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47276 次
  • 编辑次数: 4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4-06-09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无处藏身》
《无处藏身》
《斯诺登档案》
《斯诺登档案》
《赤裸的未来》
《赤裸的未来》
《塔林手册》
《塔林手册》
《愤慨与希望的网络》
《愤慨与希望的网络》
《对抗与掩蔽》
《对抗与掩蔽》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无处藏身》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尽管棱镜门事件已经过去将近一年,但其所带来的关于国家安全与个人隐私边界的思考不应被遗忘。本书即是《卫报》调查记者格伦·格林沃尔德对棱镜门丑闻全面而独特的阐释。格林沃尔德曾和斯诺登有过直接接触,他从斯诺登手中获得了更多资料,因此对该事件有了更为翔实的了解。书中作者探究了私人企业和国家安全局的合作模式,并阐释了这项政府监督计划对国内以及国外所带来的影响。

目录

[显示全部]

基本信息编辑本段回目录

  《无处可藏》(No Place to Hide)

  作者:格伦·格林沃尔德(Glenn Greenwald)

  版本:Metropolitan Books 2014年3月

No Place to Hide: Edward Snowden, the NSA, and the U.S. Surveillance State Hardcover 
by Glenn Greenwald   (Author) 
  • Hardcover: 272 pages
  • Publisher: Metropolitan Books (May 13, 2014)
  • Language: English
  • ISBN-10: 162779073X
  • ISBN-13: 978-1627790734
  • Product Dimensions: 9.5 x 6.4 x 1 inches 

内容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本书即是《卫报》调查记者格伦·格林沃尔德对棱镜门丑闻全面而独特的阐释。格林沃尔德曾和斯诺登有过直接接触,他从斯诺登手中获得了更多资料,因此对该事件有了更为翔实的了解。书中作者探究了私人企业和国家安全局的合作模式,并阐释了这项政府监督计划对国内以及国外所带来的影响。

作者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格林沃德是谁?如果还没听过他的名字,那您可就“OUT ”了。您一定没少瞧过斯诺登和他踢爆的“棱镜门”的热闹吧,如果说斯诺登是对抗强权政府踢爆惊天秘密的告密英雄,那么,格林沃德就是把斯诺登推上时代英雄榜的最大媒体推手。因为5个多月前率先踢爆美国国安局(NSA)窃听监控丑闻,并在其后源源不断地爆料,格林沃德一炮而红,被《纽约时报》大牌专栏作家柯恩封为“全球同代人中的最牛记者”。

Glenn Greenwald is the author, most recently, of With Liberty and Justice for Some and A Tragic Legacy. A former constitutional lawyer and a columnist for The Guardian until October 2013, he earned numerous awards for his commentary and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including the top 2013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award from the Online News Association, the Esso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Reporting (the Brazilian equivalent of the Pulitzer Prize), and the 2013 Pioneer Award from 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 He also received the 2013 George Polk Award for National Security Reporting and was named by Foreign Policy as one of the Top 100 Global Thinkers. Greenwald’s writing has appeared in many newspapers and political news magazines, including The New York Times, The Los Angeles Times and The American Conservative. In early 2014, he cofounded a new global media outlet, The Intercept

斯诺登事件新闻出笼记 编辑本段回目录

 

格伦•格林沃尔德(Glenn Greenwald)的新作《无处藏身:斯诺登、国安局与监控国家》(No Place to Hide: Edward Snowden, the NSA and the Surveillance State)共272页,哈米什•汉密尔顿出版公司(Hamish Hamilton)版的售价为20英镑,大都会图书公司(Metropolitan Books)版的售价为27美元。

格伦•格林沃尔德在荣膺普利策奖(Pulitzer)、得到好莱坞(Hollywood)垂青以及新晋全球最知名记者头衔后,如今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如何差点与这十年间最具爆炸性的独家新闻失之交臂的曲折往事。

