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难民(Climate Refugees)是指因为气候变暖等特别因素而导致的生存受到威胁的人们.
中国的气候难民也不容小视,由于气候变暖,许多冰山开始融化,沿海地区的海平面有了很明显的升高,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和疾病频发,使人们逃离自己的家园甚至国家沦为难民。它几乎影响到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从环境、健康、安全、迁徙到能源、施政和经济发展。预测到2040年,全球每年由于极端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可能高达一万亿美元。
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因此应对气候变化也需要全球结成一个共同的行动联盟。为推动和协调全球的努力,联大在07年9月、08年2月和6月曾多次召集各利益攸关方就气候变化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辩论。
全球首批气候难民搬迁记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9-06-19 外滩画报
图:卡特利特群岛,是座没有碳排放的小岛。
卡特利特群岛,地处南太平洋巴布亚新几内亚外海,是一座平均海拔只有1米的环状珊瑚岛;这里没有一辆自行车,没有发电机,没有工厂,没有废弃污染,完全是座没有碳排放的小岛。但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不断上升,4月底,岛上首批5个家庭已搬至对岸的布干维尔岛,为全体2600名岛民的迁移打前站。“第一世界的疯狂能源消费,使得生活在第三世界的岛民承受着原本不该承受的危险。气候难民,已经诞生。”曾亲赴该群岛拍摄的自由摄影师希伯特告诉《外滩画报》记者。
二战时期,一架美国飞机坠落在南太平洋的卡特利特群岛附近。全体机组人员除一人外全部葬身海底。唯一的幸存者靠着一块救生浮板在太平洋上漂浮了三天三夜,终于漂到了卡特利特群岛。
岛上居民发现这位“天外飞客”后,将他扶进家中,用椰树壳煮出好吃的水果面包给客人充饥,用当地的土方为他治疗伤口。很快,这位名叫威利的飞行员恢复了健康,爱上了这个白色沙滩和茂密椰林的小岛。这是一个没有电、没有商店、没有旅店的孤岛,但他自得其乐地在岛上住了很久,并学习当地人的语言,每天吃跟当地人同样的食物:鱼和椰子。他还收养了一只名叫“KnaKna”的白色小鸟当作宠物。直到有一天,威利想家了,岛民们划着独木舟,花费了半天的时间抵达对岸的所罗门群岛。岛民告诉在所罗门群岛生活着的美国人,在卡特利特小岛上,还生活着一位他们的同伴,但由于他身体虚弱,无力迈出小岛。美国人得知此事后,专门安排了一架“卡塔莲娜”水上飞机将威利接回美国。
威利登机那刻,不少卡特利特群岛的岛民都流下了眼泪,他们明白,这位黄头发、白皮肤的外国人将离他们而去,并且很可能不再回来。于是,岛民集体商议后,决定将群岛中的其中一座送给威利留作纪念,并将小岛取名“威利岛”。回到美国后,威利给卡特利特岛的居民寄了一大笔钱,帮助他们修建了一座学校,以及添置教学用品。如今,在卡特利特群岛上,依然可以看见这座学校,它的名字叫做“威利的房子”。
2009年4月,老兵威利的儿子把父亲当年的经历告诉了《生态学家》网站博客作者、前《周日泰晤士报》记者丹·伯克(Dan Box)。5月日,在英国皇家地理协会资助下,丹·伯克登陆卡特利特群岛,询问了一些当地的岛民,竟然有6位老人还能够清晰回忆起威利的故事,另外一些年轻人都表示听说过“威利”这个名字。
然而,不幸的是,当年的“威利岛”,如今已不复存在,早已被汪洋大海覆盖。卡特利特群岛是小型环状珊瑚岛。1767年,被英国海军菲利普·卡特利特首次发现。原本该群岛由7个环形珊瑚岛组成,由于“威利岛”的沉没,如今只剩下6个。不过,这仅存的6个小岛也岌岌可危。
