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最新历史版本 :托马斯·潘菲尔德·杰克逊 返回词条

  • 编辑时间: 历史版本编辑者:高兴
  • 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
  • 修改原因:
托马斯·潘菲尔德·杰克逊,美国地方法官,主导了改变IT历史发展的微软反垄断案。1999年11月5日,美地区法官托马斯·杰克逊(Thomas Jackson)认定微软垄断。2000年7月7日,杰克逊裁定微软一分为二。2000年9月26日,最高法院拒绝对一分为二的裁决举行听证,驳回到联邦上诉法院重申。2001年9月6日 美司法部不再坚持让微软一分为二。2001年11月,微软与美国司法部达成和解。一家联邦上诉法院驳回了美国地方法官托马斯·杰克逊(Thomas Jackson)要求拆分微软的判决。上诉法院认定微软在Windows中捆绑IE浏览器的做法是垄断行为,但认为杰克逊法官的分拆判决太过严厉。而在此前的2000年1月,盖茨就已辞去了CEO一职,将微软帅印交给了鲍尔默。如果微软当初被分拆,也许盖茨现在就要跟自己的老伙计鲍尔默一决高低了,而雅虎甚至可能收购他们的公司。
Thomas Penfield Jackson
目录

[显示全部]

托马斯・Penfield 杰克逊简介回目录

Thomas Penfield Jackson (born January 10, 1937 in Washington D.C.) is a former United States District Court Judge for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He graduated from Dartmouth College with an A.B. in the class of 1958, and from Harvard Law School with a LL.B. in 1964. He served in the United States Navy from 1958 to 1961. He was appointed to the Court in 1982 after serving as president of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Bar Association, filling the seat vacated by Oliver Gasch. He assumed senior status in 2002 and retired in 2004. He is currently an attorney with the Jackson and Campbell, P.C., law firm.[1]

He is perhaps best known to the public as the presiding judge in the United States v. Microsoft case. Jackson was the first in a series of judges worldwide to determine that Microsoft abuses its market position and monopoly power in ways that are highly detrimental to innovation in the industry and consumers of the products. The summary paragraph in his findings of fact is quoted below.
Most harmful of all is the message that Microsoft's actions have conveyed to every enterprise with the potential to innovate in the computer industry. Through its conduct toward Netscape, IBM, Compaq, Intel, and others, Microsoft has demonstrated that it will use its prodigious market power and immense profits to harm any firm that insists on pursuing initiatives that could intensify competition against one of Microsoft's core products. Microsoft's past success in hurting such companies and stifling innovation deters investment in technologies and businesses that exhibit the potential to threaten Microsoft. The ultimate result is that some innovations that would truly benefit consumers never occur for the sole reason that they do not coincide with Microsoft's self-interest.

Microsoft attempted to show that the judge's conduct during the case demonstrated that he unfairly favored the prosecution, but they failed to do so in court proceedings[citation needed]. He did speak to a reporter off the record after the evidence in the case had been heard but prior to issuing his "Conclusions of law" and this was contrary to judicial rules. Speaking with that reporter he expressed unfavorable opinions and statements about Microsoft Corporation and its employees which he had developed as a result of hearing the evidence and witnesses in the trial. He was eventually removed from the case by the United States Court of Appeals.[2] Speaking about Microsoft executives, he compared them to "stubborn mules who should be walloped with a two-by-four" and "gangland killers", referring to a murder case he presided over four years earlier:

On the day of the sentencing, the gang members maintained that they had done nothing wrong, saying that the whole case was a conspiracy by the white power structure to destroy them. I am now under no illusions that miscreants will realize that other parts of society view them that way."[3]

The judge also characterized Microsoft leader and co-founder Bill Gates as a Napoleon, "unethical", as well as comparing him to a "drug trafficker" repeatedly caught as a result of telephone wiretaps. However, it was private meetings with journalists released after the verdict but during the appeal that granted the appeal.

Judge Jackson's order that Microsoft be divided into two companies, one owning the Windows operating system and the other owning Microsoft's various application software products, including the Internet Explorer web browser, was also reversed on appeal. Eight of his factual findings about Microsoft's monopolistic practices against the Sherman Antitrust Act, however, were upheld, though cut down based on the June 2001 appeal.

