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4369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10-01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新中国首次国家发明奖励
新中国首次国家发明奖励
中国科技史上的第一个规划
中国科技史上的第一个规划
第一期计算机训练班
第一期计算机训练班
最早的计算机专业
最早的计算机专业
仿制苏联计算机
仿制苏联计算机
计算机训练班
计算机训练班
计算机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计算机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748工程
748工程
7301会议
7301会议
《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第一期计算机训练班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记第一期计算机培训班(清华计五七班) 编辑本段回目录

  1953年暑期,我考入交通大学电机和电器专业本科。1956年夏天,我在沈阳生产实习。一天,带队老师通知我、杨天行、郑衍衡、熊云高四位同学收拾行李,明天动身去清华大学报到,他没说去北京干什么。班级党支部书记悄悄告诉我们说,是去学习《国家十二年科学规划》要发展的新技术,至于学习何种新技术、学多久、学完后到哪里去工作,她也不知道。第二天,我们怀着既兴奋又忐忑不安的心情,登上了去北京的列车。到达北京前门火车站时,清华大学派车接我们到清华园。
  第二天上午,凌瑞骥老师在他的住所荷花池宿舍召见我们一行四人。我想他大概是我们的“头头”了。他主要谈了派我们来清华的背景及学习任务。我记得讲话的要点有:《十二年科学规划》已把“计算技术的建立”作为重点发展项目;规划要求尽快培养出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中央决定举办若干期计算机培训班,第一期培训班由清华、交大电机系约30名三年级学生组成,你们就是第一期培训班的成员了,学习一年后发给清华大学本科毕业证书;为了达到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要求,在培训班开学前,清华先为你们补习一些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等班里同学到齐后,补习马上开始。他的讲话给我们很大鼓舞,大家知道肩上责任重大,也深感学习任务会很艰难,决心努力学习。
  很快,34名同学到齐了。其中13人来自交大(电机专业4人、工企专业王爱英等6人、发电专业胡道元等3人),其余来自清华。暑期补课开始了,班级代号是“计7”,课程有:“电子技术基础”由张家炘老师讲;“无线电技术基础”由马世雄老师讲;“近似计算”由孙念增老师讲;陆大紟老师为我们讲信号分析有关的课程。还有一、二门课程已经记不清了。上课地点在二院(位于清华学堂北面,与同方部毗邻)和三院(位于西大操场东侧,大礼堂北面),现均已拆除。由于时间紧、课程多,所以学习很紧,大家用功读书,无暇顾及其他事情,上海同学很少有去逛北京城的。北京夏夜很凉爽,不像上海那么闷热,真是天助我们能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
  1956年10月第一期培训班开学。多数课程由中科院计算所筹备处的专家讲授,少部分则由清华老师讲授,培训班由清华和计算所筹备处合办,负责人是凌瑞骥老师。由于筹备处设在西苑大旅社,来听课的还有筹备处的科技人员和外单位进修人员,所以上课地点在西苑旅社。清华每天派车在清华和西苑旅社之间来回接送我们,受条件限制,卡车接送的次数居多。寒冬季节,车里车外一样冷,寒风呼呼地从车蓬的缝隙刮进车内,真让人受不了,同学们穿上棉猴,包裹得像粽子一样,还要不停跺脚御寒。尽管如此,在车内照样谈笑,谁都没有怨言。
  培训班课程有“计算机原理”、“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电路”。“程序设计”由清华孙念增一人教授,另两门是大课程,由多位老师分章讲授。“计算机原理”由徐刍老师讲布尔代数及逻辑电路设计,夏培肃老师讲运算器,清华的周寿宪老师讲控制器,范新弼老师讲存储器。当时国内没有计算机原理方面的书籍,前苏联БЭСМ计算机的四本中译本技术说明(计算所筹备处翻译)成了这门课程的唯一参考书。“计算机电路”课程由周寿宪讲脉冲技术,参考书是俄文版的《核幅射仪器中的电子线路》;吴几康老师主要讲示波管存储器的控制线路,没有参考书。老师们的讲课都很有特色。夏培肃先生待人和善,讲课细腻生动,课间爱和同学交谈,没有一点专家架子。周寿宪先生讲课中常爆一些妙语,把概念通俗化。范新弼先生的语速偏慢,内容讲得透彻。吴几康老师操着浓重的江浙口音,他对示波管存储器线路非常熟悉,讲课如流水,得心应手。正是老师们的辛苦耕耘,我们才有可能进入计算技术的大门,并为今后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没有合适教材、参考书十分缺乏、又没有实验条件的情况下,同学们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课后互相帮助解答疑点,学习积极性十分高涨。
  按教学计划,计7班是不作毕业设计的。1957年7月,培训班课程结束,每位同学都拿到了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专业文凭,大家非常高兴。
  毕业前一天,全班同学在二校门前和钟士模主任(凌瑞骥老师有事没有参加)一起拍毕业照,忽见蒋校长骑车往二校门方向过来,我当时任班长,见此情况我马上跑过去,请他和我们合影,他二话没说,欣然同意,为我们留下了一张难得的毕业照。毕业分配了,约有半数同学分到中科学筹备处。其余同学分配到七机部、电子部、清华和北大等单位,我被分配在清华工作。第一期培训班的同学们个个不辱使命,日后都成为各单位计算机方面的骨干,为中国的计算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第一期计算机培训班因此被戏称为中国计算机的“黄埔一期”。
  1957年9月起我就算正式加入我国计算机事业的行列了,并有幸成为清华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但其开端却源于第一期计算机培训班。
  
