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3289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3-17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互联网史上最牛的七大骗局排行榜
互联网史上最牛的七大骗局排行榜
《PC World》:八位有前科的IT产业名人
《PC World》:八位有前科的IT产业名人
微缩的科技创新史
微缩的科技创新史
改变世界的25个IT历史时刻
改变世界的25个IT历史时刻
计算机硬件与游戏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硬件与游戏的发展历程
电脑历史上20位英雄人物
电脑历史上20位英雄人物
电信重组
电信重组
《新科学家》2012概念指南
《新科学家》2012概念指南
中国互联网元年一览
中国互联网元年一览
计算工具史上的15个里程碑
计算工具史上的15个里程碑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2002年中国IT业大盘点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方兴东:2002年IT业大盘点

目录

大盘点之综述篇编辑本段回目录

世界永远在预测之外,记得2001年年底,我们综合各方对2002年的预测,大多认为2002年是IT业全面反弹之时,至少不会比2001年更坏。当我们满怀希望快走完这一年时,IDC却抛出结论说:“即将结束的2002年对于高科技工业来说,是最糟糕的一年,今年世界范围的信息工业经历了历史上最大的衰退,达到2.3%。”产业形势简直就是同我们开玩笑一般,不过毕竟已经过去,而且似乎最坏的年头也没有多么可怕。
既然是最坏的年头,因此回顾这一年,也一定别有意味。站在中国IT业的角度,回顾这纷繁错乱的一年,归纳起来主要有5大鲜明的趋势:

1. 中国IT业全球一枝独秀,但是“秀而不美”,陪伴痛苦。
复苏乏力的世界整体经济,世通、施乐等巨型企业的财务丑闻,能够刺激需求的重大技术创新的匮乏,使得2002年的全球IT产业一片哀嚎。相形之下,中国健康高速的宏观经济、动荡却平稳的国内股市,以及远未成熟的IT消费市场,共同衬托出中国IT市场在全球一枝独秀,成为全球最大的亮点。1至10月份,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14697亿元,同比增长20.4%,实现销售收入10379亿元,同比增长18.1%,接近排名第二位的日本,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大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虽然增长继续保持不菲的速度。但是,IT业环球同此冷暖,中国自然不可能独善其身,也需要分担部分产业之痛。随着全球IT巨头无处可逃,纷纷将中国作为开拓的重点,于是形成了非常有意思的格局:国内IT厂商在口号上虚张声势地“走向世界”,而全球IT厂商在行动上像恶狼一样“走向中国”。使得市场的增长远远比不上竞争的加剧。毕竟,中国市场再亮丽,相对于美国市场,也只是一个只有几十分之一的小鱼塘而已,容不小如此众多的“鲨鱼共泳”。加上国内风险投资基本纹丝不动,电信等核心行业的投资下滑,使得所有IT厂商都遭遇共同的境况:增长速度放缓,利润明显下滑。因此,我们不可能从全球IT业的衰退中真正“渔利”什么,要重温昔日美好的时光,还得共同祈祷整个产业的全球性回暖。
与过去几年相比,中国IT业最大的变化在于:过去是风险投资推动着中国互联网应用与信息化的发展。而现在,政府已经代替风险投资,成为产业第一推动力。无论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国策,还是振兴软件业的多道政策出台,尤其是电子政务方面的推动,将继续使用行政手段的非常规推动,成为今年市场中最大的商机所在。作为“政策产业”的IT业,将如何发展,已经是政府决策者、企业经营者和各类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2. 中国电信“市场化”化元年,真正市场的建立急待深入改革
2002年,最大的表现无疑还是发生在中国电信业。固话和手机用户双双跃居世界第一;“土洋”三大阵营的3G标准之争;联通CDMA与中国移动GPRS的2.5G激战;网通购并环球电讯;中国移动多媒体彩信(MMS)以及中国电信的“宽带极速之旅”……种种精彩都集中在这个全球风雨飘摇的2002年。
当然,最具标准性的事件还是中国电信的南北拆分。2002年5月16日,中国电信终于一分为二,在形式上正式结束垄断时代,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联通四大综合电信商正式定局。因此,我们可以将2002年称为中国电信业的“市场化元年”。虽然,中国电信这个过去最威风的中国企业是以最屈辱的方式惊险地完成了海外上市,但是这的确是重要的第一步。在过去短短几个月里,除网通外的三大电信商从资本市场圈钱300多亿元。大家都努力囤积粮草、苦练内功,为未来电信业“大战”做准备。
机遇总是很惠顾中国电信业。中国老百姓的超前消费成就了它的辉煌,而正当他们准备接受国际电信巨头疯狂进攻的洗礼时,一场前所未有的萧条席卷了全球电信业,使所有的电信巨头自顾不暇。这场突如其来的大萧条,起码多给了中国电信业3-5年的准备期和调整期。但是,我们不能把一次的幸运当成永远的资本。更大的挫折还在前方静悄悄地等候着。而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将第一次成为胜利者。

