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8070 次
  • 编辑次数: 3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1-06-16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蓝色森林
蓝色森林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微传播
微传播
全媒体
全媒体
数据化新闻
数据化新闻
电子阅读争议
电子阅读争议
平板时代的印刷术
平板时代的印刷术
Domino计划
Domino计划
开源新闻
开源新闻
传播政治经济学
传播政治经济学
歌词2.0
歌词2.0
心媒体
心媒体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在我国,关于主流媒体的论说很多。大凡有三种: 

一是从政治的角度。如:张碧华认为主流媒体“代表的是当权派或既得利益者的看法,往往忽略了他们认为重要,但对其他人却很重要的一些题材”。

二是从经济的角度。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认为,传媒经济就是影响力经济。传媒影响力来源于它所吸聚的受众的社会影响力。按照传媒吸聚受众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大众化传媒和主流传媒。主流传媒就是“以吸聚最具社会影响力的受众(主要指那些具有较高的决策话语权、知识话语权和消费话语权的社会成员)作为自己市场诉求的传媒”,也就是以质取胜的传媒。 

三是从经营的角度。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周胜林教授认为,媒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成为主流媒体,即有较大的发行量、收视率;有较多的广告营业额;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权威性。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邵志择教授认为,主流媒体就是“依靠主流资本,面对主流受众,运用主流的表现方式体现主流观念和主流生活方式”,在社会中享有较高声誉的媒体。 

综上所述,主流媒体的定义还没有得到基本的统一,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关于主流媒体的概念。事实上,主流媒体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的内涵由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但同时,不同的媒体,在不同时期,三方面内容的内涵又是变化的。所以为了充分体现这一概念的灵活性和多元性,我们试图应用综合评估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基于定性分析的定量鉴定。

目录

[显示全部]

“主流媒体”用英语怎么说编辑本段回目录

“主流媒体”用英语怎么说

网络原本是捕捉主流媒体遗漏的信息,传达大众声音的一种非传统媒体,但是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大量增加,网络也成了新时代的一种重要媒体,其影响力丝毫不亚于主流媒体。

请看《中国日报》的报道:

Traditional mainstream media, including State-owned newspapers and TV stations, have responded positively in 2009 in following up on news leaked through blogs,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传统的主流媒体,包括国有报纸和电视台,都在2009年对博客中透露的新闻做出了积极回应和跟踪报道。

在上面的报道中,mainstream media就是“主流媒体”。那么,何为主流媒体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周胜林教授认为,媒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成为主流媒体,即有较大的发行量、收视率;有较多的广告营业额;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权威性。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邵志择教授认为,主流媒体就是“依靠主流资本,面对主流受众,运用主流的表现方式体现主流观念和主流生活方式”,在社会中享有较高声誉的媒体。

说到媒体,我们现在有paper media(纸质媒体)、television and broadcast media(广播电视媒体)等traditional media(传统媒体);也有electronic media(电子媒体)、digital media(数字媒体)、以及 net media(网络媒体)等多种new media(新媒体),获取信息的途径大大增加。

与这里的mainstream media相对的自然就是non-mainstream media(非主流媒体)。虽然“非主流”本身指代的东西并不流行,但是“非主流”的粉丝也大有人在,它代表了一种个性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听non-mainstream music(非主流音乐),穿non-mainstream clothes(非主流服装),这样让我们感觉很酷。现在社会上还有一批scene kid(非主流少年),特立独行、标新立异,时常会引人侧目。

论主流媒体编辑本段回目录

199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教授发表的《主流媒体何以成为主流》引起了人们对“主流媒体”的广泛讨论。自此,“主流媒体”成了国内外传媒界最热的一个词汇。主流化运作成为大大小小的媒体的战略。然而,究竟什么是主流媒体,主流媒体的标准是什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综观国内外关于主流媒体的论述,我们发现相关研究都只停留在定性的层面。用定性的方法去研究本身就十分复杂、多元和动态的主流媒体,只会把主流媒体概念更加复杂化。因此,我们认为主流媒体研究必须在定性基础上辅之以定量研究。

    一、何谓主流媒体

  (一)主流媒体概念

乔姆斯基在一篇题为《主流媒体何以成为主流》(What Makes Mainstream Media Mainstream)的文章中指出,主流媒体又叫“精英媒体”(Elite Media)或“议程设置媒体”(Agenda-Setting Media)。这类媒体设置着新闻框架(The Frame Work)。所有二三流的媒体每天都在主流媒体设置的这个框架内筛选新闻。在美国,主流媒体不但社会影响很大,而且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

在国内,关于主流媒体的论说角度很多,基本有三种:

一是从政治的角度。如:台湾学者张碧华认为主流媒体“代表的是当权派或既得利益者的看法,往往忽略了他们认为不重要,但对其他人却很重要的一些题材”。(注:张碧华:《知识分子与媒体反叛》,《边地发声》,21—27页,台北,唐山出版社,1992。)

二是从经济的角度。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认为,传媒经济就是影响力经济。传媒影响力来源于它所吸聚的受众的社会影响力。按照传媒吸聚受众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大众化传媒和主流传媒。主流传媒就是“以吸聚最具社会影响力的受众(主要指那些具有较高的决策话语权、知识话语权和消费话语权的社会成员)作为自己市场诉求的传媒”,也就是以质取胜的传媒。(注:喻国明:《一个主流媒体的范本——〈纽约时报100年〉读后》,http://www.86816.com/bbs/dispbbs.asp boardid=4&id=4240。)

三是从经营的角度。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周胜林教授认为,媒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成为主流媒体,即有较大的发行量、收视率;有较多的广告营业额;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权威性。(注:周胜林:《论主流媒体》,《新闻知识》,2001(12)。)

综上所述,主流媒体的定义还没有得到基本的一致,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得出不同的关于主流媒体的概念。事实上,主流媒体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的内涵由政治、经济、文化、经营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但同时,不同的媒体,在不同时期,各方面内容的内涵又是变化的。所以为了充分体现这一概念的灵活性和多元性,我们试图应用综合评估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基于定性分析的定量鉴定。

  (二)主流媒体的标准

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指出,判断主流媒体有六条标准(注:课题组:《主流媒体判断标准和评价》,《中国记者》,2004(5)。):

1.具有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功能,具有一般新闻媒体难以相比的权威地位和特殊影响,被国际社会、国内社会各界视为党、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声音、主张的权威代表;

2.体现并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观,在我国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坚持并引导社会发展主流和前进方向,具有较强影响力;

3.具有较强公信力,报道和评论被社会大多数人群广泛关注并引以为思想和行动的依据,较多地被国内外媒体转载、引用、分析和评判;

4.着力于报道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重要动向,是历史发展主要脉络的记录者;

5.基本受众是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群;

6.具有较大发行量或较高收听、收视率,影响较广泛受众群。

据此标准,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组认为目前中国的主流媒体主要有:

1.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求是》杂志、《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为代表的中央级新闻媒体;

2.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报、电台和电视台的新闻综合频道为代表的区域性媒体;

3.以各大中城市党报、电台和电视台的新闻综合频道为代表的城市媒体;

4.以新华网、人民网等为代表的国家重点扶持的大型新闻网站。

一些晚报都市报类、经济类、娱乐休闲类、信息服务类媒体发行量较大或收听收视率较高,在一些地区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具有一定品牌和影响力,可视为对主流媒体的某些功能作了拓展、延伸和补充。

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给了我们许多对主流媒体研究有益的启示。但是作为判断标准,该成果忽视了主流媒体在经济和经营方面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课题给出的六条标准是定性的,显得模糊和随意,其科学性有待论证,又难以操作。所以,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试图从定量的角度出发,同时兼用定性研究方法,来对主流媒体进行科学的标准化。

  (三)主流媒体的基本特征

一些学者认为主流媒体的价值体系包含四个层面:主流资讯、主流受众、主流市场、主流品牌。(注:李鹏、陈翔:《从“市民生活报”到“新市民生活报”》,http://www.peopledaily.edu.cn/GB/14677/21963/22063/276648.html。)根据这一体系结构,我们把主流广告从主流市场中独立出来研究,以示强调;并把主流资讯的内涵扩大,变为主流信息,从而得出主流媒体如下显著特征:报道了主流信息,拥有了主流受众,占据了主流市场,吸引了主流广告,形成了主流品牌。

1.主流受众。所谓主流受众是指:掌握消费的话语权(他们的消费能力较强);掌握管理的话语权(也就是说他们握有一定的经济政治权力);掌握知识话语权(他们属于文化精英类,至少接近这个社会阶层);掌握时尚话语权的媒体受众。(注:陈力丹:《关于传媒发展和经营的一些宏观认识问题》,《新闻界》,2003(1)。)简而言之,主流人群指的是有钱、有文化、有势力和有发展前途、追求时尚的人群,是广告商最为青睐的人群。哪家媒体赢得了这个人群,它发行量不一定很高,只要读者稳定,商家就愿意把高额广告费用投给这样的媒体。

