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7254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0-08-08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胡道元
胡道元
史蒂夫·曼恩
史蒂夫·曼恩
胡伟武
胡伟武
李安渝
李安渝
尼古拉斯·克里斯塔斯基
尼古拉斯·克里斯塔斯基
周海中
周海中
费爱国
费爱国
亚历克斯·奥斯本
亚历克斯·奥斯本
Moshe Kam
Moshe Kam
加里·卡斯帕罗夫
加里·卡斯帕罗夫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柯娇燕(Pamela Crossley,也译为帕梅拉·克罗斯雷、帕米拉·克罗斯列),1955年生,美国历史学家,美国达特默思学院(Dartmouth College)历史教授,也是软件作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清史、中国近现代史、比较历史和全球史。
目录

[显示全部]

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Pamela Kyle Crossley (born 18 November 1955) is an historian of modern China, northern Asia, and global history. She is author of The Wobbling Pivot: China since 1800: An Interpretive History, first published in February of 2010. Historian Jeffrey Wasserstrom listed The Wobbling Pivot among his five most anticipated books for 2010, for the website Shanghaiist before publication, and shortly after publication Maura Dykstra reviewed the book at The China Beat, stating that the book's theme of changing relations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organized localities offers ”an alternative to the earlier 'iron equation of increasing wealth and increasing political liberalization,' which has led many a scholar and China-watcher to predict that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iberalization must lead to an increasing political resemblance to other developed nations, such as the U.S."

Crossley was born in Lima, Ohio, and attended high school in Emmaus, Pennsylvania. After leaving high school she worked as an editorial assistant and writer on environmental subjects for Rodale Press. In 1977 she graduated from Swarthmore College, where she was editor-in-chief of The Phoenix; her fellow students included David C. Page, Robert Zoellick, Ben Brantley, Robert P. George, Jacqueline Carey and David G. Bradley. She later entered Yale University, where she wrote a dissertation under the direction of Jonathan Spence. She joined the Dartmouth College faculty in Hanover, New Hampshire, in 1985. She holds the Robert 1932 and Barbara Black chair in Asian Studies and is a Professor of History in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fter David Farquhar and Gertraude Roth Li, Crossley was among the first scholars writing in English to use Manchu-language documents to research the history of the Qing Empire. More scholars subsequently adopted this practice. Though she does not teach Manchu to graduate students, Crossley has conducted advanced seminars in Manchu document reading with post-doctoral researchers, mostly from China and South Korea. The seminar is normally conducted in Chinese.

Software development
Crossley is a software author, and has created applications for Tonseth House Software Development for use by educators, community organizers, and others who need to directly manage web pages. The free applications are specially designed for quick and correct display of all "horizontally-written" scripts, and integrate functions needed for instant web page management.

On November 22, 2008, the software interface written Crossley for 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 got public debut. The software makes this famous reference work used by students who do not know the Wade-Giles system accessible, and also integrates to Harvard University GIS database. It is available to the public both as a web interface and as a desktop internet application. A revision with faster Wade-Giles to pinyin conversion is expected by February of 2010.

近看康熙:「康熙盛世:故宫珍宝」展 编辑本段回目录

「康熙盛世:故宫珍宝」展自2009年3月13日在亚洲文明博物馆开幕以来,短短两个星期内吸引超过一万七千名访客。95件珍贵文物包括朝袍、御用织物、字画、科学仪器、玉玺、宫廷饰品等,其中80件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首次在东南亚展出。配合展出,亚洲文明博物馆在3月21日举行了「康熙盛世」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从各个层面揭开康熙的历史面纱。本报和其中两位专家做了专访。 

  美国达特默思学院(Dartmouth College)历史教授柯娇燕(Pamela Crossley)应亚洲文明博物馆之邀首次来到新加坡参与“康熙盛世”研讨会。这位洋学者过后以华语接受了本报专访,畅谈满清康熙帝的多元文化观、身份认同与帝国主义的关系,以及自己热衷于研究早清史的个中原因。 

