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28152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0-08-21
土土
土土
发短消息
土土
土土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信息社会畅想
信息社会畅想
纸笔书写生存空间
纸笔书写生存空间
法国拒绝数字革命
法国拒绝数字革命
网络公共性与私密性
网络公共性与私密性
网上公共领域
网上公共领域
数字社会可见性
数字社会可见性
屌丝之城
屌丝之城
后工业时代产品
后工业时代产品
哈尔登监狱
哈尔登监狱
数字遗产继承
数字遗产继承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儿童化社会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2010年8月12日,《时代》周刊时隔多年又将一位作家放到了全球各版本杂志的封面上,这个作家名叫乔纳森·弗兰岑,这位51岁的作家之前有一本散文集叫《如何保持孤独》,新出版的小说叫《自由》,他在《时代》周刊上的主要观点是——成人世界正在贬值,我们在一个儿童化社会,欣然地接受那些瞄准儿童市场的文化产品。
    一个作家说;当今社会:男人女人化,女人儿童化,儿童宠物化,宠物贵族化,贵族痞子化,痞子玩文化,文化商业化,商业社会化,社会政治化,政治权力化,权力流氓化,流氓组织化,组织关系化,关系利益化,利益私利化,私利暴力化,暴力合法化。
目录

[显示全部]

成人孩童化编辑本段回目录

  Kidult,一个新兴的词汇,由Kid(孩子) + Adult(成人)混合而来,原本有两方面意义:一是扮成熟的孩子,一是孩童化的成人。但近年坊间使用明显倾向后者为主,以指社会上出现的一种成人孩童化现象。

  孩童化成人此一称谓,又含有正反两面意义,正面来说,就是成年人永远保持好奇心、童心不泯。反面意义却含有嘲讽意味,即是成年人愈来愈反智、扛不起责任、将受保护的青春期无限延长,并以Kidult理直气壮地使之合理化。

  客观来说,这当然与社会人口结构有关。社会的人口中位数不断上移,最新统计香港的人口中位数字已超过34岁,换言之,如果“中位数”是步入中年的一个指标,这个指标正不断往后移。 《纽约时报》去年便报道过近年兴起的“新30”成人典礼,如果以往18岁、21岁才算成人,现代都市的成人礼始于30岁,法定上的成人 (在香港18岁领取成人身份证)与心理上的成人,两者距离愈拉愈长(但必须指出,这种人口中位数的上升主要就发达国家或地方而言)。

  表现于流行文化上,我们会看到《哈利・波特》系列大卖,攻陷无数小童与成人的心。孩童商品亦刻意成人化,譬如香港的旧玩具收藏店愈开愈多,价格非常昂贵,一个铁甲万能侠售价可能过千。多少人人过中年,仍热情地投入青少年的文化消费。

  Kidults很多都有物欲,透过消费主义来实践其价值 (某方面看可以说将童心未泯的表现方式规限于一种消费行为),但未必一定是恋物者,Kidults收藏的可以是虚物,如童年回忆。在收藏家市场,如Nike运动鞋、可口可乐、芭比娃娃甚至王家卫电影商品中,都容易找到Kidults,但不是所有搜集者都是Kidults,有些是投资者,有些是中产者披着Kidults的外衣,以其本钱买回失落的青春。

  在Kidults现象下,孩童化社会价值成为主流,中年情怀、老人价值靠边站。韩星张娜拉成为新一代Kidult代表,风头盖过《我的野蛮女友》的全智贤。在香港,Twins的风潮是孩童化价值的大获全胜,以校园情歌掳获少男少女兼成年人芳心,她们说话喜欢加上“呢、啦”等助语词,理直气壮地唱“现在我未成年让我肤浅”而无人舍得怪她们。老一辈的艺人也拒绝长大,刘德华40多岁仍被唤作“华仔”,比较难受的可能是钟镇涛51岁仍滴着泪唱他的《男孩不许哭》。

  到目前为止,Kidult仍然是媒体炒热的一个新兴词汇,可以描述社会的新现象,但还缺乏内涵。一个流行词汇,往往催生于描述社会新现象的需要,Kidults或多或少发挥了这个意义。有人把它当作流行现象;有人把它据为己用,当作自我强化和身份建立;有人把它当作一个社会问题;有人把它当作纯粹一个消费潮流的产物。七嘴八舌,正反两面,形形色色,仍流于含混,未来发展如何,有待观察。

