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2936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0-11-29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央视创业帮
央视创业帮
《纽约时报》推虚拟现实应用
《纽约时报》推虚拟现实应用
维亚康姆中年危机
维亚康姆中年危机
BBC全媒体战略
BBC全媒体战略
英法视听新媒体建设
英法视听新媒体建设
BBC媒体融合报告
BBC媒体融合报告
新型媒体集团
新型媒体集团
新闻客户端探索
新闻客户端探索
机器人编辑报纸
机器人编辑报纸
《新闻晚报》停刊
《新闻晚报》停刊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纽约时报》网络化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纽约时报》网络化编辑本段回目录

  《纽约时报》网络化:穿越旷野, 直抵迦南

  历史, 处处轮回。

  如果说, 世间的每一样发明都终将在时光中的某点遇到其终结者, 成为历史太空中永恒漂浮的碎片, 就如汽车终结了四轮马车, 录音机终结了留声机, 计算器终结了算盘——那么, 在这多媒体交响乐日臻高潮的年代, 报纸是否也将宿命地沉入历史的洪荒?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因为, 种种迹象, 都在预示着报业的寿终正寝。

  印刷版报纸:

  400岁的恐龙, 正遭遇灭顶冰川

  “1950 年是美国报业的一个鼎盛里程碑——100% 的美国家庭至少每天订阅一份报纸。而在57年后的今天,只有不到一半的美国家庭仍保持着这一做法。按这样的速度递减, 在不久的将来, 美国将不会有家庭订报。”此话出自著名媒体评论员迈克尔·沃尔夫在2 月份《名利场》中的一篇文章。

  该文揭示了一个显著现象: 报纸读者数目正在不可阻挡地下降, 而罪魁祸首, 就是日益壮大的互联网。不可否认, 网络打开了信息的无底深渊, 并用迷人的新工具, 迅捷的速度让新闻记者以更有效的方式发布其文章。一个故事可以通过添加彩色图片, 视频, 相关故事链接, 或至关重要的反馈来赢得生命。由于新闻业的核心就是公共表达, 即提问, 将一些事、一些人置于显微镜下, 行使同意或不同意的权利, 比起报纸, 网络运作高效了太多, 是以短短十多年间, 它已成长为举重若轻的大媒体, 攻城略地, 所向披靡, 黑洞般日复一日吸纳着报纸读者和广告客户。有调查显示, 由于很容易在网上找到各种新闻内容,22% 的美国网民已不再订阅任何报纸。

  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读者和广告双双琵琶别抱之际, 报业又遭遇了大萧条以来最惨烈的经济危机, 致使其在困顿的泥沼中陷得更深。2009 年,《纽约时报》宣称将出售公司位于纽约曼哈顿的总部大楼部分楼层;30 多家日报的4 名所有人申请了破产保护; 有着150 年历史的美国《落基山新闻》于2月27 日黯然出版了最后一期……更令人沮丧的是,2007 年11 月, 全国艺术基金会(the National Endowmentfor the Arts)发布了“ 阅读面临危险”的警报。该警报披露了美国人读写能力的严峻衰退: 从不以阅读为消遣的17 岁人口数从1984 年的9% 上升到了2004年的19%;18 至24 岁之间的半数美国人从不以阅读为乐; 仅有三分之一的高中高年级学生能在熟练的水准上阅读。换句话说, 美国人在读写技巧上的持续衰退已严重影响了报纸阅读。

  简言之, 这是一个不再读报的年代。以笔者接触过的人为例:A 是一位电脑公司中层管理。他的习惯是, 每天清晨拿到报纸, 只看一眼首页标题, 整卷报纸就都进了回收桶;B 是一位公寓管理者, 对任何报纸, 向来只用一分钟浏览体育消息;C 是一位家庭主妇, 每周只看星期日报纸中的广告夹页和折扣券;D 对读报毫无兴趣, 所订唯一一份当地报纸“Mercury News”只是为了援助勤工俭学的高中生。而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完全没有订报, 对他们而言, 电脑和当前正风靡全球的iPad就是每日读报的工具; 随意走过一个星巴克店面, 你会发现店里店外坐着读报的, 基本都是四十开外的中年人, 或七、八十岁的老者……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有着四百多岁高龄的印刷版报纸, 正大步走在“向死而生”的路上。

  网络化生存: 互联网时代的自救之道

  不久前,《纽约时报》董事长苏兹伯格在一次探讨报业未来的会议中说,“我们最终将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停止《纽约时报》的印刷, 日期待定。”一时间,世界媒体哗然。这样一个赢得过104 项普利策殊荣、销量居全美第三的百年老号尚且惨淡至此,整个行业该情何以堪!

