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3713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6-21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万物商店》
《万物商店》
《新数字时代》
《新数字时代》
《孵化Twitter》
《孵化Twitter》
《2033年的生活》
《2033年的生活》
《现实已被打破》
《现实已被打破》
《Cypherpunks》
《Cypherpunks》
《急切的乐观主义者》
《急切的乐观主义者》
《网络智慧》
《网络智慧》
《从反主流文化到网络文化》
《从反主流文化到网络文化》
《全民书写运动》
《全民书写运动》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破碎的天才》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基本信息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封面封面

诚如书名所示, 该书对肖克利生平的描述公正但非flattery。而之所以肖克利从一个头戴诺贝尔奖桂冠的科学家ended in ignominy, 主因就是所从事的优生学研究

《破碎的天才:电子时代创造者威廉萧克利的崛起与陨落》

Broken Genius: The Rise and Fall of William Shockley, Creator of the Electronic Age

作者:薛金 (Joel N. Shurkin)  

出版社: Macmillan Science出版社,2006年400页

定价:19.99美元

Hardcover: 378 pages
Publisher: Macmillan (June 8, 2006)
Language: English
ISBN-10: 1403988153
ISBN-13: 978-1403988157

内容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破碎的天才》(Broken Genius),副题则是《电子世纪的创造者:萧克利一生兴衰史》(The Rise and Fall of William Shockley, Creator of the Electronic Age)

When William Shockley invented the transistor, the world was changed forever and he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But today Shockley is often remembered only for his incendiary campaigning about race, intelligence, and genetics. His dubious research led him to donate to the Nobel Prize sperm bank and preach his inflammatory ideas widely, making shocking pronouncements on the uselessness of remedial education and the sterilization of individuals with IQs below 100. Ultimately his crusade destroyed his reputation and saw him vilified on national television, yet he died proclaiming his work on race his greatest accomplishment. Now, Pulitzer Prize-winning journalist Joel N. Shurkin offers the first biography of this contradictory and controversial man. With unique access to the private Shockley archives, Shurkin gives an unflinching account of how such promise ended in such ignominy.

作者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科普作家乔尔·舒尔金(Joel Shurkin),Joel N. Shurkin is a Pulitzer Prize-winning journalist and the author of many books, including Engines of the Mind and Terman's Kids. He lives in Washington, DC.

图书简评编辑本段回目录

Review

(图)Joel ShurkinJoel Shurkin

"Shurkin is a good storyteller, and better still as a researcher of the personal facts." --Nobel laureate Professor Philip Anderson, Times Higher Educational Supplement"Shurkin deftly tackles this complex figure -- and his unraveling -- and delivers an unflinching portrait of a tragic life."--Seed Magazine"At last, the definitive, unstinting biography of this hugely important historical figure--complete with all his contradictions and idiosyncrasies."--Michael Riordan, coauthor of Crystal Fire"I recommend it to people curious about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 and the computer or anyone interested in a rise and fall of truly epic proportions."--Cory Ondrejka, CTO Linden Labs/Second Life"Shurkin does a good job of portraying a difficult man--a vivid portrait."--NewScientist Praise for Engines of the Mind:
"A popularized, clearly written history of computing...beautifully captures the hectic, creative air at the Moore School as young engineers labored under John Mauchly and J. Presper Eckert to construct ENIAC..."--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 fine book, full of interesting angles and lively stuff...Shurkin has the same lively facility for writing clearly about computers that Robert Heilbroner has for writing about economics...Shurkin writes a crisp newspaperly style, has a good eye for color and has created a fine book."--Boston Globe
"Offers a glimpse of science at both its finest and most mundane...clearly and vivaciously written."--ALA Booklist"The other wonderful thing about this book is that it manages to convey the excitement of scientific inquiry and invention."--New York Sun"FIVE STARS: this gripping biography gives a balanced picture of the most bizarre of the great names of electronics. Recommended." --Brian Clegg, author of The God Effect and Light Years"I recommend it to people curious about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 and the computer or anyone interested in a rise and fall of truly epic proportions." --Cory Ondrejka, CTO Linden Labs/Second Life“Masterfully walks the fine line between presenting Shockley as purely evil and legitimizing his more controversial theories--very readable.” --Physics World“This portrait of a flawed giant reveals a man crushed under the weight of his own pathological insecurities.” --David Bodanis, Discover
“Shurkin reveals Shockley to be a fascinating example of an Aristotelian tragic hero--riveting.” --Nature"This informed and candid biography asks, 'Why did a man so brilliant deliberately destroy himself?'" --Skeptical Inquiry
Praise for Terman's Kids:
"While Shurkin views his subject in a sympathetic light, he makes no apologies for Terman's flaws as a scientist and a human being...his Midwestern biases, sexism, his moral humbuggery."--Philadelphia Inquirer 

