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3185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9-16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21个狗年》
《21个狗年》
《小王国》
《小王国》
《苹果传奇》
《苹果传奇》
《无尽的前沿》
《无尽的前沿》
《贝尔实验室》
《贝尔实验室》
《两个人的帝国》
《两个人的帝国》
《未来英雄》
《未来英雄》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贝尔实验室》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基本信息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贝尔实验室贝尔实验室
全书按历史顺序,主要以各主管任期为章节,系统介绍了贝尔实验室的创业历程、各个时期的管理思想、科技成果、研发模式等。系统介绍了贝尔实验室75年发展历程。

贝尔实验室: 现代高科技的摇篮/阎康年著 

作者: 阎康年

定价: 33.0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1999-12-1

河北大学出版社 674页 软精装
条形码/ISBN: 9787810286305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阎康年,中科院研究科技史的资深研究员。

 阎康年是中国著名的科技史专家,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多年来主要从事近代科学史的研究。主要著有《牛顿的科学发现与科学思想》、《卢瑟福与现代科学发展》、《热力学史》、《原子论与近代科学》、《通向新经济之路--工业试验研究是怎样托起美国经济的》、《贝尔实验室成功之道》、 《贝尔实验室——现代高科技的摇篮》等。曾多次到剑桥大学和贝尔实验室访问研究。
  在中科院开有《科学技术史讲座》,对科学、技术的发展颇有独到见解。
  1. 科学的定义:阎老师认为,科学是实证与逻辑相结合的公理化体系。这意味着,科学是基于实验的,重视数学推理的,看重怀疑精神的,体系知识。
  2. 科研方向的重要性:阎老师认为,对方向的正确把握,成就了卡文迪许实验室和贝尔实验室的巨大辉煌。而,正是对新方向的把握不当,使贝尔实验室在90年代以后开始,逐渐丢失优势。小布拉格对佩鲁兹的知识便是远见的表现。阎老师很欣赏杨政宁说的:选择一个正确的刚开创的方向,你将发现这里满地是黄金。
  3. 科研指导与科研环境:阎老师非常赞赏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学术氛围——领导“永不指导科研”,而是在挑选“right man”,并创造适合科研的环境,自由而宽松。
  4. 研发:阎老师非常看重研发的作用,认为中国企业的出路在于提高原创能力,提高研发能力。美国的AT&T, IBM, GE等都以对科研的投入而著名。
  注:上过阎老师的课,大有豁然之感。能在忙碌之外,享受一场盛宴,令人难忘。

简评编辑本段回目录

《贝尔实验室》一书,断断续续翻了很长时间,决定不看了。太过专业,让我这个专业人士读的都累。翻过的不多的部分,也记不得很多,脑子中只留下一个词语,一以贯之。贝尔本来是个声学家,产生了声音是否可以转化为电流的想法后,就开始从基础理论研究一直到产品制造的道路,他不懂电学、磁学和机械学,于是找来沃森、共同发明了电话,然后申请专利、办企业,最终完成了从科学家到技术人员到企业家的历程,从有想法,到穷其一生将想法实现,这中间体现的精神,让我只能是震撼中的惭愧。可以说,贝尔实验室的后来人员正是继承了贝尔的这种精神,坚持从基础理论出发,将一件事情进行到底,才能有了贝尔实验室的奇迹。比如负反馈放大器,就是贝尔人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的一个例子。

书中几个数字,很有意思。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后,从一八六几年开始发展,初始的发展模式是以爱迪生的‘切和试’为模式,从应用技术入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到一九零零年左右,工业大规模的发展,‘切和试’的道路进入穷途末路,开始了像贝尔实验室这样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依托的新的发展模式,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这种模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奇迹。历史不允许假设,但是或许可以复制。现在的中国如果可以等同一百年前的美国,那么可以预见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或许可以停止当代人太浮躁的抱怨,让耐心来说话。

愚公移山的故事应该改一下,改为智叟开山。说智叟面前有王屋太行两山。智叟渴望于山那边之风景,奋而开山研究。智叟发明炸药,然威力太小。小智叟改进炸药,然易伤人。小小智叟解决安全问题,有可实用之炸药。小小小智叟终于有炸药开山之工程方法,一条隧道贯穿王屋太行。愚公们给予热情的支持,于隧道口立智叟像,永示纪念。

