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9395 次
  • 编辑次数: 10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0-08-14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尼克·达洛伊西奥
尼克·达洛伊西奥
Elon Musk
Elon Musk
迈克·奥尔森
迈克·奥尔森
亚历克斯·卢詹克
亚历克斯·卢詹克
布莱恩·切斯基
布莱恩·切斯基
佩里·陈
佩里·陈
珍妮弗·海曼
珍妮弗·海曼
亚当·安吉洛
亚当·安吉洛
迈克·鲁宾
迈克·鲁宾
伊恩·罗杰斯
伊恩·罗杰斯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朱利安·阿桑奇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纽约客》采访了Wikileaks公开露面的创始人Julian Assange,透露了Wikileaks的惊人秘密,他们的秘密文档很多都是从Tor匿名网络中截获的。 Wikileaks是一家曝光政府和企业秘密的泄密网站。《纽约客》的文章透露,泄密者上传的机密文档是通过一个修改版的Tor网络传到Wikileaks的服务器,因此泄密者会隐藏在Tor网络的无数虚拟管道中,他们的身份不会被曝光。但是Tor匿名网络存在一个根本性的缺陷:无法控制出口节点。当然这也是Tor的设计目的所决定的,它是提供一种匿名服务,而不是一种安全服务。在Wikileaks上线之前,一位Wikileaks的活跃分子维护着一台Tor出口节点服务器,他注意到来自中国的黑客/间谍利用Tor收集外国政府的情报,于是他开始记录这些流量。Assange声称在网站上线之前,他们手中已经掌握了超过一百万份来自13个国家的秘密文档,这些文档中的很小一部分被公开在WikiLeaks网站上。2006年12月份,WikiLeaks贴出了第一份秘密文档:索马里反政府武装Islamic Courts Union首领Sheikh Hassan Dahir Aweys签名的“秘密决定”,这份文件同样是从Tor到中国的流量中截获的。

美国泄密网站创办人手握数千敏感资料

美国“维基泄密”网站创办人

目录

[显示全部]

Julian Assange基本信息编辑本段回目录

Born 1971

Townsville, Queensland 

Occupation Journalist, programmer, internet activist 

Known for Wikileaks 

Board member of Wikileaks 

Awards Amnesty International UK Media Awards 2009 

Julian Paul Assange (English pronunciation: /əˈsɑːnʒ/; born 1971) is an Australian journalist, programmer and Internet activist, best known for his involvement with Wikileaks, a whistleblower website.

Early life

Assange was born in Townsville, Queensland in 1971. Assange has said that his parents ran a touring theatre company, and that he was enrolled in 37 schools and 6 universities in Australia over the course of his early life.

During his childhood years, he lived on the run with mother and half-brother. They were avoiding his half-brother's father who was believed to belong to a cult led by Anne Hamilton-Byrne.

Assange helped to write the 1997 book Underground: Tales of Hacking, Madness and Obsession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which credits him as researcher. It draws from his teenage experiences as a member of a hacker group named "International Subversives", which involved a 1991 raid of his Melbourne home by the Australian Federal Police. Wired,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and The Sunday Times have pointed out that there exist similarities between Assange and the person called "Mendax" in the book. The New Yorker has identified Assange as Mendax and explains its origin from a phrase of Horace. Assange allegedly accessed various computers (belonging to an Australian university, a telecommunications company, and other organizations) via modem to test their security flaws; he later pleaded guilty to 24 charges of hacking and was released on bond for good conduct after being fined AU$2100.

According to the Personal Democracy Forum, Assange founded a civil rights group for children called "Pickup"

美国泄密网站创办人手握数千敏感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新网6月13日电 据外媒报道,美国以揭秘著称的网站“维基泄密”(Wikileaks)的创办人日前遭到美国五角大楼搜寻,五角大楼欲要求该网站停止曝光机密文件,称之危害美国国家安全。

  “维基泄密”的创办人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掌握一些绝密文件,美国官员认为是一名叫做布拉德利·曼宁(Bradley Manning)的美国军情官员向阿桑奇泄漏的这些资料,目前22岁的曼宁已在科威特被逮捕。

  调查人员现在正在设法找到阿桑奇,迫使其不要将数千份敏感信息公之于众。

  此前“维基泄密”网站发布了一段驻伊拉克美军直升机杀害手无寸铁的平民和新闻记者的视频,引起轰动。该网站拒绝透露视频来源,但是有消息指是曼宁提供了这些资料。

  据称曼宁曾私自下载了26万份涉及中东领导人和政府的机密外交电报和文件。美国国务院目前正在检查曼宁曾经使用过的电脑。

  据悉,五角大楼欲与阿桑奇进行合作调查此事,但是阿桑奇现在行踪不明。

  “维基泄密”网站专门致力于“泄密”,平均每天贴出30份敏感文件,但美国政府却拿它无可奈何,因为它“深藏不露”。该网站既没有公布自己的办公地址和电话号码,也没列举该网站的主要运营者的姓名,甚至连办公邮箱都没留。外界既不知道它的总部在哪,更不知雇员是哪些人。

神秘维基泄密网站困扰美国政府编辑本段回目录

  据美国媒体最新报道,一个名为“维基泄密”的网站,于今年4月披露了美国直升机滥杀伊拉克平民的视频,让美国军方非常被动。

  该网站致力于“泄密”,平均每天贴出30份敏感文件,但又因为它藏得很深,使得美国政府拿它无可奈何。

  深藏不露 连邮箱都没有留下

  “维基泄密”网站成立于2006年,2007年1月首次在网络露面。它一直自我标榜:反对权力过度扩张的政府,支持公民活动家、记者以及其他挑战强权的人士。

  “维基泄密”虽然致力于揭露机密,但它自己却“深藏不露”:在网站上既找不到他们的办公地址和电话,也看不到网站主要的运营者姓名,甚至连办公邮箱都没有。外界既无法知道它的总部在哪,也不知道雇员是谁。

  据《华盛顿邮报》披露,该网站创立者为澳大利亚记者朱利安·阿桑奇,网站运行只依靠5名核心管理人员。

  5人每天更新网站的内容,将网友上传的材料去芜存菁。这些材料有三分之一被立即删除,其余的则由数百名专家来帮助审核。当然,他们都是志愿者。

  平均每天约有30份敏感文件被网友贴到该网站上,供全球网民观看。

  声名大噪 首曝美军袭击平民视频

  美国政府和军方的高度机密文件,经常受到该网站的垂青。

  曾经有两起著名的泄密事件就是该网站“首发”。美国阿拉斯加州前州长佩林的私人电子邮件被黑客窃取之后,佩林的私人电子邮箱就被公布在该网站上。

  今年4月,这个运行了3年的网站名声大噪,因为它发布了美军直升机攻击伊拉克平民的视频,吸引了全世界网民的关注。此前,五角大楼一直阻止该视频传出。

  政府光火 却也拿它无可奈何

  据美国“反战网”报道,美国国防部长盖茨批评“维基泄密”网站说,该网站“不负责任”,只是曝光整个战争中无甚价值的东西。不过盖茨哀叹:“‘维基泄密’可以发布任何它想发布的东西,而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美国并非对该网站无动于衷,它想通过内部排查泄密者,防止机密文件进一步泄露。

维基泄密创始人遭美国追捕 可能有生命危险编辑本段回目录

神秘的阿桑奇创立了揭秘网站

  解密文件是许多人喜欢看的东西,而“维基泄密”则是一个以解密内容为特色的网站。这个网站致力于揭露政府、企业的腐败行为,每天贴出30份以上的机密文件,并且声称:在这里,检举人、新闻记者和博客可以揭发各种腐败行为,而不用担心雇主和政府的报复。

  6月12日,美国官方决定追捕美国“维基泄密”的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以防止他泄露美国机密文件。一时间,阿桑奇和“维基泄密”的未来命运引起众人的关注。

  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尽管“维基泄密”致力于揭露各种机密,但阿桑奇本人却是个神秘人物。所有关于他的消息都可以加上“据说”两字。不过,他早年的经历还算能够得到证实。阿桑奇出生于1971年,他的家乡是澳大利亚的昆士兰。童年时,由于父母开办了一个流动演出公司,阿桑奇从小就过着吉普赛人式的流浪生活。据他自己说,他在中小学阶段一共上过37个学校,往往没几个月就转学走人。而在大学期间,阿桑奇也辗转多处,一共上过6个大学。后来他曾经当过记者,干的也是东奔西跑的工作。也许正是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造就了他不安分的冒险性格。

  在互联网盛行之后,阿桑奇的冒险性格也延续到了虚拟世界中。早在网络刚刚出现的年头,阿桑奇就对黑客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参与撰写了一部关于黑客的专著。当大家都还在拨号上网的时候,他就加入一个名为“国际颠覆者”的黑客组织,入侵过澳大利亚的多所大学、一个电信公司和其他一些组织的电脑系统,以测试这些组织的安全漏洞。为此,澳大利亚警方曾经搜查过他的住处。

  在所有的网络冒险中,阿桑奇对解密情有独钟。1999年,阿桑奇注册了一个名为“解密”的网站,但他表示,在这个网站上自己“什么也没干”。2006年,阿桑奇在墨尔本念大学时,创办了“维基泄密”。这家网站没有总部或传统的基础设施,运营资金来自志愿者的捐助以及团队成员自掏腰包。据说网站每年的运营费用为30万美元。

  令“维基泄密”声名大振的是两起泄密事件。美国阿拉斯加州前州长佩林的私人电子邮件被黑客窃取之后,佩林的私人电子邮箱就被公布在该网站上。今年4月,维基泄密网发布了一个被当局列为机密的录像,其中展示了美军直升机2007年在伊拉克进行的一次攻击,那次开火打死了两名正在为路透社工作的伊拉克人。另外,美国政府和军方的高度机密文件,经常会出现在该网站上。

  揭秘行动惹来杀身之祸

  “维基泄密”共有9名董事会成员,各个都很神秘,阿桑奇是唯一对外公开身份的人。他生活中行踪诡异,很少公开露面,只参加过一些讨论会,甚至连照片也只有有限的几张。也许是因为过于辛苦,有媒体评价他“长着一张年轻的脸,但拥有一头老人的银发”。对于接受采访,阿桑奇始终保持着足够的警惕性。一次,一名记者要求采访他,阿桑奇断然拒绝道:“你想写我的什么?我是怎么挑眉毛的?”

  一个熟悉阿桑奇的人说,他的谨慎不无理由。2007年肯尼亚大选时,阿桑奇曾经通过“维基泄密”爆过一些政客的料,随即就遭遇了危险。阿桑奇说,一天晚上他刚刚睡下,几名匪徒就闯进他的房间,命令他趴在地上。如果不是自己瞅准时机跳起来大喊招来保安,估计会有性命之忧。从此,阿桑奇更加行踪不定。他时常去旅行,肯尼亚、坦桑尼亚、澳大利亚、美国和欧洲各国都有他的足迹,有时甚至一连几天住在机场。

  也许是想过安定的生活,今年4月,有消息说阿桑奇在冰岛租了一幢房子。但日前美国对阿桑奇发出追捕令之后,“维基泄密”上贴出一条消息,说阿桑奇可能遭到美国情报部门的暗杀。网站在祈祷“阿桑奇,你一定要安全地活着”的同时,也预测他可能再次搬家。这也许就是阿桑奇为揭秘付出的代价。阿桑奇的一个朋友说:“他过得像个游牧民族。我真不明白他怎么愿意过这样的生活,他真是个怪人。”

  品头论足:新英雄还是威胁者

  阿桑奇为何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在鲜有的几次接受采访中,他透露了其中的理由。他认为,政府和大机构隐藏了太多秘密,使得新闻报道难以平衡,因此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实。他还批评传统媒体被政府所主导,不能将调查深入下去,因此自己的工作是为了自由在奋斗。

  至于在网上公开机密信息的举动,阿桑奇说,自己无意故意损害任何一个国家的利益,因此不能算造成了危害。

  阿桑奇的举动得到了一些人的钦佩,他甚至被打上“新英雄”的标记。但对他的批评之声也一直没有断过。

  至今为止,“维基泄密”卷入了大约100场泄密官司,有人指责阿桑奇打着自由的旗号损害国家利益。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克劳利说,美国官方非常认真地对待机密信息的处理,而把这类材料发送给无权获取机密情报的人是违反美国安全的。从这一角度说,阿桑奇无疑又是一个威胁者。阿桑奇未来的命运和评价,只能交给时间来安排。(韩曙)  

揭秘维基解密创始人:独行背包客 政府眼中钉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新网7月27日电他被称为“黑客罗宾汉”,作为“维基解密”的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认为,透露公共治理机构的秘密文件和信息,对大众来说是件有益的事。于是,26日,9万多份驻阿美军秘密文件的泄密让他足以成为创造历史的人物。 美国《新闻周刊》27日撰文称,尽管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朱利安自己却生活完全隐秘的现实中。随性的背包客和环球旅行让别人难以企及他的内心,朱利安也成为人们印象中遥不可及的人物。

uploads/201007/1280235321zuuqTtqx.jpg

报道称,有关朱利安经历的信息少之又少:他拒绝透露自己的年龄和家庭住址。据说,朱利安1971年出生在澳大利亚北部的汤什维尔,他长期接受家庭式教育,到他14岁时,他和母亲已经搬了37次家。