Judge Jackson, in spite of the findings of the appellate court, continued to deny that any such bias existed and insisted that any perception of bias in the minds of observers was created by Microsoft.His statements were a response to several evasive tactics Microsoft used at the trial, including falsifying video evidence, non-responsiveness on the stand, and denying allegations contained in evidence. The recusal has been called into question by some commentators, as other cases have warranted a "slap on the wrist", such as the Marion Barry trial in 1990 where Jackson said, "that he had never seen a stronger government case and was upset that some jurors would not vote to convict." The appeals court upheld the trial, but dissented that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 district court judge could have recused himself in this case.... The recusal option was a compelling one."

When an unrelated case involving Microsoft and charges of discrimination was assigned to him in 2001, Jackson recused himself from the case.

Jackson was also the presiding judge in United States v. Marion S. Barry, where D.C. Mayor Marion Barry was convicted of one count of cocaine possession.

托马斯・Penfield 杰克逊是美国 地区法院 法官为 哥伦比亚特区. 1982 年他被任命了在作为以后哥伦比亚特区的总统律师协会。 他当前是一名律师与杰克逊和坎伯, P 。C 。, 律师事务所。 

他或许最好为人所知对公众作为首席法官在 案件他有争议处理案件是讨论主题由两个法定专家和媒介的地方。 

法官的品行在案件期间极端是 有争议 并且以后被发现不合理地倾向了起诉。 这, 与他不适当的公开声明一起关于 公司和它的雇员当案件是即将发生的, 最终导致他的从案件的撤除由 美国地区法院. 讲话对微软董事, 他与"盗匪街区凶手" 比较了他们和"倔强 骡子 谁应该walloped 与a 二英寸乘以四英寸". 法官并且描绘了微软领导和共同创立者 象"不道德" 并且比较他与""和 拿破仑. 这自然的声明由一位首席法官当案件仍然被争论认为是侵害道德司法品行和以后被发现减弱了司法过程的正直。 

判决由批评杰克逊的品行的美国地区法院推翻了。 一部分, 法院被发现"审判官的行动严重感染了行动在地区法院面前和表示了疑问司法过程的正直。" 

判断微软被划分成二个公司的杰克逊的命令, 你拥有窗口操作系统并且另一拥有的微软的各种各样的应用软件产品, 包括Internet Explorer 浏览器, 并且被扭转了在呼吁。 他的事实研究结果, 然而, 部份地被维护了, 虽则案件的关键元素, 发现微软不正当地行动了在栓它 浏览器对 和那微软非法地寻求垄断浏览器市场(根据 谢尔曼法案) 被拒绝了。 

判断杰克逊, 竟管上诉法庭的研究结果, 继续否认, 任何如此偏心存在了和坚持, 偏心的任一悟性在观察员的头脑里由微软创造了, 虽然他拒绝解释怎么这做了甚至怎么它是可能的。 

当无关的案件介入微软和充电 被分配了到他, 杰克逊 撤换 他自己从案件。 

Thomas Penfield Jackson 美国司法部地方法院法官回目录

Thomas Penfield Jackson法官裁定,微软是一家垄断公司,并暗示微软有可能被拆散。即使微软不被拆散,但微软也绝不会再是原来的微软,微软将失去一部分在市场上呼风唤雨的权力。而比尔·盖茨也将再也不是原来的比尔·盖茨,任何观看过盖茨在原告质问时坐立不安的窘态,都会感到Jackson法官的权力。

Jackson那长达270页的事实认定书为微软的判决奠定了基础,他绝不可能让微软毫发未损。此案很可能最终将向最高法院上诉,这将在未来数十年对技术公司产生广泛的影响。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必须承认,Jackson在网络业掌握着巨大的权力。  

