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最新历史版本 :田歌 返回词条

  • 编辑时间: 历史版本编辑者:曹轶宁
  • 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
  • 修改原因:

田歌
田歌
田歌又称秧田歌、田山歌、插田歌、等,是长江珠江流域广大稻农插秧、除草、车水、挖地时传唱的一种民歌。在这些地区,农民一般要种两季或三季,劳动强度非常大,为此,他们很自然地产生了以唱歌调节情绪、解除疲劳的自发要求。然而,所有上述劳动虽然是集体性的,而又不需要相互协作,这样,田歌一方面与号子一样,同劳动本身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另一方面又不需要用唱歌来统一劳动动作,于是,田歌的歌唱形式也就与号子大不相同。

目录

[显示全部]

音乐形式:田歌回目录

田歌
田歌
田歌又称秧田歌田山歌插田歌、等,是长江、珠江流域广大稻农插秧、除草、车水、挖地时传唱的一种民歌。在这些地区,农民一般要种两季或三季,劳动强度非常大,为此,他们很自然地产生了以唱歌调节情绪、解除疲劳的自发要求。然而,所有上述劳动虽然是集体性的,而又不需要相互协作,这样,田歌一方面与号子一样,同劳动本身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另一方面又不需要用唱歌来统一劳动动作,于是,田歌的歌唱形式也就与号子大不相同。在上述大多数地区,都有半职业性的民歌手,他们被当地尊称为“歌师”“歌伯”或“歌匠”。这些人既有即兴编唱的能力,又掌握了大量的历史故事、传说的长篇唱词。每到种植的忙季,他们就会被请去唱歌。其形式是:歌师二至三人站在田头,一边敲锣打鼓(也有不用锣鼓者),一边相互对歌。由于插田劳动是从早到晚,歌师们的歌也就要唱上一整天。为了给干活的人适当解除疲劳,他们常常要唱一些有趣的故事,或临时海阔天空地编一段笑料,以取悦于劳作者。有时,他们又发号施令,或请大家休息、吃饭,或指挥大家移动作活的位置。以往,为了更好地鼓动干活者,主人有时一次请两个“歌班”,让他们“打擂台”比赛,哪个班唱得好而且多,就给他们奖钱奖物。

流传于各地的田歌,由于方言、风俗、传承方面的差异,其结构形式、音乐风格也就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征。同时它们也有各自的名称。其中最著名的如:江苏的格冬代、锣鼓车;上海的青浦田山歌;安徽的喊秧歌、薅秧歌;江西的锄山鼓打鼓歌;湖北的长阳薅草锣鼓、畈腔、薅草歌、远安花锣鼓;湖南的踩田歌、打罗罗咚;福建的耘田诗;两广的打锣开山歌、插田歌;云、贵、川的薅秧号子等等。

田歌的曲体,一般是两句体、四句体或多句体的段式结构,除采取领合形式的部分曲目为规整性节奏外,其他一律为自由疏散的节奏节拍。有些地区的田歌,为了配合劳动,常常组成容量很大的联套体。每套有的包括十余个号牌,有的多达数十个号牌。如湖北“长阳薅草锣鼓”总共有27支号子,歌师每唱一遍,至少需要一个多小时。它们主要有:起歌,叫歌,扬歌、露水号、穿号、赶号、急鼓溜子、减歌、乖乖号、冤家号、节节高、两声号、赶五句、叫歌子等。而上海青浦田山歌的“套数”中则常有“大头歌”“阳照头”“落秧歌”等。在唱法上它们也各有所宗。“长阳薅草锣鼓”使用本嗓即“平腔”,而“青浦田山歌”喜欢用“假嗓”即“高腔”。有的地方则真、假嗓并用。

田歌--嘉善田歌回目录

田歌
田歌
“嘉善田歌”是浙江民歌中的主要品种之一。由七种不同曲调组成,即《滴落声》、《落秧歌》、《棣头歌》、《羊骚歌》、《嗨罗调》、《急急歌》、《平调》。这七种曲调,既可单独演唱,也可以“田歌班”的形式数曲联唱。曲调极富江南水乡特色。歌词多用“吴音俚语,谐音双关”。歌词的这种所谓“吴格”,与明代冯梦龙编的吴地《山歌》有直接传承关系,与《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编)中的南朝“吴声歌曲”也有明显的血缘关系。因此,嘉善田歌也是江南“吴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嘉善田歌历来受到重视和传承,20世纪50年代田歌联唱《黄浦太湖结成亲》,在省内获奖后,录制唱片,并由中央广播电台作为常播曲目。60年代田歌女声独唱《送粮》,全国流行并一直传唱到90年代。其间当地有两名田歌手曾获“浙江省民间艺术家”称号。2004年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以嘉善田歌为创作素材的音乐剧《五姑娘》获文华大奖。