在他的母亲和一名音乐家的关系演变成暴力时,朱利安几近封闭,他游离在自己的世界中。

16岁时,孤独的朱利安成为了一名网络黑客。1991年,20岁的朱利安与黑客好友们闯入加拿大一家电信公司的网络终端,随后他被逮捕并承认了25项指控。法官最终以“智能好奇”为理由只判决他支付小额的赔偿金。

随后,朱利安开始在墨尔本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但不久就退学。

2006年,朱利安决定创建“维基解密”,在他看来,信息的透明和自由交流会有效的阻止非法治理。

“维基解密”渐成美政府“眼中钉”

因为“维基解密”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信息,它也成为美国及其它一些政府的“眼中钉”。此次驻阿美军作战记录的泄密令美国政府震怒。

在美国公众越来越多地对赢得阿富汗战争的可能性提出质疑的情况下,这些泄露的文件又为这场战争描绘了一幅严酷的图景。

白宫对维基解密网站向公众泄露九万份有关美国领导的联军在阿富汗军事行动的文件提出了谴责。

发言人吉布斯辩解说,这些泄露的文件大多是已经过时几个月的低级别的报告,不能反映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清剿战略为局势带来的积极变化。

他还说,奥巴马总统不需要通过这些泄露的文件去了解平民伤亡的严重性,而发表这些文件会增加美军和联军士兵所面临的危险。

但是有媒体称,泄漏这些文件所带来的最直接的危险也许是进一步损害人们对阿富汗战争已经动摇的信心。这对美国政府来说或许是最难以接受的局面。

捍卫解密:《时代》周刊专访朱利安·阿桑杰编辑本段回目录

The Frontline Club in London has long been where foreign correspondents gather to swap boozy stories about far-flung adventures and bravado. But on Monday, the venerated club hosted a new star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ism — one with a decidedly different temperament. Tall, wan and with wispy, prematurely gray hair, Julian Assange gathered reporters tell them about the 90,000 classified documents from the war in Afghanistan he had released through his website Wikileaks.com. Assange, a former computer hacker who has never traveled to Afghanistan, met up with TIME's Eben Harrell in the attic of the Frontline club to discuss his site, his motivations and a set of documents that has upset the game plan of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伦敦的前线俱乐部(Frontline Club)向来是外国记者云集之地,他们喜欢在喝得烂醉以后,相互交换交流各自打听到的奇闻佚事。但在本周一,这家久负盛名的俱乐部却迎来了一位在国际新闻界冉冉升起的新星。这位新人的气质特点颇有些不同寻常,他个子高挑,面容苍白,一头柔发过早斑白,这就是朱利安·阿桑杰,他在这里召集了大批的记者,并告诉他们说,在自己创办的网站维基解密(Wikileaks.com)上,有9万份来自阿富汗战区的机密文件等待发布。这位从未去过阿富汗的前电脑黑客在前线俱乐部的阁楼上接受了《时代》周刊记者埃本·哈雷尔的专访,就他的网站、动机和那些搅得奥巴马政府心神不宁的一系列文件作了深入的交谈。

TIME: There's a collection of newspapers with your picture on the front page. Who is Julian Assange?

《时代》周刊:有很多报纸已经把你的照片登在了头版头条,跟我说说,朱利安·阿桑杰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Assange: I am a journalist and publisher and inventor. In the case of WikiLeaks, I have tried to create a system which solves the problem of censorship of the press and the censorship of whistleblowers across the whole world. As a public spokesman for the organization I take all the heat and get all the credit.

阿桑杰:我是一个记者、出版商兼发明家。至于维基解密,那不过是我尝试创造的一个系统,目的是为了解决遍布全世界的新闻审查和告密制度。作为该组织的公开发言人,荣辱功过,都由我一个人来扛。

You have been described as the Robin Hood of hacking and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you don't spend more than two days in same place. Tell us about your life style.

《时代》周刊:很多传媒将你描绘成罗宾汉的侠盗形象,甚至有报道说你从不在同一个地方连续待上两天以上,你的生活方式到底是怎样的?

There is a bit of a desire to romanticize what I do. But like war correspondents who go to various countries, I do the same thing. I travel to different countries where we have supports and where I need to follow stories. Most of what any leader of an organization does is logistics and that's what I do.

阿桑杰:其实这种说法将我的工作浪漫化了。我做的事情和战地记者差不多,每个国家都会去,有时候去寻求支援,有时候则是去追踪故事。大多数组织的领导做的都是后勤工作,我也一样。

Do you have a home base?

《时代》周刊:你有总部吗?

We have different bases in different places. There are four places where I would personally feel secure in.

阿桑杰:我们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总部,其中有四个地方,我个人觉得比较有保障。

What do you mean by secure?

《时代》周刊:你说的保障指的是什么?

It's where we have strong political support.

阿桑杰:就是说有强大的政治支持。

Lot of newspapers have described you as a pacifist.

《时代》周刊:很多报纸把你描绘成一位和平主义者。

Not at all. I'm an extremely combative person. That said, of course the death of children and conscript soldiers should be avoided if it can be avoided. We are more interested in looking at whether abuses are occurring, understanding where they have occurred and getting that out to the public to investigate it for police and policy people so that justice is done in relationship to past abuses and that future abuses do not occur because of a deterrence effect.

阿桑杰:完全不是这样。我是一个极端好战的人。当然,如果能在战争中避免儿童和士兵们的死亡是最好不过。现在我们更为关注的是看是否有滥杀无辜的情况发生,我们会将发生此类暴行的地点公布于众,号召公众对警察和政策制定人士进行调查,用以产生震慑效果,保证那些发生在过去的暴行已经诉诸正义,且将来类似的暴行不再发生。

But you said [at the press conference] that many of the abuses are just [part] of war?

《时代》周刊:但是你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过,很多这样的暴行不过是战争的一部分?

That's right. When we go back to look at descriptions of Vietnam and World War II it's just one thing after another. That's why when you go into a war you have to make it as brief as possible. No matter how good your intentions are, war starts corrupting the people involved in it. It corrupts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fabric of the country where the war is taking place. That seems to be what is happening in Afghanistan.

阿桑杰:当我们回顾一下关于越战和二战的描述时,就会发现,暴行总是一件跟着一件。这也就是为什么谈到战争时最好言简意赅。不管你的意图有多善良,战争都会使卷入其中的人腐坏堕落,战争也会破坏发生地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阿富汗就是当下最好的例子。

So you are not anti-war?

《时代》周刊:这么说你并不反对战争?

If a country which is surrounded by other countries does not have an army or security sector, opportunistic groups invade and take over. A military is important to defend the security of a country. But, that said, how can we support a war that isn't about defense? The war in Afghanistan seems to be slowly turning into something that is not about defense. It's an ongoing mire for all parties.

阿桑杰:如果一个被其他国家团团围住的国家却没有一支军队或安全部门的话,机会组织就会侵入并进行取代。为了保卫国家安全,军事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怎么能支持一场不是以防卫为目的的战争呢?现在看起来,阿富汗战争正慢慢滑向这步境地。各方力量都深陷这处战争泥潭,不能动弹。

Do you believe in total transparency? Should governments and individuals be allowed to hold secrets, or should we lay everything out there?

《时代》周刊:你相信完全透明的说法吗?政府和个人是不是该保留点秘密?或者说应该让所有真相大白于天下?

Of course there are legitimate secrets. But we must make the default assumption that each individual has the right to communicate knowledge to other individuals. We call up our grandmother and the government doesn't listen in. Your mail can be sent and the government doesn't open it up. That is our default assumption. There is a community assumption that we can talk to one another freely and that it is right to exchange knowledge about what is happening in the world. Those assumptions are embodied in good jurisprudence. What we see coming out of the U.S. First Amendment is that Congress shall make no law in relating to restriction of freedom of speech or press. It doesn't say Congress should make law to protect the press. It takes the function of political debate and exchange of ideas outside the legislature. There's a very good reason for that. It was the Federalist Papers and the swapping of information that led to the U.S. Constitution and in an ongoing sense to the social structure that creates laws and legislation. It is the communication of information that regulates politics and the legislature, the judiciary and the behavior of the police. It's quite important to have the default assumption that the fre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should not be regulated except in specific and clear circumstances.

阿桑杰:当然,合法的保密是存在的。但有一个默认的前提是,每个人都有权利和其他人相互交流信息。比如我打电话给我奶奶,政府就不能监听,我寄出去的邮件,政府也不能随便打开看,这就是默认的前提假设。还有一种群体假设,即我们能够和他人自由交谈,拥有相互交换各种信息的权力。这些假设都包含在健全的法律体系之中。以美国第一修正案的颁布为例,它就明令禁止国会制定限制演讲或出版自由的法律。并不是说国会就应该制定法律去保护媒体,但上述假设所承担的功能在于在立法之外可以自由的进行政治辩论和交换看法。关于这一点,导致宪法诞生的《联邦党文集》(Federalist Papers)和各种信息的交换就是最好的佐证,在对社会结构的理性认识越来越成熟以后,法律和立法机关也随之建立起来。信息的交流调节了政治和立法之间以及司法和警察行为之间的冲突。存有这样的前提假设十分重要,因为它保障了信息的交换不应受到管制,某些特殊而明确的情形则需另当别论。

But doesn't a soldier reporting from the ground in Afghanistan have to feel he is typing up a confidential report. How do you square that? Why is he an exception?

《时代》周刊:但一名从阿富汗战地发回报告的士兵并不一定知道他在打印的是一份绝密情报啊,你是怎么看待他的泄密?在畅通的信息交换中难道他是个例外?

A soldier may not have the right to do that. It depends on whether he is engaged in legitimate action. Just because there's a soldier somewhere doesn't mean his action is legitimate. We have seen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dissidents in the U.S. military during the war in Afghanistan and Iraq. This is a divisive issue within the U.S. government and within the people on the ground who are seeing first hand what is happening. Do those people have the right to express their dissent? We can say maybe or maybe not. Maybe they personally do not have the right ... The U.S. First Amendment is clear that publishers do have the right to tell the people what is going on.

阿桑杰:士兵也许无权这样做。这取决于他从事的是否是合法行为。正因为他是士兵,所以我们才拷问他行为的合法性。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参战的美军之中,对战争不满的士兵越来越多。美国政府内部以及那些现场目睹事件发生的当事人之间都发生了分歧,这些人有发表异议的权利吗?或许有,也可能没有,可能某些人真的没有这样的权利,这不好说......但美国第一修正案写得很清楚,出版商有告诉人们真相的权利。

In preparation of WikiLeaks publication of a video of a fatal U.S. helicopter attack, you did work in a "bunker" in Greenland. How was the prep work done this time?

《时代》周刊:上一次,维基解密准备发布一段美军直升机血腥攻击的视频录像时,你说你是在格陵兰的某处“掩体”中完成了工作。那么这一次的准备工作是如何完成的?

We had a bunker in The Guardian offices where we — The Guardian, [the] New York Times and Der Spiegel reporters [were]. It wasn't quite as aesthetically pleasing as the one in Iceland, but we did get a lot of work done.

阿桑杰:我们在《卫报》的办公室中也设置了一个类似的“掩体”,把《卫报》、《纽约时报》和《明镜周刊》三家媒体的记者都聚到那里。和冰岛的办公地点比起来,那里条件差了不少,不过我们还是完成了很多工作。

There has also been reports about your invasive measures regarding your suspicion of surveillance. Can you describe those?

《时代》周刊:也有报告说,你怀疑自己被监视因而采取了一些侵入措施。能给我们描述描述吗?

We have ongoing security concerns in relation to surveillance. The U.K. is quite an aggressive surveillance state but it is also liberal — while it likes to surveill people, it doesn't tend to arrest them. We can't describe our security procedures in relation to surveillance for obvious reasons, but there has been a step up in surveillance activities against us in the past two months.

阿桑杰:因为被监视,因此我们越来越关心安全问题。英国是一个实施严格监控的国家,但也很自由——喜欢监控并不意味着随便实施逮捕。出于防范监视的目的,恕我不能详细说明我们的安全措施,但在过去的两个月中,针对我们的监控活动的确有所升级。

Can you describe those?

《时代》周刊:怎么个升级法?能具体说说吗?

Not yet because that would reveal which ones we have seen and which we have not. But we have noticed many concrete things, not just suspicions.

阿桑杰:对不起,现在还不能细说,因为这会暴露我们看到和没看到的。不止是怀疑,我们已经注意到很多实质性的动作。

Have you been tailed for example?

《时代》周刊:你有没有被跟踪过?

Yes.

阿桑杰:有。

Any idea who that would be?

