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0042 次
  • 编辑次数: 3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0-09-18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郭士纳
郭士纳
知名CEO的首份工作
知名CEO的首份工作
龙思泰
龙思泰
英瓦尔·坎普拉德
英瓦尔·坎普拉德
贝尔纳德·阿尔诺
贝尔纳德·阿尔诺
阿尔布莱希特兄弟
阿尔布莱希特兄弟
安妮塔·罗迪克
安妮塔·罗迪克
木田桥龙
木田桥龙
井植薰
井植薰
艾德·麦卡比
艾德·麦卡比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路易斯·郭士纳曾经是君临天下的企业霸主——IBM公司总裁。 路易斯·郭士纳郭士纳从小生长在纽约长岛的一个贫穷家庭里,在一所教会中学渡过全部的少年时光。2002年3月从IBM退休后,郭士纳进入全球最大的直接投资机构之一的凯雷投资集团(The Carlyle Group)任董事长。
目录

[显示全部]

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郭士纳(Louis V. Gerstner, Jr.) 1942年3月,出生于纽约市长岛。
  1963年,毕业于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获得工程技术学士学位。
  学生时代的郭士纳,非常聪明、诚实,人缘不错,但率直的个性也十分明显。他不能容忍在他看来是愚蠢的人或事。如果有人显示出缺陷和不足,他就会直截了当地 告诉对方“这是愚蠢的”。如果别人在做一个在他看来有点愚蠢的陈述时,他往往不会以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是让别人停止陈述。
  1965年,郭士纳获得哈佛商学院的MBA学位,随即加入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凭借他的聪明才智,郭士纳在麦肯锡创造了奇迹:28岁成为麦肯锡最年轻的合伙人,33岁成为麦肯锡最年轻的总监。
  1978年,郭士纳出任美国运通公司担任执行副总载,后来成为替运通建立“美国运通信用卡”商誉的功臣之一。然而,在1981年美国运通并购了谢尔森公司后,他原本有望成为运通总裁罗宾逊的接班人,然而却被谢尔森公司首席执行官斯坦福·威尔捷足先登,登上总裁宝座。
  1987年,郭士纳开始寻找新的发展机会。他曾将绣球抛向当时正招募首席执行官的联合航空公司,但由于当时联合航空公司正陷于劳资纠纷当中,而公司高层的某些人则认为郭士纳不适合担任此职,郭士纳与联合航空公司首席执行官一职失之交臂。
 
  1993年4月1日,郭士纳由美国最大的食品烟草公司老板转变成为IBM董事长兼CEO,受命于危难以弥补其前任给IBM留下的空前的亏损记录。郭士纳以务实的态度,半年内果断裁人45万,彻底摧毁旧有生产模式,开始削减成本,调整结构。重振大型机业务,拓展服务业范围,并带领IBM重新向PC市场发动攻 击。
  1994年底,IBM获得了自90年代以来的第一次赢利30亿美元。
  1995年6月,郭士纳最终以35亿美元购并Lotus公司,成为软件史上最大的并购案,开始向软件市场发动总攻,并一举拿下企业网络市场。
  1995年,IBM营收突破了700亿美元大关。IBM的大型机业务也复活了。
  1996年11月15日,IBM股票升到145美元,达到了9年来的最高点。
  郭士纳为IBM带来了滚滚利润,也为他自己挣得了不菲的收入。1996年他已获得了82.5万股期权,账面价值6900万。1997年3月,董事会同意再给他增加30万股期权,希望他再干一个任期,直到2002年。为此公司将另加200万股票认购权。如果IBM股票能保持10%的增势,那这批股票将值3.3 亿美元。

铁血宰相编辑本段回目录

  1993年4月1日,愚人节。郭士纳从前任埃克斯手中接过IBM的权利之柄,担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在纽约希尔顿饭店的新闻发布会上,人们对他充满了好奇,让一位外行来执掌全球最大的计算机公司,这事还发生在极为官僚和保守的IBM内实在是不可思议。郭士纳贯穿整个发布会的主题就是:“我是新来的, 别问我问题在哪儿或是有什么解答,我不知道。”但是他说自己学习速度很快,而且有勇气采取严厉措施。实际上,在那一天他已明白无误地发出了改变IBM的信号:他与众不同地穿着蓝色衬衫。
  会后,郭士纳走进了阿蒙克总部三楼东南角的办公室,这儿可是IBM的最高权力中心。当然,坐在这个位置上也并不轻松,许多人对依靠经营香烟和快餐起家,对计算机业纯属门外汉的郭士纳担任此要职冷嘲热讽,戏言他要为IBM收尸。然而,郭士纳却用实际行动有效地回敬了那些人。
  众所周知,IBM长期以来执世界计算机产业之牛耳,被视为美国科技实力的象征和国家竞争力的堡垒。但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这位蓝色巨人却变得步履蹒跚,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1992年,郭士纳上任前,IBM亏损达50亿美元;1993年,郭士纳接掌时,IBM这个计算机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正面临着被肢解的危险,在郭士纳上任后的第一年,IBM亏损达81亿美元;1994年,IBM盈利30亿美元,此后连年丰收。
  “郭士纳的个性比钉子还硬,目前IBM困难重重,正需要像他这样具有超凡才干的人。”IBM的一位高级主管曾这样评价道。郭士纳在接管IBM后,没有更换IBM绝大多数高级主管,但他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强硬的言论力量扭转了IBM“遗老遗少”们的作风和思维方式,直切IBM市场运作的积习:官僚模式、市场冲击力锐减、研发周期缓慢、企业运作成本昂贵、大锅饭等等。面对着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批评指责,郭士纳坚持采用休克疗法,大幅削减成本,并成功地说服董事会进行结构重组——“如果企业的高层没有决心拿出起码5年的时间来进行改革,那么机构性的重组很难成功,而且难的并不在开始,而是将变革推行下去,直至达到目的”。同时,他还积极废除各项陈旧僵化的制度,诸如在员工服饰方面的规定以及不必要的各类会议;他还采用股票期权和金钱奖励相结合的办法来激励下属。
  然而在排除异己方面,郭士纳也是毫不手软的,即便是他的哥哥也不能例外。可以说,郭士纳对其兄迪克的处理曾在IBM内部引起不少争议。作为一个热情、 善于社交、广结人缘的高级主管,迪克算得上是IBM传统的代言人。1960年,迪克进入IBM担任工业工程师,后晋升为IBM亚太区总裁。1988年,他受命负责处理纷繁复杂的PC业务。然而就在他走马上任之前,因患莱姆关节炎而不得不离职,尔后又因公司的一项为期3个月的咨询项目重返IBM而此时正值郭士纳接掌IBM之际。作为IBM内守旧势力的代表,迪克最终在他与郭士纳进行的一次会谈后离开IBM。
  在经营管理理念上,郭士纳总是想办法使公司的发展方向让每一位员工知道,而这通常是一家大公司最困难的事情。他打破了过去IBM等级森严的做法,直接用电子邮件和员工通信。比如说如果今天美国总部宣布了公司的全球业绩,那么第二天早上全球20余万员工的电子邮箱里就会有总裁的详细报告。他每去一个地方都要专门安排一个小时与所有的员工见面,讲一下公司的方向,然后留下45分钟,让员工举手随意向他提问。于是他总有办法听到客户的声音,听到员工的声音, 看到市场的变化。
 
  最终,郭士纳没有让对他有所期待的同仁们失望。在他的9年任期内,郭士纳做出了两个最为重要的决策:一是否决了拆分公司的提案,而是使IBM的触角向全球扩展,业务更加多元化,从而使IBM避开了高科技产业萧条的影响;二是改变了IBM的经营模式,使其经营重点从硬件制造转向提供服务。如今,IBM的全球服务已成为这家公司效益增长最快的一个部门,并且已经占全公司销售总额的43%。
  “客户第一”,香蒂丽吧拉开战略调整帷幕
  郭士纳上任几周后,在弗吉尼亚州香蒂丽的一个度假圣地,IBM最大的200家客户的信息执行官被邀请参加了一次非同寻常的会议。这是IBM破天荒第一次在客户面前承认自己并非万事通,也是IBM的经理们第一次虚心向客户请教2个最简单的问题:我们做对了哪些?做错了哪些?
  郭士纳说:信息革命即将发生,但前提是电脑行业停止崇拜单纯的技术,并开始注重技术对于客户的真正价值。简单说来,即客户第一,IBM第二,各项业务第三。IBM再也不能靠亮皮鞋和微笑来过关了。
  就像高手下棋一样,许多精彩的连杀布局都是从看似平常的套数开始的。现在回想起来,郭士纳“妙手回春”的秘诀既不是重大的技术突破,也不是价格上狠宰一刀,甚至不是把握住瞬息万变的市场。而是在香蒂丽吧领导IBM找回了一个最基本商业理念:与顾客保持密切的联系。
  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一笔过后,郭士纳马上就面临到一个最艰难的抉择,也是他最精彩的一次战略抉择。

