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3336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0-09-05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克劳德·香农
克劳德·香农
本拉登死讯Twitter传播
本拉登死讯Twitter传播
流行语传播模型
流行语传播模型
半岛电视台效应
半岛电视台效应
媒介环境学
媒介环境学
媒介环境学学术起源简史
媒介环境学学术起源简史
微博客新闻传播特征
微博客新闻传播特征
人肉搜索传播特质
人肉搜索传播特质
互联网民意草根传播模型
互联网民意草根传播模型
霍尔模式
霍尔模式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人肉搜索传播特质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人肉搜索传播特质编辑本段回目录

  摘要:从陈自瑶事件至今,人肉搜索已有近十年的发展。在发散式动态化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人肉搜索的信息运动轨迹既有从点到面的传播过程,也有从面到点的回归过程,还有群体间的交互过程。传媒生态“碎片化”格局下,人肉搜索一方面充分发挥它作为网络人际传播的优势,一方面又在诠释自己传播特质的同时,优化了大众传播功能。
  关键词:人肉搜索 网络人际传播 新功能

  人肉搜索是中国首创的一种搜索方式,也是互联网上一个独特的现象。它主要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人为主体,以人机对话为渠道,跟踪事件进程、追查事件真相或本质的具有传播性质和传播功能的社会活动。从“陈自瑶事件”中的崭露头角,到经典案例“虐猫事件”(2006);从“死亡博客” (2007)到“辽宁女”(2008);从“周久耕事件”(2008)到“虐婴女”(2009)……人肉搜索在近十年的发展中,通过发散式动态化的网络人际传播方式,掀起了多场颇具影响力的网络运动。

  一、人肉搜索与网络人际传播的共性特征

  网络人际传播是个体之间或者是两个及多个系统之间,借助互联网、运用符号所进行的非面对面的传递信息、交流情感、交换有关特定问题的看法和意见的传播活动。人肉搜索作为网络人际传播的高级形态,它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和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共性:

  (一)网络语言交流的独特性

  网络人际传播和人肉搜索都是一种以文字交流为主的传播。文字不仅可以迅速清晰地表达网络人际交流双方的思想和意见,还能赋予网民个性的网络代号和“昵称”,以吸引更多的交流对象。为了在文字的交流中传递情感,网络人际传播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产生了一些特殊的网络交流符号,来表达诸如直接性人际传播环境中的手势、面部表情、坐姿以及语气等非语言。这些交流符号主要是图像、动画以及各种自创的键盘表情符号(如:-)表示微笑;:-0表示吃惊或恍然大悟;-D是呵呵笑;:-< 是苦笑;(:-&暗示这个人正在生气;(:-(紧皱眉头,愁眉苦脸;∧-∧笑脸)等。它们的主要功能在于补充或修饰言语信息交际的需要,补偿非语言的线索。参与人肉搜索的网民在传播过程中,也充分利用了这些交流符号。网络人际传播和人肉搜索活动中的非语言传播形式与现实环境中的非语言传播相比较,在基于场域性意义内涵的丰富性上虽有所欠缺,但这种差异性却能够带给网民在意义传达层面的新鲜感。
  (二)网络人际交流的不稳定性

  网络人际传播和人肉搜索活动都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首先双方的交流具有较强的偶然性。相对来说,萍水相逢的交流对象,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预热期。在这个过程中,有较多的冗余信息。交流对象之间需要多长的预热,主要取决于交流者的性格。网民是多量和多质的集合体,无论各自的身份背景如何,在由信息构成的网络世界里,每个人都有权力、能力进行文化创造、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网络的价值体系也向着多元化不断迈进。但是,网络传播人际过程中,也因为缺乏统一的价值体系,网民在进行交流的时候,可以转换自己的角色,改变自己的立场和言论。加上个性化的传播内容,以及是否能够有相匹配的传播渠道等等,这些都是网络人际传播不稳定的影响因素。而人肉搜索作为传播介质,它带领网民走进一个直观鲜活的虚拟世界。这个虚拟世界既有客观环境的“现实感”,也带有想象环境的“流动感”。流动感带来的易变性也使网民的交流带上不稳定的色彩。

