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68134 次
  • 编辑次数: 3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0-06-21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社会动员
社会动员
删帖利益链
删帖利益链
网络舆情分析师
网络舆情分析师
网络谣言司法解释
网络谣言司法解释
房姐事件
房姐事件
微博删帖机制分析
微博删帖机制分析
解码《江南Style》
解码《江南Style》
微博议政特征
微博议政特征
网络谣言分析
网络谣言分析
网络反腐风暴
网络反腐风暴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网络事件预警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网络舆情预警是指从危机事件的征兆出现到危机开始造成可感知的损失这段时间内,化解和应对危机所采取的必要、有效行动。
   网络舆情的预警流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这个可以通过例如乐思舆情监控系统之类的技术,在第一时间大量来采集、汇总各种互联网上的信息。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的重要经验。以上海为例,无论在涉日舆情、地铁调价,还是普陀城管打人等“网络热点舆情”处理上,各部门协同作战、相互配合、共同商议,判断危机走向,对预案进行适当修正和调整,以符合实际所需是危机应对的重要措施。
   网络舆情预警的意义
  及早发现危机的苗头,及早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及早通知各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危机预警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从每天海量的网络言论中敏锐地发现潜在危机的苗头,以及准确判断这种发现与危机可能爆发之间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越大,相关职能部门越有充裕的时间来准备,为下一阶段危机的有效应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目录

[显示全部]

关于互联网络舆情预警及对策研究编辑本段回目录

   摘要 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和网民队伍的迅速壮大,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网络独特的传播特点也使网络舆论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从中央高层到普通大众,网络舆论越来越多地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在与现实生活的交织和互动中,网络舆论充分发挥出其“喉舌”、“耳目”、“鼻孔”的功能,而网络自身匿名性、交互性、多元性等特点,也使网络舆论天生就有感性强于理性、浅显大于深层、分散多于集中的特点。网络舆论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然地产生了负面效应。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我们的政府和媒体一直在行进中探索。如何有效地引导网络舆论,更好的发挥网络舆论的建设性作用,最大限度的消解其负面影响,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本论文从研究网络舆论的现状和特点入手,深入分析网络舆论引导面临的复杂形势,紧紧抓住“增强有效性”这一关节点,从应用研究的层面探析网络舆论引导要把握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增强网络舆论引导有效性的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预警 。规范。

 

    一、 关于网络舆论定义的研究

    给网络舆论下一个确切定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此给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定义,然后来界定自己的研究范围。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以下几个:

    为了给网络舆论下个定义,首先要了解舆论的定义。罗马尼亚剧作家奥·巴琅格曾这样描述舆论:他是个奇怪的人物,你可以在任何时间、所有地方遇到他,他无所不知,无所不察,什么事情也休想逃过他的眼睛,什么人也骗不了他。舆论似乎有无数的眼睛、无数的耳朵、无数的唇舌,他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目前人们对舆论的定义不一而足,尚无定论。美国报业巨子、舆论学的奠基者——沃尔特·李普曼在其著作《舆论学》中写道:舆论基本上就是对一些事实从道义上加以解释和经过整理的一种看法。

    《辞海》对舆论一词的注释为:舆论就是“众人的议论, ??现多指群众的言论”。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舆论这样定义:“舆论是社会上值得注意的相当数量的人对一个特定问题表示的个人意见、态度和信念的汇集”。

    南京大学出版的《新知识词典》认为:“舆论是指国家、集团、个人对某一事端或社会意识倾向所出现的议论漩涡,是意识思潮的一致性与分歧性的反映。它有着对政治、道德、经济、社会、意识的潜在权威性与评判性”。

    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舆论学概论》认为:舆论,是再现社会集合意识并对社会某一事态有影响力的多数人的倾向性意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题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中给舆论下的定义是:“舆论是一种常常难以确切的科学分析的集体现象,这是同人的社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舆论既不是暂时无变化的,也不是从地理角度上构成一个整体的。”

    (一)什么是网络舆情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

    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聊天室、博客、聚合新闻(RSS)。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1,直接性。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它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间,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便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网民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由于互联网的匿名特点,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念和情绪心态。不论是拉萨“3·14事件”,“三鹿毒奶粉事件”,瓮安、孟连等地的群体性事件还是最近发生的“周久耕事件”,“躲猫猫事件”等等,一经在网络披露后,都能迅速引起全国乃至世界舆论的关注,成为舆论焦点。

    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一方面,当一个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进行意见表达,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另一方面,各种渠道的意见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网上与网下相互影响,从而迅速形成强大意见声势。比如,2008年11月底,一位网友在论坛上发帖《我无意中捡到的某市公务员出国考察费用清单》,“晒”出37张图片,全面曝光江西省新余市、浙江省温州市两个出国考察团的名单、行程、费用等。一石激起千层浪,网民热议,舆论哗然。

    3,丰富性。网络舆情的主题极为宽泛,话题的确定往往是自发、随意的,任何人都拥有选择主题、话题和选择写什么、怎么写的自由。从舆情主体的范围来看,网民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从舆情的主题来看,从温总理在汶川地震中的行踪到国家哀悼日、从房地产市场降温到中国股市持续低迷、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到“神舟七号”载人航天实现太空行走、从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到要不要“抄底华尔街”……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舆情来源上看,网民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预先写好言论,随时在网上发布,发表后的言论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载。由于网上信息海量,网络舆情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有积极健康的言论和情绪表达,也有庸俗化和灰色的言论及情绪表达,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都可以找到立足之地。

    4,互动性。在互联网上,网民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网民参与讨论,网民之间经常形成互动场面,赞成方的观点和反对方的观点同时出现,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甚至出现意见交锋。这种网民之间的互动性实时交流,使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快速地表达出来,讨论更广泛更深入,网络舆情能够得到更加集中的反映。比如,2008年7月北京青年杨佳在上海持刀杀死6名民警,刺伤3名民警和一名保安。杨佳杀人理应受到舆论的严正谴责和法律的严厉制裁,但在网上为杨佳鸣冤叫屈的并不在少数,不同意见的网民利用网络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5,偏差性。网民个体所受到的现实压力会直接影响到其在网上的意见表达。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网上发言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比如,随着世界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我国一些沿海企业出现开工不足甚至倒闭的现象,楼市跌入低谷,部分网民利用网络发表情绪化言论。同时,在很多时候网民间的情绪会相互感染,因此,网络舆情又是个人情绪与群体情绪相互作用的一个结果。有时它是真实意见的反映,有时也会与人们原有的意见产生一定程度的偏离。值得注意的是,情绪化言论很容易得到众人响应,从而引发有害舆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破坏性。如哈尔滨6名警察打死青年林松岭一案,在网上一波三折,舆论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谣言传播的速度也让人始料不及,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十分巨大,并且形式多样,仅依靠人工的方法难以应对网上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舆情分析系统弥补了人工难于处理的不足。它具备以下的功能:

    1.舆情分析引擎。这是舆情分析系统的核心功能,包括:(1) 热点话题、敏感话题识别,可以根据新闻出处权威度、评论数量、发言时间密集程度等参数,识别出给定时间段内的热门话题。利用关键字布控和语义分析,识别敏感话题。(2) 倾向性分析,对于每个话题,对每个发信人发表的文章的观点、倾向性进行分析与统计。(3) 主题跟踪,分析新发表文章、贴子的话题是否与已有主题相同。(4) 自动摘要,对各类主题,各类倾向能够形成自动摘要。(5) 趋势分析,分析某个主题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人们所关注的程度。(6) 突发事件分析,对突发事件进行跨时间、跨空间综合分析,获知事件发生的全貌并预测事件发展的趋势。(7) 报警系统,对突发事件、涉及内容安全的敏感话题及时发现并报警。(8) 统计报告,根据舆情分析引擎处理后的结果库生成报告,用户可通过浏览器浏览,提供信息检索功能,根据指定条件对热点话题、倾向性进行查询,并浏览信息的具体内容,提供决策支持。

