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6290 次
  • 编辑次数: 6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4-02-17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黑客书单
黑客书单
黑客伦理
黑客伦理
麻省理工20号楼
麻省理工20号楼
MIT黑客文化
MIT黑客文化
21世纪偶像斯诺登
21世纪偶像斯诺登
全球黑客人才摇篮
全球黑客人才摇篮
海盗湾纪录片
海盗湾纪录片
黑客电影大盘点
黑客电影大盘点
《第五阶层》
《第五阶层》
黑客马拉松
黑客马拉松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麻省理工20号楼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20号楼在二战时急匆匆地建好,用于临时提供给现在成为历史的放射性实验室场所。55年的历程中,相比许多有名望的大楼,它“临时”的性质使得研究小组得以拥有更多空间,更创造性地使用这片空间。Jerome Y. Lettvin教授曾打趣说,“你可以将它认为是此学院的子宫。它有点乱,但是十分多产” 20号楼一直被当作是“临时的”,所以半个多世纪的存在也从未有正式名称。1996-98年,大楼拆除,为斯塔塔中心让路。完工时,以前大楼内的人搬进了斯塔塔中心,而其他的“20号大楼难民”则搬进了N51/N52大楼或校园其他地方。
目录

[显示全部]

  夹板的宫殿编辑本段回目录

   无论是辐射实验室,还是电子学研究实验室,无论是人工智能实验室,还是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它们最初的栖身之地都是MIT校园中最简陋的楼群“20号大楼”(Building 20)。该大楼是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临时建筑,因为是临时的,无论是设计,还是材料,都是“凑合”的,所以称为“夹板宫殿”(Plywood Palace)。然而这个楼群的容量却非常大,该楼有A、B、C、D、E五个翼。在这座楼里,如果你从一个房间要穿一根导线到另一个房间,不用任何人批准,只要在石棉墙上用电钻戳个孔就行。当初盖楼是用于建立辐射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人员最多时曾有3800人,对美国空军的作战有很大贡献。
   从1943年建成20号大楼,到1998年拆除,没有想到它会使用55年这么久。据统计,55年里有100多个单位、办公室、研究课题使用过这里的房间。在这55年中,正如蛋糕上写的:MIT’s Building 20 is Magical Incubator,即20号大楼是不可思议的孵化器。1998年3月27日MIT召开了“20号大楼纪念会”,有250多位在这个大楼里工作过的专家、教授出席了纪念会,10多位代表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主任、纪念会主席彭费尔德(Paul L.Penfield)教授说:“如果它是一幢普通建筑,完全没有必要像这样举行聚会向它告别。但是我们知道它太不一般了。它有传奇般的、不可思议的力量,为我们每个人带来最美好的东西。”教务长Joel Moses说:“这个大楼使各种学科的人们共处。”林肯实验室主任Walter E. Morrow说:“这个大楼促使人们相互沟通,各个房间的门总是敞开着。当你在走廊里漫步时,就会看到房间里进行的工作,你能学到许多令人惊奇的事,并把它用于自己的工作。”有三位在大楼工作了50年的老教授回忆了难忘的工作,例如原子钟、液氦下磁共振在医学中的应用、超新星和黑洞产生的重力波的检测等。
   纪念会的晚宴由司塔塔夫妇做东,Maria Stata和Ray Stata是1957届MIT校友,他们馈赠母校2500万美元,兴建取代Building 20的新楼群。
   1998年夏开始拆除,20号大楼夷为平地。

MIT 20号楼编辑本段回目录

 20号楼可不是寻常所在。“二战”期间为MIT赢得全球声誉的辐射实验室(Radiation Laboratory),便设在这栋为满足美国政府军事需要紧急建造的简陋临时建筑中。从1940年10月到1945年底,在阿尔弗雷德·李·鲁米斯(Alfred Lee Loomis)的率领下,辐射实验室承担了美国“二战”期间使用的几乎全部微波雷达的研发和制造工作,并研发出了第一个全球无线电导航系统LORAN。正是因为在这一领域的突出技术优势,美国海军才得以成功肃清德国潜艇在美国海岸附近的活动,并于1944年成功实现扭转战局的诺曼底登陆。到1945年9月时,美国政府拨给MIT用于微波雷达研制的经费高达每个月近500万美元,相当于MIT“二战”前整个学校全年的经费。最高峰时,受雇于辐射实验室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达3897人,而这上千人的活动中心,便是20号楼。

Building 20 andBuilding 22
Building 20, as it looked circa 1946. Building 22 is visible in the upper right corner of the image. Photograph courtesy of the MIT Museum.