2.主流信息。为了拥有各家媒体均趋之若鹜的主流受众,媒体就必须提供适合主流受众口味的媒体产品。主流受众需要新闻及与生活、工作、学习、休闲等方面相关的信息,其中尤以新闻为主。乐山曾把传播内容划分成六个层次(注:乐山:《媒体(报纸、杂志)竞争力指数测评模型》,http://chinese.mediachina.net/in-dex_bbs_show.jsp b_id:&s_id=15565。):第一层是与每个受众的生活都有关的内容,如:政策、科技、健康、经济等;第二层是与部分受众有关,但能引起其他受众关注的内容,如:发生在就近地区的灾难、事故、事件等;第三层是与本地受众无关的,但内容反映的是不可预见性事件,或是由于突发性造成危害极大的,或者趣味性极强的,并具有悬念性质的内容,如:“9·11”恐怖事件、台南大地震等;第四层是与受众无关,但却是受众精神上感受所需要的内容,如:体育、娱乐等;第五层是与受众无关,但却能激发受众情感共振或诉求的内容,如:文化随笔、散文等;第六层是专业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只与专业的人士有关,如IT、生物技术、化工技术等。这种信息划分方法的优点是,不同的信息内容与不同受众的信息需要相关联。我们认为从上述六个方面来看,如果一条信息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把握了舆论动向、具有权威的报道品质、对重大事件报道有相当强度并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那么它就是主流信息。

3.主流市场。有什么样的受众就有什么样的市场,有什么样的市场就有什么样的广告。媒体打造主流市场有两个向度,一个向度是广告;另一个向度就是市场细分的主流化。目标细分市场必须是有购买力、有辐射性、有发展前景的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或者说目标市场在这个区域处于主流地位,它代表了这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是这个区域物流、资本流、信息流的集散地。我们强调市场细分的含义并不只限于地理位置上,更在于人们的心理。

4.主流广告。我们认为一家媒体的广告数量不多,但广告总额很高、又占据了本地广告市场较高的份额、广告形式独特、广告创意优秀、广告主实力雄厚、广告可信度和权威性高,那么它就拥有了主流广告。为获得这种类型的广告,媒体需要优化广告结构,调整广告资源,净化广告市场,发掘广告前景。吸引有影响力、有实力的企业投放广告。杜绝虚假广告、低级广告、庸俗广告、垃圾广告,培养成长性看好、潜力强劲的广告市场。同时纠正广告即利润的看法,确定广告即信息、广告即读者、广告即服务的新型广告理念。

5.主流品牌。现在,媒体间的竞争加剧、供求失衡必然导致媒体品牌意识的加强。因为新闻同质化,是我国媒体市场混战的典型特色,媒体之间的替代性十分明显,竞争底线相当脆弱。而高品位的传播不仅能产生良好的社会声誉,更能赢得丰厚的市场回报;反之,高经济回报对进一步提升传播品质又会产生积极互动。在节目过剩的时期,受众首选媒体的标准就是偏好和忠诚度,是品牌形象。只有高品位、高视听率的品牌才能拥有较多的受众,进而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所谓主流品牌就是竞争区域内的优势品牌,是受众、广告客户认同的首选品牌。

主流人群、主流信息、主流广告、主流市场和主流品牌是同时存在的,彼此关联,不可分割。在五大构面中,主流人群占据了主导地位。

    二、信息时代研究主流媒体的意义

  (一)信息时代的受众需要主流媒体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信息革命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全面的影响。从办公自动化、到家电一体化、再到消费的电子化,从娱乐休闲的个人化到教育学习的自由化,从被动的被广告洗脑或接收新闻,到主动的宣传或受众积极寻找和发布信息……信息革命影响到我们生活、工作、学习、娱乐、休闲和消费的方方面面。所有世俗的角色概念,传统的思想价值,都随之改变。

在传播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新闻24小时播不停已不稀奇。不管你是在电视机旁,或是在办公桌旁、飞机上或街上,还是打开计算机连上互联网,你都可以立刻了解到最新新闻。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新闻背景,还会有人为你作进一步深入讲解,提供给你最详尽的资料。

在信息时代,传媒业已经由过去的“短缺传播时代”进入了“相对过剩的传播时代”。人们的注意力不再以部分媒体的意志为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将以个人的兴趣、爱好、愿望为转移。

但是,另一方面,在信息时代,随着人们对信息选择的增多,他们对于有效信息的获取难度也随之增加了。面对浩瀚的信息,受众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他们需要专业人士替他们进行“信息过滤”,从而将无用的信息拒之门外,将有用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基于此,媒体作为“把关人”还应当担当起“信息培育者”的重任。“信息的培育者”意味着媒体要对信息进行仔细的鉴别、精心的挑选,不仅仅告知公众新近发生的事情,同时还必须承担起“教育公众”的责任——即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及有用性。这种责任不是一般媒体能够承担得起的。它需要主流媒体以其不可质疑的权威性赢得受众的信赖,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有效的“信息培育”。

尤其是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受众面对纷至沓来的大路信息和小道消息而不知所措时,只有求助于权威的信息来源——主流媒体。主流媒体对时事快速准确的分析,可以消除受众疑惑、引导受众思想。

因此,为了满足受众在信息时代对主流信息或者说对权威信息的需要,媒体主流化势在必行。

  (二)信息时代的媒体竞争需要主流媒体

由过去的“短缺传播时代”进入“相对过剩的传播时代”。这对于每一家媒体来说都是残酷无情的现实。随着媒体数量的急剧膨胀,媒体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竞争形势愈演愈烈。日前,中国(大陆)共有报业集团40家,出版集团14家,发行集团8家,广播电视集团18家,电影集团6家,新兴的各大网站如新浪、雅虎等也吸引了很多年轻有购买力的传统媒体的受众。再加上,当今世界媒体正不断整合兼并,并走向全球化和集团化,国外传媒大亨对我国传媒业虎视眈眈,传媒业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出现明显的相对过剩,我国传媒业已从过去的卖方市场进入到买方市场。

在大城市,一个普通市民每天平均可以接触到几十家电视台、十几套广播电台、几十种报纸和杂志,他们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了、他们的注意力越来越分散了、他们对媒体的品牌转移越来越频繁了。受众注意力资源的分散意味着一家媒体吸引或保持固定的受众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吸引或保持的成本越来越高了。失去受众就意味着失去市场,失去市场意味着失去广告,失去广告就意味着失去存在的可能性。

为了生存、为了发展,每一家媒体都在探索解决之道。在众多出路当中,拥有主流受众,占据主流市场,吸引主流广告,形成主流品牌当是最佳选择。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主流媒体的框架。

  (三)信息时代的传播控制需要主流媒体

在信息时代,各种媒体借助信息传播,新科技得到了超速发展。但是,由于媒体间无序的恶性竞争,我国媒体百花齐放的大背景下也存在着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复杂情况。媒体信息同样鱼目混珠,甚至于包括反动、淫秽等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这些有害信息的影响力通过大众媒体的放大,就会颠覆当下社会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

大众媒体作为统治阶级舆论工具,本身就具有阶级性。西方世界表面上主张新闻自由,但实际上正是仗着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推行“新闻帝国主义”。

在我国,我们明确肯定了媒体的阶级性,并指出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如何进行有效的传播控制呢?一方面,我们需要一大批强有力的主流媒体,在意识形态上为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保障;另一方面,我们急需打造一大批国际级的主流媒体,让西方世界更多地听见中国的声音、看见中国的形象。

    三、主流媒体的评价指标体系简述

主流媒体研究的意义重大,但在目前许多学者都以定性研究为主要方法,有失偏颇。所以,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试图探索出一条结合定性与定量,以定量为主的研究方法,确定主流媒体的评价指标体系。我们确定的主流媒体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五个构面是:主流信息、主流受众、主流市场、主流广告和主流品牌。在这五个构面之下又分为若干个指标,部分指标又可以挖掘出若干个特征变量。

(一)主流信息构面包括:意识形态指数、动向把握指数、报道风格指数、重大事件报道强度指数、前沿性和前瞻性指数等。

(二)主流受众构面包括:人口特征指数、经济特征指数、社会特征指数、思想个性特征指数等。

(三)主流市场构面包括:发行量/收听率/收视率/点击率、市场份额指数、发行渠道指数、市场潜力指数等。

(四)主流广告构面包括:广告数量指数、广告额指数、广告市场份额指数、广告形式指数、广告主实力指数、广告可信度/权威性指数等。

(五)主流品牌构面包括:影响力指数、权威性指数、知名度指数、忠诚度指数、美誉度指数、满意度指数、个性化指数等。

主流媒体评价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一般媒体评估不能跨媒体、跨地区进行的弊端。但是,由于不同类型的媒体的特点千差万别,其评价指标也有所不同,即使相同,在体系中的重要性和权重也不一样。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试图从统计学的角度,对主流媒体从主流受众、主流市场、主流广告、主流品牌、主流信息等构面下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综合运用专家打分法和半成分(因子)法进行分析,再根据调查数据对主流媒体进行描述和综合评估。

主流媒体评价体系是衡量媒体之间实力对比或媒体自身发展状况的可操作性工具。通过主流媒体评价体系的多维度、多层次和多环节对比,可以发现一定媒体在信息、受众、广告、市场、品牌等五个构面与主流媒体的距离,或发现媒体的强势环节与弱势所在。所以,科学完善的主流媒体评价体系可以为我国媒体的发展规划、经营管理等提供相关的决策依据。

主流媒体评价量化现在还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在衡量媒体实力时主要是看利润产出,看能不能赚钱,所以比较单纯,量化问题容易解决。而中国对媒体的评价是有多重标准的,既看经济效益,更看社会效益,因此比较复杂,量化问题只能简化问题,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事实上,有些东西是很难量化的,比如媒体的权威性等。如果通过专家打分的方法解决,仍然存在主观随意性。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强调定量研究在主流媒体评价中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注意不要沦为数据的奴隶。

“主流媒体”四辨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主流媒体”概念从何而来?