分析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在人的心理中“成人”和“儿童”心理是交织在一起的。

拥有一个健康的人格是我们适应社会、开创美好生活的基础。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曾创立过一套系统的相互作用理论(TA理论)。此理论后来又经过心理学家哈里斯发扬光大。TA理论可以概述如下:人的相互作用无非就是由“刺激”和“反应”构成,人在相互作用中往往交织着三种心理状态——“父母”、“儿童”、“成人”,儿童心理发展期有“我不行,你行”的观点,儿童心理停滞期则会产生“我不行,你也不行”的观点,父母心理潜入期会有“我行,你不行”的观点,成人心理导入期则会有“我行,你也行”的观点。一般正常人心灵中都有以上诸种心理状态,只不过有的心理状态被“激活”起来了,有的心理状态被“抑制”住了。要想具有健康的人格,就要多通过情境心理训练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朝成人心理状态发展。——摘自《100个世界经典心理学案例》 

二、成人心理儿童化和儿童心理成人化的表现概括起来说,这种心理现象是由于人的责任意识造成的。人的责任意识具有双面性,一方面,它可以促使我们努力创造,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另一方面,它则可以使我们感受到心灵的压力,从而减少人生的快乐和幸福感。所以,当人面对较强的心理压力时,可能出现“成人心理儿童化”的倾向,通常表现为爱开玩笑、恶作剧,情绪变化不稳定;而当人由于环境所迫不得不承担起责任时,便会产生“儿童心理成人化”的倾向,通常表现为过于认真、严肃,给人以“假正经”的印象。 

三、青年的消逝是一种信仰缺失促成的社会现象“青年的消逝”并不是指生理年龄上的青年的消逝,而是指心理年龄上的青年的消逝。一般而言,青年具有热血沸腾,做事充满激情等特点。但在当今社会,由于普遍存在信仰缺失现象,人们便很难对人生培养起真正的热情。这时,娱乐往往容易取代奋斗,很多人也难以意识到人生的意义所在。要解决“青年的消逝”问题,我们就需要不断去反思人的心灵结构,理解人生存在的意义,树立起崇高的人生信仰和目标。

成人儿童化 装嫩进行时编辑本段回目录

   image

  Kidult,一个新兴的混种词汇,由Kid + Adult而来,此字最早典出于1985年8月11日《泰晤士报》一篇广告界的文章“Coming Soon: TV’s New Boy Network”,概括一众小童、年轻人及年轻的成年人。譬如Graeme Turner的电影著作《Film as Social Practice》里,便将1970年代美国《星球大战》描述为Kidults热潮。音乐方面,2001年Mandy Patinkin出版个人专集《Kidults》,此字进入流行文化,更广为人知。此字亦见于学术界的年轻人文化研究,譬如《Youth Cultures: Texts, Images & Identities》(2003)一书。Kidult原本有两方面意义:一是扮成熟的孩子,一是孩童化的成人,但近年坊间使用明显倾向后者为主,以指出社会里一种冒现的成人孩童化现象。

  
  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包括商业上的竞争都鼓励年轻化,开始有种轻视成熟的倾向,从来没有过一个年代让年轻人可以像如今一样拥有如此大的财富和资源,包括时尚、创新、非理性消费……各种代表向上的符号都围绕在他们周围,这样,许多还想抓住“青春的尾巴”的所谓成年人,都迫不及待地“装嫩”,这样的趋势成为潮流后,Kidult自然就成为社会潜意识。

  Kidult:成人孩童化现象

    文化时兴混种,近年用来形容城市人现象的新兴词汇,均是混杂的,如Bobo(布波族)、Kidults、日本的freeters〔英文free和德文Arbeiter(即worker)合并而来〕、metrosexual等。不仅是混种,且是矛盾综合体,布尔乔亚与波希米亚、孩子与成人,男与女,两种表面矛盾的结合,某程度上反映世界对二元对位思维的抗拒。
  
  Kidult观点:  
  孩童化成人此一称谓,又含有正反两面意义,正面来说,就是成年人永远保持好奇心、童心不泯、反权威心态(如童话《国王的新衣》里那个不知好歹的小孩)。

