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炮 |
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火箭炮的主要作用是引燃火箭弹的点火具和赋予火箭弹初始飞行方向。由于火箭靠本身发动机的推力飞行,火箭炮不需要有能够承受巨大膛压的笨重炮身和炮闩,也没有后坐装置。火箭炮能多发联射和发射弹径较大的火箭弹,它的发射速度快,火力猛,突袭性好,但射弹散布大,因而多用于对目标实施面积射打击。火箭是中国一大发明,最早的多枚火箭连发装置和齐射装置 也是中国发明的。在中国明朝人茅元仪于1621年完成了《武备志》一
火箭炮 |
历程 编辑本段回目录
火药火箭 |
世界上第一门现代火箭炮是1933年苏联研制成功的BM-13型火箭炮,后来被命名为“喀秋莎”火箭炮。这种自行式火箭炮安装在载重汽车的底盘上,装有轨式定向器,可联装16枚132mm尾翼火箭弹,最大射程约8500m。该火箭炮于1939年正式装备苏军,1941年8月在斯摩棱斯克的奥尔沙地区首次投入实战。在整个二战期间,“喀秋莎”火箭炮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德国法西斯眼中的“鬼炮”。在这次黎以冲突中,“喀秋莎”火箭炮在真主党手中再次续写了它的夕阳红,成为以色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霾。
二战结束后,“喀秋莎”火箭炮继续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53年夏,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金城以南地区发起了朝鲜战争中最后一次进攻战役,这就是“金城战役”。7月13日21时,志愿军集中了1094门火炮对敌军实施猛烈攻击,其中包括5个火箭炮团,拥有近200门“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火力猛、射速快的优越性再次显露出来。在10秒之内,约3000枚火箭弹射向敌方,形成一片火海,取得了良好的火力突击效果。志愿军官兵在1小时内就全线突破了敌军阵地,迅速取得了此次战役的胜利,为尽快签署朝鲜停战协议赢得了时间,从而结束了近3年的朝鲜战争。
“喀秋莎”火箭炮在二战和朝鲜战场上的出色表现,使它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50年代,苏联把火箭炮的发展推向了高潮,火箭炮的技术战术性能如发射管数、射程、威力和精度有了很大提高。德国、意大利、以色列、西班牙等国也均以“喀秋莎”火箭炮为样板,研制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火箭炮。
1980年代以后,火箭炮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世界各国研制出了一批性能更加优越的火箭炮。进入21世纪以后,火箭炮又有了新发展,其性能和威力不断提高,已成为现代炮兵的重要组成部分。
组成 编辑本段回目录
多管火箭炮 |
多管火箭炮可以分为火箭炮及火箭弹两大部分。火箭炮由发射器、高低方向机回转机构、瞄准装置、电源(电池或发电机)、发射点火控制装置及运载车辆组成。火箭弹由战斗部、引信、火箭发动机、电点火装置及尾翼组成(涡轮弹除外)。目前外军装备和将要装备的火箭炮有几管、十几管、几十管,最多的有114管。发射器多装在履带车辆或轮式越野车辆上,比一般自行火炮行驶速度要快。不少火箭炮的发射器,从设计时就考虑了多种用途,因此有些发射器还可装在单翼飞机、直升飞机和水面舰艇上,成为空对地、舰对地或舰对舰的火箭。
火箭弹为无控式,弹径一般在100~200mm之间,少数在1OOmm以下和200mm以上。由于装有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火箭弹的弹体都比较长,一般为1~3m左右,弹重15~1OOkg。火箭弹除配有爆破杀伤、燃烧、反装甲战斗部外,外军还装备有子母弹、燃料空气炸药、烟幕、照明、电子干扰及化学毒气等多种战斗部,战斗部可以做到互换。战斗部重量一般为全弹重的30%~40%。引信除触发式外,还配有时间引信和无线电近炸引信。1950年代研制的多为涡轮弹;1960年代以后多为尾翼稳定弹。尾翼稳定弹是在火箭弹的尾部,安装有4~6片对称的固定式或折叠式尾翼,使得火箭弹在飞行中保持稳定。也有的尾翼以一定的斜角安装在弹体上,目的是使火箭弹在整个飞行段有一定的旋转速度,以提高射击精度。折叠式尾翼弹在发射管内呈折叠状态,当火箭弹点火脱离发射器导管时,尾翼靠弹簧力、燃气力和离心力等作用自动张开。
火箭炮是在有防护装甲的驾驶室或专门的炮塔内进行操纵发射的,有单发发射、双发发射、三发发射或齐射等不同发射方式。有的火箭炮发射操纵装置可以移到车外,在安全距离外或掩体内操纵发射,甚至还可进行遥控发射。
火箭炮按运动方式可分为自行式、牵引式和便携式三类。自行式又分为履带式和轮式。按射程可分为中近程火箭炮和远程火箭炮。
战术用途 编辑本段回目录