  20号楼并不好看。弗雷德·哈珀古德(Fred Hapgood)在他关于MIT的《无尽长廊》(Up the Infinite Corridor: MIT and the Technical Imagination)一书中写道:“这楼太丑了,简直叫人叹服。它比校园里所有其他的难看建筑物还要丑上10倍。”但是,对于在其中工作的科学家来说,这栋虽不好看但却相当合用的大楼却远远没那么糟糕。MIT电子研究实验室的副主任、后来负责林肯实验室的阿尔伯特·希尔(Albert Hill)就说过:“搬进20号楼后,我们实验室的可用空间一下子大了两倍。”主要原因是20号楼是临时建筑,因此可以随心所欲地根据实验需要调整内部空间。而在电子工程和生物工程教授杰罗姆·莱特文(Jerome Lettvin)的眼中,20号楼就像“麻省理工学院的子宫”,虽然看上去乱七八糟,但其中却神迹屡现。

  如果从时间点上看,辐射实验室和20号楼的黄金时代,的确也是麻省理工学院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段发展时期。在辐射实验室之前,虽然MIT已经是一所全美一流的工程学校,但它还不是一所伟大的研究型大学。它的主要教育目标,依然遵循着罗杰斯时代定下的方针,也即更加强调“手”的训练,旨在为当时新英格兰地区蓬勃发展的纺织业、金属加工业和机械业提供更符合需求的工程技术人员。根据曾经在辐射实验室工作过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的回忆,直到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系和物理系等基础科学系仍几乎是完全为了迎合工程学学生的兴趣而设立的。“所有这些系都被看做‘服务系’,是工程师们开车进来,把他们的油箱加满初级数学、物理学和化学课程的加油站。”在“二战”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MIT工程学与基础科学的师资比一直保持在85%比15%左右。

MIT's Building 20: The Magical Incubator (1998)


MIT’s Building 20, built in 1943, was called the “Magical Incubator” because over the course of its long history it housed a range of laboratories involved in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ground-breaking developmen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acoustics to radar. This short piece was produced to share at the March 1998 commemoration that gathered former tenants of the building before its demolition in 1998 to make way for the Ray and Maria Stata Center. An exhibit showcasing its history can be enjoyed within the Stata Center (Bld. 32).

技术模型铁路俱乐部编辑本段回目录

这部经典力作的25周年版从20世纪50年代早期跨越到80年代后期,追述了计算机革命中初期黑客的丰功伟绩。本书更新了一些著名黑客的最新资料,包括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理查德·斯托曼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并讲述了从早期计算机研究实验室到最初的家用计算机期间一些妙趣横生的故事。在Levy的笔下,他们都是聪明而勤奋的人,他们极富想象力,他们另辟蹊径,发现了计算机工程问题的巧妙解决方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那就是至今仍然长盛不衰的“黑客道德”。第1章技术模型铁路俱乐部(部分)黑客:计算机革命的英雄(二十五周年新版)_副本

当年彼得.萨姆森为什么会深更半夜在MIT26号楼里四处转悠,可能连他自己都很难解释清楚,有些事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彼得.萨姆森正准备于1958—1959年冬季进入MIT读大学一年级,如果你像他即将认识并成为好友的那些人一样,你就会知道这根本无需解释。例如,在迷宫般的实验室和库房周围“侦察”,在机房中寻找电话交换机的秘密,在地下蒸汽管道中追踪电线或继电器的路线,这些行为都实属寻常,根本无需理由。如果遇到一扇关着的门,门后面传来巨大而又令你非常好奇的噪声,那么无需邀请,推开它就是了。接下来,如果没有人阻止你接近那台发出噪声的机器,你就会摸摸它,打开不断颤动的开关,看看反应,最后拧开螺丝,拆下一块板子,碰碰二极管,再拧拧几个接头。彼得.萨姆森和他的伙伴就是在这种与外界进行特殊互动的环境中长大的,那时,只有搞清楚东西是如何工作的,才能理解它的意义。如果不动手,怎么能学到东西呢?