格林沃尔德正是斯诺登(Edward Snowden)有意相中的、爆料美国国安局(US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大肆窃听丑闻的一小撮记者中的一个。《无处藏身》一书就是他爆料整个事件以及相关材料的来龙去脉,正是这引发了全球范围的激烈讨论,探讨网络时代政府监控的是非曲直。

就在整个爆料事件前六个月,格林沃尔德曾收到一封电邮,对方声称手上拥有美国国安局的有关材料,但对方坚持要让格林沃尔德使用种种网络安全措施。格氏对此很不理解,因此彼此之间的联系随之中断。在自己的一位记者朋友劳拉•波伊特拉斯(Laura Poitras)在香港与斯诺登见面后,格林沃尔德再次恢复了中断半年之久的网络联系————发现斯诺登正是当初与自己接触的那个人。

有惊无险的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在香港期间,格林沃尔德向英国《卫报》(Guardian)递交了辞职信,因为他认为主编们会千方百计阻止内容公诸报端。但他的担心纯属多虑。首次报道内容(即美国国安局手头握有几百万美国公民的通话记录)即将付印。由此正式拉开了斯诺登传奇故事的大幕。

从那以后,在格林沃尔德(去年10月离开《卫报》)里约热内卢(Rio de Janeiro)的家门口,就此事要求采访的记者络绎不绝(笔者本人也是其中一位心存愧疚的媒体记者)。然而,他有能让整个事件保持“鲜活”的绝招。本书的前三分之一娓娓讲述了自己如何接触斯诺登的整个经过。这就好比杰森•伯恩(Jason Bourne)遭遇了《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这个故事的电影版权估计能卖出大价钱。

斯诺登一步步引导格林沃尔德如何找到自己栖身的旅馆。旅馆位于九龙(Kowloon),地板上放着一条塑料鳄鱼。他手拿(未拼好的)魔方(Rubik’s Cube),然后得回答出预先商定好的涉及旅馆饭菜方面的问题。进入斯诺登的房间后,彼此把手机放进冰柜以防遭到窃听。曾经当过律师的格林沃尔德问了斯诺登整整五个小时,斯诺登承认自己的部分政治理念源自网络游戏,它们教会了他“仅凭单枪匹马,即便是手无寸铁者,也能与强大的非正义力量相抗衡。”

就美国国安局而言,该书并没啥新东西,但把所有采访内容有机整合成一体后,格林沃尔德活生生呈现了所有信息(相关信息仍在源源不断地披露)的惊人纵深度。在制作水平极其差强人意的幻灯片中,美国国安局曾如此吹嘘自己的工作目标是:“无所不及”、“无所不晓”、“无所不用”、“无所不采”。

斯诺登相中格林沃尔德作为主要爆料者,可谓经过了精心选择:格林沃尔德一直致力于求索新闻真相,从而确保自己手中握有的大量材料能发挥最大的影响力;格林沃尔德还会千方百计保全自己,即便自己最近因“出现”在普京(Vladimir Putin)的电话连线节目中而身陷险境。

但夹杂着的利己思想的一意孤行,也是格林沃尔德的性格大缺陷。他生活在非黑即白的二维世界,政府官员贪污腐化,独立记者则都充当英雄人物。“一般说来,媒体记者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顺从政府威权,要么就是彻底的异议分子,”他在书中这样写道。

因此,该书既引人入胜,又使人憋屈不爽。与其说格林沃尔德乐意回答棘手问题,倒不如说他更喜欢掀起滔天巨浪。格林沃尔德花了大篇幅介绍采集用户电子邮件以及全球知名网络公司相关资料的“棱镜”计划(Prism),而这正是美国国安局海外窃听计划引发全球怒潮的原因所在。但是,对国安局批评最猛烈的美国参议员罗恩•怀登(Ron Wyden)与马克•尤德尔,也是格林沃尔德书中常常引述到的人物,去年却说“棱镜”计划帮助美国化解了“诸多恐怖袭击阴谋”。说得轻松点就是国安局只是反应过度而已。然而两者之间的这个界限究竟该如何划定呢?

