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0551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2-05-01
土土
土土
发短消息
土土
土土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万物商店》
《万物商店》
《新数字时代》
《新数字时代》
《孵化Twitter》
《孵化Twitter》
《2033年的生活》
《2033年的生活》
《现实已被打破》
《现实已被打破》
《Cypherpunks》
《Cypherpunks》
《急切的乐观主义者》
《急切的乐观主义者》
《网络智慧》
《网络智慧》
《从反主流文化到网络文化》
《从反主流文化到网络文化》
《全民书写运动》
《全民书写运动》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全民书写运动》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因《解读电视》一书享誉盛名的文化研究学者约翰-哈特利,以宏观的理论架构,穿透当前的数位文化现象,交出这本《全民书写运动》。他检视从印刷媒体走向数位影音多媒体的历史变迁,就媒体的科技及文化形式,论证网络社会里的媒体运作型态,探讨热衷贴文分享的网友、关心数位教育的师长、追求产业创新的企业家与官员,在数位浪潮中应该积极努力的方向。 
目录

[显示全部]

基本信息编辑本段回目录

副标题: 改寫媒體、教育、企業的運作規則,你不可不知的數位文化素養
原作名: John Hartley
作者: 約翰哈特利
译者: 鄭百雅
出版社: 漫遊者文化
出版年: 2012-2-29
定价: 116
装帧: 平装
ISBN: 9789866272899
英文版:
The Uses of Digital Literacy [平装] 
~ John Hartley (作者) 
  • 出版社: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 (Australia)
  • 丛书名: Creative Economy & Innovation Culture Se
  • 平装: 250页
  • 正文语种: 英语
  • ISBN: 0702237000
  • 条形码: 9780702237003
  • 商品尺寸: 20.6 x 13.7 x 2.3 cm
  • 商品重量: 318 g
  • ASIN: 0702237000 

内容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因《解读电视》一书享誉盛名的文化研究学者约翰-哈特利,以宏观的理论架构,穿透当前的数位文化现象,交出这本《全民书写运动》。他检视从印刷媒体走向数位影音多媒体的历史变迁,就媒体的科技及文化形式,论证网络社会里的媒体运作型态,探讨热衷贴文分享的网友、关心数位教育的师长、追求产业创新的企业家与官员,在数位浪潮中应该积极努力的方向。哈特利认为,数位时代的发展关键,将是能否善用“数位素养”。经由数位科技,我们自由地读写并用,并透过社会网络参与公共领域、为知识交流贡献一己之力。我们不仅可以在商业和社群环境中发展个人事业,创造经济与文化上的价值,连带开创了集体智慧的知识成长模式。