郭士纳与IBM的复兴战略编辑本段回目录

20世纪90年代,是IBM公司极其重要的转型时期。当IT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时,“傲慢且自信”的IBM却作茧自缚,濒临破产的边缘。郭士纳入主IBM后,以其经营才能使这位“蓝色巨人”实现了复兴。诚然,郭士纳是电脑的外行,是技术的外行,但正是这种外行经营,显示出了管理活动的重要性。在IBM复兴中起了关键作用的,正是郭士纳的经营战略。

郭士纳刚接手IBM时,公司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转危为安,而不是成为行业领袖。这里涉及到眼前和长远的关系问题。对此,郭士纳的战略是“两步走”,第一步叫做“灭火”,第二步叫做“振兴”。

“灭火”:恢复核心竞争力

所谓“灭火”战略,不是简单地救急,而是恢复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这方面,郭士纳确定了以下五个方略。

1.保持公司的完整性

当计算机产业初现端倪的时候,其产业模式是以一个整体的、不可分割的产品业务出现在客户面前的。客户购买的不仅是计算机,而是所有与这个计算机有关的一切硬件和软件,以及所有的系统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在这一过程中客户只需一次性付款。这种模式是IBM创造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非整体的分散服务模式。这种模式是适应IT业的发展而衍生出来的。电脑产业中的生产商,“忽如一夜春风来”,一下子出现了铺天盖地的电脑公司,其中大部分只经营电脑业中极为有限的部分。这种状况,有利于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克服大公司笨重迟缓的弊端。一下子,计算机市场进入了“细分再细分”的阶段。正是这种新环境,使IBM遭到了冲击。为了适应计算机市场的细分化,IBM公司内外的观察家和专家都强调,要面向市场,将IBM的业务进一步分解。表面上,这种意见似乎言之成理。

然而,郭士纳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电脑产业出现市场细分的真正原因有二:(1)打破IBM的行业垄断,撕开IBM的价格保护。(2)客户对分布式运算更感兴趣,而IBM更擅长于集中式运算,小公司的服务弥补了IBM传递分布式运算缓慢的局限。细分市场具有优势,它可以使电脑产品的价格变得更低,顾客的自主选择性也更大,但世界上的事有一利就肯定有一弊。客户需要能提供整体的组合式解决方案的公司,他们并不想要只提供细分产品的供应商。市场细分带来的结果是:顾客找不到能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公司,他们不得不自己将所有的电脑整合工作承担下来。这不仅会使客户陷入种种技术麻烦,而且还会大大增加运行成本。由此,郭士纳认为,如果能整合所有细分市场的产品,为顾客提供完整的服务方案,将会有极好的市场情景。郭士纳的这一考虑极具远见。只要顾客的需求存在空白,公司就有发展的市场空间。

郭士纳分析到,每个产业都会存在两种企业:一种是整合式的企业;一种是生产零部件的企业。例如,汽车工业中的原材料制造商,家用电器的零配件制造商,或者金融服务中的分类营销商,一直到税务申报代理,都是“零部件”企业。然而,零部件要变为成品,才能给顾客创造价值。在这个产业的最后,必须有企业坐在零部件生产线的终端,这种企业可以一个零部件都不生产,但它们能够将所有零部件用创造价值的方式整合到一起。郭士纳认为,那个坐在生产线最后的企业,担负着将零部件转换成最终价值的责任。“我相信,如果说IBM有什么独特的位置或独特的行为能力的话,那么,它就应该是成为那个生产线最后的角色。”

通过这种分析,郭士纳认识到,提供零部件的企业,不是不想提供整合服务,而是没有能力提供整合服务。如果片面适应市场细分,肢解IBM的业务,有可能在短期扭转IBM的困境,但却会牺牲IBM的真正优势。他的结论是:必须以整合服务发挥公司的整体优势。“现在,我不敢确定1993年的我或者是任何一个其他的人,是否能够重塑一个新的IBM。但是,鉴于IBM的规模和它在全球的广泛分布,摧毁它这一独特的竞争优势并将IBM分裂成一个一个独立的电脑零部件供应商—如大海中一条小鱼微不足道,无疑是一种罪过。”这样,郭士纳时期的IBM,坚守着自己的业界“大象”地位,发誓不能把大象变成蚂蚁。但是,要学习蚂蚁的灵活,克服大象的迟钝。这种让大象学会跳舞的战略,是郭士纳的创造。

2.重建IBM的基本经济结构

大象要学会轻盈的舞步,首先需要瘦身。细分市场的竞争使电脑产品价格不断“跳水”,把IBM晾在价格高位的平台上举步维艰。对此,郭士纳解说道:“你必须以一个可以接受的价格来销售产品,从而带来利润;你必须在这些销售量的基础上获得一个好的毛利润;你必须节约自己的开支,但又必须在销售、研究和开发、建设厂房和购置设备、可持续性财务控制、开发和运营广告等诸多方面进行投资。如果年收入、毛利润以及开支之间都能够相互衔接得很好,那么利润就会增长,还会出现正向现金流量。”然而,IBM在这些方面并没有衔接好:IBM的年收入增长缓慢,公司主要靠主机业务赚取利润,而主机的销售量却一直下滑,财大气粗时期形成的开支过高却压不下来,因此,公司的毛利润飞速下降,整体经营出现巨额亏损。郭士纳认为,惟一能使公司这条大船稳定下来的办法就是:降低主机价格以获取市场,确保开支以高于毛利润下滑的速度下降。

要降低价格并保持现有利润,必须削减成本。郭士纳认为,IBM的开支太大,成本太高。与竞争对手相比,其他公司花31美分就能带来1美元的年收入,而IBM则要花42美分才能获得1美元的年收入。于是,郭士纳开始大规模削减与竞争力无关的开支,主要采用了两项举措:第一,把年底给股东的分红减半,从每股2.16美元下调到每股1美元;第二,削减开支89亿美元。削减开支导致IBM裁员达到3.5万人(1992年,约翰·埃克斯已经裁员4.5万人)。这样的瘦身是艰难的,但又是不得不做的。没有这样的瘦身,大象依然是一身赘肉,不可能学会跳舞。

3.再造业务流程

如果说,紧急压缩开支是先让大象臃肿的身躯活动起来,那么,真正的健身锻炼才刚刚开始。为了使IBM恢复活力,郭士纳在IBM展开了一场针对业务流程的再造运动。这场运动由杰里·约克领导,在时间上从1993到2002持续了10年之久,贯穿于郭士纳主政IBM始终,使IBM的整个业务流程都发生了变化。

业务流程再造,说起来复杂,实际上核心思想十分简单,无非就是从客户需要出发,进行性价比分析,打破、调整、重组或者新建相关流程。IBM的再造,涉及到11个领域。其中6个与对外服务有关,分别是硬件开发、软件开发、执行、整体供应链、客户关系管理以及服务;其余5个与内部管理有关,分别是人力资源、采购、财务、不动产以及信息技术。

再造必须根据业务需要展开。所以,到底应该集权还是分权,这是学者在课堂上争论不休的问题,现实中再造必须服从战略。从IBM的实际来看,在再造过程中,郭士纳强调的是整合而不是分散。比如,IBM原来的24个事业部有128个首席信息官,郭士纳曾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种业务流程相当于是19世纪的铁路系统——拥有不同的铁轨、不同的标准以及不同的铁路所有的车辆分类方法。”通过再造,现在只有1个首席信息官。IBM的信息系统是相当优秀的,有数百个数据中心和遍布世界的信息网络,但是,每年需要投入资金达40亿美元,却不能充分发挥效用。在再造运动中,公司将155个数据中心削减为16个,将31个固定的内部交流网络削减为1个。这种再造,同郭士纳的“整体性”战略吻合。再造不仅仅是“精兵简政”,更重要的是实现整体服务功能。