    客观来说,这当然与社会人口结构有关。社会的人口中位数不断上移,最新统计香港的人口中位数字已超过34岁,换言之,如果“中位数”是步入中年的一个指标,这个指标正不断往后移…  
  
  KIDULT症侯群  
  表现于流行文化上,我们会看到《哈利·波特》系列大卖,攻陷无数小童与成人的心。孩童商品亦刻意成人化,譬如今年将踏入三字头的Hello Kitty(诞生于1974年11月1日),其商品已进占家电用品(如吉蒂猫多士炉、录像机、咖啡机、吸尘机、微波炉等)、美颜用品,开拓成人市场之余,亦留着与她共同成长的成人迷芳心。香港的旧玩具收藏店亦愈开愈多,价格非常昂贵,一个铁皮万能侠售价可以过千。多少人人过中年,仍热情地投入青少年的文化消费。Kidults很多都有物欲,透过消费主义来实践其价值(某方面看可以说将童心未泯的表现方式规限于一种消费行为),但未必一定是拜物者,Kidults收藏的可以是虚物,如童年回忆。在癖好专门店(如Nike波鞋、可口可乐、芭比娃娃甚至王家卫电影商品)中容易找到Kidults,但不是所有搜集者都是Kidults,有些是投资者,有些是中产者披着Kidults面孔,以其本钱买回失落的春青。
  
  “装嫩”是种病成年人精神撒娇属于“彼得·潘”  
  成年人面对社会的剧烈竞争和残酷倾轧,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装嫩”,他们在言谈举止和为人处事中充满着“稚气”,行事带有孩子气,渴望回归到孩子的世界。但这种心态如果发展到极端,就会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这种心理的极端形式被称为“彼得·潘综合征”,被定性为一种心理疾病。
  
  学着装嫩悠着点  
  有一天看电视娱乐节目,一位年近半百(或许年过半百,谁知道呢)的女嘉宾,竟然脱口说出一句话:“我们女孩子……”不知道是牙酸还是肉麻,我突然觉得有一种无言的难受。信不信由你,大人们的“孩子化”现象正在蔓延。大人“装嫩”,不像富人哭穷,也不像贪官扮廉,不是为了掩人耳目,完全是为了满足自我感觉。


Kidult:媒介影响下的儿童化成人

  20世纪50年代爆发的图像革命,使原有的信息等级制度崩溃,成人世界被一览无余地暴露在儿童面前。以电视为例,起支配作用的是影像、画面,而不是语言,儿童不需要具备很高的阅读水平就可理解电视的内容。电视节目不需要以儿童和成人来进行分类。这样,成人世界的秘密呈现在儿童面前,人的羞耻感逐渐丧失,童年逐步消逝。
  童年概念的消逝必然会影响到成人概念的存在。当电子媒介将儿童逐步驱逐出童年时,一个崭新的儿童化的成人概念开始出现。这种成人在知识、情感、能力发展上拒绝成熟,他们不愿与儿童有明显的界限。
  kidult一词是kid(小孩) + adult(成人) 的合体,是指一个成年人仍然热衷年轻人文化,亦指心理上长不大的成年人,心思意念仍像孩子。中文传统上常把这类人称为“老顽童”,但人们对“老顽童”常有负面的刻板印象,且这类人的年龄在现代社会的眼光中还称不上“老”,故用“杰斗”这个音译词较为符合中立原则。此外,又有顽童族和玩童等名称。①