世纪官司回目录

1994年7月美国司法部向哥伦比亚联邦地区法院提起反托拉斯民事诉讼,指控微软违反了《谢尔曼法》第1条和第2条,要求法院防止和限制微软以排他性的和反竞争性的合同销售其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在1994年7月,微软与司法部在法庭上达成了一项和解协议,要求微软改变一系列商业做法,包括修改与个人电脑制造商所签授权协议的许多关键条款。地区法院法官托马斯.彭菲尔德.杰克逊(Thomas Penfield Jackson)于1995年8月批准了该协议,并据此作出了同意令。但在微软于1995年推出视窗95和因特网浏览器2.0并把两者的使用权捆绑在一起之后,又把网景等对手置于不利地位;1997年微软推出浏览器4.0后,情况更甚糟糕。1997年10月20日美国司法部针对微软违反了1995年的协议以不正当手法垄断市场的行为向哥伦比亚联邦地区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微软停止搭售浏览器的行为,否则将每天处以100万美金的罚款。随后,德克萨斯等州政府也对微软提起诉讼。1997年12月11日杰克逊法官作出预先禁止令,要求微软把IE从视窗中分离出来。在1998年5月12日哥伦比亚地区联邦上诉法院判决微软发行视窗98的计划不受正在被上诉的地区法院的预先禁令的影响后,联邦司法部和20个州司法部于1998年5月18日正式向联邦地区法院对微软提起反垄断诉讼。司法部对微软的指控包括:试图与网景瓜分浏览器市场,引诱网景不与其竞争;与因特网服务商和内容服务商等签定排他性协议;在合同中限制电脑制造商修改和自定义电脑启动顺序和电脑屏幕;与视窗95和视窗98捆绑销售因特网浏览器软件等。针对司法部的指控,微软提出了多方面的辩护理由,其中包括政府与20个州的诉讼侵犯了联邦法律所保护的公司的知识产权,其视窗95和视窗98受到联邦知识产权法的保护。2000年6月7日,法官杰克逊作出了最后判决,将微软分割为两家独立公司,分别经营“视窗”操作系统和“办公室”等应用软件以及包括IE浏览器在内的网络业务。2000年6月13日,微软公司向美国哥伦比亚特区联邦巡回法院递交了上诉请求。2001年6月28日,美国哥伦比亚特区联邦上诉法院7名法官以7:0的票数一致作出裁决,驳回联邦地区法院2000年6月作出的将微软一分为二的判决但对杰克逊有关微软违反托拉斯法的大部分事实予以认定,并要求地区法院任命一名新法官重新审理此案件。2001年8月24日,美国最高法院通过抓阄的办法选出了科特里女法官来接受微软垄断案件审理工作。 
微软案件从1998年10月19日正式启动审判程序,直到2002年年底才基本结束。微软案件是上个世纪末一个全球关注的焦点,也是现代反垄断法理论研究的经典素材。此案虽然在将近三年的审理过程中是一波三折,但最终基本是以微软失败而告终。2002年11月1日,美国华盛顿地区联邦法院科特里法官正式作出裁决,对微软公司与美国政府及9个州达成的和解协议的主要内容表示认可,同时驳回另外9个州要求对微软进行更严厉处罚的要求。根据和解协议,微软将面对至少为期5年的惩罚性措施,以削弱其垄断地位,增加行业竞争性。这些措施包括微软不能达成有害于其他竞争者的垄断交易,应允许电脑制造商自由选择视窗桌面,向其他软件开发商开放部分内核技术,使微软的竞争者也能在视窗操作系统上编写应用程序等。时任美国司法部长阿什克罗夫特对裁决表示赞同,称裁决结果是“消费者和商界的重大胜利”。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也对此十分赞同,称为是里程碑判决。此案件到2002年12月截至,这场旷日持久的世纪诉讼基本上句号。

对于微软案件,我国有的媒体评论道:微软财富固然值得珍惜,但与其他大企业的不同在于,微软以自己的实力损害了一种竞争机制,一种能让更多的“微软”诞生的机制,那就是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机制。正是这种机制造就了微软,美国人可能还想有更多、更大的“微软”,基于这种观念,忍痛牺牲一个微软也就没有什么可惜的了[xvi]。曾任美国的司法部长雷诺强调说:“美国成为世界工业巨人,靠的不是那些强盗王,而是竞争,是鼓励新的开发,鼓励年轻的企业家们打入市场。[xvii]”从这些有关微软案件的最后处理结果和有关媒体以及美国司法部长雷诺的评论中,我们足可以看出维护市场竞争机制是反垄断法的基本目标。