  作者简介:王尔乾,1935年生,上海人,教授,1956年从上海交通大学调入清华大学计7班就读,1957年毕业留校任教,直至1999年退休。期间曾任计算机系主任,曾兼任北京市人民政府第一届至第四届专业顾问,国家教委高校计算机专业首届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等职。主要科研工作是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可靠性分析。

训练班堪比“黄埔”,争分夺秒树人才编辑本段回目录

清华大学的首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班计7班,也参加了训练班学习。图为1957年秋毕业班合影,二排左五为蒋南翔校长。

中科院计算所联合清华、北大举办了第一届计算机和第一届计算数学训练班,计算机班学员71人,计算数学班61人。包括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校学生,1956年分配到计算所筹备处的工科大学毕业生,代培和进修人员,夏培肃、黄玉珩等负责教学工作。

计算数学训练班由计算所筹备处和北京大学合办,于1957年夏结束。学员来自北京大学等校数学系的30名三年级学生,还有筹备处人员及代培人员。

第二届训练班只有计算机班,从1957年秋开始到1958年夏结束,学员共42人。

第三届训练班自1958年秋至1959年夏,计算机和计算数学两专业,学员400多人。

第四届训练班自1960年秋至1962年夏,计算机和计算数学两专业,学员约150人。

北京大学1960年创办了两期计算机训练班,曾任信息产业部部长的吴基传为其学员。

1958年,中科院委托哈工大为河南、山西、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高校、研究所举办了一期计算机训练班,共计30人。

1956——1965年,清华大学、哈工大、哈军工、北京工业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西军电、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1958年成立)等开始招收计算机专业学生,估计总数达6千余人规模。哈工大、上海交大、北航等也都抽调不同年级的学生转换到计算机专业,以争取时间培养一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仅据前7所高校统计,入学人数为4886人),

同期,解放军、二机部、国防部五院分别建立起计算机研究所;中科院在上海等地建立近20个计算所、计算站、计算机研究室。

清华设专业,训练班应急,十年育人六千编辑本段回目录

1955年清华大学受命创建为核工业服务的一批专业。6月,在电机系成立自动学远动学教研组,包括计算机专业和自动控制专业,钟士模教授任主任。

1956年初,教务处吕应中和凌瑞骥在莫斯科动力学院资料中发现“数学计算仪器与装置”专业。得到教务长和副教务长钱伟长、陈舜瑶支持后,经蒋南翔校长同意,3月25日报告高等教育部。6天后,3月31日高等教育部正式批复:“电子计算机专业:同意你校提前于今年设置。”

1958年6月,清华大学成立自动控制系,含计算机和自动控制两专业。教育部得到中央同意,从10所重点高校抽调287名学生到该系,组成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专业的一、二、三年级,定向为核工业与航天工业培养。

右起,中央批转教育部同意抽调学生到清华大学学习的通知; 聂荣臻在教育部报告上批示“同意”;1965年之前,清华培养了2600名计算机学生,图为1960年毕业自009班。

钟士模筹建自动学远动学专业、赵访熊筹建计算数学专业、凌瑞骥筹建电子计算机专业。(自左向右)

1956年夏,1953年入学的企业电气化专业夏纪寅、顾德敬、周在均等15人中断了在哈尔滨电机厂的实习,紧急回校;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和电器专业三年级学生王尔乾、熊云高、郑衍衡、杨天行等停止沈阳实习回校,与胡道元、王爱英等13人转入清华大学。他们组成计7班(四年级),暑假先在无线电系补课,有电子技术、近似计算等。之后参加了第一届计算机训练班的学习,1957年7月,这35人就成为中国第一批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

部分高等学校1955——1965年计算机专业学生统计

清华大学 北京工院 哈军工 哈工大 北航 上海交大 西军电 合计

2601 510 500 499 405 214 180 4909

其中清华含研究生23人,哈军工2人。以入学人数为依据,数字仅供参考。

(北京工业学院为现北京理工大学)

谁是中国计算机的“黄埔生”?编辑本段回目录

据部分资料统计,1956——1960,我国培养的计算机大学专业人才达1000人;到1966年,计算机专业人才达到4000人(含在校生)。期间,成立了近50个科研和单位的应用部门,相关领域几十个单位中非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应用人员达1000人以上。总计近5000人数量级(到60年代末期,其中大约流失了35—50%,或几年没有条件工作)的队伍规模,为中国的计算机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计算机和网络都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中,设备和技术可以买、也可以借鉴,而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却要靠自己,特别是我们这样的大国。

当东西南北、城市乡村都在大量应用计算机之时,所有这些人员的老师,他们的祖师爷何在?不仅在媒体上,就是在高等学校中,许多计算机老师也都不知道自己的知识起源何在。

其实,我们不仅培养了人,还卓有成效地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生产了成套设备,保障了上述单位的人才不会“纸上谈兵”。别忘记,美国和欧洲那时绝对是不卖计算机给中国的。60年代初期,最好的国产电子管计算机,无故障地连续工作时间达到600小时,就是机器速度慢,600小时计算出来的数据也远远超过几万人的工作量吧。中国计算机的投入,一开始就有不可低估的回报。

