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最新历史版本 :IT业9月13日 返回词条

  • 编辑时间: 历史版本编辑者:chinalabs
  • 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
  • 修改原因:
目录

[显示全部]

早期历史回目录

9月13日

   1913年9月13日,计算机先驱、ENIAC计算机的“催生者”Herman Goldstine诞生。美国宾州大学的物理学教授约翰·莫奇莱John Mauchly,1907—1980),曾经观摩过ABC计算机,1942年他写了一份备忘录,建议制造电子计算机来完成弹道表的计算。1943年4月美国陆军阿伯丁弹道实验室与宾州大学莫尔学院签订合同,开始研制ENIAC(Electronic Numberical Integrater and Calculator)。在埃克特J.Preper Echert,1919—1995)、戈德斯坦(Herman H.Goldstine)等人的共同努力下,1945年秋制成了ENIAC,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并于1946年2月15日公诸于世。

(Left to right: Julian Bigelow, Herman Goldstine, J. Robert Oppenheimer,)

   1983年9月13日,Osborne Computer宣布破产

   1993 超级暴力视频游戏Mortal Kombat发售第一天

  1995 FBI搜查和捉拿来自AOL用户的色情内容

  1998 《纽约时报》网站遭遇黑客攻击,当机9个多小时

近期历史

中国历史回目录

1984年9月13日  我国一名教师成功预报日本地震
    1984年9月13日,日本地震研究权威人士、九州大学教授真部先生收到我国山东省平原县农技中学一位教师给他的信。信中说,在9月份头两周,日本将发生里氏6级左右的地震。
9月14日,日本东京、京都一带果真发生了一场6.9级地震。当真部教授把这封中国一名普遍中学教师的来信向外界公布后,日本新闻界也“地震”了,全日本的新闻报刊都登载了这封信,英美通讯社将消息播向全世界。
这位被国外报纸誉为“地震科学家”的中学教师就是宋松。
宋松是在唐山大地震后开始探索地震奥秘的。地震造成的巨大损失,久久震撼着他的心,一种为人类解除地震灾害的责任心和义务感,促使他走上了业余研究地震之路:他决心通过观察云霞测报地震。八年来,他先后攻读了地质、气象学方面的几十种专著,长期坚持观察云霞,绘制了上万张云图,终于掌握了云霞与地震的对应规律。他先后向有关单位预报地震五十多次,对应率在70%左右。1984年9月3、4日,他根据观察到的地震云分析,经周密计算后,向真部教授作了预报,结果与预报情况完全吻合。如此全面、准确的预报,在观云测震的历史上是罕见的。真部教授真诚地表示,在研究地震云方面要向中国学习。

1995年9月13日“863”太平洋科考队回到北京

国家“863计划”太平洋科学考察从13日晚上在鲜花丛中和掌声中回到北京。

科考队这次试验考察是在今年7月中旬出发的。经过近两个月同风浪搏斗、顶暑抗晕,克服了海上试验的多种困难,在几十位专家共同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了“863计划”重大科研“洋底探测系统”的试验任务。

洋底探测系统采用多种特种材料制成,具有水中通讯、高压密封、各种信号采集、自主航行控制和动力供应能力,是目前其他探测设备所不能替代的。目前,世界上仅有几个国家有能力研制这类世界最先进的洋底探测设备。

这次试验表明,我国的洋底探测系统具备了上述能力,能够详细探测全球除海沟以外的占海洋面积97%的海域。联合国曾批准我国勘探15万平方公里专属开辟区的洋底多金属结核资源。我国科考队在这次试验中,采用洋底探测先进技术手段,采集到部分信息。

这次试验的结果超过了“863计划”原定指标的10多倍,达到了预定的2000年完成的目标。这表明我国已具有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向21世纪开发海洋资源迈进了一大步。这一系统研制有不少科技人员,尤其是中青年科技人员参加攻关。这次考察还有两名女科技工作者参加,也属罕见。

科技史上的今天回目录

  1816年9月13日,法国名医雷奈克受卢浮宫广场几个孩童游戏的启示,用一本薄笔记本卷成的圆筒解决了困扰他很久的诊断难题,随之他发明了听诊器,使临床医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949年9月13日,丹麦著名动物生理学家,毛细血管解剖学家克劳逝世。他发现了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并因此获得了1920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奖

  1984年9月13日,日本九州大学地震研究权威真部教授收到我国山东省平原县农技中学一位教师给他的信,信中预言日本将发生里氏6级左右的地震。9月14日,日本东京都一带果真发生了6.9级地震,如此全面、准确的预报,在观云测震的历史上是罕见的。日本的所有新闻报刊都登载了这封信,英美通讯社将消息播向全世界。

  1985年9月13日,美国空军成功地进行了首次反卫星武器试验。这个反卫星武器的长度为30厘米,放置在一个运载火箭上,从一架在12000米高空飞行的F-15战斗机上发射到太空,并击中了一颗美国在太平洋上空轨道运行的旧卫星,将旧卫星撞成数千块碎片。

历史详解回目录

冯·诺意曼勃克斯和数学家荷曼·哥斯廷Herman Goldstine)1946 年发表的论文,《电子计算仪 器逻辑设计初探》,一直到今天仍然被认为是现代计算机科学的基石。在这篇论文中, 这三位撰写人用精确的逻辑形式规定了编程的概念,同时还描述了一个普通功能的计算 机如何通过从计算机记忆系统提取指示,然后再把结果存储到记忆系统这样一种不断循 环的方式来执行程序。这个"冯·诺意曼式建筑设计"仍然是今天几乎所有计算机的基础 。

1985年9月13日美国进行反卫星武器首次试验

    1985年9月13日,美国国防部宣布,美国空军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以一颗已报废了的科学卫星为靶子的反卫星武器试验。
这个反卫星武器的长度为30厘米,放置在一个运载火箭上,从一架在12000米高空飞行的F—15喷气战斗机上发射到太空,并击中了一颗美国在太平洋上空轨道运行的旧卫星。F—15战斗机是从加里福尼亚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起飞的。在飞近太空的边缘时发射了这个由56个小型定向火箭制导的反卫星武器。该武器由红外线探测器寻找目标,于9月13日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点42分击中目标,将旧卫星撞成数千块碎片。
这项试验是在苏联强烈抗议和美国国内很多人士激烈反对下进行的,它成为美国国内近期激烈争论的一个问题。
主张进行这次试验的人认为,苏联已有处于实战的可以击毁美国低轨道上卫星的反卫星武器系统,美国尚无这类武器。他们还认为,这次试验的成功将促使苏联认真对待日内瓦武器谈判,并在谈判中作出让步。国防部长温伯格称这次试验在发展有效的反卫星武器能力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反对进行这种试验的人则认为,情况将恰恰相反。这一试验将使苏联作出强硬反应,使美苏谈判更加复杂化,给未来的武器谈判达成协议更增加困难,从而引起一场新的武器竞赛。
对这次试验持批评态度的人还认为,这次试验不适时机,因为日内瓦武器谈判在即,美苏首脑会晤不久也将要举行,反卫星武器试验势必毒化谈判的气氛。

图说历史

参考文献回目录

IT业界资料来自互联网实验室(http://www.chinalabs.com/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标签: IT业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