彼得.萨姆森和他的朋友们正是在26号楼的地下室里发现了EAM机房。26号楼是一栋由玻璃和钢筋建造的长长的大楼,它是MIT一栋新盖的大楼,与麻省大道对面庄严的柱式结构建筑形成了鲜明对比。EAM机房——会计电算化机房(ElectronicAccountingMachinery)就位于这栋缺乏个性的大楼的地下室里。这个房间里隐藏着像计算机一样运行的机器。

早在1959年,见过计算机的人并不多,更别提亲手摸摸了。萨姆森,这个瘦瘦高高、长着一头红色卷发的小伙子,就这样在造访MIT时看到了计算机——看吧,他拖长了声音念着,仿佛正在领会(屏幕上闪过的)字里行间的意思。他的家就在马萨诸塞州的路威,距离校园只有30英里。这次造访使他成为了一名“剑桥少年”——该地区无数狂热追求科学的高中生之一,他们就像受到地球引力一样,被吸引到这个坐落在剑桥市的校园。他甚至装配了一台自己的计算机,用的材料是别人丢弃的弹球机的零部件,因为这是他能够找到的最好的逻辑单元。

“逻辑单元”这个词似乎包含了吸引一位碾磨机修理工的儿子——彼得.萨姆森对电子学感兴趣的东西。一切都源于兴趣。当你带着探索一切的好奇心成长起来时,发现像电路逻辑这种精致的、所有连接都必须构成完整回路的东西的喜悦会让你无比激动。彼得.萨姆森很早就特别欣赏这些事物的数学简捷性,他还能够回忆起在波士顿公共电视频道(WGBH)看到的一个电视节目,这是一个入门介绍,讲的是用计算机语言对计算机进行编程。这个节目激发了萨姆森的无限想象力,在他看来,计算机无疑就像一盏阿拉丁神灯——你擦擦它,它就会执行你的命令。因此,他努力尝试学习这个领域的知识,制造他自己的机器,参加科学项目竞赛,并来到他像这类人所向往的地方:MIT。像他这样的人是高中生当中最聪明的人,他们戴着像猫头鹰般的眼镜,他们没有发达的胸肌,他们是数学老师眼中耀眼的明星,却无法通过体育考试,他们不想在舞会上出风头,而是梦想着能够进入通用电气科学竞赛的决赛。他的理想是进入MIT,在这里他可以在午夜2点徜徉于走廊里,寻找着感兴趣的东西,在这里他将真正发现一些深深吸引他的东西,这些发现将把他带入一种全新的创造过程和生活方式,并把他推向一个只有那些名声不怎么好的少数派科幻作家才能够想象出来的世界的最前沿。他将发现一台他能够亲自摆弄的计算机。

萨姆森偶然发现的这个EAM机房里装满了庞大的键控穿孔机,一个个都像文件柜那么大。没有人看管它们,这个机房只有白天才有工作人员,而且只有一小部分经过严格筛选获得了正式许可的人才有权利把长长的马尼拉卡片交给操作员,然后操作员根据这些人想要输入到卡片上的数据来使用机器打孔。卡片上的孔代表了计算机指令,用来告诉计算机把一块数据放到某个地方,或者在某块数据上执行一个函数,或者把一块数据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一摞这样的卡片就是一个计算机程序,一个程序就是一系列的指令,最后产生某种预期的结果,就像菜谱上的指示一样,当你准确地按照菜谱来操作,就可以做出一块蛋糕。这些卡片将被交给楼上的另一位操作员,他把卡片输入到“阅读器”中,阅读器记录卡片上孔的位置,然后把信息发送给26号楼一层的IBM704计算机——那个庞然大物。

IBM704价值数百万美元,它占据了整整一间屋子,始终由一小队专业的机器操作员看管,而且需要专用的空调,以免机器内部炽热的电子管由于温度过高而把数据烧坏。当空调停机时(这经常发生),会发出巨大的声响,这时三位工程师就会立刻从旁边的办公室中跳出来,飞快地打开机箱,这样它内部零件才不会融化。负责打孔、把卡片输入到阅读器中以及在机器上按动按钮和开关的这些人通常被称为牧师(Priesthood),而有资格向这些最神圣的牧师提交数据的人则是正式的信徒(acolyte)。这几乎是一种仪式般的交换。

信徒:哦,机器,你能接受我提供的信息以便运行我的程序,并为我做一次计算吗?