“珊瑚岛平均海拔只有1 米,最高处也仅为1.7米。人站在岛的一头,只能够看见另一头汹涌的巨浪正朝岛中心的方向席卷而来。” 丹·伯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在群岛上,椰肉是当地人主要的食物。但是,他在岛上亲眼看见许多椰树因吸收了海水中过多的盐分而被毒死,只剩下光秃秃的残骸,另一些树则枯萎了,东倒西歪,再也结不出果实。“当地人开始与海水争地,疯狂地捡拾贝壳筑坝,但仍无济于事,他们的生存面积变得越来越小。”
去年圣诞,一轮史上最猛烈的狂风巨澜侵袭之下,使卡特利特群岛上几十栋房子被海水淹没。忍无可忍的2600名群岛居民,决心集体撤离家园……
前往布干维尔岛
4月21日,一个风和日丽的中午,一条装有舷外发动机的白色渔船驶向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布干维尔岛东海岸。船靠岸以后,5个皮肤黝黑、带着忧郁神色的青壮年男子走上岸来,他们是卡特利特群岛里5 个家庭中的父亲,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5个父亲在这里建造新房子以及花园。当一切完毕,他们将回到卡特利特群岛将妻儿们接过来同住。
丹·伯克是现场为数不多的见证者。和他一起迎接卡特利特群岛气候难民的,还有一些居住在布干维尔岛的非政府组织志愿者,以及一些在布干维尔岛做生意的卡特利特群岛的当地人。“他们拍了拍一路乘风破浪飞溅到身上的水珠,双手空空地赶到一片空地上。跟我一起来到这里迎接他们的人,也都一言不发,跟在他们后面走。”丹·伯克形容说,当时的空气是“静止的”,弥散着悲伤和欢乐的味道,这标志着全世界第一批气候难民集体迁移开始了。”
一周之后,5位父亲集体建造的第一栋新家已经造好,那是一栋一层楼式的木结构房子。热情好客的他们邀请丹·伯克一起吃一顿晚餐。让丹·伯克惊讶的是,他们的工具无奇不有,他们用极其精湛的工艺,将锯齿状的灌木、倒地的大树打磨成各种形状的工具,有一些工具甚至可以跟人一样高大。同时,他们在花园里种上甜土豆,预计它们将在六月初收获,成为5 个家庭搬入新家后的主要粮食。
“我们很想自己的孩子和妻子,不知道他们过得好不好。”5位父亲向丹·伯克倾诉自己的相思情,他们说的是一种当地土语和英语相结合的语言。“这是他们离家时间最长的一次。
以前,他们最多乘坐香蕉船,将从大海里捕来的鱼出售给布干维尔岛上的居民,换些食品或日用品,早则当晚,晚则次日就会乘香蕉船回家。”丹·伯克分析说,卡特利特群岛和布干维尔岛两地相距80公里,当地人因为贫穷,很多时候租不起渔船,只能开22英尺长的香蕉船在海上航行,由于小岛上没有燃油,仅靠风力行驶,香蕉船十分危险。所以,没有特殊原因,卡特利特群岛的岛民不会贸然前往对岸的布干维尔岛。
5位父亲中间,有一位来自Huene岛的父亲对家中的情况最为挂念。Heune岛是卡特利特群岛中最小的岛屿,岛上只有住两户人家,共20人。上世纪70年代,一场海上风暴将整个岛屿分隔成两半,中间地带变成汪洋。如今,岛上的人随时面临椰树倒塌以及房屋被淹的危险。“我们整天生活在惶惶不安中。来一场风暴,随时可能淹没我的小房子,把我的孩子冲走。除了搬家,我们别无选择。”那位父亲告诉丹·伯克。
5月1日,丹·伯克跟随着一位卡特利特群岛的居民Reuth 乘坐渔船来到岛上。岛民们七嘴八舌地将苦难的生活告诉这位外来客。“我们几乎没有食物,也没有人愿意来岛上买我的海货。”“以前海水才到我的小腿,现在潮涌时已淹没我的腰部。”
Reuth 陪伴丹·伯克漫步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一边行走,一边低着头不停地说着“抱歉”。丹·伯克不解地问她原因,她说:“我为我的小岛感到抱歉。我能够预见,终有一天,这个群岛会整个消失,而且我们将永远失去它。”
“这是一个完全没有碳排放的小岛”
自由摄影师杰里·萨顿·希伯特(Jeremy Sutton-Hibbert)可能是全球第一个将卡特利特群岛气候难民真正情况公布于众的人。2005年11月,他偶尔读到一篇关于气候变暖影响南太平洋群岛岛民生活的文章,其中提到受灾最严重的群岛叫做“卡特利特”。他意识到,这是一个极具新闻性的大事情,但是当他搜寻网络后发现,有关卡特利特群岛的报道寥寥无几。