微软垄断案的来龙去脉回目录

美国司法部指控微软公司的反垄断案沸沸扬扬历时近十年,充满了戏剧性色彩,亦引起人们的关注。 

   初临战火
  1974年,刚刚创建的微软公司即致力于为个人电脑编制基础软件。1980年,该公司被选择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的个人电脑设计操作系统,从此事业发展突飞猛进,并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磁盘操作和视窗操作软件制造领域的当然霸主。由于微软公司发展速度之快超乎想象,早在1990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就对该公司是否把MS— DOS与应用软件捆绑在一起销售展开调查,后来,由司法部接手继续调查。这一时期正值微软开发“视窗”操作系统之际,许多软件厂商认为该软件将使微软更加具有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司法部把调查重点放在了视窗系统上。直到1995年,微软公司与司法部达成一项赞同协议,这一轮争斗才告终结。根据这项协议,微软公司在向个人电脑制造商发放“视窗95”使用许可证时不能附加其他条件,但并没有阻止微软开发集成产品。 

  就在微软官司缠身的时候, 全球因特网服务领域崛起了一批优秀企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的网景公司和太阳微系统公司。它们的发展极为迅速,并一度将微软远远地甩在后面。一向对这一领域不甚重视的比尔·盖茨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失误,立即全力补救,不仅在所有操作系统中加入微软的因特网浏览功能,将IE浏览器软件免费提供给电脑制造商,还个人投资参与了“空中因特网计划”, 拟将288颗低轨卫星送上天,形成一个覆盖全球的通信网。这一做法使网景公司的市场份额从80%降到62%,微软的份额则从零猛增至36%,从而招致网景等公司的极大不满,也引起司法部的注意。 

  最终,司法部于去年10月20日向哥伦比亚地方法院递交了上告微软的诉状,认为该公司将安装IE作为电脑制造商申请“视窗95”使用许可条件的做法严重违反了1995年签订的协议,应对其课以巨额罚款。两个月后,哥伦比亚地方法院驳回这一要求,但宣布了另一项临时裁定:禁止微软把安装IE浏览器作为个人电脑制造商申请其操作系统使用许可的条件。但1999年5月12日,哥伦比亚地方上诉法院裁定, 微软的“视窗98”不受该项禁令的影响。6月23日, 上诉法院做出终审裁决,认定哥伦比亚地方法院的禁令是错误的,并判决微软无罪。   烽烟再起 

  由于上诉法院5月12日的裁决对司法部大为不利,5月18日,司法部和20个州政府又分别向哥伦比亚地方法院递交诉状,指控微软公司违反反垄断法。在经过几个月的多方取证之后,10月19日,这桩备受世人瞩目的“微软不正当竞争案”正式开庭审理。 

  案件的审理是围绕1995年6 月21日微软与网景之间的一次会议展开的。司法部的目的是,证明微软公司为维护自己的特许经营权以及开拓新市场,非法利用其业已拥有的市场优势,打击竞争对手。为此,在司法部的传讯下,美国在线公司(AOL)提供了对微软极为不利的证据, 证明在1995年的那次会议上,微软公司曾企图非法阻止网景公司的浏览器进入视窗软件市场。AOL作证说, 微软在会上要求网景放弃与该公司的竞争,并给IE浏览器更多的市场份额。作为回报,网景将成为微软的一个特殊合作伙伴。如果网景拒绝这一要求,微软就会联合其他大公司将其摧毁。随后, AOL又提供了1996年AOL和微软的一次会议纪要, 其中记载着盖茨曾试图说服该公司与微软结盟,以压制网景公司。 

   事实认定 

  之后,为了证明盖茨是1995年会议的幕后主使,司法部律师戴维· 博伊斯拿出今年8月27日与盖茨的面谈录像带。其时,盖茨表示没有参与召集1995年的会议,且对公司一些员工提出的“向网景投资”的建议不感兴趣。但博伊斯随后出示了微软在1995年的会议之前就已拟好的内部文件。文件显示,盖茨曾积极督促公司经营决策人员与网景达成有关交易。 

  在反垄断案审理的第二天,微软对司法部的指控奋起反抗。在开庭陈述中,公司首席律师约翰·沃登提出抗辩,指出微软从未提议网景停止设计适合“视窗95”使用的“导航者”浏览器,更没有以此方式提出瓜分市场的建议。在1995年的会议上,微软公司只是努力寻求与网景公司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谋求达成合作协议,而没有任何瓜分市场的意图。 

  1999年11月5日,美国联邦地区法院法官托马斯· 杰克逊宣布事实认定,微软公司有垄断行为。这代表正继续进行的反托拉斯案中的一个中间步骤,法院将安排一个类似的程序以得出法律结论并作出裁决,该程序可能在明年初的某个时间进行。 

