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2128 次
  • 编辑次数: 4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10-20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roin
roin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罗伯特·洛夫科维茨
罗伯特·洛夫科维茨
布莱恩·克比尔卡
布莱恩·克比尔卡
丹尼尔·舍特曼
丹尼尔·舍特曼
根岸荣一
根岸荣一
理查德·赫克
理查德·赫克
铃木章
铃木章
普里戈金
普里戈金
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
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
托马斯·施泰茨
托马斯·施泰茨
阿达·尤纳斯
阿达·尤纳斯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也译为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1952年-),同事一般称为文卡·拉马克里希南Venki Ramakrishnan),英国结构生物学家,拥有美国籍,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

拉马克里希南‎出生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吉登伯勒姆(Chidambaram)。1971年,取得印度巴罗达大学物理学理学学位;1976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大学物理博士学位。目前是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资深科学家。2009年,与阿达·尤纳斯托马斯·施泰茨因为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共同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

目录

[显示全部]

基本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
Venkatraman "Venki" Ramakrishnan 
出生 1952年
出生地 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吉登伯勒姆
研究领域 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计算生物学
著名成就 生物晶体学
国籍 美国
居住地 英国
研究机构 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获奖 诺贝尔化学奖 (2009)

经历编辑本段回目录

1976-1978年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毕业生
1978-1982年 美国耶鲁大学化学系博士后研究
1983-1995年 美国布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生物系
1995-1999年 美国犹他大学生物化学系教授
1999年- 英国剑桥医学研究理事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小组领导
2008年- 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研究员(Fellow)

同事眼中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拉马克里希南编辑本段回目录

 新华网英国剑桥10月7日电(记者黄堃)“啊哈,这下我给你们写的推荐信分量就不一样了”,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获奖后的这句话让其科研小组成员印象深刻。在同事眼中,他向来都是这样“和蔼、幽默,对科研充满信心”。

    拉马克里希南目前在英国剑桥大学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与他同在一个科研小组、从事博士后研究的中国人高永贵对新华社记者说,拉马克里希南平时对小组成员十分和善,总让同事们叫他“文卡”,称呼起来非常亲切。 

    在科研工作中,文卡也是一点领导架子都没有,小组定期举行的学术研讨会起了个“俱乐部”的名字,大家坐在一起畅所欲言,平等交流。如果有小组成员在科研上遇到困难,文卡也总是说自己的指导工作没做好,耐心和他们一起解决问题。

    小组成员施迈英还曾在今年另一位化学奖得主托马斯·施泰茨的指导下工作过。他在谈到这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性格时说,他们都有坚定不移追求科学真理的信念,不同的是施泰茨提出问题的方式比较直接,而文卡常表现得非常谦虚,还不时来点小幽默,两位大师一刚一柔,都取得了突出的科学成就。

    据介绍,在诺贝尔委员会打电话通知他获奖时,谦虚的文卡开始还不敢相信,问同事:“不会是有人在开玩笑吧?”幸好电话另一端有位他认识的同行专家,熟人的声音才让他相信自己真的获了奖。

    尽管如此,文卡7日下午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说,跟他研究方向相同的科研人员太多了,难以相信自己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幸运者之一,言谈中仍透出一份谦逊之意。

    不过,谦虚的文卡也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科研的信心。研究小组最近又取得了一项重要进展,大家正讨论着是投稿到《科学》还是《自然》杂志,并开玩笑说如果被其中一家拒绝还可以“改头换面”再投另一家,但文卡坚定地说,这次绝对不用修改,论文一定会被接受。

剑桥化学家因揭示细胞中蛋白质合成机制而赢得诺贝尔化学奖 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阿达·约纳特Ada Yonath)及托马斯·施泰茨(Thomas Steitz),以表彰他们在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 照片:剑桥大学和Micheline Pelletier/考比斯图片公司和耶鲁大学

The 2009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Ada E. Yonath and Thomas A. Steitz
三位科学家因阐释了细胞合成蛋白质的机制而荣获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

