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3682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8-27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凯文·凯利
凯文·凯利
约翰·佩里·巴洛
约翰·佩里·巴洛
泰德·纳尔逊
泰德·纳尔逊
霍华德·莱茵戈德
霍华德·莱茵戈德
克里斯·安德森
克里斯·安德森
斯图尔特·布兰德
斯图尔特·布兰德
汪丁丁
汪丁丁
段永朝
段永朝
胡泳
胡泳
郭良
郭良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谢里·特尔克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谢里·特尔克 Sherry Turkle

(图)Sherry TurkleSherry Turkle

她常以心理分析的角度, 有时也带有法国思维, 来看电脑空间的发展。

  哈佛大学社会学与人格心理学博士。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科学社会学 教授,也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研究电脑与人之间的关系。

  著有《屏幕上的生活:因特网络时代的身分证明》(Life on the Screen: Identit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1995)、《另一半:电脑与人类精 神》(The Second Half:Computers and Human Spirit,1984)及《心理分 析政治学》(Psychoanalytic Politics,1978)。

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拥有哈佛大学社会学暨人格心理学博士学位,同时也是有执照的临床心理学家。她在《虚拟化身》一书最后论及该书的研究方法时指出:她采取田野调查及临床研究两种方法并用。曾获国家科学基金会,麦克阿瑟基金会等研究资助。 所写有关电脑与人之间关系的文章出现在学术刊物和杂志上。

目录

[显示全部]

个人著作编辑本段回目录

Psychoanalytic Politics: Jacques Lacan and Freud's French Revolution (1978)
The Second Self: Computers and the Human Spirit (1984)
Life on the Screen: Identit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1995) (paperback ISBN 0-684-83348-4)
Evocative Objects: Things We Think With, (Ed.), MIT Press (2007). ISBN 0262201682
Falling for Science: Objects in Mind, (Ed.), MIT Press (2008). ISBN 9780262201728
The Inner History of Devices, (Ed.), MIT Press (2008). ISBN 9780262201766
Simul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MIT Press (2009). ISBN 9780262012706

《虚拟化身》编辑本段回目录

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拥有哈佛大学社会学暨人格心理学博士学位,同时也是有执照的临床心理学家。她在《虚拟化身》一书最后论及该书的研究方法时指出:她采取田野调查及临床研究两种方法并用。就田野调查过程,她以人们与计算机相会之处,来观察其间的互动,并记录下有关幽默、冲突、合作与使用风格的种种;此外,亦与身边周遭人们做非正式交谈,形式不拘,时间多半在三分钟到一个小时。至于临床研究则采较细密访谈,有些受访者每次长谈六到八小时,以探究一个人生活史,并找出科技在其间扮演的角色。在这些长谈过程中,虽然会谈及临床治疗相关的问题,但她在角色扮演上,仍然将自己界定为研究人员,而将受访人从话题中引开。关于在方法论上的角色扮演以及困难之处,她指出[2]:

在这本书里我一直遵循一种方针,就是掩饰所有受访者的身分。我捏造了姓名、地点(包括虚拟与现实),还有若干个人背景资料。当然,我捏造的这些掩饰仍能充分掌握住那些我认为在个人历史上重要的变量。在报导那些在因特网上扮演人物的人时,我也遵循同样方针:我假造身分来保护受访者的隐私。....

另外,我的田野调查有一部分是来自我参加的科学会议,主题包括人工智能、虚拟实境、人工生活,以及计算机与人类互动。在这些会议场合中,我也与许多人交谈,当然我也保护着他们的隐私。不过,当我从公开纪录中引用数据,或当人们特别要求如此引述时,我则确实指出姓名。

虚拟实境为研究人员带来一项新的方法论挑战:网络访谈有什内容,还有如何、是不是应该使用这些内容。我的做法,除非在与网络人物访谈之后也是与这些人物背后的真人会晤,否则不对我的发现加以报导。我做此决定是因为我的研究焦点:虚拟实境的经验对真实生活有怎么样的影响,或更全面地说,虚拟与真实世界的关系。以这种方式,有关网络空间的工作是保守的,因为它绝对是以真实生活为考虑的。具有不同兴趣与不同理论见解的研究人员定然会对这个决定有不同的想法。