近几年,无论是新闻学界还是业界都异常关注一个热点词汇:“主流媒体”。在学界还在为“到底何为主流媒体”争论不休的时候,业界早已躬身力行、全力打造“主流媒体”了。有意思的是,新闻研究者和新闻实践者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却似乎并未达成共识。

“主流媒体”是一个舶来概念,据考证,最早被引入中国且被媒体人广泛关注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NoamChomsry一篇题为《主流媒体何以成为主流》(What Makes Mainstream Media Mainstream)的文章,文中指出,主流媒体又叫“精英媒体”(EliteMedia)或“议程设定媒体”(Agenda-settigMedia)。这类媒体设置着新闻框架(theFramework)。所有二、三流的媒体每天都在这个框架内筛选新闻。美国的主流媒体的典范是《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不但社会影响很大,而且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数十年在美国新闻界领导潮流。“报道严肃、解剖深入,信誉卓著,社会地位很高”成为主流媒体的基本特征。

这里的“主流”似乎是相对“二流”、“三流”而言,是对权威性、影响力、社会美誉度等媒体品牌的无形资产的评价。在这一概念中,值得注意的有如下几点:

1、“主流”是媒体的定位,是“高级”的代名词,是相对于新闻品质低的“黄色报纸”、“低级”媒体而言的。

高级报纸如同定位于高端品牌的高级时装,并不强调出售货物的量,却因其昂贵的价格而获得可观收入。只不过报纸的高端不表现为零售价格的差别,而是广告价位的高低。究其本质,主流媒体仍然是“市场化”的产物,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经济实体,而非那些意识形态浓厚、具有资源垄断优势的党派报纸或官办报纸。“主流报纸”是西方报业市场自由选择的结果。

2、高级报纸之所以能号称“主流”,是依据其具有的行业领导力。

报业生产的是信息产品和精神产品,核心竞争力是新闻的品质和评论的高度,高级报纸无疑要在这两个方面为业界树立行业标准。

高级报纸要成为“主流”,首先必须能代表当前社会中最“主要”的新闻思想、反映社会发展的主流动态,并据此创造性地开发各种新闻产品的形式。其次它衡量新闻产品优劣的标准能推广到整个业界,成为报界公认的标准。如美国主流报纸典范《纽约时报》,其新闻写作的方式和风格就一直引领业内潮流。再次,恪守职业道德标准、遵从行业规范是高级报纸为业内外尊崇的必备素质。

3、主流媒体是为社会的“主流人群”服务的,对于西方社会而言,主流人群是中产阶级。

“虽然对中间阶层或中产阶级的界定?熏在西方学术界一直有争议?熏但是他们把社会上拥有中等经济收入的人称为中产阶级。这一阶级主要由从事脑力劳动的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商业营销人员以及职员、教师、文秘等组成。”①

西方发达国家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中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形成了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格局。庞大的中产阶级是社会的主流,《纽约时报》的风格特征正是中产阶级审美趣味的体现。可以说主流报纸构筑了中产阶级的话语平台,代表了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也就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可以说,在美国,高级报纸能成为“主流媒体”,是建立在中产阶级为社会主流人群的社会结构基础之上的。

综上,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描述:西方的“主流报纸”是指以社会主流群体(中产阶级)为目标受众、具有优良的新闻产品质量(严肃、高雅的风格,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媒体经营相当成功(广告收入居于同行前列)的行业领导型报纸。

二、我国社会的“主流”人群是什么?

要成为主流媒体,首先必须为社会主流人群服务。很显然,我国的社会结构与西方发达国家是有很大区别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课题组于2002年发表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指出,当前中国社会已分化出十个主要的社会阶层:(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即干部),他们在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为1.2%;(2)经理人员阶层,他们所占比例为1.6%;(3)私营企业主阶层,所占比例为1%;(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所占比例为4.6%;(5)办事人员阶层,所占比例为8.1%;(6)个体工商户阶层,所占比例为1.1%;(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所占比例为11.2%;(8)产业工人阶层,所占比例为13.5%;(9)农业劳动者阶层(即农民),所占比例为42.9%;(10)无业、失业和半失业人员阶层,所占比例为4.8%.。不难看出,我国社会的主流人群是农民、产业工人以及商业服务业员工,三者比例总计为67.6%。

那么,比照西方的主流人群,中产阶级(中间阶层)在我国社会中占多大的比重呢?

“根据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和武汉全国五大城市的3038户家庭的电话调查写成的报告,根据经济条件、职业分类和教育层次三个主要指标的综合考察,得出中国五大城市中中产阶级或中产阶层的有效百分比为11.9%。”②这个百分比的基数是城市总人口,如果加上庞大的农村人口,比例会小很多。

“对中国这个尚未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中产阶级还未能成为社会的主流,甚至在今后的几十年间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所谓蓝领工人)的增长速度仍会大大超过“中产阶级”,大批进城民工会源源不断补充产业工人的队伍之中。”③

在当代中国社会,所谓“中产阶级”或“中产阶层”的人口应该包括这样一些基本的社会构成:

1、1978年以后新生的私营企业家和乡镇企业家。

2、1978年以后与私营企业家和乡镇企业家同时产生的小业主、小商贩等营业者以及其他形式的个体户中的富裕者。

3、与党和国家机构有连带关系的党政干部和知识分子,以及国营企业的领导者。

4、因外资引进而产生的外企白领。

5、大批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管理者。

6、因高新技术的采用和新行业的出现而产生的高收入群体,如留学回国的创业者、建筑师、律师、会计师、房地产评估师、营销人员、影视制作人、股票经营者以及其他类型的自由职业者。④

而另一项研究则表明,2003年我国年收入不低于7.5万元的家庭有1500万户,“这是能够用来描述中国中产阶级总体的最大数目。”,“用另一种方式表述,中国中产阶级现在可能约占城市人口的8%,占全部13亿人口的4.5%。”⑤

显然,中产阶级并非是我国社会的主流,甚至也不是我国城市人群的主流。

三、为社会“精英”服务的媒体就是“主流媒体”吗?

近年来业界出现了一股打造主流媒体的热潮。2000年的《南方都市报》,提出打造“新主流日报”的口号,之后又提出“做中国最好的报纸”。2001年1月创刊的《21世纪经济报道》可视为主流财经媒体,定位为社会主流的阶层。2002年8月时,《南方日报》在举起了缔造“华南政经大报”的大旗。2003年11月,南方报业与光明日报合作创办了《新京报》,提出“负责报道一切”,做严肃报纸,力图“成为北京政治界、经济界、文化界和主流社会的首选和必读的报纸”。

黄俊杰在《从南方报业看主流媒体的要素与建构》一文中指出,所谓主流媒体的特点之一是“核心受众是社会的主流群体”,所谓主流群体有如下四个特点:

“⑴掌握决策的话语权:握有一定的经济政治权力,属于社会的决策阶层,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

⑵ 掌握消费的话语权:有良好的收入,消费主流的商品品牌,消费能力强。

⑶掌握知识话语权:基本属于文化精英类,有自己的思想观点,不会随波逐流。

⑷掌握时尚话语权: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间,年轻而且事业有成,属于社会的主流砥柱。”⑥

很显然,该媒体对于“主流群体”的理解与社会学者的看法是有很大差异的,而这种看法恰恰是当今新闻业界的一种普遍认识。

如“立志做中国主流媒体”的《南方日报》的读者定位于:领导者、决策者、管理者、研究者、经营者、公务员、商人和专业人士等。很明显,这些人是处于中国阶层分布金字塔塔尖上的人物,当属中国的“精英群体”,而绝非是“主流群体”。

当然,持这种理解的也有一些学者,如:“主流媒体所影响的,应该是那些具有较高的决策话语权、知识话语权和消费话语权的社会成员,也就是处于社会上层和中上层的领导干部、企业管理人员、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私营企业主,即影响那些有影响的人,他们拥有社会主要的组织资源、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⑦

然而问题在于,如果把这些为社会精英阶层服务的媒体成为“主流媒体”,那么“主流”的意义何在?这些数量上占小比例的人群是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人群?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似乎更容易发现真相。

“白领阶层、中产阶层成为都市报追逐的重点目标。随着大众化市场竞争的稳定,都市报竞争的重点将转移到有特殊需求的‘分众’。在众多的特殊的分众群体中,对报业主和广告商最有吸引力的是读者中具有较高文化修养、较好经济收入的那部分人,即我们提到的白领阶层、中产阶级。这部分读者较好的文化修养又对都市报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满足这部分群体的要求,报纸必须提升品质、提高品位。这使得都市报必须走高端化的大众报纸路线,而寻求‘主流化’、向主流报纸转型无疑是最好的一种选择。”⑧

这段话揭示了当前都市报踊跃打出“主流报纸”招牌的根本原因:争取经济利益而讨好具有较强消费能力的社会中上层人群。只不过,“主流”被误用,真正的意义是“高端”。

可以说,“主流”是一个被误用和有意曲解的概念。报纸倾向于讨好具有较高消费能力的社会中上层人群,作为经济实体的行为,这也无可厚非。但是,报纸在任何一个社会都并非单纯的经济实体,它还承担着许多其他的功能,比如说,沟通各阶层的意见、缓解社会矛盾,充当社会系统中的调节器,等等。如果将“主流”只定义为占有更多政治经济资源的人群,各报纸争相取悦这部分为数较少的受众,却背离为多数人代言的立场,使政治经济地位较低的民众话语权和表达的空间越发缩小,这对我们社会的稳定和长期发展,都是非常危险的。

四、到底什么才是我国的“主流”媒体?