经过历时10年的再造,IBM在“瘦身”的同时实现了“健身”:硬件开发的周期从4年降到了16个月,产品交付的及时率从1995年的30%提高到2001年的95%,采购运输成本下降了8000万美元,冲销坏账金额6亿美元,销售成本下降了2.7亿美元,材料成本下降了将近150亿美元。许多人往往只看到成本的下降和利润的恢复,实际上再造的最大功效是赢利能力的重建。

4.打造全球性的整体企业

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除了政府之外,郭士纳认为最复杂的组织莫过于IBM。它的复杂表现在:第一,规模大(2001年的销售额达860亿美元)而且地域分布广(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开展了业务);第二,潜在客户多,在全球范围内,每一个机构、每一个行业以及各种类型的政府,都是IBM的潜在服务对象;第三,基础技术发展的比率和速度变快;第四,知识型员工对管理的特殊要求,尤其是知识型员工的自主性和公司管理的整体化需要之间的协调,是经营管理的难点。郭士纳清楚地认识到,IBM“不是一个由管理者和工人组成的公司,我们是一个拥有30万名聪明好学和有主见的职业人员的公司。我们获得的诺贝尔奖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要多,而且,我们拥有数万名科研人员,他们每个人都会在什么应该是最首要的问题以及谁应该来管理公司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所以,整合有着巨大的阻力。

随着IBM百年来的演变,公司逐渐形成了一种海外分部和产品事业部的二元结构:拥有实力的海外分部负责处理IBM在全球的扩张,同样拥有实力的产品事业部负责处理基础技术工作。这种二元结构的运行,出现了类似于“诸侯经济”现象。大部分海外分公司都致力于保护它们自己的利益,并试图拥有它们在当地所赚取的一切;产品事业部自作主张地做它们认为能做或者想做的工作,忽视了顾客的需要和公司的优先性问题。

为了结束这种“纷争局面”,郭士纳以过去他治理花旗银行的经验为样板,采取了“一统天下”的措施:他要求IBM当时的海外销售总负责人内德·劳腾巴赫建立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统一体制。1995年,郭士纳在全公司推行了这个体制:打破地区和国别划分,以客户为基础,将公司划分成12个行业集团。公司总部负责给这些行业集团配置财务会计人员,由行业集团全权负责所有的预算和人事安排。原来以区域为基础的“块块”模式,改造为以行业为中心的“条条”管理。在这个过程中,郭士纳顶住了那些区域总经理的巨大压力。

郭士纳将各分公司的财权和人事统一到中央机构,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业务部门,这种做法值得借鉴。由于资金和人员是公司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且这两个因素又可以让整个公司共享,因此,收回财权和人权的做法,对消除“诸侯割据”的局面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5.重振IBM品牌

品牌与广告紧密关联。90年代早期,IBM公司的广告系统是典型的“群雄割据”。公司每个分部都设立有自己的广告部,分别聘用不同的广告代理商。1993年,IBM一共有70多家广告代理机构,“这就好像是70多个喇叭同时吹响以吸引顾客的注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郭士纳任用了与他在运通公司共过事的阿比·科恩斯塔姆担任市场营销总负责人。

调查表明,顾客对IBM的产品是信任的,需要做的是对营销与广告的整合。于是,阿比在纽约帕利塞兹会议中心安排了一次专门会议,她巧妙地在会议室的每一面墙上都布置了来自各个广告代理商的广告、包裹以及营销小册子,让公司高管亲眼看看这种广告战的副作用。郭士纳随即指出,这是对公司品牌的一种糟蹋和对公司产品的污染,并借势开始大刀阔斧整顿公司广告业务。他解除了IBM高级经理所拥有的广告预算、广告人员管理以及确定广告代理商的自由裁决权,将美国以及全球IBM的所有广告部门集中起来,只聘用一个广告代理机构。他们选择了拥有雄厚的全球广告代理业务专业水平和经验的奥美广告公司(Ogilvy & Mather),由它来代理IBM的全部广告业务。

“振兴”:实现真正转型

所谓“振兴”战略,是真正实现企业转型。到1994年,IBM这个“巨无霸”经过郭士纳的对症下药,恢复了元气。然而,郭士纳认为,即使企业扭转了颓势,有了发展契机,少了官僚气息,也不能保证今后的辉煌。要使IBM重新获得行业的领导地位,就必须转型。为此,他提出了以下三个方略。

1.变革主机业务

1956年,小沃森接替父亲成为IBM的CEO,他将IBM以及整个世界带入了数码电脑时代。这个过程是由IBM的S/360生产线实现的。S/360实现了集成电路化,公司的年收入从1965至1985年一直以14%的增长率持续增长,毛利润以60%的惊人速度持续增长,市场份额突破了30%,并最终导致对IBM的反托拉斯审查。后来,IBM的主机从S/360发展到S/370,再到S/390,它们都使IBM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郭士纳入主IBM时,S/390系列主机仍然是IBM的主要收入来源。

然而,市场成功酿就了IBM的盲目自大。由太阳微系统公司和惠普公司等率先研制出来的UNIX系统。生存能力和经济性比IBM的主机产品更加吸引顾客,导致IBM的S/390主机业务大幅度下滑。在郭士纳接手IBM时,究竟要不要用降价手段占领市场,争议很大。当时很多IBM人坚持不降价。他们认为,降价会使“公司在最需要利润的时候反而丧失更多收入和利润”。这种考虑不能说没有根据,由于顾客很难在最近几年迅速转向其他公司的竞争性产品,让S/390持续保持几年高价具有可行性。这样做,公司能在短期内获得较高的年收入,为公司重建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但是,郭士纳的考虑与其他人不一样,他清楚公司的问题所在: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公司都想榨取S/390产品的最后一滴利润,而这个产品本身却正在走下坡路。于是,郭士纳决定降价,降价对象包括所有为IBM带来利润的产品。他说:“从长期来看,我们应该打碎公司最大的家当—或许还应该打碎公司本身。因此,我们下定决心,要将几乎是给IBM带来最主要利润的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由此,把公司逼到了变革主机业务的道路上。

为了化解降价的成本,郭士纳决定,采用新技术,发明替代品。作为技术上的外行,郭士纳明智地采用了在他主政之前IBM就已经确定的技术变革思路—从双极技术转向CMOS技术。郭士纳所做的,就是对这一有望大大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的新技术予以必要的支持,给这一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四年10亿美元资助。幸运的是,IBM实验室的技术精英们成功了。郭士纳虽然不懂技术,但他对IBM的研发团队有着准确的判断,对业务方向有着恰当的预见,他的战略,同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创新作用有关。正是这种技术创新,使IBM的主机业务成功转型。

2.拓展服务业务

在一定意义上,郭士纳是个赌徒,不过他是个明智清醒的赌徒而已。他曾说:“在未来的10年中,顾客将逐渐看重那些能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即能够将各种供应商所提供的电脑零部件进行整合的技术方案,以及(也是更重要的)能将技术整合到一个企业流程中的公司。我们还打赌:芯片速度、软件版本、专有系统以及其他类似的东西都会衰亡,而且过一段时间以后,信息技术产业也将变成以服务为主导的产业,而不是以技术为主导的产业。”可以看出,郭士纳预测,未来的IT业,服务将成为拥有很大市场前景的新增长点,于是,他把未来的赌注压在服务上。

郭士纳认为,服务业是IBM业务中很有发展潜力的领域,但是,它却一直被视为次于IBM硬件业务的二等角色。在未来,服务型公司而不是技术型公司将首次成为执牛耳者。根据这个理念,郭士纳提出了IBM的宏伟目标:不但要成为业内最大的服务商,而且还要成为业内最有影响力的服务商。

传统的IBM的服务,是完全与产品联系在一起的—更具体地说,产品就是IBM的标识。如果IBM系统出问题了,IBM就会修好它。然而,如果客户所购买的其他公司产品出了问题,或者如果客户想安装一些非IBM公司的设备,那么他们就得不到IBM公司的服务帮助。所以,传统的IBM服务主要是作为产品业务的辅助和延伸。与这种传统服务不同的是,郭士纳强调的服务是客户需要的服务,而不仅仅限于与本公司产品相关的服务。