尽管格林沃尔德对政府很是鄙视,但他仍非常蔑视那些所谓的“体制内传媒人”————记者、编辑以及节目主持人,他认为这些人对有权有势者极尽谄媚之能事————他们中有些人委婉地污称他为“博主”和“激进分子”。在与NBC脱口秀节目《与媒体见面》(Meet the Press)主持人大卫•格里高利(David Gregory)的较量中,他美美地回敬了对方,大获全胜。对方竟这样问他:“格林沃尔德先生,您为何不该被判有罪?”然而,以正人君子自居的他对《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和《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颇为蔑视,所以对这些报纸近几年发表的有些所谓独家报道很不以为然。

在本书结尾处,格林沃尔德轻描淡写地道出了媒体界存在的真正问题。在很多方面看,国安局是恐怖主义过分渲染的产物。去年,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是耸人听闻的恐怖事件,共造成四人罹难,但它也引发了过度反应。足足有一周时间,所有媒体基本只报道这个事件。波士顿整座城市似乎一整天都停止了运转,因为19岁的嫌犯仍在逃。正是公开抨击国安局窃听丑闻的那些时事评论员,他们摇身一变,批评政府对察尔纳耶夫(Tsarnaev)兄弟的内心世界知之甚少。

对于任何总统来说,做出恐怖袭击的结论轻而易举。激进式监控或许不得人心,但一旦“遗漏掉”大型恐怖袭击,总统的政治生涯就会终结,而总统本人完全有能力阻止此类恐怖事情发生。格林沃尔德认为国安局是国家永无止境控制欲的明证。然而,它更反映了当今的媒体及政治生态————阻碍开诚布公探讨国家现状以及真正的恐怖主义危险。

杰夫•代尔是《金融时报》美国站的外交记者

译者/常和

"棱镜门"爆料人出新书 曝美曾监听日外交机构编辑本段回目录

据日本《朝日新闻》5月12日报道,美国“棱镜门”爆料人之一、前《卫报》记者格伦·格林沃尔德的新书将于本月14日在全球24个国家同步发售。该书依据美国中央情报局前职员爱德华·斯诺登提供的内部资料,记述了资料的详细内容,在日本出版的书名为《揭露斯诺登交给我的文件》。《朝日新闻》报道称,新书内容包括此前没有曝出的对日监听活动。

  据悉,该书作者格伦·格林沃尔德目前住在巴西,他在去年6月由《卫报》派往中国香港,与斯诺登进行接触。格林沃尔德根据到手的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内部资料,独家报道了“NSA每天都收集美国电话公司的数百万件通话记录”。《卫报》因一系列相关报道,于今年获普利策奖。

  格林沃尔德撰写的新书曝光了美国对日监听的新消息。书中刊登的内部文件记录了NSA监听美国内外交设施的一览表,其中,日本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曾被列为电脑入侵对象。书中说,在2010年联合国安理会表决对伊朗制裁决议前,NSA为探听情报,曾监视包括法国、巴西、墨西哥、日本等在内的8个国家。该书称,当时的电脑画面有可能原封不动地被美国看到。

  此外,还有记录显示,NSA对日本、德国、巴西等展开过经济贸易方面的间谍活动。

  报道称,美国对日本定位是“限定性合作国家”,日本既与美国在特定的活动展开合作,同时又是美国的监视对象,NSA不仅教给日本间谍活动的诀窍,还曾提供资金。

为什么格伦•格林沃尔德加盟新媒体是件大事? 编辑本段回目录

格伦·格林沃尔德(Evaristo Sa/法新社/盖蒂图片社)