    2.自动信息采集功能。现有的信息采集技术主要是通过网络页面之间的链接关系,从网上自动获取页面信息,并且随着链接不断向整个网络扩展。目前,一些搜索引擎使用这项技术对全球范围内的网页进行检索。舆情监控系统应能根据用户信息需求,设定主题目标,使用人工参预和自动信息采集结合的方法完成信息收集任务。

    3.信息抽取功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如格式转换、数据清理,数据统计。对于新闻评论,需要滤除无关信息,抽取并保存新闻的标题、出处、发布时间、内容、点击次数、评论人、评论内容、评论数量等。对于论坛BBS,需要记录帖子的标题、发言人、发布时间、内容、回帖内容、回帖数量等,最后形成格式化信息。舆情分析系统的核心技术涉及自然语言处理、文本分类、聚类、观点倾向性识别、主题检测与跟踪、自动摘要等信息处理技术。

    (二)、网络的力量

     对于网络,我一直没有太多的认识——或者说,一直没有积极的认识。在我的印象当中,网络就是那种“很黄很暴力”的东西,平时我称之为“垃圾筐”。所以除了利用网络发邮件、浏览新闻之外,几乎不再接触别的,至今不会玩网络游戏。

    然而,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却让我改变了对网络的看法。网络的作用更凸显了其积极的一面,不再只是“很黄很暴力”,在舆论导向、舆论监督方面,网络的积极作用让我感慨万千。

    先是看到在网络的关注和呼吁下,安徽省界首市和颍上县人大常委会不得不将界首市人民法院院长何涛和颍上县人民法院院长李松涛免职,调离司法岗位。据了解,震惊全国的安徽省阜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腐败窝案案发后,阜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先后有名法官因贪污受贿被判刑。2007年初,何涛、李松涛等人就被查出有多次行贿的行为,但是,截至2008年3月底,何涛、李松涛等人仍分别在界首市、颍上县担任人民法院院长的职务。这件事情,如果不是网民的关注和呼吁,没有网络的监督,恐怕不会有今天的结果,行贿者可能仍然在用钱买来的位置上行使权利。

    再就是看到山西黑砖窑事件官员复出后,在网络的关注和监督下,匆匆下马。据了解,2007年7月,因任职广胜寺镇党委书记期间对黑砖窑事件负有领导责任,刚刚担任临汾市尧都区副区长两个多月的段春霞受到了党内严重警告和撤销行政职务处分。然而,段春霞被撤职还不到一年,又在未经公示的情况下,突然于今年3月被尧都区任命为区长助理。最后,迫于舆论压力,临汾市委责成尧都区委废止了关于段春霞同志工作安排的决定。

    接下来看到的信息,是市长驾车撞死女童事件。2008年3月17号早晨7点多钟,湖北省当阳市市长范晓岚(女)驾驶一辆丰田霸道越野车从宜昌行驶到当阳市穿心小学门口时,将十岁小学生当场撞死,据目击者称,当时,范晓岚驾驶的越野车越线占道行驶,撞死小孩后,范在第一时间打电话叫来自己的司机,随后一辆牌号为鄂E60066的广本将范接走,随即公安部门赶到将现场清理干净,撞死小孩的尸体一直放在路边,当天,交警部门将20万赔偿金交给小孩家长,叫小孩家长不要追根究底。然而,网络舆论的力量是不可轻视的,4月22日,范晓岚不得不引咎辞去当阳市人民政府市长职务。

    这三件事,都与领导有关。就现行的干部体制来看,如果没有网络的作用,舆论的压力,这些干部是不可能被追究的。首先看安徽的行贿者们,他们花钱买来的官位并没有随着那些卖官鬻爵者的倒台而受到影响,是因为在官场上,他们往往被视为“受害者”、“弱势群体”,何况中国目前的司法制度只重视处理受贿者,对行贿者基本不追究,如果买官者在位置上老老实实地呆着,跟谁没有血海深仇,应该说不会有人咬住不放的。没有上头说话,组织部门是不可能动这些人的,而上头(卖官鬻爵者的继任者)也不可能得罪这些人的,这些都是官场的潜规则。到了后来,网络上天天暴,甚至报纸也开始刊登,这就惊动了上级,此事才得以被重视,买官者才有了应有的下场。而山西的那位副区长的复出,肯定是组织部门的意见,也就是市委的意见。虽然在黑砖窑事件当中被免职,但免职不一定就意味着开除或者降级,仅仅是免去现有的职务,等时机成熟了再安排同级别的职务,这位女副区长被免职后,可能保留着原来的级别,所以一年之后复出,又担任了区长助理。从官场规则来看,这很正常,不会有哪个领导对此有意见。只有老百姓才有意见,老百姓认为这样的官员是不能复出的,只有在网络上发发言,结果网络的力量再次彰显,复出没有几天的官员再次免职。然而坏就坏在有好事的网民,把这件事情捅到网上,引起全国网民的大声讨,在这种压力之下,上级就不能不表示态度了,也就是说本来要保这位市长,最后不得不放弃,众怒难犯嘛。女市长无奈只有辞职(绝非自愿)。但我敢肯定,这位县级市的女市长今天虽然辞职了,明天上级还会给她安排一个县处级干部的位置,就是挪挪窝而已。包括安徽、山西的官员,都不可能受多大处分,不过是“调离”。

    即便如此,对这些事情的结果很多老百姓都已经感到满意了,毕竟,网络作为咱们基层群众表达呼声和愿望的载体,其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了。报纸、电视、电台这些媒体是政府或党委的舆论工具,不可能天天登一些群众反映的问题,而网络则不同,不需要审查,也没有必要让领导们把关,只要是事实,拿出来公之于众,谁也挡不住。应该说,网络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透明,使那些本来龌龊的事情、肮脏的交易、所谓的“潜规则”都暴露无遗,网络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的重要舆论工具。

    (三).网络舆情系统的四大要素

    网络舆情监测主要包括四大要素及其对应的评估方法:

    舆情信息源:

    主要包括通道类型、信息源广度、媒体类型三个方面

    舆情通道类型有:普通网页、新闻通道、论坛通道、博客通道、跟帖、回帖;论坛、博客等时效性强的网站才是舆情监测的重点,而这类网站的采集往往需要模拟人正常浏览的方式,有指导的进行定向跟踪、防刷新以及javascript技术,与无指导的网页漫爬(Crawling)相比,完全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技术挑战极大,。

    信息源广度指的是每一类通道中,能否覆盖绝大部分网站或者频道,能否采集主流的网站,比如天涯、新浪博客, 媒体类型主要包括文本、图片、音视频等。

    实际上,绝大部分舆情监测系统的信息源获取都是采用传统的网页采集技术,涉及到复杂的动态新型网页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采用网页采集外加规则配置的模式,针对几个专门配置好的论坛板块,进行采集分析可以保证演示效果,但这类系统投入实用的时候,业务部门往往会发现很难扩展,希望监测关键数据源的时候,手工配置量惊人,最终反而不如人工收集。

    具体评价时,需要了解的问题包括:信息通道是否丰富、是否可以快速地配置信息源、是否覆盖主流的论坛和博客、覆盖的网站的具体规模,以及每天的采集量,是否支持javascript?是否支持音视频等。

    舆情要素元信息:

    主要包括文章的正文、摘要、作者、发表时间、以及用户的点击浏览量、回帖数、评论数等;

    舆情要素元信息是舆情判别的依据,仅包括正文实际上仅能进行检索,和传统的搜索引擎没有本质的区别。舆情要素元信息涉及到网络信息提取技术,即从各类复杂的网页中提取各类属性字段,技术挑战在于网页形式多样,而各类属性分布特点千差万别,需要有自动判别与分析的技术,当前主要系统都是依靠严格的规则进行提取的,其中的问题在于设置的模版规则可扩展性差,而且网站本身会经常性的调整模版。好的舆情系统能跟自动生成模版的模版,人工配置几分钟就可以完成,可扩展性强,能自动适应网页的变化;

    具体评价时,需要了解的问题包括:舆情要素元信息包括哪些字段,点击回复等用户行为特征是否实时更新?如何配置模版,是否复杂等。

    舆情分析:

