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最新历史版本 :中关村三代人 返回词条

  • 编辑时间: 历史版本编辑者:高兴
  • 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
  • 修改原因:
目录

三十年 中关村的三代人回目录

    雷军宣布离开金山后的第三天的晚上,我们在电话中聊了两个小时。两个小时内,我们一起回顾了他在金山的16年,还回顾了中关村发展的30年。聊天过程中,我与雷军不胜感慨,三十年过去了,中关村人非物也非,沧海桑田。
    中关村大致分为三代。中关村迄今为止共经历了三代创业者。第一代创业者是华夏、四通、信通、科海、京海及后来的联想、方正。那一代风云人物包括,陈春先(华夏公司创始人)、万润南(四通创始人)、段永基、王辑志(四通打字)、金燕静(信通创始人)、陈庆振(科海创始人)、王洪德(京海创始人)、柳传志、王选(方正照排发明人)、王文京(用友创始人)。  
    第一代风云人物经功不同,命运迥异。最成功的当数柳传志,联想集团成功改制,个人完成了由创业者向投资者的转变。最悲壮的当属王辑志:当其离开四通时,要求带走一台自己发明的四通打字机而不可得。最失败的当数金燕静、万润南。
    当万润南1989年之后远走海外,当金燕静1990年代初因走私被捕时,中关村不仅因触犯道德与法律而蒙羞,还丧失了政治上的清白。对那段历史有记忆的人都用“风声鹤唳”形容那时的中关村,那时的中关村企业与企业家们。那时候,一批又一批的调查组进驻中关村。
    那时候的调查组调查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包括集体资产流失、投机倒把、走私等各种问题。每一次调查都足以改变中关村、中关村企业的命运。幸运的是,当时海淀区的当政者贾春旺、沈道仁及后来的胡昭广对中关村的企业极尽保护之力,中关村才成为今天的中关村。
   对中关村最典型的责问到今天还耳熟能详:中关村是不是骗子一条街,中关村有没有高科技,中关村有没有挖社会主义墙角?80年代中期,有人大代表站起起来质问当时的海淀区区长:中关村的企业让中科院的院士、科学家,清华、北大的教授不务正业,上街赚钱,这不是挖社会主义墙角是什么?这位人大代表掷地有声地说:他们腐蚀了科学家的品德。
    现在,除柳传志、段永基、王选、王文京少数几人外,其余的人大多不为现在的年轻人所知晓。段永基已退、王选已逝,前台唯有长青树柳传志、王文京。王文京与上述创业者不同,用友工商注册时,他拒绝“红帽子”,坚持做个体户。正是这样,他才没有了接待调查组、公司改制等麻烦。
   与第一代中关村创业者多来自科研院所不同,中关村第二代要么是北漂族,要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其中包括王江民(江民科技创始人)、求伯君、雷军、李儒雄(连邦软件总裁)、王永民(王码五笔的发明人)、吴晓君(CCDOS发明人)、鲍岳桥(UCDOS发明人)、朱崇君(CCED发明人)、王志东(新浪创始人)、杨元庆、郭为、冯军(华旗创始人)等。
    第二批创业者没有科研院所可以挂靠,没有红帽子可戴,从成立的第一天,他们就在中关村大道上摸爬滚打。冯军、王江民们有一个不太好听的名字:个体户。但正是这个不好听的名字,让他们获得了可贵的自由与独立,没有企业做大之后需要改制这类麻烦事。
    到了今天,中关村第二代同样命运迥异,他们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企业做到一定阶段,成功退出之后作投资,其中的代表是现在的雷军与3721的周鸿祎。第二类是再创业,其代表是原四通利方、新浪创始人王志东,离开新浪之后做了点击科技,还有原洪恩创始人池宇峰,现在为完美时空创始人,公司已经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身价超过30亿元,还在当年在中关村买巨人汉卡的史玉柱,身价超过500亿元。第三类为继续在前台打拼的人,包括杨元庆、郭为、王江民,王新(瑞星董事长)。第四类为相忘于江湖的人,这类人最多,典型代表是吴晓君,记者多方采访,才知道他在农业部计算中心做顾问。
    尽管第二代创业者命运迥异,但却没有万润南、金燕静那样的尴尬,也没有柳传志需要处心积虑才能完成企业改制的苦恼。
    中关村第三代是以李彦宏、张朝阳、邓中翰、严望佳、周云帆、杨宁、田朔宁、唐越为代表的一代,当第二代人开始在中关村摸爬滚打的时候,他们或者正忙着考托福,或者已经踏上美利坚的土地。数年之后,他们大规模回到中关村,并迅速超越前辈。
    雷军说他们赶上了好时候,热钱涌进中国,风险投资的概念普及,公司可以到纳斯达克上市。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是带着钱回来的,比如张朝阳带回了25万美元,其中包括尼葛罗.庞帝的钱,李彦宏带回来了100万美元,最风光的是亿唐的唐海松,带回来了4800万美元。
    最风光的人不见得命最后,亿唐在风光一时之后,随着互联网泡沫的崩盘退出历史舞台。
    而中关村的第二代,大多开发一个核心产品,然后开始铺渠道,开始销售,公司通过滚动做大,套现途径少。中关村第二代在工作方式与资本积累方式方面与第一代没有太大的区别。从工作方式上来看,杨元背着联想品牌电脑四处找代理,冯军蹬着板车在中关村四处送货,王江民则用麻袋装着KV100在中关村大道旁叫卖。
    80年代中期,陈庆振、柳传志、王洪德他们也是这样工作的,因为都蹬着板车的缘故,一般人将他们称为“板儿爷”。
    三十年过去了,中关村发生了三方面的变化。首先是民间力量的崛起,第一代创业者大多是星期天工程师,8小时之内给国家干活,8小时之外到中关村干活,8小时之内磨洋工,8小时之外拼命干,比如陈春先、陈庆振,在其创立了华夏、科海数年之后,他们的编制还在中科院内的计算所或是物理所。这些人大多以戴一个红帽子,挂靠一个国家机构为荣。中关村第二代大多是个体户,与高墙内的科研院所没有天生的血缘关系。中关村第三代则将自己的公司注册在开曼或维京,从一开始,他们的眼界就不止是中关村,甚至不止是中国。
    其次是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第三代早已不当板儿爷了,他们大多拥有自己的宝马、奥迪,爱好的运动是高尔夫,甚至办公室里都放着高尔夫球竿,收发、回复电子邮件占据了他们大多数时间,与属下沟通用视频会议、电话会议等高科技、高交率方式。
    再次是资本集累方式发生了变化。创业时,第一代人、第二代人要么自己掏腰包,要么到银行借袋,要么由单位出资(比如柳传志的联想),有赌博的心态,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分钱,第三代人则拿着风险投资的钱,花钱不心疼,“烧钱”这个词就是第三中关村人发明的。
    应该还有许多变化,但已经很晚了,我们没有再花时间去总结。
    最大的变化应该是大环境的变化,第一代创业者崛起于对“两个凡是”的批判之后,第二代创业者崛起于“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之后,中关村第三代企业崛起于“姓公还是姓私”的争论之后,从第一代到第三代,中关村创业者们身上的束缚越来越小,他们不需要“红帽子”了,他们不需要接待一批又一批的调查组了……
    但在雷军眼里,现在的中关村还不完美,因为这里没有天使,这是让那些正在创业的中关村第四代创业者们头疼的地方,雷军的新角色就是为了填补这种空白,雷军说:中关村需要更多的有钱人来做天使,如果张朝阳,李彦宏们也来做天使,那么第四代中关村创业者将获得更多的机会。
    雷军认为:国内对天使投资的认识存在误区,天使投资与一般风投特别是后期投资有很大的区别,天使投资应该是一大批挣了钱的人去投一些企业,一些有潜力的团队,目的在于帮助年轻人成功,在于回馈社会,不在乎退出时能否赚钱。
    天使投资人在中国另一误区是投资人在投钱的同时将自己投进去了,参与企业日常管理,雷军觉得这将限制创业者的自主性,打击其能动性,降低其创新能力,应该放开手脚让他们发展,在战略上予以指导就行。他说天使投资的完美典型是当年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投资google,从来不向两位创始人要营收,要利润,他们爱怎么干就怎么干,即使google倒闭了也不在乎。
    与硅谷相比,中关村可以说是没有天使。