3. 三大门户奔向赢利,“无聊的价值”拯救了中国互联网
2002年最大的意外就是互联网的卷土重来。如果说,2002年IT业依然还有真正的欢乐,那么这个欢乐一定非互联网莫属。前两年被人们人们痛斥为“泡沫”的行业,终于以自己坚挺的业绩证明了自身,在全球电信业、软件业、硬件业甚至服务业的苦痛中,成为格外醒目的亮点。而其中,中国门户一马当先。截至11月底,网易股价年内上涨了14倍,是3637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中涨幅最大的。搜狐也上涨了五倍,在纳斯达克表现中排名第五。新浪排名第30,也上涨了142%。而就在年初,新浪、搜狐、网易的股价都接近或低于1美元,深陷“垃圾股”泥潭。网易更是一度进入“摘牌倒计时”。
互联网的精彩首先要归功于市场高速增长,目前我国上网用户达5800万,上网电脑2300万台。年底全国网民数量有望突破6000万大关,排名全球第二。国外分析师说:“很多投资人深信,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最繁荣的市场,中国网络股的持续增长就是这种信心的反映。而他们也相信,这三大门户中,有一家也许会成为未来的雅虎。”而更让人们(包括互联网业内人士)惊讶的,拯救中国互联网的却是“无聊的价值”:手机短信和网络游戏。而两大钱眼分别瞄准两类人群:一类是好“玩”的人,主要是热衷网络游戏的人群;一类是好“色”的人,主要是在网上寻情交友、谈情说爱之人,短信是最佳工具。好“玩”与好“色”都是人的本性,都是唤起人类内心近乎原始的需求。互联网与这两大需求相遇,如同干柴碰上烈火,一触即发。门户的赢利,尤其是网易的异军突起,秘密尽在其中。丁磊觉醒得早,好“玩”与好“色”的两大群体两手都抓,一个也不放过。而收入势头比门户更强劲的盛大网络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更是深得其中奥妙!
“无聊的价值”本身并不无聊,甚至未来移动互联网和宽带互联网的成败,都需要取决于此。如何让网络更好玩,是制胜的核心所在。当然,大挣好“玩”与好“色”人的钱,其社会风险、产业风险和经营风险不可低估。企业经营更不能“无聊”。网易短信陷阱收费事件是一次严重的警示!

4. 政策成为产业第一推动,软件和电子政务泡沫初起
与过去几年相比,中国IT业最大的变化在于:过去是风险投资推动着中国互联网应用与信息化的发展。而现在,政府已经代替风险投资,成为产业第一推动力。无论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国策,还是振兴软件业的多道政策出台,尤其是电子政务方面的推动,将继续使用行政手段的非常规推动,成为今年市场中最大的商机所在。
政府作为产业政策和战略的制订者和资源的调整者,的确是后发国家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信息化方面,政府的热情来源于几大动力:一是将IT作为经济发展的工具。IT业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10%,2005年产业规模将达3万亿,较2000年翻一番,因此IT业已经成为刺激内需、调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杠杆;二是将IT作为深化改革的工具。电子政务对于政府机制、信息化对于企业机制等都将产生长远而深入的影响,以高科技的名义解决改革深水区的疑难问题,无疑是十分高超的策略。
但是,政府运作机制毕竟是典型的计划模式。政府成为产业主导力量,负面影响不容低估。根据已有的成功经验,无论是美国、日本、台湾地区、韩国和印度等,在IT产业发展初期,政府作用至关重要。但是,等到产业发展起来,“政府驱动”必须及时转化为“市场驱动”,才能进一步激发产业活力。而现在,政府驱动日趋明显,消极影响越来越凸现。
软件业无疑是今年产业的第一热点。其热度主要是政府和不是市场需求推动的结果。国务院信息办《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2002年至2005年)》(47号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到2005年,国内软件业“要形成若干家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软件骨干企业”。再次反照出政策制定者与企业实践者的巨大思维落差。未来几年内,我们很可能将再次生动地目击到一颗新的“卫星”如何飞上天,又如何落到地。
而电子政务无疑是今年IT应用的第一热点,政府的努力也是直接原因。据报道,估计全国各地用于电子政务的预算加起来,已经达上万亿元。一年前,电子政务热潮初期,我们经常听到的中国电子政务是“百亿工程”;半年前,经常听到的数字是,中国电子政务是“千亿级”的工程;今天,数字又上升到了“万亿”。万亿元比互联网泡沫烧掉的资金大概多两个数量级,比中国计算机市场一年的产值几乎多一个数量级,比全国教育经费多半个数量级,基本与中国一年的税收总额相当,当然,比中国GDP还差一个数量级。4-5年前,英特尔格罗夫呼喊“十倍速时代”,我们终于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得以实现了!
政府如何合理确定自己在IT业和信息化中的角色,将成为未来最大的挑战!

5. 知识产权面临困局,自主技术创新开始起步
刚刚进入WTO,给我们上的最生动的一课就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大棒挥舞了整整一年,开始给中国IT业急速的启蒙和补修。2002年春节刚过,我国出口到欧盟的DVD被当地海关扣押,原因是没有获得知识产权认证。4月19日,中国DVD企业与6C联盟达成每台出口DVD交纳专利费4美元的协议。10月份,再与3C联盟达成每台出口DVD交纳5美元专利费的协议。6C、3C、1C和MPEG等专利企业共开价达到每台13美元。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缺乏足够的谈判能力和应对能力毕现无遗。
而与此同时,由发达国家赞助的“知识产权委员会”(CIPR)完成《整合知识产权与发展政策》报告,第一次站在发展中国家利益的角度,纠正跨国公司宣扬的“知识产权保护越严自然就越好”的观念,而要把知识产权看作发展的工具。发展中国家要避免照搬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除非这些措施对自己真正有益,真正促进自身发展。
《纽约日报》发表文章,题为《知识产权争论》。文章指出,实际上,全球迄今为止所有经济发展的成功故事,从19世纪的美国,20世纪的日本、台湾地区和韩国,都是在很宽松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下,得以起飞。以此实现非常容易和低成本的技术转移,直到本国的技能和本地产业发展到发达水平,这时才采取较为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自身利益。但是,同样的经济发展战略(以模仿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由于美国在全世界推行知识产权的强有力保护,而濒临绝境。斯坦福法学院教授、知识产权委员会(CIPR)主席John H. Barton说:“如果我们杜绝发展中国家的模仿战略,那么我们将彻底缩窄他们实现经济起飞的选择权”。
不过,在承受知识产权痛楚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欣喜地看到,中国IT业正经历一次深层次变革。这就是技术创新开始接近质变的临界点。只要你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短短一年之间,无论是半导体(CPU)、电信、软件、电脑,甚至互联网本身,“中国技术”的含量都在快速上升,大唐电信的TD-SCDMA标准、联想的万亿次超级电脑、龙芯和神威1号的“中国芯”、EVD光盘播放机、永中Office等,虽然还待发展,但已经无可抗拒地汇成大趋势。成为即将过去的2002年一道最喜人的风景。