  对此, 美国知名科技博客网站Business Insider 的创始人亨利· 布洛吉特认为, 如果《纽约时报》停止印刷,网络新闻业务的经济模式将无法支持其传统媒体的基础构架, 即使在线收费项目能成功实施, 也无法承担报纸目前的成本结构。

  照他的分析,“ 《纽约时报》目前在新闻编辑部上的开销是2 亿美元, 而在线收入是1.5 亿美元。如果收费项目非常成功, 假设有100 万用户每年花100 美元订阅, 这就为在线业务增加了另外1 亿美元的收入。有这2.5 亿美元的收入,《纽约时报》也许可以承担1亿美元的新闻编辑部费用。”

  对这些雄赳赳气昂昂、弥漫着权威味道、被满世界转载的数据, 笔者实在是无语。如果此刻能跟这位大牛面对面, 笔者一定会不耻上问: 敢问大侠,您的数据, 都是打哪儿来?

  不瞒你说, 基于那些数字堆砌在一起的诡异逻辑, 以及咱天生对专家的不信任, 笔者手持放大镜, 逐字逐句研究了《纽约时报》2010 年前三个季度的所有财务报表, 从白纸黑字上得出响当当的结论如下:2010 年第一季度,《纽约时报》在线广告收入增长了18.3%, 为8000 万美元, 第二季度, 增长了21%, 为8200 万美元,10 月19 日刚刚新鲜出炉的第三季度财务报表正被到处引用, 所以大家正熟悉着——增长了14.6%, 为7830 万美元。那么就是说, 单单是这三个季度的在线广告收入之和,就已达到 了可观的2.403亿美元。保守估计, 第四季度在线广告收入即算只有6000 万美元, 今年的在线广告总收入也已达到3 亿! 那么, 您那个让《纽约时报》停止印刷看起来不可能的关键数字——1.5 亿——是从何而来? 即便是去年, 该报在线广告收入也已远远不止这个数字啊!

  此事再次印证: 对外行的胡说八道, 要嗤之以鼻, 对内行的言之凿凿,要竭力质疑, 这样, 才不会被忽悠。事实证明, 内行往往比外行更具危害性,因为他们头顶权威的帽子, 满脸权威的正气, 让人一打照面, 精神上先缴了械,被威慑得找不着北。

  言归正传。3 亿在线广告收入, 加上《纽约时报》其他在线收入和未来的付费阅读所得, 支撑起其全面网络化后的成本构架, 该不成问题了吧?《纽约时报》第三季度财务报表显示, 该公司广告和发行收入均出现下滑, 其三季度营收下降2.7% 到5.543亿美元, 低于分析师普遍预计的5.588亿美元。在过去11 季度中的10 个季度,《纽约时报》销量均出现下滑, 导致其广告收入下降1% 至2.87 亿美元, 发行收入下降4.8% 至2.291 亿美元。在线广告收入增长14.6% 至7830 万美元,而印刷广告业务收入则下降了5.8%。该公司预计四季度在线广告收入有望增长 10%。

  追溯2005 年以来的收支报表可见, 年复一年,《纽约时报》收入和支出间的差额都在缩小, 目前几近持平。今年第三季度的总收入为5.543 亿美元, 而运营费用达到了5.229 亿美元。更令人沮丧的是, 新闻印刷费用上涨了19.6%!

  这些数据显示,《纽约时报》印刷版广告收入仍占总收入的相当一部分比例, 但持续处于下滑中, 而在线广告收入则持续上涨, 所占比重日渐加大。如果这是一个稳定的发展势态, 那么我们可以预见, 当印刷版广告和发行收入坠落到某个临界点, 印刷版报纸的出局将是必然之事。

  付费阅读进入倒计时

  站在生死存亡的转角,《纽约时报》再一次决定对其在线内容进行收费。据悉,2011 年初,《纽约时报》将和Google 合作推出“初次点击免费(firstclick free)”这种付费阅读方式。 该项目将允许读者免费阅读一定数量的文章,在超过限量后, 读者将被带入付费页面, 付了费才可以继续阅读其他文章。免费文章的数量将由网站自己决定。

  该付费策略的很多细节尚未做最终决定。苏兹伯格表示:“我们正在进行深度研究, 以决定价格和收费内容的范围。我们将完善这些政策, 因为我们已准备好在不久的将来推出( 该模式)”。

  其实早在2005 年9 月, 该报就曾启动过一项名为TimesSelect 的订阅服务, 在网上对许多以往免费的专栏进行收费。TimesSelect 的价格为一个月7.95美元, 或一年49.95 美元, 对报纸订阅家庭及大学生和教授则是免费。2007年9 月17 日,《纽约时报》宣布停止对部分网站内容的收费。

