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6261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8-22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Robert Cailliau
Robert Cailliau
乔纳森·弗莱切
乔纳森·弗莱切
迈克尔·哈特
迈克尔·哈特
V. A. Shiva Ayyadurai
V. A. Shiva Ayyadurai
Scott Fahlman
Scott Fahlman
Alan Emtage
Alan Emtage
互联网中年危机
互联网中年危机
Rick Adams
Rick Adams
Mark P. McCahill
Mark P. McCahill
Peter Scott
Peter Scott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Kevin MacKenzie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Kevin MacKenzie,网络表情符号之父。

1979年4月12日,由于计算机文本操作界面的单调,Kevin MacKenzie建议在E-mail枯燥的文字中加入一些表情符号,比如“-)”表示伸出舌头等。他的建议多次引起争论,最后被广泛应用。

目录

表情符号的发明编辑本段回目录

  1979年4月12日,由于计算机文本操作界面的单调,Kevin MacKenzie建议在E-mail枯燥的文字中加入一些表情符号,比如“-)”表示伸出舌头等。他的建议多次引起争论,甚至有人公开表示反感。但最后还是被广泛应用和流传,同时也更多地被修改、扩充和应用到网络的方方面面。比如大家常用的聊天室、ICQ和OICQ中,各种表情符号经常使用,用得最多的当然是“:)”笑脸了。表情符号的发明让人类的喜怒哀乐准确地反映在网络之中。可以这么说:如果你在网上虚拟出的形象是条龙,表情符号就是那点睛的一笔。

表情符号的诞生,链接世界的:-)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从网上看到我的这篇文章,你一定知道那标题是什么意思。但是你可能不知道,距离这个小家伙诞生已经25年了。1982年,一位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斯科特·费曼(Scott E. Fahlman)创造了它。

上世纪80年代初,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学院(这也是美国第一个计算机学院)普遍的在使用在线电子公告板(online bulletin boards)讨论问题。但是由于当时电脑的普及程度以及使用人群的关系,不难想像这多半是些严肃的问题。而且还时不时的发生“flame war”!(这个词汇就源自这一时期,表示UseNet上的激烈讨论)

偶尔有人想在上面张贴一个桥段,却往往适得其反。我在这说“桥段”而不是“笑话”,就是如同汉语一样。很多英语中的幽默需要配合身体语言和说话时的语调才能理解。而只用冷漠的文字,往往会引起另一场“flam war”。想一想,经常经历一场又一场由幽默引发的争吵是多么让人无奈的体验。

作为一名计算机语义学的专家,斯科特打算用一种文雅的办法解决类似的争端。他尝试了很多种为那些桥段做“标记”(joke marker)的办法,最终键盘上的符号给了他启发。19829月的一天,人们在公告板上看到了斯科特的帖子:

“我建议用下面的符号来标志笑话:

:-)

……至于那些严肃的,用这个:

:-(

斯科特本人的设计初衷就是,简单的符号不仅容易理解,而且能被所有ASCII编码的计算机识别。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想法不仅被大家认同了,而且仅在短短几个月之后。公告板上就出现了一串列表。斯科特的绝妙创意,激发了其他人的创作灵感。越来越多的表情符号诞生了,而实际上由斯科特创造的则只有上面的两个以及 ;-)  :)

从那时起(甚至一直到现在),斯科特的发明不断的遭受质疑和反对。很多评论家认为这种方式破坏了人们对文字的认知结构。对此斯科特很少发表言论。同样他也没有注册专利或申请版权保护。按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他送给世界的礼物。

斯科特当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创作有如此重要,自然就没有保存原始文章。这个遗憾后来被技术人员解决了,他们还原了当时的帖子。虽然这个结果还有争议,但是斯科特本人还是认可了被还原页面标注的时间。1982919

伴随日后HTML的推广,这小家伙以及它的同伴在全世界疯狂的增长和出没。确切的讲,在HTML出现的时候,这些表情符号已经是一种亚文化了。当时很多符号的使用形式和表意已经成为定式。微软(MS)和美国在线(AOL)最先在自己的软件中对这些符号进行转译,也就是把它们转化成相应的图形。目前几乎所有的即时通讯工具(IM)和电子公告系统(BBS)中都包含转译代码,键入一个可译(内置)的符号,在输出的时候就会看到一个类似图标的对应图片。