特克同时兼具社会学家以及有执照的临床心理学家两种角色,因此可以在互补的研究方法上着力。然而,并不是每个研究人员,都能具备这么优异的资格和条件,甚至游走在不同角色扮演之间。缺了临床心理学执照,社会学家如何能取得有效的谘商辅导数据?如何让受访者深入又剀切地畅谈其内心真实感受?换言之,社会学家没有临床心理学执照,是否还可能从事类似特克的研究?甚至,我们仍可质疑特克在进行研究时,是否存在着角色扮演上的冲突?在不同角色扮演时,是否存在着研究伦理上的问题?特克自己解释主要是因为讨论主题的关系,所以偏重面对面晤谈,并不见得排斥在线访谈,然而,相较于其所采取的高标准,网络研究的基本标准何在?普通研究生是否因此无法进行复杂的研究?对网络文化有兴趣的研究者都不得不触及此一严肃的问题。

谢里·特尔克自己说编辑本段回目录

我对在网络上体验将哲学观念带入真实生活的方式觉得很有兴趣。过去20 年来,我一直研究人和观念间关系的建立,特别是集中在自我观念的“适 当性”。我第一次探究这方面的问题是在 60 年代末期,研究法国人为何对弗 洛伊德学说着迷。当时法国兴起这股弗洛伊德风潮有它的背景,因为 20 世纪 上半叶,法国人对心理分析都持完全排斥的态度,几乎所有的法国哲学家、 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和一般大众,都将弗洛伊德学说斥为无稽之谈。然而 到了 70 年代中期,心理分析,尤其是拉康(JacquesLacan)学说一时蔚为成 风,为什么呢?弗洛伊德翻身的原因何在?

(图)Sherry TurkleSherry Turkle

我觉得很困惑,所以动身前往法国去看个究竟,发现 1986 年 5~6 月间,学生联合劳工发起的运动对整个事态有关键性的影响。5 月事件让许多人把 个人的事政治化,事件结束后就形成一个空洞。因为拉康心理分析具高度政 治意味,并且提出连接社会和个人的理论,5 月事件引出但无法解决的问题 便有了新的思考方向。我在写《心理分析政治学》时,研究拉康的想法—— 身分认同和语言,自我和社会之间,如何互相渗透,如何为思考的过程提供 具体的意象。这些想法为思考提供近乎具体的实物。

  研究过程中我发展出一种方法,如何去研究日常生活中随机思维的方 法。在上述研究中,我研究的对象是从未和分析师谈过话、也从未读过弗洛 伊德学说的人,了解他们对心理分析的理解。

  以上所言似乎都离电脑的世界很远。但是,自从我于 1976 年任职于麻省 理工学院的第一天起,我就惊讶地发现,电脑传达了心理学与哲学的新观念, 并且使它们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具体的意象的威力在于让更多人以心理 分析的方法看世界,我把它们当作是“供思考的实物”。通过电脑看世界的 方法是具体实物促成的。受到这个启发,我开始探讨电脑如何引发人们以新 的角度看待心灵、生活和智慧。

  比方说,我发现玩电脑会(电脑玩具和电子游戏)影响小孩子对生命的 看法。过去孩子们面对这样的问题“什么是有生命的”,考虑的是这个东西是否不须借助外界的推力或拉力就可以“自己协调动作”。然而,电脑出现 后,他们对生命的问题就有不同的想法,标准变成:这样东西是否能够“自 己思考”,是他人设计的还是自创的,是否有认知的能力,有自己的意图, 是否会欺骗。电脑改变了对生命的讨论。事实上,电脑对成人的影响也是如 此,只是产生的结果不同。在《第二个自己》书中,我谈到程序设计电脑产 生后,成人将人类的自动、自发、无须“程序设计”,当成是人类与众不同 的关键并认为进化是生命的中心。然而,今日电脑在某些方面的确有进化的 现象,因此人们就开始对上述信念产生质疑。