田歌--丹徒田歌回目录

田歌
田歌
“丹徒”从远古跋涉而来,系西周康王时宜侯的封地,最早地名“宜”。古邑丹徒,从历史地理考证,襟吴带楚,地处 “吴头楚尾”,是吴国早期的政治文化中心。
丹徒的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即兴自发地创造了优秀的丹徒地域文化,现今丹徒境内流传的民间文化,都明显带有早期吴文化的痕迹。丹徒地域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独具特色。其中丹徒民间流传的“劳动号子”即为其中优秀民间文化之一。正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姜彬认为:“吴语地区的山歌主要是田山歌,田里劳动时产生的山歌”。因此将这种“劳动号子”放在厚重的丹徒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的话语资源中,称作 “丹徒田歌”之名。
丹徒田歌出生民间,扎根于厚实的沃土中,吮吸着民间永不枯竭的艺术甘泉,融汇了丹徒人民的聪明才智,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格调清新、风格多样、音韵流畅、字密腔长、语言简洁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的艺术特色。既有南方田歌的柔美之情,又不乏北方山歌的阳刚之气,是民间艺术的一枝奇葩。

丹徒田歌经历了长期的创造和积累发展至今,是一种生活文化,其没有文字记载、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相当脆弱。
时至今日,随着耕作方式的改变,丹徒田歌也濒临人亡歌息的危机。七十年代在民间传唱的大约有五六十首之多,而今所剩只有半数不足。目前虽仍有部分民间爱好者健在,但大多年逾古稀,可谓“原生态绝版”。建国初期出生的土生土长的农民,也是丹徒田歌现存正宗嫡传的“关门弟子”,他们大多五六十岁,且随着农耕形式的改变,民间已很少听到,好多曲目都已忘记,现状日趋严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对这种现象的评价是:这种优秀民间文化的失传是文化传递过程中的严重损失。
早在九十年代初我校部分老师就参与了文化部门对丹徒田歌的普查、搜集、整理工作,并以其中部分曲目为素材,编排文娱节目参加各类文艺演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96年,在“江浙沪首届吴歌大赛”上,学校老师孙阿英获得了“山歌女王”称号。97年8月,我校学生表演的《田歌联唱》荣获省“第二届少儿艺术节”创作表演二等奖,并先后参加省“庆祝第二十个教师节”、“央视台少儿频道开播”等大型活动中演出,并选送到美洲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古老的丹徒田歌一次次绽放异彩!

田歌
田歌
如果把这一阶段看作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萌发期的话,它实现了丹徒田歌由“喊”到“唱”的艺术化,那么实施新课程以来则是“有心栽花花更艳”的发展期,它实现了由文娱素材到地方课程的理性化转变。我们从学校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教育资源,以积极科学的态度,务实、创新的精神,在校本课程建设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走出一条传承优秀的民间文化和促进学生发展双赢之路。在时代精神的引领下,有厚重的文化浸润和丹徒田歌艺术特质的滋养及创新元素的注入,丹徒田歌突破了单一的节目形式,进入了丰富展现、不断发展的阶段。仅两年多时间,“丹徒田歌”的研发光彩夺目。今年8月,《丹徒田歌》在江苏省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以声乐类总分第一的成绩荣获创作、表演一等奖!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丹徒田歌是吴歌一脉,源远流长!山歌起源于劳动,有什么样的劳动样式,便会产生什么样的山歌的节奏和旋律。作为口头创作的山歌的形成,和一定地区的语言分不开,但语言也是在本地区人的特殊的劳动环境中历史地形成的。如果把它放在更为深邃的时光长廊中看,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特定的社会背景,山歌也发展着微妙的变化。特别是快速发展地今天,对历史流传下来的精神财富,除了展现它自身的光彩外,还必须将其放到厚重的文化背景中去研究,不仅得其“形”,更要得其“神”,达到形神兼备!
原有文明和文化的瓦解与消失,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看是进步的。但人类要表现这种进步性,就要完整地保留前人创造的文明和文化财富,因为文明是不断积累的。一个民族在文明转型期的时候,只有全民族对自己民族民间文化产生一种情感、一种情怀,尤其是年轻一代珍惜、关爱自己的民族民间文化,对其有一种崇敬心理,能成为他们的文化自尊,我们的民族精神才能真正传承下去。
文化的传承也要遵循文化的发展规律。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经过四个阶段:即生长期、成熟期、分化期、衰亡期。但文化在自变过程中不仅发生分化,同时也发生整合,即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合而趋于一体化,形成适应当时生态环境的文化。创新性的文化整合使文化不断更新、发展,适应当时社会,同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地诞生无疑是一个生动的文化整合创新、文化适应的例子。
丹徒田歌诞生于农耕时代,是本地特有的土地耕种文化的一部分,充分显示出农耕时代人与自然的契合。时至今日,其所诞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丹徒田歌的传承过程势必要进行文化的整合创新。回顾历时十年的艺术特色教育之旅,不断注入新的元素、赋予其时代气息之后,丹徒田歌历经了“从无到有”描慕化的萌发期、“从有到优”的艺术化的生长、“从优到特”理性化的成熟期。在“护其形、显其声”的基础上,“得其颜、保其韵”,从而实现“得其神、夺其魄”的跨越,使这一古老的优秀民间文化艺术声情并茂、形韵齐全、神魄俱夺!