2002年中国软件业大盘点编辑本段回目录

事件篇:三大举措,八起热闹
    三大举措之所以大,因为它们不但影响了2002年,而且将深入延续到中国软件业的未来。因此,我们不得不回头细微察看:
一、新年伊始,中国软件界的第一件大事是在北京市政府正版软体采购中,包括Linux在内的国产软件一举中标(虽然招标是在去年年底,但实际发生的影响是在今年),它为中国软件产业吹来了一阵春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阵政府采购的春风吹开了Linux、国产Office和其他国产软件。紧接着,我国《政府采购法》出台,采购法中明确规定,除一些特殊情况外(例如:“需要采购的货物、工程或者服务在中国境内无法获取或者无法以合理的商业条件获取的”),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包括本国软件和服务)。这个规定从法律上保证了政府采购对于中国本国产业(包括软件产业在内)的支持,从而为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这样做既有利于本国软件产业,也有利于保障信息安全。因为Linux操作系统最大的优点是源码开放,不存在安全隐患,基于Linux发展自主操作系统有利于保障信息安全,有利于在操作系统平台方面(特别是桌面操作系统)摆脱Windows的控制,有利于建立中国自主、完整的软件产业体系。现在世界上不但是发展中国家,连发达国家如法国、德国、英国、日本等等,都在大力支持Linux,中国政府应和这些国家一起推动Linux的发展。
中国的政府采购使Linux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Office等软件所构成的桌面计算平台,有可能首先在电子政务和企业信息化等应用中得到采用,由此Linux将在桌面领域取得一席之地,然后可以逐步扩展到其他应用领域,使中国的桌面计算机操作系统逐步摆脱Windows的垄断。大家知道,Linux在全世界都还没有在桌面领域站稳脚跟,看来在中国有可能首先做到。
在中国推广Linux已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经济效益方面,可以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二方面,直接效益包括采用基于Linux的解决方案,采用捆绑Linux的PC,很多嵌入设备采用Linux等等,省下了原来需购买Windows及Windows应用软件的大笔费用。在间接效益方面,由于存在着Linux的竞争,大大增强了我国用户和微软讨价还价的地位,从微软与一些地方达成的协议可以看到,微软给予了很大的优惠,而且它也开始在中国增大投入,改善形象。

二、年中,微软公司表示要在中国投入62亿元,并高价聘请麦肯锡写了《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大有将中国软件产业纳入Windows下游产业之势,时称中国软件业的“珍珠港事件”。这带来了二方面的影响:
1. 作为微软政府公关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了微软的强势地位,紧接着,微软利用这次活动强大的新闻效应,在全国各省市展开地毯式政府公关,展开类似策略,以务虚的承诺为武器,签署一系列大单,名利双收,大获全胜。
2. 当然,本次活动也激起了中国软件界以至全中国人民对国产软件的关心和大力发展国产软件(和服务)的决心,有关部门(包括国家计委、科技部、信息产业部、中科院、地方政府等等)也增强了对本国软件产业的支持力度,中国软件业的地位被提到从未有过的高度。
围绕着微软的这一重大行动,人们从关心和爱护中国软件产业的角度出发,对于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例如,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是采取中国模式还是采取印度模式?是主要依靠内需拉动还是依靠外包加工?是主要依靠自主发展还是依靠国际合作?是逐步建立自主、完整的软件产业体系还是甘愿充当Windows下游产业?是支持“开放源码”还是支持“分享源码”?是努力推广Linux,还是全盘采用Windows?是采购国产软件还是采购外国软件?……虽然这些问题不可能立刻得到结论,但是通过讨论,使全国上下都更关心软件产业,为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年末,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即47号文件),这是继国发[2000]18号文件之后,推动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对促进我国软件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47号文件强调了拉动内需促进软件产业的发展,这是根据我国国情提出的方针,可以说是中国模式,它与主要依靠外包加工发展的印度模式截然不同。
47号文件提出了在2005年要实现的宏伟目标:软件市场销售额达到2500亿元,国产软件和服务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软件出口额达到50亿美元,形成若干销售规模过50亿元的骨干企业,软件人才达到80万人。与2002年的实际水平相比,这将是一个很大的飞跃。为此,除各项政策方面的支持外,更作出了许多具体的支持:如政府采购应当购买本国的软件产品和服务;利用财政性资金建设的信息化工程,用于购买软件产品和服务的资金原则上不得低于总投资的30%;“十五”期间总共将有40亿元资金投入发展软件产业;实际增值税纳税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等。这样,47号文件就成为我国有史以来对软件产业支持力度最大的一项举措。但是,政府意志与市场实际、政策制定者与企业实践者之间的巨大落差也激起了业界强烈反响。