破碎的天才:电子时代创造者威廉萧克利的崛起与陨落 编辑本段回目录

很惊讶吧?萧克利(William Shockley)因跟巴丁(John Bardeen)及布莱顿(Walter Brattain)共同研究电晶体,而于一九五六年同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奖。萧克利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最具争议性的美国物理学家,其人行为诡谲而饶富思想启发。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评价,是因为他一方面被认是促成伙伴电晶体研发的间接助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之后潜心研究「种族智力」而身陷争议之中。在其担任物理学家多产的岁月里,萧克利在资料搜集和个人及同侪思维开拓方面十分杰出,却未能有效领导团队孕育成熟果实。

(图)William ShockleyWilliam Shockley

有人直称他是「硅谷的摩西」,以「应许之地」为号召,吸引了当时那些人投入技术研发,而缔造今日这个资讯时代。但,就如同摩西的结局一样,萧克利本人并未踏入那流着鲜奶与蜂蜜的土地上享受成果。
就像这本自传给巧妙地命名为「破碎的天才」一样,作者揭露萧克利是一个典型亚里斯多德式的悲剧英雄,其人的缺点可被人一眼识破,也就是他对自己的智力自恃过高。

萧克利是个独生子,于一九一○年生于伦敦。母亲是个亡命之徒,父亲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成为矿业工程师,因寻找唯利是图的工作而必须不断的举家迁徙。萧克利孩提时期的分裂性格在家就已表露无遗,在公众场合的表现倒还控制得宜(可对他之后的表现窥豹一斑?)。父亲一九二○年代逝世后,举家返美定居于南加州。高中毕业后,萧克利进入加州理工学院,然后又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时值二○年代晚期三○年代初期,是研究物理学的巅峰时期,他深受当时哲学认识论里的必然性与或然性学说的影响,这或许也引发他之后在研究方法上对量化统计特别青睐之因。

一九三六年萧克利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随即被贝尔电话实验室的主管凯立(Mervin Kelly)聘雇。在那时,如同今日,一个刚拿到博士学位的人直接进入这样的实验室做研究是很罕见的。也许这也说明了萧克利所寻求的人生是要接受挑战的。况且,那时正值经济萧条,而萧克利有老婆有家要养。

当时中央电话接电装置虽已采用电机式继电器,凯立也预见未来将不可能全靠这个来处理持续增加的电信业务量,他便要求贝尔实验室的工作小组寻求替代方案。虽然三○年代是使用真空管扩大器的全盛时期,但萧克利认为这项技术很有可能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应该可以找到某个固态继电装置来当交换机。

作者叙述事件的手法,不论是有关电晶体部分技术层面的论述,还是所记载萧克利种种的行为,即便读者已对故事结局十分熟稔,这本传记著作的情节安排仍然引人入胜。

市面上已有很多文献对于谁贡献了什么或功劳如何适当分配有所着墨,巴丁对于这个问题,也用他一贯的说法回应,「答案就在萧克利著作的序言里。」在萧克利五○年代出版名为《半导体中的电子和电洞》的教科书序言里,他就把电晶体的发明归功于巴丁和布莱顿,而且只归功于他们两人。巴丁提出关键性的想法,认为注入少数载流子可使讯号放大;布莱顿负责提供接触器紧密结合的技术。

然而,当时或没有萧克利的参与和领导,很清楚的是这项发明也不会这么快就有成果,而他后续所独立研究关于接合型电晶体的发明,则被认为是之后十年最实用的装置。

几乎是触点式电晶体的发现后,萧克利随即与许多在贝尔实验室的同仁划清界线,到最后甚至对整个组织本身都有意见。本书作者暗指此系妒忌使然,因在最后、最重要的几项实验里,萧克利皆未能充分参与,而且对于自己未能在实验室的管理阶层快速升迁倍感挫折。根据他部属的陈述,他拥有一种「独特的」管理风格。