内容详解编辑本段回目录

作者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各界推薦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數位符碼海中長泳,你需要多一點文化理解能力鄭國威(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理事) 我透過Gmail收到編輯來信,信中有兩個附件,一個是微軟Office格式的doc檔,大小為97k,是這本書的新書資料卡,另一個是名為「1115final.rar」的壓縮檔,610k。我右手握著滑鼠,食指點擊了一下,我的桌上型電腦作業系統Ubuntu 11.10跳出視窗,詢問我要將兩個檔案下載到哪裡,我滑動樹狀資料夾,選擇「Dropbox」,然後下載。下載完的同時,這兩個新進入我Dropbox檔案夾的檔案也開始同時上傳到Dropbox的雲端伺服器,然後同步到我其他安裝了Dropbox的數位終端,包括我另一台Asus的小筆電跟Android系統的Xoom平板電腦。我將壓縮檔解開在同一個資料夾內,裡頭有八個doc檔,分別是這本書的八個章節。我在Xoom上安裝了兩個相容於平板的文件閱讀App,其中「Word to Go」顯然比「Quick Office」在表現上好許多,因此我決定將前者設定為預設開啟方式…… *** 以上即是我的數位生活脈絡。這樣的檔案接收與讀取過程,在五年前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當時的Ubuntu作業系統還沒有那麼友善,Dropbox這家雲端硬碟服務還沒有出現,小筆電或Android平板電腦也都不存在於市場中。人類歷史上沒有過如此快速的變化,尤其在數位領域,我們也從未對於「識讀」有如此急迫的需求。如今,成千上萬人每天都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使用著僅僅五年前並不存在的技術。身為「數位媒體工作者」,我平均每天上網的時間達十四個小時以上,這也是我的工作伙伴以及許多在同一個圈子裡的朋友共同的生活方式。我很習慣在電腦螢幕上看文字,事實上,我每天在電腦螢幕上讀的文字或資訊量的總和可能是這本書全文的好幾倍,但是要說是閱讀,卻也不完全是;我的確看了許多文字,也在當下理解了其意義,並可能還加以反芻再分享出去。但是網路文章充滿超連結,就算沒有連結,我也可以用滑鼠左鍵選取我不懂或是想了解更多的關鍵字,按右鍵透過Google去搜尋,然後又是另一段閱讀的開始。140個字成為我的腦神經與全球網際網路的共識,超過140字就是另一次閱讀的起點。(如果你是一口氣從這篇文章的開頭看到這裡,沒有間斷去檢查一下Facebook上是否出現了紅色未讀訊息記號,也沒有分神檢查是否收到智慧型手機上WhatsApp或Line傳來的好友訊息,那看來你還保持著閱讀而非瀏覽的能力,可以繼續看下去;然而如果你已經間斷,也不用擔心,因為很多人都跟你一樣,包括我在內,因為我在Google Doc裡寫這篇文章時中斷了不知幾次去檢查Gmail與Facebook上的新訊息。)從學生時代,我作媒體研究、發文批判媒體,到畢業後整個投入到數位媒體世界,對於傳統的媒體素養學說如何與快速演化的數位傳播科技接軌,我一直非常有興趣。閱讀哈特利探討數位時代文化素養的《全民書寫運動》——或著應該說,在Xoom平板上讀取哈特利這本書的譯稿doc文件檔——著實幫助我拾回了一點對當今傳播現象的文化理解能力,而不只是當個身陷其中的重度使用者。就像是在數位符碼海中長泳,總算有個喘口氣的機會。哈特利並不是坊間那些熱賣的未來趨勢書籍的作者,身為文化研究學者,哈特利在《全民書寫運動》裡,沒有提供迷惘的數位移民(Digital immigrants),或連是否該迷惘也不知道的數位原民(Digital natives)任何指導性的解答,而是返回文化研究的起源,去了解現在的庶民——或說鄉民——如何在與科技互動的過程中實踐反身性與創造力。我時常把「數位素養」掛在嘴邊,因為這是我推動的各項計劃之核心。在全球之聲中文版,我努力希望集結網民多元視角,關注另類議題,再藉由協同翻譯,讓人人能夠跨越語言藩籬與遠方網民同步參與公共事務;在PanSci泛科學新聞網,我邀請台灣科學人一起用社群網站跟部落格將科學變得有趣、讓公共議題的科學面向變得可親、變得可以討論;在D Academy數位文化學院,我試著跳過熱門的3C消費、創業行銷等「主流數位議題」,把焦點放在被台灣數位社群忽略的數位學習、數位公益、數位治理等。上述的幾個計劃都獲得不錯的迴響,但也都遇到成長的瓶頸。我不免著急,因而有時會將數位素養當成一種從上至下的能力灌輸,或是用來彌補數位落差的水泥漿,覺得其他人「怎麼連……都不懂呢?」或是氣悶著想「應該要用……才有效率啊!」,而這正是哈特利極力避免的。這對於我正在推動的幾個數位計劃來說,是個很即時的警訊。最後,這篇「推薦文」如果是我平常自己發表在部落格上的文章,那麼守門人就只會是我自己以及我腦中想像的讀者,所以我可能會更隨意斷句、隨意插入突然想到的概念,但因為這篇推薦文會放在書裡頭,所以我特別寫得有條理一點……(好吧,如果你還是覺得很跳躍,那就快點進入正文吧!)