八起热闹:因为热闹,而人所皆知;因为热闹,所以掀起的波澜大多留在了2002年。也因此我们只需简略概括,立此存照:
1. 金山“杀毒软件”战争。作为中国通用软件业利润最丰厚的领域,这场“自杀式”的内战,不但永远改变了杀毒软件的市场格局,也促使人们真正思考通用软件的未来会不会真正沦入“死而不僵”的宿命?
2. 国内外软件企业杀向政府采购。中国软件市场早已经是一个全球化竞争的市场,国内厂商与国外巨头,在市场上进行面对面肉搏,境况不言而喻。政府采购成为推动中国软件业合理、合情、合法的希望所在。但是,暧昧的态度使得政府采购依然缺乏实施力度。
3. 软件条例引发知识产权大争论。在美国,软件知识产权保护主要用于制约企业之间的侵权,而在个别跨国公司的不懈推动下,在中国则将枪口重点瞄向消费者。新版软件保护条例引发巨大争议,终于在10月份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后得到部分解决。
4. 流行软件“航母”情结。从奋战十多年,而一直为生存而战的老牌软件企业;到刚刚成立连产品还没有影子的新公司;到以房地产运作为目的的国内上市公司,都把打造“软件航母”作为2002年最时髦的口号。托普5000名软件工程师大招聘成为最好的注解。
5. ERP混战:国内外厂商之战,客户与厂商之战,企业与评测机构之战。成为中国企业应用软件竞争最激烈的地方。
6. “印度软件”的神话与真实。2002年是一个言必称“印度软件”的年代。赶超印度和软件出口成为政策的两面大旗。但是,印度2001年62亿美元的出口额只相当于微软今年收入的1/5,IBM软件收入的1/8。所谓的世界第二软件大国作为一个软件公司,还不能进入全球软件企业的10强之列!
7. Office市场竞争初起:金山WPS Office2002、永中Office V1.0、SUN  StarOffice 6.0等前赴后继,将对中国办公软件市场打破微软垄断发挥重要作用。
8. 资本市场:中软、信雅达在国内主板陆续上市,网新兰德、冲浪平台在香港创业板成功上市,软件在资本市场上兴奋着,活跃着,这是推动软件业发展的真正引擎。
反思篇:不在泡沫中爆发,就在泡沫中沉没
毫无疑问,在互联网退潮,硬件业低迷的时刻,软件业是2002年中国IT业的第一热点。当然,我们必须清醒的是,这一热点与其说是市场需求推动,或者说是资本市场推动的,不如说是国家政策直接促成的。因此,把握住这个根源,我们才能拨开软件业风起云涌的泡沫和炒作,客观、从容地回顾2002年中国软件业的是是非非。
不过要总结2002年的中国软件业,还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再也没有什么比软件业的数据更丰富多彩,更千姿百态,更变幻莫测。其中数据出入之大,甚至可以差异一个数量级,你都搞不清楚大家说的软件,究竟是不是地球上的同一种事物。一个人要研究清楚软件业的真实状况,就会如同钻入数字迷宫一样。
2002年11月28日,国务院信息办就《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2002年至2005年)》的正式颁布实施举办新闻发布会。这份被企业称为“47号”的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2005年软件销售额达到2500亿元;国产软件产品和服务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出口达到50亿美元;形成若干家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软件骨干企业;软件人才达到80万。”可以说,政府意志与市场实际、政策制定者与企业实践者之间的落差十分巨大。尽管,政策制定者一厢情愿,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到产业本身、市场本身和需求本身。否则就是无本之木。
一个企业计算软件收入的公式是:(软件产品+软件服务+自给软件+硬件收入+房地产收入等其他收入)×(兑水系数)。有着如此众多的活跃变量,形成了软件的“测不准”定律。知道了这个公式,你就明白了华为的软件业为什么有50多亿(其实大部分是自给软件)?为什么一些系统集成公司都号称10多亿的软件产值(其实大部分是系统硬件收入)?更明白了,要实现软件业神奇般增长,其实难度一点不大。不就是数字如何操作的最基本问题,否则软件何以那么软。否则何以支撑起如此多的软件公司?何以支撑出全国上下如此众多的软件园?何以支撑起诸多打着软件旗号的上市公司?
泡沫不仅仅来自政府部门和企业,甚至还来自国外著名的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在其最新研究报告中断言:中国软件出口仅落后印度4年时间,将从2001年的8.6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27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620%,同期印度仅仅从62亿增加到275亿。按照年初IDC最乐观预计,今年的IT市场将出现复苏,比去年将增长5.5%,其中软件市场将达到11%的增长幅度,销售金额将高达2025亿美元,约为2001年增长幅度的2倍。在这样趋于成熟的软件产业中,居然能够出现年均620%的增长率,而且数据又居然出自一个以严谨理性著称的研究公司,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我们可以理解中国发展软件业的迫切心情,但是也应该冷静面对无法超越的三大客观规律:
第一:我们必须遵循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全球软件业不像几年前新兴的互联网业,而是一个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充分发展,已经是一个相对成熟行业。世界IT产业的年复合增长率1984年至2004年为12%。其中硬件1999年占43%,年复合增长率为9%;IT服务1999年占39%,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呈上升趋势;软件业的市场份额1999年为22%,年复合增长率为17%。近几年,软件市场的发展速度受到了经济压力的极大影响,开始明显放缓。因此,发展软件业不可能超越简单超越产业发展规律,而实现大跃进。
第二:我们必须遵循企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整个90年代,软件始终是风险投资的第一大户,直到互联网崛起,才扰乱了软件业的头把交椅。1999年1月31日,光是全美软件业市场价值达到6700亿美元左右。软件业的各个领域早已经造就出一大批地位稳固、甚至垄断性的巨头,比如SAP、Oracle、CA等公司规模已经超过100亿美元以上,微软甚至已经达到300亿美元的规模,IBM的软件业务更是达到478亿美元。这些企业都是从软件业早期的70年代左右就起步,经过二三十年以上慢慢发展起来的,真正具备全球性竞争优势。中国软件企业要在短短2-3年内迅速成长、催熟,一举具备世界级的竞争能力,对于中国传统优势领域的制造企业都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是高科技业中技术含量更高的软件企业,绝对脱离实际!
第三:我们必须认清市场竞争的客观规律。目前,软件业是一个充分全球化的市场。整个软件业的驱动力不是来自某些国家,而主要由一些比较成熟的大型软件公司所主导。包括国内各大软件领域,也都由这些国外软件巨头完全占据主导,总体市场份额在70%以上。因此,在完全竞争的国内市场,中国软件企业要从国际软件巨头手中,将30%的市场份额在2-3年内扩展到60%,也完全是纸上谈兵!根据《软件杂志》最新统计,中国的软件公司没有一家能够进入前300名行列。而2005年的50亿规模,几乎接近目前全球排名的50位。如此一步登天,只有在梦想中实现!