细胞合成蛋白质这一过程是生命的根本,它揭示了细胞是如何利用遗传密码制造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元。

该奖项授予来自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著名的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美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耶鲁大学的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Thomas Steitz)以及以色列荷霍沃特市(Rehovot)魏茨曼科学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的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Ada Yonath)。

所有生物的每个细胞内部都存在DNA分子链。它们含有决定人、植物或细菌的外表和功能的“蓝图”。但是DNA分子是被动的。如果没有其他物质参与DNA的蛋白质合成的话,就不会有生命。

这些“蓝图”被一种称为核糖体的结构转变成活质。核糖体根据DNA中的遗传信息合成蛋白质,然后由这些蛋白质去完成一系列重要的工作——包括从生成皮肤和骨骼、到创建免疫系统及将氧气运输至我们的全身各处。

人体内有数万种蛋白质,它们在化学层面上创造并控制生命。

了解核糖体的作用对于科学认识生命极为重要。目前,许多抗生素是通过阻断细菌中核糖体的作用来治疗一些疾病的。没有正常运作的核糖体,细菌就无法生存。

这三位科学家建立了三维计算机模型来显示抗生素是如何贴附核糖体进而发挥作用的。科学家们利用这些三维模型来研制新的抗生素

该奖项的1000万瑞典克朗(合90万英镑)奖金将由这三位获奖者平分。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我们只是一群努力者的代表 编辑本段回目录

新华网斯德哥尔摩10月7日电  “科学是高度合作的事业,”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在得知获奖消息后说,“很多人对核糖体的研究作出了贡献。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说,我们只是一群努力者的代表。”

    “哦,你知道吗,”拉马克里希南在确认获奖后对媒体说,“我接到获奖通知电话时的第一反应还认为这是个玩笑,我有个朋友经常和我开玩笑,我还夸奖他说话有瑞典口音。”

    “我真的,真的很高兴!”年届七旬的以色列女化学家阿达·约纳特在接到诺贝尔基金会网站主编的获奖通知电话时,虽然语调平静,但言语之中却充满了喜悦,“这么说,我是继居里夫人约里奥-居里霍奇金之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第四位女科学家了?”

    “当年我们取得那些发现的时候,感觉真是太美妙了!”这位被拉马克里希南称为核糖体研究“先锋”的女科学家回忆说,“那些发现实际上是一系列研究的成果。尽管我们现在还没弄清楚所有核糖体的秘密,但已经取得许多进展。”

    接到来自瑞典的电话时,托马斯·施泰茨正打算去体育馆健身。“电话那头建议我别去了,因为接下来会有不少电话找我。”施泰茨解释说,有关核糖体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研发新型抗生素。

他们破解了“生命翻译器”编辑本段回目录

托马斯·施泰茨

  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宣布,美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3人共同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其中约纳特是自1964年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科学家。

  3名获奖者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奖。核糖体是进行蛋白质合成的重要细胞器,它将DNA所含有的各种指令翻译出来,生成任务不同的蛋白质,构建并控制着生命体。三位科学家分别绘制的核糖体位置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新抗生素的研制,以减少患者的病痛和拯救生命。

  约纳特 孤独旅行者

  欧洲中部时间7日11时45分(北京时间17时45分),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在瑞典科学院公布评选结果。

  以色列女科学家阿达·约纳特以涉及核糖体结构的开创性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3.7万美元)奖金的三分之一。

  发布会现场演示的幻灯片上,约纳特的照片旁写着一行字:“先驱约纳特:1980年—1990年,孤独旅程。”

  评审委员会说,约纳特在20世纪80年代率先对核糖体展开深入研究,就像一名“孤独的旅行者”。

  发布会上,评审委员会拨通约纳特的电话,记者们开始提问。电话里,声音时断时续,偶尔出现长时间沉寂,令电话线两端的人不得不反复问:“你还在那么?电话断线了么?”