《时代》周刊:知道对方是何许人也吗?

We have some ideas.

阿桑杰:知道一点。

Can you be more specific?

《时代》周刊:能说得更详细一点吗?

We assume that sort of thing goes on because we have had proof of that since at least early 1998. We just assume that that happens as part of our work: that we are tailed by private investigators working for big banks or cults we have offended and by state intelligence organizations.

阿桑杰:我们觉得有一些不同寻常的事情是针对我们的,至少从1998年开始我们掌握了相关证据。这种遭遇算是工作的一部分:我们冒犯了一些大银行或神秘组织,他们就会派私家侦探跟踪我们,国家情报机关也会对我们实施跟踪。

Some commentators have described you as anarchic.

《时代》周刊:有些评论员说你是无政府主义。

Which commentators?

阿桑杰:哪家的评论员?

The Daily Mail?

《时代》周刊:《每日邮报》?

You have to be careful. The Daily Mail is a London tabloid.

阿桑杰:呵呵,想清楚了再说哦,《每日邮报》不过是家伦敦小报罢了。

You don't feel that way? You believe in government, just open government?

《时代》周刊:你自己不这样认为吗?你只相信开放的政府,是吧?

There cannot be good governance without good information given to good people. It's impossible in a democracy. Physicists [Assange was trained at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in physics] look at extreme circumstances to understand a situation. The extreme situation of ignorance would be if everyone was deaf, dumb and blind tomorrow. Each person could not communicate with other people. Every form of society would collapse in an instant — democracies, monarchies and dictatorships alike. But if we look in the other direction and ask what if we maximized the reliable, verified information about how the world is working. Then we start to produce more sophisticated and intelligent structures that respond to the abuses in societies and also the opportunities there may be in society.

阿桑杰:如果好人都得不到正确的消息,还谈什么良政?民主政治是不可能发生这种事情的。物理学家(阿桑杰曾在墨尔本大学学习过物理学——译者注)会通过极端情境来理解某种现象。愚民的极端情形便是希望每个人明天就聋了,哑了,瞎了,就不能互相交流了,但这样的社会会马上崩溃——不管它是民主、君主还是独裁社会。如果我们朝着相反的方向努力,争取将可靠正确的信息最大化,我们就能产生更为成熟更为智能的政治架构,对社会中发生的各种行为作出相应的反应。

How did you get into this work?

《时代》周刊:你是如何开始这份工作的?

It's a combination of personal temperament and specific skills and opportunity. My personal temperament is that I like protecting victims and I like to engage in intellectual combat. In terms of personal skills, early on I became interested in cryptography, I became a cryptographic engineer, and I became involved in free speech. I set up one of the first free speech ISPs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in Australia. That combination of skills has proved coincidentally extremely effective in what WikiLeaks does in terms of protecting people, using encryption technology, engaged in political and policy debate and producing information that will push reforms.

阿桑杰:个人性格、特殊技能再加上一些机遇。从个性上说,我喜欢保护受害者,喜欢斗智。专业技能方面,早先我对密码学很有兴趣,于是成为了一名密码工程师,我主张言论自由。在澳大利亚,我是第一批言论自由的互联网服务供应商之一。维基解密的工作涉及保护人民、使用加密技术、从事政治和政策辩论以及制造一些有利于推动政府改革的消息,现在看来,我的综合技能在这些工作上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Any idea how that personal temperament developed?

《时代》周刊:这种个性是如何形成的?

In the east coast of the U.S. there's a desire to perceive everything as coming from the childhood probably due to popularity of Freudian psychology. I don't see things that way. Personal temperament is genetic. It's there from when you are a child because it's your shuffle of genes — maybe environment draws it out a bit — but I'm just an amalgam of the genes of my parents.

阿桑杰:大概是受佛洛依德心理学的影响,你们这些来自美国东海岸的人们总是觉得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我就不这样看待问题。我觉得个性是遗传的,个性从小就摆在那儿,因为它是基因的洗牌——也许还有环境的因素——但就个人而言,我就是个父母基因的混合体。

Do you feel that no one's security will be threatened by the publication of this material?

《时代》周刊:你认为这些材料的公开会导致某些人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吗?

We feel confident; the material is seven months old, we reviewed it extensively; we held back 15,000 documents that we felt needed further review because the type of classifications they had. We've been publishing for four years a range of material that has caused the changing of constitutions and the removal of governments but there's never been a case that we are aware of that has resulted in the personal injury of anyone.

阿桑杰:我们有信心。材料已经准备了七个月,我们看了一遍又一遍;还有15000份档案因为涉及保密需要作复审,所以暂时没有发布。这种真相发布我们已经搞了四年,导致不少政体变革和政府倒台,但从来没有人因此而受到人身伤害。

Removal of governments?

《时代》周刊:政府倒台?

The Kenyan government. The suspension of the prime minister of Tanzania.

阿桑杰:肯尼亚政府。还有坦桑尼亚首相的停职。

Tanzania?

《时代》周刊:坦桑尼亚?

We published a corruption report.

阿桑杰:我们公布了一份贪污报告。

The Daily Mail said you would have made public info about the D-Day invasion if it had fallen into your hands. Is that true?

《时代》周刊:《每日邮报》说,只要公共信息落到你手中,你就会尽量将它扩大化,搞得人心惶惶,是不是这样的?

That's just nonsense. We have a standardized policy of "harm minimization." I believe we are the only media organization that has a clearly stated public policy about the materials that we will accept. If we take a case on, then we do it. We don't do things ad hoc. We communicate entirely the material our whistleblowers give us to the public. We may go through a harm minimization process that delays publication while people are notified. In the example of Operation Overlord [World War II's D-Day] we would have delayed and notified the authorities.

阿桑杰:简直是一派胡言。我们有一套“危害最小化”的标准政策流程。对于接受的材料实行一套明确无误的公共政策,我相信在传媒组织力我们是唯一的一家。我们先对案子进行评估然后才接手,我们不会别有用心的做事情。对爆料人要我们公布于众的材料,我们会作相互沟通,这种危害最小化的评估流程也许会延迟发布时间。

What is to come from 15,000 documents that you plan to release later?

《时代》周刊:后面计划发布的15000份报告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冲击?

Some may be more explosive. They are intelligence reports so [they] come from a little higher level. A lot comes from informers so they are hard to read sometimes or they are trying to rat out a family enemy. War causes people to inform on one another — it's the corrupting influence of war. A family informs on its enemy, the U.S. kicks down the door the next day, and there may be shooting because of the raids. That sort of material may be in there.

阿桑杰:有些可能具有爆炸性,它们是保密级别稍高的情报。这些报告都来自于告密者,平时很难看到,目的是为了排除异己。让人们相互告发的罪魁祸首是战争——战争对人有腐蚀性的影响。当敌人被告发以后,美军第二天就会踢开他家的大门,然后就是枪战。报告里记录的就是这些。

Is it true you travel only with a computer and rucksack and a change of socks?

《时代》周刊:据说你出门在外的时候只带一台电脑,一个背包和换洗的袜子,真是这样的吗?

No, we have a lot of gear. We put together a strong journalistic team to study this material but there are 90,000 reports. Our groups — The New York Times, Der Spiegel, The Guardian and WikiLeaks — covered about 2,000 reports in detail. The vast majority of this material is going to require soldiers who were there to have a look at it. It's going to require Afghan refugees to take a look at it. It's going to require computer programmers and statisticians to take a look at it. We call on the general public to come forward and go to wardiaries.wikileaks.org and tell the local press what you see and tell your local friends what you see.

阿桑杰: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带的东西很多。因为材料涉及90000份报告,于是我们整合了一个强大的记者团队,他们都来自《纽约时报》、《明镜周刊》、《卫报》还有维基解密,这个团队详细解读了2000份报告。绝大部分材料还需要相关的当事人、阿富汗难民、电脑程序员和统计专家进行审阅。我们号召普通民众都来访问wardiaries.wikileaks.org,并把知道的真相传播出去。

朱利安·亚桑杰:为何世界需要“维基解密”网编辑本段回目录

维基解密网公开的美军直升机在伊拉克空袭的录像截图

备受争议的“维基解密(WikiLeaks)”网站收集并公布高度机密的文件与录像。据说美国当局为查询泄密源头正在搜寻“维基解密”网的创办人朱利安·亚桑杰。朱利安·亚桑杰在接受美国TED网的克里斯·安德森采访时讲述了“维基解密”网站是如何运作的、已经做成了哪些事情,以及是什么驱使他做这些事情的。采访中播放了美国最近在巴格达空袭行动的电视画面。

你可以说,澳大利亚出生的朱利安·亚桑杰已将他长期以来关注网络安全漏洞的兴趣转向目标甚大且远甚于可疑的错误:政府和公司的问题。他自20岁以来,一直在使用网络技术探测和针砭行政管理系统脆弱的边缘,但尽管他最初是计算机业余爱好者(1991年他进入澳大利亚电信的电脑之后,就成为黑客袭击的目标),他现在摘下了白帽子,开始了全球最引人注目的人权活动家的职业生涯。

他称自己是“维基解密”网的主编,并以这个网站发言人的身份在全球游走。然而,亚桑杰在“维基解密”里的角色无疑更难以确定:他已经成为了这个网站的脸面,简言之,许多势力强大的组织宁愿看到世界清除掉这个网站。他的维基百科全书网站的加入者宣称他经常游走不定,有些人推测,他发布解密美军录像的角色已使他面对人身危险。他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专家们争论的是他的工作是否轻率鲁莽,对他是否弊大于利。大赦国际组织则授予他2009年国际传媒奖。 

朱利安·亚桑杰是麻烦制造者还是英雄?编辑本段回目录

“维基解密(WikiLeaks)”网最近公布了一段录像:美国士兵在直升机上射击一群手无寸铁的男人,其中一人是路透社摄影记者。公布的录像把美国士兵整体置于非常有损形象的光照之下,也使美国政府和军方尴尬不已。该网站的创办人朱利安•亚桑杰是一个危险的麻烦制造者还是一个英雄?这篇文章提出了多视角的看法:认为所有美国士兵都像直升机上那几位一样是不公平的。可是,难道亚桑杰根本就不该公布这份录像资料吗?难道揭发者就该保持沉默吗?……

在采访过程中,我见到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美军老兵网站执行主任保罗·里克霍夫的一篇推特,最近我遇到过他。他指出,美国广播公司新闻网一篇报道称,一个年轻士兵已被指控泄露了敏感材料给亚桑杰。里克霍夫的另一篇推特文章更加直白:“不喜欢他。””

我猜里克霍夫不高兴是因为“维基解密”公布的录像片段把美国士兵整体置于非常有损形象的光照之下。事实上,录像中录下的声音在开枪射击之际对杀人还戏谑说笑。这是很可怕的。但像录像一样可怕的是,认为所有美国士兵都像直升机上那几位一样是不公平的。可是,难道亚桑杰根本就不该公布这份录像资料吗?难道揭发者就该保持沉默吗? 

像亚桑杰那样的许多记者心中的希望是能够实现信息透明化的改革。像里克霍夫那样的老兵拥护者们则希望士兵们得到公平合理的对待,更充分地了解他们工作的艰难所在。就这起直升机录像事件来说,这两种希望是相互冲突的,美国士兵的真相有点穿帮了。 

认为亚桑杰不应该公开这一录像的说法越来越不受欢迎。如果他精心选择揭露谁保护谁的话,那么,他确实会成为一个危险的麻烦制造者。可他的解密工作使他成为英雄了吗?在这件事上,我不太好说。在其它事上,他也许是英雄吧。还是只把他称为记者为好。 

 Julian Assange Julian Assange of the WikiLeaks website speaks to reporters at The Front Line Club on July 26, 2010 in London, England. The WikiLeaks website has published 90,000 secret US Military records. The Guardian and The New York Times newspapers and the German Magazine Der Spiegel have also published details today.

Julian Assange Julian Assange of the WikiLeaks website speaks to reporters in front of a Don McCullin Vietnam war photograph at The Front Line Club on July 26, 2010 in London, England. The WikiLeaks website has published 90,000 secret US Military records. The Guardian and The New York Times newspapers and the German Magazine Der Spiegel have also published details today.

Julian Assange Julian Assange of the WikiLeaks website holds up a copy of The Guardian newspaper as he speaks to reporters in front of a Don McCullin Vietnam war photograph at The Front Line Club on July 26, 2010 in London, England. The WikiLeaks website has published 90,000 secret US Military records. The Guardian and The New York Times newspapers and the German Magazine Der Spiegel have also published details today.

Julian Assange Julian Assange of the WikiLeaks website speaks to reporters in front of a Don McCullin Vietnam war photograph at The Front Line Club on July 26, 2010 in London, England. The WikiLeaks website has published 90,000 secret US Military records. The Guardian and The New York Times newspapers and the German Magazine Der Spiegel have also published details today.