  (三)网络人际交流的广泛性

  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着交往沟通的不合理化现象。正如哈贝马斯所认为的:这种不合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的交往行动受到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而呈现为扭曲的病态,另一方面表现为有明确功利目标的专业化世界以不断加快的速度吞噬着交往世界的日常生活领域,而未主题化的、原始的日常生活世界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当其被吞噬或殖民化时,人类社会便产生了最严重的异化。而网络社区则通过ID形式消解掉现实交往的一些弊病,给网民一个真诚沟通的空间。网络改变了人际交往方式,扩大了人际交往空间和交往对象,扩大了网民的交往半径。借助网络,网民沟通的时效性、便利性和准确性提高了。他们可以跨越千山万水,突破地理、地域空间的限制,真正实现“朋友遍天下”。它可以让人足不出户在数秒之间找到兴趣相投的朋友,而免去了彼此的客套、试探、心理戒备和情感道义责任。诞生于网络社区的人肉搜索,也可以使分散的社会力量因为某件共同兴趣的事情而重新聚集起来。它打破了空间限制,其参与者不受地域、国家、社会、文化的限制,交往空间扩大化,交往对象随着空间范围的扩大而不断增多。网民获得的信息随着交往空间和交往对象而膨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网络进行人际传播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大大增加。

  (四)网络人际交流的隐蔽性

  网络人际交流的隐蔽性是指网民一般是通过注册后拟定的网名身份来参与网络人际传播的,这种身份具有一定的虚拟性。隐蔽性带给参与者在传播话语权上的平等性和“屏幕的安全性”,也带来交往者身份的虚拟化、多样化和不确定性。匿名交流,是一种更平等更纯粹的交流。它使交流内容与技巧等的重要性得到凸显。“本我”在交往过程中也比较容易表露。网络匿名交流中,社会等级差异消失,功名利禄皆不包涵,人们交往的原则更为明了和单纯。此外,网民间一般不发生面对面的直接接触,所以网络中的人际交往比较容易突破年龄、性别、地位、身份、外貌美丑等传统人际交往影响因素的限制,参与者可以放弃心理戒备、卸下现实身份自由言说。
  但是隐匿性带来的“安全感”,有时使得信息的真正来源不容易被发现。网络人际交往的功利性减弱,随意性增强,言论自由度加强,这使网络个体较少顾及社会规范的约束,在进行自我表达时,往往与他在物理世界的表现大相径庭。网民社会责任的缺失、行为道德的失范以及话语权的滥用、“话语排泄”“语言暴力”现象屡屡出现。传播信息中存在大量冗余信息,难辨真伪,虚假信息的流传也给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五)网络人际传播个体的多重性

  网络人际传播和人肉搜索活动始终是独特的“我”与他人沟通协商,合作与共享人生意义的交流过程。因此,网络人际传播的过程无不是我与他人不断发生关系与变化的复杂过程。由于人肉搜索的参与者众多,表达方式和对话方式是独特和富于个性色彩的。由于虚拟社区的区位化特点,正确和错误的观念、健康和病态的情绪、坚定和软弱的信念,在群体中像病菌一样开始传染。这譬如马厩里有一匹马踢它的饲养员,另一匹马也会起而效尤;几只羊感到惊恐,很快也会蔓延到整个羊群。在聚集成群的网民中,观点、情绪、信念等精神元素是在群体中交叉感染的。正如在剧院、舞场、球场、教堂里,每个人都喜欢在场的其他人。置身人群之中的乐趣,是喜欢数字增值的快感。技术带来的传播能力的延伸,存在优势也有不足。正如麦克卢汉所言:

  站在与任何结构或媒介保持一定距离的地方,才可以看清其原理和力的轮廓。因为任何媒介都有力量将其假设强加在没有警觉的人的身上。预见和控制媒介的能力主要在于避免潜在的自恋昏迷状态。为此目的,唯一最有效地办法是懂得以下事实:媒介的魔力在人们接触媒介的瞬间就会产生,正如旋律的魔力在旋律的头几节就会施放出。
二、人肉搜索的传播特质分析

  
  人肉搜索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人为主体,以人机对话为渠道,跟踪事件进程、追查事件真相或本质的具有传播性质和传播功能的社会活动。人肉搜索过程中的7W元素包含了人肉搜索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各个要素。

  从这几个要素中,可以看出人肉搜索的传播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涵盖了人际传播的生动性和直接性,互动性强,效果好