  Kidult产生的原因
  1.虚拟社会化现象
  美国社会学家彼得·贝格尔认为,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社会化的成功依赖于在社会客观世界与个人主观世界之间建立起对称”。②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电视、网络等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依赖电视、网络等了解外面的大千世界、获得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在两者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们将虚假的屏幕形象、虚拟世界认同为真实的人物、客观现实世界,严重冲击着个体成功社会化所必需的主客观世界的对称与平衡,最终造成了青少年主客观世界失衡下的虚拟社会化思维及行为方式。电视、网络塑造的“图像一族”、“影像一代”具有儿童化的心理特征及思维方式,他们需要的精神食粮简单易懂、一目了然,摄取方式轻松、有趣、生动,不太费脑筋。
  2.戈夫曼的“拟剧理论”
  当纸质媒介成为信息主要载体后,获取文字知识的困难,文字本身表达和理解的差异,在不同社会层次中造成“秘密”,也就是后台。儿童必须经过学习才能知晓成人的“秘密”。然而自从有了电子媒介,这个信息等级制度就崩溃了。
  电子媒介最重要的方面是它主要以视觉的形式而不是语言来表达大多数内容,而对于视觉形式的理解则不需要掌握高深的知识技能,儿童可以和成人一样理解视觉图像的意义。以电视为例,人们不能将其束之高阁,因此它将不同层次、年龄、地位的人置于相同的信息世界中。对于电视节目的理解同样不需要任何训练,这就导致电视将成人充满隐秘的后台几乎毫无保留地展示给了孩子,使儿童窥探到成人的“后台秘密”,导致成人的权威下降。
  戈夫曼认为,当个人的“后台”行为被暴露于人前时,个体会焦虑不安。个体为了消除这种不安与焦虑,必须改变个人的行为方式以符合社会对其角色的期待。当成人意识到继续维持传统的成人角色已不可能时,他们便会选择另一种行为方式。在愈发“成人”的儿童面前,成人选择了“儿童”的行为方式。或许并不是所有的成人都是主动地选择儿童化的行为方式,但心理的需求、社会趋势以及时尚潮流将成人“推进”到儿童的角色。
  3.“本我”的自卫反击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要求随时满足生理需要,遵守享乐原则;“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的中介,压制“本我”的冲动和欲望;“超我”控制和引导本能的冲动,并监督“自我”对“本我”的限制。在我们的儿童时期,一直是“追求快乐”的“本我”在发挥着支配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在需求和外在社会之间存在着巨大冲突,因此人们开始用“自我”甚至“超我”来压制“本我”。而儿童化的成人的种种表现正是缓解现实社会的压力,满足“本我”需求的一个过程,是“本我”的自卫反击。

  媒介对儿童化成人的影响
  1.成人儿童书
  由于视听技术、互联网等的出现,铺天盖地的讯息和娱乐方式的变化使人们很难有时间认真地读一本完整的书,更不用说那些耗费时间和精力的经典书籍了。“浅阅读”类的书籍在这方面则具备优势,如朱德庸的成人幽默漫画《双响炮》、《涩女郎》,几米的都市爱情漫画《地下铁》、《向左走、向右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文字极少,印制精美,配以大量的图画。它让人在轻松愉悦中拒绝了深刻,放弃了思考,自觉走入儿童的天地。
  2.大众娱乐节目
  游戏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初级形式,是儿童对成人活动的再现。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认为儿童的一切活动都是“游戏活动”,儿童世界是“游戏世界”;而成人的活动都是“严肃活动”,成人世界是“严肃世界”。然而,当下的成年人也开始希望返回儿时的“游戏世界”。近年来我国综艺节目一改往日严肃的面貌,制作出越来越多的形式活泼、类似儿童游戏的娱乐节目。
  这些娱乐节目主要有以下几种:生存挑战型、人际考验型、表演选秀型、益智闯关型等。在这些节目身上很容易发现童年时期弹玻璃珠、拍纸片、打沙袋等游戏的影子。③从台湾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到韩国的《情书》,再到内地的《智勇大冲关》,成人在娱乐节目中放肆地玩耍,做出许多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不敢也不应做的事情,完全沉浸在儿童游戏的快乐之中。同时,大众也普遍认同成人像儿童一样在节目里大秀特秀。这种使成人像儿童似地玩耍、嬉戏的娱乐节目无形中满足了成人对童年游戏的怀念。
  3.音乐
  近几年,以情爱为主的音乐内容逐渐转变为对逝去的童年的感怀、回忆。SHE的《不想长大》、花儿乐队的《嘻唰唰》、《穷开心》,以朝气勃勃和孩子气的唱腔,在国内拥有一大批喜爱者。《嘻唰唰》一歌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甚至连四五岁的孩子都会哼唱几句。流行音乐风格的转变无疑迎合了大众对于童年的怀念与重温,并且进一步加剧了成人的儿童化倾向。
  4.讲故事的叙述方式
  对于儿童来说,故事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今的许多电视节目为了迎合成人对童年的怀念,正在逐渐向讲故事的方式转变。故事不再只属于儿童,电视变为“讲故事”的家长。成人结束一天辛苦的工作后,打开电视只想看到轻松、简单、易懂的节目,而一些涉及历史、科教的节目必然不属于上述类型,于是,成人对故事的执著给这些节目一种新的诠释方式,使之情节起伏跌宕、简单易懂。随便打开电视,到处可以看见儿时熟悉的故事,《财富故事会》、《王刚讲故事》、《走近科学》、《百家讲坛》等都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的。讲故事的叙事方式顺应了大众对于信息的需求,又以一种简单轻松的形式展开,满足成人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而这些节目的高收视率也恰好证明了成人对儿童故事的怀念与留恋。