    舆情分析牵涉到热点话题识别、转载识别、多文档摘要、倾向性分析、文本聚类与分类等功能。

    网络热点话题发现是很多舆情监测系统舆情分析的卖点,但是主要问题在于热点发现的速度很慢,而且热点滞后严重,往往是流行了好几天才发出来,另外,找出来的热点也仅仅是印证当前的热点,实用性不大,舆情热点的表示与统计分析才是关键的重点。舆情热点的表示往往是词不达意,缺乏摘要提示,这里面牵涉到多文档摘要以及舆情时间趋势和空间发布的综合舆情分析;

    转载识别是识别文章的转载路径(转载过程中内容实际上往往有很多编辑修改过程),网络舆情监测中的文本分类聚类与传统的方法差别很大,关键问题是要按照客户的需求进行定制,需要综合各类舆情要素元信息与内容统计特征,全面计算。一般的舆情系统存在可扩展性差、效率低等问题。

    具体评价时,需要了解的问题包括:舆情分析热点识别的效率以及时效性、倾向性分析的准确性、转载识别的准确性、多文档摘要的流利程度等。

    舆情预警:

    舆情预警是指:一旦出现危害客户利益的信息或者情报,即可进行预警通知,同时对舆情预警后续状态进行检测。舆情预警要求客户需求可以方便定制,现在的系统往往是采用关键词匹配的方式,其准确性相对差,预警效率低下,最后反而降低了舆情响应的及时性。舆情预警涉及到了兴趣相似度计算与反馈的关键技术,要求综合舆情要素挖掘与内容相似度计算等综合报警,报警方式包括弹屏、自动发送Email、发送短信等。预警后对用户的处理效果进行实时检测。

    具体评价时,需要了解的问题包括:如何设置预警内容、具体预警方式等。

 

    二、关于网络舆论的几个问题

   (一)、网络舆论对于传统舆论的突破

    1.把关人作用的削弱

    舆论离不开媒介。在传统媒介阶段,报纸、广播、电视对信息的把关作用是十分强大的,记者、编辑、制片人等媒体工作者和组织可以决定受众接收哪些信息、关注哪些问题。对于每一个信息而言,它们都可能成为人们舆论的焦点,但经过把关过程之后那些反映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的潜在舆论信息也许会石沉大海;网络媒介开放式的特点弱化了传统媒介中的把关作用,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无法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一一把关,这增加了形成潜在舆论的信息数量和多角度信息。

    2.受众舆论参与度的加强

    网络媒介的参与性、互动性优于传统媒介。前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网络去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后者虽然可以通过信件、电话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否能够被报纸、广播、电视传播出去还要受到把关人的选择。

    (二)、有关网络舆论专制性词语的探讨及延伸

    网络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媒介,类似 “监督”和“控制”这种专制性的词语应当舍弃。在谈到网络舆论问题的时候,许多文章提到“网络舆论监督”、“网络舆论控制”、“网络舆论引导”等命题,这些命题的提出不仅忽略了网络开放性本身,也所害了民主、自由的实现。民主和自由不仅需要实现它们的途径,还需要能够实现它们的思想来保证。对于新闻传播学来说,有很多反映民主自由的观点可以借鉴到网络舆论之中,类似“观点的自由市场”、“出版自由”、“言论自由”等,因此将带有公平性的词语“竞争”替换“监督”、“控制”、“引导”会更好些。“网络舆论竞争”命题的提出将为网络舆论建构一个民主、自由,不受个人及组织控制的理论氛围,利于网络舆论正面健康的发展。

     当然“网络舆论竞争”的提出面临很多现实性的挑战,网络暴力、网络打手、恶意诽谤造谣在网络中确实存在,负面舆论与正面舆论进行自由竞争时不能保证“善良”总会战胜“邪恶”,但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网络促进舆论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来看是利大于弊的。此外,过分鼓吹无序的网络舆论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会成为政府干预网络舆论自由理论上的“帮凶”。一个国家的民主化建设是十分艰难的,要经过一寸一寸的争取才会得到,对于现阶段我国网络舆论的民主建设来说,较之传统媒介时期的舆论更为民主,更能监督政府的行政职能,更能反映真实的民意,因此网络舆论的自由竞争才是正道。

   前不久听到关于网络实名的消息,本人甚是反对。网络实名制增加了个人为自己言论承担责任的成本,尤其对我国家来说,历朝历代都不缺少文字狱的“典范”,“道路以目”也许是国人深有体会的成语。实名制的实施只会使得我国的民主进程倒退,这是“文字狱”在当代的变体,在无形之中震慑网络舆论的形成与传播,即对民间舆论的控制。

    网络暴力、网络打手、造谣诽谤等负面现象在网络传播中的存在,有人将这一现象归结为网络受众素质不高,其实这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一个恶意报道必然不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如果针对恶意报道受众得到充足的信息,从多角度去考察该报道,那么揭穿骗局是易如反掌的。虽然这个假设有本末倒置的嫌疑,即先知道是恶意报道而后去寻找信息来考证,但对受众面对一个报道去辨别真伪,提出了有益的借鉴。若受众用足够的时间去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辨析,分辨虚假新闻、谣言等不实报道将易如反掌。

    “国民素质不高”是某些人的惯用借口,他们可以把一切民主制的东西加以排除,试问没有经历过民主制的国民怎么能懂得民主呢?民主不是理论上的东西,而是西方民主国家对现实的反映及终极价值的追求。很多事情只有经历才会懂得,文革对国人是一个永远的痛,若有人还要搞类似的文革运动,国人是否会欢呼雀跃?计划经济时代完全排斥市场经济,但只有经历过计划经济才会懂得市场经济对我国建设的重要性。所以只有为网络舆论塑造一个自由的氛围,才会使国民素质得到普遍提高,民主国家的目标才可实现。

    (三).网络舆论不是单一舆论

     网络舆论不是单一的,单一的网络舆论是一种病态现象。舆论要针对一定的社会现象或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形成人们普遍的看法,此类现象和问题的复杂性使得人们观察它们的方式、角度、立场呈现多元趋势,因此网络舆论存在“不同的声音”才是常态。“不同的声音”并不是众说纷纭,毫无限制的多样性,否则就不存在舆论了,“不同”体现为一种主导舆论之下还存在若干“其他观点”,这种“其他观点”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如主导性舆论占到总体人数的60%,还有3种不同观点的群体各占10%,剩下10%的人持有尚未形成舆论的其他观点。(该假设基于本人对舆论概念中“一定范围内人数”的理解为:处于群体当中的一般人能够感知到周围人观点的压力即可。)

    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曾提出两个舆论场的说法,一个是传统媒体的官方舆论场;一个是网络舆论场。众所周知的是“官方”与“民间”是个相对的概念,对舆论进行这样的划分也就是承认网络舆论是民间舆论的代表,这是对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所承载舆论的现实概括。有学者曾以此分类方式为基础,提出“打造同一个舆论场”的命题,这是值得商榷的。

     官方舆论与民间舆论是很难达成共识的,它们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前者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自身的统治;后者在政府的限制下争取更好的生活。前者要求民众多缴税、稳定、保守是理想状态;后者希望少纳税、民主、自由才是值得追求的事情。由此可见“官方舆论”与“网络舆论”未必处处一致,相反不同的主张、不同的声音才是符合现实的。

     现今时代的主题是民主和自由,而推动时代进步的根本动力来自民间,代表民众舆论的网络舆论是完成民主化进程的动力之一。网络舆论对政府的监督作用是巨大的,网络媒介突破了传统媒介的垄断特点,使得政府封锁针对其负面新闻的能力下降,这种信息的公开使民众了解真实事件成为可能。最近针对公安机关的舆论压力是巨大的,引起舆论关注的“孙志刚事件”改变了我国的收容遣送制度;“躲猫猫事件”中,云南官方为了缓解网络舆论的压力,邀请网友组成调查小组参与到事件调查,但由于看守所没有提供监控录像,使得网络舆论再次哗然;江西九江看守所里“做梦死事件”再次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在这接二连三与公安机关有关的事件中,民众对于政府公信力的思考更加深刻,也正是由于网络舆论的压力使得公安部门加大了整治力度,公安部全国电话会议于“做梦死事件”发生后召开。