因越战踏上研究清史之路 

  53岁的柯娇燕并没有华人血统,她的中文名字是华文老师给她取的。 

  柯娇燕念书的当儿也是越战战事最激烈的时期,因此她在高中毕业后原本打算到大学修读越南史,但是她入读的斯沃斯莫尔学院(Swarthmore College)并没有这门专科。她最终在主修英国文学之余选择副修中国史,并开始学习中文。 

  她毕业之后,教授问她有何打算,当年还有些懵懂的柯娇燕老实回答说:“没有。”教授因此建议她当研究生,专攻中国史。柯娇燕过后就误打误撞成了耶鲁大学史学家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的指导研究生。 

  史景迁是中国近代史专家,柯娇燕日后选择钻研清初史,受到了导师很大的影响。 

  柯娇燕现在能说英语、华语、日语、法语和德语。除此之外,她还看得懂文言文、满文、蒙文和意大利文。目前,她在学韩文。 

康熙的多元与乾隆的超脱 
  柯娇燕在这次的研讨会上探讨了康熙帝与早期现代主义的课题。 

  她认为康熙皇帝和某些西方君主,包括意大利的洛伦佐·德·梅第奇(Lorenzo de Medici)、英国的亨利八世(Henry VIII)、俄罗斯的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存在许多共性。康熙与孙子乾隆的文化观反而有很大的差异。 

  “如果你看乾隆时代的史料,很多时候都存在汉文、满文、蒙文版。这表示乾隆帝说话时,是同时运用三种语言,不是先讲一种,再翻译成另外一种语文。乾隆的做法显示,他不属于任何文化,身为一个皇帝,他超脱了文化。他是天下。” 

  “康熙帝就不一样,对待文化,他拥有一种客观的态度。哪一个文化存在有用的技术,他就想学以致用。他也要底下的官员、军队和他保持一样的态度,无论你是满、蒙、汉都要学习其他人的技术。在这方面,乾隆的做法又和祖父不同。乾隆跟旗人军士说过,他并不在乎他们是否阅读经典或写诗,他们只要集中精力,做好军人的本分。” 

  作为中国历史上执政最长的皇帝之一,康熙平定三藩、讨伐噶尔丹等政绩巩固了中国的版图。另一方面,编纂《康熙字典》、崇尚儒家思想、勤于吸收西方数理知识的态度则奠定了康熙为开明君主的形象。对许多17、18世纪的欧洲思想家而言,康熙的形象近乎完美。 

  不过,柯娇燕认为,在称颂康熙帝的同时,人们也必须记得他特殊的身份,以及身份所赋予他的绝对权力。 

  “其实,和康熙、乾隆相比,雍正显得较会控制自己想杀人惩戒的欲望。康熙甚至对家人也能毫不犹豫地狠下心肠(指两立两废太子胤礽事件)。现在的普通人可以来博物馆看康熙的遗物,近距离地‘认识’他,这是博物馆的好处。古人若要面上,肯定是紧张得不得了,能越快离开皇帝的视线越好。” 
Regina Krahl; Wang Honggang; Pamela Kyle Crossley; Ren Wanping.

21世纪的身份认同 

  除了至高无上的皇帝以外,满清政权认可满、汉、蒙、回、藏五种文化体系,其余者则被视为“风俗”,没有什么地位。 

文化需要建设一套标准,包括历史需要有正式的叙述、需要规范语法、编纂字典等。 
  清初特殊的文化秩序令柯娇燕着迷,但也同时对历史学家有更大的意义。 

  “不仅是清朝,其他帝国如俄国、奥匈(Austro-Hungarian)、奥图曼(Ottoman)都尝试用历史、语言和艺术制定文化标准。这对近代史的影响很大。到了19世纪,皇权削弱,民间要解放并了解自己的身份,依靠的资料都源自帝国。在政治上,民众和帝国主义成了敌人,但在知识上,帝国可以称为百姓的‘母亲’。这种现象维持到20世纪。” 