在1993年一次会议上,郭士纳遇到了IBM下属的“整合系统服务公司(ISSC)”的丹尼·韦尔什。丹尼作为“老服务者”,向郭士纳提出了四点建议:(1)公司应该承担起在各方面为客户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任务,而且是代表客户的利益为客户提供这样的服务。服务范围包括:建构系统、确定设备、实地管理电脑以及让电脑为客户服务。(2)实施这项计划,可能会与公司文化相悖,因此要敢于打破文化藩篱,从根本上改变它。如果对客户来说最佳解决方案并不是购买IBM的产品,服务单位就有必要向用户推荐使用微软公司、惠普公司、太阳微系统公司以及其他公司的产品,即便它们是IBM的竞争对手。(3)服务单位必须从常规的销售部门中脱离出来,因为,如果服务单位出售任何非IBM的产品,销售人员将绝对不会允许一个这样的IBM服务人员成为他们中的一员。(4)服务行业完全不同于那种以产品为基础的业务。

郭士纳根据丹尼的建议,整顿IBM在美国以及全球的服务机构,将这些拥有截然不同的服务程序、服务价格、服务内容、服务术语以及品牌名称的机构,整合成统一的服务机构。但与丹尼的建议不同之处是,服务仍隶属于销售部门。因为对服务人员来说,销售人员能够引导他们入门;对销售人员而言,服务人员可以给他们带来新的赢利途径。到1996年,随着新的服务系统的成熟,郭士纳决定,将服务机构从销售部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即建立IBM的“全球服务部”。至此,IBM的服务业开始了独立发展之路。

对IBM的发展来说,郭士纳的这一战略是成功的。1992年,服务在IBM的价值为74亿美元(不包括主机);2001年,其价值上升为300亿美元。在收入增长类别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

3.做大软件业务

寻找新的商机,是一个成功CEO的素质之一。在日新月异的电脑行业,必须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郭士纳认为,能够保存大量数码内容,并能以高速和宽带移动的网络传送装置,将会有很大的市场需求。要处理巨大的信息量,客户就将需要供应商能够增加服务能力和存储空间;要设计和实施网络化的解决方案,客户也将需要大量的服务。这里的关键在软件。

当时,IBM的软件业务现状是:(1)有一个大型但却分散且难于管理的软件业务,软件业务对注定要开放的世界保持着封闭态度;(2)在IBM,软件是为主机而不是为更小和更广泛的分散的系统服务的;(3)不包括与硬件相连接的操作系统,软件业务已经给公司酿成巨额亏损。

于是,郭士纳让IBM的高级经理,当时IBM服务器集团的负责人约翰·汤普森来统管IBM所有的软件资产。约翰将30个软件实验室缩减为8个,并将60个软件产品标识压缩为6个。招募和培训了5000名软件销售专业人员,打算在软件领域打造出一个新增长点。

这个新增长点突破口在何方?郭士纳经过分析认为,当时在操作程序层面上,微软独大;在应用程序层面上,萨普(SAP)、仁科(People Soft)和JD爱德华兹(JD Edwards)主宰市场;只有在连接操作程序与应用软件的中间层次上,诸如数据库、系统管理软件以及交易管理程序等方面,很少有人感兴趣。因为这个中间层面都是一些复杂而且基本上看不见的产品。但是,对于用户整合电脑的使用领域来说,这个中间层面又是必须的。郭士纳看中了这个市场空隙。他认为,当客户机服务器让位于网络化计算以后,中间软件就是一个关键的战略领域。

然而,为了提供这种整合,中间软件必须能够与主要电脑系统生产商的产品系统相兼容,以便于这些电脑系统连接成一个新的网络。但是,直到1995年,IBM的所有软件都是专用的,而且还只与IBM的硬件以及其他IBM的软件兼容。郭士纳意识到,公司要在中间软件上突破,就需要对所有的软件进行一场规模巨大且持续数年的重写运动,其目的是不仅要使这些软件能够实现网络化,而且还要能够在太阳微系统公司、惠普公司、微软公司以及其他公司的平台上工作。

在约翰·汤普森的建议下,1995年初,郭士纳开始考虑购并莲花软件公司(Lotus)。莲花公司因为它的1-2-3电子表格成名,IBM看上了它的Notes软件,这个软件可以支持数量巨大的计算机用户之间实现合作。购并莲花公司可以给IBM带来两个方面的好处:(1)可以填补公司在中间软件业务领域的空白;(2)能够有力地打上合作计算时代的印记,而不是孤立计算。

软件业务的购并是存在很大风险的。郭士纳说:“任何人都会告诉你,软件购并计划有风险。因为在软件购并中,你所购并的是人。如果起关键作用的人决定离开被购并的公司,那么你所花的大量的钱就只剩下了一些建筑、办公设备以及接触到装机用户的途径了。”尽管如此,IBM还是成功地收购了莲花公司。它对恢复IBM在软件业内的地位有着重要影响。次年5月, IBM又购并了智能管理软件系统公司(Tivoli)。这次购并活动使IBM进入了分散式系统管理软件产品市场。现在,IBM的软件集团已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软件公司之一,也是网络化计算时代的主导性公司之一。

郭士纳的战略思想

1.战略的制定

要制定一个优秀的战略,其最艰难的部分或许就是竞争能力分析。那些纸上作业的SWOT法、五力模型、价值链分析等等,都替代不了现实中的感受。郭士纳的贡献,不在于理论上的推论,而在于对现实的尊重。他认为,好的战略,必须立足事实,防范偏见。对于IBM来说,长期的业界老大地位已经形成了偏见。“几乎所有的组织机构都会培养一种自豪感,并愿意认为自己是最棒的,这些组织机构中的管理者们也会鼓励这种荣誉感和自豪感。然而,这种拥有自豪和荣誉的家庭感往往也会妨碍真正的竞争力分析。我们愿意认为自己的产品比竞争对手的产品好,也愿意认为客户更看重我们而不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正是出于这种荣誉感和自豪感的偏见,使得IBM在面对微软、英特尔、康柏等公司发动个人电脑攻势时,将其视为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结果使自己在个人电脑上一败涂地。

所以,郭士纳提出,在战略制定时,必须将良好的愿望建立在消除偏见的基础之上,并接受市场的检验。战略分析要建立在公司运营单位务实的分析基础上,要确保所有的关键性假说—例如价格和行业增长速度等,都经得起严格的审查。

真正伟大的公司都会制定出立足于自身的可信赖和可操作的战略,不要迷信扩张和并购。那些贸然进入一个新行业领域和试图通过购并而进入一个新业务领域的公司,很少对他们自己现有的发展战略拥有信心。因为他们没有清晰地理解能够使他们的基础行业得以成功的5-6个关键性因素。这5-6个关键性因素,就是公司必须每天都要提前进行安排、衡量、调整,并提供充足必备资源时考虑的因素。

同样,好战略在愿景陈述上十分简洁。简洁不等于抽象,好战略甚至有非常具体的定量表述,但必须向人们清晰地表明企业的目标方向。明确的目标再加上好的方法,这样的战略离成功就不会太远。

最后,确保公司的资源能得到良好的配置。战略哪怕再好,得不到必要的资源支持,就是空中楼阁。许多公司把战略和运营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战略制定出来后,运营却是老一套,继续用和以前差不多的方式来做业务。这里,资源的配置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公司领导必须按照战略需要重组资源,将资源分配给在战略中更具有优先性的业务活动。战略失败往往是因为资源重配工作在很多公司没有真正完成。

2.战略的执行

制定一个别出心裁的战略是很难的,因为各个行业都是由一定的经济模式、具体的客户期盼,以及大家都共知的和短期内不可能发生改变的竞争结构所界定和限制的。所以,在同一业务领域中,每一家公司基本上都会采用同一类型的战略。在大多数行业中,使企业获得成功的5~6个关键推动因素往往很相似。例如,所有的人都知道产品选择、品牌形象以及不动产成本,是零售行业中的关键成功因素。但是,要准确地找到在某个行业成功的具体方法则极其艰难。因此,执行才是促成一个战略获得成功的真正关键。郭士纳认为:“完成任务,正确地完成任务以及比上一个更好地完成任务,要比梦想一个新的远景规划重要得多。”