Julian Assange Julian Assange of the WikiLeaks website speaks to reporters in front of a Don McCullin Vietnam war photograph at The Front Line Club on July 26, 2010 in London, England. The WikiLeaks website has published 90,000 secret US Military records. The Guardian and The New York Times newspapers and the German Magazine Der Spiegel have also published details today.

维基解密创始人黑客“罗宾汉”

“维基解密”创始人兼主编朱利安·亚桑杰
“维基解密”创始人兼主编朱利安·亚桑杰

  编者按:本周最重磅级的新闻人物非“维基解密”创始人兼主编朱利安·亚桑杰(Julian Assange)莫属。最近两天来,他密集对话CNN、《经济学人》和《时代》等媒体,大揭阿富汗战争不为人知的阴暗面。以下是他与《时代》的对话:

  这里有一大堆报纸,头版头条都是你,朱利安·亚桑杰到底是谁?

  我是一个记者,一个出版人,一个发明家。关于“维基解密”,我试图创造一个新系统,来解决全世界的媒介审查问题。而作为这个机构的代言人,我承担所有的关注和后果。

  你曾被描述为黑客“罗宾汉”,据传不会再同一个地方呆上超过两天。讲讲你的生活方式。

  我做事情都有一种浪漫的冲动。但是像战地记者一样,我也在不同国家之间奔走。我到那些拥有支持、有故事需要追踪的国家去。任何机构的领袖都会做些后勤保障工作,我也做这些。

  你们有大本营吗?

  我们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根据地。有四个地方我个人感到有安全保障。

  安全保障是什么意思?

  那里我们有很强大的政治支持。

  许多报纸把你描述成和平主义者。

  根本不是。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好斗之人。但是,如果这些儿童和入伍士兵的死亡可以避免,那就应该被避免。我们对滥用暴力是否发生、为何发生和公诸于众更感兴趣,借此让政策制定者深入调查,确保公义,采取行动,避免这类事情再度发生。

  但是你说过,许多暴力虐待都是战争的组成部分?

  没错。当我们回顾越南战争和二战,就知道这些事情屡屡发生。所以在涉及战争时,就尽量让它简短无余。不管你的初衷有多美好,战争都会腐蚀牵涉其间的人,腐蚀战争国家的社会和经济结构。这些现在就发生在阿刊富汗。

  所以你是反战的?

  如果一个处在群国环抱中的国家没有任何军事保障,那么很有可能面临入侵和颠覆。因此军事力量对保卫国家安全来说很重要。但是。我们怎么可以支持一场与防御无关的战争?阿富汗战争已经逐渐出离了防御的范畴,而是一个各方都深陷其中的泥沼。

  你相信彻底的透明吗?政府和个人是否应该保有秘密?还是应该悉数公开?

  当然有合法的秘密。但是我们必须要默认假设任何个人都拥有与其他个人进行信息交换的权力。我们要确保电话不被偷听,邮件不被偷看。《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了公民和媒体的言论自由。因此,这种默认假设很重要,那就是,自由交换信息的权力不应该在任何特定条件下受到限制。

  但是你如何解释获得阿富汗士兵的机密报告呢?为什么这就能例外?

  士兵可能无权那么做,这取决于他的行为是否合法。我们看到,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出现越来越多的不同政见者。这是美国政府和那些亲历其间的人的内部分歧。这些人有权表达他们的不满和异见吗?也许有,也许没有。也许他们个人不具备这样的权力。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明确规定,媒体则确实拥有这样的权力,将正在发生的一切公诸于众。

  (本文原载《时代》杂志,编译有删节)


维基解密网站公布美军秘密全过程编辑本段回目录

科技时代_维基解密网站公布美军杀害伊拉克平民的秘密

我们揭露了不少秘密,但这不是说我们有多么成功———相反,这表明其他的媒体是多么不可靠。五个人的小组向公众公布的秘密比世界其他媒体加起来公布的还要多,这说明什么?可耻!———维基解密创始人 朱利安·保罗·阿桑奇

科技时代_维基解密网站公布美军杀害伊拉克平民的秘密

阿桑奇公布的录像:在直升机上拍摄的美军杀害伊拉克平民画面

  7月26日,“维基解密”网站公布了9.2万份美军有关阿富汗战争的秘密文件,举世关注。作为一个专门揭露政府和某些权势机构秘密的网站,维基解密在成立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已经屡有“杰作”,其中今年4月份公布的2007年美军直升机在伊拉克杀害平民的录像引起全球媒体的关注。美国的《纽约人》杂志在今年6月曾刊文《没有秘密》对维基解密公布这段录像的经过进行了描述。以下是这篇文章的部分译文。

  1 入住

  雷克雅未克的格雷迪斯加塔街上有一座白色房子,不大,但已经有百年的历史,距离大西洋仅隔着几条街。2010年3月30日,当那个名叫朱利安·保罗·阿桑奇的澳大利亚男子来到这里的时候,北风正裹挟着冰雪掠过这座城市———虽然这时已经是春天了。

  “我们是记者。”这个高个子、灰眼睛、头发有些花白的澳大利亚人对房东说。雷克雅未克最近有火山即将喷发的迹象,阿桑奇和他的随行人员说,他们是来租下这个房子进行火山喷发的报道。

  房东转身走后,阿桑奇立即将窗帘拉上,并且再也没有拉开,不管是晚上还是白天。从他进入房子的这一刻起,这个小屋就与一场战争联系在一起了。阿桑奇他们把小屋叫做“地堡”。六台电脑立即开始在地堡的厅里工作,冰岛的活跃分子也来了。这些人或多或少在阿桑奇的指挥下,开始没日没夜地工作。

  他们的工作被称为“B项目”———这是阿桑奇为一段录像取的代号。录像时长38分钟,是2007年的一天从美军在伊拉克的一架阿帕奇直升机的机舱里拍摄的,它记录了美军士兵枪杀包括两名路透社记者在内的至少十八个平民的场景。这段录像后来天下皆知,但是当阿桑奇他们在地堡工作时,这还是个严守的军事秘密。

  阿桑奇是一个国际旅行者。他和同事们搜集政府和其他机构认为是机密的各种文件,然后把它们放到一个叫“维基解密”的网站上(wikileaks.org)。自从三年半前这个网站运行以来,维基解密已经公开了很多的秘密———从美军在关塔那摩基地的作为,到闹得满城风雨的气候门事件,再到美国共和党人萨拉·佩林的雅虎账号信息。

  维基解密并不是一个组织,能把这些东西公之于世非常了不起。准确地说,维基解密就是一种“媒体造反”。它没有拿工资的雇员,没有办公桌,也没有办公室,阿桑奇甚至没有一个固定的家。他总是从一个国家旅行到另一个国家,和支持者住在一起,或者和朋友的朋友在一起。他是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员,可以说他在哪里,维基解密就在哪里。而来自世界各地的几百名志愿者则帮他为复杂的网站做维护工作。

  冰岛是从事B项目工作的理想之地。这里对言论自由的保障很有力度,当地的一些政治人物和活跃分子也愿意帮助他秘密地处理录像。

  这段录像非常令人震撼,是关于现代战争复杂性和残忍性最原始的体现。阿桑奇计划到华盛顿的全国新闻俱乐部,当着一群记者的面公布录像,时间定在4月5 日,因为那时复活节刚过,一般来说没有什么其他新闻来抢风头。因此,对在地堡里面工作的维基解密人员来说,处理录像的时间不多了。

  2 盯梢

  在地堡里工作的阿桑奇显得有些疲惫。他瘦长的身体伸展在两台电脑之间。其中一台连了网,另一台没有,因为这台电脑里都是一些秘密的军事文件。阿桑奇对电脑安全性的关注是专家级的,他说他曾经在网上赶走了试图监督他的图片的陌生人。

  现实中也有安全问题。在来到地堡之前,他感觉到自己被人跟踪了。他的担心还感染了别人。他说:“我去瑞典,和一个在当地报纸做国际新闻编辑的女孩在一起。她总觉得中情局正在追捕我。结果她走了,把我一个人留在屋里。”

  荷兰商人洛普·甘格里杰普是个在这方面的活跃分子,他也是个黑客。这个消瘦的光头男人认识阿桑奇已经好几年了。他注意到阿桑奇担心被跟踪而且有些慌乱,觉得自己应该来帮助他。甘格里杰普给维基解密捐了一万欧元。他的到来让B项目重新变得有秩序起来,他成了非正式的经理和财务主管,从工作进度表到地堡厨房储存的食物,一切都井井有条。

  3月30日下午3点左右,又有一名当地议会的议员加入B项目。她叫波吉塔·蓉斯多提尔,40来岁,一头金发,留着刘海。蓉斯多提尔是在一年前成为议员的,不过总觉得自己是个诗人、艺术家、作家和活跃分子,从政治观上说,她大体上是个无政府主义者。“在得到这份工作(议员)之前,我是个无业人员。”她说,“当我刚到议会时,工作人员都很紧张:这个专门抗议国会、主张革命的人来了。现在我们已经打入议会内部了。我们根本不想成为政客,我们有自己要完成的事业清单,一旦完成这些,我就会退出国会。”

  还有更多的冰岛的活跃分子要加入进来,大概有五六个人最后为这段录像贡献了时间,还有五六个来自其他国家维基解密的志愿者参加了这个项目。

  被盯梢的感觉始终困扰着大家。蓉斯多提尔叹道:“我们所有的人都有精神分裂症。”

  工作的时候,甘格里杰普还突然站起来,走到窗边,掀开窗帘向外张望。

  “有人吗?”蓉斯多提尔紧张地问道。

  “一辆摄影车而已。”甘格里杰普面无表情地回答。

  3 录像

  到了晚上6点左右,阿桑奇起身拿起了一张硬盘,里面有B项目的内容———从阿帕奇直升机上拍摄到的美军士兵2007年在巴格达东部枪杀平民的录像片段。路透社曾根据《信息自由法》向军方索要这段录像,但花了三年时间还是没要到。阿桑奇现在弄到了,不过他说不会透露是谁给他的,只是说给录像的这个人对袭击平民的事情感到非常愤怒。

  地堡里所有的人都集中到电脑前看这段录像。在黑白录像中,观看者和在巴格达上空盘旋的阿帕奇直升机上飞行员看到的情景是一样的。可以看到街道上房屋和棕榈树,能听到士兵之间的对话。

  在录像中第一个出现的对话是一个士兵说“好的,明白”。阿桑奇立即按了暂停键,说:“在这段录像中,你们将看到一些人被杀。”他继续解释说,录像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你们可以看到一次根据错误的判断发动的攻击,一个非常鲁莽的错误;第二部分,你们可以看到,这次攻击显然是谋杀;在第三部分则可以看到,在士兵追击合法的目标时,却杀了很多平民。”

  第一部分令人毛骨悚然。部分原因是士兵们的对话,已经远远超出文明的边界。“尽管干,一旦你瞄上了他们,只管打!”其中一个说。阿帕奇的机组成员飞到十来个男人的上方,与这些漫步的男子一街之隔的,是一股美军部队。机组报告说其中五六名男子装备有AK-47冲锋枪;当阿帕奇进入攻击位置时,机组人员看到了人群中的路透社记者,他们把记者的长焦镜头相机误认为是火箭筒。阿帕奇直升机对这群人开火25秒钟。

  第二部分紧接着前面这段。当直升机仍在屠杀现场的上空盘旋时,机组人员发现一个幸存者在地上挣扎,他显然没有武器。 “你只要去拿件武器就行了。”阿帕奇里的一位士兵说道。突然,一辆面包车进入视野,三名空手的男子下来去搭救受伤的那个人。“我们发现有人来到现场,看起来可能,嗯,是去收尸体和武器的。”阿帕奇上的人这样报告,尽管那些男子只是在帮助一个幸存者,并没有去收集武器。于是阿帕奇开火了,打死了那三名男子和他们要救的伤者,并打伤了坐在车中前排座位上的两名儿童。

  在第三部分里,直升机机组人员通过无线电向指挥官报告说,至少有6名武装分子已经进入了人口稠密地区的一座尚未完工的楼中,那些武装人员中可能有的是刚刚撤离与美军交火的现场,但情况还不清楚。机组请求允许攻击这座楼,他们说它看起来像是座废弃建筑。“我们可以给它来上一颗导弹。”阿帕奇里的一名士兵建议道。建议很快就实现。不久后,两名不带武器的人进入此楼。虽然士兵们注意到了他们,但还是发起了攻击:3枚地狱火导弹摧毁了楼房。路人也被废墟的烟尘所吞没。

  此前,阿桑奇已经得到军方内部关于这次行动的记录。这项记录声称,除了两名路透社记者,行动中丧生的都是武装分子。阿桑奇希望能通过B项目推翻军方的说法。

  4 出发

  周末临近,整个录像处理已经接近尾声。星期六(4月3日)深夜,就在整个工作要完工的时候,在巴格达的记者给阿桑奇发来了邮件:他们找到了面包车里的两个受伤的孩子。他们家离遭袭击的地区隔一个街区。那天上午遭袭时,父亲正开车送他们去学校。一个记者写道,“他们还记得袭击场面,他们说,当时感觉很疼,失去了知觉。”记者们还找到了遭袭的房屋及其主人,确认了有七名住在房子里的人在袭击中丧生。

