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行业也许永远也不会复苏编辑本段回目录
Berkshire公司拥有《布法罗新闻报》(Buffalo News)并且持有《华盛顿邮报》大量的股份。巴菲特在5月3日举行的Berkshire年会上说,随着读者人数的下降,报纸对广告商和出版报纸的公司的投资者的吸引力也将随着下降。
巴菲特说,对于大多数美国的报纸,我们不会以任何价格收购这些报纸。这些报纸的亏损几乎没有尽头。我看不到这种亏损有任何即将结束的迹象。
由于技术和阅读习惯的变化减少了报纸的发行量以及更多的读者在网络上获取新闻,许多美国报纸的广告收入都损失了20%以上。
一些美国大城市的报纸最近几个月倒闭了。《纽约时报》旗下的《波士顿环球报》的前途仍然不明朗。巴菲特说,20或30年前,报纸是有非常重要的定价实力的产品。报纸现在已经失去了这个重要的性质。
巴菲特表示,Berkshire公司会坚持持有《布法罗新闻报》,如果Berkshire购买企业仅仅是为了长期投资并不会因为这些公司遇到困难就出售它们。
巴菲特不排除挤出额外的资金的可能性,包括可能的裁减员工或者在这个报纸亏损太多的时候最终关闭这个报纸。
展江:美国报纸衰颓之鉴编辑本段回目录
蒋立冬 绘
当几年前美国资深新闻教育家菲利普·迈耶预言,报纸将在2043年某日的早晨寿终正寝的时候,人们的反应是多样的,有的人认为那是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有人认为这是耸人听闻的“恐龙灭绝说”。
然而近期的美国报纸关门潮则似乎预示着,报纸这种最早的大众传媒媒介的消亡时间将大大提前了。有146年历史的《西雅图消息邮报》3月17日刚刚停刊,有150年历史的《旧金山考察家报》在上月初宣告歇业。另外4家大型报业集团也寻求破产保护,涉及一流大报《芝加哥论坛报》、《洛杉矶时报》以及多次因调查性报道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费城询问报》。世界知名的《纽约时报》自1851年创办以来一直以内容权威严肃和财务稳健著称,最近也不得已忍痛将报社大楼租赁出去……
笔者观察美国媒体的发展史多年,虽然明显看到近年来报纸的颓势,但是其衰颓之快确实超过预料。因为有迈耶的“神算”在先,并且报纸通过媒体融合特别是推出网络版似乎在延缓衰亡的速度。
已有观察家指出,美国报纸困境一如预期,主因是互联网的后浪推前浪,传统上作为报纸“血液”的广告日益流向互联网媒体。当然还有金融危机带来的雪上加霜。但是,还有一个特殊因素,那就是2000年左右达到高峰的媒体并购带来的媒体经济泡沫,现在看来逐渐破灭了,人力资源等内部成本飙升过度,因此媒体正在付出代价。
这给了我们中国报纸乃至整个媒体界怎样的警示?笔者认为,中美科技发展水平有异,媒体体制不同,不可简单类比。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中国对科技的重视无以复加,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产业迅速崛起。此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民主法制的推进,媒介经济大行其道,甚至成为高校的博士研究生项目。
市场化改革确实壮大了中国媒体硬件实力。但是如果说高度市场化的美国媒体今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险境甚至绝境,那么中国媒体自有我们的问题。根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的讲话,当下中国媒体包括以下几类: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都市类媒体和网络媒体。目前,都市类媒体和网络媒体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在受众和市场竞争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份额。需要注意的是,正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前政协副秘书长、著名外交家吴建民所言,应该改变我们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外国人听不懂,甚至我们一般的民众也不愿意接受的现状。(《南方都市报》3月13日)