在战略的执行上,郭士纳提醒经理人,不要把期望和检查混为一谈。如果你只期望员工去做某事,而对工作的进行情况不闻不问,那么结果可能会使你的期望变为失望。因为“人们只会做你检查的事情,而不会去做你期盼的事。”郭士纳一再强调,“最重要的是,不要相信‘天气预报’式的期望—只能相信未雨绸缪这个真理。”

郭士纳认为,有效的战略执行建立在3个基础之上,即世界一流的业务流程、战略的透明性以及高绩效的公司文化。

战略的执行是通过各个业务流程来达成的,因此,业务流程的效能直接关系到战略执行的好坏。如果业务流程效率低下,职能重叠,无效的流程充斥其中,这样的业务流程必将影响战略执行的效果。沃尔玛的成功,表现在商店管理、库存、商品选择以及价格方面拥有的超级业务流程上;通用电器公司的地位,是由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方面的世界一流业务流程奠定的;丰田公司在汽车行业后来居上,得益于产品周期管理上的业务流程。郭士纳忠告经理人员,尽管伟大公司成功的基础不仅仅在于优秀流程的建立上,但如果没有优秀的流程,却拥有一个过时的、断断续续的和行动迟缓的流程,尤其是那些关键性流程出现问题,那么势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引向失败。

战略的执行是通过全体员工的努力才能达成的。在执行时,员工必须知道战略的内容是什么,包括目标、措施、所需的人财物等要素。因此,战略对员工必须透明。只有透明,才能使战略执行成为员工的本能,员工非常清楚自己在战略中的作用以及所处的位置,他们会自觉地把这种认识贯穿到自己的行动之中。这种方式不是靠程序或规则手册来进行的,而是出于员工的一种自觉。郭士纳曾举了一个例子,在运通公司,员工们知道自己提供的是业内最优秀的客户服务,这个认识不是培训手册说明的,而是员工在与客户交流的过程中感觉到的。此外,“人为操作或许只能在早期培训活动中发挥一定作用,但是当战斗正式打响以后,他们的作用就很有限了。”唯有透明,才能使员工养成符合战略要求的习惯。

郭士纳认为,“超级战略的执行并不仅仅是做正确的事,还必须是比竞争对手更快、更经常和更有效地去做正确的事”。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公司有没有形成这样一种高绩效的文化。它的表现多种多样,诸如:公司高管能积极做事,员工甘愿为公司做贡献,公司在产品质量上追求一流且每个人都关心质量问题,公司上下渴望成功而不能容忍失败,公司上下都有积极性而不是得过且过,公司鼓励、重视和奖励追求卓越的行为等等。所有公司文化,归结到根本,就是对公司的忠诚和对事业的忠诚,而且能将公司和事业融为一体。郭士纳认为,“拥有高绩效文化的公司,一定是商业领域的赢家,而且该公司的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也很高,除了自己的公司不愿到其他任何公司去。”

3.多元化战略

很多人都热衷于多元化战略,郭士纳对此提出了自己的忠告。他认为,任何企业要成功,就必须具有核心竞争力,然而很多企业在多元化时却抛弃了自己现有的竞争优势。郭士纳对此评价道:“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每个公司在自己的基础业务中都会有一系列竞争优势。转型或再造一个现存的业务非常艰难,但相信我,这还是要比将现存的业务扔掉并重新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要容易许多。”

对于一个正在进行核心业务建构的公司来说,其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就看是否对购并热潮说“不”。太多的高级经理都患有“购并传染病”。当有机会在努力恢复一个基础业务,和进行一场大规模的购并之间进行选择时,大多数高级经理都会选择后者。郭士纳给这些的经理人忠告道,在进行多元化时,一定要考虑自己企业的战略,尤其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如果企业能在购并中得到那些本该由自己开发的技术,可以在短期内迅速确立企业在该技术领域的主导地位,这种购并才是可取的。

所以,购并的成功取决于企业是不是有的放矢,是不是与企业的发展方向相适应。企业的购并必须产生对已有战略的推动作用,这才是购并的真正目的,也是多元化成功的保障。如果企业盲目行动,追求规模而忽视整合,其购并多半失败。郭士纳说:“如果购并活动能够和本公司的现有战略之间融合起来,那么购并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会达到最大化。那些试图通过购并活动获得一个新的市场地位的企图,以及那些企图将两个很小的公司联合在一起的购并活动,十有八九以失败告终。”郭士纳回顾了自己任IBM公司CEO期间进行的90次购并活动,认为最成功的就是那些可以整合进公司成长计划中的购并项目,例如IBM对英孚美公司(Informix)的购并。

郭士纳认为,多元化是有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一个成功的和有焦点的企业,一定会是对其客户的需要、企业的竞争环境以及经济现状有着深刻理解和周密分析的企业;同时,这一周密分析还能够转化成日常活动具体战略的基础。这个底线是公司领导层制定战略所必需把持的基本原则和需要遵循的关键思路。

4.做大象还是做蚂蚁

人们常常认为“船小好调头”。在商海中,这种认识几成公理,很多人认为“小就是好”,并由此而隐喻出“大就是不好”。在人们的脑海中有这样的印象:“小公司动作敏捷、有创业精神、反应迅速以及效率较高,大公司则动作缓慢、官僚气息浓厚、反应迟钝以及缺乏效率。”然而,这也是一种偏见。

郭士纳认为,“大,很重要。因为规模就是杠杆。深度和广度可以容纳更大的投资、更大的风险,以及更长久地对未来进行投入。”确实,公司大意味着公司拥有很多资源,意味着公司拥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没有人不羡慕大公司的,也没有人不渴望自己的公司有朝一日能拥有IBM的规模。公司的规模大,并不意味就丧失了灵活性和高效率,而是看大公司能不能在内部培养出一种灵活的文化。正如郭士纳所说的:“这不是大象是否能够战胜蚂蚁的问题,这是一只大象是否能够跳舞的问题。如果大象能够跳舞,那么蚂蚁就必须离开舞台。”

很多人认为规模大的公司存在着很多弊病,事业部制就是为了分权而创立的组织建制。这一认识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几乎成为管理学领域的主导思想,甚至变成了信仰。这种认识有它的合理性,公司分立可以使它更贴近客户,能更迅速地做出决策,能给事业部经理更多的控制权,能更灵活快速地应对变化的世界。与此相反,大公司步履迟缓,反应迟钝,确实是一种常见弊端。因此,分权甚至拆解在一定范围是明智的。

郭士纳则通过自身的实践体验指出,分权不要走极端。如果片面强调分权,这样,将会导致“缺乏生产力和高度破坏性”。如果经理人员控制不了整个大局,你做你的,我做我的,“井水不犯河水”,会使资源得不到整体上的合理利用。一盘散沙的企业,难以立足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更重要的是,分权也有可能引发决策失误和行动迟缓。“事实上,决策惟有在只涉及某一个独立的业务部门的时候,它才会是迅速的;而当决策不得不牵涉到总公司中的多个独立部门时,高度分立的模式就会因为各个分立部门之间的不配合,而造成了内部争斗和不恰当的客户反应。”

郭士纳认为,对一个大规模的公司而言,“集中”与“分立”是要考虑的问题。“每个CEO都必须决定什么将是独特的地方化(分立),以及什么将是公司中的共同部分。”他认为,伟大的组织结构,要在整合行为、共享活动和高度自主、独特活动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第一类共享活动是最简单的,包括公司的财务、人力资源、不动产管理、采购等较为稳定的职能,它们可以由公司统一管理。第二类共享活动与业务流程有关,由于它与市场和客户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就需要进行分析。如分布在全球各个地区的事业部,它们的业务流程交叠部分可以由公司统一安排,例如共同的客户数据库、共同的执行系统、共同的物料编号系统,以及共同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第三类共享活动是对整个公司资源的重新整合,这是最难的,因为这种整合势必会影响一些经理人员的既得利益。郭士纳认为,“CEO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应该追求第三类整合。”但如果真到了必须整合的阶段,则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总之,集中的目的是为了“跳舞”,而不是为了“庞大”;分立的目的是为了“灵敏”,而不是为了“割裂”。能够跳舞的大象,显然要比蚂蚁的表演更精彩。