  结  语
  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童年和成人的概念都在发生着变化,没有纯粹的儿童和成人,有的只是成人化的儿童与儿童化的成人。

商品扮嫩 成人消费儿童化编辑本段回目录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其实这个节日可不仅仅属于小孩,现在很多超龄儿童也过起了儿童节。不少商品更是利用儿童节契机,打出可爱招牌,而买单的就是这些成年人。

解说:色彩鲜艳的小饰品,极富个性的毛绒玩具,稚气十足的卡通T恤,看到这些东西,您一定以为来到了儿童商品卖场,其实这些可都是成人服饰。

同期:卖家:我们的品牌的年龄层次小到十几二十几的小姑娘,大到四十几岁的妈妈…
      卖家:就很多妈妈带小孩来买母女装…

解说:简单的款式、鲜艳的颜色再加上活泼的风格,这样的装束已不再是儿童的专利了。如今越来越多成年人选择卡通装。尤其在休闲服上,不少品牌推出的"亲子装""情人装"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可爱的动物或卡通形象。六一儿童节之际,各类"扮嫩"商品的优惠活动更是吸引一些童心未泯的消费者。

同期:消费者:很喜欢啊,把自己弄得可爱一点,找回一点童趣嘛…
卖家:针对儿童节搞促销…
卖家:六一节近期销量 翻了一番…

解说:而除了"溺爱"卡通服饰,很多成年人也会选择在儿童节这一天,特意给自己安排了一些特殊的节目。

同期:福州市民:吃儿童套餐 吃甜筒 看电影 给朋友发短信 给自己买泰迪熊…
福州市民:我今天去左海游乐园,感觉找回了好多童年的感觉…  

成人为何“儿童化”编辑本段回目录

  颖在本市的一家外资公司上班,工作挺忙,经常加班加点。可最近她只要一下班,就迫不及待地要赶回家看卡通电视剧。在她家的书橱中,也堆满了各种卡通读物和光碟。
    我们知道,卡通读物和电视一般都为儿童所喜爱,而像颖这样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丽人为何也如此迷恋卡通呢?心理学家指出: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成人婴儿化”现象,是成年人“心理需求年轻化、幼稚化”的表现,也是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产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的心理压力。
    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一旦“成人婴儿化”过度,则是一种病态,就会出现不敢正视成长道路上的困难,期望停止成长和逃避成长等心理问题。有病态“成人婴儿化”现象的人一般心理承受能力都较差,而且多发生在那些刚跨出校门的人群之中,他们还保留儿提时代的语言和兴趣--卡通、玩具、游戏,缺乏自制力。病态的“成人婴儿化”还表现为好奇心强、乐于尝试,但难于坚持、情绪化、不稳定;有依赖性,不爱负责,不敢承担责任。
    成人玩具、卡通等的流行也反应了许多人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人人有,但从众心理强的人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心理医生提示:心理需求年轻化是人的本能,但过度沉迷于卡通,甚至儿童玩具中,借其回味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以躲避现实社会的竞争,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孤僻、忧郁、社会适应能力差等心理疾患。应该意识到成人化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须面临的人生历程,不能逃避,只能面对,成长中的烦恼谁都不可能避免。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qnjz.dzwww.com/gcypp/200911/t20091130_5240614.htm
http://rose.eastday.com/eastday/nnpd/node59538/node59539/node59719/node154931/u1a2251776.html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

标签: 儿童化社会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