“以我的经验分析,即便是写那篇文章的人,也没有亲自到过卡特利特群岛。我只在澳大利亚图书馆找到一些有关卡特利特群岛的图片,但这些照片都是50年前拍摄的。”希伯特告诉记者。在得到两位长期合作伙伴“绿色和平”组织以及《泰晤士报》的资助后,杰里·萨顿·希伯特终于在2006年12月10日抵达卡特利特群岛,开始了为期三天的拍摄工作。
“我可能是群岛上大部分居民见到的第一个白人。他们看到我的第一眼,都张了嘴巴,很多孩子都惊恐地躲进妈妈怀里。” 希伯特回忆说,岛上的居民尽管对这个意外闯进他们生活的白人摄影师战战兢兢,但还是让他随意出入岛上的每一个角落,任意拍摄每一个他所需要的场景。
当天晚上,卡特利特群岛全体岛民还帮希伯特举办了一场欢迎会。男人们弹着吉他,女人们跳舞唱歌,年轻的孩子击鼓欢畅。欢迎会结束后,岛民已经跟这位“不速之客”热络起来,他们把这位白人稀客当作百科全书,连连发问:“我们的小岛会不会沉没?”“到底有什么办法救我们的小岛?”
“这是一个完全没有碳排放的小岛。在这里,没有发电机,没有工厂,没有废弃污染,岛民们从未听说过‘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以及‘气候变化’等专业术语。我向他们解释了半天,什么是二氧化碳,但是他们还是不明白。”希伯特告诉记者。
希伯特每到一处,周围都会簇拥着很多好奇的孩子,有些害羞的则在一旁远远地看。他也拍摄了很多关于卡特利特群岛孩子的照片。“在这里,很多人都告诉我,他们‘死也不愿意离开家园’,只有孩子例外,他们向往外面的世界。”
有一天,希伯特在群岛岸边等待接他回布干维尔的船只,眼前一个女人正在切割椰子,一旁站着个小男孩,一只美丽的小鸟停在他的手臂上,他的周围还有四五个男孩在荡秋千。希伯特认为这将是一张有趣的图片,刚举起相机拍摄,突然鸟飞走了,许多孩子都大笑起来。不过,没过一会儿,男孩重新出现,一只无比听话的鸟乖乖停在他头上,他刚准备朝着镜头笑,突然看见远方的船只,就把头扭过去,静静地看。事后,他郑重其事地告诉希伯特:“我想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希望有一天,我们在岛的对岸相见。”
不止是2600人受到威胁
“这个事件预示着,海平面的升高可能将导致海岸城市和地势低洼地区的居民大批迁移。灾难已经开始,然而,这个重大事件却并没有被太多人注意。”近日,《卫报》刊登的一则环保专栏指出,目前,只有《所罗门时报》、《泰晤士报》、《生态学家》等零星媒体对此事进行了跟踪报道。
据记者了解到,目前科学界对卡特利特群岛海水泛滥的成因还存在争议。其中,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此结果的原因包括红树林的销毁,也有一些当地火山活动的原因。不过,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海平面的升高。
据悉,早在几年前,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就宣布每年资助50户气候难民迁移新家的计划,但是该计划的执行力度值得怀疑。目前,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居民刚刚从十年前内战的战火纷飞中恢复过来。政府还有其他优先考虑的事情,例如建造第二家医院、让居民上交他们的枪支等。丹·伯克获悉,目前已有一家非政府组织图乐乐佩萨募集了大约5500美元的资金帮助这些居民搬迁,决定每年资助10户居民迁移。他希望借助媒体呼吁更多环保非政府组织加入到这场意义重大的救援活动中。
“ 第一世界的疯狂能源消费,使得生活在第三世界的岛民承受着原本不该承受的危险。他们需要全世界的更多关注。”希伯特说。图乐乐佩萨的负责人乌苏拉·拉克瓦女士在接受采访时也说:“是美国、俄罗斯和那些欧洲的国家在制造温室气体,而我们是他们的受害者,尽管我们的岛上连一辆自行车都没有!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道理,是个什么样的逻辑?”