IBM简史编辑本段回目录

国际商业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英语: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首字母缩略字:IBM,曾译“万国商用机器公司”)是一家提供信息服务的跨国公司,总公司设在美国纽约州阿蒙克市。

IBM实际上的创办人Thomas J. Watson的先人十九世纪中期因爱尔兰大饥荒移民美国,Watson年轻时先后从事过卖钢琴、猪肉与与证券的工作,原本计划要存钱开肉店,但却被证券营业员所骗损失所有金钱。Watson改去NCR(National cash register,国民收银机公司,另译安讯公司)当业务员,成绩优秀,但因销售手法触犯反托拉斯法,被判刑一年,后来案件因某专业因素被彻销。NCR老板后来与Watson不和,并要求Watson离开NCR。

Watson改加入CTR(Computing Tabulating Recording,计算列表纪录公司),这家公司销售的机器可以分配数据卡并行印统计表,主要客户是美国人口普查局。Watson借了许多钱发展公司,采用将机器出租的新销售手法,Watson自己也借了很多钱买公司的股票。1924年Watson将CTR改名为IBM。1940年代末期Watson长子建议公司将机械式计算机改为美国陆军使用的真空管与电子式计算机。1956年Watson将公司交棒给自己的长子小华森,而IBM亦在1957年进军大中华市场,并成立香港分公司。1960年代初期小华森用公司年营收三倍的巨资,花费五十亿美元开发360系列大型机,采用最新的集成电路技术,奠定IBM在大型机称霸的定位。小华森曾对一位让公司损失一千万美元的员工说,他不会开除这员工因为他是帮员工付学费。

1970年小华森将公司董事长职位交棒给Vin Learson,Learson两年后交棒给Frank Cary,Cary设立密集的员工训练并以许多考核关卡谨慎挑选经理人。1980年Cary交棒给John Opel,Opel与比尔·盖茨的母亲皆为美国联合劝募组织(United Way)的成员,当IBM经理担忧将个人电脑操作系统交给比尔·盖茨的小公司承包是否妥当时,Opel表示他认识盖茨的母亲,他支持比尔·盖茨的产品。1986年Opel交棒给艾克斯,艾克斯任内IBM面临营运危机。1993年艾克斯交棒给Louis V. Gerstner。2003年Louis V. Gerstner将董事长交棒给Samuel Palmisano。除了1993年挖角来担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Louis V. Gerstner,IBM历任董事长皆从业务员做起。IBM在1980年代的十年里使用了一千亿美元的研发经费,开发出许多电脑技术。(忧郁巨人IBM,智库文化出版)

IBM还在材料、化学、物理等科学领域有很大造诣。硬盘技术即为IBM所发明,扫描隧道显微镜(STM),铜布线技术,原子蚀刻技术也为IBM研究院发明。IBM的研发部门十分杰出得过三次诺贝尔奖(1973,1986,1987)。

IBM在90年代初一度面临个人电脑与工作站功能增强,大型计算机(System/360、z系列)销售减少,陷入亏损困境,1993年放弃终身雇用制开始大裁员。但1993年从RJR Nabisco食品公司挖角郭士纳。(Louis V. Gerstner, Jr.)担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后,对组织与企业经营方向进行大改革,以提供客户全套软硬件设计全套解决方案为主要销售策略,重新振兴IBM,让IBM营收获利皆创新高。

IBM的现任董事长兼CEO兼总裁为彭明盛(Samuel Palmisano),又译为“潘盛诺”(1973年加入IBM担任业务员,2003年1月担任董事长,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士),在他2008年任内IBM年度营收首度突破一千亿美元。

IBM为计算机产业长期的领导者,在大型/小型机和便携机(ThinkPad)方面的成就最为瞩目。其创立的个人计算机(PC)标准,至今仍被不断的沿用和发展。2004年12月8日其PC部门出售给联想公司,金额17.5亿美元并持有联想公司股份。收购后,联想在五年内可以使用IBM的品牌。ThinkPad和ThinkCentre品牌归联想集团所有,IBM只会对server级的电脑进行维护。借由联想收购PC部门的契机,IBM开始向管理服务公司转型。

写在郭士纳退休之后:谁能超越传奇经理人?编辑本段回目录

  有人评论如今的世道是个“全盘复古”的年代,新经济浪潮过去之后,人们发现挺立在传媒桥头堡的仍然是一些老将和他们深邃的思想,其中有投资专家沃伦·巴菲特、传奇经理人杰克·韦尔奇、语言晦涩难懂的艾伦·格林斯潘,甚至90岁高龄的企业管理学鼻祖彼得·杜拉克都可能成为传媒的焦点。
  在这群老人之中,IBM董事长路易·郭士纳是个不折不扣的英雄。尽管他不懂编程和数据库,但从一名食品行业的“饼干销售员”,到成功率领蓝色巨人IBM转型,从提出客户为中心的管理原则,到成为传奇经理人后的激流勇退,郭士纳表现得进退自如,不失大家风度。