此外,作为社会公共机构,媒体不宜过度商业化。即便是市场化的都市类媒体和网络媒体,而不能完全按照市场法则运作。而在前些年,国内媒体面对美国的购并大潮,一味称许效仿,掀起了媒体市场化、产业化和集团化的波浪。典型的“改革”举措包括:做大做强,重规模重名头;以上市为目标,试图在资本积累上搭乘证券市场的特快列车。导致的结果是,在媒体内部,商业文化日益挤占新闻文化的空间,看似顺应世界潮流,实际上将媒体的命运与资本市场捆绑起来,同时伤害和降低了新闻的品质。
毋庸讳言,美国报纸的衰颓令人不寒而栗,但是以客观公正为要义的新闻理念没有过时,恰恰是这一点赋予中国媒体在一个巨大的转型社会中的独特价值。毋庸讳言,中国媒体尤其是报纸远远没有进入美国报纸那般的严冬季节,甚至还在逆发达国家之势而上扬,因此给了他们比美国媒体进行多媒体融合的更多时间。另一方面,抛弃做大做强的商业主义梦想,以半公共机构、半企业运营的谨慎操作来应对市场迷局,并提前做好迎接传统媒体让位于网络媒体的那一天,似乎可以成为更多新闻媒体主管制定未来规划的参鉴意见。
美报业刊登广告回击网络时代报纸衰亡论编辑本段回目录
国外媒体今日撰文称,受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影响,平面媒体广告收入和发行量锐减,再加上读者向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转移,美国报业正陷入空前的危机,有人甚至预言这个行业将就此走向衰退甚至灭亡。面对外界的质疑,美国报业开始打响“反击战”,欲证明有能力重现昔日辉煌。
启动“报业工程”
在刊登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美国重要报纸的整版广告上,一个称为“报业工程”(NewspaperProject)的组织对外界的质疑做出回击,坚称平面媒体并没有处于衰亡的边缘。这则广告谈到了2月1日匹兹堡钢人队与亚利桑那红雀队之间进行的职业橄榄球总决赛“超级碗”,称“今天通过报纸了解昨天那场比赛的读者人数超过了观看比赛的观众人数。”
“报业工程”在致广告主的一则信息中称:“报纸每天拥有1亿读者,是提升企业形象的巨大机遇。”“报业工程”成员、CommunityNewspaperHoldings公司总裁兼CEO多纳·巴雷特(DonnaBarrett)在一份声明中称:“我们承认,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媒体世界,报业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是,有人认为报纸及新闻工作者提供的颇有价值的内容没有未来,我们对这种观点嗤之以鼻。”巴雷特还是美国南方报刊发行协会总裁。
“报业工程”在其网站NewspaperProject.org上宣称,它是由一些报业高层发起的,“用以支持有关报业未来信息和观点的建设性交流。”网站写道:“与侧重于报道报业负面、凄惨故事的网站不同,本网站将致力于奉献富有洞察力的文章、评论和研究,对报业公司如何在未来几年生存和繁荣做出更为客观的分析。”
发起“买报日”
“报业工程”称,他们计划在全美300多份报纸上刊登广告。“报业工程”的成员还包括dePublications总裁兼发行人兰蒂·西格尔(RandySiegel)、费城媒体控股公司CEO兼发行人布莱恩·蒂尔尼(Brian Tierney)以及CoxNewspapers报业公司前总裁杰伊·史密斯(JaySmith)。
2日,另一个旨在拯救报业的倡议也在社交网站Facebook中启动,目前已吸引数万网友的注意。阿拉斯加州当地报纸《FairbanksNewsDaily-Miner》的记者克里斯·弗莱博格(ChrisFreiberg)在Facebook发起了一个名为“买报日”(Buy aNewspaperDay)的倡议,号召网友在周一购买当地报纸。
弗莱博格说:“报纸是日报还是周报,这没关系,报纸观点是左倾还是右倾,这也没关系。如果你是大学生,你应该免费获得校报,购买当地报纸。”
美国报业深陷危机
由于经济衰退和广告收入锐减,本就境况不佳的美国报业陷入更深的危机。虽然美国许多报纸的网站广告收入出现增长,但这些增长无法抵消平面广告收入的滑坡。根据《圣路易斯邮报》(St.LouisPost-Dispatch)记者埃丽卡·史密斯(EricaSmith)统计的数据,去年共计有1.56万报纸员工遭遇裁员或合同被买断的命运。
