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7781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10-01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张集祥
张集祥
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创建
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创建
中国计算机教育
中国计算机教育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中国计算机教育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中国计算机教育50年启示录 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6年9月5日下午,“纪念中国计算机事业50周年”座谈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为哈军工)等近20余位从事计算机教育事业的老教授、老专家共聚一堂,回顾五十年前中国计算机教育的起源。  

中国计算机事业从教育开始 

上世纪50年代中叶,全球进入冷战时期,相当长一段时间,西方拒绝向中国出售计算机及先进技术,时至今日,还有贸易等级限制。 

1954年,党中央决定独立发展我国的核技术与核力量,次年清华大学受命创建一整套为核工业服务的专业,计算机是其中重要部分。 

据当年到苏联学习计算机并参与了合作谈判的张效祥院士介绍,苏联专家当时的意见是,中国不具备制造计算机的条件,应该在苏联设立“中国计算机研究室”。张效祥表示反对,他说:“我们的最终目的并非只是制造出一台计算机,而是要培养自己的人才,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当时接受了前苏联专家的建议,在苏联研制,最多只能培养100人的研究队伍。要形成生产能力,有自己的工厂,能够批量生产计算机,计算机事业肯定会再走许多弯路。 

清华大学的谢树煜教授在座谈会上拿出1956年8月30日的《人民日报》,报上头版刊登了新华社电讯“高等学校在新学年中将普遍设立新专业,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报道说,新学年起,在高校中将开设计算数学、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最新科学技术方面的高级人才。计算机专业也将在清华大学全面开设。 

1956年6月,在清华大学电机系成立自动学教研组,包括计算机专业和自动控制专业,钟士模教授任主任。1958年6月,成立自动控制系。 

按国务院批示精神,教育部从全国十所重点高校抽调287名学生到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的计算机专业和自动控制专业,定向为我国的核工业与航天工业培养。 

除第一届与第二届五年制的班级于1959、1960年毕业外,清华大学还加快了计算机专业的建设步伐。在教育部的部署下,由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三年级抽调学生来清华转向培养,1957年毕业,这是我国自己培养的最早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产学研用” 高度结合 

在计算机发展的前期,产学研用的充分结合曾达到一个高峰,各单位之间也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 

参加这次座谈会的许多同志都或多或少有师生情谊,原因就是当时各单位充分进行了人员交流。柳克俊教授在清华大学毕业,到哈工大攻读苏联专家的计算机研究生,后被哈军工“动员”选调,从事国防建设;哈军工的康鹏教授,在学生时代就被派往清华大学学习一年“脉冲技术”课程,凌瑞骥就是他当时的老师。 

从1958年到1966年,清华自动控制系共开出41门新课,并建起了一批能够满足教学要求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还完成了一些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如研制出电子管计算机911机,1959年开始研制,1964年正式投入运行;晶体管小型通用数字计算机112机,1965年~1966年研制成功,后由北京计算机三厂投产,当年曾赴日本展出,是我国第一台在国外展出的第二代数字计算机。 

哈军工研制的441—B机在短时间内解决了一系列问题,满足了国家急需的建设和军事需要。以某武器试验场来说,使用441—B计算机解决了观测分析的难题。经过不断改造,磁心存贮器的计算机一直使用到80年代中期,完成了计算射表、电影经纬仪判读、火箭遥测、照相室数据处理等。 

而441—B计算机的全部图纸、资料也完整地提供给几十个高校、院所、工厂等单位,推广会数百人参加,在国防项目、大庆油田和邮电通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由于国防科委领导看到计算机的重大作用,要求哈军工快速推广,除去在国防系统推广,还转移到天津电子仪器厂定型生产,其生产数量至少达到100多台。

历史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启示

计算机教育事业在中国已经走过了50年的历程。大家在这里召开“纪念中国计算机教育事业50周年座谈会”,就是为了更好地回顾和展望。回顾历史,总结得失,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描摹历史的轨迹,能够更加清楚地找准发展的方向,可以让未来的发展道路走得更稳,走得更快,走得更好。

 