  进入21世纪,人们已经渐渐挣脱了之前的思想枷锁,致力于创造新的身份标准。比如说,身份可能和阶级、性别、甚至是音乐喜好有关系。尽管如此,柯娇燕认为这套标准还没有巩固,要真正改变还需要一段时间磨合。 

  柯娇燕举例说,她有一次在宾夕法尼亚州一家中餐饭馆点菜时以华语和侍应生说话。相信是来自中国南方的侍应生听到柯娇燕会讲华语就断定她是中国人,或者有中国血统。柯娇燕再三解释却不得要领。 

  “侍应生认为,讲华语的人应该是中国人、貌似中国人就应该讲中国话,要不然就不行。因为历史的关系,不仅是人们,好多政府也有相同的文化迷思。所以我们只好等待,每个社会要改变,都需要时间。” 

  幸好在漫长的等待开始之前,柯娇燕教授最终还是成功地说服侍应生让她点菜用餐。 

谁帮皇帝做新衣? 

  清朝皇帝的衣着,内有乾坤,也大有学问。皇帝龙袍的种类,足以让人眼花缭乱,当中有祭服、朝服、吉服、戎服、常服、行服、便服、雨服等,各有严格规范和用途。 

  皇帝皇后身上的服饰,也按款式各有名称,如大袍、上衣下裳、衮服、大衫、霞帔、龙褂、马褂、比甲、巴特鲁背心等。 

北京故宫博物馆宫廷部副主任兼研究员任万平(45岁)说,古代中国不仅用衣冠蔽体御寒,还把它当成民族物质文明的表征,更赋予衣冠以明礼仪,辨别尊卑的政治功能。 
  任万平上星期到我国出席“康熙盛世”研讨会时,以“一代昭度为衣冠:康熙朝的衣着”为题目,详细的介绍了清代的衣着。 

  这位研究清朝宫廷礼仪的专家指出,皇帝作为一国之君,其服饰最复杂和讲究。 

祭服:古代皇帝把祭祀视为国之大事,而祭天地、祭祖和祭孔是历代王朝三大祭祀的系统,清入关后承袭这一系统,另外还加上满族的拜天,祭堂子等祭祀活动。 

  任万平说,举行祭祀大典时,皇帝首先当正衣冠。康熙祭祀时会头戴朝冠,身穿蓝色朝袍,腰系朝服带,外罩石青色衮服(外衣),胸前佩挂青金石朝珠,脚下穿着朝靴。 

  衮服是祭典时,皇帝穿在最外面的衣服,一般为圆领,对襟,平袖,左右开裾。朝服则是上衣下裳连体式,大襟,圆领,马蹄袖。马蹄袖是满族服饰的一大特点,一方面方便骑马,另一方面可御寒。 

朝服:祭祀的朝服以蓝色为主,而皇帝在登基、朝会等大型活动所穿的朝服,都是明黄色的,朝珠采用产于松花江的东珠。 

  可知道皇帝为何要穿明黄色的龙袍?原来黄色是五行中的正位土色,天子穿黄衣,表明贵在有土,有土则有天下,并且居位中者为正。 

  任万平说,朝服上采用龙纹,因为龙是天子九五之尊的化身。在古代,只有皇帝皇后才能用黄色和龙的花纹。 

  清朝服饰在纹饰,图案,色彩方面采纳了汉文化的内容,但在式样如披肩领、马蹄袖、开裾、束腰等方面却保留满族风格。 

吉服:祭服和朝服都是最隆重的场合才用的礼服,其特点是“上衣下裳”式,吉服也是礼服,但属于袍子式。 

  任万平说,皇帝通常是在节日喜庆时,或者读书时穿这类吉服。由于吉服不一定是在君临朝臣的情况下穿的,因此除了明黄色外,也能有其他颜色,如秋香色(即浅黄绿色)、蓝色。这类朝袍一般是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裾四开,领袖为石青色。 