  2、搜索渠道多,知识覆盖面广,信息更新速度快

  3、信息整合力度大,筛选能力强,能较好剔除冗余信息

  4、搜索速度差于机器引擎器,但是结果较准确

  5、针对不同问题,实施不同查询过程,获得个性化的搜索结果

  6、搜索动机带有较强的主观因素。

  ……

  图1- 1 人肉搜索过程的7W分析

  作为以人为主体的信息传播过程,人肉搜索在具有信息传播一般结构的同时,又具有区别于以往的一些传播特质。这些新的传播特质,为网络人际传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一)以“探寻真相”为方向的集体性传播活动

  图1-2 人肉搜索信息搜索示意图

  网民在人肉搜索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网络数据资料库只是网民信息搜索的参照物。在意见领袖的带领下,网民对机器引擎庞杂信息进行整合梳理,拼接出可被验证的调查结果,然后大家利用各自手中的搜索资源展开同一方向、同一指向性的搜索行动。网民有限信息渠道在社区平台上的叠加,可以对查找对象进行“无限”的信息补充、细化和甄别。然后众多网民再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新一轮的调查研究。虚假的信息在网民的商榷和讨论中,被揪出来。和传统媒体有瑕疵的报道不同的是,人肉搜索的传受方合二为一,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信息讨论过程中,每一次真假信息的甄别都是朝着事实的真相迈进的过程。

  (二)以“身体不场”为特征的集体性传播活动

  在人肉搜索的活动中,搜索主体之间品尝的并不是身体相见的欢宴,而是通过匿名,通过文字的遮蔽,通过个体生命的想象力,虚构出多个自我与他者进行屏幕上的交流。虚拟的“面对面”使人扩大了自己在现实世界里的人际关系。尽管网上的虚拟关系是漂浮的,不确定的,充满着偶然的碎片。但这也许不是“面对面”的问题,而是人面对虚拟的真实,要通过虚拟世界改变个体的现实世界的问题。

  人肉搜索通常要求搜索主体积极主动地加入到搜索活动中。“"加入"不仅指身体的参与,而且也指一个人携带着自己的文化与社会因素参加,至少还要有一个人的心理因素的参加,才算构成真实交往的根据。”在寻求社会信息,解决搜索问题的过程中,网民的身体并没有直接介入到事件本身的发展中,介入的只是多种延伸的抽象能力和心理、文化因素。屏幕背后的网民其实是“身体缺场”的。但身体的不在场并没有影响网民介入事件的情感。搜索主体因个体的需要,将自己的具体肢体或抽象能力外化或延伸。他们的传播能力、互动能力、交际能力等多种能力开始在横向和纵向上扩张,这使的他们获取信息的力度和速度都得到了加强,也使这个“身体缺场”的人肉搜索活动进行的有声有色、鲜活多姿。

  在搜索活动中,网民不仅对自己周围资源(包括信息渠道、社会关系、技术水平等)做了充分利用,还带有较浓的感情色彩。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搜索主体在为第三者的插足而谴责;在为某个无辜生命的逝去而悲伤;在为无耻行为的张狂而愤怒……这种典型的沉浸式参与正是因为网民带着真情实感地融入。网民的参与度越高,信息的传播速度就越快,事件影响力的辐射范围也就越广阔。
  (三)以“对话机制”为动力的集体性传播活动

  网民在信息查找的过程中,无法逃避因传播而发生的我你他的个别差异和关联。既得信息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下一步搜索活动的方向问题和进展程度。人肉搜索的人机对话、人人对话、人—机—人对话对信息的有效甄别,是搜索主体探寻真相的动力。在集体性的搜索活动中,当一个反馈者将回复信息更新于网络平台之后,搜索主体能浏览并做出判断。无论是利用机器搜索引擎,还是搜索主体之间的激烈争论,抑或是几轮回合的人—机—人信息纠偏,都是一种积极的信息反馈和正确搜索方向的指示。如下图所示。

  图1-3搜索过程的信息反馈与选择图

  如果这个回复中有部分信息被众人认可,则它们可以立即转变为已知充分条件用以进一步的搜索,不认可的部分也会被指出质疑的理由。在搜索活动的进程中,信息的真实性是由网络舆论来判断和决定的。经过众人经验性和实战性的检验,信息进一步搜索的指向性和针对性也会越来越强。正是因为网民参与的积极对话机制,人肉搜索往往更能揭示事件真相。以对话为动力的传播活动总是要以共同对象和目标来展开话题。

