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2424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2-06-21
土土
土土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纳德拉带领微软中兴
纳德拉带领微软中兴
12张图看微软40年
12张图看微软40年
微软40周年
微软40周年
盖茨全家度假
盖茨全家度假
微软财报解读
微软财报解读
塞亚·纳德拉
塞亚·纳德拉
微软市场份额
微软市场份额
鲍尔默退休
鲍尔默退休
鲍尔默九大失误
鲍尔默九大失误
后鲍尔默时代
后鲍尔默时代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微软平板电脑历史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微软平板电脑历史编辑本段回目录

据国外媒体报道,几十年来,平板电脑就像技术行业中的海市蜃楼:美好的创意,眼看就要实现,当一些满怀希望的公司真的靠近时,它却令人失望地消失了。微软就多次经历了这种希望和失望交替的过程。

1991年:基于笔的电脑

这家软件巨头周一推出的Surface并非它设计的首款平板电脑。事实上,自从PC电脑出现以来,该公司的工程师就一直在努力重塑PC电脑。首款PC电脑拥有的键盘,是从打字机上挪用过来的。但是不久,人们就开始好奇他们更为习惯的书写工具笔是不是更适合PC电脑。

在 20世纪80年代末,好几家公司开始研制基于笔的电脑,微软也在其中。到1991年,它推出了“针对笔电脑的Windows”软件,作为Windows 3.1操作系统的插件,可以接受来自活动“笔”(实际上是手写笔)的输入信息。几款搭载微软操作系统的设备可以被视为今日平板电脑的鼻祖:它们是方形的、可携带的平板,其中一侧拥有一个显示屏。但是,它们的设计并不是为了对手指触摸功能做出回应:这款流行一时的设备实际上是在模仿记事本和笔。

基于笔的电脑热很快就消失了。虽然PenWindows平板电脑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但是主流电脑仍然是基于键盘的设备。

2002年:Windows XP Tablet PC

在2002年,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称,这些早期的平板电脑开发活动“想起来就令人痛苦”。他说,有一款设备能够“实现我和其他人多年的梦想”。这款设备就是Windows XP Tablet PC Edition。这一次,像惠普三星电子、东芝和宏碁这样的硬件制造商都很感兴趣,开始与微软合作生产平板电脑。

早期的平板电脑外观看起来很像今日的平板电脑,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它们还是PC电脑。相对于iPad来说,它们的价格非常昂贵,约为1500美元,而且笨重,电池续航时间不长。为了能用笔在屏幕上输入,购买者承担的价格有点偏高。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基于笔的电脑适应性很差。Windows仍然是一款彻头彻尾的基于鼠标加键盘的操作系统,很多功能难以与笔兼容。第三方应用程序完全无法使用笔。作为备用,很多平板电脑拥有键盘,看起来就像笔记本电脑。

这种平板电脑仅在少数企业环境下适用。例如,在一些企业,有时候需要站立着操作PC电脑,在这样的环境下,这种平板电脑就很受欢迎。但是,它们仍然是一种小众产品,生产这种平板电脑的制造商数量开始稳步减少。

在合作推平板电脑时,微软鼓励向富士通和优派这样的合作伙伴研制Smart Display(智能显示屏)。这些较大的平板电脑主要是为家庭使用而设计的,每款设备均能通过Wi-Fi与PC电脑连接,相当于一种可短程便携的昂贵显示器。相对于发展成熟的平板电脑来说,这些早期的平板电脑本应该价格更便宜一些的。但是,在2003年,这些平板电脑上架销售的价格为1000美元或以上。虽然Smart Display得到了应用,但是这种平板电脑却未能得到推广。由于销量极少,微软于这一年取消了这个项目。

2006年:Origami项目

在2006年,微软再次尝试平板电脑,与其合作伙伴推出了“Origami项目”。微软的想法是打造真正的小型PC电脑,让其屏幕不仅对笔,而且对手指反应敏感。这一次,响应的公司并不多。三星就是其中一家,它对于第一代Origami“Q1”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但是,微软从未从其平板电脑经验中吸取教训。Windows仍然难以与键盘之外的任何东西兼容。而且,这种“超级移动PC电脑”仍然很昂贵,而且电池续航能力也极短。Q1重量达1.7磅,仅比第一代iPad重一点。