  一名记者问:“请问你现在哪里?”约纳特回答:“以色列。”

  约纳特告诉大家,得知获奖,她“非常、非常开心”。过去几十年研究过程中,“每当有所发现,感觉都妙不可言”。

  约纳特1939年生于耶路撒冷一个贫穷犹太人家庭。她的父母几乎没受过教育,但支持女儿好好念书。父亲过世后,约纳特随家人迁往特拉维夫。

  约纳特1962年和1964年分别获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和生物化学硕士学位,1968年获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X光结晶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研究,1970年在以色列创办当地唯一一间蛋白质结晶学实验室。

  诺贝尔化学奖历史上,约纳特是第四名女性获奖者,先前3人分别为玛丽·居里及女儿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

  拉马克里希南 造“尺子”的人

  美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以一把“尺子”分享诺贝尔化学奖三分之一奖金。

  评审委员会说,拉马克里希南所造“尺子”令核糖体研究得以精确测量一些数值,从而突破先前局限。

  得知自己获奖时,拉马克里希南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个玩笑吧!”他随后告诉瑞典广播电台记者,自己还没来得及把这消息告诉妻子。

  发布会现场几名专家说,核糖体研究“相当复杂”。为获取先前难以获取的生物信息,3名获奖者皆巧妙设计了不少“把戏”,而拉马克里希南的“尺子”便是其中之一。

  拉马克里希南1952年生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吉登伯勒姆,1971年获印度巴罗达大学学士学位,1976年获美国俄亥俄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设在英国剑桥大学的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结构生物学研究员。

  施泰茨 解决“相位问题”

  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以涉及核糖体相位的研究成果分享诺贝尔化学奖三分之一奖金。

  评审委员会说:“施泰茨1998年成功解决(这一研究中的)"相位问题"。”

  施泰茨告诉德新社记者,接到来自瑞典的通知电话时,他正打算去体育馆健身。“电话那头建议我别去健身,因为接下来会有不少电话找我。”

  施泰茨1940年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现为耶鲁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分子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教授,研究领域主要为结晶学。施泰茨利用X光结晶学和分子生物学摸清蛋白质及核酸的构造和运行机制,有助于人们理解基因表达、复制和重组。(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美以科学家获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编辑本段回目录


荣获0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以色列女科学家阿达·尤纳斯

以色列女科学家获09年诺贝尔化学奖 45年来首位
荣获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3名科学家(从左至右):美籍印度科学家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以色列科学家阿达·尤纳斯

当地时间10月7日上午(北京时间7日下午5时40分),200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在瑞典皇家科学院揭晓。美国科学家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托马斯·施泰茨(Thomas Steitz)以及以色列女科学家阿达·尤纳斯(Ada Yonath)三人因在“核糖体结构与功能研究”中的突出贡献而共同获得这一殊荣。

***扫清抗生素研究障碍

“200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对一种关键生命过程的研究,即核糖体如何利用DNA的信息制造蛋白质,进而制造生命。这项研究扫清了目前抗生素研究中的许多障碍,研究成果可以立即被采用,这为日常生活带来许多实用的创新,也为科学探索提供了新工具,”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声明中说。

评奖委员会介绍说,这三名科学家都是使用了X射线结晶学的方法得到了核糖体的三维结构,从而在原子水平上分析了由几十万个原子构成的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

报道称,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三位科学家将各获得三分之一的奖金。获奖的三名科学家将受邀参加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颁奖仪式。

***40逾年来首位女性获化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是今年公布的第三个诺贝尔奖项。从1901年起,诺贝尔化学奖共颁发了101次,共有157名科学家荣获过这一殊荣。