格伦·格林沃尔德(Glenn Greenwald)是前《卫报》记者,因帮助斯诺登曝光大量美国国家安全局的重要机密文件而闻名全球。日前,他离开《卫报》,同纪录片制片人劳拉·柏翠斯(Laura Poitras)和《国家》杂志(The Nation)记者杰里米·斯卡希尔(Jeremy Scahill)一道组建自己的新闻媒体机构。该新闻机构由在线购物网站“电子港湾”(eBay)创始人皮埃尔·奥米迪亚(Pierre Omidyar)投资组建,预计投入资金将在2.5亿美元以上。

这对新闻业界来说是条大新闻,对那些关心信息技术同政治二者之间关系的人来说同样也是大事件。我和玛莎·费力莫(Martha Finnemore)在几年前起草了一篇论文,论文围绕维基解密型组织如何变革知识、政治和虚伪之间的关系展开。基于其中我们对虚伪的看法,我们写了一篇论述斯诺登泄密事件真正后果的文章,这篇文章将发布在下一期的《外交》杂志(Foreign Affairs)上。我们关于知识和政治的想法,或许会谈谈这一新媒体机构所带来的影响(但请见谅——我们的论述有点复杂)。

从根本上讲,我们认为大部分关于维基解密和斯诺登泄密的评论都是错误的。大多数人认为,维基解密、斯诺登等在政治上是很重要的,因为他们所泄露的是迄今为止未知的机密信息。许多维基解密的支持者,包括最初发起人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本人,都认为该组织将改变政治,通过揭露政府想要掩藏的信息来打击腐败政权。斯诺登和维基解密的批评者实际上也认同这一点——他们认为,斯诺登等通过揭露本应当保密的信息,已经伤害了美国(甚至可能是全世界)。

这两方的观点都不正确。维基解密或斯诺登都没有泄露任何真正令人惊讶的、破坏性信息,欧洲和南美各国政府早就已经知道美国在监视他们。中国肯定知道美国情报机构曾试图侵入其系统。另一方面,阿桑奇最初希望他能通过公布破坏性信息来改变世界,这点在后来被证实是毫无根据的。“维基解密”曾试图让任何除了博主之外的人来关注他们早期的泄密,但度过了一个非常令人沮丧的时期,似乎根本没人关心。

为什么会这样?这个原因很重要。大多数人有太多其他的信息去关注,更不用说还要想想这些信息他们是否要相信。因此,大多数人依靠像媒体组织这样的机构来告诉他们哪些信息是值得关心的。信息得到了权威机构的批准还不行,还要经过转化,这样人们才会关注这些信息。因为大家都知道,其他人都在关注它。如此一来,信息就不再是单纯的信息,而是成为知识——大家用来建构大家所了解的政治的公认事实。

在决定信息是否有价值、是否可靠方面,《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金融时报》等老牌报纸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当其中一份报纸发布了信息,信息就被当作知识——对此,人们不仅仅更倾向于当真,还可能不得不当真,因为他们知道别人正把它当一回事儿。欧盟各国政府清清楚楚地知道,美国已经监听他们政府机构的通信(如果你读过相关专家的看法,那你也知道这点)。然而,这些政府认为,在政治上就此事大做文章还不如对美国间谍活动置之不理来得方便。当这些信息成为知识——当它们一经权威大报出版——那么想再无视这些就不可能了。

在早期的时候,阿桑奇和维基解密就想到了这些。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一开始选择和《卫报》、《纽约时报》这样的主流报纸合作的原因——因为这是唯一的方法,可以让人们循序渐进地注意到他们所揭露的信息,进而将这些信息转化成所有人都接受的知识。然而,不出所料,这种关系被证明是非常难维系的。报纸——即使是最具开创性的报纸——也与政府保持着政治上的关系,这使他们为发布(以及验证)某种信息感到不安。这也有助于解释,相比格林沃尔德,许多记者在此事上表现出种种尴尬。当他们意识到他已经揭露了许多有价值的独家新闻时,他们知道他没有像他们那样受到规则的局限。