  三、人肉搜索对传播功能的优化作用

  1948年,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首先提出大众传播的3个基本功能:(1)环境监测的功能;(2)使社会各部分为适应环境而建立相互联系;(3)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1957年,社会学家查尔斯.莱特的《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书,在拉斯韦尔三大功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第4个功能——娱乐,从而更加完善了大众传播功能的学说。威尔伯?施拉姆(WilburSchramm)则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总结。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大众传播具有设置议题功能、真实社会交往的功能、构建自我与身份认同的功能、个人求助和情感诉求的功能……

  碎片化以及碎片化相伴随的传媒生态格局,让个体价值得以受关注,网民的信息追求欲望进一步深,对媒介的传播功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兴起的人肉搜索,除了具备上述大众传播的所有功能外,还应社会现实对媒介功能的新要求,进一步对传播功能进行了优化,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社会监测方式更加多维、立体和全面

  拉斯韦尔和莱特的“功能说”都提到了大众传播具有环境监测功能(雷达功能)。环境监测功能,主要是指媒体组织对整个社会的以小对大的监测,以让公众了解足以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或威胁。有限的监测机构应对巨大的监测环境,监测力度、广度、深度都相对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报道现实生活中的每次变动。

  Web2.0时代,网民以接近于零的成本获得了更完整、更丰满、更及时的世界景象。加速的信息流动,让每个节点、每个成员都能迅速感知变化的外部环境。网络环境平等、开放、去中心化的平台,此时又恰如其分地赋予每个网民以监测权和监测力。兴起的人肉搜索活动,打破了以往以小测大的监测方式,依靠对社会系统内部元素的重新组合,人肉搜索使社会监测更加多维、立体和全面。

  在人肉搜索活动中,每个网民都是网络社区中的小监测器。监测器量的积累使网络社区形成一个大的监测器。多个网络社区监测器的再积累,使网民的监测范围越来越广。散落的、分布于社会各个角落的亿万个网民的监测力的累积,使整个社会结成一张密集的监测网。这个巨型监测网对社会成员实行着密集的、以多测少、以大测小的监测。在这种监测网下,社会事务中一点点小小的发展变化,都会被广泛发散的小监测器迅速捕捉到。社会成员任何一个异样的社会行为都会引起监测者的密切关注和追踪。这个由亿万个网民监测力集合而成的监测器,对发生的社会现象进行全程的追踪和显微镜式的查找,使整个社会系统的监测质量在力度、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优化。

  (二)探寻真相,更加接近事实本身

  我国正处于社会过渡转型时期,社会价值多元、社会思想多元。网络为网民提供了一个多元开放的舆论传播平台,有益于社会多元意见与建议的畅通。但是如此巨大的意见市场,观点纷纭,良莠不齐,一些非主流的言论和行为给社会生活造成困扰。网络人际传播的过度自由化,较容易滋养违背社会主流价值的言论和行为,同时各种偶然的外界因素也会经常不断地引起它的波动。网络人际传播者身份的隐蔽性使得部分网民感知到,信息的真正来源不容易被发现。这就导致一些网民社会责任的缺失、行为道德的失范以及话语权的滥用。“话语排泄”“语言暴力”“罪恶行径”现象屡屡出现。这种无限制的“屏幕安全感”被人肉搜索打破了。人肉搜索具有通过人的能动性克服各种困难对事物刨根问底的特质,它的强大的信息挖掘功能,能够在较短时间探寻真实,揭示事实真相。鉴于人肉搜索的影响力,人们在实施社会行为和发表社会言论时将有所约束,并注意其言行应符合基本的道德准则。

  此外,网络环境中存在大量冗余信息,难辨真伪。虚假信息的流传不利于社会稳定。人肉搜索的主要功能之一便是通过人际关系网进行信息的搜索、筛选与处理,以帮助搜索者解决问题。在具体行为主体缺场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搜索行为的有效性,为了使搜索结果更接近于真实。搜索主体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把原本散布在社会各个角落的、被忽视被遗忘的“信息价值碎片”和“渠道价值碎片”进行了有效的聚合与利用。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离散的价值聚拢起来,便形成搜索活动中的价值信息。当众多网民手中的碎片化资源在网络平台上聚集,然后去粗取精经由整合,整合后的资源在横向和纵向上不断延伸,就形成抽象意义上的一堵坚实的高墙。其源于网民的力量,可以称之为“人墙”。碎片化资源组成的人墙具备着宏大的效用,也是网民个人价值的凝结。它可以抵挡虚假信息和冗余信息对事件真相的侵袭。竖立起的人墙减少了虚假信息和干扰因素,使有效信息在数量上占据了优势,网民依靠有效信息的累积,可以不断地接近客观现实,不断地向真相逼近,最终揭开事实面纱。可以说搜索主体对事件真相的追踪调查和对冗余信息的精简、对虚假信息的删除,不仅有利于网络社区秩序的稳定,也优化了网络人际传播的质量。

