆炸,英国的主流媒体很快收到来自公民的有关爆炸的图片和录像带的时候;当2000年韩国记者吴延浩(Oh Yeon-Ho)创办全球第一家公民新闻网(ohmynews.com),成功地将“每个人都是一名记者”的口号变成现实,确立自己成为韩国较有影响力的媒体地位的时候。传统新闻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们开始发现,新闻事业的发布权力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这不仅仅来自科技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来自公民新闻的受众。因为这些受众利用自己手中的摄录、通讯工具通过互联网随时可以参与新闻和信息的创作和传播。这种趋势正在蔓延,并有逐步做大的态势,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什么是公民新闻呢?公民新闻是指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介和个人摄录、通讯工具(诸如移动电话、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计算机网络等)为广大受众选择、撰写、分析和传播新闻信息的行为和现象,这些向社会发布自己在不同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第一手的、新鲜的、重要的信息,对于大众传播及社会的发展大有裨益。

  二、起因

  “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产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美国,并逐渐迅速发展,今天伴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而兴盛。公民新闻学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美国哲学家杜威(John Deway)与记者李普曼(Walter Lippmann)之间的著名辩论。李普曼认为,报刊应该把社会中消息灵通的专家们的最好的意见和思想准确地传播到公民中间,这样才能正确引导舆论。然而,杜威认为,只有公民们自己最清楚什么对他们来说才是最需要的,专家们不论有多么灵通的消息,都不能替公众作最佳的判断,公民有能力和智慧判断对公共事件的正确认知。杜威的理念奠定了公民新闻学的理论基础。

  说起来,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也有半个多世纪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新闻活动家,就萌发了公民新闻思想,如陆定一同志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就提出的“非专业记者”的概念、胡乔木同志的“人人都要学会写新闻”和毛泽东同志的“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观点等。而后的通讯员、自由撰稿人等也具备了一定的公民新闻形态。

  如果说通讯员和自由撰稿人都有一定的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是准专业性质的话,那么新闻线人则真正开启了普通民众参与新闻报道的大门。上世纪90年代末,《羊城晚报》等媒体开始向社会征集新闻线索、开通“电话热线”,有偿征集新闻线索。新闻线人弥补了专业记者不可能在所有新闻事件发生时都在场的遗憾,促使了新闻事件更快、更全面地报道和传播。随着手机、数码相机等摄录、通讯工具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再加上普通民众参与社会事务意识的不断增强,有些新闻线人从提供新闻线索发展到制作或者提供新闻报道,他们的职能发生了变化,从新闻线人转变成为了公民记者。

  由此看出,公民新闻学的兴起最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个人传播技术的进步与普及。随着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网络博客、移动电话、短信等传播科技进入寻常百姓家,为公民提供和发布新闻给予了技术上的支持,使人们可以随时将自己在突发事件现场所获取的新闻传播出去。这样就打破了只有新闻专业人员才能进行新闻传播的传统格局和垄断局面,并促使更多的公民以一种更加积极、主动地传播姿态参与到数字时代和媒介社会中。

  例如,2001年美国9·11事件让博客第一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发源地,上百个报道9·11事件的个人博客发布了无数照片、录像和现场录音,还有目击者的亲笔描述,提供给受众一个在传统媒体新闻看不到的、更深度的新闻事件的报道。

  2、受众主动参与新闻传播的需求日趋高涨。近年来,尽管媒体数量的飞速增长,报纸版面的急剧扩张,广播电视时间的不断加长,但是,受众们获得的新闻信息,常常不是所需求的。新闻同质化,信息表象化,知识匮乏化,宣传虚假化,迫使受众主动地去寻找新闻,追逐信息,并积极地参与到新闻交流中去,促使了公民或受众积极、主动地向媒体提供新闻或通过互联网发布新闻。

  2005年8月8日下午5点多钟,台风麦莎刚过,家住青岛沙子口附近渔村家的段广珠是一位DV爱好者。他从他家阳台上拍到了惊心动魄一幕---十几米高的巨浪一排接着一排,呼啸着扑向岸边,撞击着海岸,农民工魏青刚三次跳进大海救人的英雄壮举。这段录像很快送到青岛电视台,并在生活在线中播出,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这个三进三出急浪中救人的小伙子,成了青岛市家喻户晓的救人英雄。为此,魏青刚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事实说明,公民新闻学正是因为满足了受众这种现实需求,这对于新闻传播的发展可以说是一场革命。促使传统媒体不得不拓宽资源取向,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采集新闻,包括鼓励公民提供新闻和向公民购买新闻。

  3、网络传播是关键。它涵盖了包括“博客(blogs)”“维客(wikis)”“播客(podcasting)”以及公民网等多种网络新媒体形式。从发展趋势看, 互联网已成为“公民新闻”最主要的发布阵地,而博客则是主要发布形式之一,博客是网络日志之意,指使用网络进行日常记录的人。