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国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在实现宏伟目标的征途中,计算机技术是实现信息化的核心技术之一。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我国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离不开许许多多热衷于此并为此呕心沥血的科学家,也离不开奋斗在计算机教育事业一线的教授和学者们。计算机教育50年来培养了无数的专业人才,也正是这一代代人才的艰苦努力,才筑成了今天的“信息大厦”。

 

1956年,国务院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即《1956-1967年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这个规划除确定了56项重大研究任务以外,还确定了发展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和自动化技术等6项紧急措施,从而促使我国的计算机教育事业发展第一个高潮的到来,在这一时期我国有一批高校开办了计算机专业。

 

这些专业的创始人大多从国外学习归来,带回计算机新技术。采取“以任务带学科,以科研带队伍”的专业发展模式。这一阶段的计算机教育,和国家的发展紧紧相联,也和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紧密相关,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国防和科学研究需要。这一专业发展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中国计算机教育发展的独特模式。

 

今天的座谈会,邀请了不少当年初创计算机教育时的重要见证人。相信通过他们的回忆和介绍,我们一定会被老一辈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爱国情怀、创业精神、教育思想所感动,被计算机教育不断发展的一次次高潮所激励,从中也领悟到一些计算机教育发展规律的启迪。

 

1997年邹家华副总理主持召开的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其中关于计算机人才部分指出,当年的计算机专业的博士生人数低于历史专业的博士生人数,呼唤人才培养的状况亟待改善,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目前,计算机专业是培养信息化所需人才最主要的专业,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专业。(截止到2004年初的统计,全国共有505个学校开办计算机本科专业,共有在校生近30 万人。同其他专业相比,这两个数字都是第一。)相信通过今天的座谈会,能激励新一代的计算机教育的师生,为建设信息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创造出更辉煌的成就。

《中国教育网络》杂志终审 袁成琛 

计算数学学习从手摇计算机开始

1955年左右,教育部与科学院开始筹备12年规划中教育的部分。人才是大事,当时计算技术、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和自动化这几个方面基本上没有人才,清华、北大为此成立各个专业,筹办教研室。半导体专业,由物理系黄昆筹办;计算数学在数学系,由徐献余老师筹办。 

1956年,我们参加了计算数学的训练班,当时我们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计算机。计算数学编程的人没有计算机怎么行?后来,我们用手摇计算机来进行计算,因此,讲的方法主要是计算数学的方法。

北京大学 许卓群 

计算机专业教育源于核工业

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历史已经整50年,启动的直接原因还不是12年规划,而是源于1955年清华接受了中央的任务,建立一大批为核工业服务的专业,如物理、化学、电子学等。 

1955年秋,我国组团到苏联考察,主要访问了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当时苏联有两个学院,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是研究原子弹的,莫斯科技术物理学院是研究控制导弹的。代表团回国后,带了一批专业的名单,在这个专业名单里面有自动控制,苏联叫做自动教学,但是没有计算机专业。 

1956年初,苏联教育部转给教育部一份新专业的名单,由教育部转到清华,里面有一个数学结算装置和仪器专业,这就是计算机专业了。

清华大学 凌瑞骥 

有必要重修中国计算机教育史

1956年设立了两个计算机训练班,一个是计算机训练班,一个是计算数学训练班,都是从上海交通大学三年级调过来的。所以我认为要说国家的计算机教育起步,一定要两个一起说,才是完整的。 

1956年,我从上海交大被调来清华。计算机训练班是9月份开始的,而我们7月份就到了,到了北京站,就被一辆卡车运到清华,来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不知道情况。第一次见凌老师是在他的宿舍,这才知道是什么情况。没有休息,马上就上课,抢先于计算机训练班上课,抓紧时间补课,补课之后就参加计算机训练班。 

我们不在北大上课,而是在西苑旅社。计算机训练班,除了我们这个30多人的班,还有分配到计算所筹备处的,以及进修来的,统称为计算机训练班,为第一届训练班。负责教学的是夏培肃老师,凌瑞骥老师是我们清华那拨人的班主任。 