“主流媒体”这个似是而非的概念无形中沦为报业竞争的广告口号,成为媒体大厦自我粉刷的幕墙色彩。尽管学者一再申明“主流媒体”的内涵和条件,可业界和学界并未在这方面达成共识,致使“主流媒体”的概念仍然是模糊的,而这种模糊的认识又恰好成为业界的宣传口号、误导民众的借口。

窃以为,所谓“主流媒体”应该是一个历史性和区域性的概念,是媒体研究者对一段时间内、对某一区域的报业或其他大众传媒的一个综合评估后给予的评价,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社会的公认。评价的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

1、媒体的受众是社会的主流社会人群,有较大的有效发行量。

2、媒体应有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强大的舆论影响力。主流报纸应该首先是一个成熟的、拥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报业品牌,其建立、发展乃至成熟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3、主流媒体应是当之无愧的行业领导者。“主流”的前提是“一流”。这是新闻学专业价值领域的评价。尊重新闻的基本功能,实践且引导当时社会的新闻学思想,不仅是新闻市场的领导者,也是新闻学思想产生的前沿阵地。

鉴于中国和美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差异,将中国主流媒体的读者群定位于“那些具有较高的决策话语权、知识话语权和消费话语权的社会成员,也就是处于社会上层和中上层的领导干部、企业管理人员、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私营企业主,即影响那些有影响的人”显然是失之偏颇的,这是对“主流”的误解。这里的“主流媒体”,准确的说,应该是“精英媒体”。

一个社会应该是精英媒体与大众媒体共存,这是分众传播时代的应有现象。只是谁才能成为主流媒体,这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结构、媒体自身的状况以及历史的评价了。同样道理,机关报也不是天生的主流媒体。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精英报纸,还是大众报纸,尊重新闻规律、担负社会责任是媒体的底线和价值所在。精英媒体不必以“主流”自诩,在“高雅”的同时也应考虑雅俗共赏,争取更大的发行量,毕竟中国依然是上小下大的金字塔型的社会。而大众媒体更应坚持大众服务的立场,恪守媒介的社会责任,避开低俗化的陷阱,努力经营媒体品牌,力争成为真正的“主流媒体”。

主流媒体的价值与要素解析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主流媒体概念的提出
  主流媒体(Mainstream media)是一个舶来词。在欧美,主流报纸是指高级报纸或称严肃报纸,如《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等。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教授提出。1997年他在《Z Media Institute》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主流媒体何以成为主流》(What Makes Mainstream Media Mainstream)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乔姆斯基提出了主流媒体的概念,并描述了他所认为的主流媒体的特点和其在美国社会中的运行方式。他指出:主流媒体又叫“精英媒体”或“议程设定媒体”, 如《纽约时报》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这类媒体有着丰富的资源,设置着新闻框架,其他媒体可以在这个框架内运作筛选新闻。主流媒体影响着社会的舆论。他们与美国社会中的大公司、私人财富、高等教育机构等具有相同的内部运作机制,这些部门、要素构成了美国社会的运行方式,主流媒体与其所置身其中的社会大环境能够和谐地一起运行并融入到这种社会环境中去。也就是说,至少从顺利运行的表面来看,主流媒体是与其社会系统相适应而存在着的,成为维护社会得以顺利运行的一部分。
  主流媒体的读者通常是权威人士,是政界、商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层管理者。

  二、国内关于主流媒体的观点
  仅仅在乔姆斯基提出主流媒体的概念一年之后,我国传媒界就引入了这一理论,开始了我们国家对于主流媒体的探索。近年来,我国对主流媒体的研究很多,在对什么是主流媒体的解说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从政治的角度。如台湾地区的张碧华认为:主流媒体“代表的是社会既得利益者的看法,往往忽略了他们认为不重要,但对其他人却很重要的一些题材”。
  二是从经济的角度。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认为,传媒经济就是影响力经济。传媒影响力来源于它所吸聚的受众的社会影响力。按照传媒吸聚受众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大众化传媒和主流传媒。主流传媒就是“以吸聚最具社会影响力的受众(主要指那些具有较高的决策话语权、知识话语权和消费话语权的社会成员)作为自己市场诉求的传媒”,也就是以质取胜的传媒。
  三是从经营的角度。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周胜林教授认为,媒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成为主流媒体,即有较大的发行量、收视率,有较高的广告营业额,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权威性。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邵志择教授认为,主流媒体就是“依靠主流资本,面对主流受众,运用主流的表现方式,来体现主流观念和主流生活方式,在社会中享有较高声誉的媒体。”
  因此有学者综合政治、经济、经营三方面的考虑,对主流媒体的概念进行了定义:报道了主流信息,拥有了主流受众,占据了主流市场,吸引了主流广告,形成了主流品牌的媒体。

  三、主流媒体应包含哪些要素
  影响主流人群、代表主流意识,传播主流新闻,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这是主流媒体所追求的目标。通过比较中外新闻学者对于“主流媒体”的研究,结合中国机关报和都市类报纸的当代语境,笔者认为,一家主流媒体,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第一,公信力和影响力造就的权威性。公信力最先是政治学中的一个概念,指领导者获得其选民和下属信任和信心的能力。当公信力一词被借鉴到新闻媒体以后,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则是指受众对新闻传播媒体的信任程度,公信力常常意味着一家媒体的声誉,属于媒体的无形资产,已成为媒体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性因素。而在文化领域里的“影响力”指的是“文化活动者以一种自己所喜欢的方式左右他人行为的能力”。因此,在本质上“影响力”是一种控制力,即影响力的发出者对于影响力的收受方在认知、倾向、意见、态度以及行为等方面的作用。媒体影响力就是通过传播新闻信息而实现的一种影响力。传媒影响力的本质就是它作为资讯传播渠道而对其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及相关的社会行为所打上的属于自己的那种“渠道烙印”。而媒体权威性的塑造,正是依赖于公众对其报道内容的信任和对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所产生的影响,因此,媒体的权威性正是来源于它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同时,两者既是社会舆论引导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也是媒体舆论导向作用产生效果的保证。权威性作为“主流媒体”的最核心要素,直接关系到媒体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大小:作为传统意义上的通俗小报,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发行量,但是它的影响力更多的是浅层、短时的效益;而权威媒体则能产生推动社会发展的持续、深入的力量,其新闻报道往往会成为社会舆论的“导火线”,评论往往就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对于社会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第二,核心受众是社会的主流群体。社会主流群体作为占有较多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占据社会中上层的群体,从大众传播的角度具有四个显著特征:(1)掌握决策的话语权:握有一定的经济政治权力,属于社会的决策阶层,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他们经常关注与其行业相关的社会主流资讯;(2)掌握知识话语权:基本属于文化精英类,有独立的思想观点,对于文化产品有审美能力和审美需求;(3)掌握消费的话语权:有高额的收入,消费主流的商品品牌,消费能力强;(4)掌握时尚话语权: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段,事业有成,属于社会的中流砥柱。其中,主流群体对决策话语权和知识话语权的掌握,要求主流媒体能够为他们提供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社会主流资讯,而对消费话语权和时尚话语权的掌握,则反映出主流群体对生活、服务等社会边缘资讯的需求。
  第三,体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主流媒体不仅应当关注关系到国家前途、社会发展、民众福祉的主流资讯,建构社会重大问题的框架,还应当对各种相关的资讯实现深度的分析、整合,为受众梳理看似杂乱无章的资讯,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意见、解释、见解和见识。通过这些主流的内容资讯,主流媒体所体现出的价值观是主流的。价值观不仅具有代表性、普遍性,还必须具有先进性,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是对接的。正如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中对判断主流媒体提出的标准之一,主流媒体应当“体现并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观,在我国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坚持并引导社会发展主流和前进方向,具有较强影响力。”
  第四,基本风格是理性和建设性的。主流媒体应当以理性观察、建设性作为其报道出发点。以务实的心态冷静地观察社会走势,以全新的视角报道政经新闻,在纷繁复杂中萃取核心的思想,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尤其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往往明确给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立场,真正起到舆论领袖的作用。《纽约时报》创办者雷蒙德在创刊号中就明确宣称:“我们不打算感情冲动地来写文章——除非某些事实确实使我们冲动起来。我们将尽量不冲动。”尽管由于社会和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西方媒体不可能做到“客观”和“不冲动”,但理性却是主流报纸所应当具备的要素之一。
  第五,经营上由影响力产生良好的经济效应。传媒作为一项产业的市场价值在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它的受众,并且这种对于受众的影响力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进一步地影响社会进程、影响社会决策、影响市场消费和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从运作上看,媒体的运作机制是通过出售自己的内容产品以产生收益,广告主投放广告看重的就是媒介的影响力。
  第六,媒介融合趋势下对新型产品链的搭建。数字化是媒介业未来发展最大的致变和推动因素,新兴媒体对报业资源进行截流和对价值链的侵蚀,使得报纸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构建新型产品链成为应对新媒介汹涌攻势的重要举措。媒介融合并不是简单的不同媒介的共同使用,而是指就传媒对于社会施加影响的作用方式而言,一贯以来的由一个单一媒体所实施的“全程传播”的服务模式日渐式微。一个传播目标的实现过程将分别由不同的媒介接续完成,而参与其中的任何一个媒介仅仅在其最为擅长的功能点上,扮演和履行着自己独特的、难以取代的角色。受众的分化形成了许许多多受传者群落的“碎片”,传播致效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必须开始特别重视每一细分的个性化族群的特征,以及每一位单一消费者的个性和心理需求。
  一个深刻地把握了这一阶段性特征的传播者,必然会看到这样一种碎片化之下的真正社会涵义,这就是在“分众”的背后新的“聚众”的需求。换言之,“分”是从面目模糊的庞大社会大众的总体中,分出清晰的有个性特征的小族群来;而“聚”则是将有着同一价值追求、生活模式与文化特征的众多个体,以某种传播手段和渠道平台聚合到一起。
  在这样的媒介生态中,一个拥有资源整合实力的主流媒体的一个有效对策,就是为受众主动搭建起符合要求的“组合化”媒介产品链。如果人们的一种获知或传播行为分别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DM直投杂志、网络、手机增值服务来实现的,而主流媒体则可能通过自己的资源整合战略,来为客户的媒介使用和消费提供一个完整的“产品链”。当然,这种“产品链”的构建需要更多的对于外部资源的整合智慧,而媒介间的“双赢”或“多赢”则是这种整合的关键性原则。
  在对张碧华、喻国明、周胜林等学者的“主流媒体”定义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综合主流媒体所需要具备的六个要素,我们认为可以这样定义主流媒体:主流媒体是以主流群体为核心受众,通过理性报道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产品链符合媒介融合趋势,在公众中具有巨大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权威性媒体。