  当时笔者正忙着赶论文, 每天昏天黑地地查资料。某一天, 跑到纽约时报网站上输入几个关键字, 居然搜出来一篇相当对口的文章, 点击, 却没有如常打开, 而是跳出一个提示框, 上书:请您订阅, 再行阅读。笔者当时一愣,再试, 仍被要求订阅。岂有此理。在google 搜索栏输入同样的关键字, 心想小样儿, 我就不信找不到相似的材料了! 搜出来一长串链接, 定睛一瞧, 第一个链接赫然竟是《纽约时报》那篇!再一点击, 居然长驱直入! 敢情, 所谓的订阅政策只是防君子不防小人?( 咱当时可没想当小人, 一不小心被当了一回小人, 是以有此重大发现。) 难怪,该收费政策时隔两年就寿终正寝了。现在, 又要收费了。建议《纽约时报》此番好好建个“院墙”, 不要这边累死累活修花园卖票, 那边小偷早在后墙上开了个洞给人行方便, 一边行方便, 一边还发小广告。

  话说, 第一次收费尝试的流产, 可是在美国经济如日中天的2007 年。这令人不禁为其捏把汗: 好年景时结局不过如此, 何况深陷金融危机泥沼中的今天? 举目四望, 失业率依然高居不下, 失业救济领了两年多的人比比皆是;7000 亿救市方案如同打了水漂, 下一个几千亿救市方案正在酝酿中; 多少中产阶级像遭遇了不可抗的山体滑坡, 一天天被甩出中产阶级队伍; 商家使出浑身解数搞促销,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这等高水准的杂志10 美元就可订阅1 年; 而向来不知存钱为何物、工资到手即花光的美国大众终于在水深火热中学了乖, 开始精打细算, 努力存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你让老百姓为多少年都免费阅读的内容付款,不是开玩笑吧?

  与此同时, 统计数字也证实了收费的不乐观。据今年2 月《时代》周刊所作的一份调查:52 个国家的2.7 万名被访者拒绝为网上内容付费, 另有71 人表示, 如果付费内容的质量明显超过免费内容才愿意付钱。

  英国《卫报》总编辑阿兰· 拉斯布里杰激烈地批评这种收费行动是“自取灭亡”,“树起一道‘收费墙’, 你将把你的新闻业与世界割裂开”。对此,美国著名报业专家阿兰穆特痛心疾首地表示, 上世纪90 年代多数报纸对其网站实施的免费政策是报业的“原罪”。

  美国民众对付费计划的反馈

  对于《纽约时报》的收费计划,一位新闻记者( 注意: 是新闻记者) 颇不以为然。他在博客中写道:“我很难为信息付费, 即便它包含着艰苦的劳动和一些智谋。《纽约时报》是一个宝贵的资源, 可能无与伦比, 但我不会为它付费, 除非他惊世骇俗地低廉, 比方说, 一块钱一个月。即便如此,对我而言也只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性。有很多重要的科学数据, 政治信息和金融统计, 只能通过付费渠道得到。然而作为一个消费者, 我无法逃离这种思维定势: 真正重要的信息是免费的。”对此我很想说, 这位大哥, 做人要厚道。新闻是您的衣食父母, 这位父母久卧病榻, 垂垂待毙, 现今为了活下去向全社会募集一两个小钱, 您不解囊也就算了, 还第一时间广而告之: 我可不会给我娘一分钱! 无情无义, 有过此乎?您真该自行扫地出门, 别再拿新闻换五斗米!

  话虽如此说, 这厮的想法在美国民众中还是颇具普遍性。连手捧新闻饭碗的家伙都如此拆台, 收费之难, 可想而知。

  该收费项目还受到了一些专栏作家的批评。《纽约时报》国际版专栏作家托马斯· 弗里德曼曾公开说:“我讨厌它, 它给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因为它切断了我和很多很多人的关系。我有很多海外的读者, 我觉得我和读者完全隔绝了。”

  居住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作家察克· 迪纳斯坦因(Zack Dinerstein) 认为,《纽约时报》停止印刷对生态环境或许是件好事,“想想每天印刷报纸用掉的那些纸, 以及因此被砍伐掉的森林。如果我们用电脑或手机来阅读, 将可以大大减少纸的用量。”这些话, 笔者一万个同意。在此笔者也愿意分享教授当年说过的一句肺腑之言:“我希望, 我后代的子子孙孙仍能生活在一个美丽的世界里。”说这话时, 她正满地捡新生派对上扔得遍地都是的矿泉水瓶子。她的眼神, 特别真挚, 特别干净。那句话从此就深印在我脑海里, 成为我的座右铭。

  一个朋友在被问及是否愿意付费阅读《纽约时报》在线文章时, 万分惊讶:“都什么年代了, 还花钱看新闻?”其实, 不是花钱看新闻, 是花有限的钱, 支持无限的新闻精神。不是每一篇新闻稿中都会闪耀着客观, 公正和智慧。历经百年的积淀而可信的品牌, 就如喂给孩子的每一勺Enfamil 奶粉——贵, 但是让你安心。

  别的不说, 在美国写论文,《纽约时报》的文章你可以援引, 但你找个杂七杂八的网页内容试试, 教授会对你说, 对不起, 这些东西没有权威性, 你还是重新查资料吧!