赵本山教出了一批徒弟,脱颖而出的有小沈阳,在央视的大力支持下,一举轰动全国,真是可喜可贺,各路人马围追堵截般地探秘,成为全国的热门话题。

但是,中国计算机人才的祖师爷、前辈、先驱何在?谁是中国计算机的带头人,谁是计算机的黄埔一期、黄埔二期,他们如何在科学的小径上探索,如何创新,获得那些成绩,就是着重计算机指标和性能的专业媒体也很少讨论。

今天,我们的经济、国防和气象、地震等等关系到所有公民幸福生活的事项,还是要用到更多的计算机和网络。还要继续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这才是国家的根本,社会的根本。

1957年8月,中国首批31位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在清华毕业。右

北京西苑饭店,1956年计算所筹备处、计算机训练班在此。

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数量:

1956-1962,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清华、北大等联合举办了4届“计算机”、“计算数学”训练班,学员约800人。

60年代,正式成立计算机专业的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工大、哈军工、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

1956年起,建立中科院计算所、15所、华东所、军队和中科院各地分院计算所、计算站,人才都是“国产”的,石油、铁道、电信、电力等产业部门也开始培养计算机应用人员。

1966年之前,赴苏、东德留学人员(大学、研究生)有70人以上、2月——1年以上的进修人员不少于50人。

1955年6月,在清华大学电机系成立自动学远动学教研组,含计算机和自动控制专业,钟士模教授任主任;。

清华大学从电机系、动力系抽调学生转系,组成电子计算机专业的一、二、三年级。1956年7月,从上海交大抽调15名三年级学生,转入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4年级。1957年8月,中国首批31位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在清华毕业。

1956年9月,哈工大计算机专业首次招收36名经过全国统考的本科生。

1956年,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等四个研究所。1956——1960年,中科院计算所、清华、北大联合举办了含计算机、计算数学二专业的4期训练班,培训学员近800人。

哈工大、哈军工、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学院等培养大学生产、研究生,1961年北航、哈工大应届毕业生到生产首台计算机的738厂进行毕业实习。

从1956年到1960年,总参、二机部、原国防部五院人员,回原单位建立计算机研究所;参加进修的高等院校师生,回校建立计算机专业。中科院地方科学分院在上海、沈阳、武汉、西安、成都、兰州、合肥、南京、天津、太原等地先后建立起来了近20个计算所、计算站、计算机研究室。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1960年底达1410人。

1966年4月1日,哈尔滨工程学院(原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成立中国首个计算机系,慈云桂任系主任,参加成立大会的师生约400人。

上世纪1969年之前的部分计算机专业培训情况:

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招收学生近2600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招收约500人。 其他学校正在统计中。

建所初期科技人员的培养情况编辑本段回目录

夏 培 肃

1956年,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的国家最重要科学技术任务说明书中的第41项为:“计算技术的建立”。在这个规划中提出:“鉴于目前国家对于计算技术方面的需要非常迫切而国内原有这方面的力量又如此薄弱,组织方面的基本措施必须首先把一切力量集中使用,迅速建立计算技术这一门学科,并在‘先集中后分散'的原则下,在第一批骨干力量已经很好的成长之后,再逐渐把力量铺开,并建立新据点。在干部方面,特别应当着重于新生力量的培养”。规划具体规定了1956年在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全国有关单位的相应人员暂时集中到这个机构中来。国家在电子计算机方面的科研工作和科技人员的培养工作都由这个机构负责实施。

规划规定了人员培养的具体措施。除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几所重点大学陆续建立计算数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外,从1956年下半年开始,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设立以一年为期的计算数学训练班和计算机训练班,把在数学或工程技术方面已有基础的科技人员培养成为计算技术方面的工作人员,这种训练班将设立3~4年,等到高等学校的有关专业培养出毕业生以后,即停办。另外,还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一些专业人员,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的科技人员的名义,派往国外学习,出国手续由中国科学院办理。

从1956年到1962年,经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在1959年以前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训练班培训和派往国外学习的人员总数有800余人。他们后来分布在全国各地,成为发展我国计算机事业的极其重要的力量。他们中间的很多人成为所在单位的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

下面分别就国内和国外的人员培养情况作一简单的回顾。

一、向国外派遣人员情况

1、赴苏计算技术考察团

规划规定:为了提高那些在1956年下半年开设的计算机训练班中讲课的教师们的业务水平,在1956年夏天派他们去苏联学习2—3个月。根据这个规定,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组成了赴苏考察团。这个团于1956年9月去苏联,12月底回国。考察团共15人,名单如下:
团长:闵乃大
副团长:王正
团员:吴几康、范新弼、夏培肃、徐献瑜、周寿宪、蒋士騛、莫根生、孙肃、严又光。
秘书:何绍宗
翻译:张伟、穆立立、李象生

除了代表团的翻译以外,正在莫斯科攻读副博士学位的金兰(清华大学派出的研究生)有时也为代表团担任专业翻译。

代表团在苏联时,主要是在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学习БЭСМ计算机和M-20计算机。另外,还参观了各有关部门,包括苏联科学院计算中心、莫斯科大学、莫斯科动力学院和生产M-20计算机的工厂等。代表团回国后,其中一部分人在训练班讲课。