游戏中的“喀秋莎”火箭炮 |
远距离作战 火箭炮覆盖面积大,可以打多个瞄准点,最适宜攻击面积大、定位不太精确的目标,但不能用来攻击距离己方部队太近的目标,也不能用于己方部队即将占领或通过的区域。
纵深作战 火箭炮可发射战术导弹以支援纵深作战,此时它的大部分射击任务是预先有计划的。在制定火力计划时应考虑现有火箭炮的数量和位置、导弹库存量和位置、目标侦察手段、c4网络状况等因素。一般来说导弹资源有限,要慎重计划。
军属火箭炮营和师属火箭炮连通常担负全般支援任务,也可担负全般支援兼加强任务,还可编组完成加强战术任务。
全般支援任务 担负全般支援任务的多管火箭炮分队为整个部队提供野战炮兵火力支援,对部队指挥官来说,这是最集中控制的任务。多管火箭炮分队主要提供预先计划的火力和打击高性能目标。指挥官可以为多管火箭炮分队制定优先射击顺序,以便对特定战斗地域施加影响。
全般支援兼加强任务 担负此项任务时,多管火箭炮分队首先要为整个被支援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其次是加强另一支炮兵分队的火力。它仍由部队炮兵司令部控制,并优先响应其需求。
加强任务 担负加强任务时,多管火箭炮分队应加入被加强炮兵营的作战/射击通信网和指挥网,同时仍需保持与部队野战炮兵司令部的通信联络。多管火箭炮营编有联络分排,有助于实施和完成加强任务。多管火箭炮连没有建制的联络能力,可由连长负责。给多管火箭炮分队下达加强任务时,需要特别加以考虑的是弹药消耗量问题。担负加强任务时,弹药消耗量可能会超过分队的补给能力。
火箭炮分队一般不担负直接支援任务,原因是精度不够高,覆盖面大,可能危及己方部队,在其最大射程上,危险区为2km;弹药保障不易;没有配备直接支援弹药,如照明弹、发烟弹等。并且多管火箭炮不适用于后方作战。多管火箭炮作战强调自主性,可以把战术任务直接下达到连或排一级。连可以脱离营的控制,独立作战,排可在有限时间内单独实施标准或非标准战术任务,即半独立作战。
发展趋势 编辑本段回目录
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加强火箭炮系统对信息的收集和数字化处理能力是火箭炮发展的必然,实现火箭炮战术指挥自动化成为关键。未来,火箭炮将配备性能更好的计算机系统,安装高精度的定向定位系统、卫星定位接收系统和气象雷达系统,使单门火箭炮变成以火箭炮为主体,集侦察、测地、指挥、通信和机动于一体的综合体,火箭炮能自动调平、自动定位定向、自动收发计算诸元、自动装填、自动瞄准、自动发射,操作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使火箭炮真正具有“停下就打,打了就跑”的能力。俄罗斯提出发展新一代“智能化”的武器系统是,一个火箭炮系统分为4个子系统,即信息系统、瞄准系统、控制系统和火力系统,‘实现侦察一火力综合化。
提高精度,加强通用性。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中,火箭炮发射技术必然与制导技术融合,由火箭炮发射末敏制导火箭弹和导弹,以攻击敌高价值目标。通用性也成为当前武器装备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一炮多用使火箭炮既可发射作用不同、射程不同的普通火箭弹,又可发射末敏制导火箭弹和导弹,这样既可使火箭炮的通用性、利用率提高,又可大大节约经费,同时保证了在数字化战场上,弹药系统供应的可靠性和高效性。
提高战略,战役机动性。未来的火箭炮将轻型化,以适应空运、空投,从而满足数字化战场对火箭炮机动性的基本要求。许多国家都广泛采用非金属复合材料研制新型火箭炮,以减轻火箭炮的重量。俄罗斯研制的BM-21B式122mm轻型火箭炮就是由BM-21式火箭炮改进而成的,可用直升机运输。
提高射程,增大威力。火箭炮将发展成一个集多种武器于一体的发射平台,同时,还要求火箭炮具有快速反应能力,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大量的火箭弹投向目标,收到最佳的作战效果。
加强防护,提高生存能力 将隐身技术运用于火箭炮,可以降低武器装备的特征信号,使敌人难以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采用隔舱技术、三防设备等技术设备,使乘员免受核、生、化和电磁脉冲的伤害。
相关型号编辑本段回目录
倾泻钢雨新战神编辑本段回目录
著名的苏军“卡秋莎”火箭炮,在二战中打出了威风,令纳粹军“闻声丧胆”;著名的美军M270自行火箭炮,在
火箭炮 |
超小型自行火箭炮编辑本段回目录
目前世界各军事强国特种部队,纷纷列装了4轮全地型高机动牲越野摩托车,我军各大战区的特战大队,也紧跟世界军事潮流,充分利用中国是世界摩托车生产大国的优势,纷纷列装国产的4轮全地型高机动越野摩托车,提高特战部队的机动作战能力,各军区特战部队,还发挥中国军人的聪明才智,将各型武器,如75式82mm无坐力炮和98式120mm火箭
火箭炮 |
泉南海军上士/007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