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的优生学实践及诺贝尔奖得主精子库 编辑本段回目录

威廉·肖克利(William Bradford Shockley, 1910-1989)是已故斯坦福大学的著名物理学家, 曾因发明晶体管而和其他两位科学家共享195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后不久, 肖克利的兴趣逐渐地转向了种族,智力和优生学研究,并成为优生学身体力行的积极倡导者。 当问及他为什么他的观点和左倾及右倾政治观点都一致时,他答道他的目标是“将科学上的创造性应用到解决人类的困境”。

肖克利由于担心美国由于智力水平较低的人群生育率高从而造成整个人口遗传素质的下降,曾试图说服美国科学院出资资助有关各人群群体之间智力差异的研究。他认为, “由于遗传因素,黑人作为一个群体有智力及社会上的缺陷”。他还设计了一项”自愿绝育奖励计划(Voluntary sterilization bonus plan)”, 建议政府部门给那些智商低下而绝育的人予以奖励,办法是智商低于100的人如自愿绝育则付给其1000美元。 尽管他的计划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但还是被人们指责为和纳粹德国对所谓的“劣等民族”施行绝育措施如出一辙。

尽管肖克利是一个天才的物理学家和发明家,他所掌握的遗传学知识却非常粗浅。斯坦福大学的著名人类群体遗传学家卡瓦利.斯福萨(Luigi Cavalli-Sforza)观察说:“肖克利教授连一些遗传学的主要概念都没掌握”。

当记者罗杰.维特斯庞(Roger Witherspoon)在报纸《亚特兰大宪章》(Atlanta Constitution) 上撰文,指责“肖克利的计划已在德国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尝试过”,肖克利就控告其报纸诽谤,指控维特斯庞的文章指名道姓地称肖克利是“大屠杀”的“作者”,并要求报纸的业主予以经济赔偿。

在诉讼的审理过程中,被告请了著名遗传统计学家奥斯卡.坎普松(Oscar Kempthorne) 作为专家证人(Expert witness), 作证肖克利不懂遗传学(从而证明肖克利的计划毫无科学根据,由此表明维特斯庞对肖克利的指责言之有据)。坎普松运用统计理论,指出肖克利错误地将相关性(correlation)混同于因果性(causality)。陪审团被坎普松深入浅出的讲解及由浅入深的遗传统计学解释所折服。而由于肖克利的文章中确有某些过激措辞,陪审团判定肖克利胜诉。但是,陪审团又裁定维特斯庞仅需向肖克利赔偿微不足道的一美元,而不是他所要求的一百二十五万美元。尽管肖克利胜诉,但这场官司的胜利却是空洞、苦涩的,甚至是有些屈辱的。

值得一提的是,当塑料眼镜片发明家、百万富翁罗伯特?格兰姆(Robert Graham)在1980年创建诺贝尔奖得主精子库时,肖克利是第一个捐精的,而且也是唯一一个公开承认为此捐精的。然而,肖克利关于白人的遗传素质要高于黑人的观点给诺贝尔奖得主精子库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打消了其他一些诺贝尔奖得主的捐精念头。

及至1983年, 诺贝尔奖得主精子库称有19位经常捐精的天才,包括肖克利及另两位匿名的诺贝尔(在科学方面)奖得主. 格兰姆于1997年辞世, 两年之后, 该精子库被其子女及遗孀关闭, 关闭时捐精者还包括一些体育名人。 该精子库至关闭时, 共有几百个妇女接受了精子,产生了218个小孩。

二十多年后, 英国《卫报》记者普劳茨(David Plotz)对诺贝尔奖得主精子库小孩进行了采访, 发现他们和普通小孩毫无二致。 之后, 普劳茨写了一本书,《天才制造工厂---诺贝尔奖得主精子库的诡谲历史》(The Genius Factory: The Curious History of the Nobel Prize Sperm Bank), 将他的采访经历及发现作了详细的阐述 (参见: http://www.amazon.com/Genius-Factory-Curious-History-Nobel/dp/B000FCK5WG/ref=sr_1_4?ie=UTF8&s=books&qid=1245467503&sr=8-4)。书中还描述了作者本人作为一个精子库的供精者的经历, 读后令人忍俊不禁.