  网络传播使公民成为记者变成可能,而且人们更趋主动地寻找正在发生的新闻,有时候还通过相互合作完成新闻报道。公民新闻学正是建立在这个意义上,对传统新闻传播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主流媒体不会因为公民新闻的出现被挤垮,但是权威性已经受到挑战,一些博客开始监督专业记者的工作,纠正他们报道中的错误和偏见。

  公民新闻学的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重要的是它通过互联网呈现给人们的事实,让人们不得不对其刮目相看。以2004年底的南亚多国海啸为例,这是一次由公民和随后加入的专业记者一道,完成的对这一重大新闻事件的强力报道。

  彼得·格里芬(Peter Griffin)是印度孟买的博客和作家,在海啸数小时后即开办了一家博客网,很快有数百名来自灾区和其它国家的博客加盟其中并上传新闻,组建了“东南亚地震及海啸博客网”,三天内该博客网的点击率就高达十万人次。

  海外公民新闻的兴起,也推动了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中文公民网的兴起是顺理成章的事。可以预见,发生在市井胡同的社会新闻、衣食住行都将成为公民新闻的重头戏。也许下一个“公民记者”就是你。

  三、作用

  不论是实践意义还是理论层面,公民新闻学对传统新闻学来说,都是一个创新和拓延。它不仅丰富了传统媒体的新闻源;还弥补了重要新闻事件不再遗漏传播的缺憾和尴尬;最重要的是它进一步强化了信息社会中媒体与受众的新型互动关系,确立了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主体地位。

  用传播学的观点来看,公民新闻学是通过对生活原生态的记录,让公民以不同的视角去观察、采集或发布自己的所见所闻;公民新闻学也是对传统新闻媒体手中的传播权力的一次挑战或革命;公民新闻学的兴起进一步强化和推动了新闻自由,强调个性化表达和个人对社会和自身的关注;公民新闻学还起到了传达民意、民主监督的作用;同时,公民新闻学也显示出公民在处理和报道突发性事件中眼线多、信息来源广、少遗漏的优点。

  总之,公民新闻与公民新闻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突发性。重大新闻事件大多具有突发性,不可预知且很难采集。但是,公民有无处不在的优势,遍布于城乡的各个角落,眼线众多,尽管没有受过专业新闻训练,但对突发性事件的简单描述和客观叙说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一旦出现突发性事件,现场的公民只要手中有摄录传播的工具,哪怕只要有一部手机,随时都可以作为 “新闻记者”报道现场新闻,这样就避免了重大新闻事件的遗漏。

  因此说,今后媒体发布的突发的重大事件性新闻大多可能来自于公民,而不是新闻记者。

  2、遭遇性。很多突发性事件是转瞬即逝、不可复制的,也不可能事先守候,因此遭遇到、捕捉到,就是最大的运气。公民的无处不在无疑有利于接触和遭遇突发新闻事件。

  3、开放性。公民新闻的信息源是开放性的,不受固定传播者的限制,任何占有传播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提供者和发布者,这正是公民新闻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南亚海啸灾难报道中,维基新闻网在海啸当日8点52分就刊登了一篇题为《东南亚发生40年来最强烈地震》的新闻,字数不足两百字,但该报道夜以继日地被数以百计的公民新闻爱好者补充、修改,变成了一篇几乎涵盖整个事件方方面面的深度报道。

  4、民意性。公民新闻的报道主体是千千万万个公民,再加上网络传播的自由空间,对敏感问题的新闻报道打破地域限制,在反映民意和舆论监督方面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为政府部门理性化看待民意,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平台。由于在更大范围内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促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当然它还存在着随意性、片面性、偏激性,缺乏权威性和公信力等缺陷。所以,要优势互补,珠联璧合,形成合力,更有效地发挥了媒体融合的舆论功能。

  回顾2001年广西南丹矿井特大事故、2003年的SARS事件、2004年的阜阳劣质奶粉事件、2005年的吉化爆炸污染松花江事件等等。这些重大事件,几乎都是通过网络媒体发起,先在网民中形成强大社会舆论,而后引起传统媒体的介入,最后在社会上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使事件的相关人员得到应有的惩处。

  在公民新闻学中博客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它所具有的即时性、开放性、自主性和互动性等特性,是博客发布信息的生命。有人说,博客是“自媒体”,这就显示了互联网上的博客与传统媒体的重要区别。当博客成为一种传媒工具的时候,个人空间才能变成公共传播领域。

  所以,许多主流媒体意识到了在许多灾难性和遭遇性事件中公民新闻记者的巨大作用,因此才积极主动地建立起了与之通力合作的平台和机会。

  事实证明:公民新闻是传统新闻报道的一种丰富和补充,传统媒体面对公民新闻学的兴起应持正确心态,应当将它看作是一个挑战,两者可以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相竞争,在不断创新中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四、冲击

