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处理的先驱们编辑本段回目录
今天,邀请原邮电研究院三室的王济东、陈作人、肖金卯、卢孝同、丁文华座谈。他们从1964年开始就投身于汉字快速通信与处理的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完成的“电报译报机”,投入产业化生产,承担了全国30年的公众电报译报,设备还为中科院计算所作计算机外设使用,供新华社、石油部、军队等使用。
据新华社说,当年“九大”时,收到各地大批电报,全靠译报机自动打印,还用了一个多星期。要是人译电,工作量不可想像。
左起:丁文华、王济东、卢孝同、陈作人、肖金卯
现在电报已经被互联网淘汰,但是他们的功绩却不应遗忘,是中国汉字处理的先驱,也是科技创新的典范。
1,完成了近万汉字的“20X20”点阵,全室几十人参加。
2,使用了首创的点阵压缩技术,节省了存贮容量;
3,完成上述汉字的磁心存贮和自动译码;
4,将上述汉字点阵快速打印。
可惜,由于邮电部的几经变动,技术档案丢失、损毁,设备没有保留,电信博物馆也没有收藏。
王济东说,打印头是这样做的。
今天,原项目组在京的几位同志座谈了工作经过,居然发现有位同志还保存了一本《译报机》书,供用户学习使用的珍贵资料,还居然保存了一部分图纸。又从王济东家中,找到历史照片。
王济东的山西省人民代表证和山西省国防工业劳动模范奖章(在座的人中,还有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呢!)。
这项工作是当时邮电部6401会战工程下达的快速通信的组成部分。由三室301组的同志提出技术思路,得到梁建院长的大力支持。使用了738厂刚研制的3毫米记忆磁心,当时哈军工的晶体管计算机也才刚问世。
王济东在候马邮电部七所参加计算机成批投产。
三室的同志,难得到北海游玩,加班是常事。
室主任沈德圣(后右四),项目组成员澹台育生(前右二),照片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参加了中国首次为汉字拆分成点阵的工作,是用灯光照着字模,画在绘图方格纸上的,可惜没有保留下来。
这是30年后做的手机汉字点阵(16X16),当年的点阵比这要精细。
他们,先做的是逻辑布线,然后升级为“程控译报机”。
1969年,在梁建院长的领导组织下,任务顺利完成。9月25日,新华社报道,当晚新闻联播广播,次日《人民日报》见报。梁建院长第二天,见到项目组的人,就非常高兴地问听到广播了吗?
这些20多岁,多数是从毕业开始就参与这项工作,4-5年后,做出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贡献。在这项工作之后,在座的人又做出许多新的贡献,包括为发射首颗卫星完成的数据传输等。
一个人,难得有参与重大科技进步项目的机会,他们抓住时机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奇迹。大家回忆说,当时的邮电部领导,科技司和院长们给了大家极好的工作环境。
欢迎大家支持“中国计算机史料调研”工作!
回顾历史,继续创新,增强国家实力,目标小康社会。(作者:徐祖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