  结束语

  圣经《传道书》中说: 生有时, 死有时。哀恸有时, 舞蹈有时。保守有时,舍弃有时。说的, 就是《纽约时报》现在的处境了。

  不管目前的情况有多糟, 笔者始终相信, 这只是《纽约时报》在风起云涌的互联网时代中一段痛苦的炼狱。最混沌不安的境遇, 往往孕育着最明亮的生机。审时度势, 重组和转型, 把握一切可把握的机遇, 抛弃一切羁绊和负累,《纽约时报》终将以明媚的容颜重新屹立于万千媒体之间。文|冯艳( 发自美国)

  《纽约时报》的转型之痛

  “我们最终将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停止《纽约时报》的印刷, 日期待定。”该报董事长阿瑟· 苏兹贝格(ArthurSulzberger Jr) 的这句话在中国大陆媒体中引起的反响一点都不逊色于他的老家——美国。从1935 年以来,《纽约时报》一直为苏兹贝格家族所有与经营, 作为第三代家族掌门人的阿瑟·苏兹贝格, 其话语即出, 就代表着《纽约时报》未来的规划与发展方向。从历史影响来说,《纽约时报》是公认的仅次于英国《泰晤士报》的国际大报,它的这种转型会使得世界其他传统纸媒的发展方向趋于某种程度的明朗化。然而,《纽约时报》纸本的退出会带来多方面的不利影响, 能否继承曾经的辉煌实难预料。这些年里, 该报一直在进行着各种电子网络版的尝试, 均未收到预期效果, 前途难料, 阵痛犹在, 再生之路扑朔迷离。

  《纽约时报》退出纸媒出版之痛

  对于带有油墨香味且已出版了160年的国际大报来说, 停止纸本的确具有难以割舍之痛, 这对于《纽约时报》本身与那些已经习惯阅读该报纸媒的读者同样有难言之痛。

  首先退出纸本出版的阵痛来自于那些忠于阅读时报纸本的读者, 在阿瑟· 苏兹贝格讲话之后, 时报网就有读者发帖表达他们的沮丧之情。事实上,《纽约时报》在网络媒体无处不在的今天依然可以获得很高的声誉与不菲的经济收入有关, 这也是因为有了一部分非常忠实于该报传统形式的读者。从2010年的数据来看, 在2009年《纽约时报》有82 万人订阅两年以上的该报纸本; 相比较之2000年全年, 这个数字仅为65万。在2009年, 纸本《纽约时报》定价增加提升3%的收入以抵消日益增大的财政亏空。

  在美国及以外区域, 有大约100万以上的稳定纸本读者群。他们不是以老年为主的队伍, 而是相信该报纸本专业精神的各种年龄结构的群体集合。如果认为读《纽约时报》纸本的受众主要是眷恋油墨香味的“婴儿潮”一代的话, 那么就无法解释从2000 年到2009 年这9 年里增加的17 万2 年及以上纸本订户。客观地说, 订阅纸本《纽约时报》的读者是相信纸本可信度的受众, 而不仅仅是老年人。特别是在网络媒体日益复杂多样的今天, 很多信息真假难辨、好坏难分, 在信息消费成为一种庞杂的信誉度识别过程之时,《纽约时报》因为其卓越的业务能力为读者做了最好的信息推荐与内容分析之服务, 而且信息可信度高, 这也是读者喜爱该报纸本的原因。纸本还容易珍藏, 个人书架与图书馆书卷的累积叠加就是一个例子。如果停止该报纸本印刷, 对这群忠实受众的心理将会造成一种难以言说的阵痛。

  一位叫Nick 的读者9 月9 日13:01 在deadline.com 网( 放在有关苏兹贝格报道的文后) 这样写道: 这是一则令人沮丧的消息,《纽约时报》的贡献也绝不仅是设计美学与可信度, 面对纸本比网络版要舒服得多, 没有滚动,没有链接, 能让我更加流畅地浏览与查阅。然而, 它(《纽约时报》纸本) 正在渐渐死去, 一去不复返。这些评论,也代表了不少纸本读者的心里话。

  其次是声誉下跌之痛。《纽约时报》传统的声誉与纸本紧密相连。《纽约时报》的光辉历程总是与其纸本紧密相连, 从1851 年雷蒙德的创刊模仿《泰晤士报》到1896 年奥克斯追求高雅品位的版面设计与沉稳客观的文风, 从奥克斯去世到其女婿A.H. 苏兹贝格全面继承到A.O. 苏兹贝格对五角大楼越战问题文件的揭露, 都是在纸媒上表现出来的。