旗下拥有《芝加哥论坛报》、《洛杉矶时报》等众多知名日报的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论坛报业集团成为这场危机最引人注目的受害者之一,该公司在去年12月宣布进入破产保护程序。而久负盛名的纽约时报公司同样身陷困境,上周该公司对外公布了2008年第四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其净利润下滑47%。
纽约时报公司正在寻求出售其所持的波士顿红袜棒球队股份,另外还在与一家专门从事售后回租业务的公司商谈部分出售其建成2年的总部大楼。People&thePress公司去年委托佩尤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还显示,互联网已超越报纸称为美国人国内和国际新闻的主要来源。
美国报业危机与复苏之道编辑本段回目录
来源:《传媒》 作者:金勇 江卫东
美国是现代新闻媒介的发源地,虽然报纸并非在美国最早诞生,以1833年《纽约太阳报》创办为标志的便士报运动却开启了报纸现代化之路。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全国广告直接邮寄、电子媒介的冲击、发行量下降、新闻纸价格上涨等诸多原因,美国报纸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一些报纸惨淡经营,要么关闭,要么卖出。而“9???11”事件之后,美国报业更是雪上加霜,广告经营额下降到了近几年来的最低点。2002年,“非星期天刊”日报剩下1457种,日发行量降为5518.6万份。2005年的数据显示,美国报纸平均日发行量为5330万份。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提高新闻质量项目公布报告称,2007年美国报纸的日发行量比2006年又下降了2.5%。到目前为止,美国报纸的发行量出现了连续20年的下滑。
据专家分析,美国报业面临的危机主要包括信任危机、周期性经济危机和结构性危机等三方面。
信任危机
2003年5月11日《纽约时报》自暴丑闻,用四个版面刊登长文,揭露该报27岁的黑人记者布莱尔于2002年10月至2003年5月1日离职时所撰写的73篇报道中,至少有36篇是捏造或抄袭的作品。丑闻一出,全美震惊,全球媒体也为之哗然。6月6日,《纽约时报》执行总编豪威尔?? 瑞恩斯和总编辑杰拉尔德?? 博伊德不得不宣布辞职。此次丑闻的出现,不仅影响到《纽约时报》的声誉,整个美国新闻界的可信度也遭受了沉重打击。新近的一次调查发现,美国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已从1989年的54%降至目前的36%。只有半数不到的美国人认为媒体的报道是真实的,2/3的人认为媒体不公正,3/4的人认为媒体有偏见。
经济危机
在美国经济还比较强劲的时候,美国的报业就已经出现衰退迹象,根据美国商务部1999年的报告,美国报业一直高居全美十大衰退产业之一。美国的报业经济从2000年第四季度起就表现不佳,主要表现在发行量下降、广告收入减少、利润率降低等多方面。有资料表明,2001年美国报纸广告收入竟低至60年来的最低点。这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在报业中具体表现为冻结薪金、大规模裁员、缩减版面和规模等方面。2007年8月,由于次贷危机在美国发酵升级,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进而波及美国报纸行业,据美国报业协会2007年11月发布的报告称,美国报纸广告业收入第三季度下降了7.4%。
结构危机
首先是读者人数下降。社会普查报告显示:1972年,在21~25岁这一年龄段的人群中,每天坚持读报的人数占该年龄段人口总数的百分比为50%多,而如今,这一比例已降为不到20%,这正是全国性报纸发行量13年来持续下滑的关键性因素。其次,生活方式的变化对报业经济的影响。比如早期人们习惯于到市中心百货商店去购物,这样就会有大量的来自于百货商场的广告支持报业经济,但现在人们更多的是采用邮购、电话或者网络购物的方式,或者到大型的超市去购物,而这些大型的超市一般不在报纸上做广告,因为他们更喜欢做直邮广告。再次,报纸的读者群年龄老化难以吸引广告商。一项调查发现,阅读人群中很大一部分人在45岁以上,其中最忠实的读者则超过了65岁。众所周知,年老受众群的购买力远远不如年轻受众群,毫无疑问,广告商青睐的是18~34岁的受众。