2、派高中毕业生去苏联上大学,学习计算技术

根据规划规定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从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的已学了一年俄文的高中毕业生中选了30名去苏联学习。其中有15名送去莫斯科动力学院计算机专业学习,他们是:
孙乐之、薛凤林、华秀玲、程文铨、李树贻、杨培青、张淑文、王振山、黄清化、 庞秀云、王玉祥、余丽珍、范 臻、王玉芝、李颖芝。
另外15名送去列宁格勒工学院计算机专业学习,他们是:
梁 琦、宋德芬、范润林、窦喜平、何玉珍、张国光、张 修、尹守峻、
苏学智、苏梅珍、余泽和、吴景廉、李鹏飞、乞淑兰、焦桐礼。

这30名学生于1956年去苏联学习,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于1962年大学毕业后回国工作。

3、向苏联派遣为期一年的进修人员

根据规划规定, 为了培养电子计算机、程序设计和计算数学的人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组织了20人的实习队去苏联进修。在这20人中,有11人去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学习计算机,他们是:
张效祥、朱廷一、金怡濂、姚锡珊、刘锡刚、张玉生、王庭梁、曹酉申、
胡祖宣、王振玉、冼福龄。

有六人去苏联科学院计算中心学习计算方法和程序设计,他们是:
杨芙清、王玛丽、王树林、崔蕴中、徐国荣、杨 奇。

有3人去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学习自动化翻译,他们是:
李 明、彭楚纯、刘涌泉。

这个实习队由张效祥任队长,朱廷一任副队长。除刘涌泉以外,实习队于1957年1月去苏联,其中绝大部分于1958年陆续回国,个别人(例如杨芙清、张玉生)继续留在苏联学习,最后于1959年回国。
除了以上20人之外,派遣的实习人员还有:
修少驹,1957年去捷克;
李龙、廖道文、谢金璋,1958年去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

4、赴苏联攻读研究生

从1956年到1959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从全国范围内选拔了10人去苏联攻读研究生。其中5人去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他们是:
李三立、王选民、江明德,1956年出国;
徐培南,1957年出国;唐裕亮,1958年出国。

另外5人去苏联科学院计算中心,他们是:
石钟慈、曾肯成,1956年出国;
许孔时、刘慎权、王汝权,1958年出国。

以上10名研究生中的绝大多数于1960年至1962年陆续回国。由于各种原因,获得副博士学位(相当于英、美等国的哲学博士)的只有:
李三立、王选民、刘慎权、王汝权。

二、在国内举办训练班的情况

为了较快培养出计算技术的专业人员,根据规划,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在1959年以前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从1956年到1962年共举办了四届为期一年到两年的训练班,共培养出具有大学本科毕业水平的计算技术专业人员共700余人。