    民主自由是监督和争取来的,网络舆论作为民众舆论的代表应当与政府舆论有所区别,只有区别的存在才可能实现监督的职能。若“打造同一个舆论场”,则政府舆论压倒民间舆论的可能性是最大的,这一点在传统舆论阶段可以得到验证。如果有学者将“官方舆论”与“网络舆论”在理论上打造成“同一舆论”,则只需省去“网络舆论”的字眼而直接将“官方舆论”代替“同一舆论”即可。

 

    三、关于高度重视网络舆论监督的建议

    (一)、加强主流网站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

    加强主流网站建设,使其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技术、内容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

    在技术方面,主流网站应加强网络技术开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互联网业务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的产物,技术的发展不断带动新业务、新领域的出现。加强网络技术开发研究,是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运作水平的基础。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主流网站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主流网站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技术应用水平。要加快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科研机构为主体、市场需求为牵引,以应用促研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攻关体系,保证网络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互联网自身的发展相适应。主流网站应当时刻跟踪新技术、新业务,组织技术力量制定技术发展路线图和中长期技术规划,做到始终处于技术发展最前沿。

    在内容方面,主流网站应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三贴近”,尊重网民、服务网民,实事求是、公开透明,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舆论也逐渐走向意识形态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主流网站要提高网上舆论引导能力,需要做好几项工作:一是把握时点,反应快捷。面对重大事件特别是突发性事件以及涉及民生的热点问题,主流网站应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抢占先机,力争把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处理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举措最早、最快、最准地告诉广大网民,压缩负面消息的传播时空,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二是实事求是,敢讲真话。掌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敢讲真话是前提。主流网站应勇于面对社会热点和难点,开诚布公地用真实的信息、真诚的态度给群众释疑解惑,消除误解和隔阂,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三是超前策划,主动引领。目前,我国有的主流新闻网站在重大事件的超前关注和整体策划上还落后于传统媒体和商业网站。在一些重大社会热点问题面前,事后宣传的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只能让主流新闻网站陷于被动。这就要求主流新闻网站必须围绕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主题进行超前策划,适时主动设置网络议题,掀起网络舆论高潮,占领网络舆论制高点。

    在经营管理方面,主流网站应把党管媒体原则与市场经济规律有机结合起来。互联网是新生事物,其建设和管理没有经验可循,一切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主流网站在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导向、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前提下,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加快改革步伐,增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其中,努力提高自我“造血”功能是一个尤为重要的问题。加快发展壮大主流网站,无疑需要巨大的资金驱动。在网站建立的起步阶段,政府给予一定投入、加大“供血”是必要的,但这并非长久之计。真正解决主流网站的发展问题,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其“造血”功能。当前,可通过一系列加强主流网站建设的改革,从制度层面建立与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投融资体制和资本运作环境,以保证主流网站有持续健康发展的后劲。

    (二)、如何规范网络舆论监督

    在我国,舆论监督的主体是人民,他们常常将媒体作为反映自己政治态度和参与社会公共社会事业管理的主要载体。人们从传统媒体中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变化,习惯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参与社会讨论,行使自己的舆论监督权利。

    由此看来,网络媒体作为参与网络舆论监督的主要载体,对充分发挥人们的监督权并有效传播社会舆论促进社会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媒体在舆论监督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1 明确责任,加强舆论引导作用。

    作为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载体,网络媒体不能单纯地对传统媒体上的新闻消息进行简单的技术处理后,发布在网页上,仅作为传统媒体的电子版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

    首先,网络媒体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明确服务大众、引导大众舆论的社会责任,在网络媒体记者中树立较强的职业责任感。其次,网络媒体要转变被动的报道新闻模式为积极主动寻找社会题材,并将社会舆论的焦点集中到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上。最后,网络媒体要打破浅层的消息发布,在传播广度不受限的基础上力争加强传播的深度,利用网络传播媒介的特性进行深入挖掘,为公众舆论监督提供真实可靠的事实基石。网络媒体记者不能单纯地为写新闻而写新闻,要注重跟进新闻发展,促使新闻事件的良性发展。

    此外,我们应该注意网络新闻报道的平衡性,特别是在对社会消极事件、负面报道的处理中,要注意引导网民舆论,防止偏向一边倒,造成类似“新闻审判”的不良反应。

    (1)构建议程设置。议程设置理论认为,传者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可以通过设置传播议题从而影响受众讨论的议题,它不是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而是告诉人们“想什么”。这种方式将受众的关心和注意力引导到之前设置的问题上。网络舆论的不稳定,需要理智而正确的引导,议程设置机制的构建是引导舆论的重要方法。

    (2)确认网络“把关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把关人”概念,他认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遍布了“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在网络广阔平台上的自由浏览信息和发表见解中,若传播者能明确地建立把关人制度,就能在不良信息扩散之前或传播行为未造成严重后果前,予以及时约束。

    (3)培养“意见领袖”。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二级传播理论,他指出意见领袖扮演着两级传播中的重要角色,且其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中介或过滤作用。群体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尤其在网络舆论监督中的针对敏感问题的讨论。因此,加强意见领袖的作用能促使网络媒体更好地把握舆论方向。

    2 结合传统媒体优势互惠互补,联手合作舆论监督。

    网络媒体要善于认识到自身信息传播中信息失真、控制性差等不足,结合传统媒体稳重深入的传播优势,实现互补互惠,在大媒体时代联手做好舆论监督。

    近几年来,网络媒体以一种单一的信息交流发布管道形态出现日趋减少,它已逐步发展成一个独立于传统媒体的权威性机构。但因信息量大、运作周期短、更新速度快,网络媒体在新闻操作中想要真正做到客观谨慎难度较大,而传统媒体常常能克服这些问题。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紧密结合,能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并促使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融合的整合媒体舆论监督方式的形成,最终推动我国新闻监督事业的长足发展。

    3 呼吁推动网络媒体舆论监督中的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

    良好的道德秩序和法制保障,是创建一个良性的网络舆论监督环境的重要制度保障。网络媒体在社会中广泛地传播社会事件且不受时间限制,不仅直接行驶监督权促使被关注事件的良性发展,而且促使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不错的成效。许多情况下,网络力量已摇身变成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不良网络信息的传播及网络侵权事件的发生,也使网络成为滋生谣言的摇篮。我们需要网络理性地引导社会舆论,就需要不断地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只有用道德的力量呼吁社会保护和尊重他人的权利,用明确的法律条文制裁故意恶性网络暴力事件,用切实可行健康的方式保障人们的监督权,才能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才能从根源上减少网络失控和网络暴力,最终保障网络舆论监督的良性发展。

    (三)、给地方政府10条应对网络舆论建议

    1.我们已进入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今天不仅有党报党刊、国营的电台电视台,还有都市报和网络媒体,以及境外媒体。特别是互联E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渠道,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有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地方政府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缺席、失语、妄语、诳语,甚至想要遏制网上的“众声喧哗”,则既不能缓和事态、化解矛盾,也不符合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精神。湖南省委宣传部官员讲得到位:发生新闻是第一位的,发表新闻是第二位的;堵了一个记者的口,堵不了所有记者的口;堵了所有记者的口,堵不了互联网上网民的口。

    2.中国客观上已经产生一个“压力集团”,这就是3.38亿网民。其中,包括2.26亿网民看网络新闻,新闻E跟帖是最为草根化、大众化的网络舆论;1亿% 网民访问BBS,这是网络舆论形成和发酵的主要推手;1.82亿网民开博客且6425万人半年内更新,所谓网上“意见领袖”的博客是“权重”最高的网络舆论;1.55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2.4亿网民使用即时通讯工具,他们中的“公民报道者”托起了两种新锐的网络舆论载体——微博客和QQ群,每天都有可能用手机和互联网实时播报公共事件。

    3.遭遇突发事件,政府要尽量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赢得话语权,先入为主,掌握主导权。“危机管理”实质上是“危机沟通管理”。例如危机管理专家诺曼·奥古斯丁主张:“说真话,立刻说。”中国一些地方政府总结的经验是“速报事实,慎报原因”。《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则要求“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