目录编辑本段回目录

1.再探文化素養──真實有不同的體會方式
神祕博士?
區分與歧視
數位素養的用途?
多媒體識讀──印刷品、媒體、批判性、數位化
改變教育的目標:創新
教育老師
創意勞動
創意教育家?
學習作為一種發散性系統
持續學習的創業家
2.從意識工業到創意產業──消費者自創內容、社會網絡市場與知識成長
媒體工業研究:大翻盤?
產業(工業):真實還是象徵?
自工業邁向(社會網絡式)市場
「創意產業」的概念
創意產業:破壞試驗?
從供給到需求
社會網絡市場
創造性破壞
知識成長:媒體工業研究的未來?
3.電視如詩人──從「吟詠功能」到「競唱功能」
偉大詩人的誕生…
談談這一路走來!
電視如詩人:「從男爵的廳堂到農夫的陋舍」
記述與政體──「人民之聲」
「才智奧運」’
「雨後春筍」──蓬勃發展的全球詩樂競賽
數位素養──從自製媒體到自製網絡
4.YouTube的用途──數位識讀與知識成長
YIRN:領先YouTube的計劃
從印刷到數位識讀
電視「吟詠功能」的再進化
YouTube是一種符號環境
古人捎來的消息
「說故事的人將統治社會」──敘事科學
敘事推理
5.數位說故事──自製媒體的專業性與規模問題
數位自述故事
規模:小還是大?
宣傳:威爾斯出品?
專家學者:是強勢的惡霸還是連結的滑輪?
專業性:「天哪!它看起來就像會跟我說話!」
科學、新聞學、及想像範疇的數位自述故事?
6.全民書寫運動──新聞作為一種人權
文化研究與新聞學
新聞學的文化取徑
對所謂「人人」的質疑
新聞屬於特定族群
新聞是一種過渡形式
新聞學與文化
人人都是記者
全民書寫運動
全球化與編修的社會
7.時尚是一種消費者自創事業──新興風險文化、社會網絡市場與《Vogue》中國版發行
奢侈-或是財富?
學習機制:時尚媒體
時尚與現代性在中國
《Vogue》進軍中國:風險文化的呈現
中國擠身時尚界:全球《Vogue》同儕網絡
創業的消費者──風險中求生存
8.「明日將是開放的未來」──迎向「中國世紀」與文化科學
富足政治
西方智慧結晶
文化研究與社會變遷
創造性破壞
再現過量;對於過量的表述
從自製到共製
全民創意是一種推動性「社會技能」
享樂部門
走向無限可能的未來
(再次)走向文化科學