现实篇:中国软件业初级阶段论
我们必须了解中国软件业的客观事实,正视自己的现实。为了更好分析,我们将整个软件业按照软件产品特性划分如下(不包括软件服务)。在这张软件产业的地图上,我们可以将中国各大软件公司各就其位。我们不难发现,中国软件业的确四处开花,在操作系统、基础件、业务基础件、嵌入式应用软件、通用型应用软件、通用型行业应用软件、复杂型行业应用软件等7大类别软件领域中都有公司在耕耘,但是在任何一个领域又都没有占据真正的主导,甚至大都处于市场的边缘状态,没有进入主流。像用友、金碟这样在通用型行业应用软件站稳脚跟的公司属于偶然现象,实在是凤毛麟角。而更严峻的现实是,大部分国内软件企业虽然规模很小,却缺乏自己主打领域,将十分有限的资源漫无目的地四处探寻。也就是说,客观的现实是,中国整个软件业都还在摸索道路、寻找战略定位的初级阶段!中国大部分软件企业也都处于摸索主营方向、积累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初级阶段!!这样的阶段是产业和企业的必经阶段,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这场痛苦的蜕变。
因此,客观的判断是,2002年开始,以及今后今年之内,是中国软件业为自己定位的阶段,寻找最具竞争优势的领域,集中资源,痛下功夫,构建全球竞争力。这也是中国软件业定位的时机。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确定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利基市场和缝隙市场,站稳脚跟,形成积累。
在软件业这个相对成熟的市场,机遇当然来自变化。变化,更具体而言,一个是原有市场产生新的变化,一个是变化催生新的市场。因此,中国软件业和软件企业应该:1、善于把握机遇,预测未来新兴的市场机会,以适当的提前量切入卡位,占取先机。2、善于把握时机,判断成熟稳定市场的变革因素,以恰当的战略,促成市场重组。在7大软件领域中,通用型行业应用软件、通用型应用软件都有我们一些的优势产品和企业,应该进一步加强;在操作系统中,Linux正在带来新的市场变革;嵌入式应用软件也是一个相对新兴的领域,尘埃未定,已经及时切入。而基础件、业务基础件因为紧贴应用,也有一些行业市场可以构建我们的竞争力……
而以软件服务为核心的软件出口,无疑是2002年的热点中的热点,但事实上在企业层面,2002年的软件出口并不轻松,成长非常有限,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当然,全球软件出口在软件业所占的比例的确呈上升趋势。但是,事实是,软件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并且在短期市场不会有很大的转移。美国是目前软件进口第一大国,每年有大约500亿美元的软件市场,目前印度主要占据这块市场较大的份额,中国只能拿到很少的市场份额,而且切入市场不是短期能够激进的。欧洲的软件出口市场主要被爱尔兰所占领,达到46%之多,爱尔兰自己的软件产品中有占产值80%以上的产品用于出口。北京海关最新统计,1至10月份北京市软件出口额为5000万美元,主要出口日本、美国。出口产品以数据库、教育等应用软件为主,大部分是根据对方要求进行的加工贸易。北京在中国软件业占据了重要地位,超过三分之一的软件生产和超过三分之二的软件出口来自北京。
显然,软件出口并没有人们描绘的那样美丽。

软件业新格局   来源:互联网实验室
(注意,上面图表请重新绘制,其中“覆盖面扩大”修改为“附加值增大”)

总之,发展软件业必须基于市场需求、必须基于产业和企业的内在发展规律,不能激进。印度软件业也是在20多年的努力下,成就了今天。我们可以缩短追赶的时间,但是不可能简单地大跃进。分析整个软件业发展历史,放眼全球软件市场的真实格局,我们应该理智地明白:未来3-5年将依旧是中国软件业明确定位、配置资源、逐步积累的初级阶段。只要战略得当,3-5年以后,中国软件业开始实现突破性进展,是有可能的。否则,我们留给后人的很可能只是一个笑柄。