本书介绍了贝尔实验室的创业历程、科学思想、人才培养、研发模式以及人文环境和贝尔实验室产生的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不断取得成功的秘密。
--------------------------------------------------------------------------------

编辑推荐
很难想象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缺了电话。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贝尔,但不会有更多的人熟悉贝尔实验室:该实验室成立于1925年,到目前为止产生了11位诺贝尔奖得主。这些并非事出偶然,本书记录了朗讯科技的全部秘密。
内容简介
你也许正在享受现代通讯技术所带来的种种便利,但是你是否了解这些技术的发源地--朗讯科技贝尔实验室?全书系统地介绍了贝尔实验室的创业历程、科学思想、人才培养、研究模式以及人文环境。本书会告诉你贝尔实验室产生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不断取得成功的秘密。

目录编辑本段回目录


编辑说明
前言
第一章 电话与贝尔
第二章 贝尔实验室成立的背景
第三章 贝尔电话实验室的成立
第四章 尤厄特和战前贝尔实验室
第五章 巴克莱时期
第六章 凯利时期
第七章 菲斯克时期
第八章 贝克任期内的科学成就
第九章 洛斯时期
第十章 梅奥时期
第十一章 斯坦泽恩时期
附录一 贝尔实验室历任总裁及其任期
附录二 贝尔实验室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附录三 贝尔实验室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的科学家
附录四 贝尔实验室获美国国家技术奖的科学家
人名索引