最新科学考察表明:连接南极洲与其最大的威尔金斯冰架之间最后一条冰桥出现新的断裂,成为全球暖化加剧的最新证据。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得一些太平洋岛国面临不得不举岛外迁的命运。同时,中国也受到影响。据中国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07中国海平面公报》显示,中国沿海海平面在过去的30年里总体上升9厘米,而上海和天津的海平面升幅更高于这个水平,分别为11.5厘米和19.6厘米。
“绿色和平”组织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李雁在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的平均升温幅度与海平面上升速率均高于全球水平。如果我们继续对这一现状漠然视之,终有一天,潜水镜、蛙人服将与公文包一样,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丹·伯克也认为海平面升高是导致此次迁移的主因。他告诉记者,通过此次亲赴巴布亚新几内亚考察,他发现一个从不为人所知的事实:卡特利特群岛,不是唯一的受难岛。其实,在南太平洋另外三个珊瑚岛以及一个小岛的居民,同样面临着海平面上升的问题。目前,地方政府已经开始计划将他们陆续迁移到布干维尔省会BUKA。“据预计,加上卡特利特群岛上的2600名居民,一共有8000人受到威胁。”
拯救地球只剩7年 否则将有10亿“气候难民” 编辑本段回目录
世界著名自然灾难专家、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地球物理学教授比尔·麦克古尔在其新书《7年拯救地球》中提出:人类只剩7年时间来拯救地球和人类自己。
比尔·麦克古尔教授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地球物理学教授和伦敦大学学院风险研究中心的负责人,还是英国政府的自然灾难问题顾问。他说,如果温室气体在这7年中无法得到控制,那么地球将在2015年进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中,包括战争、瘟疫、干旱、洪水、饥荒、飓风在内的各种灾祸将席卷地球,使人类遭遇“末日式劫难”。
麦克古尔教授称,地球目前的气候距100万年来的最暖温度相差不到1摄氏度,如果人类烧光地球上剩下的其他化石燃料,那么地球的温度还将上升13摄氏度。如果地球继续变暖,带有疟疾病菌的蚊子将在英国、欧洲大部分国家和美国大陆上生根和繁衍,致使瘟疫流行。而多国领土被海水淹没。
麦克古尔估计,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被迫离开家园的“气候难民”将升至10亿人。(据《新闻晨报》报道)
预计到2050年全球变暖催生2亿多气候难民编辑本段回目录
国际移民组织的一项新的政策文件表明,根据气候变化的干扰程度,预计到2050年,全球可能会有多达两亿的因气候暖化而迁徙的难民产生。
资料图片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卡尔特莱特群岛,碧海环绕,风景如画。然而,气候变暖所造成的海平面上升,使这里的居民不得不被迫远离家园。
当地搬迁居民计划的负责人乌苏拉.拉克瓦说,“你并不知道即刻会发生什么事,这种感觉很可怕,也许下一刻,海水就会把你淹没。”
国际移民组织的一项新的政策文件表明,根据气候变化的干扰程度,预计到2050年,全球可能会有多达两亿的因气候暖化而迁徙的难民产生。
马尔代夫是游客度假的天堂。因气候变化导致海水水位升高的威胁日益严峻,国家领导人已开始为三十万国民另觅栖身之所。
十二个太平洋岛国将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关于气候变化与国际和平安全的议题。他们认为,气候变化应该被联合国高度重视,并呼吁采取更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而这些国家,如图瓦卢和基里巴斯,无一不面临着即将被淹没的危险。
然而,这项决议引发了国际上的激烈争论,一些国家指责这些岛国夸大了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后果。
帕劳共和国驻联合国代表斯图尔特.贝克认为,祖国将在地球的版图上消失,这对不得不迁往其他地方的人民和迁入地来说,都是一种安全威胁。而由此导致的移民潮,有可能加剧社会的紧张气氛和冲突。
埃及大使马吉德.阿卜杜拉齐兹表示:“我不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需要安理会解决的安全问题。它是一个存在安全隐患的发展问题。”
事实上,此项议题并没有提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具体步骤的原因之一是,两年前,在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的气候变化公开辩论会上,英国认为气候变化问题会引发世界各国的冲突,而发展中国家则表示这一议题不应该列入安理会的议事范围。
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7年评估报告中曾指出,全球变暖会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南太平洋地区城镇基础设施破坏,农业减产,渔业衰退。