1、第一届训练班

从1956年秋开始,1957年夏结束,这届训练班包括计算机和计算数学两个部分,学员共约150人。
(1)计算机训练班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和清华大学合办的。学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清华大学电机系和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的己学习了三年的大学生中抽调出来的30人,他们在训练班学习了一年之后,由清华大学发给大学毕业证书。这30人的名单如下:
王尔乾、顾德敬、费廷和、胡宗藻、赵本英、叶庆丰、齐祥元、王梦阳、
周在钧、何振邦、梅协英、朱锡纯、王行刚、杨德新、夏纪寅、吕志文、
葛人飞、沈亚城、熊云高、王爱英、宋德玉、过介堃、江雅珍、杨天行、
徐惠国、舒贻庆、李世伟、蔡永昭、王迺泉、汪克仁。
第二部分是1956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的工程方面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共有20多人,他们包括:
唐裕亮、谢 鸿、钟崇芳、黄 汛、刘 玉、陈绍诚、朱光燊、竺乃刚、
苏振泽、董占球、柳维长、陈长令、伍福宁、张 杰、吴乐之、游延丰、
赵隆邦、郭振寰、黄自宁、徐培南、支碧岑、周玉珂、曹福治、张品贤。
第三部分是有关兄弟单位送来代培或进修的人员及新调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的有关科技人员共约20人,他们包括:
周锡令、苏东庄、居兆林、胡正家、胡道元、沈庆华、王遇科、叶公荫、
黄德金、霍翼民、何育辽、陈业柱、潘植庵、尤大泓、郑衍衡、徐 路、
任锡田、邢月敏、柳浦生。
计算机训练班的教学工作由夏培肃、黄玉珩负责、课程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计算机原理:包括布尔代数、开关网络、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即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等)以及БЭСМ计算机。讲课人员有徐刍、夏培肃、范新弼、曹履冰、周寿宪。
②电路技术:包括脉冲技术、电子管计算机电路、晶体管电路。讲课人员有黄玉珩、吴几康、蒋世騛、郑守琪、虞承宣。
③程序设计:讲课人孙念增。另外,为了使那些从大学中抽调出来的30名大学生达到计算机专业本科大学毕业生的专业要求,清华大学专门为他们开设了以下课程:
电子技术基础,无线电技术基础,自动调节原理,模拟计算机,近似计算,线性代数
(2)计算数学训练班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和北京大学合办的。学员也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的数学系的已学习了三年的大学生中抽调出来的30人,他们在训练班学习了一年之后,由北京大学发给大学毕业证书。这30人的名单如下:
许卓群、黄鸿慈、高庆狮、陈堃銶、韩启成、张跃科、刘鸿德、邹今健、
殷健中、汪翼云、王吉祥、王 炬、陶仁骥、罗世凤、唐策善、顾基发、
沈绪榜、仲萃豪、施伯乐、蒋尔雄、惠毓明、袁威廉、方钟杰、谢宝棠、
杨振雄、鲍信炯、潘纯修、姚兆炜、何锡荣、陈经霖。
第二部分是1956年分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的数学系毕业的大学应届毕业生20余人,他们包括:
刘慎权、董韫美、王汝权、李家楷、顾 元、张绮霞、王平洽、邱佩瑜、
林宗楷、周明渠、邹兴德、王宗元、罗晓沛、王亨慈、陈式曾、夏世位、
滕育贤、段魁臣、刘一洲、张之相、林文干。
第三部分是有关兄弟单位送来代培或进修的人员及新调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的有关科技人员共约20人,他们包括:
张以信、储钟武、许自省、邹海明、王焕章、黎世烈、李伯民、宗月娴、
李有德、李开德、黄启晋、张之駓、曲佩兰、蒋维镛、李巨川、黄德良、
李平渊、谢铁柱、黎侄钻、余潜修。
计算数学训练班的课程内容主要有:
①计算方法:由胡祖炽讲授:
②程序设计:由孙念增讲授;
③数理方程的直接法:由冯康讲授;
④计算机原理:由闵乃大,夏培肃、范新弼、周寿宪讲授;
⑤无线电原理及实验:由张世龙负责并讲授;
⑥专题讨论班:包括初等函数逼近,由徐献瑜主讲;偏微分方程的计算方法,由何国伟主讲;线性代数。
计算数学训练班于1957年夏结束后,大部分学员仍集中在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听苏联专家什梅格列夫斯基(Ю·Д·ШМЫГЛЕВСКИЙ)讲课。从1957年秋到1958年夏,他讲了三个课程:
①程序设计;
②标准函数的计算方法及程序设计:这个课程按小组指导方式讲授;
③程序设计自动化:这个课程是专门为从事程序工作的人员讲授的。
听苏联专家讲课的,除了原数学训练班的学员以外,还有许孔时、魏道政、黄兰洁、甄学礼等。另外还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有关人员。

2、第二届训练班

从1957年秋开始到1958年夏结束,只有计算机班。学员共42人,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有30人,他们是从清华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电机系的已学习了四年的大学生中抽调出来的。他们经过训练班培训一年之后,分别由原来所在大学发给毕业证书。这30人的名单如下:
徐正春、李润斋、陈 滨、廖道文、谢金璋、沈世刚、陈树楷、王惠溥、
游鄂毓、时钟霏、夏绍瑟、沈家荦、张务健、贾耀国、缪道期、刘庭华、
时万春、张 复、郭志先、张汝海、王智和、尹金堂、张顺花、帅承德、
郭能发、石国华、于 荡、徐兴声、刘寿康、祖启明。
第二部分有12人,他们是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送来进修的教师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新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的名单如下:
曾茂朝、鞠兰凤、倪受东、刘 清、王以和、余秉钧、李全举、鲍家元、
梁惠荃、术志萤、胡锡曾、肖哺牧。
训练班的教学工作由夏培肃负责,沈亚城协助,课程如下:
①无线电技术基础:由于怡元讲课,陆志刚辅导;
②无线电技术基础实验:借用清华大学的实验室,由沈亚城、苏振泽辅导:
③脉冲技术:由周寿宪讲课,过介堃辅导;
④计算机原理:由夏培肃、黄玉珩、刘锡刚讲课,沈亚城辅导;
⑤程序设计:由徐献瑜讲课;
⑥毕业设计:由夏培肃、沈亚城指导。该毕业设计是利用高频锐截止电子管6H3П设计出计算机所用的全部元件电路,包括触发器、“与”门、“或”门、反相器、全加器、脉冲发生器、阴极跟随器、整形器等。这些电路的时钟频率为1兆赫,为БЭСМ计算机的5倍。训练班的学员分成很多小组,每一个小组承担一个电路。他们除了设计以外,还在实验板上把电路接出来,进行了测试,并有书面报告。