在以色列女科学家阿达·尤纳斯之前,诺贝尔化学奖只有3名女性得奖人,而且从1964年英国女生物化学家多罗西·克劳富特·霍奇金获得该奖项之后,就再无女性上榜。

对于获奖,今年70岁的阿达·尤纳斯也表现得相当兴奋。“我真的,真的,非常开心,”尤纳斯说,“当研究有所发现的时候,我感觉太棒了。这一系列的发现都让我感到兴奋……虽然现在我们并未掌握所有情况,但是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阿达·尤纳斯,1939年出生于耶路撒冷,以色列公民,1968年从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获得X射线结晶学博士学位,现为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结构生物学教授及生物分子结构与装配研究中心主任。

阿达·尤纳斯在2008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以色列人。2006年,阿达·尤纳斯与乔治·费埃尔因在“核糖体蛋白合成,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领域中做出突出成就,而获颁化学领域相当有影响力的沃尔夫化学奖,该奖项旨在表彰除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以外,对于化学领域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

在诺贝尔奖百余年的历史上,共有700多位获奖者,然而女性获奖者却少之又少,所占比例不到获奖总人数的5%。诺贝尔奖女性得主中虽不乏居里夫人这样两度获奖的传奇人物,但从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发到2008年为止,只有35位女性获诺奖殊荣。

***美国两名科学家获奖

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1952年出生于印度的吉登伯勒姆,美国国籍,1976年从美国俄亥俄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为英国剑桥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结构研究部资深科学家和团队领导人。

托马斯·施泰茨,1940年出生于美国密尔沃基市,美国公民,1966年从哈佛大学获得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博士学位,现为耶鲁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教授,以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人员。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各自的研究成果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名以色列女性和两名美国人以各自独立从事的核糖体研究摘取200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核糖体,生命细胞内的蛋白质生产者。

三名获奖者在各自漫长旅途上寻获“金钥匙”,成功破解蛋白质合成之谜的“最后一块碎片”。

这是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的资料照片。新华社/路透

约纳特:孤独旅行者

欧洲中部时间7日11时45分(北京时间17时45分),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在瑞典科学院公布评选结果。

以色列女科学家阿达·约纳特以涉及核糖体结构的开创性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3.7万美元)奖金的三分之一。

发布会现场演示的幻灯片上,约纳特的照片旁写着一行字:“先驱约纳特:1980年—1990年,孤独旅程。”

评审委员会说,约纳特在20世纪80年代率先对核糖体展开深入研究,就像一名“孤独的旅行者”。

发布会上,评审委员会拨通约纳特的电话,记者们开始提问。电话里,声音时断时续,偶尔出现长时间沉寂,令电话线两端的人不得不反复问:“你还在那么?电话断线了么?”

一名记者问:“请问你现在哪里?”约纳特回答:“以色列。”

约纳特告诉大家,得知获奖,她“非常、非常开心”。过去几十年研究过程中,“每当有所发现,感觉都妙不可言”。

约纳特1939年生于耶路撒冷一个贫穷犹太人家庭。她的父母几乎没受过教育,但支持女儿好好念书。父亲过世后,约纳特随家人迁往特拉维夫。

约纳特1962年和1964年分别获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和生物化学硕士学位,1968年获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X光结晶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研究,1970年在以色列创办当地唯一一间蛋白质结晶学实验室。

诺贝尔化学奖历史上,约纳特是第四名女性获奖者,先前3人分别为玛丽·居里及女儿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

这是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的资料照片。新华社/法新

施泰茨:解决“相位问题”

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以涉及核糖体相位的研究成果分享诺贝尔化学奖三分之一奖金。

评审委员会说:“施泰茨1998年成功解决(这一研究中的)‘相位问题’(phase problem)。”

施泰茨告诉德新社记者,接到来自瑞典的通知电话时,他正打算去体育馆健身。“电话那头建议我别去健身,因为接下来会有不少电话找我。”

施泰茨1940年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现为耶鲁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分子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教授,研究领域主要为结晶学。