牧师(代表机器):好,我们试一试,但我不做任何保证。

通常,即使是这些享有特权的信徒也不允许直接接触机器,而且他们可能看不到机器“吞食”他们的成批卡片(这个过程有时是几小时有时甚至是几天)的结果。

萨姆森知道这些事,当然,这令他失望极了,他想要摸摸那台机器,因为这是他生命的全部意义。

萨姆森所不知道的(也是他发现后感到很高兴的)是EAM机房里也有一台特殊的打孔机器,它叫做407,不仅能打孔,还能读取卡片、对卡片分类并把它们打印成清单。看起来这些机器似乎没有人看守,但它们也可以算是某种计算机。当然,它们使用起来并不轻松,要在一块叫做“插线板”的板子上绕线,这块板子全是由两英寸的塑料方块做成的,板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孔。如果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几百根线从这些孔中穿过,会得到一个像老鼠窝一样的东西,不过可以把它插入到这台电子机器中,从而改变机器的属性。它可以做你想要做的事。

于是,在没有得到任何人许可的情况下,彼得.萨姆森就和同样来自MIT且都对铁路模型特别感兴趣的几位好友开始做这些事了。虽然这是他们走向充满科幻色彩的未来的第一步,并且这一步是那么偶然,没有人能够预想得到,但这也是非主流的亚文化自我引领并发展为一股强大的地下力量,从而最终形成一种真正文化的必由之路。虽然它来得有点唐突,并且未得到正式认可,但这种文化却是计算机王国的灵魂。我们从技术模型铁路俱乐部(TechModelRailroadClub,TMRC)第一代计算机黑客的“胡作非为”中就能够看到这种精神。

彼得.萨姆森在1958年秋天进入MIT的第一个星期就加入了TMRC。这所大学的大一新生们参加的第一个活动是个传统的欢迎会,每个曾经在MIT学习的人都参加过与此一模一样的欢迎会。“看看你左边的人,再看看你右边的人,你们三人当中会有一个人不能从本校毕业。”这段讲话的目的是为这群新生制造一种危机感。在这些新生进入大学之前的学习生涯中,几乎从来没有感到任何学习上的压力,因为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人。但现在不同了,在每位新生左边或右边站着的人都和他一样聪明,也许比他更聪明。

但对某些学生来说,这根本不算是挑战。这些年轻人以一种难以言表的友好眼光来看待他的同学:或许他们可以相互帮助,共同探索事物的本质,进而掌握它们。已经有很多难题等着他们去解决,为什么还要在乎那些愚蠢的、喜欢阿谀奉承的老师呢?为什么还要为分数担心呢?对彼得.萨姆森这样的学生来说,探求问题比学位重要得多。

欢迎会之后不久就是新生集会。所有校园组织(包括特殊兴趣小组、互助会等)在一个大体育馆里摆好展位以招募新成员。吸引了彼得.萨姆森的小组就是TMRC。其成员是一些热情的、剃着平头的高年级学生,他们说话像连珠炮一样,夸耀说他们在20号楼有一个永久使用的俱乐部活动室,里面陈列着HO比例尺的火车模型。彼得.萨姆森对火车一直很着迷,特别是地铁。于是他打算去20号楼看看,这是一栋二战期间修建的临时性建筑,楼的外墙镶了木瓦。这栋楼的走廊很阴暗,虽然俱乐部的活动室设在二楼,但光线微弱,感觉就像在地下室一样。

屋内是一个巨大的火车规划模型。它几乎占满了整个房间,如果你站在一个称为“thenotch”的小块控制区域,你会看到一座小城镇,一个小工业区,一条微型的正在运转的电车线路,一座纸塑的山,当然,还有好多火车和铁轨。为了模拟原物,火车模型制作得非常精细,它们在弯弯曲曲的铁轨上轧轧地行驶着,像画中那样完美。

彼得.萨姆森又看了看支撑整个模型的齐胸高的板子下面,这令他大吃一惊。这个模型下面是一个更庞大的像矩阵一样的、由电线、继电器和纵横开关组成的网络。彼得.萨姆森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复杂的东西。开关排列整齐有序,古铜色的继电器也一排排整齐地排列着,一长捆红、蓝、黄相间的线缠绕在一起,呈现出彩虹般的颜色,就像爱因斯坦的爆炸式发型一样。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复杂系统,彼得.萨姆森发誓要弄明白它是怎么工作的。