3、第三届训练班

从1958年秋开始,1959年夏结束。这届训练班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共4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从全国很多高等学校的已念了三年的大学生中抽调出来的,他们在训练班学习了一年,以后由原来所在的学校发给大学毕业证书。还有一小部分是从某些高等学校已念了两年的大学生中抽调出来的。另外,还有一小部分是由各有关单位送来的具有大学毕业或更高水平的工作人员。训练班分为计算机和计算数学两个部分。计算机部分有200多人,分为6个班,每班约40人;计算数学部分有100多人,分为4个班。训练班开始时在北京西苑中医研究院对面的一幢旧房子里(它过去是满清的兵营,不久搬到北京林学院内,最后搬到北京香山公园)。训练班的党、政、后勤工作有一个专门的班子,由孙万良负责。
(1)计算机训练班
为了搞好教学工作,成立了专门的计算机教研组,由夏培肃担任组长,沈世刚担任秘书,专职教员有过介堃、王惠溥、陈树楷,实验员有李春华、张淑亚。
计算机训练班的一部分学员的名单如下:
马庆魁、杨树范、李昌字、沈 理、陈大有、庞秀珍、黄昌夺、高剑宇、
莫泰雄、胡锡兰、朱永海、董鸿皋、佟海山、屠幸敏、方光旦、金相泽、
岑世喜、秦志斌、金虎范、金国培、李相万、潘显灿、梁文兴、于树清、
江学国、尹良娱、蒋媚芳、周志英、吴宗保、赵冠琛、张震字、李福生、
郑世荣、玉立德、卜繁恕、彭永沢、林东海、王玺玉、金振玉、朴枝源、
张光明、朱永林、牛健儒、陈美芹、杨丽英、何成奎、庄乃时、郑振华、
罗希恒、陈 忠、葛本修、何 涛、白如瑜、陈显万、段世亮、任国孝、
罗庆元、蔡邦鉴、丁林塏、郭建中、孙玉芳、孙贤德、吕振元、姚树奇、
吴定璋、张骏星、王世儒、于文化、边哲元、戴清泉、景国晏、丛玉珍、
李慧明、刘洪琴、许厚泽、胡子教、王邦厚、陈中林、甘伯祥、裘鉴卿、
陶瑞星、唐振业、张人菊、曾继钊、周行林、王正昌、吕声权、肖祖章、
刘衡字、康来绪、蔡添才、安维蓉、陈锡安、华彬文、黄武动、梁见诚、
尹恭赓、刘生民、刘昌时、刘启文、金启裕、张清辉、钟国威、陈国祯、
王孝良、赖润金、郑美民、陈芝蕊、燕渠源、魏之品、陈玉梅、魏保林、
白世学、魏兰香、张连仲、高明敏、王玉卿、马庆乔、刘家驹、张学智、
刘永善、王 潼、刘凤琴、童祥云、陈怀印、赵逢喜、王玉玲、陈天航、
黄俊楷、孙贤德、孙连魁、黄冠军、程立生、陈 敬、赵学义、李玉英、
阎坤丽、张世杰、胡宣华、黄善金、于伟新、王崇信、刘家菊、林福修、
龚学义、刘贤德、赵怀章、陈英明、蔡鹏星、张佳昆、程以南、许自强、
范锡章、邓作夫、周继忠、姚世全、彭才浩、张王范、杨希炯、王庄志。
关于计算机训练班的课程,由于当时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对计算机研制工作已经全面铺开,所以训练班的讲课内容除了上届训练班讲授的以外,还反映了一些正在各有关研究室中进行的工作。主要的课程如下:
①电子管线路和实验:由沈世刚和王惠溥负责讲授;
②脉冲技术:由过介堃和陈树楷负责讲授;
③晶体管电路:由蒋士騛、梁吟藻、支碧岑、沈家荦、王以和讲授;
④计算机原理:包括布尔代数、电子管元件电路、运算方法及运算器、控制器,由夏培肃、吴几康、虞承宣讲授;
⑤计算机存储设备及线路,由黄玉珩讲授;
⑥计算机外围设备及线路:由姚锡山、刘锡刚、杨天行讲授;
⑦计算机电源:由胡祖宣讲授;
⑧БЭСМ计算机:由张效祥讲授;
⑨程序设计:由董韫美讲授,
⑩毕业设计:大部分学员围绕着107计算机的元件电路进行毕业设计,小部分学员到一些研究室去进行毕业设计。
(2)计算数学训练班:
计算数学训练班由计算技术研究所第三研究室负责教学工作,具体的教学组织工作由顾元负责。学员包括:
黄水生、李为鉴、梁梦链、敖 超、李旺尧、蒋性钊、李荫藩、曹维潞、
梅多伦、赖翔飞、周师曾、洪秀涛、李书眉、刘宗文、喻咸宜、王 云、
郭直生、李剑宇、曾继钊、唐敏雄、张育泉、杨篪引、熊金生、黄育潜、
邓仁爱、梁京模、周志明、彭清泉、蒋继光、康金章、邵兴方、秦贺良、
王图坤、陈国祯、刘成光、刘 愈、林爱琴、王弗留、黎亮琪、张 毅、
徐文山、徐元章、罗文化、佟大铁、冯永祥、姜俊茂、周继安、欧秀仪、
李万学、徐立本、苏玲彦、孔令全、汤怡群、钟惜钦、邵品刚、沈庆华。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
计算方法:讲课教员有魏道政、王树林、黄兰洁、王玛丽、徐国荣、甄学礼等,
程序设计:讲课教员为徐献瑜;
实习:学习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首先组织学员调查了北京市很多部门和工厂的需要计算机的问题,然后用计算机来计算这些问题,它们包括:北京市火车站薄壳屋顶的应力计算,水坝应力计算,长江水文计算,建筑设计计算等。