  (三)微众传播特征日益明显

  新传媒生态格局,带给受众新的传播领域,也带来新的传播方式。大众传播向小众传播转变,小众传播又开始逐渐向微众传播靠拢。微众传播主要是指在人肉搜索格局中,如何将信息发布到有关联信息需求的实际操作人手中,达到点对点、点对线、点对面的高效传播效果。它的特点是效率最优化、低成本传播。微众传播的核心是有需要信息的人不遗漏,无关信息的人不骚扰,精确定向在特定的传播范围中。

  人肉搜索将微众的个体能量与积极性充分挖掘出来,充分凝结个体价值,聚沙成塔,迅速转化为一股巨大的网络传播力量。作为中国创造的网络人际传播方式,人肉搜索以大众参与的形式向全社会推进。在搜索活动中,搜索主体都可以用无成本的方式向他者提供信息。这种低门槛的传播为微内容的自由流动创造了条件,但皆因兴趣,自愿传播与接收信息。对搜索活动不感兴趣的人不会受到干扰,也不会被迫参与搜索。随着搜索活动的发展,搜索行为和搜索效果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这是以往的人际传播所不具有的。在此过程中,因社会发展的必要,相关的一些法制法规呼之欲出,欲对如火如荼的人肉搜索活动进行适时的约束和管理。搜索主体试图在在社会交往系统中通过与他者的社会交往行动去建构自我,培养独立、完美的自我观念,促进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网民努力通过不断地“寻找——定位”完成群体心理的塑造,内化群体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建构身份的认同。

  此外,从社会结构上来看,人肉搜索的快捷和交互性大大减少或者取消了媒体中间管理层次,压平了组织机构,避免了组织者在信息权力运用中的阻滞、缩水和走样。在网络传播媒体的制约下,由话语平权带来的分权趋势成为权力存在方式转换的新趋向。这种趋向主要表现为个体权力和小众权力开始在网络世界显示出自己的影响力。人肉搜索活动中形成的有效的舆论监督氛围,增加了媒体和政府决策的透明化和科学化。作为一种网络人际传播的高级形态,人肉搜索让决策结构由垂直转向交互,互动的结果是优化决策,使权力的存在方式出现转换。作为一种社会性的传播活动,人肉搜索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媒介生态系统。这种系统的自然运作和自身的新陈代谢对网络社会产生一定的“自净化”作用,内在地约束着网络道德的产生和发展。网络社会结构性的变化和网民经验层次性的增长,必然会引起人肉搜索从以前的喧嚣状态逐步趋于理性和成熟。

  (作者系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生)

洛杉矶时报:中国人肉搜索让FBI黯然失色 编辑本段回目录

人肉搜索

    近日,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新闻使中国的人肉搜索再度成为大家的焦点。该报道称,中国的人肉搜索让国际刑警组织都黯然失色。“人肉搜索”是去年国内网络流行语之一,甚至一度成为网民们的问候语——你今天被人肉了吗?

    从2006年初的踩猫事件,到2008年天价理发事件……一切都说明了人肉搜索的惊人力量,也验证了中国人的一句俗话:人多力量大。据统计,2008年中国的网民就达到2.89亿,今年将达到3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三分之一,而人肉搜索“团队”就是从如此庞大的网民中诞生。

    中国式网上追捕 广受外媒关注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生动地解释了中国的人肉搜索——中国最有名的侦探机构中的私家侦探很少睡觉,一直在无情地追寻猎物,让国际刑警组织都黯然失色。而且他们还是免费的。但在你考虑雇用他们之前,有一点比较困难。这些侦探都是网络在线人群,数百万人共同工作进行“人肉搜索”。这种方法融合了最先进和最古老的战术,而且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网络义务警员参与进来。