    4.社会问题非政治化。研究表明,近年来很多地方的突发公共事件,包括群体性事件,当事人和围观民众的诉求都是地区性、行业性利益问题。高明的地方领导者,总是善于把带有某种政治诉求的问题化解为地区性问题、行业性问题,把社会压力分解到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中去逐一处置;而如果反其道而行之,把这些具体的经济、民生方面的问题政治化,只会激化矛盾,让各种社会压力都集中到一个断裂点上。

    5.针对某些对地方政府和地方形象的负面新闻,一旦调查属实,建议政府迅速采取必要的“切割”手段,包括中央和地方切割,地方与基层切割,政府和无良官员切割。避免上级政府为下级政府、政府为个别无良官员的不作为和其他问题“背书”,不要被他们用种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所忽悠。

    6.在网络舆情中,政府特别是宣传部门要勇于“抢旗帜”。在历史上,我党与当政的国民党反对派作斗争时,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就特别擅长抢民主、和平的旗帜,赢得了广大工农群众和民主党派的拥戴。今天,就是要高扬社会公正、司法公正、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旗帜,积极排查和解决社会各种不和谐、不稳定因素,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要因为种种顾忌,把这样的旗帜送给网上“意见领袖”,而让广大网民对政府失望。

    7.群体性事件处置往往包含三要素,即公布事实真相,惩处民众暴力和恢复社会秩序,惩戒不作为或有问题的官员。瓮安事件以来各地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经验教训一再表明,这三件事孰先孰后,很有讲究,效果也大不一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要求:领导干部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导致事态恶化、造成恶劣影响的,必须问责。如果地方政府不反思自己在新闻发布和说服公众方面的工作不足,却迁怒于无辜的当事人和网民,恐怕是有失公允的。

    8.政府在舆情应对中如何充分发挥“主场优势”?因为政府掌握的信息远比网民个人所了解的信息全面而专业,中国政府对新闻媒体无论报纸、电视还是网站)具有重大影响力,而且最主要的一条,政府应该具有权威性。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媒体优势,不失语,不妄语;发挥信息优势,学会有节奏地抛出系统化的专业信息,利用政府与民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力地引导舆论。但也要警惕政府的“主场优势”变成“主场劣势”,这就是政府公信力的流失。要正视这样一个严峻现实,一些地方在公共政策、社会治理、官员操守等方面存在阙失,让网民对公权力产生某种不信任感,对社会公正缺乏信心,形成传播学上的所谓“刻板印象”。在不少地区,修复政府的公信力是当务之急。

    9.地方政府宣传部门在网络社区(BBS、微博客、QQ群等载体)和“公民报道者”和“网络意见领袖”中发展“盟友”。盟友不是部下,也不是潜在的敌人。要允许和鼓励他们对地方政府的施政阙失提出批评,开展舆论监督,同时通过积极沟通对话,帮助他们理解现代社会公共治理的全部复杂性,引导他们在最根本的问题上帮助地方政府,缓释民间某些不满情绪。

    10.政府的网络舆情研判和应对能力,也是执政能力和执政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意早期受到冷落,才演变成中期的“民议”、后期的“民怨”。民意在每一道环节上的被冷落与搁置,都会导致舆情能量的聚集。一方面,要改进政府的立场表达和主流媒体的新闻宣传,增强说服力;另一方面,要把握住社情民意的脉搏,认真倾听网民和公众的利益诉求乃至某些非理性情绪,促进官民沟通,促进社会不同群体利益的均衡表达和平等博弈,化解社会隔阂和对立情绪,打造国民政治共识,打牢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网络事件“预警线”出炉编辑本段回目录

最新的研究表明,在过去几年中,网民和地方政府都在不断改进自己的网络事件推动和应对技巧,网络上,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攻防”策略之战正在上演。

新的研究报告则推翻了传统判断,认为“黄金24小时”并不科学。上述报告称:75%的重大新闻事件在报道后的第2-4天网络关注度才最大一个负面新闻事件发生后,政府如何判断它是否已引发网络风潮?中国的一些网络舆情研究者,正在试图对日渐凸显的网络事件实现量化和指数化判断,为政府提供预警信号。“负面新闻事件中,如果被抽样的关于此事件的主贴、博文80%以上的回复浏览比均在8%以上(即网民在论坛上平均每浏览主贴、博文100次,回复均超过8条),则说明网民对事件关注程度高,相关方需密切关注防止舆情危机发生。”

一个负面新闻事件发生后,政府如何判断它是否已引发网络风潮?中国的一些网络舆情研究者,正在试图对日渐凸现的网络时间实现数字化判断,为政府提供预警信号。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最近发布了《2009年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以下简称《舆情报告》),这份中国首份网络舆情指数报告,通过对2009年的300余个网络热点事件中的50件重大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得出上述结论。这也是国内研究报告中首次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提出了一条“经验警戒线”。 

2009年,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互联网规模稳居世界第一,网络参政风起云涌。根据上述报告,在过去几年中,网民和地方政府都在不断改进自己的网络事件推动和应对技巧,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攻防”策略之战正在上演。 

网民“技战术” 

上述报告说,2009年,网民对重大新闻事件网络舆情的贡献率为59%。“第一次,是网民,而不是网媒,主导了中国的网络舆情。”报告执行主编、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副所长李未柠对记者说。 

所谓网民,指的是3.84亿穿行于网络,通过新闻、论坛、博客、贴吧、微博、视频等渠道发表意见的人。而网媒,则包括依赖网络传播的传统媒体,在目前的中国,他们被视为是“正规军”,拥有可控的“把关人”。 

李未柠等人的研究表明,没有“把关人”的网民,正在中国的网络维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经过多年的磨砺,中国的网民们对网络的运用显然越来越得心应手,正形成一套自己的应对模式。 

首先是开始网络事件“标签化”,从2008年的“俯卧撑”,以及2009年的“躲猫猫”,网民以及媒体越来越倾向于给事件“贴标签”,无论这种标签是否出自政府机构之口。“发烧死”、“噩梦死”、纸币开手铐事件中的“死角角”等都是类似情形。而且“贴标签”的行为时间间隔趋短。 

另外,则是对时事的准确把握。比如在上海“楼脆脆”之后,网民们接二连三的发掘出成都“楼歪歪”、浙江“楼薄薄”、重庆“楼裂裂”、烟台“楼垮垮”、南京“桥糊糊”、上海“桥塞塞”等。 

另外一个趋势则是“有图有真相”,在2007年,重庆杨家坪杨武、吴苹夫妇得以成为最牛钉子户,端赖于那张孤立于挖掘现场的独楼图。而众所周知的“人肉搜索”也早已是是网民的利器。 

而现在,《舆情报告》称,如今视频的作用凸显,发挥网络舆情触发器的作用。比如200911月发生在成都的唐福珍自焚事件,早在1126就有凤凰网、网易等12家媒体以“成都一女企业家因拆迁楼顶自焚”为主题报道,但并未引发媒体的大范围关注。直至122,网络媒体报道中一段由手机录下的唐福珍自焚全过程视频走红网路,唐福珍才在早已“审丑”疲劳的自焚事件中成为热点。 

网络公关专家敖春华认为网络维权走过了游击战、阵地战、歼灭战三个阶段。游击战阶段,网民们关注的都是一些“大人物”(市长或省长)的事情。阵地战的特点是:个体性事件+群体性的评论。而歼灭战的最大特点是一个事件发生后,速战速决。 

有关“技战术”的总结正日趋规范,甚至有网友曾在天涯社区为网民维权总结了几个要点,比如:网络发帖之后,必须让你控诉的人知道网上有控诉他们的文章(引起他们的恐慌,自乱阵脚);将充足的证据上传到网络(图片视频音频等最好);文章不宜太长,无需煽情;标题要新颖(既能点明事件的主体,又能吸引网民点击);号召人来顶贴等。 

政府“应战策” 

李未柠等人的研究为“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的中国政府提供了一道预警线。

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网民话题关注度由高向低依次为:腐败问题、房价问题、就业问题、户籍制度、养老保险、食品安全、医疗保险、交通安全。 