而且这些小家伙在全球出没的时候几乎不会遇到任何“语言障碍”。因为它们是符号,通用的“语言”。小可爱们在全世界落地生根,在不同语种中不断诞生新的成员。而80年代后期在日本产生的日系表情符号是其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个家族,其现在的成员数量已经庞大到难以计算。虽然数目庞大如斯,但是在泛汉语文化圈生活的年青人基本都可以轻松的辨认其中的大部分成员。

日系的表情符号和英文中的表情符号很容易区别,因为外形就截然不同。英语系中的表情的都是横版的,换句话说就是当它们顺时针旋转九十度的时候才是一个图像的形态。而日系的符号则是竖版的。比如 :-) ,这个家族的元老在日系中的形态则是 ^_^

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是主要有如下几点:

首先,日语中的字占用两个字节,而英文中的一个字母则占用一个字节。所以书写的结构就有所差别,而且在字符映射的时候采用“全角”标点。好奇的读者可以在全角模式下尝试输入一下它们家族的始祖,就能明白二者的区别了。

其次,日语(汉语同样)在计算机显示的时候需要经过字符映射。也就是说能够使用日语的计算机系统肯定会包含所有的英文字符和标点。而能使用英文的电脑却不一定可以支持日文。所以日本人就有了更大的创造空间。

再次,也是令日系符号能迅速膨胀的关键因素就是。日本有发达的动漫产业,很多漫画家都是用相近的夸张表情来传达比如“喜悦”“惊恐”等信息。在表情符号传入之前,这些表情已经深入人心(很多历史上的经典动漫也诞生在80年代)。所以给日本人有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和可利用元素。日系的符号基本都可以找到在漫画作品中的对应元素,现在向西方人解释这些表情的最好办法就是给他们一个对应的漫画形象。

最后,由上至下的书写格式是泛汉字体系的传统书写方法(目前大陆已经不使用,原因不赘述)。所以在创造这些符号的时候首先会从书写习惯入手。

还有就是早期的电脑图形界面很原始,当时还普遍的使用“制表符”一类的东西。那时用简单的符号创造有趣的图形就成为了一种乐趣。至少我当时就以此为乐。以后也出现了许多跨行的大型表情符号版本。

日本的动漫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影响力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这些家族的新成员很容易就被亚洲的网民接受了。进行表情符号的创作也非常的简单,每个人都可以加入。那些被普遍认可的创意则会流传的越来越广泛。

正如斯科特所言“我可能只是早期的发明人之一”,也许你昨天在咖啡厅遇到的女孩就是其中一个风靡世界的表情符号的发明人。现在表情符号的数目已经难以统计,而且每时每刻都在增长。使用不同语种的人们创造着不同新成员。但是目前仍维系着“横版”与“横版”两大家族的局面。(实际上你很难创造出“斜版”或其他什么版了)

比如汉字(日语同样使用)“囧”就表示失意;而这个失落的表情 (-_-;) 则来自泰国颜文;还有很多符号在文化的交汇中产生,比如:

Or2   左向失意体前屈;

STO  右向英文半角版,更方便西方人阅读;

rz  双语结合版,估计斯科特很难打出来这个版本;

rz  下巴张开的程度加深版;

on    迷你版;

rz  假面超人变种版;

……

在经历了电子公告板、email、在线聊天室、即时通讯软件的普及过程之后。手机也加入战团。因为用手机的小键盘编辑信息实在算不上是一种愉悦身心的体验,所以表情符号成为了绝佳的替代品。不仅节省时间,而且还能很有效的表达自己的心情。进而出现了很多手机版本,虽然目前很多手机厂商已经预存了几种基本表情,而且在不同厂牌手机中也实现了传递,但是这远远无法满足大家的创作热情!