2002年度全球风险投资状况大盘点编辑本段回目录

全球风险投资惨淡一片,行业前景受质疑
标识IT业景气状况的有许多数据,有来自市场需求方的企业IT支出状况,有来自市场供给方的IT业销售收入,还有IT企业股票走势。但是,其中最敏感和最活跃的,还是风险投资。作为高科技创新和创业的主要燃料,详细剖析风险投资形势和走势,显得格外重要。
风险投资回报率已经创下30年来最低水平。回报率已经连续7个季度出现下滑,是1969年有行业数据以来最长的下滑。过去20年来风险投资行业平均为14.5%,这场“冬季”可能会让很多风险投资机构出局倒闭,许多原始投资者将开始逃离。
截止到2002年9月的一年中,整个风险投资行业回报率为负22.3%,而且20年的年回报率已经开始跌破15%的心理下限。1996年成立的风险基金1美元投资,三年后回报为1.17美元。1999年成立的风险基金1美元投资,3年回报只有67美分。这种趋势使得人们开始担心,是不是风险投资行业已经发生质变。如果回报与风险不再相称,整个行业开始失去吸引力,那么许多资金可能不再青睐风险投资。这是一个比暂时萧条更可怕的问题。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来细致考察一下最近一年来风险投资领域发生的种种变化。美国是全球风险投资的火车头,因此我们首先将焦点聚集到美国。
2003年1月6日,风险投资研究机构VentureWire公布了2002年度美国风险投资的详细数据,为这惨淡的一年作了详细的盖棺论定。我们在这些数据之上,再综合美国多家权威研究机构和投资银行,对2002年度美国风险投资领域做一个全面的盘点。
下面挑选一些重要的数据,言简意赅地描述和分析一下,使大家对全貌有一定把握。

2002年度美国风险投资总额和项目数量
2002年投向未上市创业公司的投资总额下降了46%,降至203亿美元,明显低于2001年的377亿美元。远不如1999与2000年极盛时期。但依然是历史上投资额第四位最高的年份。一年内投资项目总数为2088个,2001年为3226个。VentureWire的编辑肯-安德森(Ken Andersen)指出,“在度过相对稳定的上半年后,风险投资业在第三季和第四季再度下滑。整体经济挥之不去的不确定性和首次公开上市(IPO)市场缺乏机会几乎使私有投资者的运作停滞。”
“VentureWire指数”(VWIX)是目前体现美国私有投资领域(风险投资)景气度的唯一指标。每天都有相关指数来标识每天正在进行的风险投资活动和投资数额。纵览2002年,VWIX 指数一路下滑,跌势很猛。2002年12月31日,收于169.5,比年初下滑54%,远远高过股市跌幅。而2000年1月,该指数为1000点。
另一家风险投资研究机构VentureOne还没有发布全年统计报告。不过,有些基本数据还是比较一致。2002年前9个月,美国、欧洲和以色列的风险投资总额只有190亿美元,同比下滑达60%,不过在风险投资历史上还是第四高的年份。已经完成投资的80%的项目是为了拯救前期投资,对于新兴公司,风险投资依然退避三舍。VentureOne认为,1999年到2001年期间,美国和欧洲投向高科技创业公司的风险投资,预计将造成400亿美元的亏损。2002年美国风险投资业已经亏损153亿美元,欧洲亏损47亿美元。如果形势没有迅速好转,未来亏损数额还将翻一番。

2002年美国风险投资机构排名
英特尔公司保住了自己2001年头号IT投资方的称号,2001年Intel Capital与位于美国的初创公司达成53桩风险投资交易,前年为83笔。去年一年当中,英特尔的资本投资部门在全球范围内投资约100笔,总值约为2亿美元。通常情况下,英特尔的投资部门只在小型的未上市公司持有少量的股份。英特尔已经指出,其每笔投资的平均数额不到1000万美元。
VentureWire的排名显示,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是美国市场最为活跃的初创公司投资方,2002年总计投资76笔。紧随英特尔之后的是JPMorgan Partners,投资44笔,其后是投资37笔的Alta Partners和投资36笔的Polaris Venture Partners。
在IT领域,Sequoia Capital排名紧随英特尔之后,去年总计投资35笔,其后是投资30笔的Oak Investment Partners,投资12笔的Redpoint Ventures和投资11笔的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 and Lightspeed Venture。
据另外的机构调查结果,2002年美国风险投资业投资回报率为负27%,创历史新低,第三季度投资只有39亿美元,回到1996年水平,人称“创新之死”。

2002年美国风险投资热点区域
风险投资的趋于热点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与近几年的相同。硅谷依然是风险投资的首选。2002年共有409家公司融资48亿美元。
波士顿名列第二,大概是硅谷的一半左右,有212家公司融资20亿美元。其他依次为纽约(完成133个项目,融资10亿美元)、加州东湾(East Bay, Calif.)(完成93个项目,融资11亿美元),华盛顿特区(完成82个项目,6.48亿美元)。
即使是这些幸运的区域,也没有享受什么快乐,反而是更深的痛楚。美国几大核心区域的风险投资都陷入了绝望般的悲观情绪之中。在硅谷,风险投资公司抱怨“太多的钱毫无方向地漂浮”,波士顿的主要风险投资公司都大幅裁员和重组,纽约的风险投资们也处于心理恐惧之中,哀嚎“再没有人谈论硅谷和高科技了”。

2002年美国风险投资热门领域
生物科技曾经被认为是IT之后的投资救星,而成为第一热点。2002年总共融资32亿美元,完成262笔融资,依然是2002年的第一热点,比2001年的219笔共30亿美元有所上升。但是,走势却令人担忧。下半年开始,生物科技领域投资开始明显放缓。不过好消息是,美国生物医药领域最近获得全美健康协会(NIH)234亿美元的基金。虽然风险投资已进入冬眠,投资活动处于停滞,但生物医药的研究人员和科学家们却财源滚滚,成为政府重点资助领域,其中基金的30%用于生命科学。同时,美国政府通过法案,给全美科学基金会(NSF)370亿美元巨资,推动纳米技术和生物科技。这笔钱主要投入大学研究项目和创业公司。华盛顿愿意以真金白银承担创新的风险,对苦难的风险投资商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
在IT领域中,企业应用软件领域是融资项目最多的,共完成融资329笔,总数24亿美元,但是与2001年相比却有大幅下滑。2001年该领域共完成469笔融资,总额41亿美元。
其他热门领域还包括,无线技术完成175个项目,融资额16亿美元,半导体完成90个项目,总额11亿美元,医疗设备完成119笔,融资12亿美元。