4、第四届训练班

从1960年秋开始,1962年夏结束。这届训练班也分为计算机和计算数学两个部分。总共有学员约150人,其中三分之二以上是从同济大学等七所高等院校抽调出来的已念了两年的大学生,其余为有关单位送来进修的人员及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部分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和一些具有实际工作经验而未达到大学毕业水平的技术人员。这届训练班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办的。训练班的学员学习两年后,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给毕业证书。训练班的党政工作由孙嘉峰负责。
(1)计算机训练班: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成立了教研组。教研组由夏培肃负责,顾德敬任秘书,专职教员有董占球、支碧岑、过介堃、朱锡纯、贾耀国、王惠溥、实验员有张淑亚。
学员包括:
董庆裕、范钦森、蒋尧根、刘经华、范本荣、赵子宁、王梁栋、张正钧、
陈华青、张维法、张禩芳、刘善林、黄广东、王维知、徐雨金、张自立、
邵文珠、高庆吉、胥秀文、郑柱衡、赵忠发、刘炳汉、夏阁宽、张祖祥、
顾乃吉、陈大森、宫润松、吴亚明、陆东升、谭徽荣、贾庚昌、刘公陆、
吕凤芝、阎景臣、宋国士、戴江升、王树和、孙忠臣、朱秀兰、王淑琴、
肖成昌、曹成业、孙忠录、尹七星、张占山、李春华、高鸿智、张 伟、
胡祥森、彭忠良、方瑞苓、王 铎、全天太、张国光、李颖芝、王坤彩、
高斯炎、曹桂岩。
训练班的学员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专业的三年级学生同班上课,课程如下:
高等数学: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排的教师讲授;
电工原理:由贾耀国讲授,严家耀辅导;
电子管线路:由董占球讲授;
脉冲技术:由过介堃讲授;
晶体管脉冲电路:由支碧岑讲授,玉惠溥辅导;
无线电测量:由侯连赏讲授;
计算机原理:由夏培肃、朱锡纯、陈长令讲授;
程序设计:由邱佩瑜讲授;
计算机线路:
俄语:由于桂芝讲授;
毕业实习。
(2)计算数学训练班:有专职教员三人,即罗晓沛、滕育贤、潘纯修。罗晓沛任教学秘书。
学员包括:
郑介庸、刘淑珍、李凤林、刘立新、黄厚科、吴同宽、刘天恩、赵升祥、
王宝盛、范良弼、张文普、沈民华、周蓉良、金国栋、阎得福、孙淑清、
赵振亚、孙守义、隋明霖、淮立琴、吴志民、庞志芳、王 镏、阮建明、
赵金林、秦林祥、黄和生、陈耀民、陆成达、项金龙、凌连生、万山江、
徐承忠、吴乾隆、李民钟、顾全林、季仁汇、陈宗昌、王显宗、娇其士、
魏宝贤、刘求龙、曹国桢、丁义炯、张火荣、游腾高、肖德保、王光群、
邬启元、杜鸿彬、刘根廷、刘德孙、刘国珩、李毓瑞、罩伯良、游依仁、
米瑞霞、孙爱芬、倪 铃、裴秀嫒、尹亚丽、江林富、李焕仪、李春霖、
胡宪声、赵进宇、王永香、罗来琪、罗玉珍、康玉娟、程秀堃、崔玉玺、
谭添好。
课程如下:
数学分析:由王平洽、张济朋、潘纯修讲授;
线性代数:由罗晓沛讲授;
常微分方程:由腾育贤讲授;
数学物理方程:由滕育贤讲授;
程序设计:由潘纯修讲授;
计算方法:由罗晓沛讲授;
计算机原理:由朱锡纯讲授;
俄语:由耿立大讲授;
毕业实习。

50年代中国计算技术的人才培养编辑本段回目录

  培养人才是建立和发展中国计算技术的重要步骤之一。根据规划和中苏协定,通过派遣人员去苏联学习和国内办培训班的形式,中国科学院培养了一批计算技术人才。从 1956 年到 1962 年,中科院共派出的留学生和国内训练班培训的计算技术人员共有 800 余名 [37] 。

1. 赴苏联进修:
   1957 年 2 月,中国科学院汇集从全国范围内选拔的专业人员 20 人组成以张效祥为领队的赴苏进修队,以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人员的名义,将他们派往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和计算中心学习计算机 [38] (表 2 )。他们大多数是 25-30 岁的大学毕业生,且有若干年的科研工作经历,分别来自 5 个协作单位。

表 2 中国科学院 1957 年派出计算技术进修人员情况

进修内容 人数 辅导人 进修机构

运算器、控制器 4 米里尼柯夫、别捷列夫 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

内存储器 3 费道洛夫、绥乔娃 同上

外存储器 2 巴甫里柯夫 同上

机械结构 1 华西列 同上

电源 1 谢尔巴柯夫 同上

晶体管数字电路 1 标特洛维奇 同上

机器自动化翻译 2 兹文诺夫 同上

计算方法 2 斯姆格列夫斯基 苏联科学院计算中心

程序设计 3 斯姆格列夫斯基 同上

语言和编译程序 1 斯姆格列夫斯基 同上

  进修人员的学习和试验,基本围绕苏联正在试制的 M-20 计算机进行,辅导人均为各研究室的负责人或主要工程师。 1958 年初,根据中苏协定,一部分人改学 БЭ CM - Ⅱ型计算机,也就是 104 机的蓝本。经过一年半的学习,他们基本掌握了当时苏联水平的基础技术,成为仿制 104 机和开拓计算机应用的骨干力量 [14] 。除 1 人外,进修队成员绝大部分于 1958 年陆续回国,其余人员于 1959 年回国。