2008年:“小册子电脑”

在2008年,有报道称微软还正在研发另一款平板电脑,或“小册子电脑”。这款产品代号为Courier,两个屏幕由一个铰链连接着,可用笔和手指进行输入。在2010年,微软取消了这个项目,声称它只是该公司旨在“提高办公效率和创造性”而测试的诸多项目之一。

在 2008年,真正面世的一款基于触摸的电脑是微软Surface。与其说它是一款平板电脑,还不如说是一款桌上电脑:这种电脑有一个大匣子放在地面,一个较大的水平放置的屏幕位于上方。它的设计不是为了家庭使用,而是用做零售店的显示屏以及其他类似的应用。这一次,微软并没有依靠硬件合作伙伴来生产这款设备,而是自己生产,自己销售。当然,它仍然只是一款小众产品。

从广义来说,微软在平板电脑领域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它的Pocket PC操作系统,与Windows完全不同,从2000年就开始出现于各种手机大小的手持设备——“个人数字助理(PDA)”上。这些设备的功能比当时的市场领导者——Palm公司的PDA更强大。但是,PDA仅是一个很小的市场,于是Pocket PC又转向了智能手机市场,并重新命名为Windows Mobile。但是,不久它就遭到了黑莓智能手机和后来的iPhone的激烈竞争。

2010年:苹果真正破解平板电脑密码

在 2010年,最终破解平板电脑密码的公司是苹果,而不是微软。苹果将平板电脑定义为放大版的手机,而不是缩小版的PC电脑,并最终让iPad大获成功。相反,微软的Tablet PC和Origami的定位始终是缩小版PC电脑。手机的芯片更便宜,而且电池续航时间更长,这就使得苹果iPad的重量较轻、价格较低、电池寿命更长。此外,苹果这款平板电脑使用的iPhon手机操作系统,是从零开始设计的,支持触摸输入。

微软的战略现在看起来很相似。就针对平板电脑的Windows而言,它借鉴了智能手机系统Windows Phone的设计特点。最重要的是,这款操作系统运行于手机芯片,而不是PC电脑芯片上。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Windows一直是运行在PC电脑上的。微软最终能否将其平板电脑梦想变为现实,或者这一切仍将只是一个海市蜃楼?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微软平板电脑折腾史:多次失败终成苹果跟随者编辑本段回目录

月19日消息,国外媒体对微软公司在平板电脑领域的发展史进行了完整回顾,微软把PC小型化的多次努力失败后,最终选择了类似苹果iPad“放大手机”的发展路线。以下为文章全文:

  平板电脑曾经一直是技术界的幻影:这是一个伟大的构想,看起来就像是在不远处的地平线上,但却让无数满怀期望追随着它的公司铩羽而归。微软就曾多次体会过这种希望与失望的轮回。

  微软今天发布的Surface平板电脑并不是它的第一个类似设备。事实上,自PC时代开始以来,微软的工程师们一直都在努力试图改造个人计算领域。

  最初的电脑都配备有键盘,这是从打字机借鉴而来的设备。但人们很快就想知道,笔,作为非常舒适的书写工具,是不是可以成为个人计算更为合适的基础呢?

  在1980年代晚期,多家公司开始研发以笔为核心的计算设备,微软也加入了这一大潮。1991年,微软发布了“笔计算Windows”,这是Windows 3.1的一个插件,使之能够接受“笔”输入的信息。多种设备采用了微软的软件,可以被认为当前平板电脑的先驱:它们都是方方正正的大板砖,一侧是屏幕。它们并不能感应手指的触摸,笔记本和笔才是它们的设计范本。

  “笔计算”的热潮很快就过去了。尽管PenWindows系统的平板电脑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主流的计算机仍然坚持使用键盘。

  2002年,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说,早期平板电脑的历史“想来几乎令人痛苦”,但却并不值得担忧。他有一个更好的产品,用他的话来说,这将实现“我和很多人多年以来的梦想”。这就是Windows XP平板电脑版本。这一次,惠普、三星、东芝和宏碁等硬件厂商加入了战局,开始生产平板电脑。