  四、主流媒体与媒体主流化
  与“主流媒体”相关的另一概念是“媒体的主流化”。由于主流媒体是一种高利润、高回报、具有成长性的媒体模式,能够带来物质和非物质方面的收益。在美国报界,主流媒体只占3%,但其广告份额却占全美报纸的30%—40%。因此,主流化就成了媒体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媒体主流化就是媒体向主流媒体迈进的努力和进程,包括主流媒体的主流化和非主流媒体的主流化。
  (作者陈力峰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在职博士生,左实系华中师大文学院新闻与信息传播专业硕士生)  (人民网——《今传媒》杂志)  

国际主流媒体编辑本段回目录

最近偶然读到麻省理工学院教授Noam Chomsry一篇题为《主流媒体何以成为主流》(What Makes Mainstream Media Mainstream)的文章。他老人家说,主流媒体又叫“精英媒体”(Elite Media)或“议程设定媒体”(Agenda-settig Media),这类媒体设置着新闻框架(the Framework),所有二、三流的媒体每天都在这个框架内筛选新闻。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说发行量大就是主流媒体.美国“现代新闻之父”普利策认为,大众化报纸的三大卖点是“体育、绯闻、犯罪”,英国一位媒体大亨亦曾说过,“报纸销量要上去很简单,每天在版面上多加几条玉腿就行了”。但精英媒体的读者群,并不需要或不屑于鸡零狗碎、男盗女娼之类的东西,他们不需要这个解闷。他们需要媒体精英在信息的海洋中大浪淘沙,提炼出值得百忙中抽出时间一看的咨讯及观念。如今的主流媒体大多来自西方: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合众社--西方四大通讯社<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福布斯》、《财富杂志》等。

诺姆·乔姆斯基:主流媒体何以成为主流?编辑本段回目录

   你观察媒体,或者观察一个你想了解的机构,应该问机构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也需了解机构所处于的大的社会环境。这个机构跟权力和权威体系有什么关系?如果幸运的话,能从资讯系统中找到机构领袖有关他们所做所想的内部档案,很像一个教条式的思想控制系统。这里不是指那些公关人员派发的资料,而是指机构人员之间交流时所谈到的事情。应该有许多很有意思的文字记录。

    这些是有关媒体本质的三个信息来源。你就像科学家研究某种复杂的分子一样去研究它们。你观察媒体的结构,然后在观察基础上对传媒产品会是什么样子这一问题做出某种假设。然后你考察传媒产品,看看情况是否与你的假设相符。基本上媒体分析的工作都属于这种分析——仔细研究传媒产品是什么,以及这些产品是否符合那些对于媒体本质和结构的假设。

    那么,你发现了什么呢?首先,你发现不同的媒体做的事情不尽相同,比如娱乐界/好莱坞,肥皂剧,等等,或者国内大多数(或绝大多数)的报纸。他们所面向的是普罗大众。

    媒体中的另外一些,即那些精英媒体,它们资源丰富,能设定框架让其它同行在内运作,有时候也被称为设定议程的媒体。像《纽约时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诸如此类。他们的受众大多是那些特权阶层。常读《纽约时报》的人——有钱人或是也常被称为政治阶层的部分人——他们实际参与到政治体系之中。他们基本上是这样或那样的经理人。可能是政治经理人,商业经理人(比如公司的管理层,等等),学术经理人(比如大学教授),或是那些影响人们思考和看待问题的方式的记者。精英媒体设定框架让其它媒体在内运作。如果你关注源源不断发布消息的美联社,下午中段的时候它会暂停发布新消息,出来一条通知,天天如此。“各位编辑请注意:明天纽约时报头版将发布以下新闻”。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如果你是俄亥俄戴顿市某家报纸的编辑,没有资源发掘新闻或是懒得去发掘新闻的话,这一通知告诉你有哪些新闻。这些消息是给你刊登在在最重要的四分之一页的版面上的——那些版面不适合安排本地新闻或是娱乐资讯。你应该把他们放在那些版面因为是《纽约时报》告诉你明天应该关注些什么新闻。如果你是俄亥俄戴顿市某家报纸的编辑,就注定不得不那样做,因为你缺乏资源。如果你不按规矩来做,却自己弄出一些大报不喜欢的消息,很快你就要承担后果。最近《圣荷西信使报》发生的事件[1]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如果你偏离轨道,权力游戏有各种各样的办法让你回到正轨上来。如果你要打破既有模式,则维持不了多久。那种框架运行得很好,它反映了明显的权力结构,完全可以理解。

    真正的大众传媒基本上都是在娱乐大众。让大家去干些别的,只要不打扰我们(“我们”是指操控政治秀的那些人)。比如,让他们对职业体育运动感兴趣吧。让大家着迷于职业体育、性丑闻或是明星们及他们的问题,诸如此类。任何东西都行,只要不涉及严肃的内容,当然这是指那些大人物的严肃的事情。那些事情由“我们”负责。

    精英媒体,或者说设定议程的媒体指哪些呢?比如说《纽约时报》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首先,他们都是些大公司,而且效益很好。此外,他们大多与像通用电子、西屋电气这样更大的公司有联系,甚至是为这些更大的公司所拥有。这些公司位于私有经济体这种专制组织的权力架构的顶端。公司基本上都是专制体制,等级森严,自上而下地控制。如果你不喜欢他们这种方式就只能请你自便。主流媒体只是那个系统的一部分。

    媒体制度的社会环境如何?可以说基本上都差不多。与他们互动的或相关的是其它重要的权力中心——政府,其他公司或者大学。因为媒体是一个灌输思想的系统(doctrinal system),它们与大学联系紧密。设想你是记者,要写一篇关于东南亚或非洲的报道,那么你就应该到知名大学中找个专家来告诉你写些什么,或者是去某个机构,比如布鲁金丝学会或美国企业研究院,他们会告诉你该说些什么。这些外围机构与媒体非常类似。

    大学就不是独立的机构。当然大学中间可能零零散散有一些独立的人,正如媒体中也有独立的人一样。大公司也基本上差不多。哪怕是在法西斯国家,也会有独立的人。但大学本身是寄生性的机构。它们依赖于外部的支持,比如私人财富,提供资助的大公司以及政府(政府与大型公司联系如此之密切,你甚至很难区分这两者)。大学就在这些力量中间生存。身处大学之中的人们,那些不愿意去适应这个结构的,那些不愿意接受并内化这个结构的人,很难与之工作,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就会被逐渐清除出去,从幼儿园开始。有许许多的筛选手段来剔除那些讨厌的家伙,那些独立思考的人。念过大学的人就知道我们的教育体制非常鼓励顺从听话,鼓励循规蹈矩。如果你不那样,你就是个捣乱分子。因此,这种滤网最终只让那些真正诚实地(并非假装地)内化了权力阶层的态度和信念结构的人留下来。那些顶尖的院校,比如哈佛和普林斯顿,以及那些小型的贵族学院,都具有社会化的功能。像哈佛这样的学校,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教规矩:如何像上流社会的成员一样为人处世,如何正确地思考问题,等等。

    如果你读过乔治.奥威尔[2]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写的《动物庄园》,就会知道它是对苏联这一极权国家的抨击。这本书轰动一时。每一个人都喜欢看。他为这本小说写过一个导言,但未能公开发表。三十年后,有人在奥威尔的文稿中发现了它,才得以公之于众。这篇导言说的是“英国的文学审查”,奥威尔在导言中说《动物庄园》主要是嘲笑苏联及其极权体制,但英国的情况并没有多少不同。我们并不受克格勃的威胁,但结果却几乎完全相同。那些思想独立,或者思想错误的人都被清除出去了。