中关村三代创业者的财富传奇回目录

记者 丁肇文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那些人那些事

    30年前的3月30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落幕,“科学的春天”开始唱响,在科研院所聚集的中关村,科研人员的心中渐渐有了暖意……

    今天,一提起中关村,人们立刻会联想到一些高科技企业,曾经和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联想到一长串闪光的名字背后,不断被复制又不尽相同的财富故事……

 

 

纪世瀛


    忆当年“吃螃蟹”幽幽叹息

    1980年的10月25日,“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一个既无工商注册、又无法人代表的“地下组织”在中科院的半间仓库里偷偷成立起来,其创立者包括三个人:中科院最年轻的研究员、物理所一室主任陈春先,中科院最年轻的工程师、本行是原子弹设计的纪世瀛,以及中科院物理所高压电气技师崔文栋。在很短的时间内,服务部便团结了中科院和附近高校里的几百名科学家、教授和大学生,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取得报酬,成为一支不折不扣的“科技游击队”。

    但突破从来都是艰难的。在与旧体制的斗争中,第一批“吃螃蟹”的创业者一个个倒下了。“陈春先两袖清风,直到2004年英年早逝,临死的时候,为了生计连自己的家都出租了一间房给人;而崔文栋直到今天仍在流离躲债、无家可归。”说到这里,66岁的纪世瀛幽幽地叹息道,“只有我,有房有车,有地位有名声,该有的都有了。”

    2004年,当年的创业者纪世瀛历尽波折开始“转型”,在中关村接连创办了世纪英才高等研修学院和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纪世瀛坦言,这是自己“中关村情结”的延续,“中关村能不能继续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企业家的素质,”坐在记者面前的纪世瀛,这时更像一个“布道者”。他告诉记者,中关村精神的核心说到底就是企业家精神,他拿出给记者准备的五张A4纸,上面写满了对中关村精神的诠释。在他看来,中关村的未来是从管理型经济到创业型经济的突破,是自主创新……