戎服:在马上得天下的清皇帝,很重视“军礼”,也就是由皇帝校阅军队,犒赏将士。康熙检阅将士时便会穿上戎服,也就是大阅盔甲。康熙的大阅甲为明黄缎绣平金云龙纹甲服,分上衣下裳式,盔用牛皮胎髹黑漆,顶饰东珠,垂貂皮缨。 

常服:常服包括常服袍和常服褂,却不是一般的便服,而是皇帝举行经筵大典,丧期内的吉庆节日,或者先皇帝后的忌辰时所穿的服饰,为表肃穆和虔诚,这类服饰以素色和暗花为格调,也有检束身心,不可张扬之意。 

行服:康熙出巡和远游时,备有行褂、行袍和行裳三种行服,为方便骑马打猎,行服比常服短十分之一,用的是油绿色暗云龙緞,款形是大襟、马蹄袖、四开裾,右裾会裁下大约一尺的方块,可以用纽扣与袍系在一起,也可撩开,方便上下马。 

雨服:皇帝出行时还要备雨服。故宫博物院目前还藏有一件康熙用过的朱红羽纱雨服,是用羽毛捻成纱线织成的雨衣,因为是用羽毛做材料,即能防雨,又很轻便。 

便服:这才是皇帝日常起居所穿,最舒服简便的服装,当中包括便袍、马褂、坎肩等,没有制度约束,但记载也少。这类袍子不用马蹄袖,而用平袖口。便服一般用暗花纹饰,圆领大襟,平袖口。 

皇帝的裁缝 

  皇帝的服饰种类这么多,是谁帮他制作新衣呢?任万平说,清代皇帝的衣服,布料是由江宁(现南京),苏州和杭州的织造局负责生产,布料是按皇帝所批下的图样来织,织好后再送到宫里缝制成衣。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康熙朝时是江宁制造,负责供应皇宫里的丝绸锦缎。 
皇后官员服饰 

  皇后的朝服也用黄色,有龙纹,而不仅仅以凤为饰。皇后的全套朝服包括头戴朝冠,下为束发的金约,每个耳朵垂三个东珠耳饰,颈项戴领约,胸前三挂朝珠。衣服方面,最里面的是朝裙,其次是朝袍,最外面是朝褂,脚下穿朝靴。 

  皇后和妃嫔的朝服款式相同,但康熙二十二年时规定,只有皇后能用黄色秋香色,皇贵妃以下均不能用这两种颜色。皇后朝服可用五爪龙、凤凰、翟鸟纹,皇贵妃、贵妃、妃可用凤凰与翟鸟纹,而嫔以下则只能用翟鸟纹,朝冠所用的珍珠也依次递减。 

  清朝官员也以身上的服饰来区别身份地位和等级。清代采用九品制,一至九品官员,延续着明代补服的传统,也就是用上衣胸前和背后的“补子”纹饰来区别官品等级。 

  根据康熙朝《会典》记载,文官服饰的补子分别为仙鹤(一品)、锦鸡(二品)、孔雀(三品)、云雁(四品)、白鹇(五品)、鹭鸶(六品)、鸂鶒(七品)、鹌鹑(八品)和练雀(九品)。 

  武官的补子是一、二品为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七品为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官员服饰的用料,也有明确规定,一品至四品可用貂裘、蟒缎、妆花缎、金花缎(织金缎)、倭缎、花素缎(暗花缎);五至七品只可以用金花缎(织金缎)、倭缎、花素缎(暗花缎);八九品小官就只能用花素缎(暗花缎)了。 

  除了官服,清代官员的冠帽顶子也嵌上不同的宝石,以区别等级。 

  配合“康熙盛世:故宫珍宝”展,亚洲文明博物馆今天举行满族文化节,时间是中午至下午5时。今天免付入场费。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历史的明镜:清帝国意识形态中的历史与族群认同》

相关链接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柯娇燕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Pamela Kyle Crossley,Pamela Crossley,帕梅拉·克罗斯雷,帕米拉·克罗斯列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