书评编辑本段回目录

那一个R&D的象牙塔——我读《贝尔实验室——现代高科技的摇篮》
樊春良

  提起贝尔实验室,世界科技界人士都无比钦佩,无比向往。它是一个闻名世界的英才之地,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创造和创新之源。仅诺贝尔科学奖,至今就已获得11项,是世界上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研究机构。就像我们今天每一个人都受惠于亚历山大•贝尔发明的电话一样,今天的世界同样受惠于贝尔实验室的许多发明。甚至可以说,没有贝尔实验室的一些重大发明(例如晶体管),世界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对于这样一个实验室,了解其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探究其内部的动力和活力,无疑是一项充满魅力而又艰难的研究工作。多年来,我们对贝尔实验室只有零星、片断的了解。因此,阎康年先生系统介绍 贝尔实验室75年发展历程的著作——《贝尔实验室——现代高科技的摇篮》的出版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它使我们对贝尔实验室的认识大大向前推进一步,并刺激着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作为一名业内后来人,我对阎康年先生表示钦佩。
  阎康年先生的著作在扎实史料(其中对晶体管发明等史料的发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的基础上,全书按历史顺序,主要以各主管任期为章节,系统介绍了贝尔实验室的创业历程、各个时期的管理思想、科技成果、研发模式等。用阎先生自己的话说,“这本书是事实和与发明有关的说明”(见该书前言)。阎先生也意识到下一步的许多重要工作:“相信关于贝尔实验室的研发、人才培养和激励性很强的治学环境与管理思想等方面的探索和分析,以及它得以持续成功的原因,都是广大读者十分感兴趣的。笔者愿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努力,期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以文章和书的形式与读者见面”。对于贝尔实验室,的确需要对具体重要问题做深入分析,也需要不同的角度认识。作为“广大读者”中的一个,在学到不少知识之后,我也生出一些看法,愿意说出来,以求教阎先生和高明者。也许对话和交流会加深我们的认识。
  在叙述“事实和说明”之前,有必要对研究对象做一分析。贝尔实验室是一个工业实验室。也就是说,是企业按自己的经营战略,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的R&D机构。这只有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因此,要想深入地认识贝尔实验室的性质,我们有必要放长眼光,把它放在几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中来看看。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来看。尽管我们今天常常把科学技术联在一起说,可实际上,长期以来科学和技术是在各自不同的传统之下前进的。科学是所谓“自然哲学家”的沉思和实验,新知识的发现是第一位的,应用是第二位的,甚至不考虑;而技术则是工匠们的发明、设计和改进,而发表新知识则是第二位的,或根本就不重要。当然,两者之间存在着互动。科学计量学的奠基人D•普赖斯曾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科学和技术是一对舞伴,尽管是在同一乐曲下起舞,但是各自按着各自步伐来跳。著名的科技政策专家C•弗瑞曼(C•Freeman)补充说,这个比喻很好,但是到19世纪后期,又有了新的乐曲,一对舞伴开始“面对面”贴得越来越近,越来越亲密。工业实验室就是这种亲密关系的原因和结果。也就是说,工业实验室改变了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建立起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系统联系的途径。自工业实验室建立后,科学和技术互动加强、转换加快,技术的发明、改进和发展是基于科学研究的想象和创造,同时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受着应用潜力的刺激和吸引。这样,形成的技术就有着异乎寻常的功能,渗透着“科学”的含量;同样,科学发现也深入到自然世界那难以想象的可能空间。正由
于工业实验室在科学和技术两方面的出色表现,有学者把工业实验室的建立称为发生在20世纪的“研究革命”
  这样看来,作为工业实验室的出色代表,贝尔实验室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两发面都有着惊人的成就,这恰是工业研究室这种制度创新所带来的科学与技术互动加强的自然结果。因此,我不同意阎先生说法,“虽然它是世界上各研究开发机构中获诺贝尔奖最多的,但那不过是它在研发工作中的副产品。它至今获得的专利超过了26000个,......显示出创新的活跃性。”(前言第3页)。这样说,我认为不恰当或至少会引起误解。显然,我们不能说获诺尔奖的晶体管的发明是贝尔实验室的副产品。这样说,会遮蔽贝尔实验室的全新的性
质和意义。同样,“现代高科技的摇篮”作为高级科普读物的副标题,没什么问题可说。但是用于科学的解释和说明,则毛病甚大。我不知道为什么阎先生对“知识创新”和“知识经济”可以提出正确的质疑,却采用了一个中国人创造的模糊词语——“高科技”,来描述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造。也许这个词所指是那些我们很少自己能弄出来的或很费力才能弄出来的东西,因此才显得那么“高”。我们研究和认识贝尔实验室,恰好是想揭开“高科技”底下的生产动力和机制,而不是再给它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这样说,绝不是对说法和词语上的挑剔,因为表达和词语代表这一种观念和思路。我想说的是,认识对于我们来说的新事物,首先是观念上的变革,新酒用旧瓶装是
不合适的。
  对于贝尔实验室,我们想问的问题很多。其中一个是:作为支持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和西方电气公司发展而建立的研究开发机构,贝尔实验室在通讯技术领域做出许多惊人的成就并不那么奇怪,但为什么像宇宙背景辐射、晶体管、信息论这样带有根本性的发现来自贝尔实验室?进一步问的是,它是怎样在求知和应用之间保持张力?《贝尔实验室》所述的组织管理理念为此问题提供了一些答案。1932年1月22日,曾担任过著名实验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助手的尤厄特发表了题为《利用基础研究成果于通讯领域》的著名讲演,它奠定了贝尔实验室目标定位和指导方针。他说使用“基础”这个词,应该理解为“它囊括了在谋求新知识的方法中得出的各种东西,这种新知识是新的或改进的通讯结构能够从中创造出来的要素”。至此,基础研究不再限于为技术应用和专利服务的实用主义范围,而是扩展到能够创造或改进通信结构所需要的一切新知识。(该书第74页)也就是说,基础研究不仅仅是技术应用或试验发展等具体环节的源泉,而且支持着整个通讯工业的生存和发展。这一思想可以说是观念上的重大创新。尤厄特之后各任研究总裁,虽然面临的具体情况不同,但始终坚持这一发展理念。但是,管理理念若是不与具体的研究过程结合在一起阐述,则很难把握住。虽然本书试图把每个时期管理者的理念和科技成就放在一章里阐述,之间也散见联系,但是科技成就多是结果的介绍,而不是过程。若是不对重大发现和发明的整个过程作一分析,我们还是难以把握贝尔实验室的创造性特质。比如,如果我们只知道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那么对贝尔实验室的认识只是多了一件事实。但是,我们若是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当时和贝尔实验室同时做半导体物理研究的普度大学的物理学家,鼻尖几乎碰到了晶体管却没有发明出来?通过分析即可发现,从项目决策的思想、研究的组织和研究过程整体体现出贝尔实验室的特质:大的方面,按公司战略选择对公司发展有广泛和持久影响的研究领域;小的方面,保证科学家相当的自由探索;组织形式上,则是尽力保持对同一问题感兴趣的不同学科的专家交流、接触;环境上,则为科学家培养“仪器意识”,即从召募新人开始,就想法让科学家对公司仪器装置技术感兴趣,从而对仪器装置技术显示的科学问题感兴趣。这样一种管理和机制,既能保持求知和应用的张力;又会实现早期管理者的思想——对研究人员的要求必须具备:第一是冒险精神;第二是提问的才智;第三是接受和应用的智慧。这样看,晶体管的发明也就不那么神秘了。
  历史事实从来不是死的,尤其是一段长时间的事实。选择事实和叙述历史,包含着一种解释。我对《贝尔实验室》一书按研究主管(XX时期)任期为章节阐释贝尔实验室的历程十分怀疑。这样做,虽然可以把实验室的大事包揽无余,但是这是实验室“家史”或“史志”的写法,宝贵的史料淹没其中,很难体现出实验室发展的历程,比如,我们从中看不出贝尔实验室自发明晶体管之后跃上的新发展阶段:在奠定了信息时代基础的产业——半导体产业的初期(50年代),贝尔实验室起着完善技术范式和扩散技术源(硅谷)的作用。也看不出,在长期发展中,贝尔实验室的学科设置和研究领域的变化与通讯技术发展之间应该有的关系。
  贝尔实验室有一个让人神往的名字:“R&D的象牙之塔”。在当今世界,配得上这样美名的地方稀少又珍贵。所以,我们对有关它的话需要追问。
(《贝尔实验室——现代高科技的摇篮》,阎康年著,“世界著名实验室传记丛书”之一,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33.00元)