  对生命的看法是个很好的例子,电脑的出现将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具体 化。人类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一例。20 年前,人们尚无法接受和电脑精神病 医师谈自己的隐私,大家都觉得和机器交谈并不恰当。今天,大多数人对电 脑精神病医师的反应都改变了,他们通常会说:“让我试试这个程序,不会 有害处的,可能还可以帮助我解决问题。”这样的态度我称为新实用主义。 电脑智能的概念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事实,现在要解决的是和它交谈的方 式。新实用主义引出这个问题“我们觉得适当且愿意交给电脑去做的有哪些 事情?”。我们对人与电脑的关系定义相对人与人关系的认定而言,已不那 么严谨了。

多年以来,我都将电脑视为引发新思想的物体,着重于探讨人和电脑一对一沟通时,这独立存在的机器所引发的思考模式。然而接近 80 年代末期, 我发现人类透过电脑彼此沟通的这种网络经验,已逐渐形成电脑改变我们思 考模式的主要途径。网络经验“落实”了整套新的观念。我最近这本书《屏 幕上的生活》谈的就是这些。

比方说,1960 年我住在法国时,第一次听到:自我是语言所组成的,经由是不简单的、较集中的单一自我,我们每个人都是零散部分所组成的复合 物,渴望连接。有时我会半开玩笑地说,这些是我的“法国经验”。这个新 的思考模式我虽然略知一二,但对它的认知仍属模糊。理论和生活经验无法 结合,一直都是多重和离心理论(multiple and decentered theories)无 法跟上时代变化的主因,即使理论跟上了变化的脚步,因为和生活经验的关 联不够,我们仍很容易回到传统的中心思考模式。

但当你沉浸在网络上的生活时,上述概念就不再显得抽象或难以理解。

举例说明:当你必须在“多用户域”中创造一个人物时,说你是语言所组成 就不再是抽象的概念了,你的言语就等于你的行动,你的言语就等于你的身 体,自己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同样地,获得你网络上的账号时,因为得替自 己在网络上的活动取五个名字,多重身分的概念就变得具体。

  在不同的在线讨论群中,一个人可能是“阿曼尼男孩”、“机车骑士”、 “老古板”、“学者”和“唇印”。我在《屏幕上的生话》一书中提到,正如 1968 年 5~6 月间,在法国发生的一连串运动确认了拉康和弗洛伊德对政 治和个人的看法,网络经验也使有关语言的力量,以及去除以自我为中心的 想法具体化。

  很重要的是,网络心理学的讨论,不能脱离当今心理学,它是以更广义 角度来看身分认同的观念。心理学界有一个新兴的方向,不再以核心身分(即 一个综合的自我)来定义健康的身分认同,而以能够扮演众多角色,接纳多 重自我,作为健康的新定义。讨论的方向已经从综合各个角色,转变为能够 随心所欲在各个角色间游走。这是一种新的语言,非病态的多重性(nonpathological multiplicity)。在网络上,游走于视窗之间就等于轮 流更换扮演的角色。在不同的在线环境,扮演的角色必定有些许差异,当然 这和许多人日常生活的情况听来相去不远,但是网络具体呈现了这个概念。 有趣的是,屏幕上的生活“奠定”了上述概念。

  在今日的世界,你醒来的时候可能是情人,做早餐时是母亲,开车上班 时又是律师。一天当中,许多人都经历这些角色的转变,也明白自己正在扮 演多重角色。头脑清晰的人、成功的人、快乐的人,一个人要学习如何扮演 好每个角色。在网络上,你可以看到自己同时出现在屏幕上好几个视窗里, 扮演的角色都不相同。你以自己预先写好的程序,将“身分”(pieces of self) 留在不同的视窗内,同时又参与另一个视窗的讨论。你同时以不同的身分出 现在数个视窗中,渐渐地,屏幕上的生活也为我们真实的生活提供了一个视 窗:我们要轮流扮演好几个角色。当然,屏幕上的生活将“轮流扮演”的特 性发挥得更为透彻。在我看来,这也是在线生活迷人之处:每个角色是如此 不同,但深入探究又可以看出真实的影子。