    对纪世瀛的采访,不断被打进来的手机电话打断,“他们说我是‘中关村的村长’,这个我可不敢当,找我帮忙的人很多,包括全国各地的,我也乐于尽我所能帮助他们,”“你不知道,我职务最多的时候有39个,现在还有20多个呢,”说这话的时候,当年创业时的豪情又回到了纪世瀛的脸上。

 

王志东


    天生创业者自称“不恋战”

    “创业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无限梦想的过程,”王志东这样向记者诠释他对创业的理解。

    的确,翻开王志东大学毕业后20年的履历,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他似乎就是一个天生的创业者:1989年,刚刚大学毕业的他在王选的游说下,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加盟北大方正集团从事软件开发,很快便研制出国内第一个外挂式中文平台;1992年4月,不满于旧体制的束缚,王志东走上创业之路,和朋友创办新天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并独立研制成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文之星”中文平台软件;1994年,得到四通集团500万港币投资的王志东“重起炉灶”,创办了中关村历史上第一家真正按照硅谷模式架构的企业———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997年,王志东为四通利方公司引入650万美元的国际风险投资,成为国内IT产业引进风险投资的首家企业;1998年12月,他又成功完成了四通利方与北美最大的华人网站“华渊网”的合并,组建新浪网公司;2000年,王志东把新浪送上了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亲手创造了世界华人圈第一大门户网站的传奇;2001年,正当新浪网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王志东悄然转身,投入北京点击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建中……

    对于自己的“习惯性创业”,王志东这样解释:“爬山有两种爬法,有的人看到了好的风景就会安营扎寨,驻足欣赏;而有的人只在乎爬山的过程,爬了一座又一座,却从不停留。创业就像后一种爬山,创业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过程,所以我从不恋战。”

    王志东在点击科技的办公室是一栋把角儿的玻璃房子,隔着玻璃,谷歌公司的硕大招牌近在眼前,“新浪说到底还只是一个立足华人圈的门户网站,而点击科技作为一个融合软件、网络和通讯三大现代信息技术,致力于协同应用与网络通讯平台的高科技公司,我们的目标是走出中国、走出华人圈,成为世界范围内一家领先的高科技公司,”王志东这样描述自己眼下的梦想。  

 

张朝阳


    10年创业刚刚挤进“决赛圈”

    与王志东“一直走在爬山的路上”不同,作为中关村第三代创业者代表的张朝阳,似乎更喜欢“驻足欣赏”。他领导的搜狐网,从创办至今已经走过了10年历程。

    10年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已经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段,有人曾经概括出一个所谓的“信息产业10年定律”:即每隔10年,都会有新的杰出的技术成果成熟起来,带领整个信息技术产业前行,以中关村为例:上世纪80年代中关村开创了“中文处理时代”,90年代带领整个中国进入“个人计算机时代”,而10年前又开启了“互联网时代”。但张朝阳显然并不十分认同这个“定律”:“10年对一个企业来说并不长,”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还刚刚挤进决赛圈。”

    1996年,刚刚进入而立之年的张朝阳从美国学成归来,看准了互联网商机的他成功地从美国得到了一笔22.5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在北京创办爱特信公司,开创了中国利用风险投资资金建立互联网公司的先例。1998年2月25日,爱特信正式推出“搜狐”产品,并更名为搜狐公司。2000年7月12日,搜狐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挂牌上市,一举成为中国最领先的新媒体、电子商务、通信及移动增值服务公司。

    在搜狐网络大厦所坐落的清华科技园里,如今一股大学生自主创业浪潮正在兴起。与张朝阳的踌躇满志不同,无数个被张朝阳式的“财富神话”所激励的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们,却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迈出试探的脚步。根据一项调查,这些中关村的第四代中,77%的公司会在3年内消逝,90%的公司会在5年内消逝,99%的在10年内消逝;然而,中关村的创业者们,正是在这样残酷的淘汰法则中,一代一代前赴后继、将创业的脚步顽强地延伸下去……

 记者手记

    中关村还有什么奇迹

    “就历史来说,中关村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缩影。”在凌志军的新书《中国的新革命》中,作者这样断言,“中关村在创新之路蹒跚而行的曲折历程,大致上反映了中国崛起的真相。”这也促使我由感而悟,开始从另一个角度打量中关村,追寻30年间中关村三代创业者创新创业的传奇。

    对于中关村未来的规划,有关部门已经开始思考。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关村未来的战略定位是“全球新兴的创新中心”;而坚持创新驱动、先行先试这样的词汇也已经进入了中关村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

    如果说,在刚刚过去的这30年中,中关村曾经作为一个领航者,带领我们国家开启了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新时代;那么,未来的10年、20年、30年,中关村还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奇迹呢?我们有理由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回目录

http://home.donews.com/donews/article/1/121687.html
http://book.ce.cn/zzdt/200804/02/t20080402_15035382.shtml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标签: 中关村三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