IPO市场惨淡的一年
不过肯-安德森指出,2002年创投资金仍达200亿美元,可算是非常难得。创投资本家一般都通过出售所投资的新兴公司股票来获利,或将新兴公司售予大型企业。
2002年IPO大为失宠,因为投资人在经历过网络泡沫、股市大跌后实力已大减。整个美国2002年也只有97次IPO。其中由创投注资的公司只有22家成功IPO,低于2001年的35家,第三季度甚至只有一家风险投资资助的公司上市。而1999年到2001年,分别有245家、214家和35家。相关的购并金额只有54亿美元,而1999年到2001年,分别为374亿美元、679亿美元和171亿美元。
2002年,硅谷只有6家企业公开上市,与高峰时期相比下滑92%。2000年硅谷IPO的企业数量是78家。2002年IPO融资11.9亿美元,其中Seagate一家占了8.7亿。
Mid-Atlantic风险投资协会调查,华盛顿特区大部分风险投资对短期的未来表示悲观,只有32%相信状况会有改善,一半的风险投资忙于拯救以往的投资项目,认为IPO市场到2004年才会好转。
2003年美国股市可能继续下跌,高科技公司IPO市场的寒意更甚。

全球风险投资同呼吸共患难
美国是风险投资的发源地,也是龙头。因此,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2002年10月欧盟委员会日发表统计报告说,欧盟15国2001年的风险投资总计为127亿欧元,比2000年度减少了35%,其中对初创企业和新技术领域的投资降幅最大,尽管美国2001年风险投资出现了62%的降幅,但仍达到410亿欧元,比欧盟15国的风险投资高出3倍之多。自1999年以来,欧洲由风险投资投资的企业已经有15%关门大吉,这个死亡率意味着风险投资损失了47亿美元,占1999-2002年欧洲风险投资总投资的16%,如此状况持续下去,还有大量的公司在到达赢利之前死去。
爱尔兰风险投资2002年度下滑50%,只有2.53亿美元。而2000年和2001年分别为6.0和5.15亿美元。投资项目也从100个下降到63个。数据反映了全球性趋势,而且局势依然不稳定,2003年可能很难保持这一水平,爱尔兰高科技也前景未卜。
以色列风险投资协会(IVC)统计,2002年以色列风险投资大幅下滑43%,总额仅有11.4亿美元,其中以色列本土风险投资为4.81亿美元,下滑40%(2001年为8.12亿美元)。更关键的是,67%的资金是后续投资,初始创业企业投资大幅下滑,而且其中只有可怜的2%投给了种子期的创业公司。2002年,共有352家公司成功融到资金,数量比2001年下降33%。最活跃的3个投资商为Pitango(完成21个项目)、Evergreen(17个项目)和Star(16个项目)都在紧缩之中。
2002年,亚太地区风险投资更是重灾区,大幅下滑80%之巨,总额只有19亿美元。澳大利亚和印度是亚太地两大首选投资国,分别占到24%和21.85%,两者之和占据近一半。当然,澳大利亚市场本身也下滑45%。而且原来的两大热门投资领域,生物医药(7.2%)和IT(6.6%)的比例也已经不再显著,处于“群龙无首”的茫然之中。
另据印度自己统计,2002年印度风险投资估计投资项目比2001年下滑20%,而2001年已经比2000年下滑40%。但是,累计风险投资投资总额依然突破10亿美元,投资方向主要是投资后期阶段的公司,这些症状与全球风险投资业完全一致。
显然,全球风险投资要回到好时光,根本上需要美国市场首先活跃起来。那么,2003年,前景又是如何?

2003年的前景依然看空
如今的惨况主要是风险投资自己一手造成的,是过度投资的后遗症。1999年到2001年,3年之间共投资2040亿美元,这些投资拼命寻找出口退出和逃离,使得投资市场处于畸形、麻木和动荡之中。因为根据分析,如果这些投资要实现18%的行业平均回报率,今后十年之内,必须创造出13000亿美元的市场价值,相当于每10天要克隆一个eBay,并且成功上市。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任务。
现在,后遗症远远没有结束。因此大多数投资人对2003年的市场前景仍然看淡,风险投资额能否保持2002年的水平也没有把握。行业总体的局面不仅仅跌回了互联网泡沫前期的1996年,甚至可能跌回到1990年的水平。
根据调查,有30%以上的风险投资机构决定2003年不投新项目,而先努力巩固和拯救自己。不断下降的投资回报,不断缩小的基金规模,风险投资与原始投资者之间不断加剧的冲突,美国风险投资领域的负循环还在继续。认为未来6个月内经济会改善的风险投资商只有不到15%,86%的风险投资商相信1999-2000年投资成立的公司1/3以上要倒闭,
当然,也有人对2003年谨慎乐观,人物风险投资将进一步巩固业务,整体可能略为反弹。因为整个风险投资行业还积累着1000亿美元资金,这些资金在新的一年需要开始有所动作,当然投资重点依然是低风险的后期投资,而大规模地投资初期创业活动,起码要等到2004年,甚至2005年。
西雅图6大风险投资商判断2003年投资趋势:投资热点可能是Wi-Fi(802.11)、企业即时短讯(IM)、安全、BPM软件和生物科技。即使最乐观的人,也不再相信2003年会强劲复苏。无线技术会带来一点激动,大形势会推动更多人开始真正踏实的创业,不是为了暴发,而仅仅是为了更好活下去。
现在,风险投资商们不是热衷于讨论谁哪家公司是投资热门,而是都在猜测谁会是幸存者。当然,不只是创业公司会倒闭,风险投资公司倒闭的数量也会有不少。