很多情况不为人知,更不用说细节了。所以,我觉得确实需要花点时间,把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历史整理一下。现在的计算机教育史很不全面,有必要让计算所的夏培肃先生和北大的张世龙先生把这段历史口述下来,由专人整理。可以说,这是中国计算机教育开创阶段的历史。

清华大学 王尔乾 

抢救历史功在千秋

我觉得这件事意义很大,得把历史资料抢救过来,建立中国计算机历史资料库,这是功在千秋的大事。

技术发展是有规律的,但是,科学理论怎么发展,历史怎么发展,却少有人知。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计算机科学家和前辈们,有责任完成这件事情。抢救历史也好,挖掘历史也好,我觉得这件事情的意义非常重大。

清华大学杨士强 

京城计算机“元老”回顾中国计算机教育50年历史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新网北京2006年9月5日电 (王月颖)五日下午,来自清华、北大等二十余名从事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元老”级人物做客“纪念中国计算机教育事业五十周年座谈会”,共同回顾中国计算机事业发展史,以此来激励新一代从事计算机学科的教师和学生。

  北京信息产业协会会长徐祖哲介绍:中国的计算机事业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以“紧急措施”的方式,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

  一九五六年六月,根据《十二年规划》紧急措施的要求,教育部决定从电机系、汽车系等抽调高年级学生转入清华大学,在中科院和北大、清华合办的“计算机训练班”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迄今已有五十年的历史。

  清华大学凌瑞骥教授是清华大学无线电系计算机专业的创办人之一。凌教授回忆说,一九五七年七月,清华大学首批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同期,北大、哈军工、哈工大、北航等相继培养了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五十年代培养大学本科生总数超过三百余人,现在都成为信息化的栋梁之材。

  原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司司长陈正清、清华大学教授王尔乾等人还倡议编写一部客观、公正、准确的计算机教育事业史,以便青年人更好的了解、学习计算机专业。 

中国计算机教育现状编辑本段回目录

 编者按:调查研究是谋事之道,成事之基。微软亚洲研究院在与高校合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从了解现状、了解需求出发,并在中国计算机教育的宏观数据整理方面开展了一些探索。在策划专刊之际,我们也欣喜地邀请到教育部高教司相关领导亲自撰文,来分享中国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微软亚洲研究院与中国高校的合作正是在本文所提及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希望能够与大家共勉。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要求。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人才。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我国重点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得到高水平人才支撑和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促进信息产业与传统装备制造业及重点行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必须尽快培养一大批多层次、实用型、高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息人才。推动信息化教育,不断提升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重要任务。
  
  一、学历学位教育   
  截至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1908所,本科院校740所,其中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院校有598所,共有847个专业点。从2002年到2007年全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历学位教育情况如下表: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国高等学校的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也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规模,并呈逐年快速增长的趋势。截至到2007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信息类专业的在校生总数已超过278万人,包括专科层次134.2万人(占48.2%)、本科层次133.2万人(占47.8%)、硕士9.4万(占3.4%)、博士1.8万人(占0.6%)。
  