    关于制度结构,他只谈了一点点,仅仅两句话。他问,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因为新闻报纸都是那些富人所有,他们只愿意公众接触到某些东西。另一点,他说,当你接受了精英教育,当你从牛津的某学院毕业,你就明白有些东西不应当讲,有些想法不应该有。这就是精英机构在社会化中扮演的角色。如果你不去适应这一点,你就出局了。这两句话基本上就是问题的核心。

    如果你批评媒体,说,看吧,安东尼.刘易斯[3]或者某某人写的就是这个,他们会非常生气。他们会不容质疑地说,“没有人告诉我应该写些什么。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的压力啊限制啊都是无稽之谈,我写东西时从没有感受过什么压力。”这些都完全正确。但问题是,他们之所以能够跻身主流媒体,是因为他们只会写那些该写的东西,因此无需别人告诉他们怎么写。假如他们当初在跑城市新闻时报道了不该报道的新闻,那么他们就不会爬到今天的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地位。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大学里那些与意识形态关系密切的学科的教师。他们已经被社会化系统过虑了。 (吴庄译,李行德校)

    *这个文章是乔姆斯基 1997年6月在Z媒体讲习所做的演讲报告。

    [1] 1996年8月,《圣荷西信使报》刊登了加里.韦伯(Gary Webb)的系列调查报告《黑暗的联盟》,指八十年代在向洛杉矶运送和贩卖可卡因的尼加拉瓜贩毒组织将贩毒获利用于资助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而后者一直得到美国中央情报局支持。虽然韦伯没有直接宣称中情局通过协助贩毒来为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提供资助,但他认为对于可卡因的向美国境内的大规模运输和交易,中情局是知情的。文章刊登之后,舆论哗然。《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等纷纷刊登文章否认贩毒组织和尼加拉瓜反对派之间存在联系。八个月之后的1997年5月,曾对《黑暗的联盟》给予高度评价的《圣荷西信使报》的主编杰利.塞珀斯宣布该文内容失实。而加里.韦伯也被重新分配到距离其住处150英里之外的办公室工作,因此他不得不于同年12月从该报社辞职。

    [2]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英国左翼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其代表作为《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

    [3] 安东尼.刘易斯(Anthony Lewis),1927年生于美国纽约市,著名自由知识分子,《纽约时报》和《纽约书评》特约作家。

呼唤中国的国际级主流媒体编辑本段回目录

  前不久有个令中国传媒界雀跃的消息——世界报业协会发表了一份全球日报发行排行榜,中国有三份报纸进入前20名,《参考消息》以日发行量270万份排名第9,《人民日报》日发行量186万份排名第18位,《羊城晚报》日售150万份位居20。

中国同时还被列为世界最大报纸消费国,日销量达8200万份。

但往深层次思考,觉得中国报纸不能靠量称雄世界。过去数年或不久将来,中国在手提电话、电脑、互联网用户,甚至汽车的总量,都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因为我们十三亿人口总量摆在那里,要超谁赶谁不是难题。说到人均量我们恐怕就不敢太自信了。

含金量也不一样,日发行量178万份,比《羊城晚报》排名前一位的《华尔街日报》,名字听起来是“一条街的报纸”,但实则是全球财经金融界精英都在看的报纸,其影响可谓无远弗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都是“地方报”,但其气势足以左右美国政府的决策,既而影响国际政治风云。美国还有很多媒体,如《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福布氏》、《财富杂志》,全世界的精英人群都在阅读。大家都知道美国有“车轮上的国家”之称,依我看美国亦是“传媒引擎推动的国家”。正是仗着一大批有国际影响力的主流媒体,美国在推行“新闻帝国主义”。

   普林斯普大学学者Bernard  Cohen在《传媒与外交政策》(The Press and Foreign Policy )中指出:“在多数情况下,报纸不会成功地影响人们怎样思考问题,但却能有效地决定人们思考什么问题”。所以说, 要让西方世界更多地听见中国的声音,看见中国的形象,我们急需打造一批国际级的主流媒体。

    如果说中文阅读对老外是个障碍,我国英语媒体在西方受众中发出声音更是微乎其微。作为一个泱泱大国,象样的英语媒体只有“一个电视频道(CCTV9)、一个电台(Radio Beijing)、一家报纸(  China Daily)、一本杂志( Beijing Review)”。而且,根据央视英语频道一次网上调查显示,90%的受众居住在中国,其中又仅4%为外国观众。受众中逾80%以“学英语”为目的,而不是以获取信息为需求,这使得我国英语媒体只能游荡在国际舆论的边缘。国际受众的认同度低是问题症结。

随着中国加入WTO大家庭和全球化趋势的不可逆转,随着信息爆炸而催生的“受众主权”时代的到来,中国传媒与世界互动成为必然。开放改革之初的1978年,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请来美国新闻学教授艾伦森为学生上课,紧接着新华社邀请“汤姆森国际新闻培训基金会”为国内培养英语新闻写作人才,这是建国以来壁垒森严的中国新闻界与西方同行的最亲密接触。1981年,澳洲墨尔本一家叫《The Age》的报社派出小组远赴中国,帮助成立第一家全国性英文日报《China Daily》,。时至今日,中西传媒之间的交流、碰撞远远不够。

如果我们的传媒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我们损失的不仅仅是市场份额,还有宣传阵地的失守、社会注意力资源的流失,甚至是舆论主权的丧失。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新闻流量,80%是由纽约、华盛顿、伦敦和巴黎的传媒发布的,而占世界2/3以上的第三世界发布的新闻仅占10-20%。

     最近偶然读到麻省理工学院教授Noam Chomsry一篇题为《主流媒体何以成为主流》(What Makes Mainstream Media Mainstream)的文章。他老人家说,主流媒体又叫“精英媒体”(Elite Media)或“议程设定媒体”(Agenda-settig Media),这类媒体设置着新闻框架(the Framework),所有二、三流的媒体每天都在这个框架内筛选新闻。

    曾长期在香港报界从事国际要闻编辑工作,我在这方面的感受特别深刻。香港各大报小报所谓做国际新闻,说白了就是在西方四大通讯社(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合众社)的新闻批发仓储里寻宝,或弄一个“本报综合报道”的拼盘,自采稿件少之又少。

    要跳出这个框框不容易,没有别的新闻来源你只有随大流,要不你还落个“没有新闻触觉”的劣名。

 按照Chomsry教授的理论,媒体卖的产品不是报纸或电视节目,而是卖它的受众。《纽约时报》的读者多是华府高官、华尔街财阀、哈佛教授。这些政商学界精英正是《纽约时报》批量推销的“高精尖产品”,所以商家才愿意每年投25亿美元的广告。 

美国“现代新闻之父”普利策认为,大众化报纸的三大卖点是“体育、绯闻、犯罪”,英国一位媒体大亨亦曾说过,“报纸销量要上去很简单,每天在版面上多加几条玉腿就行了”。但精英媒体的读者群,并不需要或不屑于鸡零狗碎、男盗女娼之类的东西,他们不需要这个解闷。他们需要媒体精英在信息的海洋中大浪淘沙,提炼出值得百忙中抽出时间一看的咨讯及观念。

   不同地区对“主流媒体”的界定有不同理解,香港学者李谷城在《香港报业百年沧桑》一书中,把报纸分为“量报”与“质报”;港府对这两种区分甚少提及以示慎言。民间也有“市场为大”的观点,认为销量大就是主流报纸;中国大陆传统上把从中央到各省市的党报视为主流,走市民路线为大众报纸。

 我觉得,《南方日报》集团旗下的《21世纪经济报道》,把立志做主流媒体的意图,通过一句口号表露无遗:“服务中国最优秀人群”,这种定位与美国新闻界对主流媒体的的理解比较接近。

网络媒体是否已成为主流媒体 编辑本段回目录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张海鹰

    问:刚刚过去的2008年,大事频发、波澜起伏。从年初的南方雪灾、奥运火炬传递在境外受阻,到“5·12”汶川大地震、世界金融危机,互联网都无可争辩地成为信息传播和舆情汇集的根据地。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覆盖面、民众情感交流和意见表达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请问,这是否意味着,网媒已经成为主流媒体了呢?——东方网网民  橘子    

    答:“主流媒体”的提法,实际上是“舶来品”。它进入我国是近些年的事,但很快成为传媒界的一个热门词汇。众多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主流媒体进行研究和讨论。目前为止,对于“主流媒体”还没有形成一个被业界和学界普遍接受的统一的定义。尽管如此,对于何谓主流媒体还是有一些共识的,譬如,它必须具备广泛的影响力。在我国,党和政府领导下的报刊和广播电视机构就是主流媒体。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在我国迅猛发展,网络媒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经济生活以及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并开始跻身于主流媒体的行列。特别是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从年初的南方冰雪灾害、奥运火炬在境外传递受干扰,到“5·12”汶川特大地震和全国上下一心抗震救灾等,这一系列全国性的重大事件,以及其它地方性事件,都在互联网这个信息传播、情感交流和意见表达的平台上获得了最充分的展示。2008年,网络媒体在激发爱国热情、彰显民族精神、汇集社情民意、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显示了强大的能量和广泛的影响力。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建立在这个平台上的媒体包括传统媒体的网站、商业性网站、以博客为代表的“自媒体”等。借助互联网技术,传统媒体中的主流媒体,将自己的影响力带到了网上;按照我国现行管理规定,商业性网站没有新闻采访权,但其巨大的信息整合能力、多媒体传播手段以及双向互动的社区服务,吸引了大量网民的注意力;博客等“自媒体”则进一步凸显出互联网“去中心化”的传播特色,进一步彰显了公众的集体智慧,正在形成一个不可忽视的舆论集散地。