  B项目的人立即展开争论,要不要把这些新闻页在全国新闻俱乐部里公布,或者暂时不说更好?如果军方在录像公布后仍然声称袭击中没有平民丧生,维基解密再把这个新闻公布出来,给他们来一下。

  4月4日,复活节,上午10点半,甘格里杰普拉开窗帘,地堡里一下子充满了阳光。阿桑奇在电脑前,身体笔直,不停地敲着键盘。

  “我们还有多少时间?”他随意问了一下。

  “三个小时。”甘格里杰普回答。

  阿桑奇皱起眉头,继续关注他的电脑。他正看一份自2006年开始适用于伊拉克的秘密作战规则,这也是他准备放到这段录像中的几份美军秘密文件之一。维基解密对这些文件作了处理,确保人们无法看出文件的来源。

  雷克雅未克的街头已经空无人迹,教堂的钟声响起。看着甘格里杰普取下墙上的工作流程,扔到马桶冲走,阿桑奇笑了。中午时分将至,他们不顾一切,抓紧清理B项目最后一些工作,准备前往机场。

  从格雷迪斯加塔到坐落在海边熔岩地带的冰岛国际机场,花了一个半小时。阿桑奇背着装有硬盘、电话卡和好几个手机的蓝色旧背包来到候机楼。甘格里杰普已经答应会去华盛顿,帮助他召开新闻发布会。

  他来办理登机手续。票务人员说:“对不起,我找不到你的名字。”

  “有意思啊!”阿桑奇对甘格里杰普说,“祝你新闻发布会快乐。”

  “不。”甘格里杰普说,“我们有机票预定号啊。”

  阿桑奇也坚持道:“已经经过确认的。”

  服务人员看样子也蒙了。“我知道,”她说,“但是你们预定信息已经‘取消’了。”

  两个人交换了眼神:是不是政府机构在破坏他们的计划?阿桑奇不耐烦地等待,但后来发现原来是他订票后忘了确认。他赶紧重新买了一张票,两人赶紧飞抵纽约,然后迅速赶上火车前往华盛顿。他们到达美国首都时,已经快凌晨两点了。两人随即上了出租车,阿桑奇并没有告诉司机自己住哪个宾馆,而是让他开到旅馆附近的一个街口。

  “现在我们深入虎穴了。”看着出租车沿着宾夕法尼亚大街,飞速开过一排排难以辨认清楚的政府大楼,甘格里杰普感叹道。“看样子不太险恶。”阿桑奇接口道。

  5 公布

  太阳升起后几个小时,阿桑奇已经站在全国新闻俱乐部的一个讲台前,准备向大约40名记者介绍《附带的谋杀》。他身穿咖啡外套,黑衬衣,红领带。他为观众播放影片,不时暂停下来谈论其中细节。影片结束后,他又播放了地狱火攻击的视频,一名女观众看到第一枚导弹击中大楼时,发出一声喘息。阿桑奇朗读了在伊拉克的冰岛记者发送回来的电子邮件。他告诉记者们,这次解密“发出了一个信息,即军队内有些人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感到不高兴”。

  他们还把原始录像和编辑过的版本都放在YouTube和维基解密专门为之设立的网站上。新闻发布会后几分钟,阿桑奇就被邀请到半岛电视台华盛顿办公室。他在那里接受了半天的采访。晚上,MSNBC作了一个很长的关于录像的报道。《纽约时报》和其他大报也对此做了好几篇报道。在YouTube上,已经有超过700万人看了《附带的谋杀》。

  当有人问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有关这段录像的问题时,他显然被激怒了:“这些人可以把任何他们想曝出的东西都曝出来,而不用负任何责任。”他说,这个录像就像从“饮料管里看世界”,“既没有前因也没有后果”。

  一开始,媒体是一边倒地采用了阿桑奇的解释。但接下来的几天里,越来越多的人发表见解,而且军队提出了它自己的观点,阿桑奇越来越沮丧,因为他发现大部分报道,关心的不是地狱火导弹攻击事件,也不是那辆面包车,而是集中在丧生的记者,以及士兵如何有可能真的将相机误认为火箭筒。

  从某种方面来说,最让阿桑奇恼火的是新闻过程本身。他曾说,那是“一个胆小鬼为了迎合官方来源,使最终的报道成为充满某些官方基调的新闻”。

  尽管阿桑奇号称要搞“科学化的新闻”,但他却又强调,他的使命是要揭露不公正,而不是对一个事件提供不偏不倚的记录。《附带的谋杀》发布之后,“维基解密”收到的捐款超过20万美元。阿桑奇于4月7日发了一条Twitter消息说:“换换口味,试试新闻业的筹款新模式”。阿桑奇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方式,不仅要管理好它,而且还要引起读者对更多秘密材料的兴趣。(钱克锦 编译)

解密“维基解密”:没有不透风的墙编辑本段回目录

科技时代_解密“维基解密”:没有不透风的墙

白宫敦促维基解密不要再“爆料”

  1971年,参与研究越战报告的专家丹尼尔·艾斯伯格将一批“越战最高机密文件”交给《纽约时报》曝光震惊全世界。这一泄密事件最终导致美国停止越战以及尼克松总统的蒙羞辞职。艾斯伯格也因此成了“反战英雄”,并被称为“最危险的美国人”。

  2010年7月25日,“维基解密”公布9万份美国军方关于阿富汗战争的秘密文件,再次轰动世界。这次泄密事件会不会成为阿富汗战争的转折点?“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会不会像丹尼尔·艾斯伯格一样成为“最危险的美国人”?

  “维基解密”以这种让人惊骇的方式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我们关心的是谁创立了“维基解密”?它如何运作?如何在强权的掌控之外生存?

  2010年7月30日,美国白宫发言人罗伯特·吉布斯当天参加全国广播公司一档节目,敦促维基解密不要继续公布战争秘密文件。按照他的说法,公布这些文件损害美国国家安全,危及驻阿富汗美军和为美国工作的阿富汗情报人员的安全。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尔·马伦7月29日说,维基解密“手上可能已经沾染一些年轻士兵的鲜血或一个阿富汗家庭的鲜血”。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则警告,泄密事件“给美军、盟军以及阿富汗伙伴带来危险”。

  但朱利安·阿桑奇7月30日为公布秘密文件辩护,反驳马伦和盖茨的说法,称维基解密将继续公布其余文件。按照他的说法,公布文件可以让美国公众更好地认识这场战争,并展开辩论。

  维基解密是一个专为揭露政府、企业腐败行为而成立的网站,成立于2006年,创始人是朱利安·阿桑奇。

  “维基解密”虽然致力于揭露机密,但它自己却“深藏不露”:该网站没有公布自己的办公地址和电话号码,也没列举其主要运营者的姓名,甚至连办公邮箱都没留。外界既不知道它的总部在哪,更不知雇员是哪些人。

  “维基解密”没有总部或传统的基础设施,该网站依靠服务器和数十个国家的支持者,做了很多事情。它的创始者说,那些上传材料的人也都是匿名。由于它本身具有秘密特征,“维基解密”相对而言很少受到审查者、律师或地方政府的压力。

  该网站声称:在这里,检举人、新闻记者和博客可以揭发各种腐败行为,而不用担心雇主和政府的报复。“维基解密”专门公布机密“内部”文件,其宣称要揭发政府或企业的腐败甚至是不法的内幕,追求信息透明化。

  这个全球性的“泄密机器”也不受传统的记者规则以及平衡报道原则的限制。

  该网站的运营资金仍来自志愿者的捐助以及团队成员自掏腰包。借助现在的超高人气,该网站正想方设法吸引新的捐助者以及基金会的支持。

  阿桑奇和“维基解密”

  阿桑奇这个名字据说是来自“阿桑”,或“桑先生”,是一位中国移民的名字,十八世纪初,曾在靠近澳大利亚海岸的星期四岛上定居过。其后裔后来搬到了澳大利亚本土。为了寻找耕地,19世纪中叶,阿桑奇母亲的祖先从苏格兰和爱尔兰来到澳大利亚。阿桑奇半开玩笑地说,他怀疑自己的流浪倾向来自家族遗传。

  童年在不停搬家中度过

  阿桑奇于1971年出生在澳大利亚北部的汤什维尔市。但更确切地说,他出生在一个不断搬迁的混乱家境当中。满周岁后不久,他的母亲(本文中化名克莱尔)与一位戏剧导演结婚,两人合作了一些小制作。他们经常搬家。到阿桑奇14岁的时候,这家人已经搬家37次,这使得他无法接受到连贯的教育。

  阿桑奇8岁时,克莱尔离开了她的丈夫,开始和一位音乐家交往,并和他生下了一个男孩。据她说,那位音乐家后来变得十分暴虐,于是他们就分开了。随后,阿桑奇同母异父弟弟的抚养权之争爆发了。克莱尔感觉到威胁,害怕那位音乐家夺走她的儿子。于是阿桑奇从11岁到16岁期间,就跟着她东躲西藏。

  逃亡中,克莱尔曾在一家电子产品商店的对面租了间房子。阿桑奇常到那家店里的一台“科莫多尔64”型电脑上编程。后来克莱尔搬到一个更便宜的地方,省下钱来为他买下了那台电脑。阿桑奇很快就学会了如何破解常用的应用程序,并且在程序中发现了开发人员当初留下的隐藏信息。

  成为超级黑客被政府判罪

  16 岁时,阿桑奇得到一个调制解调器,从此他的计算机被转化成一个门户。当时是1987年,互联网站还不存在。但计算机网络和电信系统已经有了充分联接,形成了一个隐秘的电子领域,正好可以供好奇而技术精湛的青少年肆意驰骋。阿桑奇自称“门达克斯”,这个名字来自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所说的“高尚的伪装”。他逐渐有了一定声誉,被称为“能闯进最安全网络的高级程序员”。阿桑奇同两名黑客组成了一个名叫“跨国颠覆”的小组,他们曾闯入欧洲和北美的计算机系统,包括属于国防部和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网络。

  “跨国颠覆”的成员们意识到政府对他们的活动感兴趣,这一认识令探索数字空间变得更为刺激。澳大利亚联邦警察已对这一小组人展开了调查,称为“天气行动”。而这些黑客在设法监视着调查的进展。

  《地下》一书这样描述阿桑奇对有可能被捕的担心:“门达克斯总是梦到警察突击搜查。他曾梦到过在鹅卵石车道上的脚步声,梦到过在黎明前黑暗中的憧憧身影,梦到过凌晨五点,踢开他家后门冲进来的持枪特警。”到10月,他陷入了一种糟糕的状态,29日晚警察上门时,他把自己的电话接到音响上,一直在听电话的忙音。当晚11点半,肯·戴伊敲开了他的房门,并跟他说:“我想你已在等着我来了吧。”

  阿桑奇被控31项与黑客有关的犯罪行为。政府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才把阿桑奇和其他“跨国颠覆”分子的案件提交给法庭。阿桑奇深信,只是“参观一下”的黑客行为属于没有受害者的犯罪,他打算反击针对自己的指控。但小组其他成员却决定与政府合作。最终,他对25项指控认罪,其他6项指控被撤销。阿桑奇受到的唯一惩罚,是支付给澳大利亚政府一小笔赔偿金。

  思想蜕变催生“维基解密”

  此后,阿桑奇做着好几份工作,他甚至当计算机安全顾问来挣钱,还进入墨尔本大学学习物理。他原以为试图解开宇宙的秘密规律,会给自己带来智力刺激和黑客冲动。但事实并非如此。

  他逐渐意识到,人类最关键的斗争是个体与机构之争。阿桑奇认为,当一个政权内部的沟通线路被破坏,那些阴谋家之间的信息交流便注定会缩小,而当这种交流趋近于零的时候,阴谋就会瓦解。泄密是信息战的一个工具。

  这些想法不久便催生出了“维基解密”网站。2006年期间,阿桑奇把自己关在大学附近的一所房子里开始了工作。他在厨房里放了一张床,以提供食宿作为交换,邀请经过校园的背包客们帮忙建网站。

  按目前的运作方式,该网站主要设在瑞典一家名为PRQ.se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空间上,这家提供商能够承受法律部门的压力和网络攻击,并坚决保护其客户的匿名性。阿桑奇说,提交的资料会首先被送到PRQ上面的网站,然后被传到比利时的“维基解密”服务器,然后再传到“另一个在法律方面比较友善的国家”。在那里它们将从“终端机”上被删除,并储存到其他地方。这些机器由一些极端保密的工程师们在维护着,这些人是“维基解密”的资深骨干。即使阿桑奇和其他“维基解密”的公开成员也“无法接触到系统中的某些部分,这既是保护他们,也是保护我们的一项措施”。这整条渠道以及通过它所传输的资料都是加密的。此外, “维基解密”的计算机每时每刻都在这些通道上传送着数十万份假文档,来掩护那些真正的文件。

  2006年12月,“维基解密”公布了它的首份文件:这是一项“秘密决定”,由索马里反政府武装“伊斯兰法院联盟”领导人谢赫·哈桑·达赫·阿威斯签署。这份文件显示阿威斯要求聘用“犯罪分子”作为打手,杀害政府官员。阿桑奇和其他人对文件的真实性并不很确定,但他们认为,读者将帮助他们分析真伪。于是他们把这份决定与一个冗长的评论一同发布出去,在评论中他们问道:“这究竟是一位与本·拉丹有联系的武装分子的大胆宣言,还是一个由美国情报机构精心设计的,旨在诋毁该联盟的抹黑战术?”