  目前已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安全、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等多个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根据2007年的统计,全国高校设有信息类专业点总数11280个,其中本科专业点4222个、专科5517个、硕士点1220个、博士点321个。2002至2006年,信息类专业的招生数、毕业生数、在校生数分别以平均每年11.6%、43.8%、17.2%的速度增长。
  为推动我国信息化教育,贯彻落实国务院《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的精神,实现我国信息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教育部以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软件、集成电路、信息安全等信息技术关键行业的战略性和紧缺性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培养为突破口,实施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改革举措。成立了36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建立了20个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成立了40个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并在数字媒体与动漫设计、信息服务、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化制造等新兴信息技术产业的专门化人才培养领域,积极推动信息人才培养。
  2007年,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7)16号),将软件、微电子、信息安全、动漫等信息领域的紧缺人才培养作为优先支持对象,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积极扩大培养规模,推动产学研合作,建立和健全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二、信息人才社会培训体系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初步形成了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企业等共同参与的信息人才培训和认证体系。仅2005年,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就培训68万人次。其中,有21万人次参加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20%以上参考人员获得不同等级的资格证书。有27万人次参加信息技术领域的自学考试;19万人次参加其他各类培训认证考试。
  信息产业部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建立了50个电子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在全国建立了109个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组织开发并颁布了39个国家职业标准。目前共培训考核技术工人、职业学校学生及各类从业人员32万余人,26万余人通过考核取得了各个级别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各省(区)、直辖市一道,分别组织了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每年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学生数已超过200万人。计算机等级考试资格证书已成为学生就业时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一些著名的跨国企业在我国境内举办证书考试,如微软专家认证、SCO资格认证、CISCO资格认证考试等。国内开展培训认证的知名企业有北大青鸟、清华万博、大连华信等。
  此外,有15万人参加了平面设计、网页制作、计算机制图等单项基本技能培训,对推动全民信息化普及,提升劳动者素质和技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现代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也为信息化教育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机遇。据统计,2006年,1200多所普通高校和444所独立成人高校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函授、夜大、脱产)在读学生455万人,自学考试学历教育报考近950万人次,全国接受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学生250万人次。截至2006年底,67所试点普通高校和中央电大网络高等学历教育累计注册学生540万人,毕业人数260万人,在读学生280万人,年招生100多万人。教育部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已经面向农村招收学员5.6万人;面向军队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招收士官学员6万多人。
  远程教育资源不断丰富。2006年,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开设网络教育课程近2万门,约30%的课程参与校内或校际共享;投入使用的各类网络教育学习资源2万多个,使用超过2000万人次。“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注册教师16.3万,覆盖21个省,建立183个教师学习中心,开发了近600门网上课程,帮助建设30多家地方网站,中央电教馆资源达1200G。
  
  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巨大。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覆盖全国的200多座城市,联网单位1800多个,用户2000多万人,国际出口带宽超过3G,与国内其他互联网互联带宽超过10G。逾90% 的高校、约6%的中小学(38000多所)、约35%的中职学校(近6000所)基本建成校园网。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财政部共同实施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截至2007年底,共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40.1万套,卫星教学收视系统27.9万套,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设备4.5万套,工程基本覆盖中西部的36万所农村中小学,使1亿多农村中小学生得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各高校陆续建立的学生就业服务网多达300多个,每年发布数百万毕业生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初步建成了18家大学数字博物馆,数字化藏品资源总量超过10万件。建成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100多家大学图书馆参与了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数字化支撑环境建设、服务体系建设与数字资源建设,后者已形成以数字化图书期刊为主,覆盖所有重点学科的学术文献资源体系,资源总量超过180T字节。实施了“高等学校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DAL),已数字化100多万册中英文图书,并提供互联网上的共享服务。建成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集中收录了近2800种外文期刊和37万种外文图书,面向全国高校开展文献传递服务,注册用户近4000个,成员馆过百家。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进展顺利,56所高校的561台仪器设备信息上网。
  
  五、信息类教材和课程建设   
  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在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中,建成了供高等学校学生使用的一万余种(包括各种形式:纸制、电子等)高质量教材,其中信息类教材为1200余种(包括新编与修订),改变高等学校一些教材内容陈旧、种类单一的现状。我们还大力引进了国外优秀计算机教材(仅华章就影印约180种,翻译约200种),促进了双语教学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目前,我们正在组织“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的补充申报工作,还将有大量的信息类教材进入补充规划,以促进教材内容的更新,更好地满足教学需求。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也组织编写了“信息化与信息社会”系列教材,这些教材对培养信息化人才,进一步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我们也将在质量工程中予以支持。
  为解决优质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截至2007年,已经评审出国家精品课程1798门(其中信息类精品课程175门)。通过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公布了已评出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料和网址链接,通过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系统集中发布了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以上两个网站总点击数已超过2亿次。北京、河北、安徽、江苏、湖北、黑龙江等省市先后建立了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与资源共享专题网站,很多高校也建立了专门的精品课程网站。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tieba.baidu.com/f?kz=131069764
http://www.xueshuqikan.cn/view.php?tid=26380&cid=151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计算机教育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