  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信息传播手段和工具的进步,就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从原始社会的岩画为代表模拟传播,到奴隶社会古希腊诗歌、戏剧等的语言传播;从封建社会图书、报纸的传播,到 19世纪的工业革命照相术、电报、电话等的发明普及;从20世纪广播、电视出现的电子传播 ,到今天出现的网络、数字传播。每一次都给新闻传播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但是,最终的结果都是在冲击中融合,在创新中发展。

  传统媒体的传播是大众传播,一般是“点”对“面”的传播,传播主动权掌握在媒体手中。由于公民新闻主要通过网络传播,特别是博客具有的自主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打破了传统媒体对话语权的垄断。如果说网络将这种垄断的话语权打开了一个缺口,那么博客无疑是打开这个缺口的主力军和主阵地。它使个人有了可以自由发布信息的平台。

  对传统新闻理论来说,高度个人化的“公民新闻”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原来在传统媒体看来“不是新闻”的信息,现在可能成为新闻。由于网络没有区域性的限制,公民新闻必然成为新的信息来源,尤其是在国际新闻方面。同时,当传统媒体从业者认为新闻发表以后就完事了时,而在博客中新闻的发布意味着新闻才刚刚开始。因为,互联网上相当多的博客正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筛选、翻译、编辑各类已发布的这些新闻,再发布到自己的主页上供他人阅读,这类博客往往又有很高的访问量。这种不同博客不同角度的报道延长了新闻的生命链,改变了传统新闻的短命性。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公民新闻学对传统新闻学的冲击:首先,公民新闻网站以及博客等为公民提供了传播新闻的平台,对传统媒体垄断新闻内容和形式提出了挑战。新闻的采编权不再为少数人垄断,这就对专业记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把公民新闻与大众传媒看成是一种互补的关系的同时,也应把公民记者与专业记者看成是一种互补的关系,这就要求专业记者要在理论素养、专业精神和新闻业务能力等方面的有所提高和突破。

  其次,传统的新闻管理模式受到了冲击。如何将传统的新闻管理模式与公民新闻传播行为有机结合,就必须在这场新闻传播的嬗变中融合创新,保持其主导地位,其目的是用更新的管理模式融合新闻争得更大的受众市场。

  第三,公民新闻对新闻媒体与新闻传播的宏观管理提出了挑战。长期以来,传统主流媒体依靠统一性的国家话语,占据了社会主导权,引导着社会的主流舆论,对新闻媒体和新闻传播已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而随着社会阶层多元化、利益结构多元化、表达方式多元化的变革,尤其是网络传播方式出现以后,它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包括博客、维客、播客等到底是个人传播还是大众传播?传统媒体如何借鉴、合作?公民新闻和公民记者的社会责任等等。

  总之,公民新闻学的出现,尤其是以博客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出现,拓宽了新闻的来源和发布渠道,显示了公民新闻媒体的巨大互动性与个人化,并极大地动摇了传统媒体在新闻信息发布方面的垄断权,使得多年来形成的传统新闻传播格局面临重组,而且还引导了广大受众使用媒体、接受媒体的方式。

  五、前景

  公民新闻学促使传统新闻媒体进行了重新定位,过去的“为大众” 报道发展到了今天的“由大众”报道的历史性阶段,这种嬗变对传统新闻媒体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把传统媒体的优势与公民新闻传播行为相结合,才能把握明天的大众传播发展趋势。

  公民新闻学是新闻传播领域的新生事物。所以,要认识到公民和公民新闻是不可能替代新闻记者和传统媒体的,传统媒体的把关功能和社会影响仍然是巨大的。公民新闻给专业新闻记者提供了新的机会,使他们在以往无法做成的事现在可以做得非常出色,对传统媒体新闻事件起到了补充和升华的作用。只有这样,传统新闻与公民新闻才能都得到良性的发展,获得双赢。

  综上所述,公民新闻和传统媒体的新闻本质是一样的,而且两者的传播特质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公民新闻可以成为传统媒体发掘新闻的新工具,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获得信息源,扩展了新闻发布的新渠道。

  因此,公民新闻的报道今后势必引起传统媒体的认真对待,特别是当重大新闻事件再次发生时,公民记者与专业记者并肩作战、共同报道的情景将会频频出现,并成为今后新闻采访报道的新模式和新趋势。(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4级广电班本科)

  参考文献:

  1、每个人都是一名记者——论市民新闻学的崛起,作者: 邵培仁 章东轶,http://www.cjr.com.cn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2、从南亚海啸报道看市民新闻的崛起,作者:宋昭勋,载香港《传媒透视》2005年4月号
  3、传媒格局变革中主流媒体的战略抉择——从“央视春晚”与“网络春晚”的比较谈起,作者:柳珊,《新闻记者》2007年 4期
  4、2006年:繁荣而活跃的网络传播研究,作者:陈力丹 付玉辉,人民网www.people.com.cn
  5、公民新闻,作者:nianbai 2005年12月31日 http://www.blog.edu.cn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

标签: 公民新闻 公民新闻学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citizen journalism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