李未柠说,一起网络事件是否会成为热点,一个判断标准便是看这起网络事件在多大程度上是能触发网民敏感点因素的叠加。这就类似于之前成都发生的“女大学生村官被当街打死”,显然便是大学生就业、女性、村官、死亡等问题的叠加。 

传统观点认为,官方处置突发事件有“黄金24小时”之说,即在事发24小时内发布权威消息主导舆论是平息事件的关键。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不少专家提出“黄金4小时”法则。《舆情报告》的研究表明,纵观200950件重大新闻舆情事件中“黄金4小时”仍需探讨。上述报告称:75%的重大新闻事件在报道后的第24天网络关注度才最大。 

以此衡量,一些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危机事件时,要么是迟迟拖着不回复,要么是过早地回复。 

前者如湖北石首事件,最终以群体性事件收场。李未柠指出,在一些事件中,政府回应偏晚,陷于被动。“将邓玉娇、钓鱼执法、内蒙古女检察长三个事件首个舆情指数高峰时间点和政府首次回应时间点对比。政府没有积极应对的态度。” 

后者如山西问题疫苗事件。山西省卫生厅过早的定性表态,实际上使他最终进退失据。“而自己查自己,本身也给人口实。”李未柠说。 

这一失据,反映在412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公布的“2010年第一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中,山西问题疫苗事件排名垫底,被红色示警。针对这一事件,李未柠在给相关部门的建议中提出:快报进展,慎报结论。 

上述报告说:从某种角度讲,网络舆情关注的并不是案件本身,而是案件调查,处理的过程以及处理的依据。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网络事件的发生并不挑时间:根据研究结果,周末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工作日相差无几。

而面对汹涌的网络舆论,政府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应对与沟通方式。2009年,安徽、广东、贵州、河南、四川、南京等省、市“网络发言人”纷纷亮相,堪称网上一景。 

舆情应对的标和本 

但是网络问政所面临的压力是,民意有时候并不能转换成现实,而且民意在现实中也表现出它的两面性。上述报告说:舆情同情弱者,但也强调人治。而且,网络舆情还表现出情绪化和恶炒的一面。 

工程建设安全问题是2009年网络舆论重点话题之一。《舆情报告》指出,“就在各种工程建设项目接连出事的情况下,网络舆论问责声一片,而政府职能部门却是要么不问不责,要么有问无责草草收场。” 

而《舆情报告》所列事件还显示,涉外的网络事件往往处理得好,涉内的往往处理的并不好。李未柠说,如“谷歌事件“政府的舆情应对都比较成功。但是,在诸如石首事件、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甘肃陇南群体性事件中,就并不让人满意。 

“面对网络舆情,政府的反应速度加快了,也能充分披露一些信息,这是进步之处。”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杜骏飞说,“但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事情,只是应付网络舆情,结果只能是扬汤止沸。不能把宣传力凌驾于行政力之上。”

网络民意表达或引社会风险 应建预警制

      网络民意表达主流是好的,大多数网民希望通过表达让政府了解民情民意,推动公职人员改进工作,督促问题的公正解决。网络民意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群体利益诉求,为公共决策的价值取舍、利弊权衡提供重要依据。但在承认这一现实的同时,也要对网络民意表达的实效性作出客观判断。

  在网络的广泛传播下,杭州飙车案、罗彩霞事件等,近来成为广受关注的热点话题。网络民意表达,已经成为一股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 

  应该说,网络民意表达的主流是好的,大多数网民希望通过表达和参与,让政府部门了解民情民意,推动公职人员改进工作,督促问题和事件的公正解决。 

  不过,由于网络和网民的局限性,也会产生消极影响。例如,容易强化“仇官”、“仇富”心理,扭曲政府形象,影响政府权威,引发和扩大群体性事件。再如,可能对事件处理特别是司法审理形成干扰,对当事人的正当权利造成损害,损害程序正义和社会法治,等等。因此,网络民意表达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于改进政府工作,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也会给政府权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网络民意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群体利益诉求,为公共决策的价值取舍、利弊权衡提供重要依据。但在承认这一现实的同时,也要对网络民意表达的实效性作出客观判断。  

  首先,对网络民意表达群体的影响力应有一个客观认识。网民虽然人数众多,但只是公民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有调查显示,我国现有1.23亿网民,其中20%以上的习惯参与论坛讨论。也就是说,网民占全国总人数的十分之一不到,且习惯参与网络民意表达的更不到全国人口的2%。因此,在重视网民意见的同时,也要注重“沉默的大多数”的观点。 

  其次,对网络民意表达在整个社会中的影响力应有一个客观认识。网络民意表达之所以受到重视,很大程度上是迎合了社会上某些人群的诉求。他们所代表的可能只是整个社会中部分人、部分群体的意见和看法。 

  此外,对于网络民意表达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也应有一个客观认识。网络民意是现实生活中部分民众的看法、意见、建议的综合反映,它对政治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影响日趋重要。政府部门在进行决策时,必须对此予以注意。但是,这个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人远离决策层,他们的有些意见和观点虽然不乏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也不排除包含一定程度的情绪宣泄。因而,只能将他们的意见作为决策参考,不能完全依赖网络民意。 

  不可否认,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网络民意表达会越来越影响社会舆论的走向。对此,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 

  一是尊重话语权,展开积极引导。网民属于“体制外”群体,却有着很强的参与意识和要求。他们表达的目的可能并不在于得到网友呼应,更在乎政府的态度,试图通过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来实现自身诉求。因此,要充分尊重这一表达意愿,并积极加以引导。这样做,既有利于消除对抗,推动社会的改革和进步,也能让网民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善意,体现对这一群体的呵护与关怀。 

  二是重视重大网络事件预警机制的建设。在新形势下,网络民意的表达和传播,最有可能引发政治、社会风险和威胁,对此应有预期和准备。 

  三是在规范网络的基础上,全面提高网络宣传工作水平。要形成制度约束,对网民表达的意见、观点,作出及时回应。还可请政府官员、专家或当事人进行网络访谈,澄清、整合、梳理虚拟空间杂乱无章的信息,在互动中引导舆论。