相关信息主持人田歌简介回目录

北京电视台的金牌节目《荧屏连着我和你》今年将走过她第15个春秋,《荧屏连着我和你》把镜头对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以其独特的视角,多方位反映老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成为广大普通百姓展示自己的舞台,使平凡人成为电视节目的主角,堪称是一个“平凡人的梦工场”。

 一个节目能延续15年,并且至今仍是北京电视台收视率前十位的栏目,每周四在北京电视台一台黄金时段播出,令人不得不对栏目背后的那位“造梦人”颇为好奇和神往,而著名电视人田歌正是撑起《荧屏连着我和你》这片天空的女性,她一人身兼了此节目的制片导演和主持数职。 

 初见田歌,意外地觉得她这样柔美的一个人,是如何将导演、制片、新闻记者和主持人数职集于一身的,多数男性都难以一肩挑起这样的几付重担,而她非但承受了下来,而且把每个角色的任务都完成得有声有色,还曾经获得了“最佳导演奖”和中国电视最高奖“星光奖”。与她相谈之后,才明了正是由于她对电视艺术的执着与热爱,所以她有了今天在电视业界的成功和声名。

田歌
田歌
采访之前翻看田歌的履历,很是为她的经历所折服。她是从部队文工团走进北京电视台的,最初是舞蹈演员,后来主演话剧《天山深处的大兵》,还主演了电影和电视剧《候补队员》、《加油,中国队》、《乳燕飞》、《寻》等等。其中《候补队员》获得1984年度电影金鸡奖;《抹不掉的声音》获电视“飞天奖”最佳女演员提名。她还执导过电视剧《紫色的诱惑》,该剧曾入围上海、成都国际电视节。近年来,她导演并主持了几十部大型文艺晚会和文艺专题节目,曾荣获“最佳导演奖”“全国十佳制片人奖”和“金话筒主持人奖”她指导的《荧屏连着我和你》获得中国电视最高奖“星光奖”和“中国新闻名专栏奖”。

 田歌从舞蹈演员转变为优秀的电视导演,这其中肯定有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当问到她这方面的情况时,出乎意料的是她只很简单地描述了自己的过去,并没有多少浓墨重彩。田歌说自己从部队的文工团专业到北京电视台时,那个时代的电视台,几乎没有专业的电视人才,多是从各文艺单位转行过来的,但是大家的敬业精神和创业激情却是空前的。虽然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但田歌还是凭着一股子韧劲慢慢熟悉了电视节目创作和制作的知识,并积累了丰富的实际经验,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但她并不满足于现状,而是两次走进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导演系,一次又一次为自己“充电”、“加油”。

 在回顾自己的求学经历时,她颇有感慨。田歌在北京广播学院导演专业学习了4年,又学习了2年的制片管理,田歌感慨她那个时代从事电视创作的人虽大多不是科班出身,但是多样化的文艺背景却是他们学习理论知识时的一大优势。田歌认为,一个优秀的电视人必须是个“杂家”,综合素质非常重要,仅有理论知识是绝对不行的,而在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之后再进行理论学习,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她对目前后备电视人才的培养和教育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她认为现在众多正在进行电视专业学习的大学生,本身的实践机会非常少,而且教师队伍也存在同样缺乏实践的问题,这样的教育结果,就是大学生毕业之后虽然握着高学历的证书,但到了实际的工作当中却往往不知所措。最让田歌觉得难以理解的是,当今有些主持人主持节目时紧握话筒,连嘉宾讲话时话筒也不撒手,相问之下原来是学校老师说主持人必须掌握话筒权所致。田歌对这种脱离实际的教条式教育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她认为电视是大众的,是一种大众传媒,贴近观众才是电视的生存发展之本,这也是当初她在90年代初,国内尚无成功先例的情况下大胆决定制作以普通人为主角的电视节目《荧屏连着我和你》的思想根源之所在。

相关信息作曲家田歌回目录

基本资料

姓名:田歌
职业:作曲家
籍贯:山东单县人

简历
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疆军区文工团创作员、乐队队长、歌舞团副团长兼创作室主任,中国音协第三、四届理事。作品有歌曲《草原之夜》、《边疆处处赛江南》,舞蹈音《葡萄架下》等。有歌曲集《啊,亲爱的伊犁河》、《田歌独唱歌曲集》等。

相关链接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标签: 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