  思考:深邃的管理哲学
  当腻了CEO的郭士纳居然想再回课堂当回学生,他已获准就读剑桥大学,专业研究方向是中国历史和考古学。传奇CEO这次再次接受了挑战。
  历代IBM的掌门人都不畏惧挑战,深邃的“IBM”系管理哲学告诉他们要学会思考及正确的思考方式。IBM创始人托马斯·沃森也非常喜欢中国文化,在他的办公室的墙上就挂了一幅著名的中国书法,上书两个大字:思考。据说这幅书法至今依然保留在IBM的总部。
  虽说历代掌门人都是居安思危,但是众所公认,郭士纳执政时期IBM面临的困境最难应付。回顾1993年的IBM,它就像今天在财务数字周围苦苦挣扎的.com企业一样痛苦。企业在郭士纳上任一年前帐面亏损近25亿美元,累计亏损超过50亿,游走在崩溃的边缘。这也就是为什么郭士纳领导公司转型成功之后,一跃而成为IT管理学界大师的原因。
  这年的4月1日,多次拒绝任命技术部门骨干担任公司CEO的IBM董事会提议郭士纳接掌IBM。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天正是西方的愚人节。时间与郭士纳的职业生涯开了一个大玩笑,把他推向了IBM。
  郭士纳并非是个管理天才,在上任初期,他也一度表现得茫然无措。他上任三个月后,IBM召开股东大会。投资人追问他将为在他上任前一年亏损的IBM做些什么,怎样才能扭亏为盈,支支吾吾的郭士纳根本回答不出,可是众多股东并不打算放过他。
  多番逼问之下,郭士纳出离愤怒了,说他根本没有什么“宏大的扭亏计划”,股东大会不欢而散。尖刻的股东们讥笑郭士纳是个“小丑”,威胁要对董事会施压,将其立即赶下台。
  股东大会之后的郭士纳看上去沉默寡言,他经常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独自思考。属下们纷纷猜测这个新老板可能是黔驴技穷了。但是当郭士纳走出办公室时,他确实已经想好了对策。那些策略都不是什么独门技巧,而都是些最平常不过的法子。
  首先,郭士纳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弱者,尽可能广泛地争取人们对公司业绩的同情、理解和支持。公开、务实和坦率的态度十分有效地降低了股东的期望值。他上任四个月后对惊慌失措的华尔街说IBM目前最不需要的就是许诺;他曾经公开对IBM的雇员说不要对公司转型抱有太大的幻想,“你们的老板不是一个天才”郭士纳说。
  其次,郭士纳很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面对陌生的IT商业环境和各种新鲜的技术字眼,他喜欢先思考,再学习,最后才是谨慎地采取行动。“他上任时并不被董事会的部分成员看好,因为他一眼看上去就不是个聪颖精明的人。”所罗门美邦的分析师说, “但在做出某些重大地决策前,他总是试图找出一些门道,来说服他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对IBM的好处在哪里。”
  IBM和郭士纳的经验表明,对于很多处于困境中的IT而言,并非是因为企业高级管理层思考得过多,而恰恰是因为他们思考得严重不足。
  毛驴精神:IT的“客户至上”论
  一个管理人员必须了解公司产品线,这是对一个CEO最起码的要求,可是,无论是编程语言还是数据库,郭士纳对IBM的产品几乎一无所知,这对许多评论家和分析师来说是十分荒谬的,他们甚至质疑郭士纳懂不懂高科技。许多人对这个依靠经营香烟和快餐起家,对计算机业纯属外行的人嘲笑不已,打赌他要为IBM收尸。
  而在郭士纳看来,真正不懂高科技的正是这批自诩为懂高科技的人们。郭士纳用自己卖饼干糖果的经验告诉IBM这样做不对。“不深入到客户中去,不了解客户对产品的需求,产品的销路就不好。我想IT产品应该和食品业有共同之处——因为它们的客户都是活生生的消费者。”
  身为“饼干销售员”,多年以来郭士纳却一直都是IBM产品的忠诚用户,走上IBM的领导岗位令他心潮起伏。他决心把“为客户着想”、“从客户的角度看到技术问题”的风格传播到IT领域——这个管理理念后来被誉为高科技业界巨大的思想变革,IBM就是这个先进理念的第一个受益者。
  面对个人PC的兴起,当时包括王安公司在内的很多大型机电脑制造商对此嗤之以鼻,但是像微软一样,IBM很现实地接受了这种产品,因为他们知道用户有单独操纵PC终端的市场需求。
  管理层撇开了一切旧战略、政策和规则,几乎就在一夜之间,成立了两个相互竞争的PC开发团队,要求他们从大型机出发,设计出更加简单、小巧,适于家用的PC。两年后IBM成为全球最大的PC制造商。
  郭士纳注意到公司销售团队在推销硬件产品对客户的影响力,他亲自给一线销售员做培训,要求销售部门不能满足于将现成的产品塞到客户手中,而应该成为“客户的朋友、顾问及合作伙伴”,“为客户的利益着想”,“和客户们一起工作”。
  郭士纳由上至下,以近乎老毛驴式的倔犟将IBM“技术至上”的经营思想改造为“客户至上”。将处理同客户的关系作为实现经营思想的转变的核心来抓。为了围绕客户需求开展经营,让IBM获得了一块稳实丰厚的利润来源,为后来IBM顺利地向IT咨询领域转型创造了基础。
  当然,郭士纳对于IBM最大的功绩在于他成功领导了IBM公司从硬件领域向IT咨询业的转型。在全球业界,IBM公司第一个完成了类似的转型,呈现软硬件合一、一揽子解决方案提供商的雏形。这个转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信息时代的标志是.com公司,但百年老店IBM丝毫不逊色于后起之秀。尽管亚马逊、雅虎、eBay等网络企业曾经占尽风流,但IBM还是在短时内静静地超越了他们,成为当今业界IT硬件的一个主要设备供应商。
  早在1995年,IBM就开始探索IT服务。时至今天,IBM已经建成了包括传统的IT服务、业务创新服务、战略外包等在内的完整的服务体系,专业服务人员超过14万人。
  2001年“蓝色巨人”的利润为77亿美元,其中仅服务所产生的利润就为52亿美元,服务在IBM全年营收中占的比例超过40%,令包括戴尔、康柏在内的同行羡慕不已。在截至2001年12月28日的一年里,IBM的股价上升了35%,而同期的标普指数却是下挫13%。
   郭士纳的名字已经紧紧地与IT咨询联系在了一起,从此他在管理界的地位无可撼动。2001年“最受尊敬的CEO”评定中,郭士纳名列第四,仅次于传奇经理人杰克·威尔奇、“股神”巴菲特和微软的比尔·盖兹;2002年1月14日的《商业周刊》将郭士纳评为“25位年度最佳经理人”首位。
  江山代有才人出:谁能超越郭士纳?
  郭士纳从驾驭IBM之日起就没有放弃相信它会再度崛起,现在,IBM已经从废墟上再度崛起,重现昔日辉煌。“后郭士纳时代”的IBM和全球IT业如何继往开来,有哪位青年才俊可以超越前辈,成为业界新一代的领军人物,成为业内一大关注的热点。
  当然,业界有资质、有潜力向一代CEO王者发起挑战的还是大有人在。例如在IBM内部,其全球市场开发总监斯考特·汉勒这几年的表现非常抢眼,有“小郭士纳”之称。
  他帮助IBM把服务器市场和开放式软件的市场份额足足翻了一番,IBM的产品线赶上了市场的领头羊BEA系统公司。汉勒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网络看作改变IBM销售方式的基础,把原来的单一产品销售变成打包式的组合产品定制服务,并倾向于利用电子商务根据顾客要求制造产品。这也符合业界的前沿发展潮流。
  尽管从企业规模上eBay远不如IBM,但是这家网站也拥有像杰夫·乔丹这样的管理高手。思维敏捷、行动快速的乔丹原来是迪斯尼公司的CFO,他熟悉美国商业领域的游戏规则。他矢志不渝地提倡把eBay建成跨国公司,把网站的商务领域大大拓展。
  杰夫在2001年提出增加网上店铺,此举为eBay拉来了包括摩托罗拉在内的著名传统零售商,随后有2.7万家零售商登记注册;他了解到零售商急需加快销售速度,他又引入了定价购买方式,此方式在电子商务行业中深得人心。EBay的CEO梅格·惠特曼评价杰夫拥有杰出的战略规划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够很快找出客户问题的焦点。就这点而言,他也得到了郭士纳的精髓。
  电子游艺公司北美地区市场副总裁弗兰克·盖博在销售电子游戏时,也拥有郭士纳式的敏锐嗅觉和高度的商业领悟能力。“企业的管理者必须生产出市场欢迎的产品,要不然就卷铺盖回家。”盖博在行业内被形容为“怪物”,他负责的市场开发领域已经售出1300万份视频游戏软件,每时每刻他都在售出大受欢迎的PC游戏、PS2游戏和Xbox游戏。
  其它还有不少高级管理人才,如苹果公司的运营执行副总裁蒂姆·柯克、沃尔玛的CIO凯文·特纳、思科的高级副总马歇尔兰克·胡丕等,都具有郭士纳当年的实力。但是,就像很多人指出的那样,不是“英雄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全球IT业或许要等上50~100年,才能盼来另一个郭士纳和另一个IBM。

走下神坛:郭士纳着迷清朝雍正史 编辑本段回目录

  “离开IBM 的感觉与前几次辞职的感觉迥然不同。前几次辞职时,我对未来的事业和新的挑战满怀期待,但是对于离开IBM 以后的生活,我感到心绪难平……”IBM 前任董事长郭士纳在结束自传《谁说大象不能跳舞》时如是说。

  这话从一贯在IBM 内部以“冷血”以及“局外人”形象示人的郭士纳口中说来,多少有些让人诧异。他甚至更动情地声称:“我已经爱上 IBM 了,决定在这家世界上最好的公司里度过自己的职业生涯。IBM 充满了迷人的魅力……我热爱在IBM 的每一分钟(或许,还不仅仅是每一分钟)。”

  作为1990年代美国最成功的CEO 之一,郭士纳当然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对IBM 的“大手术”感到骄傲:1993年,当郭士纳这个技术的门外汉刚加盟IBM 时,这家被视为美国象征(American Icon )之一的企业巨象正因机构臃肿和孤立封闭的企业文化而“一只脚已经迈进了坟墓”,亏损高达160 亿美元,且面临着被拆分的危险;当郭士纳在2002年底宣布退休时,IBM 的股价上涨了10倍,成为全球最赚钱的公司之一。郭士纳不仅保持了IBM 的完整,还使它成为一个IT服务的先锋,郭自己也在全球CEO 收入排行榜中位居第六。

  去年3 月,郭士纳从IBM 正式退休。IBM 给了他非常丰厚的退休福利待遇,包括一份为期10年的顾问聘用合同,顾问费将按照他退休时的薪金等级来计算——他2002年的年薪为200 万美元。在顾问合同期内,郭士纳还可以使用IBM 提供的飞机、汽车、一个办公室、一所公寓、家庭保安、理财计划及乡村俱乐部补贴等福利,而且只要他遵守IBM 的某些规定,IBM 还为他再补贴10年的俱乐部费用。

  在2002年3 月宣布退休前,这个言辞僵硬、性格倔强的家伙表示自己从未想过要写一本有关他在IBM 的经验的书。他本人虽爱读书,但内容都是商业之外。“每天,在办公室里呆了12个小时以后,谁回家还会想去阅读别人的办公记录呢?”他说。

