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世瀛展示中关村第一家民营科技机构1980 年成立时的办公室照片 摄影/ 白沙
中关村第一批创业者,有谁迄今还活跃在舞台上、在论坛和媒体上广泛传播理念?有谁说起创业史总会泪流满面、激动不已?有谁在任何场合都不避讳对中关村的爱?
……符合以上条件的人,只有一个,他就是纪世瀛。
我很喜欢采访纪世瀛,因为不论问到什么问题,他都能有条有理地回答,也从来不回避,如同聊天般畅快淋漓;我也害怕采访纪世瀛,2001年第一次见他的时候,我就发现,写这个人,很容易被他的情感所牵制。他是一个很感性的人,要想理性地去对待他的创业故事,需要一点道行。
不过,这一次的采访,我反而比较轻松,因为主要是让纪世瀛作为第三方,以他的视角来解读中关村。而他之所以爽快地接受采访,一是因为中关村20年,对中关村有着深厚感情的他,不可能拒绝这样一个话题;另一个是因为,我事先说好了,创业故事大家都不陌生了,我要采访的是他对于中关村20年变化的看法和体悟。
纪世瀛在《中关村创新谱》新书发布会上,喊出了“中关村精神万岁”,直到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中关村20年之际才成文,8000多字一气呵成;他没有选择上书中央的方式,而是通过媒体发表了“中关村发展的五点建议”,他数次强调,这是他思考多年的思想结晶,正是他认为目前中关村发展的当务之急;而在这一次采访中,纪世瀛用成功和失败的辩证关系,带我们重温中关村的过去、展望中关村的未来。
“这一辈子一定要做成一件事,否则就跟猪一样。如果像猪一样活着,我宁可现在就死;宁可在战场上死,绝不做懦夫。”
一条路走到“黑”
纪世瀛是个很拗的人,他骨子里就透出着“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儿,而且认定的事情,绝不后悔、绝不妥协。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打不死、捻不死、劈不死的纪世瀛”,这点让记者想到了关汉卿“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如果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纪世瀛能够有今天可以载入中关村和中国民营科技史册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缘于他的性格。
“我4岁逃荒当和尚,我没有退缩;我大学毕业被打成反革命,我没有气馁;我反林彪也是贼心不死,被查抄的时候,手里一分钱没有的时候也没有灰心;被人砍27刀的时候也没想到死;被批判多少次‘纪世瀛不投降就让他灭亡’,也不灭亡,打不死、捻不死、劈不死的纪世瀛,就是这样。我得过两次癌症。2006年7月我被宣布胰头癌,这是癌中之王,宣布我只有8个月的生命,我跟它斗争,后来好了;2007年又宣布我有胆管癌,只有3个月的寿命,我也没在乎,也好了。我从来没有害怕过,性格就是这样。”
虽然“中关村第一人”,更多地会提到陈春先,或者是将纪世瀛和其并称。但是,从对二位的了解来看,陈春先是思想指导者,而纪世瀛是典型的实干家。无论是北京市等离子体先进技术服务部,还是后来的北京市华夏新技术研究所,纪世瀛都是那个奔跑在第一线的人,所以,“中关村第一闯将”、“马前卒”、“排头兵”,都是对他很准确的评价。
在服务部因为“7元钱津贴”而被查账盯梢的时候,曾经和纪世瀛并肩作战的科技人员,有一些退缩了,“这种非法所得,算不算贪污,会不会治罪?”知识分子在“钱”的面前心虚了。但是纪世瀛没有想过退缩。“这是我的人生观决定的。我宁可轰轰烈烈,绝不默默无闻。”
经历了创业的各种艰辛和阻挠,在1983年才刚刚得到中央“新技术扩散大方向正确”的服务部,成立华夏所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然而好景不长,1984年开始,一场持续了6年的官司,结束了中关村第一家民营企业。
当时,华夏所和中科院有一项微机开发的合同。纪世瀛他们向银行贷款了275万元才得以完成,本想这笔大生意将给华夏所带来新的生机,没想到在合同执行的最后一天,器材供应站竟然提出终止合同。一大批微机压在手上,开发支出无法支付,贷款也无法归还,华夏所面临的是生与死的问题。然而,经过6年诉讼的几次胜败,1989年北京市最高人民法院最终判定华夏所败诉。纪世瀛是在去开发布会的路上得知这个消息的,当时的他,西装革履,要在北京市民营企业家协会成立大会上正式成为第一任会长。得知全面败诉的消息,他的心情可想而知。
没过多久,广州法院带着陈春先办齐了手续,到华夏所把封在仓库里的全部物资、文字资料、全部查封清单,统统搬走了。纪世瀛抱着自己亲手写的公司牌匾,希望能够留下来,然而法警却“不留情面”,将牌匾扔上车,呼啸而去。纪世瀛看着两手的献血,他知道,那个紫色门面的华夏电器公司将从“中关村一条街”彻底消失。
此后,他的身上只剩下237元钱,二十几个员工抱头痛哭。纪世瀛只有一句话,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站起来!至今仍活跃在中关村的北京市理化应用结束研究所,是华夏所的衍生,是中关村开篇历史的延续。纪世瀛说:“原形沉没于大海,但人还在,精神还在。”