本月澳大利亚国防部公布的文件表明,澳大利亚应设法减轻全球变暖造成的人道主义灾难,一旦由此产生的冲突爆发,将不惜运用武力解决。而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已经与新西兰签订协议,全国国民将陆续“搬迁”到新西兰。
詹妮弗.雷德弗是一位纪录片制作人,她的影片记录的对象是逐渐消失的卡尔特莱特群岛。一位氏族长曾经告诉她,他宁愿追随家园一起沉没也不愿离开。在卡尔特莱特群岛协助居民搬迁的洛克瓦女士在詹妮弗的影片中说道:“这场灾难摧毁了我们的食物,我们的树木,以及我们的文化,而所有的这些,只能在回忆中缅怀。”
气候变化催生的难民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解决食物和栖身地的问题,还有在新的环境下文化及身份的认同问题。而解决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不只是几个国家的责任,更是全体人类的责任。(本文选自NYTimes)
“气候难民”:一个正在扩大的族群 编辑本段回目录
乐艳娜
澳大利亚研究机构罗伊国际政策研究院最近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指出逐渐上升的气温和海平面不但会直接威胁部分海岛型国家的存亡,而且对于人口多数集中在沿海或河岸下游地区的亚洲国家,例如中国的黄河及长江三角洲,以及地势低的国家,如孟加拉,都将面临被淹没的危机。
报告称:“全球气候变暖被压缩到在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发生,它所代表的是对人类和生物调节能力的严正挑战,突如其来的气候变化将把地球已然脆弱的生态系统推过环境所能承受的临界点,进入到人人自危的局面。”
已经不再是科幻
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越来越多的“气候难民”正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2001年,来自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消息称,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宣布,由于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持续上升,国家所有的努力均告失败,全国1.1万国民将不得不放弃家园。图瓦卢已经与新西兰签订协议,全国国民将陆续“搬迁”到新西兰。
从1995年到2002年,南极半岛失去了大约1.25万平方公里的冰架,相当于卢森堡国土面积的4倍。科学家们在2005年8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指出,冰架的崩裂与全球变暖有密切关系,这种崩裂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加速。
2000年世界银行发布了一张环境经济地图,显示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孟加拉国一半的耕地面积将会被吞噬。据专家预测,本世纪海平面即可上升1米。孟加拉国拥有1.3亿人口,这些“气候难民”将如何安置,又有什么样的国家来接收他们,将是一个重大的难题。
对中国来说,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上海将有1/3的面积将被海水淹没。到时候,大量沿海低洼地区的民众内撤,结果不仅是食物和水资源益发稀少,也会引发社会问题。
美国电影《后天》让全世界的观众体会到在面临气候危机时,人类显得如何渺小。片中,气候学家杰克·霍尔在研究史前气候后指出,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暖化将会引发地球空前的灾难。在影片中,一天之内地球急剧降温,曼哈顿摩天大楼遭到强烈旋风的袭击,大部被摧毁;地铁隧道里涌出的洪水吞噬了纽约,淹没了美国,冰雪覆盖了整个地球表面。侥幸生还的美国人都逃往墨西哥,请求进入那里的难民营。
逼真的特技效果使人心悸,“气候难民”的狼狈神态给每个观看影片的人敲响了警钟。如果人类不对目前的全球变暖采取行动的话,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影片中的“气候难民”。
未来的地球
沦为“气候难民”,往往只是一瞬间的变化。全球变暖引发人类生活的转变,有时是潜移默化的。这些转变,是逐渐将人们从熟悉的环境中逼走、背井离乡的根源。
英国《卫报》的环境记者大卫·亚当根据目前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指出如果人类不对目前的情况作出改进,任由全球气温上升,英国在未来的80年里会有怎样的变化。他的分析有趣而令人信服。他指出,气候变暖对英国人生活的直接影响包括:到2020年,因为温度升高,英国的假期将会增加。但是对目前已经负荷过重的国家公园来说,过多在假期到来的旅游者会是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像曼彻斯特这样的休闲城市,咖啡馆将会挤满前来度假的人,咖啡文化将会繁荣起来。可是,人们是否已经准备勇敢地迎接城市里的炎热了呢?