  在进行完最后的法庭辩论后,杰克逊法官于当地时间2000年2月22日宣布,微软垄断案的正式庭审已经结束。

     法庭宣判

    2000年4月3日,杰克逊判定微软公司滥用其对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市场的垄断力量,因而违反了美国的反托拉斯法。
    4月28日,指控微软的美国司法部和17个州要求杰克逊将微软分割为两家公司,一家经营“视窗”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另一家经营“办公室”等应用软件和包括“探险家”浏览器在内的网络业务。     美国微软公司于美国时间5月10日向法院提出了自律方案。同时向Penfield Jaction法官提出要求不予采纳政府于4月28日提出的分割微软的提案。微软公司的自律方案是针对Jaction法官4月3日作出的判决而制定的,其内容如下。 
    ·对OEM采取弹性姿态 
    ·禁止合同中的限制内容
    ·禁止拒绝访问API
    ·禁止限制面向其他公司平台的产品销售 
    ·供应过去版本的操作系统 
  该自律方案中还包括由微软公司支付19个州的律师费用及其他诉讼相关费用。自律方案的有效期限为判决45天后开始到2004年7月1日为止。另外同意政府访问微软公司内部记录及文件、与职员谈话以及提出书面报告等要求。 
    在5月24日举行的听证会上,杰克逊宣布不再就微软一案举行新的听证会,并要求司法部26日提出对微软的最终处罚建议,同时指令微软公司在司法部提交最终处罚建议后的两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

    美国微软公司31日向美国地方法院法官托马斯·杰克逊提交了反对政府提出的分割该公司建议的最终辩护书,并指责政府的分割建议是“极端的和不公正的”。

    6月1日上午,主审微软公司反垄断法一案的杰克逊法官宣布对微软的最后裁决将推迟一周。他说,这是为了让原告美国司法部和被告微软公司都有更充足的时间准备各自的陈辞。
  美国司法部于6月5日针对微软公司的答辩材料向美国联邦地方法院提交了追加反驳材料。 
  在此之前,微软公司于5月31日针对美国司法部5月26日提出的最终分割案提交了反对意见,Thomas Penfield Jackson法官对此同意政府方面提交追加材料。 
  政府提交的追加材料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对微软提出的自律案政府方面没有异议的部分,或者虽然有异议,但接受微软要求的部分。比如在分割案中使用了reorganization(重整)这一词汇,微软要求将其修改为substitute(剥夺),政府方面对此表示同意。此外,微软还对分割案中的一些笔误提出了修改要求,政府对此也表示同意。 

  但是,有关其他部分,政府方面认为微软的要求是从根本上否定分割方案,因而对微软的要求表示坚决拒绝。  
     微软公司6月6日向美国地方法院法官托马斯·杰克逊提交了最终辩护书,对司法部6月5日提交的经过两次修改的分割微软计划作出了回应。

    微软公司在辩护书中指责司法部没有纠正其分割计划中存在的许多缺陷,以使其对计算机行业公司的干预损害程度降到最低点。它认为政府只做了一些“摆样子的修改”。而司法部发言人吉纳·塔拉莫纳指出,微软的辩护书不过是老调重弹,对法院认定的其大量垄断行为视而不见。
     美国地方法院法官托马斯·杰克逊7日判决,将微软公司分割为两家公司,以纠正该公司的反竞争行为。
    杰克逊的判决与指控微软的美国司法部和17个州提出的处罚建议相同,即将微软按经营的产品划线分割为两家独立的公司,一家经营“视窗”操作系统,另一家经营“办公室”等应用软件和包括“探险家”浏览器在内的网络业务。杰克逊给微软4个月的时间制定分割公司的具体计划。
    杰克逊的判决还对微软的商业行为制定了一些限制措施,如向其它软件开发商公布技术资料,以便后者编写能够在“视窗”上运行的软件,禁止微软与其它公司签订将阻碍竞争对手产品开发的排他性协议,微软无权决定“视窗”操作系统桌面上应该保留哪些图标等。
    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随即表示将提出上诉,并认为微软拥有“强有力的上诉理由”。微软律师比尔·诺伊康表示,微软除了向上诉法院尽快提交上诉书外,还将要求延期执行杰克逊的判决。他预计,这件案子还会拖上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

参考文献回目录

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el129/28/20000609/95796.html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omas_Penfield_Jackson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标签: 托马斯·潘菲尔德·杰克逊 托马斯·杰克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