从即时处置型向事前预警型转变编辑本段回目录

   网络群体性事件,广义上泛指在互联网上有较多网民参与讨论并产生一定社会影响的事件。狭义上看,特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或其他相关目的,利用网络进行串联、组织、呼应,乃至可能或已经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群体性非正常事件。目前,网群事件主要发源于一些全国性的、访问和在线人数密集的论坛、社区以及博客。传播方式主要是论坛、博客发帖,然后帖子通过被其他论坛博客转载,或者通过即时聊天、电子邮件等方式传播,由此引起其他网民的关注,引发大规模的响应。
  网群事件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有关专家对近年来发生的十多起互联网内外的“群体性事件”分析后发现,网群事件主要有三种类型,并呈现出网上、网下群体性事件联动的特点。一是“现实与虚拟并存型网络群体性事件”,如重庆、三亚等地发生的出租车司机罢运事件;二是“现实诱发型网络群体性事件”,如“周久耕事件”;三是“现实诱发网内网外变异型群体性事件”,如奥运火炬海外传递青岛籍留学生高举藏独旗帜遭到网民强烈谴责事件。总体上看,网群事件呈现出以下特点及发展态势:
  第一,事件发生日趋增多且传播迅速,影响力更加广泛。一方面,网群事件呈现日趋增多的态势。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有23件,约占全部事件的30%。另一方面,网群事件传播迅速且影响力更加广泛。虚拟社区的建立,使得人际间有可能在短时期内建立“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联系。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现有1.23亿网民中,有超过20%的网民习惯参与论坛讨论,现有活跃博客700多万,博客读者达7500万人。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效果无疑是惊人的。一些大的群体性事件通过网络的集聚和放大,在海内外产生的影响力在上升,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多元的影响。此外,由于网络特有的“匿名性”及网络监管的缺位,网民自恃属于“无名的大多数”,在网络上任何非理性的行为都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更易以道德的名义参与事件的发展。因此,不少网民的行为更有明显的群体娱乐特征,一部分参与者更是怀着一种唯恐天下不乱的看客心理,从事件混乱发展的过程中取乐。
  第二,重大社会公共问题已成为网群事件关注的热点。我国在加速发展和转型的过程当中,积累了一些历史矛盾和问题,甚至出现了一系列不和谐的因素。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公众对于公权力如何参与社会利益的调整非常敏感,使得这类网络事件备受关注。如“史上最牛的中部地区处级官员别墅群”、“史上最牛的官腔”、“史上最牛公章”、“天价薪酬高管”、“天价表县委书记”等话题,无一例外都是网上热点。
  第三,包括网群事件在内的网络民意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日益重视。政府对网络民意的重视,既是我国网民数量迅速发展的结果,也是政府信息公开机制与时俱进的体现。继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与网民互动之后,2009年温家宝总理也接受了新华网和中央人民政府网的访谈,并分别表示了对网络民意的关注。两位领导人分别与网民的互动,使得“网络问政”一词迅即成为热点,全国各地在推进地方网络民意畅通表达和有效反馈机制建立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少探索。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曾多次公开强调,要重视网络民意的收集和反馈,他本人还多次通过网络留言批复、与网民见面互动,甚至通过QQ等网络聊天工具与网民沟通,来表达对网民意见的重视。
  第四,网络规范与制度还不完善,对网群事件监管存在空白。由于网络的迅猛发展以及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片面认识,我们对网络一直存在“重发展、轻管理”的问题,网络法规建设滞后,缺乏对网群事件的有效监管。相关法律的空白不仅使网民群体和个体行为没有一个明确的边界,而且也使得已发网络群体性事件处置难度加大。
  网群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
  第一,现实社会中利益表达机制不够畅通。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城市发展中出现了工人下岗、房屋拆迁、环境污染、物业纠纷等矛盾,一些群众在此过程中合法利益受到损害。在通过正常合法的利益表达渠道不能得到解决的情况下,他们就通过网络发泄自己的愤怒,甚至通过网络相互串联,组织集体性游行、示威、上访等聚集活动,从而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
  第二,少数政府部门施政中损害民众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群众不满自身利益受损和腐败现象的滋生,但又担心被打击报复,就通过网络寻求支持和解决途径。有些网民对当地政府部门失去信任,试图通过网络引起更高层面的关注。如厦门的“PX”事件就是当地政府在发展过程中对民众的利益关照甚少,官僚作风严重等原因造成的。
  第三,处置网络突发事件的方式方法不够科学。不少公共管理部门和干部仍在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那一套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比较习惯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去推动工作,有时甚至强迫命令、违法施政,导致矛盾不断积累。还有一些地方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对社会矛盾判断迟钝,对出现的矛盾采取简单生硬的办法拖延或压制,错误判断舆情走向,从而错失采取措施的最佳时机,导致大规模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如湖北石首事件中,网民在论坛中贴出现场图片,还有网民通过QQ群广为转载,而当地党委政府将网络上的评论称之为“围观起哄”,竟然在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中将群众的集队集会称为“公交车火灾事故处置演习”,对群众要求公布事件真相的利益诉求不予理睬。
  第四,境内外敌对势力挑拨引发网群事件。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对某些敏感事件进行恶意炒作,企图借机制造事端,引发群体性事件。如在“泛蓝联盟”组织中,境内外不法分子在QQ群中相互勾连,利用QQ群大肆传播有害信息,并组织策划各类行动。
  如何应对网群事件
  应对网群事件,要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多手段并举,从网上和网下两个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坚持政府信息公开,预防网络群体性事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权威的政府门户网站,坚持科学的网络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构建消除群体性事件的机制,寻求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平衡,从而减少政府和民众利益冲突,减缓网络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的不良影响。
  第二,实时监测网络舆情,及时掌握网络群体性事件。为及时有效地实现舆情反馈,应建立全国性的舆情监测网络,使舆情突发事件的处理从即时处置型向事前预警型转变。同时,建设情报信息分析研判系统,强化分析研判能力,科学地做出前瞻性、预测性的研判,做出预警。
  第三,建立快速反应联动机制,准确控制和引导网络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现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网络传播的苗头,应在第一时间控制其传播规模,做好网上舆情控制工作,加强网上信息引导疏导。此外,当谣言类信息通过网络传播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果断采取措施,建立快速灵敏的联动机制,发布准确信息,及时平息网络传播事态的发展。
  第四,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重点解决好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问题。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加强是非标准的确立,培养个人自制力。要重点解决好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问题。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并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积极作用、遏制网络消极影响。

网络舆情监测预警与联动应急机制编辑本段回目录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主要通过BBS论坛、博客、新闻跟贴、转贴等实现并加以强化。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网民乐意通过这种渠道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当今,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迅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益多元。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对相关政府部门来说,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

  网络舆情的联动应急机制,指政府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职能机构,对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的监测预警与控制,从而实现有效化解网络舆论危机的目的,包括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在监测环节,有关人员和系统对网络舆情的内容、走向、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密切关注,将最新情况及时反映到有关部门;在预警环节,对内容进行判断和归纳,对这些正在形成、有可能产生更大范围影响的舆论进行筛选,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走向做好各种应对准备;在应对环节,当网络舆情变为现实的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后,有关政府部门采取的具体行动,如何化解危机、消除不良影响。这三个环节有机组合,从整体上构成了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

  网络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建立主要依靠两方面保障:一是人力、资金等物质方面的保障,二是计算机软件系统等技术方面的保障。

  就物质保障而言,各地政府相继成立了专门负责网络舆情分析的机构,由专人组成若干小组,24小时不间断对重点网站的舆情、重点论坛进行监控。此外,对网络舆情较集中的如各高校的BBS,通过聘用“网络调研助管”等方式,密切关注学校BBS和校外主要网站动态。通过各层次、各领域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从物质、制度、资金、人力等方面,保证了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日常运作。

  就技术保障而言,要监测网络舆情,少不了及时有效的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研判、信息反馈、信息决策系统。对舆情信息的监测与分析必须要浏览和查找海量的网络信息,包括网络新闻报道、相关评论、网络论坛等,从这些信息中提取与事件相关的舆情信息,然后分析舆情信息的时间与空间分布情况,再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做正确的舆论方向引导。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舆情监测和舆情分析有必要通过与之相匹配的科技手段来进行。

  从类型上看,网络舆情监测分为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两种。

  日常监测,指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本部门的一项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如高校bbs网管和版主的工作就属于日常监测的范畴。日常监测的意义在于,随时了解网络舆论的动态、方向;一旦发现有不利于社会稳定、重大的虚假舆情,可以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通过“舆论领袖”等手段,对日常舆情进行引导;为有关部门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决策支持。

  突发事件监测,尤指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对相关网络舆情的监测。突发事件的变化因素多,内部关系较为复杂,发展趋势难以预测,相关信息纷繁复杂,给管理机构的信息判断和决策增加了难度。另外,由于突发事件中的矛盾双方往往处于对立状态,影响或阻碍了原有信息沟通渠道的正常功能,从而给各种“小道消息”提供了填补信息真空的机会。此类事件突发性强、社会影响大、给决策者思考的时间短,如果不及时准确获得最新信息并加以判断处理,产生的后果非常严重。而巨大的压力使决策者很难从容地对所有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和判别,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可能被遗漏或者忽视,从而对处理决策产生误导。因此,在突发事件出现时,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及时有效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极其重要。

  网络舆情预警

  网络舆情预警是指从危机事件的征兆出现到危机开始造成可感知的损失这段时间内,化解和应对危机所采取的必要、有效行动。网络舆情的预警流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与舆论危机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建立和运用信息沟通机制,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的重要经验。以上海为例,无论在涉日舆情、地铁调价,还是普陀城管打人等“网络热点舆情”处理上,各部门协同作战、相互配合,判断危机走向,对预案进行适当修正和调整,以符合实际所需是危机应对的重要措施。