家族成员持续增加中…… :-)

 可爱的小家伙们

 

参考文章:《把:-)带到你屏幕上的人》,The Man Who Brought a :-) to Your ScreenOlga KharifBusinessWeek2001.4.23

          《微笑的人们》,Smiley's peopleNeal StephensonThe New Republic1993.9.13

          《微笑的学问:-)》,Smiley Lore :-)  Scott E. Fahlman

还原的页面:http://www.cs.cmu.edu/~sef/Orig-Smiley.htm 

我了解的表情不过是沧海一粟,而且如果文中引用很多的话我就不知道怎么使用标点了(容易混同)!表情符号在各个语言中都引发了争议,但是大家从来没有削减过创造的热情。

此外在1976年,PLATOProgrammed Logic for Automatic Operations ,自动指导操作程序设计逻辑)的用户就开始创造一些表情符号了。但是形成机理以及完成的符号和我们目前所熟知的大有不同。或者应该说,我们现在熟悉的表情符号并不是源自PLATO,因为PLATO不是使用字符直接生成表情的。随着PLATO的隐退,当时的符号也不再使用了。

另外现在如果在网上检索表情符号的诞生会得到另外两个信息。一个源自国外一个源自国内。但是引文多出现在国内,这里简单解释一下。

第一则说法是,一个名为Kevin MacKenzie的人在1979412MsgGroup发出email提议在email中使用-)符号。首先Kevin是谁一直无从得知,其次MsgGroup指什么也无法查证,再次没有看到原始信件。后来有人称-)其中的连字符是指舌头而括号则是指嘴唇。很多人认为这是有意为了区分斯科特的设计而勉强附会的。我无从得知此说文源从何而起,综合多方原因不做采纳。

第二则则产生自国内。本来和本文关系不大,不应在文末列出。虽不知作者意图为何,但是基本可以推定是作者自己的杜撰。实在让人气氛,不得不说。该文题为《网络语言的特点和优势》作者署名王顺箐(复旦硕士研究生)文章发表在2004年第5期的《新闻记者》上。现在可以在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看到:

文章链接:http://www.cddc.net/shownews.asp?newsid=6464

请注意他关于表情符号产生(“3.键盘特征”段落)的一段,他把表情符号的产生地定为日本,并且把时间定为1986年。尽我所知也无法找到相关资料佐证。纵观全文,不难推断作者接触表情符号是从全角竖版符号开始的。因为文中他引用的全是全角符号,一些半角符号也被他勉强的用全角输入。他没有注意到符号走形了,或者他就不知道原来的样子。这样的话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把表情符号产生的时间定在1986年了,因为那一年被认为是日本开始网络服务的年份。我想他的逻辑大致如下:如果产生在日本,那么必然是在1986年后。既然要突出产生时间早那么定在1986年最好,反正无从考证。就这样,一个时间就被轻松的杜撰出来了。写作时他参考了三个文献,不知这个杜撰是否与这有关。

更加遗憾的是,他的文章已经被人引用了。就在前几天,在《成都商报》发表了一篇用他的文章拼凑出来的东西(没有署名)。在作者的杜撰下,一错更错,而且更加离谱。作者不仅使用1986年产生的观点,而且介绍说“最初的网络语言大都应用在即时聊天中,比如两个用QQ在交谈的人之间”。这个作者的不负责任更甚,他不知道当符号表情发明的时候还没有即时聊天工具。实际上,符号表情是首先被用在电子公告板上,大致同时被用在了email上,之后进入在线聊天室,最后才普遍的用在即时聊天工具上。而且在即时聊天工具领域对表情符号普及影响最大的是ICQ。让我们退一万步讲,权当他在说表情符号在大陆的历史。那也还轮不到QQ,而是其前身OICQ。而且那类软件正规的称呼是即使通讯工具,而不是聊天工具。可见第二位作者是最近两年才接触网络的,出于文责的考虑才作了“无名氏”。

文章链接: http://www.newssc.org/gb/Newssc/meiti/cdsb/ezk/userobject10ai1279234.html

我并不是想借此来说明自己接触时间长,自己写的就权威。太史公没有见过齐桓楚庄啊。写出来的东西并非都要亲身经历。但是一定要对自己的作品负责,更要对自己的人品负责。大家对文章的认可不是来自作者的功利心,而是责任心。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www.cyol.net/gb/it/2000-11/28/content_118554.htm
http://www.angeloliu.org/read-23.html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Kevin MacKenzie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