  最有说服力的是普利策新闻奖,《纽约时报》( 到2010 年该报独获104次此类奖项) 是获得普利策新闻奖最多的大媒体, 而这获得的104 项荣誉中无一与NYTimes.com 有关。2010 年开始, 第一枚普利策新闻奖网络媒体评出, 纽约时报网无缘获得此一殊荣, 这使得受众感受到网络版其实与纸本是有区别的。2009 年普利策新闻奖颁布以后, 美国《东部峡谷论坛报》记者保罗· 吉卜林(Paul Giblin) 因为该报主攻电子版裁员而失业, 却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地方新闻报道奖”, 一时成为笑谈。人们怀疑报纸电子版的社会责任能力, 从而有理由怀疑《纽约时报》纸本消失以后, 其网络版是否能够延续纸本的辉煌。在没有得到肯定答案之前,纸本的退出, 将大大消弱《纽约时报》百余年建立起来的无形资产及其价值链条。

  再次是新闻专业人员与新闻专业主义之痛。《纽约时报》推行网络版一个重要原因是减少开支。从2009 年的年度报告来看,《纽约时报》纸本与网络版的9 个部门、10 种劳务合同中共有1870 名雇员。在该公司的开销里,2009 年大头成本开销为人员(5.25亿美元) 与原料(1.67 亿美元) 费用,占据总开销的50%。为此, 较为昂贵的新闻记者成为被裁员的对象, 相对廉价的技术工成为新宠。从合同规定来看,电工、机械工的合同最多到2012 年3月30 日; 记者的合同最多到2017 年3月30 日; 艺术设计工、司机则最长可以到2020 年3 月30 日。由于主攻网络版, 周期短、产出多, 调查性报道、科学新闻、环境新闻等从业人员因为采访周期长、内容易被复制变为首当其冲的裁员对象。这些新闻曾经都是《纽约时报》获得普利策新闻奖项的专业主义领域, 会对持专业主义理念与新闻理想的人造成打击。

  《纽约时报》转向网络版造成的裁员也进一步影响到大学的新闻专业主义教育。2009 年9 月, 哥伦比亚大学宣布该校开办14 年且名扬海内外的环境新闻交叉学科双硕士学位暂停招生,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危机与纸本的网络化浪潮带来媒体的大规模裁员, 环境新闻记者因为报道周期长而首当其冲;且硕士两年需要花费8.9 万美元费用,也进一步影响到生源。同期的《哥伦比亚新闻评论》网站评论认为, 主要来自媒体降低成本的减员所至, 学生毕业后也很难找到工作。该杂志评论员卡瑞提斯· 布雷纳德(Curtis Brainard) 就是哥伦比亚大学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他认为像《纽约时报》这样的国际大报都在裁减调查性新闻记者, 其他小一些的媒体根本就不会有环境新闻报道,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人们有理由担心网络版将使得具有专业主义精神的记者与大学教育走向式微, 从而导致媒体的监督能力下降。

  网版及其收费模式, 扶不起来的阿斗《纽约时报》很早就进行过网络版收费的尝试, 但均以失败而收场。早在2005 年9 月, 该报为网络版启动了一项名为TimesSelect 的订阅收费服务, 其目的在于保证其核心原创内容的资本化。TimesSelect 在网上对该报诸多专栏进行收费, 其价格为7.95 美元/ 每月, 或优费减费49.95 美元/1 年,对于报纸纸本订阅家庭及大学师生免费。这项收费模式遭受很多《纽约时报》忠实读者的批评, 甚至是它的内容生产者。更为让人失望的是, 网络收费反而使得该报网络广告与纸本订阅数量每况愈下,于是在2007年9月17日《, 纽约时报》宣布停止这种收费模式。后来, 除了对读者开放网站内容, 该报还把自1987 年后所有纸本内容刊载于网络版上。

  其实, 收费不收费的网络版同样难以带来利润的增加, 这些年《纽约时报》一直为抵制网络广告的衰微而挣扎, 却很难得见到成效, 网络版成了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以2009 年全年为例, 该报因为纸本定价的增加, 该项收益比2008 年增加3%; 与此相比较,《纽约时报》该年总收入比2008 年的减少17%; 广告收入也比2008 年下降25%。更令人担心的是, 这些数据在付出巨大的传统优势下艰难获得的。《纽约时报》大量削减人员以降低成本,特别是费时长、产出少的专业新闻领域。2009 年, 在降低营业成本17% 的情况下, 该报营业利润为7400 万美元,而2008 年这一数值是4100 万美元,虽然增加3300 万美元, 却以牺牲传统优势为代价。所获得的利润相对于财政亏空与漫长的时间来说, 也只是杯水车薪。