  多重角色扮演已是事实,我们再也不能说过这样生活的人异常或不健 康。将来的办公室有实体可见的,也有虚拟的,在这两个领域,我们都会建 立起持续的人际关系。将来在不同视窗间游走,表示自我存在的,不会仅限 于“电脑痴”和“木讷的理工学生”而已,越来越多人会开始使用这种语言。 有人担忧人类会在网上迷失自我,尤其小孩会浪费太多时间面对电脑。 这都反映出 10 年前人类对电动玩具的隐忧。我觉得这两件事有许多相同点, 青春期一开始,年轻人就要面对新环境带来的压力,新的身体变化、新的社 交需求、新的隐约出现的压力、新的亲子关系。这时候,年轻人传统上就会 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一个能够主控,尝试创新,不怕会有后果的地方。电 脑让他们觉得自己有主控权、有保护,感到安全,因此对处于青春期的少年 倍具吸引力。年轻人找到这样一个安全的地方,可以尝试创新的电脑空间, 必定会“上瘾”。然而,如果父母懂得如何教导子女,年轻人本身有自信、 懂得自重,对生理成长没有负面的感觉,他们就能够超越此安全空间,进入 人类的世界,事物不再非黑即白,而是带着一层灰色。从网上进入网外的生活中,他们将试着运用网上所学,在网外创造更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然,人类对安全空间的需求,让你尝试新事物并解决难题的状况,并 不会随青春期结束而终止。身分认同是成年人也要面对的问题。我认为,电 脑空间是让我们面对身分认同问题的场所,这也是网络让人着迷的主因。
我曾经研究个人电脑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过去,电脑传达的哲学概念,是将人脑视为机器;今天就因特网路来看,电脑经验带来的新思考模式, 倾向于多重身分与社会网络的概念。当然,新的思考模式不是一夕之间产生 的,改变需要时间。我觉得今日的世界,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机械和后机 械时代之间动荡,人类学家称此为“分界点”(liminal)。我们必须学会如 何在这样的时代生存,接纳当代应运而生的新思考模式。怀念美化的过去或 是勾勒光明未来的远景,都没什么意义。

  新技术爆发力够强的话,将有众多机会等待发掘,先下手为强,以致产 生一段不稳定的“爆炸时期”。例如,网上生活爆炸时,许多人就热烈讨论 我们对身分认同、真实性和亲临其境应抱持的态度。有些人把这形容成已经 进入理想化的数字时代,也有人对人类被虚拟现实给“吞噬”感到忧心。第 一种人贬低了过去的价值,第二种则倾向于美化过去,声称过去人类在直接、透明的社会里,是完全“面对面”的沟通,其实这样的黄金年代从来不存在。 有人提出未来美景,有人渴望回到过去,恐惧和夸大在这两极当中动荡,我 相信人类因此迷失了方向。我们处于创造不安的时刻,在电脑空间环境里创 造化身的人,体验到自我同时出现在两个国度,通过其化身以全新、更复杂 的方式体验身分。我们正在重新思考关于真实的概念。

(图)Sherry Turkle著作Sherry Turkle著作

  我最能够肯定的是,我们不会被虚拟世界“吞噬”,也不会完全生活在 实体世界中,将来要学习的是如何在这两个世界里生活。现在已经可以看到, 人类在虚拟世界相会后,会在实体的世界里见面。由电脑空间内部发展出来 的社区,开始扩张到其他地方。“网外”生活里的挑战是营造能够接纳所有 沟通方式的生活。今天我们仍处于发展的初期,实体和虚拟世界间的交流将 越来越频繁,两个领域的分界会越来越模糊。

上述现象告诉我们,人类赋予科技意义,意义并不天生伴随科技而为。
60 年代末,我第一次到巴黎居住时,和我同住的法国家庭刚刚装了电话。他 们将电话视为外来的入侵者,只是为紧急医疗而准备,这项扮演媒介的科技 给人冰冷的感觉;但是,另一种媒介科技却给人亲近的感觉,重要的信息当 时都以气压传送信件的方式来传递。

  气压传送信件的方式如下:你把写好的信带到邮局去,邮局职员就把它 放到水力驱动的地下管道,系统涵盖整个巴黎。这封信最后会传到收信人所 住区域的邮局,收到信的邮局职员再将信送到收信人手上。我认为气压传送 信件的例子显示:沟通的工具让人觉得亲近或冰冷,不只是工具本身的结构, 反而和工具的社会结构因素有关。此外,气压传送信件的例子,也让我们了 解数字传播的迷人之处,透过水力、地下管道的活门传送信件,和数字传播 也有几分神似之处。