  与传统新闻业的复杂关系

  “维基解密”一直与传统新闻业保持着复杂关系。2008年,该网站发布了瑞士银行机密文件之后被起诉,《洛杉矶时报》、美联社以及其他十家新闻机构向法庭提供了支持“维基解密”的简报。该银行后来撤回了诉讼。“维基解密”成员宫格里普说:“我们跟新闻业不一样。”他认为“维基解密”是一个帮助消息提供者的团队。他说,在网站的架构内,“消息提供者不再依赖于必须找到新闻记者才能发布,而且也不用担心记者有可能对他的文件做些不良处理。”

  阿桑奇不像传统出版商那样接受限制。最近他所公布的军事文件中包含有一些士兵的社会安全号码。他说,某些解密出来的内容有可能会伤及无辜的人,但是,他无法一一衡量每份文件每个细节的重要性。他说,或许那些社会安全号码有一天会成为研究人员调查不法行为的重要线索。

  一年半前,“维基解密”公布了美军在2004年进行的一项测试的结果。所测试的是用来防止简易爆炸装置被触发的电磁设备。这份文件透露了该设备是如何实现其主要功能的,并揭示出它们会干扰士兵所用的通信系统——这种信息很可能会被恐怖分子加以利用。有记者问阿桑奇,假如他知道可能会有人因为他公布了某些资料而被杀,那么他是否会因此而不公布那些信息。他说他已经制定了一项“损害最小化”政策,即对于某些文件中被点名公布的人,他会在事前联系并提醒他们。但在某些情况下,“维基解密”的成员可能难免会“手上沾上鲜血”。

  新闻业的筹款新模式

  美军杀死16名伊拉克平民和两名路透社记者的视频发布之后,“维基解密”收到的捐款超过20万美元。阿桑奇于4月7日发了一条Twitter消息说:“换换口味,试试新闻业的筹款新模式”。

  阿桑奇也一直在尝试其他的主意。基于人们认为免费东西没有什么价值的心理,他曾试图以拍卖的方式将文件出售给新闻机构。在2008年,他企图用这种方法处理 7000份内部电子邮件。这些邮件来自曾为乌戈·查韦斯撰写演说词的一位作者的电子邮件账户。但是拍卖会失败了。他现在想建立一个订阅服务,其中掏钱多的成员能够尽早得到解密的内容。

  但是,仅仅尝试网站的界面及其技术方面的运作,并不能回答“维基解密”必须解决的更深层次上的问题:它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该网站几乎完全不受诉讼和政府干涉的骚扰,这使之在司法不公的社会里成为一个行善的工具。但是,政府之所以需要保密,主要是因为公民们为了保护合法的政策,同意应该这样做。阿桑奇很快就会必须面对他的产品所带来的矛盾:他最讨厌的“不负责任的权力”正是他的网站与生俱来的基因。随着“维基解密”演变成一个真正的机构,这个矛盾只会变得更加突出。 快报记者 李欣 编译

  独行背包客 政府“眼中钉”

  他被称为“黑客罗宾汉”,作为“维基解密”的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认为,透露公共治理机构的秘密文件和信息,对大众来说是件有益的事。于是,7月26日,9万多份驻阿美军秘密文件的泄密让他足以成为创造历史的人物。

  美国《新闻周刊》7月27日撰文称,尽管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阿桑奇自己却生活在完全隐秘的现实中。随性的背包客和环球旅行让别人难以企及他的内心,阿桑奇也成为人们印象中遥不可及的人物。

  报道称,有关阿桑奇经历的信息少之又少:他拒绝透露自己的年龄和家庭住址。据说,阿桑奇1971年出生在澳大利亚北部的汤什维尔,他长期接受家庭式教育,到他14岁时,他和母亲已经搬了37次家。

  在他的母亲和一名音乐家的关系演变成暴力时,阿桑奇几近封闭,他游离在自己的世界中。

  16岁时,孤独的阿桑奇成为了一名网络黑客。1991年,20岁的阿桑奇与黑客好友们闯入加拿大一家电信公司的网络终端,随后他被逮捕并承认了25项指控。法官最终以“智能好奇”为由只判决他支付小额的赔偿金。

  随后,阿桑奇开始在墨尔本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但不久就退学。

  2006年,阿桑奇决定创建“维基解密”,在他看来,信息的透明和自由交流会有效地阻止非法治理。

  “维基解密”的运营资金来自志愿者的捐助以及团队成员自掏腰包。该网站经常披露一些揭露政府和企业腐败行为的“内部文件”。该网站声称:在这里,检举人、新闻记者和博主可以揭发各种腐败行为,而不用担心雇主和政府的报复。“维基解密”专门公布机密“内部”文件,其宣称要揭发政府或企业的腐败甚至是不法的内幕,追求信息透明化。“维基解密”称此举很可能会改善调查性报道的质量,减少政府腐败,重建企业伦理文化。目前,“维基解密”已卷入大约100场官司。

  维基解密如何解密

  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市格里提斯加塔街上,有一幢白色的百年老屋。3月30日上午,一位身材高大的澳大利亚男子登门来租这所房子,此人的名字叫朱利安·保罗·阿桑奇,和他一起来的还有其他几个人。“我们都是记者,”他对房子的主人说,“我们是到这里来报道火山的。”但是,等主人一离开,阿桑奇便迅速拉上了窗帘,并且立下规定,不管白天和黑夜,窗帘都不能打开。在他看来,这所房子现在就是一个作战室,大家把它称为“地堡”。在四面白墙、没什么装饰的起居室里,架起了六台电脑。大家按照阿桑奇的指挥,昼夜不停地开始工作。他们的目标是“B项目”,这是阿桑奇起的代号,指的是于2007年在伊拉克拍摄的一段 38分钟视频。这段视频记录了美国士兵杀死至少18个人的场面,其中包括两名路透社记者。它后来成为引起广泛争议的话题。但在当时,它仍然还只是一个被严格保守的军事秘密。

  惊人项目

  B项目是一个惊人的作品,阿桑奇希望将其发表之后,能引发对伊拉克和阿富汗冲突的全球辩论。他计划在4月5日,到位于华盛顿的全国新闻俱乐部向一群记者推出这段录像。为了做到这一点,他需要与“维基解密”组织的其他成员分析原始视频,并把它编辑成一个较短的影片,还要建好一个独立的网站来发布它,然后发动一波媒体造势,并整理好与录像配套的文件——所有这一切都要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完成。

  阿桑奇坐在“地堡”里的一个小木桌前,看上去已经精疲力竭。他弯着瘦高的身子俯在两台电脑前。其中一台在上网。另一台则没有连上互联网,因为它里面满是机密的军事文件。作为一个网络安全分析师,他对计算机的脆弱性十分在意,并经常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被监听。

  阿桑奇的对面坐着罗普·宫格里普,一位荷兰的激进分子、黑客兼商人。宫格里普成为B项目非正式的经理和财务主管,向“维基解密”投入了约一万欧元的资助。

  下午3点左右,一位名为贝吉妲·约斯多蒂尔的冰岛国会议员走了进来。

  她一边打开自己的电脑,一边问阿桑奇打算怎么分配B项目的工作。按计划将会有更多的冰岛激进分子到达这里; 最终有6人把时间花在了这段视频上面,还有大约同样数目的来自其他国家的“维基解密”志愿者们也参与了进来。阿桑奇建议派人去和谷歌联系,以确保 YouTube将会容许在其上面发布这段视频。

  三段录像

  到了大约晚上6点钟,阿桑奇从桌边的位置上站了起来。他手里拿着一个装着B项目的硬盘。那段由阿帕奇直升机上摄像机所拍摄的视频,记录了士兵们在增兵计划开始后不久,在巴格达东部执行的一次任务。

  在场的人们都聚拢到电脑前观看。粗糙的黑白画面显示,来自第八骑兵团的阿帕奇机组人员和另一架直升机相伴盘旋在巴格达上空。在一个广角画面里,建筑物和棕榈树以及被遗弃的街道混杂在一起。现场传出一段段短促的静电噪音,无线电嘀嗒声,以及兴致勃勃的战场联络。两名士兵正在交谈。这段录像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令人毛骨悚然,部分原因是因为士兵们之间的对话远远超出了日常语言的界限。“放开了干,一旦你瞄上了他们,只管打他们个屁滚尿流,”其中一个说。阿帕奇的机组成员飞到了大约12名男人的上方,那些人从与美军大约一条街之隔的街道上漫步而来。机组报告说其中五六名男子装备有AK-47突击步枪; 当阿帕奇进入攻击位置时,机组人员看到了混在那些人里面的路透社记者,把记者所带的长焦镜头照相机误认为是火箭筒。阿帕奇直升机对这群人开火二十五秒钟,几乎所有的人都当场毙命。

  第二部分紧接着前面这段。当直升机仍在屠杀现场的上空盘旋时,机组人员发现一个受伤的幸存者在地上挣扎。该名男子明显手无寸铁。突然,一辆面包车开进视野,三名空手的男子下来去搭救受伤的那个人。“我们发现有人来到现场,看起来可能,嗯,是去收集尸体和武器,” 阿帕奇这样报告说,尽管那些男子只是在帮助一个幸存者,并没有去收集武器。于是阿帕奇开火了,打死了那三名男子和他们试图抢救的那个伤员,并打伤了坐在车中前排座位上的两名幼童。

  在第三部分里,直升机机组人员通过无线电向指挥官报告说,至少有6名武装分子已经进入了一座尚未完工的楼中。这座楼位于人口稠密的市区里。那些武装人员中可能有的是刚刚撤离与美军交火的现场,但情况还不清楚。机组请求允许攻击这座楼,他们说它看起来像是座废弃建筑。“我们可以给它来上一颗导弹,”阿帕奇里的一位士兵建议道。这个请求很快被批准了。不久后,两名不带武器的人进入此楼。虽然士兵们见到了他们,但还是发起了攻击:3枚地狱火导弹摧毁了楼房。路人也被废墟的烟尘所吞没。

  谋杀无辜

  对于B项目,阿桑奇想把原始录像编辑成一部短片,作为评论的载体。有一阵子,他想把这个短片叫做《请求交战》,但最终选择了一个更有力的标题《谋杀无辜》。他告诉宫格里普:“我们要淘汰‘误杀无辜’这种委婉的说法,让今后任何人再使用这个词时,他们都会在心里想起‘谋杀无辜’。”

  那段视频的原始形式就像是一个拼图,是没有上下文的一个个证据片段。

  阿桑奇想与在袭击中丧生的伊拉克人的家属取得联系,向他们通报媒体对他们有所关注,并顺便收集更多的信息。通过与冰岛国家广播公司的合作,他派出了两名冰岛记者前往巴格达寻找那些家属。

  到了周末,逐帧的画面检查已接近完成。

  编辑后的影片有18分钟长,片首有一段乔治·奥威尔语录:“政治语言的目的就是让谎言听上去像真理,使谋杀变得合理,还能把无形的风说得像是坚固的实体。”然后它给出了被打死的那两位记者的有关信息,以及官方对这次攻击所做的回应。

  埋下伏笔

  4 月3日深夜,就在所有工作都必须完成之前不久,去了巴格达的记者给阿桑奇发来电子邮件:他们找到了那两名当年坐在车里的孩子。他们就住离出事地点一条街之外的地方,当天早晨他们的父亲正开车送他们去上学。“他们说,还记得那次轰炸,当时感到很疼,然后就失去了知觉。”记者还找到了被地狱火导弹炸毁的那座楼的主人,那人说他家一直生活在那里面,有7名居民死于那次袭击之中。那位主人是一位退休的英语老师,他的妻子和女儿被炸死了。关于如何处理这个消息,爆发了一场激烈的讨论:是否应该在全国新闻俱乐部的发布会上使用,还是暂时先不透露它更好?如果军方以地狱火攻击事件中没有任何平民伤亡为借口进行开脱,那么到时候“维基解密”就可以通过发布这个信息作出反击,算是打一个埋伏。

  人去楼空

  4月4日早上10点半,宫格里普拉开窗帘,“地堡”里一下子充满了阳光。他穿着刚洗熨过的长袖T恤和黑色裤子,努力督促着大家按进度完成工作。收尾的工作正在进行当中。阿桑奇笔直地坐在电脑前,不停地敲着键盘。