    在我国,传统媒体历来是社会舆论的重要集散地之一。我国传统主流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始终将舆论监督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之一,并为之不懈努力。但这些努力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媒体本身技术特性的局限。而这一局限正被网络媒体所突破。2001年7月,广西南丹发生特大矿难,造成81名矿工遇难。正是人民网的记者通过互联网获得了新闻线索,在冲破阻力深入调查之后,首先通过网络媒体揭露了这起惊天大案,让犯罪分子和相关人员受到惩处,死难矿工的冤魂得到告慰。这一案例,也成为我国当代传媒成功的舆论监督范例。此后,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逐步显现。比如,发生在2007年的华南虎照片造假事件,也首先是网民发现破绽,在网上展开深入讨论,让造假者无所遁形。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传播的互动性。参与网络传播的普通用户(网民)不再处于被动的信息接受端,而可以自主地选择信息,自由地发布信息,参与各种论坛的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10多年的发展,至2008年年底,我国网民人数已接近3亿。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有近70%的网民,也就是超过2亿的中国人主要依靠网络获取新闻信息。该报告还指出,在互联网发展初期,我国网民的网络运用偏于娱乐与交友,而2008年的新变化是网络新闻使用率大幅攀升。调查显示,中国网民的主体是30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他们更习惯通过互联网获取新闻信息、表达意见。在当前社会转型期,面对各种社会矛盾和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年轻网民思想活跃,正是网络媒体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表达、交锋甚至宣泄的平台。当然,在传播主流价值观方面,网络媒体仍有一定局限性。

    互联网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各级政府的关注。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专门来到人民网,通过《强国论坛》同网友在线交流。他说:“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做事情、做决策,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一些地方各级领导也通过各种方式与网民进行对话,事实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为一种新兴媒体,网络媒体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由于网络传播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给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方便,一些情绪化甚至非理性的网络应用、个人隐私被侵犯、网络暴力的出现等,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这些都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在网络媒体逐渐成为主流媒体时,加强网络传播的道德和法制建设,提高网民素质,意义更为重大。

何加正:全力打造网上主流媒体编辑本段回目录

  人民网北京11月8日讯 今天上午,第四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在江西南昌开幕。开幕式上,人民网总裁何加正做了题为“依靠权威性、大众化、公信力 全力打造网上主流媒体”的主题演讲,全文如下:

  依靠权威性、大众化、公信力 全力打造网上主流媒体

  “权威性、大众化、公信力”,一直是人民网持之以恒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也是人民网成为网上主流媒体必要的前提和条件。多年来,人民网一直沿着这个方向前进,一直以实现网上主流媒体为坐标推进我们的工作。经过上上下下坚持不懈的努力,在这条道路上虽然尝尽了酸甜苦辣,但更多收获的是喜人的果实和成功。人民网通过“权威性、大众化、公信力”这样一个定位,正一步步接近我们的理想目标。

  时代呼唤网上的主流媒体

  为什么要将竭力打造网上主流媒体作为我们前进的目标呢?

  这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事物发展瞬息万变,互联网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新形态和新“战场”,互联网已经从最初的配角地位,一步步走向主角地位。我们看到,一开始,人们带着好奇心和新鲜感接近互联网,他们对于正宗信息的获得,并不依赖于互联网。很多人在吃完主流媒体新闻信息的“正餐”后,往往把互联网上的新闻信息作为饭后的佐餐加以享用。在互联网信息海洋中遨游时,人们获得了前所未有信息量的满足的同时,更多的带有怀疑的目光。在互联网上获得信息以后,还不得不再到主流媒体或主流媒体网站上加以验证。一句话,互联网还难以成为主流媒体的一员。而今天,直接从网上看新闻,了解信息的人已经愈来愈多。从政府部门到科研院所,从工矿企业到农业机构,从大中小学到城市社区,从中央领导、省市领导到地市领导乃至基层干部到普通群众,从国际到国内,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和传统媒体一样,成为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互联网已成为大众传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互联网的可信度也正在日益增强。网络媒体中的部分网站作为主流媒体出现,已经是时代的呼唤和历史的要求。

  人民网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创办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党和人民就赋予其历史的责任并满怀着殷切的期待。这个性质和任务决定了人民网必须担当起主流媒体的责任,成为网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主张、党的思想理论的主阵地,成为当家作主的广大人民群众发表心声的大平台,成为大众传媒、新闻传播的主战场,成为网上舆论引导的主渠道。一直以来,人民网在党中央和各有关部门的亲切关怀下,在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和传统媒体一道,参与了党和国家一系列重大活动的报道,见证了国际风云变幻,追踪了国内新闻热点和各类新闻事件,让人民群众建言献策、发表见解,始终坚持“权威性、大众化、公信力”这一目标,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随着互联网一日千里的迅速发展,进一步沿着这个目标,确立人民网网上主流媒体地位,已经成为我们十分紧迫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事实上,经过这些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人民网的主流媒体地位已经受到愈来愈多读者的承认,人民网的公信力得到了社会充分的肯定。

  建设主流媒体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

  几年来,我们在建设主流媒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回顾走过的历程,最值得牢记的是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明确的定位和牢记办网宗旨,并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地加以坚持。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事业产生了划时代的飞跃,为广大从业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过去,难以想象的事情,在互联网时代轻而易举地实现了。互联网为人们的信息交流和介入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方便。加之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商业价值以及作为赢利手段的可行性特征,使得互联网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在较短时段内最大范围共同使用最快的东西,也是有史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项事业。在人们还没有多少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五花八门的各类网站就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办网的目的、动机、意图五花八门。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为人类造福和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不少难以应付的负面效应。在这种背景下,人民网在实践中日益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责任,牢记自己的办网宗旨,坚持自己的发展方向。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就是始终坚持“权威性、大众化、公信力”这一办网宗旨。诱惑和不理性随时会在我们身边出现,但是,把责任感交给每一个从业人员,这样,网站就不至于迷失方向。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自己的定位,坚持自己的目标,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

  公信力是网络媒体遇到的最大挑战,也是建设网上主流媒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我们把提高网络的公信力作为长期任务,贯穿到日常的各项工作中,加以坚持。办网人的社会责任感是提高网络媒体公信力的重要前提,必须逐步在网站内部形成以办网宗旨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让网站的社会责任变为全体员工的理念。网站的信息犹如大海,公信力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我们坚持不懈地抓好人的工作,抓好队伍建设。在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多次举办的培训班上,人民网派出的员工,成绩均名列前茅,受到称赞。制度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实现工作目标,确保我们的工作朝着共同的方向前进,必须有规章制度保证。几年来,我们在实践中已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互联网的五花八门,往往引得人们无法把握自己。我们坚持的一条理念是,提高网站的公信力,办网者不能浮躁,不能轻狂,不能随波逐流,不能迷失方向。要像办传统媒体一样,踏踏实实,老老实实,做新闻,做事业。坚持数载,必有成效。尽管我们还存在很多不足和缺点,由于网络的特性,新的问题还会不断出现,但是只要大的方向明确,心中不失目标,就能及时纠正自己。

  其次,要扬长避短,发挥好传统媒体和网络自身的优势,并在两者的结合上下功夫。和商业网站不同的是,人民网作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背靠着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这样一个强大的传统媒体,不断地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做到心中有数,善于扬长补短,是办好网站的关键。人民日报最大的优势之一在于其不可取代的权威性。人民网在办网的过程中,不断地将这种优势转化为自己的优势。在全面及时报道好人民日报及其报系重要新闻的同时,根据自身的特点,力图将这种优势在网上放大,使之达到更加圆满的报道效果。比如,在党和国家所有重大活动的报道中,人民网总是抓住机会,调集力量,精心策划,将其报深,报透,报出个性,报出特色。无论是历年的两会报道,党的代表大会报道,党和国家重要庆典活动的报道,还是重要会议、重要部署的报道,人民网的专题均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受到社会各方的重视和关注。最近人民网主页改版,推出的“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人大新闻”、“中国政府新闻”、“中国政协新闻”系列专题网站和“中央媒体新闻联播”、“省级媒体新闻联播”、“都市媒体新闻联播”、“产业媒体新闻联播”系列栏目,也是将这种权威性在网上延伸的表现。人民日报品牌、评论、人才等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借助大报的评论力量和人才资源,创办的“人民时评”、“人民特稿”、“人民视点”、“人民热线”等一批人民系列专栏,以及“特别策划”、“国际观察”、“记者连线”、“台海观测”等众多栏目,坚持了人民网自己的立场,形成了自身的声音,进一步展现了人民网的权威特色。利用网络交互性特点创办的强国论坛,以强国兴邦、讨论时事、建言献策为宗旨,成为我国屈指可数的重要的政治性论坛。开坛以来,邀请的各类嘉宾已超过一千人次。