(《中华读书报》2000年05月17日)

阎康年:贝尔实验室成功之道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简介

    贝尔实验室原是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的研发机构,1925年成立,从成立至今一直是世界上最大和成就最突出的企业研发机构,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按照A.G.Bell发明电话的研发模式: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三结合,巩固和发展起来的。1996年AT&T公司一分为三,它成为朗讯科技公司的研发机构至今。

1. 运作模式: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新产品生产-市场营销-信息反馈
2. 组织机构:总裁-几位副总裁-基础研究部、技术发展部、质量监督部、运营部
3. 通信技术研发历程:有线电话-无线电话-雷达与控制-微电子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计算机与通信联网-多媒体通信-蜂窝移动电话-无线与有线通信联网-通信软件研发
4. 规模:1925年3600人-二战时期5000-8000人-1995年29000人-2005年18000人。
   研发人员:基础研究人数占研发人数的10-12%,总经费的11%。
   新技术开发人员数占70-80%,占总研发经费的85%。
   2001年左右有博士4000人,硕士9700,研发人员约19000人。
5. 历程:1879年美国贝尔电话公司,1884年成立机械部负责研发。
         1885年美国电话公司,成立工程部,负责研发。
         1889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成立工程部。
         1925年在AT&T公司和西方电气公司工程部基础上,成立了贝尔电话实验室,科技人员2000人。
6.A.G.Bell的理想和建室目的
    A.G.Bell的理想:“我相信在未来,电线将把各个城市的电话联系在一起,某个美国人可以通过万里之遥的他乡直接用嘴巴通话……然而正像我做的那样,可以相信这一途径将成将电话普及到公众的最终结果,我将使你们所有人把我对这结果说的话牢记在心,所有现在的电话设施安排最后会由这个大系统予以实现”。
7. R&D定义:1934年, R: research,  D: development (发展),技术上可译为开发,R&D: 研究与发展
8.历任总裁                                                   
9. 主要成就
10.获得的诺贝尔奖

二、研发方针的转变

1. 办公室的方针
2. 研发方针的转变

三、成功原因分析

1. 在AT&T 和西方电气公司的机械部和工程部内孵化了大40年之久,研发政策经过多次变革和锤炼,研发人员已经具有丰富的经验,研发设施和经费的分配找到了可靠的方法,因而为贝尔实验室成立后的大发展准备了稳妥和可靠的基础。
2. 研发任务始终有极其清楚的认识和理解:以通信科技和产品的研发为重心,向其他科技和产品辐射。对任务的认识和理解随时间而俱进。
3. 锐意追求研发的原创性,并用以发展成型技术和产品开发,应为公司总是面对与先进的通信技术和产品,因此必须也只有从基础研究的原创开始,才能在激烈的通信产品竞争中取得优势,才能提高人类同性生活的质量。         
4. 英才荟萃、善于选择和培养杰出科技人才。
5.自由研究与团队结合。
6.创新是贝尔实验室的灵魂。
7.贝尔实验室良好的治学环境--研究的“伊甸园”。
8.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和市场营销诸要素的双螺旋结构图示。
9. 科、技、产、销的短程化和开闭循环。
10.科学精神和团队精神与作风。
11.成功是由成功构筑而成的。
12.成功源于上述各种原因和要素形成的系统工程。