  网络舆情预警的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危机的苗头,及早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及早通知各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危机预警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从每天海量的网络言论中敏锐地发现潜在危机的苗头,以及准确判断这种发现与危机可能爆发之间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越大,相关职能部门越有充裕的时间来准备,为下一阶段危机的有效应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2005年8月15日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于当天参拜靖国神社的举动引起网民极大愤慨。为有效控制、理性引导网上涉日舆情,上海市网络舆情管理部门未雨绸缪,8月11日起就密切关注境内外中文新闻类网站、外电有关报道和评论、网民留言情况,及时把握媒体对小泉动向的报道以及网民情绪发展动向。在制定周密预案的同时,有关部门及时和各大网站进行沟通,共同做好危机事件的预警。通过网络管理平台向全市100多家影响较大的重点网站(含新闻网站、登载新闻网站、论坛网站、918爱国网等反日网站)发出通知。网宣办还加强了监测力度,做到专人专项24小时值班,在第一时间内把最新情况通报有关部门。正是采用“预案+协同作战+全方位监测”三合一的立体预警模式,使上海顺利度过了“8?15”舆情危机。

  网络舆情应对

  从上海等地的情况看,完善有效的网络舆情应对,必须要依托:

  1、强大的组织保证和物质、技术支持。如上海市专门成立网络宣传管理办公室,与各大互联网站建立紧密的联系、沟通机制,通过网络编辑业务培训和资格认证制度加强网络舆情管理队伍的素质等。

  2、制定一套较为成熟的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制度。以“8?15网络涉日舆情”为例,预案内容包括通知上海所有新闻网站,对相关消息不做头条、不开专题、不开设新闻留言板、不在论坛中讨论;加大监看力度,遇有相关敏感信息及时专报。15、16日两天,编制关于“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相关新闻网上传播情况及舆情态势专报”;监看中如发现上海网站及其论坛上,如有过激言论或负面信息,立即删除并报告;传统主流媒体评论部做好素材与引导文章准备工作等。

  3、遇到重大突发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内调动和整合各种力量,形成联动,产生危机应对的合力。这对于提高处理违规网站的时效,及时应对突发热点起到了关键作用。

  4、危机事件后的有效评估。包括危机情况、采取措施、对下一阶段走向的研判、对前一阶段应对的总结,反思与建议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有好的评估机制,每经历一次危机,就是对管理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能力的提升。

  尽管如此,由于网络传播是新事物,而网络舆情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尤其当出现重大突发网络舆情危机时,在很多方面因缺乏足够的经验而尚待改进。

  1、对网络舆情监测范围有待扩展。很多城市,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日常监测,目前主要集中于卫生、教育等与老百姓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领域。事实上,社会生活中的任何领域,都有可能引发大的负面网络舆论,进而形成危机事件。

  2、预案大多是原则性规定,缺少具体的操作指导和演练。从现有情况看,在制定网络舆情危机预案时,还有相当部分预案比较粗线条,也缺乏对预案内容的日常培训和演练。一个优秀的预案,就是一本好的操作手册,对危机发生时的具体步骤,都作了明确而细致的规定。当预案制定后,要不定期地进行演练,提高警惕性和实战能力。

  3、信息公开要进一步提高。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信息传递方面喜欢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致使内部信息渠道严重阻塞或扭曲;与此同时,政府部门缺乏规范、及时的信息披露制度,宣传主管部门习惯用传统粗暴的方式管理大众传媒,媒体缺少必要的法律保护,使媒体的信息传递作用和社会监督作用受到极大限制。再加上部分政府为了“保稳定”,部分官员为了“保乌纱帽”,以及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过分看重吸引外资、发展旅游等方面的近期局部利益,使得一些政府部门在危机处理中信息透明度较差。

  完善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的措施

  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中,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既有先后顺序、也有交叉混合。看起来,每个环节逐步向后推进,但实际上,不断融合、互动。监测是常规工作和基础工作,耗费精力最多。预警其次,当通过监测发现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舆情时,就开始进入预警阶段。就发生概率而言,应对的几率最小,只有当现实的危机发生后,才开始进入应对程序。但是,危机应对的重要性并非由此而小觑。监测、预警、对应三个方面构成政府网络舆情管理部门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并形成紧密契合、逐层推进的工作流程。

  1、制定详细而周密的网络舆情危机阶梯预案。

  详细而周密的预案,保证了在危机发生时有条不紊,获得最大程度的主动权。除了制定《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总预案》外,还可以借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危机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每一等级都由不同级别、不同范围的力量参与到危机应对中,根据危机的等级,调动与之对应的资源和力量进行危机化解。

  2、尽快实现网络立法

  网络立法是净化网络空间,减少网络情绪型负面舆论的有效保障。国外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好启示,美国参议院于1995年6月通过了《传播净化法案》。新加坡政府则规定,新加坡的三家ISP(网络服务供应商)和拥有网址的政党、宗教团体和个人都必须在新加坡广播局注册并接受其管理。其管理的内容包括“可能引起对政府痛恨或轻视的内容,或煽动对政府不满的内容,以及危害公共安全和国防的”等等[1]。

  3、保持信息的公开通畅

  有关研究显示,当权威信息缺失时,给小道消息传播提供了契机。因此,当网络舆情危机出现时,要最大程度地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利用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发布最及时权威的信息,影响网络舆情的走向。建立新闻发言人是一个有效举措。通过新闻发言人,既向公众传递了权威信息,又将信息内容归口到“新闻发言人”这一权威信息源。从而使政府部门在处理舆情危机时,掌握了主动,稳定了民心。

  4、发挥“舆论领袖”的积极引导作用

  根据传播学规律,“舆论领袖”在影响受众的态度方面,作用明显。尤其当网络上出现海量的信息时,一般公众往往会无所适从。这时候,他们更需要权威的“舆论领袖”的声音作为自身决策的重要依据。就目前我国一些较有影响力的论坛的参与情况看,培养论坛的“舆论领袖”,利用这些“舆论领袖”来引导网上舆论,已成为普遍做法。这些“舆论领袖”有见地、有代表性的发言一般被版主用醒目的字号和色彩加以强调,放在网页的突出位置,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

  5、强化网络“把关人”

  任何信息传播,都是信息选择的过程,其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把关人”。网络把关人包括网站编辑、网管等,在信息选择、引导舆论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网络把关人应是信息提供者、信息引路人、信息规范者和监督人,设置好有关话题或议题,吸引终端上的个人参与到公共话语空间,通过自由热烈的网络交互,及时的新闻报道,再加上详尽的事实背景材料,对不同空间的话语进行整合,在交流中引导大众舆论,促成正确舆论的形成。在把关中,切忌简单粗暴的删帖,要注重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引导艺术,使网民产生理性和情感上的认同与共鸣。

  6、加强技术在网络舆情引导控制中的作用

  到目前为止,网络技术手段依然是实现网络舆论管理的一个有效方法。常用的网络技术手段包括对ip地址的监测、跟踪、封杀;网管的全天候值班监测,对负面消息进行及时清除;运用智能型软件进行敏感词组的自动过滤;对论坛发帖的延时审查及发布;对国外敏感网站浏览限制;部分重要论坛实行实名认证制度等。尽管这些做法会引来种种争议,但至少在短时期内依然是网络舆情引导控制的有效手段。

  7、探索网络舆情联动应急创新机制

  初步设想是,由网宣办牵头,负责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每天或每周按部门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整理,针对各部门的情况,提供简单的舆情监测分析报告,及时向各职能部门进行反馈。或者可以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内部信息系统”,网宣办位于该系统的核心,负责将每天监测到的信息分门别类地传递到各职能部门。具体职能部门通过该系统,在第一时间内获得和本部门有关的最新网络舆情,并对这些舆情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研判,决定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应对。当出现重大危机事件时,由各部门抽调熟悉业务的工作人员,加入到网宣办的工作中。专业人士的加入,体现了具体职能部门对危机事件的重视,也体现了政府高效执政的姿态,对尽早化解危机,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www.infzm.com/content/43908
http://www.zgxcfx.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8360
http://media.163.com/07/0725/16/3K8SF3TH00762B72.html
http://cntheory.com/news/Zxzxxllgjc/2010/48/10481036400B94FGJFJ596KJIH1EJ7.html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标签: 网络事件预警 网络事件预警线 网络舆情预警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网络舆情预警,网络事件预警线,网络舆情监测预警,互联网络舆情预警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