  权威性要靠大众化来实现。没有大众化的形式和大众化的追求,便达不到权威性的目的。如何利用和发挥网络特点,实现大众化的报道,是我们一直孜孜以求的目标。政治性理论宣传平民化,是我们探索的成果之一。建党80周年之际,我们在专题中推出了建党以来的100句口号,并加以通俗化的解释,就使得一部复杂的党史成了通俗的读物,可亲地走到了老百姓当中。“党史知识一百问”、“党员名言一百句”等平民化的栏目,也都是大家精心策划的结果。让网友参与,重视网友的声音,是网络媒体走向大众化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人民网上,网友的声音占有较大比重。历次改版,无论重点如何变动,“网友之声”、“网友说话”、“观点集粹”等栏目总是占据重要位置不变。更推出“观点碰撞”、“学术争鸣”、“网上看民意”等表达民意的新栏目,目的就是要使人民网达到大众化的效果。分层次和区分不同的读者群设立网站频道,也是人民网向大众化努力的做法之一。 希望通过不同的频道,接近不同的读者和人群。人民网将会在这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总之,借用传统媒体的优势和经验,发挥网络的长处,潜力无穷,前景广阔,只要我们在这方面继续探索,必将开拓出一个更新的局面。

  再次,要重视队伍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让网站的宗旨成为全体员工共同的追求和共同的理念。网站的目标要靠全体人员共同努力去实现,必须重视队伍建设,尤其是骨干队伍的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观念、理念的一致性、认同性,所以,学习、教育、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人民网一直坚持学习制度、例会制度、通气会制度、策划会制度等等,通过各种形式将精神传递给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以协调大家的行动,并注意通过日常的工作,潜移默化地帮助年轻员工树立责任感、自豪感,加强他们沿着人民网既定目标前进的自觉性。骨干是基础,人民网已经有了这样一支可靠的骨干队伍。他们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掌握一定的新闻知识,热爱自己的事业,不计个人得失,有工作热情和工作干劲。放手让他们去工作,去创造,至关重要。我们一直坚持不轻易否定别人想法的做法,目的在于培养大家的创新精神。人民网上很多创新就是大家努力的结果。在人的管理问题上,既注意积极吸收现代管理的各种理念和做法,同时又注意继承我国传统单位长期形成的各种做法中优良的东西。指导思想上,坚持不把员工当成简单的雇佣劳动者和完成任务的机器,而作为大家庭中的一员,是一个共同事业的参与者,做到不仅要办好一个网站,更要培养一支队伍,使大家有一个稳定的归属感。队伍是实现主流媒体目标的基础。现在,这个基础已经愈来愈牢靠了,因而,我们对前景也更加充满信心。

  实现目标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首先,是处理好权威性和大众化的关系。不坚持权威性,就不可能达到主流媒体的目的。权威性是主流媒体最起码的要求。人民网提出的口号是“权威媒体,大众网站”。在日常的报道中,我们从点滴做起,注意确立人民网在互联网上的权威地位。凡是有利于这个地位确立的,就抓住机会不放,加大力量,精心组织,精心策划,力求做大、做深、做透、做好,做出特色。凡是不利于这个地位确立,有碍人民网声誉的,就尽量避免去做。这样,一步一步,日积月累,最终必将产生权威性的效果。但是,权威性要靠大众化去实现,离开大众的权威,是空中楼阁,不能成为真正的权威,权威性必须建立在大众化基础之上。愈是大众的,才愈是权威的。所以对于互联网来说,大众化又极其重要,必须在大众化上下足功夫。人民网无论是在发展战略的考虑上,还是具体战术的要求上,都明确大众化的目标,鼓励和培养大家牢固树立大众意识,在各种权威性的报道项目上,都认真考虑大众化的接受方式方法,少做或尽量避免做“空中楼阁”的事情。然而,就像“权威的”并不代表就是“大众的”一样,有时候所谓“大众的”也并不就是“权威的”,这两者并不能简单划等号。怎样做到既有权威性,又能大众化,实在是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很好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加以运用。权威性和大众化应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的统一。实际上,中央提出的“三贴近”原则,是处理这两者关系的最好概括。对此,我们将进一步深刻领会,并加以探索和实践。

  其次,是处理好多样化、灵活性和公信力的关系。目前,互联网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公信力的缺失。互联网的信息的海量性、编读的交互性、发布的便易性、网站建立的易行性以及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和网络的灵活多变性等等特点,加上从业人员良莠不齐,使得互联网的公信力始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必将成为网络媒体继续发展的一大障碍。通过“权威性、大众化”,最终达到“公信力”,一直是人民网的努力方向。人民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树立网络媒体的形象。我们认为,无法想象一个缺乏公信力的媒体会成为社会的主流媒体。只有树立了公信力,才能进入主流媒体的行列。因此,我们重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力求在公信力的前提下,实现多样化和灵活性;通过多样化和灵活性提高公信力。一方面注意运用好互联网的各种特征和优势,掌握互联网的规律;一方面注意不断自觉地纠正自己的行为,坚定不移地朝着建立公信力这个目标迈进。我们坚信这种努力不会白费。

  第三,是处理好网站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作为网络媒体,大家必然有共同之处。和传统媒体相比,由于信息转载的易行性和我国目前知识产权的保护法制化不健全,这种共同之处甚至更加明显,更加难以区别。然而,一个没有个性的网络媒体,是不可能成为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主流媒体的。如何在保持共性的条件下,办出特色,办出个性,我们在认真思考和实践着。发挥人民日报和人民网的长处和优势,是实现个性化的最好渠道之一。因此,我们在频道建设、栏目设立、人才资源利用等等方面,一直向这方面努力。同时,积极加强和大报及报系的各种互动,加强对报系资源、政府资源、新闻界资源的研究和整合,努力推出独家的新闻和栏目,在新闻性、评论性、深度性、及时性上下功夫,使人民网的个性更加鲜明和突出。人民网的新闻性和评论性上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这将是我们继续努力的长期任务,在这方面还有很多潜力可挖。

  第四,是处理好娱乐性和导向性的关系。这是办好网上主流媒体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和不断加以重视的问题。作为网站,必须遵循网站的规律运行,必须利用好网络带给我们的各种可能利用的手段,发挥好网络的特性。但是作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又肩负着自己的使命。处理好这两者关系,不容回避。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全面地考虑这两者关系,兼顾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责任感。在提供给大众各种信息和各种服务的时候,让大家牢记自己的角色、自己的责任、自己的宗旨。要把这种责任感交给全体员工,使每一个环节的职工,都能用负责任的精神和态度去审视和从事每一项工作。不断地问自己,我所做的事情,是促进社会发展,还是不利社会进步;是有利于国家、社会、人民,还是会危害国家、社会、人民;大众喜不喜欢,党和和国家需不需要?不能用办网人自己的兴趣、品位、爱好办网。这些看起来有些虚,但确是实实在在每天都会碰到的问题。

  第五,是处理好网站和母体之间的关系。一些读者往往把人民网和人民日报相提并论,要么用人民日报的标准要求人民网,要么以为人民网就是人民日报(因为没有很好地浏览人民网);有的希望人民网像人民日报一样去办,有的希望人民网完全脱离人民日报的方向。网站和母体之间,我们掌握的原则是:人民网必须秉承人民日报的宗旨,按照人民日报的原则,使人民网符合党中央机关报的身份;同时,又必须遵循互联网的规律,使之成为一个对网民有较强吸引力的相对独立的网站。对母体,一方面是秉承、承继,一方面是延伸、开掘;一方面是补充、补缺,一方面是开拓、创新;一方面要坚持办网原则,牢牢把握办网的方向,一方面又要灵活多样,充分挖掘互联网的各种潜能;一方面要开拓网上的事业,一方面又要自觉地为人民日报服务;一方面要全面地融合在人民日报社的整体之中,严格按人民日报社的规矩办事,一方面又要将其作为一项新兴的事业,按照互联网的规律大胆地向前推进。有些读者希望人民网只在政治新闻上下功夫就行,不要有许多“不相关”的内容;有些读者说人民网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我们的指导思想是突出重点,兼顾其余,力所能及,丰富多彩,让不同的读者各得其所,满足各类人群各有所好。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更好地开花结果。

  第六,是处理好媒体任务和事业发展的关系。确保党和国家宣传任务的完成,是人民网作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义不容辞的职责。既然是主流媒体,就必须担当起主流媒体的责任。然而,责任的担当和任务的完成,离不开自身体格的发育和事业的发展壮大。媒体任务的完成能力,最终取决于自我发展能力。因此,需要我们必须时时刻刻重视自身发展能力的培养和增强,要用市场化的观念和思想经营网站,不能重走体制僵化的老路。重点新闻网站一直在努力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和成功的商业网站相比,差距很大。体制、机制因素是大家共同面临的难题,因而,改革势在必行。2004年以来,人民网进行了一系列人事制度、管理制度和机构等方面的改革,试图按照市场机制和网站的运营方式,推进人民网新一轮发展。通过体制的突破,迎来事业的突破。

  互联网是一个刚刚升起的朝阳,在我国经过了十年的发展,正在迎来一个新的十年,我们没有理由不对它充满信心。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沉痛的教训,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将继续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力求在新的十年里,给党和人民交一份更加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www.zjol.com.cn/05cjr/system/2003/07/15/001755611.shtml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9-01/26/content_10720348.htm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6/2972771.html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52789/128221/7551017.html
http://news.blcu.edu.cn/detail.asp?id=26193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instream_media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主流媒体 mainstream media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mainstream media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