每次回忆历史,纪世瀛都会泪流满面,那些历历在目的历史,总让他难过。然而,如果给他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他说:“我还会这么做,我觉得此生无憾。”
“所有的改革最关键的在于突破,想在原来的体制内做,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研究了世界改革的规律,所有大的改革,一定是在体制外突破的。所以我认为我们的这个选择并不是一种冲动,包括陈春先、我和崔文栋,这不是一个人的行为,是一代人,是一代具有超前思维和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经过冷静的、深刻的思考,这是一种世界性的思考,而不是个人的、站在中关村来思考,是站在世界的高度来思考的。在当时的环境下,应该说我们选择了一个最正确,而且至今认为是最好的方式,因为没有其他的方式。”纪世瀛说。
“我印象最深的是失败者,是那些在长征路上牺牲的人,真的。因为他们的贡献最大,他们不惜自己的生命,交了巨额的学费,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长征路上牺牲的人”
在采访的过程中,纪世瀛这个一直在创业的第一线、做了14年民协会长帮助企业解决过各种问题以及创办中国第一家企业家大学的人,对于中关村成功和失败的典范,沉思了一下,摇摇头说:“太多了。”
怎样的企业算成功呢?他说:“成功没有标准,只要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就是成功。最近香港有一个人写了《什么叫成功》,说3岁不尿炕就是成功,20岁懂得性爱就是成功,几十岁有个家就是成功,到老了80岁也不尿炕就算成功。比如我算不算成功?我觉得我很成功,我一个乡村的孩子,做了很多事情:中国经济民营化是我提出来的;我当了14年北京民营科技企业家协会会长;我写了6份万言书,中央领导都批示了。因为我的促进,出台了两项重要的政策。我觉得我很成功,我造林啦;一些企业家虽然成功了,种的树再大,只是一颗树。这不是说我比他们成功,是一种自信成功,相信自己没有白活这一辈子。”
1992年,同学聚会的时候,同学们都说纪世瀛是他们中最成功的。他说不是,因为他比不了柳传志,比不了段永基。但是,他的一个同学说了一段话,让他对成功有了新的理解:世瀛,你非常成功。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卖冰棍,如果10年没被人赶走,也没垮,地痞流氓没把你欺负死,工商税务也没把你罚死,执照也没有被吊销,你还健康地活着,你就是成功的人。何况,你纪世瀛在中关村顶天立地十几年。“每个人对成功的看法不同,不要去攀比,比史玉柱、比张瑞敏,不用,不用。我想做的事情做好了,对社会有贡献,对自己有好处,对企业有发展,好了,这就是成功了。而且这种成功不能用量级划分。成功没有量级,也没有标准,是一种感受,是一种实现的方式,是一个过程。”纪世瀛说。
“其实,我印象最深的是失败者,是那些在长征路上牺牲的人,真的。因为他们的贡献最大,他们不惜自己的生命,交了巨额的学费,才有了今天的成果,包括陈春先,包括信通锒铛入狱的金燕静……很多很多死了的人、失败的人,他们更可敬。老一代的人,走到今天还在站着的,神气活现还走上主席台的人,就我一个人。但是我并不认为我是最杰出的人。最杰出的人, 可能现在都不能站在台上了。至于柳传志、段永基,还有现在成功的人,他们是幸运者,也是英雄;但是已经失败、倒下的人,并不亚于这些人。我常说一句话,中关村的历史是成功的人和失败的人共同创造的,千千万万不要忘记那些失败的人。中关村如果不记得他们,是缺乏最起码的良心。而且,实际上他们身上积累的经验和教育,更值得之后的改革者和建设者吸取。”这段话,让记者将寻找中关村20年里那些成功的、风光的人物的同时,将眼光同时转向了那些称不上成功却缔造了中关村历史的人。
失败的教训对于中关村一代又一代的创业者来说,比起成功的经验更有意义。这点,纪世瀛是坚信不疑的。纪世瀛现在主要的精力放在他创办的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而“办这个学校最基本的道理就是要传授中关村的创业者们用血、汗甚至于生命积累下来的那些经验和教训。企业家失败的教训很多了,比如战略定位啊,比如法律知识的缺乏啊,比如对整个中国国情的不了解啊,比如错误的判断啊、误入歧途啊。成功的人都是一样的,失败的教训却是千奇百怪。我就这样说吧,你只要告诉他哪儿有坑,你所有失败的原因都知道了,就无路可走,就只有走向成功了;可是你真要向成功走,就必须把所有失败的路都认识清楚。走很多很多的路你都成功地走过来了,只要有一个陷阱,你就死亡了,所以,教训之重要你从我这段话中就可以看出来。比如说你打了很多胜仗,可是就一仗,一颗子弹就把你打死了,你就死在一个教训下,所以一定要研究教训,研究失败,比研究成功重要。”
“中关村不能万岁,中关村也不能拷贝,只有中关村精神能够万岁”
中关村精神万岁