录音下载地址:http://202.112.28.132/hust/lecture/1092.mp3

Word下载地址:http://202.112.28.132/hust/lecture/1092.doc

背景:美国贝尔实验室走向“最低谷”编辑本段回目录

随着职员接二连三离开,贝尔实验室最终离开了基础科学研究


图片说明:晶体管的发明是贝尔实验室获得了诺贝尔奖的贡献。
(图片来源:SCIENCE MUSEUM/SCIENCE & SOCIETY)
 
这里曾经诞生过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但随着职员接二连三的离开,物理学家们声称,曾经标志性的贝尔实验室最终离开了基础科学研究。
 
根据《自然》杂志的一篇在线新闻报道,目前只剩下4位科学家在贝尔实验室位于新泽西州的基础物理部工作。其他人要么选择了离开,要么被重新分配到公司的其他部门。Ronen Rapaport去年夏天离开了贝尔实验室,在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谋求到一个职位,他说,“四个人称不上一个基础研究小组,只能算一个单一项目。”
 
不过,来自贝尔实验室母公司阿尔卡特朗讯(Alcatel-Lucent)的负责人称,关于贝尔实验室“死亡”的报道很夸张。贝尔实验室研究副主任Gee Rittenhouse表示,基础科学仍在,只是不再是物理方向。他说,“我们已经将基础研究转变到包括数学、计算机科学、网络以及无线。”
 
建立于1925年的贝尔实验室一度被认为是全世界物理方面最卓越的产业实验室。在那里,晶体管和激光等发明不断获得诺贝尔奖。这些早期工作大部分都是由实验室当时的母公司AT&T资助的,该公司垄断美国电讯行业半个世纪之久。不过随着贝尔实验室在1996年被迫纳入朗讯科技旗下以及2001年电信设备需求大幅下降,实验室的情况迅速恶化。
 
在裁员压力下,2002年,贝尔实验室的声誉又大受打击。它的“明星”研究人员Jan Hendrik Schön被发现在大量论文中伪造数据。尽管一些人坚信,随着2006年朗讯与法国阿尔卡特公司合并,贝尔实验室将会转运,但事实却并非如此。阿尔卡特朗讯6个季度连续亏损,股票价值大减,公司董事长和CEO双双宣布辞职。
 
母公司的麻烦统统都反映在了贝尔实验室上。实验室职员级别减少,一些大楼被卖给了房产投资商,今年二月,贝尔实验室还关闭了一台档次最高的硅制造设备。
 
考虑到严酷的前景,许多科学家开始寻找新的工作,以避免可能的裁员。在动荡过后,有大约30名物理学家组成的精英小团体仍然坚守在基础研究领域,但现在,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也已经选择离开,寻求更加稳定的工作。美国国家标准化与技术研究所(NIST)的Vladimir Aksyuk曾是贝尔实验室的访问学者,他说,“公司已经不再能够支持研究了。在走廊里随便看看,有一大堆的空屋子。”
 
Rittenhouse没有否认,贝尔实验室关注的焦点已经发生了变化。不过,他表示,贝尔的研究需要与公司的需求相结合。2002年,朗讯已经将公司的半导体商业部分分离出去,从那时起,它的商业需求就不再是材料科学,而是转向网络。Rittenhouse说:“我们不得不调整物理研究组的重心。”除量子计算外,阿尔卡特朗讯现有的约850名研究者继续在高速电子学、微机械电子设备领域从事研究工作。“我们仍然能做好的科研,”他说。
 
不过对于Rapaport这样的物理学家而言,风平浪静的日子已经结束了。他从阿尔卡特朗讯带出的股票已经贬值得不成样子,以至于他都不愿意操心卖掉它们。“我可以把它们贴在墙上,作为对贝尔实验室的纪念。”(科学网 任霄鹏/编译)
 
 
更多阅读(英文)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贝尔实验室》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