施泰茨利用X光结晶学和分子生物学摸清蛋白质及核酸的构造和运行机制,有助于人们理解基因表达、复制和重组。

这是美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的资料照片。新华社/法新

拉马克里希南:造“尺子”的人

美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以一把“尺子”分享诺贝尔化学奖三分之一奖金。

评审委员会说,拉马克里希南所造“尺子”令核糖体研究得以精确测量一些数值,从而突破先前局限。

得知自己获奖时,拉马克里希南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个玩笑吧!”他随后告诉瑞典广播电台记者,自己还没来得及把这消息告诉妻子。

发布会现场几名专家说,核糖体研究“相当复杂”。为获取先前难以获取的生物信息,3名获奖者皆巧妙设计了不少“把戏”,而拉马克里希南的“尺子”便是其中之一。

拉马克里希南1952年生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吉登伯勒姆,1971年获印度巴罗达大学学士学位,1976年获美国俄亥俄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设在英国剑桥大学的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结构生物学研究员。

科研趋势:合作跨越时空

继先前几天公布的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之后,化学奖再次为3人分享。与过去相比,诺贝尔奖似乎越来越倾向于归属多人,而非一人。

化学奖评审委员会说,这体现科学发展趋势,即研究人员合作日益紧密、交流日益广泛、以团队形式寻求突破。

这次3名获奖者虽为各自独立展开研究,但在不同时期所获不同发现彼此启发、互相补充,堪称“非传统意义上的合作”。

拉马克里希南说:“科学是一项(需要)高度合作的事业……许多人对核糖体研究做出贡献……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只是宏图伟业的几名代表。”(杨舒怡)

破译生命体“蛋白质工厂”结构图编辑本段回目录

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 冯晓瑜

托马斯・施泰茨 冯晓瑜

阿达・约纳特 冯晓瑜

  本报首席记者 任荃

  一个人、一棵树或是一个细菌,如何变成所谓的“自己”?十有八九的人会说,那是DNA决定的。的确,DNA上藏匿着每个生命个体的“蓝图”,只是很少有人知道,DNA是被动的,如果没有东西翻译并实现“蓝图”,就不会有生命存在。

  昨天揭晓的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将人类认识自然的目光再次带入生命体的最深处――一座无比复杂而极其精密的“蛋白质工厂”。这座名叫“核糖体”的微型工厂几乎遍布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它们一刻不停地依照“蓝图”合成上万种蛋白质,在化学水平上制造生命,并控制着它的走向。

  最复杂的分子机器

  核糖体是生命体中最小的细胞器,其直径大约只有二十几个纳米,透过普通光学显微镜,根本看不到它。而若要将这种半透明状的胶状物质从细胞中分离出来,则需要转速为10万转/分钟的高速离心机才行。

  从分子的角度看,核糖体却是生物体中最复杂的分子机器。首先,它是由蛋白质和RNA(核糖核酸)构成的混合体,分子量高达500多万个道尔顿,而普通蛋白质的分子量通常只有1万至几十万个道尔顿。更重要的是,它能沿着信使RNA模板一边移动,一边一字不差地“翻译”着DNA上的遗传密码。从细菌到人类,各种生命体中核糖体的工作方式都惊人地相似。

  在核糖体构建的“蛋白质工厂”,整个合成过程好似钟表的齿轮般齿齿相扣且异常精准:当信使RNA从细胞核核孔钻出来后,核糖体便附着于上,开始滑动,从起始密码子一直“翻译”到终止密码子。每“翻译”一个密码子,核糖体中的tRNA就会合成一个氨基酸分子,某些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后形成肽链,将一个又一个氨基酸连接起来形成初始蛋白质。

  培养晶体是技术更是艺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科学家就已发现核糖体的存在,并分析了其化学成分。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拉马克里希南、施泰茨、约纳特等人才借助X射线晶体技术,得到了大肠杆菌等模式生物的完整核糖体晶体衍射图谱,揭开了“蛋白质工厂”的真面目。