作为第一代创业者,以及为民营企业奔走呼号多年的人,他所能传授给后来企业的是什么呢?“是精神,是中关村精神,是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精神。最近我写了一篇《中关村精神万岁》的文章,虽然字数不多,只有8000多字,是我用了一天的时间写出来的,但是我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思考。实际上你想想,中关村不能万岁,中关村也不能拷贝,只有中关村精神能够万岁。这种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要觉醒的精神,是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那种大无畏精神,那种创新改革的精神,那种奋斗拼搏竞争的精神,冒险的精神,那种创新创业的精神,那种创造精神,那种诚信精神,学习精神,民族精神,社会责任精神,还有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就是新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也就是说,中关村人就是在这样的中关村精神的不断形成和鼓舞下,突破了原来旧的机制,从创新的路开始,一直走到创新中心。”
纪世瀛在他“中关村发展的五点建议”中,第一条就是打造中关村精神和中关村人的品牌。他认为中关村精神需要我们总结和弘扬,中关村首先应该将中关村精神和文化传递下去,否则中关村也会像CBD等其他的商业区、开发区一样。
他将中关村精神总结为,“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核心;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主线;持之以恒的创造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基石;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前卫;敢于牺牲的冒险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本性;敢于拼搏的竞争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脊梁;始终遵循的诚信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生命线;求实求是的学习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底蕴;“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基本宗旨;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归宿;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重要延伸。”
不能忘记一个规律: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大于技术创新,永远排在最前头,永远。这就是纪世瀛的理论,也是切身体会。
中关村发展的现实问题
说起创业环境的变化,纪世瀛无比感慨,“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的曲线是从0坐标以下到以上。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号召大家改革,但是那个时候是0以下,在水面以下。那个时候提‘两不四自’,还是像‘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呢。你想,又查账、又封门、又跟踪、又盯梢,各方面反对意见,家庭不支持,社会不支持,同事们担忧,政策没有,开账号不行,刻章不成,人家都觉得你是个怪物。现在的企业都是捧在手心里了,完全完全不一样。在这么好的创业环境里,肯定成功的企业更多。”
不过,针对中关村发展现实,纪世瀛有一些观点是引起争论的,比如中关村何以成为今天的中关村?他始终认为关键并不在于人才荟萃、科技成果累累。“没有纪世瀛,没有陈春先,没有‘两不四自’(不用国家编制、不要国家投资、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没有民营科技,没有中关村精神,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中关村。不能忘记一个规律: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大于技术创新,永远排在最前头,永远。这就是纪世瀛的理论,也是切身体会。”
由此,他强调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创新的源头在哪儿?在市场,在人类进步的需求。你想想,谁连接了科技和市场?企业。”正因为他的努力,企业是创新主体在今天已经是个被普遍接受且没有争议的说法。
当记者问到为何中关村企业众多,但是像联想这样知名的国际型大企业却始终没有不断涌现,纪世瀛非常直接而坚定地说:“这个说法就有误导。我们发展中关村园区和国家经济,一定不要光看大家,一定要看中小企业,千百万、数以亿计的中小企业的经久不息的创业活动,才是真正的中国的动力。所谓那些大企业不过是一种标志,不是能起绝对作用的。而且未来不属于大企业,未来属于中小企业群,属于草根阶层,一定是这样。”