  此次阿萨· 苏兹贝格重提收费的网络版, 首先是因为免费网络版广告收入的增加, 实为难得的又一次尝试机会。首先是面对青年受众新的阅读习惯, 目前时报在iPhone、BlackBerry 手机等移动网络方面每月有7500 万的浏览量; 在Twitter 上有200 万追随者;在Facebook 上有50 万读者; 在亚马逊Kindle 的浏览方面, 该报是大报中名列前茅的佼佼者。再次,《纽约时报》准备与Google 与Yahoo 等搜索引擎共同开拓长尾市场, 与Google 合作推出类似付费阅读的“初次点击免费”(FirstClick Free) 模式, 即允许读者免费阅读一定文章的部分内容, 在超过限量后,读者将被带入付费页面, 付费后继续阅读其他文章。免费文章的数量由该报网站决定, 而《纽约时报》采用的是网络计量方法。苏兹伯格认为这种方式“好处在于让那些从搜索引擎找到我们的数百万读者仍然可以看到我们的内容”,“我们想要确保NYTimes.com 持续作为开放的网络生态系统的一部分。”2010年第三季度也有好消息: 该报纸本发行收益虽然下滑4.8%, 然而该公司网络广告收益却增加14.6%, 抵消了5.8% 的广告与纸本发行下滑的亏空。

  谁来拯救《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再生的核心问题是需要内容的资本化。与Google 的“初次点击免费”项目联合开发引擎搜索市场是苏兹贝格老板的一笔明白账, 核心也是为了使得内容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内容资本化。然而, 这又是一笔糊涂账,原因在于搜索市场的特征是强调受众的个性而非共性。更明白地说,《纽约时报》是一群精英阶层的时政综合类报纸, 属于传统中的大热门, 且有160年打造起来的金字招牌, 不适合开发稀奇古怪、要求各异的长尾市场; 纽约时报集团的About.com 适合这种市场, 而时报网络版不适合。如果与Google 搜索合作, 要么该报改变定位, 开发利基产品消费; 要么等待亏空的进一步扩大, 可能不会有第三种情况的出现。《纽约时报》的再生不能完全依靠市场的力量, 还需要第三只手的介入。美国互联网在此方面已经有较为成功的实践。随着环境恶化与传统媒体的难以为继, 公众健康问题受到更大的威胁。为此,2002 年在弗吉尼亚州创建了一个为公众利益而服务的网络媒体“公众健康新闻网”(EnvironmentalHealth News)。该网秉承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以保护公众环境健康为使命, 以调查性的科学新闻为主要形式。在2010 年BP 石油公司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中不屈不挠, 为公众揭露真相。该网媒主要人员多是传统媒体里的精兵强将, 如现在的编辑马拉· 科恩(Marla Cone) 曾经在《洛杉矶时报》做过18 年的环境记者, 获得过包括2 次Howard Meeman 奖在内的多个著名奖项。目前该网媒获得包括Jenifer Altman、NY Community Trust、Kendeda 等在内的15 家基金的资助。《纽约时报》的传统业务可以通过业务剥离把其报业中的精英重新聚集, 同样可以尝试获得这第三只手的扶持, 从而挽救曾经的《纽约时报》。

  事实上, 美国公众相当期待并高度评价这一秉承传统媒体专业主义精神的媒体运作形式。2010 年获得第一个普利策新闻奖的网络媒体Propublica也是与“公众健康新闻网”相似的一个非盈利网站, 它获得Sandler 基金的支持, 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纽约时报》的传统业务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模式。美国学界早就指出过大报网络版的这种趋势。2009 年10 月19 日《华盛顿邮报》刊载了一篇“找到新闻报道的新模式”一文, 作者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迈克尔· 舒德林教授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新闻学教授小伦纳德· 唐尼。他们认为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委托撰写的《重建美国新闻事业》中的新闻报道模式应该得到公众支持。该报道认为, 建立新型的“新闻生态系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通过慈善基金、补贴和政策扶持等多种形式, 让媒体拥有可靠的财力保障和多样的新闻来源, 使得传统的新闻形式与专业精神适应多媒体与数字通信系统的互动能力,更重要的是亦可坚持新闻报道的独立、原创与可信。文|王积龙

  报纸消亡?新媒体接班?

  ——由《纽约时报》将停止印刷纸媒想到的

  《纽约时报》将停止印刷纸媒, 无疑又成了学界和业界倍受争议的话题。然而, 在不少人看来《纽约时报》全面网络化也存在着不小的风险。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艾红红认为, 有着159 年发行历史的《纽约时报》如果真取消印刷版,将是传统媒体被电子媒体取代的信号,但这样的全面取代需要过程。

  如果说全面取代还需要过程, 对于我国的新闻网站来说, 更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尽管近几年来, 我国新闻网站有了长足的发展和壮大, 传统媒体的部分生命力也正在向新媒体转化, 内容的原创性也正在向数字化转化。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 新媒体给我们带来美好未来各种可能的同时, 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正是存在这些问题, 导致全面取代还要一个过程, 还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只有网络媒体自身发展成强大到完全能替代传统媒体的功能时,才能取得成功。