这些危机对美国的报业来说都是致命的,如何应对这些变化?美国的报人一直在认真地讨论这些问题,也有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关注。
重塑专业理想
报业是一种文化产业,承担着引导舆论和文化传承的功能。诚如普利策所言:“假使国家是一艘航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上的瞭望者。他要注意来往的船只,注视在地平线上出现的任何值得注意的小事。”但20世纪80年代后,MBA正在成为新闻业的新老板,他们对于利润、广告商、商业数字图表的关心,远远大于编辑理想和杰出的新闻作品,市场导向逐渐取代了由普利策等伟大报人确立的新闻专业理想。为了重新挽回报界的声誉,美国新闻界新近出现的“新传统主义”就力图重建这种理想,一个重要里程碑就是“关心社会政治问题记者委员会”的成立。还有,纽约大学新闻系的系主任杰??罗森发起了“公民新闻”运动,已得到了300多家新闻单位的积极响应。这些活动都旨在唤起媒介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参与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新闻业回到它最初存在的理由和目的。
建立合作经营模式
指美国报业集团间根据“合作经营协议”(JOA)把竞争对手报纸中编辑部以外的经营部分剥离出来,共同组建成新的公司,统一经营报纸的广告、发行等业务,利润按协议约定分配。这种合作方式最早由甘乃特公司和奈特—里德集团于1990年在底特律实施。两集团经反复磋商,将两报除报纸编辑部以外的所有部门合并组成底特律报业公司,负责两报的发行、广告和印刷,所得利润由两集团均分。结果,两报利润大增。这一模式很快在全国推开,目前已有7个报业集团的24家报社实施JOA合作,最长的协议签至2090年。
搭上网络快车
报纸上网是传统的印刷报纸在新兴的互联网上的延伸和扩展。具体措施包括:记者在网站上写博客、报社网站刊登排行新闻、网民发帖,通过搭建这样的平台,实现报纸与网民的互动,媒体从业人员一改往日“脱离公众”的形象,提升了编辑部的形象。同时在报社的网站设置专门网页介绍自己的母报,包括历史、规模、特色、采编力量、版面安排、获得过的荣誉或奖项等,而且使阅览者可以方便快捷地看到这些介绍;提供订阅母报的服务,往往还有折扣优惠;提供近期报纸的内容以吸引读者;有偿提供以往报纸的资料,读者可以在数据库里检索到一二十年间的所有资料,盘活了许多宝贵的信息资源;设立母报的电子版,把母报原样搬到网络上来,读者可以以优惠的价格在线阅读,也可以下载或打印出来;提供新闻信息服务,免费向订阅者发送新闻信息,每天将网站和母报的最新新闻发送到订阅者的电子信箱之中,当订阅者阅读这些简短的新闻信的时候,只要轻轻一点鼠标,便又上了这家网站、见到这家报纸的形象。
努力争取读者
主要有两种做法,一种是“重新贴近读者”,就是大量报道本地消息,不再强调本州的政治新闻和国际新闻,因为受众调查显示读者最关心他们所在的社区;加强软新闻而不是硬新闻的报道力度,实用新闻如人际关系、个人理财、健身等文章已经成为美国报纸的宠儿;尝试与读者互动,刊发读者信件,在网上设立聊天室,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二是“报纸参与教育”,努力培养未来读者,即通过“报纸进课堂”活动鼓励教师们把报纸引入课堂教学,报纸则腾出专门的版面来报道那些年轻人会感兴趣的话题,并将报道重心更多地转移到了娱乐新闻、名人琐事以及校园体育运动等主题上。《华尔街日报》就是成功的一例。该报不仅向大中学生优惠提供半价的报纸及其电子版, 还设有专门机构精心编辑、出版每月一期的“课堂版”。报纸内容深入浅出,将身边生活与金融理财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有很强的可读性。
通过报界的艰苦努力,美国报业开始出现复苏势头。据美国报业协会最新年度报告称,报纸仍然是美国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值得信赖的重要途径之一,并且在继续革新和扩大通向读者的渠道。随着广告投放的正向回升,美国报业整体经济日益改善。虽然2007年美国报纸的日发行量下降了2.5%,然而,读者人数却是2006年的两倍多。当然,美国报业危机的警报还未能解除,美国报业的复苏依旧长路漫漫。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