“很多政策向大企业倾斜,这恰恰是我们国家的悲哀。所有的人都盯着大企业,这是错误的。我的五点建议其中有一个,就是把眼睛盯住中小企业。中关村、中国和全世界的希望,都在中小企业身上。为什么?因为全世界的经济都从管理型经济转型为创业型经济。管理型经济是大企业起决定性作用;创业型经济是中小企业起决定性作用。”为此他真是有些着急,恨不能让所有的人都意识到这个重要的问题,“大企业用不着那么多。有一次座谈会,方正的老总说到资金的事情,他说他一个电话,15分钟一个亿到账。银行求着他们贷款,他们不贷款,我上市公司,贷款干嘛?而中小企业为了10万元,求爷爷求奶奶要不来,这是悲剧。一个做爹妈的,只注意50岁的儿子,不注意在幼儿园的孙子,我觉得是错误的。”
我始终不相信一些人说的,年轻的一代只知道挣钱,只知道你爱我我爱你,只知道为自己,我不这样认为。这代人是在彷徨、徘徊,但是他们在寻找新的人生,他们一定会找到目标
中关村真正的希望是当代年轻人
纪世瀛认为,创业激情和报国之心对于创业者来说非常重要的。“很多人说这是垮掉的一代,我始终不这样认为。我觉得中关村真正的希望就是当代大学生代表的当代年轻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会越来越强,而且是提高了的责任感,不完全站在我们当时的高度。我们当时是突出政治的,完全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报国感情;而新一代的责任感是更加务实实在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他们心里,同样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我是中国人。”
说到这里,他提到了此次汶川大地震,“这次抗震救灾我特别特别受感动,如果任何人,对新一代失去希望的人,这次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唤醒他们对中国新一代青年的新的希望,真的是这样。所以我相信,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或者中关村精神的弘扬,对新一代人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是个乐观主义者,也是个预测学者,我认为我们真正的希望,中国最大的资本,就是年轻的人力资源。我始终不相信一些人说的,年轻的一代只知道挣钱,只知道你爱我我爱你,只知道为自己,我不这样认为。这代人是在彷徨、徘徊,但是他们在寻找新的人生,他们一定会找到目标,那我们这代人有责任引导他们,新闻媒体有责任引导他们,老一代革命家有责任引导他们。当他们听到枪响的时候,他们一定是勇敢的卫国战士。”
在谈到“现在中关村面临园区泛化、优势弱化、政策变化的‘三化’问题,未来中关村该如何应对”时,纪世瀛变得激动起来,“利用政策优势只是暂时的,利用中关村精神、文化的优势才是中关村的发展根本。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不能总是一个实用主义的态度。中关村的连锁店就是典型的实用主义,政策机会主义。中关村怎么能搞连锁店呢?什么门头沟也是中关村?这不是瞎扯吗?就是为了享受这点政策!纯粹瞎闹!这就是重大教训之一,到今天也没醒!这种复制是没有意义的,只是给脸上贴金,给那个地区点实惠。”
这正是纪世瀛一直大声疾呼的事情。他在“关于中关村发展的五点意见”里,提出突出核心区的作用,发挥中关村核心战略。“已经连锁店了,我没办法,我突出核心区海淀区的作用,真正的中关村核心战略。”
除了进一步加强中关村文化建设,打造“中关村精神”和“中关村人”的品牌;中关村应当把主要注意力倾向中小企业、草根阶层;进一步强化中关村核心区的作用,加强中关村核心战略的研究,还有两点建议是:进一步提高中关村的创业活跃度和市场自由度;进一步弘扬中关村的龙头文化,在改革开放的潮头发挥引导潮流、当仁不让的作用。
结语
纪世瀛从来不掩饰对中关村的爱,“因为它是中国的希望,因为这里有千百万个纪世瀛。而且,还会有很多的人聚集到纪世瀛的队伍里。我自己很自豪地说,如果中国出现1亿个纪世瀛这样的人,中国会提前一个世纪走入全世界最强的队伍,成为NO.1。”依然是纪世瀛特有的自信和激情澎湃,以此作结。
活力——民营科技企业的代言人纪世瀛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中关村,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的会长纪世瀛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为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为了保护民营科技企业的权益,他奔走呼吁、疏通渠道、沟通信息,人们都称他是民营科技企业的代言人。
22年前,纪世瀛与陈春先一道创办了中关村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实现了他的科技报国梦想。22年后的今天,已经年过60的纪世瀛,仍在不辞辛苦地为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四处奔忙,排忧解难,他说:我是过来人,我知道创办民营科技企业的艰辛,能为更多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铺路、搭桥,是我最大的愿望。