   事实上,去年6年,国外媒体就对中国人肉搜索投向了关注的目光。英国BBC在报道有关中国“人肉搜索”的新闻时,直接把“人肉搜索”翻译成“humanfleshsearchengine”,为了便于西方读者理解,BBC还加注了“witchhunt”(搜捕女巫),形容在中国如火如荼发展的“人肉搜索”,就像当年人们群起围剿女巫的行动。在美国,媒体为表达中国的“人肉搜索”,专门创造了一个短语“Chinesestyleinternetmanhunt”(中国特色的网上追捕)。

    针对国外媒体对人肉搜索的关注和理解,互联网研究专家认为,人肉搜索确实是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而且由于在国内,通过网络网民能较为自主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也是人肉搜索能在中国如火如荼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实上,人肉搜索是网民新闻的一种形式,对社会中一些不良事件进行监督和鞭挞,这也是人肉搜索积极的一面,对社会发展有推动的作用。

    法律界人士表示,事实上,在国外也有人肉搜索,但由于国外网民在个人隐私的认识上较中国网民全面。因此,国内大部分人肉搜索都将当事人的家庭状况、工作单位、电话号码等较为个人的信息发布在网络,从而引起当前国内人肉搜索是否侵犯个人隐私的问题讨论。

    中国人肉搜索有三大特点

    特点一:“破案”神速。只要有一段视频或照片发布到网上,人肉搜索引擎就会马上启动。数小时内,当中被搜索对象就会被曝光,甚至详细到他的家庭地址、工作单位、家庭成员等等。

    特点二:“侦察”能力强。这也是人肉搜索最令外国媒体惊叹的地方,只要透露某一细节,如事件发生的地点、照片视频当中透露的背景信息以及事件中主角的身体特征,网民就可通过这些细节进行追踪,最后将整个事情曝光。

    特点三:“全民”总动员。人肉搜索的忠实粉丝脱胎于2.89亿的中国网民。有法律界人士认为,虽然你不曾正式参与到人肉搜索当中,但你在网络上发布过的信息,或者告诉给身边朋友的消息,实际上就是在为某些人肉搜索事件积累信息。

   “禁”,还是“不禁”

    事实上,随着人肉搜索的日渐强大,已不可避免地触及是否侵犯个人隐私的问题。人肉搜索是否要管,该怎么管,自然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大众讨论的关键。

    今年1月,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徐州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以侵犯隐私权为由对互联网正在兴起的“人肉搜索“进行管制,条例规定:未经允许,不得提供或者公开他人的信息资料。该条例公布后,就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应。该条例在保护个人隐私这一点上固然值得认可,但应否就此完全禁止人肉搜索呢?事后,徐州人大在网站上进行了澄清,称该条例不影响公民行使监督权。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网络传播专家董天策表示,人肉搜索具有“中国化”的事物,当中存在积极的一面,例如曝光一些腐败、造假等的不良社会行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有不理性的一面,过度暴露个人隐私,侵害了他人的隐私权,甚至为他人的日常生活、工作造成干扰。对于人肉搜索,有些观点表示应该禁止,但实际上,这是无法禁止的,政府部门等应该对其实施正面引导,提高网民的素质,让网民懂得如何用理性的方式表达对社会不道德行为的谴责。另外,社会大众要懂得保护个人隐私,以免被一些网络上的不法分子利用。

    法律界相关人士也认为,互联网不仅能广泛地搜集并分析信息,更能快速地让信息传播。所以在信息时代,公民要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在透露个人信息时,要确定对方机构或个人是否可靠。当发现个人隐私被侵犯时,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据悉,人肉搜索第一案宣判后,北京市朝阳法院就向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出司法建议。法院表示,“北飞的候鸟”网站(即大旗网)于2008年1月11日注册,4月2日才申请备案,长期脱离监管,工业和信息化部应督促下级单位对该网站进行查处。法院发现,网站对网民言论审查仅限于一般的、随机的、应投诉的事后审查,而此时侵权事实往往已经发生。

    因此,法院建议有必要采取更加有效、适当的技术措施,进行适时监管。同时,法院还建议该部对“人肉搜索”等新生网络事物进行引导,倡导互联网上言论的理性和文明。 (文静)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news.sohu.com/20091214/n268938690.shtml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人肉搜索传播特质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