  所谓X射线晶体技术,就是用一种高强度X光为蛋白质晶体等生物大分子拍照。当年,沃森与克里克就是用这一方法破译了DNA双螺旋结构。尽管双螺旋的发现与核糖体的结构破译前后相差60年,但在结构生物学领域,要一个原子一个原子地“还原”核糖体这样的复杂大分子结构,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研究所研究员金由辛告诉记者,用X光给核糖体拍照首先要得到成分非常均一的核糖体晶体。“要知道培养晶体是技术,更是艺术,更何况是结晶条件近乎苛刻的核糖体。”金由辛说,细菌等原核生物的核糖体包含3种rRNA和50多个蛋白质,哺乳动物等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则包含4种rRNA和80多个蛋白质,一旦纯化过程有半点闪失,得到的晶体中就会有缺损。

  与此同时,接下来的破译工作也颇为艰巨。与DNA近乎完美的对称双链相比,核糖体的结构是不规则的,“零部件”种类繁多,破解其X光衍射图谱的难度更高。1999年和2000年,美国《科学》杂志连续两年将施泰茨等人的工作评为年度十大科技进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为核糖体拍照和读片的难度。

  破解核糖体结构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回答了生命过程的基本问题。对于广泛应用的抗生素来说,细菌的核糖体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药靶。因为,一旦核糖体无法正常工作,细菌就无法生存。研究发现,目前一半以上的抗生素可作用于核糖体上的靶点。不过,在我们已经使用的抗生素中,大都是随机发现的,而非从核糖体的结构出发,有意识地研发。据悉,约纳特与施泰茨等人正各自与国际大药厂合作,期望从核糖体三维结构模型出发,研发出新型抗生素。

  性格迥异的同门师姐弟

  三位获奖科学家中,约纳特与施泰茨不仅年纪相仿,某种程度上说,他俩可谓师出同门,而且师徒三代都被诺奖所垂青。原来,施泰茨早年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期间,跟随的导师正是197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哈佛大学教授威廉・利普斯科姆;约纳特则于上世纪70年代赴哈佛进修,其老师恰巧也是利普斯科姆。而他们的“师爷”,也就是利普斯科姆的老师,则是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和1962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美国著名化学家莱纳斯・鲍林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蒋华良与这对同门师姐弟之间有过学术交流,并于2005年陪同他俩一起登上了长城。1999年,蒋华良到约纳特所在的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做了半年的访问教授,与这位有着多重性格的老太太结下了深厚友谊。“约纳特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生活中的她很幽默,常常在吃饭时讲笑话。可对于她所钟爱的科学事业,老太太则是一板一眼,有时认真得有些不讲情面。”与她相比,施泰茨则是一个不苟言笑的科学家,无论生活还是工作,他都表情严肃。

  从诺贝尔奖基金会提供的新闻公报中不难发现,三位科学家的突破性工作大都在世纪之交完成,距离今日得奖只有短短10年时间。对于通常需要足够长时间接受检验的诺奖来说,10年的“滞后期”似乎有些过于短暂。不过,这也许只是表象。蒋华良说,约纳特自1980年开始从事核糖体结构研究,并陆续破译了细菌核糖体的若干个亚单位结构,直到1999年才得到第一张核糖体的完整结构图。如果追溯得再远一点,自1969年创立以色列第一个结构生物学实验室以来,约纳特在蛋白质结构领域的工作已经持续了整整40年。

相关链接:2001年以来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名单及其主要成就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8年,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这三位科学家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作出贡献而获奖。

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而获奖。

2006年,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作出贡献而获奖。

2005年,法国科学家伊夫·肖万、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格拉布理查德·施罗克因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领域作出贡献而获奖。

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因发现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而获奖。

2003年,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罗德里克·麦金农因在细胞膜通道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而获奖。

2002年,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他们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识别和结构分析的方法。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金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与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以表彰他们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另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莱斯,以表彰他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外部链接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 拉马克里希南 Venki Ramakrishnan Ramakrishnan 文卡·拉马克里希南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Venkatraman Ramakrishnan,Venki Ramakrishnan,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Ramakrishnan ,拉马克里希南,文卡·拉马克里希南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