  郭是个高尔夫球爱好者,他和巴菲特以及通用电气的前CEO 韦尔奇一样,都是美国顶级高尔夫球俱乐部Augusta National的会员。该俱乐部运作神秘,只接纳男性会员,会员约有300 多人,都是“超重量级”人士。《今日美国》拿到的会员名单披露,Augusta National的会员包括美国前国务卿、前国防部长和前财政部长这样的知名政客,也有不少像郭士纳这样的500 强企业CEO.在决定退休后,郭士纳开始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高尔夫球运动中,他甚至还在一个电视广告中与高尔夫球名将杰克。尼克劳斯以及加里。普莱耶一起亮相。

  率先披露Augusta National高尔夫球俱乐部会员名单的《今日美国》让郭士纳颇为困惑:在郭士纳向外界宣布了引退的意愿后,《今日美国》发表文章称,实际上,人们希望郭士纳能够做一些比写书或者打高尔夫球更有意义的事。郭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但自从宣布打算引退以来,他已经收到了数千封来信和电子邮件,其中大部分都表达了希望郭能够告诉他们郭士纳在IBM 有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

  郭不情愿地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即对于他来说,满足所有这些“公众要求”的最容易的方式就是写一本书和远离高尔夫。

  于是,就有了《谁说大象不能跳舞》这部书的诞生。在这部商业畅销书中,郭士纳不用人捉刀,也不与他人合著,而是用自己枯燥的文笔尽述了他让IBM 踏上重振之路的变革过程中许多痛苦却又至关重要的细节:建立强有力的信任联盟,重建董事会;卖掉生产力低下的资产,关闭亏损严重的业务;大幅裁员,重建公司的薪酬体系;让股价成为所有员工的首要奋斗目标;找到新的业务方向……

  在书中乐于与传统智慧唱反调的郭士纳在该书的封面设计上也别出一格:一般而言,明星书作者都会在封面照片中直视读者,而在《谁说大象不能跳舞》的封面照片中,郭士纳则在办公室里靠窗坐在一张桌子上,目光向远处斜视。按书籍封面设计的常规来看,这样的设计可能是不及格的。为什么会这样?IBM 的发言人说,郭士纳讨厌拍照,但喜欢他在IBM 一份老的公司年报里的照片——故事的全部。

  尽管《谁说大象不能跳舞》好评如潮,没有想到写一本书是如此之难的郭士纳声称,“打赌这是我的最后一本书了。”

  到现在,他的确没有像韦尔奇那样接连出书,但他也没有真正的解甲归田——就在《谁说大象不能跳舞》出版后不久,郭士纳即被美国私人股权投资公司凯雷集团(Carlyle Group )任命为董事长,接替美国里根时代的前国防部长富兰克。卡鲁奇。

  在美国众多的私人股权投资公司中,凯雷集团堪称是一个庞然大物,也是世界上最有权势的私人股权投资公司:它管理着近160 亿美元的资金,它的董事和高级顾问名单中是一连串的政要,诸如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前国务卿詹姆斯。贝克和英国前首相约翰。梅杰,因而有着 “总统俱乐部”的声望。

  对凯雷集团来说,郭士纳的任命是一个重大转变。此前,凯雷的关系网主要集中在国防和政治领域,投资航空和国防领域;现在,凯雷想借郭士纳在企业界的声望和人脉,向其他实业领域扩张,上市,并实施全球化战略。

  一年下来,郭士纳的“金手指”已显魔力:今年2 月初,凯雷集团宣布,因为去年业绩卓越,它将向股东返还21亿美元。而去年一年,正是凯雷近几年来在市场上最为活跃的一年。

  不过,一如同时给好几家公司做顾问的韦尔奇,郭士纳也不会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凯雷集团这样一家公司。但对郭士纳而言,他并不是谋求给更多的公司做顾问,而是想仔细研究中国历史和考古学。

  郭士纳选择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这些知识。他为耶鲁大学史景迁(Jonathan Spence )教授的历史著作《书乱大清》(Treason by the Book)着迷。《书乱大清》讲的是雍正年间的奇书《大义觉迷录》形成、流传、禁毁的过程,乃至其间横生的许多耐人寻味、匪夷所思的枝节:《大义觉迷录》本来是雍正亲自编纂的为自己正名的自白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但其子乾隆上台后旋即将此书焚毁,并大兴文字狱。

  这样的故事要远比郭士纳在IBM 经历的更为惊心动魄。“我想成为一名学生,”郭士纳说,“我想仔细地研究一下中国历史。”

  “魔术师”搭台中国编辑本段回目录

  英雄总会有功成身退的时候。2002年底,年满60的郭士纳从IBM退休,其后加入美国四大私募基金之一的凯雷集团任董事长。早在2000年,凯雷便已经试水中国,但只是参与一些数额较小的投资项目。而郭士纳上任后,他决心把凯雷在中国的投资推高一个浪潮。

  但是,做投资不比做实业,随着私募基金业务范围的扩大,在不同的投资领域,最需要的不是个人的强硬而是专业团队的领导。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兵家必争之地,郭士纳迫切需要笼络一批具备优秀行业背景同时深谙中国国情的人才。而其中耗时最长的,是“网罗”一个叫潘燊昌的台湾人。郭士纳花了三年的时间,才说服他加入凯雷。

  潘燊昌有着“台湾保险之父”的声誉,曾任美国国际集团(AIG,世界保险和金融服务的领导者)香港分公司总经理,并被评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之一。在郭士纳的眼里,潘燊昌是自己需要的不二人选。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一次会议上,郭士纳巧遇了潘燊昌。郭士纳说起正在进行的对中国太平洋人寿投资计划,他笑着问潘燊昌,“有一个和我当初改革IBM一样的机会,你要不要去?”

  对于太平洋保险,潘燊昌再熟悉不过了。1992年,他就曾在时任太平洋人寿保险董事长戴相龙的邀请下,给太平洋保险的员工做过培训。事后,双方更是联合成立了太平洋安泰人寿保险。因此他对郭士纳说,“在华人世界,没有一个人比我更合适。”

  一听这话,郭士纳心中暗喜,却不料潘燊昌突然话锋一转:“等你们和中国保监会谈妥之后再来找我吧,现在我没办法答应你。”面对郭士纳的盛情邀约,潘燊昌并不急于答应。 郭士纳的求才之心没能立即如愿,但他没有放弃努力。2005年,在郭士纳的主导下,凯雷收购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25%股份的提案获得中国保监会批准;同时,经郭士纳提名和经中国保监会批准,潘燊昌正式入主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经营委员会,任主席兼CEO。

  在潘燊昌的带领下,太平洋人寿保险的培训和组织架构有了深刻变革,原来的15个部门被整合成了四大管理部门,分公司总经理进行调换,并且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从下而上的年度计划。这一切巨大的变化让竞争对手平安保险和友邦保险紧张不已。

  对于潘燊昌所做的一系列变革,郭士纳很满意,他对记者说:“其实成功很简单,顾客是发号施令者,市场和顾客要什么,我就给什么。以前IBM的产品和服务不令人满意,我就去拜访客户,生产他们想要的;现在太平洋重组需要既懂国际保险趋势又懂中国国情的高级经理人,我就给他们潘燊昌,这就是我的魔法。”

  在布局中国保险业的同时,郭士纳把他的魔棒也挥向了中国机械工业的龙头老大——中国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去年,凯雷宣布收购中国徐工集团50%股份的新闻,轰动一时。

  魔法师是需要成长的,哈利·波特在霍格华兹成长为魔法师,作为虔诚天主教徒的郭士纳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的脚步。

  因为,郭士纳比任何人都清楚,参与中国的国企改制项目光有铁腕是不够的,他必须清楚中国的国情。这样一位成天和金钱打交道的CEO,却对商业周刊的记者表示,想研读中国历史和考古学,也许原因就在此吧。

相关链接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money.163.com/10/0811/08/6DPTEPPG00253G87.html
http://en.wikipedia.org/wiki/Louis_V._Gerstner,_Jr.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郭士纳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Louis V. Gerstner,Louis Gerstner,Lou Gerstner,路·郭士纳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