內容試閱编辑本段回目录

數位素養的用途?將時光快轉到當代全球環境。我們之前討論的議題,就如保羅.霍加特所觀察到的,至今仍然重要且懸而未決。然而,一九六○年代以降,快速成長的經濟環境以及科技「誘發作用」(affordance),使現在的多媒體使用擁有越來越多的可能性:無論是專業/一般大眾的使用、營利/非營利使用、或是社會網絡的型塑。這些已經被商業化的「數位素養」,究竟是展現了大眾自主抬頭的潛能,還是證明了企業以民粹主義成功支配了大眾呢?毫無疑問地,這兩種說法有可能同時存在,但認為知識份子可以冷眼旁觀數位文化的生產性,這種論調已不復存在了。以往那種如同局外人,壁壘分明地從外部去批評大眾文化的狀況,已經不可能再發生了(假設它曾經發生過)。原因是,大眾領域與那些正式的、知識份子的、批判的、科學的、新聞報導的、思考與學識等領域的界限,正逐漸消融。現代人可以透過網路瀏覽去選擇網路上的社會網絡或娛樂,而不是吸收科學新知或閱讀古騰堡計畫(Project Gutenburg)中的電子藏書,但是,這些選擇並沒有被系統結構化,於是,一般人越來越能從中享受娛樂,同時也能有目的性地增廣見聞。 那麼,現在我們面臨的挑戰,不是以知識份子那種為大家著想的名義,企圖控制或反對大眾文化;而是應該去捕捉「消費者生產力」(consumer productivity)本身的能量,並且促進「消費者個人創業」(consumer entrepreneurship)這樣一種兼顧市場導向與個人潛力發揮的複雜系統的發展。目前為止,關於一般民眾應該學習何種知識,才能達到一定程度的數位素養水準,仍然缺乏具有「批判性」的關注。這裡所指的數位素養,不只是指生產(producing),也同時是消費(consuming)數位內容的能力。因此,個人才能參與媒體中介的公共領域、實現天馬行空的欲望、為知識交流貢獻一己之力、或在商業及社群環境中發展個人事業,並創造出經濟與文化上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個人的貢獻將擴大消費者-使用者創意能力的規模,例如連結到學習服務、本地內容產製、國家創新系統等。本書便是關注以上不同發展塊面所遭遇到的挑戰。 本書的核心是重新評估人文研究,檢視當我們想理解消費者導向社會的狀態時,人文研究可以發揮什麼作用。這是一個兼具開放性、調查性、批判性、與科學性的任務(見第八章),同時也是一個探索創意事業與創意文化的機會。目前為止的人文研究,是從偏愛「文化」與藝術多過「大眾」媒體形式,以及認為「批評」勝於「生產力」的支配性精英政治演變而來。媒介效果論將閱聽人行為視為是受到企業影響的後果(Gauntlett 1998;2005),這樣一個縈繞不去的理論模式,使得前述受精英政治影響的論調,習慣去懷疑普羅大眾的生產與發展能力。同樣地,商業環境的創造性一樣受到質疑。那些在商業環境中成就心智或政治解放的可能性討論,更是遭到輕蔑的對待。這兩種「關鍵」的行動,將所謂的創造力與生產力侷限在藝術(arts)與智識(intellectuals)這兩個不同的領域中,這樣的批判方式在現在的文化環境中,需要被重新檢視。在現在的文化環境中,創新可以在公領域與私領域中透過努力實現(Rifkin 2000: 24-9, 82-95),形式上可能是消費者共創內容(consumer co-created content)或使用者主導的創新(user-led innovation),這說明並不是企業的實驗室才能夠有創新的產出。消費者正在影響、並瓦解著先前的媒體生產與發佈流通的方式,而且現在「消費者能透過經濟與法律上的新關係與主張來獲得權力,不僅僅是透過創造意義而已。」(Jenkins 2004:36)既然現在的每一位使用者都是發佈者,那麼消費就必須被視為是一種行動,而不只是行為。媒體消費(media consumption)也是一種素養(literacy):它是一種自主的傳播方式,其中,「書寫」的遍及能力與「閱讀」一樣廣泛;這是無論在廣播時代、一對多、被動接收的「大眾」傳播模式中,都不可能出現的狀態。這裡所討論的議題,內涵深遠而廣泛:包括針對新科技的影響、創新的來源/種類/結果、消費者或使用者導向的創新等議題的學術論辯,以及知識經濟體系中,資訊政策與產業發展等服務層面的討論。 在這樣一個仍具爭議的場域中,我們必須對能連結兩方說法的觀點進行了解,而後才能將掌握著權力的評論家與鼓勵參與的文化運動者結合在一起。例如企業端與社會端對創意的不同態度,就造就了「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ies)與「文化干擾」(culture jamming)兩種不同論述(Lovink 2003:204-16)。工業時代的特色是由所有權,以及對資金、設備、物資的掌控權,所帶來的權力集中;然而,在創意產業中,權力是展現在資訊的取得與發佈的掌控。於是才出現了以往沒有的爭議:例如智慧財產權、著作權、網路民主、開放原始碼運動、以及消費者權益等。當下的這個文化,已經從過去工業(大眾)廣播時代轉型過來,而娛樂也逐漸走向消費者導向的互動性與客製化,我們有必要分辨出幾個領域:哪些地方,國家或國際組織會被賦予制定規範及干預的正當性;哪些地方存在著可拓展各式溝通及事業的社會基礎;又或者是哪些地方,因為新科技而增進的語意符號能力,將促進多媒體溝通中多種庶民素養的新形式。(Jenkins 2003; 2006)。 為此而進行的努力,必定包含著更深入地了解知識長久以來如何演進的企圖(Lee 2003)。知識、文化、傳播與消費,是人類發展史中生生不息的領域,這些領域關注著人類的人際關係、價值觀、身分認同與欲望的演變,同時也關注它們與政治權力、企業及公共團體、市場調和、與科學發明等,不同力量之間複雜的交互作用。例如意義與金錢、經濟價值與文化價值、以及政治與個人的互動狀態。從日常經驗「微觀」地來看,「我們」都在瞬息萬變的每一天當中,同樣地感受並且塑造著這些力量、互動與改變。就是在這樣的細微之處萌生了時代的演變,但人們總是著眼在更大的格局,於是日常經驗在發生的當下很少被察覺。從「鉅觀」的角度來檢視那些更大的格局,就能發現系統與網絡彼此之間不僅互相連結,也會隨著時間改變。以這樣「鉅觀」的規模來看,就會發現知識、文化、傳播、與認同,在不同層面上都享有某些共同的重要特徵,而這些特徵加總起來,就成了一個時代的「語意系譜軸」(paradigm,採符號學中系譜軸之意,而非孔恩[Kuhn]所指的科學革命典範)。毫無疑問地,當前這個由「現代」(modern)轉向「全球」(global)語意系譜的時代,確實正面臨著巨大的轉變(見下表)。理查.霍加特顯然是身在「現代」語意系譜中(第二欄),但他所想要分析的現象,大部分都是在「全球」典範中才出現的新時代發展(第三欄)。結果,就像大部分現代主義的評論家一般,他以當時主流的價值觀去評論那些新興的語意系譜現象,而不出所料,這樣的「視差性謬誤」(parallax error)不但造成分析者本身的不安,也使得分析結果存在著偏差。本書對人文研究進行的重新探究,就是想從現在身處的「全球」語意系譜中出發,並且對它的不同面向進行探索。  

开卷八分钟:《全民书写运动》 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60.199.250.232/ProdDetails.aspx?prodid=B000186867
http://www.amazon.com/Digital-Literacy-Creative-Economy-Innovation/dp/1412814294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全民书写运动》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The Uses of Digital Literacy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