  就像早先的产品一样,这些平板电脑看起来和今天的产品类似,但是它们的内在却还是实实在在的PC。和iPad相比,它们价格很高——大约为1000美元——很重,而且电池续航难以令人满意。为了用笔在屏幕上书写,消费者花了不少钱。

  这些产品还存在一个问题,它们对笔的整合非常肤浅。Windows仍然是一个完全为键盘和鼠标设计的操作系统,很多功能难以用笔实现。第三方应用更是完全没有为笔优化。作为后备,这些平板电脑大多数依然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式的键盘。

  这些平板电脑在一些商务场合得到了应用,被当作可以站着用的PC,这至少在当时的短期内是收到欢迎的。但它们仍然是小众产品,当年的这些厂商也都已经大大萎缩。

  与此同时,微软还与富士通和优派等厂商一起打造了“智能显示屏”(Smart Display)。它们可以被视为家用的大型平板,通过Wifi和PC相连,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移动范围有限的昂贵显示器。它们本应是全功能平板电脑的廉价替代品,但它们在当时(2003年)的售价却超过了1000美元。此外,它们在使用过程中,相连的PC便无法使用。这种产品销量极低,微软在同一年取消了这一产品线。

  微软在2006年再次向这一领域发起了挑战,和合作伙伴一起发起了“折纸计划”(Project Origami)。微软希望打造小型PC,这种电脑的屏幕不但可以用笔点,也可以感应手触。这一次,跟进的企业更少了。三星是其中之一,对其Q1电脑寄予厚望。

  但微软并未从过去的经验里学到多少。在不用键盘的情况下,Windows系统很难用。这种“超便携PC”依然很贵,电池续航依然很差——Q1在上网应用下能坚持两个小时。不过他们这一次在“轻”方面是做对了——Q1仅重1.7磅,只比第一代iPad略重一点。

  2008年,有媒体报道称,微软即将推出又一款平板电脑,或者用当时报道的话来说叫“书签电脑”。这款设备名为“Courier”,它配备有两块屏幕,中间用铰链连在一起。笔和手指都可以在这款设备上使用。微软在2010年取消了这个计划,微软当时表示,这只是微软为了“提升生产力和创造力”而测试的多款设备之一。

  2008年,微软还有一款真正的触摸屏电脑浮出了水面——微软Surface。与其说它是平板,不如说是桌子:它是立在地板上的一个大箱子,顶上是一个大型的水平触摸屏。它并非是为了家用而设计的,它针对的是商场展示及类似应用。在当时看来很不寻常的是,微软并没有和其他厂商合作生产这款设备。作为小众产品而生的Surface最终也没能改变小众产品的命运。

  如果我们扩大“平板电脑”定义的话,微软在这一领域还是有成功先例可循的。微软2000年左右推出的用于PDA的Pocket PC移动操作系统相比当时市场王者Palm而言功能更强,它支持彩色屏幕,笔迹识别能力出色。当年的康柏凭借搭载Pocket PC操作系统的iPAQ系列产品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但是,PDA是一个很小的市场,当Pocket PC转向智能手机市场并更名为Windows Mobile之后,黑莓和iPhone等竞争对手很快就出现了。

  最终于2010年打破平板市场魔咒的是苹果公司,而不是微软。苹果通过放大手机,而不是缩小电脑的途径取得了iPad的成功。微软在平板电脑和“折纸计划”中一直在做的都是缩小电脑。智能手机芯片价格较低,电池续航力也更强,这意味着iPad能够同时做到轻、便宜和长续航。此外,iPad使用的操作系统从一开始就是为触摸输入而生的。

  微软如今的策略与苹果颇为相似。平板电脑版本的Windows从Windows Phone上借用了很多功能和理念。最为重要的是,RT版本的Windows将运行在与手机芯片类似的ARM芯片上——而不是1980年代以来Windows系统一直依赖的PC芯片。微软能否实现它的平板电脑之梦,平板电脑对微软而言是否仍然只是欢迎,这还有待时间的证明。

文/搜狐IT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微软平板电脑历史 微软平板电脑折腾史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微软平板电脑折腾史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