气压传送信件的优势不在于收发的时间短,而是以手传送的方式给人亲近的感觉。手碰触到信纸,手把信送到邮局,送到目的地,最后还有收信的 手。电子邮件虽然少了实体的接触,我们却能得到气压传送信件所带来的迅 速便捷。

电子邮件让我们讲话的方式不那么正式,回应的速度加快,就像气压传送信件。电子邮件是介于信和会话中间的媒介,它开启了许许多多的可能。 在麻省理工学院,我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家在外,他们急于离开父母 宣告独立。有个学生告诉我,某个晚上他为考试熬夜,他母亲因为刚自“美 国在线”取得账号,写了她生平第一封电子邮件寄给他。他立刻回了信,告 诉他母亲来信收到,同时提到自己整晚都要熬夜读书;他母亲因为失眠,清 晨四点钟再度尝试使用网络,看到他的回信后又写了一封。因为他还在读书, 所以就再度回信。他们就这样透过电脑网络对话,谈到他在麻省理工念书的 压力和对第一次期中考的忧虑。要是没有电子邮件,他们根本不会有这样的 对话。我学生说,他绝不会在电话中告诉母亲因为快要考试,心里很紧张, 他准备熬夜读书。然而,电子邮件拉近了他们彼此间的距离,母亲得以和儿 子联系,儿子也觉得受到慰藉。新科技有丰富的可能性,我们要透过对自身 的认知善加运用,以丰富我们的生活。

大家说谢里·特尔克编辑本段回目录

 北美土狼/约翰·佩里·巴洛
  谢里有社会学的背景,尤善于严谨的社会调查工作。在新旧认知延续交 替之际,传统社会学的方法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她是我见过惟一针对这个电 脑空间议题思考的人:自我如何定义?

标准市民/霍华德·莱茵戈德

(图)Sherry TurkleSherry Turkle

  谢里是少数针对电脑对人类的影响这个问题,实地进行长期研究的学 者。

先知/大卫·邦内尔

  尽管我喜欢她的想法,但也没有时间去读她写的书。不晓得看过的人有 什么想法。

天才小子/丹尼尔·希利斯
  谢里非常有趣。你如何向我描述她的工作,我可能不会对她有太高的评 价,但是她的书十分有趣。她以另一个角度,通常是心理分析,有时也带有 法国思维的角度,来看电脑空间的发展。

市场专家/特德·莱昂西斯
  我在科技娱乐设计会议的大屏幕上看到谢里时,就喜欢上她。她的书和 我们谈论的主题不谋而合:新创造的身分认同——电脑化身。我鼓励想开发 消费者使用程序的人读她的著作,因为她了解网上人的口味和其真正含意。

制作人/理查德·沃尔曼
  谢里将人物带进电子传播的领域。就像建筑师卡恩(LouKahn)问砖块想 变成什么,她也在问电子传播,它想成为什么。这问题看似简单,却具有前 瞻性。

模式识别高手/埃瑟·戴森
  谢里·特尔克可能比任何人都了解,人们如何将情绪转移到网络上,有 时透过网络传给他人;有时就停在网络上,展开和网络之间的关联。

布洛克曼说谢里·特尔克编辑本段回目录

  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家与社会学家谢里·特尔克,首次进入网络上的虚 拟社区,即“多用户域”(MUDS)时,她遇到一位谢里医生。这位谢里医生 在“多用户域”里有一间办公室,并在那里发放问卷调查,研究网上生活的 心理学。特尔克大吃一惊,因为这位谢里医生不是她所知道的自己,她说: “就好像有人把我的名字当商标,以此表示是‘电脑空间里的精神科医生’。”

特尔克在她的书中称为“启发”的这项在线经验,让她以新的角度思考 问题。特尔克在监视我们和机器互动的研究上,一直都居于领导地位,这个 经验意义尤其重大。在《第二个自己:电脑和人类》一书中,谢里研究个人 电脑对我们学习方式和心理状况的影响,重点集中在人和机器一对一的关 系。“多用户域”和其他在线虚拟社区相继出现后,她的兴趣转向通过电脑的沟通行为如何使身分认同、关系和社区等概念产生巨大的变化。