  新媒体的优势正凸显

  目前, 新媒体作为一种交互性的全媒体, 新闻网站越来越成为网民表达观点、主张和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成为政府官员与民众就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交流看法的有效方式。互联网虚拟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性, 使得网上信息传播十分迅速, 新闻网站了解民情, 汇聚民智功能得到加强。比如新华网开通12 年以来, 已经有超过4000 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先后通过新华网与网民互动交流。强大、高效、便捷的互动服务受到海内外网民的广泛关注。媒体网站凭借着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无疑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 与传统媒体相比, 其新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并未凸显。

  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组织具备的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 并且取胜于竞争对手的能力的集合。就是别人拿不走、学不去的、专属于自己的那种产业竞争能力。在不同媒体之间, 专属于新媒体的“类属”性质的核心竞争力在新闻媒体网站中存在, 但其优势并未凸显。

  如何凸显媒体环境中的网络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还是从“互动”这个角度着手, 与传统媒体相比, 互动是网络媒体最为看家的本领。其实维基百科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为某个辞条下定义, 做出自己的诠释。谁的诠释放在前或者后, 全看该诠释是否为人们所认同, 这样, 这个辞典就至少具有了传统辞典所没有的这样两条优点: 一是它最大限度地挖掘了人类社会的智力资源——无论是谁, 只要他有自己的见解, 哪怕他在任何方面不是权威, 但只要他在这个特定的辞条的诠释上术有专攻, 就可以将自己的智慧表现在大众面前, 这是传统的辞条编撰方式所根本不具备的; 二是它是“活”的——依照人们的认同和支持度来动态地调整各种诠释的排列顺序, 不会埋没任何一种真知灼见——即使人们一时“眼拙”, 没有发现某一诠释的精妙之处, 但假以时日, 是真金总是会发光的。由此, 我们受到的启发是, 如果我们善加利用网络的这一利用民间的智力和内容原创能力的技术特性, 就会形成专属于自己的内容生产方式, 这就是全民DIY。这种内容生产方式只属于网络媒体, 因此, 它是网络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尽管Web2.0都这么长时间了, 新闻网站在“互动”及用户体验这方面做的远远不够, 不用跟美国比, 与国内商业网站就差了一大截, 所以, 深挖网络媒体的传播规律,凸显网络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依然是媒体网站要加强的重大任务。

  尚未形成品牌优势

  我国绝大多数新闻网站都是依托传统媒体建立起来的,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重点新闻网站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新闻信息生产上有了长足的发展, 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但尚未形成自己的独特品牌, 基本上还处在“三依”阶段。所谓的“三依”即一是依靠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 网站才有海量的内容支撑; 二是依靠传统媒体的人才优势。传统媒体在长期的发展中,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新闻宣传人才、节目制作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媒体管理人才, 这是发展新媒体迫切需要的关键和核心人才;三是依靠传统媒体的品牌优势。如新华网的新闻资讯,凭借着新华社在全世界庞大记者队伍拥有了任何网站( 包含商业网站) 不可比拟的新闻资源; 国家网络电视台拥有央视的视频播出权, 尤其是重大体育活动, 如奥运会、世界杯等精彩视频的播出权, 这本来也是凭借着CCTV这一品牌才获得的。

  就目前来看, 尽管,《纽约时报》即将取消了纸媒介, 但我国新闻网站取代传统媒体的论调还为时尚早。什么时候我国新闻网站摆脱了“三依”状态,有了自己的品牌优势, 那时才可以考虑一下是否新媒体也取代传统媒体。其实商业网站在这方面到是给我们很多启迪。搜狐和新浪都没有强大的传统媒体做支撑, 然而, 他们形成了甚至是正在形成和某些传统媒体一样大的品牌价值。有了品牌, 才能形成其影响力,才能让用户对其产生忠诚度和信任度,才会养成用户的使用媒介的习惯。

  当然, 提到“三依”状态并不是否定现阶段媒体网站的“三依”措施。当新媒体品牌不及其母体传统媒体强大时,“三依”措施是网站发展壮大的很好方式。但“三依”仅是手段, 不是目的。目的应该是独立和壮大, 进而形成自己的品牌, 彰显新媒体的特色和优势。

  数字鸿沟正在加大

  如今, 新媒体技术正以突飞猛进地势头发展着。2010 年, 中国广电迎来了产业发展最为重要的一年: 三网融合;高清普及; 下一代广播技术(NGB)、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高清电视以及新媒体( 立体电视、移动电视) 的发展趋势势不可挡。今年5 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在上海世博会“信息化与城市发展”主题论坛的开幕式上也表示, 中国下一步将加大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加快培育物联网产业,推进三网融合的发展。