到2050年,从干旱的南欧涌入英国的难民越来越多,像从孟加拉那样水灾频繁的国家到来的难民也会增加。现有的公共运输设备,比如说伦敦的地铁,由于没有空调,在夏天将会变得无法忍受。
到2080年,滑雪这样的活动会再一次成为富人们的专利,因为炎热的天气会使滑雪场的维持费用增加。盎格鲁·萨克逊民族的性格也会在炎热中融化——好天气会使英国的年轻人更多地参与户外活动,而不是在他们的被窝和车库里制作音乐。
同样的预测也可以在中国作出,只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密度大,资源有限,将如何面对气候变化所引起的生活变化呢?
如果因为气温高而假期增加,我们的公共设施能否在未来的炎热天气应付挑战?
如果来自周边低洼国家的大批难民涌入,我们是否能够接收并使他们得到安顿?
如果气温继续升高,在已经成为火炉的城市里,人们是否只能依靠空调生活?
如果海平面上升,上海等沿海城市被吞没,我们将如何保证人们的顺利迁移和他们以后的生活?
如果我们的家园被洪水覆盖,我们将逃往何方?
人人有责
气候变暖是个集体性的问题,如何防止成为“气候难民”,不只是一个国家的责任,而是全人类的责任。
从国际的角度给“气候难民”定义,就如何处理他们形成公约,使联合国难民机构得到必要的资金和人员配置,以用来处理“气候难民”,这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要防止像《后天》里那样的惨况发生,最根本的是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虽然现在许多国家已经在为防止气候变暖作出努力,如《京都议定书》的签订,但它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世界各国围绕着《京都议定书》的争论和冲突说明,防止全球变暖还需要全人类漫长的共同努力。
另外,建立健全环境政策法规、安全应急预案以及合格的公共卫生体系,也是未雨绸缪的关键。
对中国来说,如果全球气温持续升高,不仅东部低洼处的较发达地带将被淹没,西部高原的冰川由于融化,也将不能和谐调整江河的水量,大旱和洪水将会在中华大地上轮次发生。防止全球变暖,中国绝不能置身事外。
面对灾难,一切权力、地位和利益都是渺小的。抛下一切成见,联合起来,不做“气候难民”,也许是目前比战争和冲突更为重要的事情。
资料链接:
1988年,联合国人口基金执行主任纳菲斯·萨迪克博士在其《1988年世界人口状况》的报告中提到了“环境难民”。
目前,虽然国际上还没有形成对“环境难民”的定义,但根据联合国的历次报告,可以认为“环境难民”是指因为环境恶化而被迫长期离开原住地的人。他们如果不那么做,将面临死亡或者不再能维持生计。而“气候难民”,就是指因为气候的急剧变化,导致自然环境恶劣,被迫离家出走的人。
“环境难民”形成的原因可能是海平面上升、沙漠扩大、土地退化以及灾难性天气引起的洪水。比如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带来堤坝破裂,造成新奥尔良市被洪水淹没。许多逃离这个城市的人不想再回到那里,他们就成为“环境难民”。
2006年,联合国“环境和人类安全”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至少有2亿“环境难民”,其数量高过了战争和政治因素造成的难民。该组织估计,到2010年,“环境难民”的数量会达到5亿,到2050年将达到15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