令人玩味的是,国内在某些大城市竟也出现了类似诺贝尔奖得主精子库的“名人精子库”。几年前,广东省九届人大常委会在审议《广东省人口计划生育条例(修订草案修改稿)》时,部分常委会委员建议允许夫妻双方均为硕士的多生一个孩子,以提高广东省的人口素质。这个建议与格兰姆的诺贝尔奖得主精子库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令人惊讶的是很少有人质问过此措施的任何生物医学证据。

肖克利的后期经历表明,即使是诺贝尔奖得主,改行转入一个与自己专业大相径庭的领域是多么不易。而如果改行研究又是带有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及政治偏见,且罔顾客观事实,则所得结论很可能令人嗤之以鼻,贻笑大方。同时,如果社会及经济政策仅仅根据诸如诺贝尔奖得主之类的科学精英的一家之见而制定,将会多么不可思议。诺贝尔奖得主精子库的无疾而终,也证明天才未必出天才。

 (注:2006年Joel N. Shurkin 出版了一本肖克利的传记,书名是: Broken Genius: The Rise and Fall of William Shockley, Creator of the Electronic Age. 诚如书名所示, 该书对肖克利生平的描述公正但非flattery。而之所以肖克利从一个头戴诺贝尔奖桂冠的科学家ended in ignominy, 主因就是所从事的优生学研究.)

延伸阅读:天才工厂(二):葛莱姆与诺贝尔奖精子银行编辑本段回目录

    话说美国富豪葛莱姆担心美国人种质量恶化,而于 1970 年代末出资成立精子银行;他的理想是:收集并保存当代天才人物的精子,提供给健康、聪明的不孕夫妻,以孕育出更多的天才来。至于葛莱姆心目中的天才,是像华生、克里克一类的科学家,或是像爱迪生那样的发明家;同时,他们还必须是白种人。像这种「政治不正确」的观念,当然是时代的产物,因此我们必须对葛莱姆这个人多些了解。

   葛莱姆出生成长于密执安州北部、面对密西根湖的一处避暑胜地:港泉镇(Harbor Springs);该地号称拥有全美最干净的空气(从湖面吹来的西风不带任何花粉及灰尘),中西部的有钱人家都在此拥有暑期度假别墅。葛莱姆从小就在当地的高尔夫球场当杆弟,看多了有钱及成功人士,也培养了他的野心。葛莱姆日后回忆道:「对一个小男孩来说,没有什 工作要比当杆弟拥有更多接触杰出人士的机会;你可以学到他们思考与谈话的方式,也可以知道他们关心什 以及有些什 缺点。」

由于有这样的成长经验,葛莱姆也一心想要出人头地。他自律甚严,不烟不酒不赌,甚至连咖啡也不喝。他曾经学习声乐八年,但未能成角,因而改行学了验光及配镜学。这是门实用的学问,挣口饭吃不成问题,想要致富可不容易。但葛莱姆针对传统玻璃镜片易碎的缺点,致力于塑料镜片的开发。在自行创业,并投入所有老本后,终于取得成功。葛莱姆不单被称颂为「安全眼镜之父」,还因此致富。

然而,葛莱姆并不因此感到满足,他对于美国的民权运动及女性主义抬头,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低下阶级的美国人生育过多,聪明之士反而实行避孕,导致美国社会的整体智力下降。他曾写道:「高智商基因的消失,是人类本质的斲伤,特性的挫败。如果像牛顿、华盛顿或林肯这种人没有子嗣、才女成为老处女的话,乃是生物的大悲剧。」由此片段,不难看出葛莱姆的使命感何在。

葛莱姆不只是个理想家,还是个实践者,也有财力做后盾。他的想法很简单,他说:「试想,如果拉瑟福德或巴斯德有 20 个或更多子嗣的话,对科学的进展会有多大影响;如果能让爱迪生多生几个孩子的话,对社会将有多大贡献。」1978 年,葛莱姆将他的公司以美金 7000 万卖给了 3M,正式从职场退休;在酝酿了将近 20 年之后,他终于可以着手实现他的理想。那一年,他已经72岁了。

葛莱姆给他的精子银行取名为「精种选择储藏所」(Repository for Germinal Choice),但他经常称之为「天才精子银行」,只不过他对于天才的定义相当狭窄,他只看重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亦即科技才能,至于艺术才华、心理洞见、政治圆滑等本事,并不在他的考虑。在葛莱姆心目中,当代的科技天才,非诺贝尔科学奖项得主莫属,因此他的头号征求对象,就是美国的诺贝尔奖得主。