纪世瀛:1980年10月23日,我从一个最高的科学殿堂中国科学院,下海至今已经有22年的时间,这22年的春秋,我走过了一条非常不寻常的路。我非常荣幸的是生活在中国的第一村 中关村,而且在中关村点起了一把火,看到今天能够星火燎原,中关村园区变成这样一个,当时做梦都没有想到的这样一个情景,我为自己走过的一生感到非常骄傲。
1990年,北京民营科技企业家协会在中关村宣布成立了,纪世瀛被协会委以重任,担任了会长。接受这样一个服务性质的工作,纪世瀛毫无怨言,非常投入。他一干就是12年,连任了三届会长。在这12年中,他把自己的企业交给了副手,全身心地扑在协会的工作上,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搭钱、搭车、又搭精力,不为发财、不为做官,只为了不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
纪世瀛:我当了十二年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会长,人家都不理解说你卖这么大的力气,拿出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干这种事,既发不了财,也升不了官,你为什么?
我知道创业有多艰苦
Ø;我经过那么多磨难,不能让我的同伴也经过那么多磨难。
Ø;我常说的一句话,办一个企业容易,但是要探索一条路很难;种一棵树很容易,要造一片林很难。
知难而进的纪世瀛把能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看作是自己不容推卸的职责。在实实在在的工作中,他把协会办成了"企业之家"、"企业之友"。
纪世瀛:在国企改革当中,我们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像新奥特,要收购国企债转股的股权,遇到一些困难,我们就去调查,去研究,给我们的贾书记写信,然后贾书记就作批示,然后大家共同来推动,现在已经有了眉目了。 企业比如说在跟生产队的合作中遇到困难,遇到矛盾了,我们出面去协调,人家还是很尊重的,尤其是会员的合法权益受到了损害,那个时候(企业)就像找自己的家一样找协会啊,我们协会报纸的记者、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亲自到现场去,帮助解决问题。
纪世瀛从小生长在北京昌平的农村,有一句话他经常挂在嘴边:我是喝家乡的水长大的,用自己的能力报答家乡父老的养育之恩是我的夙愿。当我们摄制组一行来到昌平纪家窑纪世瀛的老家时,看到了纪世瀛对家乡的回报。
纪世瀛:在我的家乡,在九里山下,我要建立一个科技园,叫北京民办科技园要把我的家乡改变面貌,要把它纳入中关村园区的整体规划,我们建立学校,建立一个高等的研修学院叫世纪英才高等研修学院,也是为了振兴我的家乡。
看到我的家乡,九里山下,机械轰鸣,大楼马上就要起来,对我是一种心理上安慰,心理上的归宿感。
纪世瀛从山里走来,高中毕业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成为科学家严济慈的学生;1973年31岁的纪世瀛调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成为等离子体研究室最年轻的工程师。纪世瀛的人生尽管有曲折有磨难,但他凭着自己的努力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俗话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了不起的女人在支撑,纪世瀛说支撑他的女人是他的母亲和妻子。
纪世瀛:我非常感慨的就是我背后有两个伟大的女人,一个是我的母亲。从小对我的教导,含辛茹苦地把我培养大,送我上大学,期望我能够为社会做点贡献。一个就是我的爱人,当我最困难的时候,当我下海挨批判的时候,被人冷嘲热讽,她含着眼泪顶住了,支持我,她对我的安慰的一个办法,很简单,外边受批判了,回家一定是包好饺子等着我,我每每吃着饺子的时候,真是热泪盈眶,没有这种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
结束语:纪世瀛是一个成功的人,他的成功在于无论是做技术员、企业家还是当会长,他都始终为实践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纪世瀛是一个坚强的人,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他从不向困难低头;纪世瀛又是一个重情义的人,对母亲、妻子以及老师、朋友他始终心存感激,知恩图报。
http://www.sciencenet.cn/sbhtmlnews/2008/7/208232.html
http://news.chinabyte.com/338/16353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