一方面,阿桑奇、格林沃尔德和斯诺登这些人需要报纸或类似的媒体渠道。没有这样的渠道,他们如旷野之音,得不到任何回响。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报纸在验证知识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政治作用,它同政府以及政客维持着复杂的关系。这就导致它们的作为在阿桑奇和格林沃尔德看来可能是与权力的妥协。

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个新媒体机构如此有趣。它可能会作为一个严肃新闻事业的雏形。2.5亿美元的资本可以雇到一些相当不错的人。该新闻机构有潜力成为一种可以将信息转化为知识的新闻源。但听起来,它不像是会被嵌入其他大多数报纸的各种政治关系所牵绊。如果它已经有了一个友善的亿万富翁慷慨解囊的话,《哥伦比亚新闻评论》则对它的本质诠释得最好,它将这一新闻机构比作《I.F.斯通的周刊》( I.F. Stone’s Weekly)。

如果想法奏效,那它可能会以某种非常有趣的方式来改变信息、知识和政治之间的关系。最明显的是,美国政府想要通过向报纸施压,控制它们不泄露政治机密、发布损害国家利益的信息,这会变得更加困难。前《纽约时报》编辑比尔·凯勒(Bill Keller)描述说:

我们要保证知情,政府要保护政治利益,这两个义务之间的紧张关系演变出了一套范式。正如我的一个前辈马克思·弗兰克尔(Max Frankel)写道:“对于绝大多数的‘秘密’,政府和媒体(国会)之间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当简单的经验法则:政府隐藏它可以隐藏的,力求将必要的东西掩藏得足够久;媒体探知它能探知的,力求确保知的权利和需求。在这场“竞技”中,每一方都会“赢”或“输”上几个回合。每一场械斗都在控制之下。当政府曝光了一两个秘密,它只是在适应一个新的现实。

很难想象,格林沃尔德(或者柏翠斯))会有兴趣按照这些老步调去走。如果在信息时代,政府开始失去对公共知识的控制力,这不会是因为信息“想要自由(传播)”。它会是因为有了像这样的新媒体机构的出现。新媒体不再墨守陈规地认为政府在决定发布那些信息上有发言权,而是自发地去建构公共知识。

【on.cc東網專訊】英國《衞報》前記者格林沃爾德(Glenn Greenwald)去年6月,協助美國中情局前特工斯諾登在香港爆料,披露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的監聽醜聞,掀起監聽門風波,至今美國仍爭取將在俄羅斯避難的斯諾登引渡回美受審。事隔一年,格林沃爾德在新書《No Place to Hide》披露,當日與斯諾登躲藏在香港,獲香港長期讀者幫助,尋得人權律師協助斯諾登逃亡,又在酒店經理安排下秘密離開。

格林沃爾德在書中提及,早於去年6月9日爆料一周前抵達香港,與斯諾登見面,對方當時稱從家中保安系統得知NSA派人到其家中找他。當斯諾登談及爆料計劃可能連累家人及女友時,更一度眼泛淚光。

爆料當日,格林沃爾德收到一名住在香港的長期男讀者電話,稱已找到兩名最好的人權律師幫助斯諾登。不久後美聯社記者等摸上門找格林沃爾德,他認為是記者收買酒店職員,於是想出在酒店開記者會,打發記者離開,其後成功找到那名香港讀者及其律師。

當時身處別間酒店的斯諾登,透過網上聊天室聯絡格林沃爾德,稱可易容及不着跡地離開酒店。於是格林沃爾德施調虎離山計,引追訪的記者到酒店鄰近的商場,讓人權律師等人離開酒店,往接走斯諾登,成功將其帶往安全地方。

書中又透露斯諾登未公布的資料,指NSA於2010年聯合國表決對伊朗的制裁時,對日本代表進行竊聽。在2009至2011年間,斯諾登被公司派往日本,接受入侵別國軍隊及民間電腦系統,竊取情報的特訓。日本外務省則指,已就NSA搜集資料的問題與美國溝通。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

标签: 《无处藏身》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无处可藏》,No Place to Hide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