2002年的互联网是“博客之年”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年又到尽头,盘点最为热闹。但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为互联网业进行盘点了。的确,2002年,对于互联网来说,是依旧持续痛苦的一年,整个行业有点人走茶凉的凄凉。出现了什么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和新的明星企业?无线是一个亮点,但是依然要等待临界点的到来。也许你会说,中国门户无疑是最大的亮点之一。但是,事实上,中国门户的辉煌与其说是互联网的回暖,不如说是电信短信的辉煌;与其说是中国门户年,不如说是中国的“短信”年;与其说是互联网的春天,不如说是短信的春天。纵览全球,互联网原有的商业模式,无论是门户、电子商务和服务,都有所进步,但都没有什么真正的突破。当然,互联网商业的平庸,不代表互联网本身的平庸。恰恰相反,互联网依然在突飞猛进。不但全球用户突破6亿大关,而且互联网新生态之下的新现象正在崛起,博客就是其中最大的亮点。在诸多年底总结中,无论是来自产业界、新闻界甚至其他领域,不少人都将2002年成为“博客之年”。
由美国律师媒体(ALM)机构主办、全球最受欢迎的法律专业网站law.com,在盘点2002年时,如此开头:“在互联网的编年史上,2002年将以“博客之年”而落幕,20个月以前,我们很少听到BLOG这是词汇(Web log的缩写),尽管博客这种形式至少从1997年就已经存在。今天,他们的数字估计在20万到50万不等。博客的爆炸也在法律领域可以感应到,律师、教授、学者、专家,甚至法官都有了自己的博客网站,其中许多都非常引人入胜,一些更是优秀,十分有价值。”
law.com在评述2002年最佳法律网站时,法律博客网站首当其冲,5大优秀法律博客网站列举如下:
TalkLeft:http://www.talkleft.com 丹佛犯罪律师Jeralyn Merrit的博客网站;
How Appealing:http://appellateblog.blogspot.com  费城一个法律团体主席Howard J. Bashman创建;
SCOTUSBlog:http://www.goldsteinhowe.com/blog/index.cfm  华盛顿特区的Goldstein & Howe创建;
Lessig Blog:http://cyberlaw.stanford.edu/lessig/blog  斯坦福法学院教授Lawrence Lessig的博客网站;
The Volokh Conspiracy:http://volokh.blogspot.com  UCLA的Eugene Volokh创建。

著名的网络媒体《沙龙》(Salon)在盘点2002年商业和高科技领域时,总结乐年度9大最重要的新闻,其中“博客现象”排在第三。小标题为“博客世界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blogosphere),文章写道:“博客出现在我们中间已经好几年了,但是到2002年,博客已经开始成为一场运动,来到这个世界。”“虽然互联网经济可能因为艰难岁月,而已经陨落。但是互联网作为一个组织,才刚刚开始舒展它的肌肉。”
英国independent.co.uk的总结最有意思,题目叫:“硅谷观察:博客在冬季中崛起”,作者的一个重大发现是:博客的发展速度与硅谷失业的速度有着内在的联系。文章如此开头:“这是最糟糕的时代,这肯定是最糟糕的时代。”文章说,大多数人在过去5到10年内,享受着高工资,享受着奢侈的居住条件。但是,现在,我们突然不知道该干什么。也许,这是一个好事情。因为,这时博客迅速崛起,冬季里大家需要抱成一团。
《华盛顿邮报》在年底总结文章《博客走向主流》中,从新闻的角度也以“博客之年”(Year of the Blog)为标题作了分析。文章写道:“博客,或者称为新闻和观点的网络日志,是2002年的热门故事(the hot story of 2002),这一年,博客以非常重要的方式步入主流媒体的视野,博学者开始认同博客是一种很有用的工具,从政治的流言蜚语到崇拜的乐队的胡言乱语,开始博客一切事物。”比如,MSNBC和《圣何塞水星报》的编辑开始博客,仅仅是主流媒体的两个例子UC Berkeley大学开始为学生开设博客课程。耶鲁大学法学院召开了题为“博客复仇”的研讨会。这是今年学术机构召开的第三次重要的博客研讨会。表明源自民间的博客力量已经正式得到主流学术界的认可,成为引发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英国著名的The Guardian也将博客列为年度重大趋势。认为2002年博客的发展,代表着互联网上有价值的内容开始越来越有机地组织起来。
在国内,著名新媒体研究专家闵大洪在《2002中国网络媒体回顾》中,总结了2002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五个新特点,其中第五就是博客现象。他认为“博客”现象显露,代表互联网不仅对政治经济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对社会文化、群体和个体也发挥重要作用。
12月,由千龙研究院和博客中国联合举办的“首届博客现象研讨会”十分成功,国务院新闻办、中宣部等都派出人员参加,显示了主流媒体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并都有意正面推动博客的积极应用。当然,2002年,仅仅是博客的启蒙之年。真正的快速发展应该在2003年及更深远的未来。(方兴东)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中国IT业大盘点 互联网大盘点 软件业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