  当前, 正当人们还沉浸在数字化传播所带来的种种神话中时,“数字鸿沟”的严峻现实却已摆在我们面前。“数字鸿沟问题是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 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问题。”数字鸿沟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积累沟”, 既是指互联网接入与使用渠道,互联网不仅需要信息基础设施, 而且对终端用户来说, 互联网接入价格由硬件/ 软件、提供接入费用及电话服务费三者组成, 因此, 社会经济差异是产生数字鸿沟的一大主导因素; 还指数字化时代需要掌握的“信息智能”; 以及网络上内容: 在四通八达的网络世界里, 谁主导着多媒体、多语言的信息内容和网络信息产品, 这些内容与产品又以哪些群体的利益、爱好为取向, 最终决定了这些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鸿沟;当然还包括指个人上网的动机、兴趣。不同的“使用与满足”类型, 决定了互联网用户在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方面的鸿沟。

  可以说, 我国各地经济、技术发展不平衡, 体现在新媒体技术发展上也是如此, 这种不平衡只要存在, 就会存在着巨大数字鸿沟: 从目前来看, 有些地方还不能上电脑终端的网, 而有些地域已经开始考虑3G 和4G 手机上网了。面对这样的国情, 新媒体取代传统媒体还是相当遥远的事。

  对新媒体政策支持加大

  今年, 对于我国的新闻网站来说是喜事连连。首先是今年一月份国务院通知印发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三网融合为新闻网站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适应多媒体融合形式,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打造多网合一、多业务综合的全媒体平台, 已成为新闻大网的不二选择。

  其次是今年5 月17 日,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长沙召开全国重点新闻网站转企改制试点工作座谈会, 确定十家新闻网站脱离事业单位, 改为企业经营。6 月20 日,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告成立, 标志着人民网转企改制上市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人民网虽以“党的喉舌”著称, 但并不满足中央财政每年划拨的事业经费作为发展血液。显然, 新闻网站改制的号角已经吹响, 其步伐正在加快, 转企改制对新闻网站的发展来说, 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这些政策对于新闻网站来说,都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但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 所受到的政策保护还相差很远。比如在人才方面, 传统媒体是事业单位, 引进的人才具有事业编制, 优厚的“事业编制”待遇绝对吸引着更优秀的人才进入。另外, 传统媒体的人员,都有国家新闻出版署发的采访证, 而新闻网站的企业化编制人员没有。

  人们常说传统媒体有着原创性资源。其实这不是传统媒体自身的优势,而是政策和制度赋予他们的优势。传统媒体内部一大批优秀人才都在从事内容的原创和传播工作。他们掌管着信息源, 掌管着发布, 甚至掌管着传播的方式, 这种内容聚集的先发优势, 至今使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媒体望尘莫及。新媒体内容的整合和发布, 只能借助于与传统媒体的合作, 或是传统媒体内容的廉价供应。内容在传统媒体中并不稀缺, 稀缺的是对内容的整合创意, 新媒体不缺少整合能力, 但缺少原创内容。有人还认为现阶段报纸能做到客观公正, 权威公信。互联网虽然开创了“ 个人媒体”时代的到来, 但是众多声音的存在也对公众选择信息带来困惑, 更难分辨信息的客观性与真实性。而报纸作为主流媒体, 由于新闻从业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精神, 其客观公正的采写、独到的见解、深度的观察,使报纸的权威性将为大众提供信息的确认机制, 从而引导社会舆论。调查显示, 目前, 受众最信任的还是传统媒体,网民最信任的也是新闻网站。

  假如新媒体人员也都享有传统媒体人员体制内的优厚的待遇, 有着传统媒体庞大的资金投入和人员数量以及人员的素质, 有着方便的采访资格和权利, 新媒体也一样保证权威性和原创性。像《纽约时报》与电子版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因为他们是同一班人马,不存在体制内和体制外之分。

  总之, 新媒体正在以越来越多的优势飞速发展着。面对新媒体的挑战有人惊呼, 甚至以为报业的冬天来临了, 有人预言报纸将消亡。其实,《纽约时报》纸媒的消亡仅是一个信号, 对于新媒体来说, 也是发展壮大的一个好的兆头。但传统媒体的消亡, 还不好说,尤其是在我国, 更是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正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尹明华所说: 事实上, 我们依然生活在一个包括纸媒在内的传统媒体时代。纸媒,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 依然是许多人精神上赖以依存的重要方式, 是各个报业集团主要的创收载体, 是党的影响力传播的主要媒介, 它仍然具有着改革与发展的广阔的未可限量的空间。在描述新媒体为我们带来美好未来的各种可能时, 我们同样应该正视和尽可能延伸纸媒的既存优势。所以, 就新媒体来说, 既要抓住发展机会, 同时也要认识到自身发展的不足。新媒体是否取代旧媒体, 不是谁说了就算的问题, 应该是水到渠成的问题, 问题的关键是新闻网站如何灌好自己的“水”, 修好自己的“渠”。文|邢立双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网络传播:http://news.sina.com.cn/m/2010-11-29/162221553329.shtml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纽约时报》网络化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