  他需要清理文件,以确保它们不包含可以被用来追查出出处的数码踪迹。阿桑奇正以最快的速度清除掉这些踪迹。

  宫格里普把阿桑奇的一些东西胡乱塞进一个包里。他跟房主处理好账单。盘子被洗干净。家具被放回原位。所有人挤进一辆小车,转眼之间,那所老房子便恢复了空寂。

  宗河

  “维基解密”解了哪些密

  日前,美国知名泄密网站“维基解密”披露了9万多份美军机密文件,众多鲜为人知的阿富汗战争内幕随之曝光,一时间,“维基解密”网站也成为众人关注的对象。为此,英国《每日电讯报》7月26日梳理了“维基解密”近几年来所泄露的几大“不能说的秘密”。

  1 美军袭击伊平民视频

  “维基解密”网页上的一段视频录像显示,驻伊拉克美军士兵在直升机上朝地面上的人群开火,结果造成包括2名英国路透社记者在内的18人死亡。

  这段视频立即引起舆论大哗,外界纷纷指责美军的暴行。但美国军方却拒绝对开枪士兵进行惩处。

  2 关塔那摩监狱手册

  2007年,“维基解密”公布了一份美国国防部下发给士兵的《关塔那摩监狱管理指导手册》。该手册内容显示,监狱管理士兵有权阻止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探视囚犯。如果被关押人员表现良好或是积极与军方配合,还可获得“特别奖励”,而这“特别奖励”就是一卷手纸。

  3 气候学家擅自改数据

  去年,超过1000封英格兰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所的邮件内容被公布在“维基解密”网站上。邮件内容显示,气候学家擅自更改对自己研究不利的气候数据,以证明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此事导致人们对全球变暖理论产生怀疑,影响很恶劣,外界纷纷指责科学家操纵研究结果的行为。

  4 佩林私人邮件

  在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的竞选搭档佩林的私人邮件账户曾被黑客窃取,之后,她和家人的大量私人照片以及一些邮件内容被“维基解密”网站公布在网上,引发民众热议。

  5 50万条“9·11”短信

  去年11月,“维基解密”网站曝光了超过50万条“9·11”事件发生当天美国民众通过手机发送的短消息内容,其中包括美国联邦政府以及地方官员的短信。 “维基解密”表示,这批短信是匿名人士提供的,他们公布这些短信只是为了尽可能地还原“9·11”事件发生当天的情形。

  维基解密,钱从哪儿来

  “维基解密”就像是一个节俭的富豪,据为该网站管理捐款的第三方机构称,“维基解密”有三个捐赠来源,其中两个渠道所筹资金不菲,但是它的支取额不超过其总额的10%。

  柏林的瓦乌荷兰基金会副会长亨德里克·富尔达说,自去年12月起,“维基解密”已通过贝宝网络支付平台及银行转账接收了40万欧元资金,却仅从中支出了3万欧元。

  “维基解密”财务揭秘

  富尔达透露,这笔花销用来支付“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和发言人丹尼尔·施密特的旅费,以及服务器、租赁数据线路等计算机硬件的成本。目前,“维基解密”没有用这笔资金来支付阿桑奇或其他志愿者的薪水。富尔达说,尽管之前就有关于薪水支付的讨论,但相关细节尚未制定出来。

  “志愿者基本上在免费提供服务,如果你要给志愿者发薪水,那就要先想清楚发给哪些人,不给哪些人,以及给多少。”富尔达说,“这几乎是一个道德问题:你准备支付多少薪水?”

  一系列关于“维基解密”滥用捐助资金的匿名指控文章在网上传开后,德国报纸《星期五》首先报道了该网站的开销数据。这些指控的文章由一位匿名作者撰写,他自称是“维基解密”的内部人员,并发表在竞争泄密网站Cryptome.org上。

  7月12日至18日这一周,瓦乌荷兰基金会披露了一些财务数据,第一次将“维基解密”的花销摆在人们面前。“维基解密”本身并未公布这些数字,但声称网站每年的经营成本为20万美元,目前共筹集了约一百万美元。

  富尔达说阿桑奇和施密特坐巴士旅行,在代表“维基解密”工作时才坐飞机,他们把资金重点投入到网站基础设施的建立和维护上。当网站需要报销费用时,必须向基金会提供原始收据。富尔达无法提供更详细的基金支出情况,但他表示,基金会正在制作一份报告,预计将在8月完成,这份报告能够提供更详细更透明的财务信息。

  全球捐款者们通过贝宝网络支付或电汇至基金会银行账户的方式向“维基解密”捐款,这些款项均由基金会管理。“维基解密”在电子银行 Moneybookers网站上也开设了账户,接受捐助,但这部分款项并未交由基金会管理。富尔达称“维基解密”可能有其他资金来源,来自私人捐助者或其他基金会,但他并不了解这些情况。

  富尔达表示:“但我相信,我们已经掌管了大部分来自欧洲和其他地区的捐款。”

  “维基解密”的创始人阿桑奇拒绝讨论有关危险级别的预算。

  瓦乌荷兰基金会为它理财

  瓦乌荷兰基金会以赫瓦特·荷兰·莫里茨命名,亦称瓦乌荷兰。赫瓦特·荷兰·莫里茨创立了“混乱”计算机俱乐部,这是一家德国的黑客俱乐部,自1981年成立以来,一直处于黑客界的领先位置。

  由于这家基金会一直宣称支持信息自由的理念,“维基解密”在去年与其取得联系,希望它能为自己管理捐款。尽管该基金会是志愿者在运作,但富尔达表示,他们的优势在于,与“维基解密”相比,他们的资金管理方式更为专业。

  2009年10月起,瓦乌荷兰开始帮助“维基解密”处理捐款。该基金会严格遵守德国关于财务责任的规定。富尔达说:“我们对这笔钱负有责任,我们很认真地对待这个问题”。

  网站关闭引发公众捐款

  2009 年12月,“维基解密”一度因资金不足而关闭,并寻求捐助。富尔达表示,当时基金会代表该网站收到的捐款只有约5000欧元。当年12月24日,“维基解密”在twitter上发布了一条消息,称网站即将暂时关闭,再次上线至少要到第二年1月6日,但是这一时间一直拖了5个月,其间该网站的档案无法访问。

  “维基解密”直到5月才恢复上线,即便如此,它的加密下载仍不可用,匿名向该网站泄露文件的方式也不可用。它的安全提交网页服务在6月中旬停止工作。虽然网站上没有发布对这些功能局限的声明,但阿桑奇说,该网站的基础设施正在重新建设,以应对媒体关注增加后带来的负荷。

  富尔达说,1月份人们得知该网站需要帮助时,捐赠开始涌入。“维基解密”的捐款呼吁中表示需要筹集至少20万美元,才能支付其一年的经营费用,而如果要为其志愿者支付工资,则至少需要60万美元。

  “之前捐赠的回应寥寥,”富尔达说,“我们没有收到任何捐款。但当网站因缺乏资金而不得不关闭时,捐助就来了。”

  组织和私人捐助介入

  4月,该网站发布了2007年美军直升机在巴格达的袭击视频,引发了关注和争议,之后,新一轮的捐款激增。

  “维基百科”称,视频发布后的不到一个星期内,就筹得超过15万美元资金。美国军方情报分析员布拉德利·曼宁,由于向“维基解密”提供了这段视频而被逮捕起诉。阿桑奇和网站的其他志愿者称,该组织委托律师为曼宁辩护,并向公众呼吁更多的捐款,以支付相关法律费用。

  富尔达说,他不知道“维基解密”是否为这一用途寻求了其他资金来源,但基金会管理的资金没有被用于支付曼宁的辩护开支。他表示,原则上来说,由他的基金会支付法律费用也是合情合理的。“保护告密者是该网站的目标之一,”富尔达说,“所以从理论上来说,这没有问题。而在实际中具体如何操作尚待研究。”

  富尔达透露,该基金会管理的捐款并未用于支付“维基解密”伊拉克视频的编辑和制作成本。最近《纽约客》针对“维基解密”的揭秘文章显示,荷兰黑客和商人罗普·宫格里普介入了其中,预支了约1万欧元以资助。

  可持续运转是难题

  “维基解密”今年筹集到的40万欧元足够网站维持到明年第一季度,富尔达说,包括支付阿桑奇和其他工作人员正在建设的加强版网络基础设施所需的费用。

  但是,原本源源不断的捐款现在已经在减少,变成了每月约2000欧元,富尔达说。他表示:“捐款量比网站刚恢复时少了很多,我认为大家的想法是,如果网站濒临关闭,就说明已经无以为继。只要网站还在,就表示资金尚未枯竭。”

  富尔达说,“维基解密”不可能永远依赖极端的手段,如关闭网站来筹集资金。它也不能一直依靠高端机密,如伊拉克的视频,来保持关注、吸引捐款。最终,它需要建立一种新的财务模式来维持运转。

  “拿出像伊拉克视频这样的爆炸性信息确实有效果,但我不认为这是可持续的,”富尔达说,“制造大轰动是一件好事,但对像‘维基解密’这样的网站,占大部分的不应是这些轰动性事件,而是很多有趣的小热门。我们的意见是,他们需要寻找不依赖这些猛料,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快报记者 李欣

  反对和支持

  一时间,维基解密被美国政府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马上铲除。但是曾被称为“最危险的美国人”的丹尼尔·艾斯伯格却认为:泄密者勇气可嘉。

  美政府的“眼中钉”

  因为“维基解密”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信息,它也成为美国及其他一些政府的“眼中钉”。此次驻阿美军作战记录的泄密令美国政府震怒。

  在美国公众越来越多地对赢得阿富汗战争的可能性提出质疑的情况下,这些泄露的文件又为这场战争描绘了一幅严酷的图景。

  白宫对维基解密网站向公众泄露九万份有关美国领导的联军在阿富汗军事行动的文件提出了谴责。

  发言人吉布斯辩解说,这些泄露的文件大多是已经过时几个月的低级别的报告。但是有媒体称,泄漏这些文件所带来的最直接的危险也许是进一步损害人们对阿富汗战争已经动摇的信心。这对美国政府来说或许是最难以接受的局面。

  艾斯伯格:泄密者勇气可嘉

  丹尼尔·艾斯伯格(1971年,将“越战最高机密文件”交给《纽约时报》曝光)曾将五角大楼的文件泄露了出来,一举改变民众对越战的看法,也改变了美国乃至世界历史。他本人因此赢得盛名,并被称为“美国最危险的人”。

  艾斯伯格对此次维基泄密事件的观点是“勇气可嘉”。

  “他与我当时的思想状况相同,”艾斯伯格在一次电话采访中说道。“我40年来都等着有人这么做。”尽管如此,79岁高龄的艾斯伯格说他面对如此多的泄密文件,仍然五味杂陈。那些机密军事文件中包含92,000份报告。

  “如果你没把它们通读一遍就发布这么多材料,那是要冒一定风险的”,艾斯伯格说。

  然而,艾斯伯格表示,如此大量的材料可以让人注意到其中缺失的东西:就此次事件而言,缺失的就是美国继续在阿富汗作战的正当性。

  “阿富汗战争中被埋藏的秘密对我们而言价值连城”,他随后说道。尽管一些批评认为泄密者将美国的国家安全和阿富汗美军置于险地,但艾斯伯格认为那位泄密者勇气可嘉。“如果他在这件事上作出了错误决断,那么他是要为此付出代价的。但他所作的决断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他在个人处于极度危险时把真相说了出来。”

  艾斯伯格惊讶于技术如此之发达,以至于轻点鼠标便能发布海量信息。他说他当年小心翼翼地把国防部文件一页一页复印下来,为此在复印机旁呆了几个小时。

  “维基解密”颠覆主流媒体

  由于此前几次独家揭秘均未能引发广大回响,“维基解密”这回为求一举打响名气,在踢爆美军的阿富汗秘密作战记录上,与各大新闻媒体机构联手出击。这种做法凸显网络和社群媒体出现不过短短数年,就已经在新闻业扮演中坚角色,而主流媒体机构仍是新闻分析与传播的关键。在某种程度上,“维基解密”正在颠覆传统的 “新闻报道”概念。

  快报记者 王娟

“黑客罗宾汉”的揭秘传奇编辑本段回目录

  7月26日,专门揭露白宫机密和丑闻的“维基解密”网站公布了长达20万页的9万多份美国军方机密报告。一时间,驻阿美军滥杀平民、掩盖塔利班获得地对空导弹等种种残酷和肮脏跃然网上。有人说,“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亚桑杰是民主的英雄,是黑客中的罗宾汉,而包括五角大楼在内的大多数人,则更倾向于把他看成是威胁国家安全的恶魔。
 
  编译_括囊
  2010年5月21日,“维基解密”创始人兼主编朱利安·亚桑杰在澳大利亚悉尼。
  2010年7月26日,“维基解密”张贴出大量驻阿富汗美军的保密文档,揭出不少阿富汗战争的内幕。
 