TMRC的成员在为模型工作40个小时之后,就会得到一把该活动室的门钥匙。新生集会是在星期五举行的,到了星期一,彼得.萨姆森就有了一把自己的钥匙。

TMRC内分为两个小组。一些成员喜欢花时间来制作有历史和纪念价值的火车模型,并给它们刷油漆,或者为模型制作真实的景物。这个小组的成员就像是一伙雕刻家和油漆工,他们订阅了铁路杂志,还为俱乐部预订一些老掉牙的火车线路旅行。另一个小组可以称为俱乐部的“信号和动力”(SignalsandPower,S&P)小组委员会,他们更关心模型下面的事情。这就是“系统”,它的工作状态就像鲁宾.戈德堡和沃纳.冯.布劳恩之间的协作一样,而且不断在改进、更新和完善,有时它还会停止工作,用俱乐部的术语说就是“被搞砸了”。S&P专注于研究系统的工作原理,研究它不断增加的复杂性,一个部分的修改将对其他部分有何影响,以及如何调整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以便让它们优化使用。

系统的很多部件都是电话公司通过“西部电子大学捐赠计划”捐赠的。俱乐部的指导教师同时负责校园的电话系统,他注意到复杂的电话设备可以供技术模型铁路俱乐部的学生们研究。以这套设备为起点,学生们设计了一种工作模式,允许几个人同时控制火车,即使火车在同一条铁轨的不同位置上。利用电话的拨号盘,TMRC的“工程师”们可以指定他们想要控制哪个路段,并从那里运行火车。这是通过电话公司的几种类型的中继器实现的,包括纵横中继器和步进式开关,这样,通过听“轧-轧-轧”的声音就可以听出动力从一块传递到另一块。

是S&P小组设计了这个绝妙的控制模式,也正是隐藏在S&P小组内心深处的永无休止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在校园中寻找着动手摸摸计算机的机会。他们是“动手主义”的忠实支持者。S&P的负责人是一位名叫鲍勃.桑德斯的高年级师兄,他长着一张圆胖、红润的脸,笑声极具感染力,是一个电子学方面的天才。当他还是芝加哥的一名孩子的时候,就在中学的一个项目中制作了一台高频变压器,这是一个6英尺高的特斯拉线圈,这种线圈是19世纪由一位工程师发明的,能够发出强烈的电波。桑德斯说他的线圈能够使好几个街区的电视收不到信号。另一个被吸引加入S&P小组的是阿伦.考托克,他来自新译西州,五短身材,下巴很小,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与萨姆森在同一个班。考托克的家人至今还能够回想起他在3岁的时候,用一把螺丝刀研究墙上的插座,结果把它拆了下来,导致火花四溅。他在6岁的时候,就能够安装电灯和为灯接线了。上高中时,他有一次参观了附近的哈登菲尔德的Mobil研究实验室,第一次看到了计算机,那次愉快的经历使他决定进入MIT。在大学一年级,他就赢得了TMRC最有能力的S&P人员的殊荣。

S&P小组的人会在周六的时候去萨莫维尔的埃里哈弗伦旧货市场淘一些零部件,他们还会连续几小时坐在小小的转椅里(他们把自己的转椅叫做“睡觉的地方”),研究交换机系统中的关键位置,他们会通宵达旦地工作,在没有任何授权的情况下把TMRC的电话连接到东校区。技术就是他们的一方乐土。

小组的核心成员会连续几小时待在俱乐部里,不断改进他们的系统,讨论下一步能做什么。他们还发明了自己的一套外人不怎么懂的行话,他们总是穿着短袖的格子衬衫,兜里插着铅笔,下身则穿着斜纹棉布裤子,而且总是随身带着一瓶可口可乐。(TMRC花了165美元买了一台自己的可乐售卖机,并以5美分一瓶的价格出售,3个月就收回了成本。为了促销,桑德斯为购买可乐的顾客制造了一台自动换瓶机,并且一直用了十多年。)他们自己发明的术语是这样的:当设备中有一个零件不能工作了,他们就说它“losing”;当一个零件坏掉了,他们就说它“munged”(masheduntilnogood);房间角落里的两张桌子也不叫办公台,而叫做“orifice”;坚持上课的人叫做“tool”;垃圾叫做“cruft”;如果一个正在进行的项目或正在构建的产品不仅仅是为了实现某个建设性目标,而且只要是参与进来就会有莫大的乐趣,那么这个项目就叫做一个“hack”。

本文节选自《黑客:计算机革命的英雄》 (二十五周年新版),作者StevenLevy,译者赵俐、刁海鹏、田俊静,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发行。

相关链接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en.wikipedia.org/wiki/Building_20
http://techtv.mit.edu/videos/10425-mits-building-20-the-magical-incubator-1998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标签: 麻省理工20号楼 Building 20 MIT 20号楼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MIT 20号大楼,MIT 20号楼,Building 20,MIT Building 20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