2. 赴苏联读学位

  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原想在 1956 年派遣 60 至 100 名高中毕业生去苏联学习计算机,但苏方只同意接收 30 名 [39] 。这样, 1956 年下半年中方选出 30 名已经在高教部留苏预备部学习过一年的高中毕业生,将其中 15 名派到莫洛托夫动力学院,把另外 15 名派到列宁格勒工学院 。 10 月 22 日 ,这 30 人赴苏学习计算机专业,绝大部分于 1962 年毕业后回国后工作。
   1956-1959 年,计算所筹委会从全国范围内选拔了 10 人去苏联攻读研究生。 5 人去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 5 人去苏联科学院计算中心 。 1956 年到精密机械和计算技术研究所学习的是清华大学的助教李三立、王选民、南京工学院讲师汪明德,到苏联科学院计算中心的是石钟慈、曾肯成。 1957 年去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学计算机的为徐培南 [40] 。 1958 年去苏联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的为唐裕亮,去苏联科学院计算中心是许孔时、刘慎权、王汝权。这些研究生绝大多数在 1960-1962 年之间陆续回国。由于各种原因,获得副博士学位(相当于英、美等国的哲学博士)的只有李三立、王选民、刘慎权、王汝权。

3. 国内举办训练班

  1956 年,中国科学院正在抓紧筹划建立计算技术,对人才的需要十分迫切。是年 3 月,近代物理所的计算机科研小组在数学研究所举办了一个计算机原理讲习班,由夏培肃主讲,参加者有 20 多人。除了计算机科研小组和数学所的计算数学组之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也派人参加了讲习班。讲课的主要内容是电子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一些相关算法 [7] 。这个讲习班每星期讲一个上午,共讲了三个多月,起到了普及计算机知识,初步培训计算机队伍的作用。
   1956 年科学院赴苏考察团向苏联科学院及其他有关单位学习了开办计算技术训练班的方法 [41] 。根据规划,从 1956 年下半年至 1962 年,筹委会( 1959 年 5 月正式成立计算所)共举办了 4 届为期一年到两年的训练班,培养出具有大学本科毕业水平的计算技术专业人员 684 人 [37] 。
   第一届训练班从 1956 年秋开始, 1957 年夏结束,包括计算机和计算数学两个班。讲课使用的教材是潘诺夫带来的近千页讲义的中文译文 [42] 。
   计算机训练班由筹备处与清华大学合办。学员分为 3 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清华大学电机系和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的学生,第二部分是 1956 年分配到筹备处的工科大学应届毕业生,第三部分是有关单位送来代培和进修的人员以及新调入筹委会的相关科技人员。夏培肃、黄玉珩负责教学工作。
   计算数学训练班由筹备处和北京大学合办,于 1957 年夏结束。学员也分 3 部分,第一部分是来自北京大学等校数学系的 30 名三年级学生,第二、三部分的来源和计算机训练班的相同。此外, 1957 年 9 月,苏联科学院计算中心的专家斯姆格列夫斯基( Ю·Д·Шмыглeбский )来华讲授机器数学,听课的是  第一届训练班的大部分学员(特别是计算数学训练班的)和其他单位的有关人员。
   第二届训练班只有计算机班,从 1957 年秋开始到 1958 年夏结束。学员共 42 人,分两部分:第一部分 30 人来自清华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电机系四年级大学生;第二部分 12 人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送来进修的大学毕业生和新分配到筹备处的大学毕业生。
   第三届训练班始于 1958 年秋,止于 1959 年夏,是这 4 期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共 400 多人,大部分是高等学校的三年级学生,一小部分是来自高校的二年级学生,还有各单位派来的具有一定水平的工作人员。
   训练班分为计算机和计算数学两个部分。计算机班成立了专门的计算机教研组,夏培肃任组长。由于计算机研制工作已经全面展开,训练班的课程反映了研究室进行的一些工作。大部分学员围绕着 107 计算机的元件电路作毕业设计,小部分学员到一些研究室作毕业设计。
   计算数学班由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委会第三研究室负责教学,开设计算方法和程序设计两门课程。实习时,学员学习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
   1960 年前,筹备处成功举办了三届训练班,训练班的工作间接地或直接地得到了苏联的帮助。在这 3 期训练班中,一部分教师是访苏代表团的成员,一部分教师是去苏联进修和学习归国人员。讲课的内容以苏联计算技术为主。程序设计和程序自动化方面的课程由苏联专家亲自讲授。科学院分院、高等院校派人来的进修人员还参加了 104 、 109 、 119 机的研制工作,掌握了技术和知识 [37] 。训练班取得了实效,在较短的时间里为计算技术的研究、教育和产品试制培养了一批急需人才。
   此外,从 1960 年秋至 1962 年夏,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与中国科技大学还联合举办了第四届训练班,学员约 150 人,三分之二以上是同济大学等七所高等院校抽调的已读了两年的大学生,其余为有关单位的进修人员、计算技术研究所的部分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和一些有实际工作经验而未达到大学毕业水平的技术人员。
   1957-1959 年之间,清华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北京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先后开设了电子计算机专业。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第一期计算机训练班 计算机训练班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