  他走得很快,步调整齐一致,甚至还没来得及跟房间里的人打招呼,便迫不及待地按住他那台黑色笔记本电脑的电源键。
 
  这是一台简易、便宜的笔记本电脑,但全世界的情报机构却不惜花重金想看看里面的内容。电脑的主人是朱利安·亚桑杰。他刚刚从斯德哥尔摩回来,在布鲁塞尔作短暂停留。事实上,在这之前的两周,亚桑杰一直是被通缉的对象,而他的生活几乎可以称得上是逃亡了。
 
  两周前,就在亚桑杰按照行程准备在纽约一次会议上演讲时,5名美国国家安全局特工打算去“拜访”他,不过他们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律师告诉亚桑杰,美国政府的其他安全部门也很有兴趣找他谈话。后来,亚桑杰无奈取消纽约之行,选择继续待在英格兰。
 
  一个任何人都可以泄密的网络平台
 
  2007年,亚桑杰创办了互联网平台wikileaks.org(又称“维基解密”),经常揭露一些政府和企业的腐败行为,但它自己却“深藏不露”,外界既不知道它的总部在哪,也不知雇员是哪些人。
 
  这个全球性的“泄密机器”不受传统的记者规则以及平衡报道原则的限制,用户可以通过表单匿名上传材料,“维基解密”随后将这些保密文档首发报道。过去,“维基解密”曾公开过美国前副总统候选人萨拉·佩林的电子邮件、前肯尼亚领导人丹尼尔·阿拉普·莫伊的腐败丑闻以及美国在关塔那摩湾拘留营的机密文件。当时,网站的访问者多为内部人士,但是当年4月亚桑杰曾邀请华盛顿全国新闻俱乐部的记者观看一个视频,“维基解密”从此名声大噪。视频的内容是,2007年一架美国的阿帕奇直升机在阿富汗发动致命袭击,造成12名平民死亡,其中还包括两名路透社记者。杀人事件发生后,路透社曾想方设法得到视频的副本,最终未能如愿。没想到亚桑杰却神不知鬼不觉地得到了这个杀人视频,这也是他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独家新闻。
 
  对一些人来说,亚桑杰和他的工作伙伴是争取完全自由的信息和对抗任何形式审查的新闻英雄。但对另一些人来说,他们则是叛国者。从美国当局的角度来看,出生于澳大利亚昆士兰的亚桑杰是对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五角大楼甚至以书面形式作出这样的判断。早在2008年,美国便把“维基解密”视作严重的安全问题,并讨论如何给予致命打击。当然,这个讨论的文件也最终流传到亚桑杰手中,并最终在“维基解密”网站中公布出来。
 
  自那时开始,就有人开始为亚桑杰的安全甚至生命表示担忧。瘦高的亚桑杰有一头雪白的头发,皮肤也苍白得和这个夏天并不怎么相称——很大原因是因为他最近几周都在准备下一个石破天惊的项目,所以在白天很少到室外去。
 
  7月26日,在英国《卫报》五楼的办事处,亚桑杰向《卫报》、《纽约时报》、《明镜周刊》全球三大媒体同时公布了9万多份驻阿美军秘密作战纪录、档案和录像,其中大部分是“机密”文件。按照亚桑杰的说法,这些文件不仅会改变人们对阿富汗战争的态度,更会让人们对整个现代战争进行重新思考。
 
  由于亚桑杰公布的文件中包含许多机密的情报信息和军事官员的名字,所以战争文件公开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亚桑杰和“维基解密”的这种行为是保障公众知情权的新闻行为吗?抑或是以间谍手段获取机密并公之于众伤害驻阿部队的非法勾当?
 
  建造启蒙灯塔的天才流浪者
 
  “维基解密”和其他类似网站的存在改变了政府和企业处理敏感信息的方式。告密者一直都存在,公司或政府机构中的雇员时不时会向新闻机构揭露腐败和滥用权力的丑闻,但是将存放在USB闪存驱动器中一个如此庞大的数据库在互联网上公布,则是一个新现象。
 
  那么,“维基解密”是一个新的启蒙灯塔,还是对国家民主构成的威胁?“这些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把信息公布在网上而从来都不为此负责。”在回应2007年直升机射杀阿富汗平民的视频事件时,美国国防部长盖茨曾这样表示——似乎,还没有哪一个美国政府官员看上去如此无奈。
 
  直到今天,“维基解密”依然没有总部,甚至没有街道地址,只有一个墨尔本大学的匿名邮箱,亚桑杰和一名自称丹尼尔·施密特的德国人是仅有的两名曾公开露脸的“维基解密”成员。在伦敦的会议上,“维基解密”对个体活动的依赖昭然若揭,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亚桑杰和他的那台黑色的笔记本电脑。也就是说,对手必须认真谨慎对付这个39岁的高智商自信男人。
 
  而亚桑杰则更痴迷于研究阿富汗战争的数据库。他穿着皱巴巴的夹克,一件T恤、短裤和破旧的网球鞋。胡子拉碴的他看起来好像已经连续睡了两个晚上,身边的人善意地提醒他说:你需要去休两周的假期了。
 
  但亚桑杰并没同意,他的手指在键盘上来回穿梭,偶尔停下来用深沉洪亮的声音说几句话:“我们需要一个函数把事件按重要性排序。”不久后,网站安装了一个过滤器,允许用户根据信息的重要性进行搜索。亚桑杰将伤亡人数看做是信息重要性的首要标准,数据库还可以根据时间和地点来搜索,每一个事件都在阿富汗地图上标识出准确地点。这简直就是阿富汗战争的多媒体展示。
 
  “哈,太难以置信了。”亚桑杰突然大声叫喊,他发现可以用一个短语来形容战场上的现实:“生命体缺失”,其实就是“死亡”的意思。亚桑杰很喜欢战场语言,他曾称2007年的巴格达直升机事件为“间接谋杀”。据亚桑杰描述,使用类似于这样的短语的目的是为了展示战争带来的“附带伤害”,并希望其永远不再发生。
 
  上世纪90年代,亚桑杰开始有了“维基解密”计划的想法,并在1999年申请了域名leaks.org。对他来说,现在社会的基本准则是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地传播信息。经验告诉他,哪里有秘密,哪里就有坏事发生,因为处于权位中的人群倾向于用秘密保障他们的利益。
 
  消息人士说,当网站收到线人提供的信息数据时,“维基解密”会问对方为何认为这些信息是有政治或道德意义的。“我们的准则是水晶般透明的,如果他们得到满足,我们就公开。”亚桑杰说,“‘我们’指的是谁?最后总要有人负责,那就是我。”
 
  1971年,亚桑杰出生于澳大利亚昆士兰一个艺术世家。父母早年离异,母亲改嫁后,婚姻也以失败告终。当母亲带着亚桑杰从第二任丈夫那里逃离并不得不用假名生活时,这种打击对亚桑杰来说是灾难性的。他过着游牧式的生活,据说曾在40多个不同的学校读过书。
 
  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互联网石器时代”,亚桑杰就对计算机和网络展示了极大兴趣。在成功进入企业和政府网络并打入美国军方的计算机系统后,亚桑杰在墨尔本的黑客社区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所在的黑客小组自称“国际渗透分子”,曾在线监控澳大利亚联邦警察的案件调查,最终亚桑杰因黑客行动被判处罚款和缓刑。在被判刑时,尽管亚桑杰还很年轻,但他已经有了一个年幼的儿子。接下来的几年内,他痛苦地卷入与孩子母亲的监护权之争,导致政府机构也插入此事。
 
  “我们现在仅仅是在山脚的大本营”
 
  那么,“维基解密”的成立是一个受到伤害的天才黑客的复仇之举吗?当亚桑杰谈到“敌人”时,他指的是不是就是政府?这些都是记者们经常丢给他的问题,而亚桑杰就像反感那些被标注成“机密”的官方文件一样反感这些。对他来说,“维基解密”是一个改造传统媒体技术的项目,他希望用户可以用新闻的眼光对私密文件保持自己的看法。眼下,亚桑杰和同事们对“维基解密”的发展非常满意。数天前,这位澳大利亚人在伦敦发表讲话,与此同时,合作者施密特在德国汉堡发言,两人都博得热烈的掌声,他们还在去年一起赢得“大赦国际”颁发的奖项。
 
  但是自5月29日以来“维基解密”就艰难地生活在巨大的阴影下。这一天,22岁的美国士兵布拉德利·曼宁在伊拉克前方作战基地被捕,并被关押在科威特的一所军事监狱。美国军方认为他在2009年11月19日和今年春天向“维基解密”提供了巴格达事件视频、美国国务院的秘密演示文稿以及多达15万份的秘密外交电报。美国军方指控曼宁非法传播,如果被定罪,曼宁可能面临最高52年的监禁。
 
  5月21日,曼宁曾和一位名叫阿德里安·拉莫的美国黑客进行互联网聊天,《连线》杂志公开了其聊天内容。曼宁在聊天中不仅承认向亚桑杰泄露视频,而且还将自己花费一年多时间搜集的军方机密数据传给了亚桑杰,目的是要披露阿富汗战争的“真相”。曼宁甚至承认自己曾潜伏到美国中央司令部的计算机。
 
  在聊天中,曼宁透露自己是如何将那些秘密信息带出工作场所的:将一张标签是“Lady Gaga”的CD插入驻伊美军的电脑中,给人制造一种将音乐光碟带回家的假象。据曼宁描述,他装作一边听着Lady Gaga的《Telephone》,一边嘴唇跟着哼哼的样子,就制造了美军史上最大数据泄漏事件。
 
  在聊天中,曼宁多次提到“维基解密”和亚桑杰,他还透露自己对当地局势和美军的强烈不满。最终,拉莫将聊天记录提交给FBI,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拉莫表示自己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关注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不久后,曼宁即被逮捕。
 
  曼宁的案件让“维基解密”和亚桑杰面临十分微妙的局面。那么,亚桑杰又如何看待这起事件?“如果我们相信这个指控,那么曼宁就是被一名与‘维基解密’毫无关联的电脑黑客出卖的。很遗憾,我们不能挽救自己人。”一些观察家猜测,曼宁还是“维基解密”其他有关阿富汗机密的来源。对此,亚桑杰说:“我们从不知道曼宁是我们的信息来源,系统架构决定我们不会知道消息来源者的身份。”
 
  既然如此,“维基解密”又为何主动为曼宁提供法律援助呢?“我们必须帮助所谓的信息来源者。我们应该记住的是:无论曼宁是不是‘间接谋杀’视频的提供者,是不是直接或间接与我们揭露的信息来源有关,他都是因为宣称为我们提供了私密信息而被拘留的。”
 
  曼宁被捕后,亚桑杰也消失了几个星期,律师建议他不要前往美国。“我们接触的一个消息来源说,我很可能会以间谍同谋者的身份被指控。”这也就是亚桑杰匿名隐藏在伦敦一家酒店的原因。过去几年来,这样的事情他经历过不少,从肯尼亚到冰岛,他曾游历过世界各地。但亚桑杰从来不缺乏支持者,无论他在哪里避难,都能得到当地人的极力支持。
 
  支持者们也时刻保持警惕状态。当几周前著名的互联网社区程序员雅各·阿贝尔鲍姆在纽约发表支持亚桑杰的演讲时,他甚至在演讲后雇佣了很多人扮成自己的样子,自己则带着护照、一些现金和《美国人权法案》副本直接赶赴机场飞往海外。
 
  “维基解密”在德国的代表、仅次于亚桑杰的二号人物丹尼尔·施密特的行为更是变得小心谨慎。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他小心翼翼地环顾四周,观察是不是有人在偷听他们谈话,并表示坚决不能让外人拍到他和记者在一起的照片。32岁的施密特身材细长,留着小胡子,戴着角质架眼镜。他是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在进入“维基解密”之前在IT安全部门工作。据称,一个名为“维基解密之友”的机构将于今年在德国成立,施密特负责制定一个小册子鼓励人们向“维基解密”泄漏信息,他希望志愿者们能在德国议会大厦和国防部门前发放,并考虑在地铁里做广告。
 
  亚桑杰和施密特说,“维基解密”还有堆积如山的未公开秘密文件,而公布有关阿富汗战争的9万多份机密仅仅是个开始。“如果用登山作比喻的话,我们现在仅仅是在山脚的大本营”。说着,亚桑杰按住那台黑色笔记本的关机键,随后把它装进炭灰色的背包中,急匆匆走出了房间。

相关链接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en.wikipedia.org/wiki/Julian_Assange
http://www.shenghuo.net.cn/news/w/y/201006/t201006_1824320.shtml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48190/122426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116907/121657?all=1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标签: 朱利安·阿桑奇 Julian Assange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Julian Paul Assange,Julian Assange,朱利安·亚桑杰,朱利安·阿桑格,朱利安·保罗·阿桑奇,朱利安·阿桑杰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