葛莱姆的精子银行于 1980 年 2 月 29 日正式开幕,当天的《洛杉矶时报》刊出了头条采访报导,标题是:「诺贝尔奖得主精子银行:增进人类基因池计划」,一下子攫获了全球的注意。撰写该篇报导的记者埃德温陈(Edwin Chen)事前采访了葛莱姆,也打了无数电话给加州地区所有的诺贝尔奖得主求证;其中 12 位说不知道有这回事,另外10位则承认接到过葛莱姆的邀请,但他们都拒绝了。最后,陈联络到 1956 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萧克利(William B. Shockley, 1910-1989),萧长考了一阵,承认他确实是捐赠者之一。因此,陈确定了葛莱姆的宣称并非空穴来风,他也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新闻报导。

萧克利是个争议性的人物,他因参与了晶体管的早期发明而获颁诺贝尔奖,但他不算晶体管的真正发明人。他是最早将晶体管带到加州成立半导体公司的人,可说是加州硅谷的创始者;但他的公司却不成功,反倒是他最早招募的一批人员,自立门户后,成立了包括英特尔在内的公司,也才真正造就了硅谷。这段故事,可参阅《硅晶之火》(Crystal Fire, 1998,天下文化)一书(注)。

然而萧克利造成的最大争议,在于他是个彻头彻尾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者。他坚信智力测验的科学性,以及黑人智商普遍低于白人的发现(他没有想到智力测验具有潜在的阶级与文化歧视)。他公然鼓吹优生学,并呼吁政府补助智商不足者进行绝育手术;他无视反对者的示威,到处巡回公开演讲及进行辩论。因此,萧克利会认同葛莱姆的做法,并捐赠精子,并不让人讶异。

问题是:葛莱姆的这项实验,究竟成功了吗?到底「精种选择储藏所」在将近 20 年的存在历史中,制造了多少「小」诺贝尔奖得主?根据《天才工厂》一书作者普洛兹,其结果可是令人扫兴:一个也没有。一开始,葛莱姆确实收集到三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精子(包括萧克利在内);但萧克利曝光后,引起的负面宣传使得另外两位打了退堂鼓,萧克利也变成葛莱姆的拒绝往来户。此外,还有个实际的原因:诺贝尔奖得主一般都上了年纪,并不是理想的精子捐赠者。因此,葛莱姆另起炉灶,在大学教授、研究员、医生、体育健将及商场成功人士中寻求捐赠对象(其中有几位「职业」捐赠者可是毫不杰出,甚至可说是骗子)。

至少,葛莱姆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礼遇捐赠者,请他们吃饭、送礼,但不付费;对客户也只收象征的精子保存费。他挑选客户,以保证其「天才精子」碰上「优质卵子」。但他对于精子银行这一行的最大贡献,是提供客户精子捐赠者的基本数据,除了祖籍、年龄、身高、体重、个性、嗜好、健康、血型外,还有皮肤、头发及眼睛颜色,职业及背景的简介等(不过其中多有夸大),打破了以往客户处于被动的黑箱作业。如今,这项做法已为所有营利的精子银行采用。

普洛兹从 2001 年起,追踪采访了十几位天才精子银行的「产品」,也帮忙其中好些人完成寻根的愿望;这些故事就成了《天才工厂》一书的骨干。甚至他自己还向一家精子银行申请成为精子捐赠者,亲身经验了一回。从书中的案例可以见及,多数寻求天才精子银行帮忙的家庭,比一般人更注重子女的教养,对小孩的期望也更高;同时,他们还多了一分希望与责任:这是「天才」的种,得更小心培育才是。

然而,这项实验所得出的教训也昭然若揭:人类智力的决定,是极为复杂的,成长环境与先天因素之间的互动,几乎无法分开;至于天才的出现,更是无从预期。寻求天才精子的妇女,追求的是一份肯定,但她们也都发现,子女的一切,常出乎自己的控制;这大概是生儿育女带给人最大的喜悦、惊奇与失望吧。

注:2006 年 6 月,有本萧克利的传记出版,书名是《破碎的天才》(Broken Genius),副题则是《电子世纪的创造者:萧克利一生兴衰史》(The Rise and Fall of William Shockley, Creator of the Electronic Age),可供有兴趣的人进一步参阅。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William Shockley Broken Genius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Broken Genius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