谢里·特尔克是“电脑空间分析师”。我在 1980 年末期认识她,当时她从波士顿到纽约来向“真实社”演讲。此后,我常看她到 PC 论坛和科技娱乐 设计研讨会中演讲。别以为她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她是人文社会学者, 有文学和心理分析两方面的背景,我眼中会阅读纽约书评的人。正因为她这 样的背景,所以登上了 1996 年 4 月份《连线》的封面。

谢里对她在“多用户域”遇到的另一个谢里感觉是矛盾的。她试着告诉自己:有人用你的名字当商标创造另一个人,在新的虚拟世界里是莫大的荣 誉。但是她无法释怀,因为谢里医生不是商标;她是一个或好几个人,和别 人交谈,在网上互动。

  后来有个朋友问她:“要是谢里医生根本不是人,而是机器人(bot)呢?” “bot”是指在“多用户域”里如真人一般,与人互动的机器人或人工智能。 也就是说,谢里医生可能是一个程序或人工智能。谢里说:“面对一个可能 是人或是人工智能的另一个自己,我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新世界中。在网 络上或生活中,直到现在仍有人对我说:‘昨夜你是否和我一样难以忘怀, 谢里医生?’”

《环球科学》:2050年我们和机器人结婚?编辑本段回目录

基于对人们如何坠入情网的研究发现,人类与机器人的结合或许不会太令人费解。美国罗格斯大学的生物人类学家海伦·费希尔(Helen Fisher)以研究爱情而出名。她认为,爱取决于3个要素:性、浪漫和眷恋,而这些要素可以被一切事物所激发。一本书或一部影片就可以激发起人的性欲——根本无需人类去触发。“你可以对你的土地、房子、想法、书桌、酒精或其他任何东西产生眷恋。所以,很正常,你也可以对机器人产生依恋。要说浪漫的爱情,你甚至可以疯狂地爱上一个根本不知道你存在的人,这足以说明我们对爱有多么渴望”。

然而,费希尔和利维都同意,大多数的人还是会按常规方式去恋爱和交欢。但利维仍然认为,会有人由于种种原因,出现感情和性生活方面的空白,他们会从机器人的陪伴中受益。他谈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家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在《第二个自我》(The Second Self,主要探讨人与机器的关系)一书中提到的一位化名“安东尼”(Anthony)的学生。安东尼试图找个人类女朋友,但更愿意和机器交往。利维说,他要把他的书献给所有男男女女的“安东尼”们,还有那些由于无法与人交往而失落、绝望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与机器人建立某种关系的时代即将到来。

不过,这种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健康与否仍然值得商榷。正如特克所说:“如果你孤单,但又害怕亲密关系,那么和机器交往可以使你既保持独立又不会寂寞,让你产生这样一种错觉——就算不需要友情,也一样可以拥有伴侣。这可没什么值得庆贺的。在我看来,与机器人的这种关系的诱人之处,正是与人交往中所缺少的。”

特克认为,应该由人来解决社会问题,而不是机器人。她解释说:“安东尼这样的人需要的是经历,这样才能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应对种种复杂而又艰巨的挑战。”利维声称,社会缺乏足够的人力来解决孤独、赡养老人等社会问题。对此,特克的意见相左。她认为:“如果我们像投资其他事业那样,卖力地去雇人来照顾老人,这些困难就根本不成问题了。”

费希尔和特克都认为,人类和机器人的婚姻实属无稽之谈。但利维却反驳说:“倒退100年,如果你提议男人娶男人的话,你肯定会被扔进疯人院的。美国12个州的跨种族婚姻禁令,也是直到20世纪下半叶才由美国政府宣布废除的。这些都印证了婚姻本质所发生的变化。”

至于他妻子的想法,利维笑着说:“她根本不相信会有人爱上机器人。直到现在,她仍十分怀疑。”利维太太的反应不无道理——不过话又说回来,科幻电影《复制娇妻》(The Stepford Wives)中斯戴佛小镇里那些脑子里塞满反对程序的机器人娇妻,没准也会那样想的。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谢里·特尔克 Sherry Turkle 雪莉·特克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Sherry Turkle,雪莉·特克,谢里·特克,谢里·特克尔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