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最新历史版本 :蔡文胜 返回词条

  • 编辑时间: 历史版本编辑者:高兴
  • 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
  • 修改原因:
目录

[显示全部]

基本资料回目录

蔡文胜

姓名:蔡文胜
生卒:1970年
描述:二六五科技有限公司CEO
籍贯:福建泉州石狮

个人概述

蔡文胜先生创办了华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265.com

职业生涯

1970年出生于福建厦门。曾做过服装、房地产和股票、取得不菲的成绩。

2000年开始介入网络领域,在国内网络域名业小有名气。

一个高中没毕业的草根创业者,从域名入手,做着被很多人看作是“投机”的生意,却在不经意间成为中国域名投资领域最成功的人,很多知名公司都从他手中买得好域名;他从个人网站做起,却吸引了IDG资本和Google的投资,最终将网站卖给了Google;他先后投资了上百家个人网站,在站长中有广泛的影响力,被媒体称为站长之王。

人物评价回目录

 蔡文胜见到二六五网络技术公司总裁蔡文胜时,他的265.com已从那个传得神乎其神的四合院中搬出,换到北京东三环边离国贸不远的富力城。

  很多人都曾经描写过那个四合院:“四合院位于北京 故宫附近的南池子旁,尽管毗邻

繁华的王府井大街,这片胡同却与世隔绝般的宁静与安详。正是看好这里的宁静,蔡才决定在这里住下,因为这个闹中取静的小四合院,很像他远在福建的家乡”。

  从四合院回到国贸周边,尽管让一些人大跌眼镜,其实也正是他的265.com发展历程的必然:从单打独斗的个人网站到符合互联网发展规律的商业网站。

  福建石狮的互联网商人

  按照265.com的现状把它的创始人蔡文胜描述成互联网先知先觉者,显然是任何稍了解他的人都会觉得可笑的,不过,他的触网经历某种程度上确实带有一些传奇色彩。

  “我上网是比较晚的,2000年开始上网的,那个时候都快到互联网泡沫破灭初期了,” 蔡文胜从来都这样很坦承地自述。

  这种难以说是自贬还是自诩的经历确实是在其它互联网创业者中很难再找到,何况蔡本人现在已经35岁了,在中国互联网崛起时并非一个不谙世事的幼童。

  “我在没有进入互联网之前,基本上是与网络不搭界。大家都觉得需要高学历的人才玩互联网,其实我读书读得很少”,蔡文胜如此描述自己的过去。

  不过,虽然他只读到高一,但他的出生地和家族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互联网之路。
即便从现在看来,蔡文胜对于商业利益的追求仍然非常符合其作为福建石狮人的特征——没有读太多书,但对做生意非常有想法。

  在1985年蔡文胜念完高一的那个时代,因为历史传统和沿海地理优势,石狮已经成为全国服装加工及贸易最发达的地区,全民经商在石狮不希奇。蔡文胜的家族有做服装的,也有做房地产的,这个环境对蔡文胜后来转做互联网有很大影响。

  “我现在告诉家里我在做互联网,他们也还都不明白我在做什么。但他们知道互联网挣钱就会支持”,蔡文胜如此总结他的商业价值观的形成。

  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蔡文胜就开始跟着家族做服装等传统的商品贸易,一做就是8年。

  福建商人的特点之一就是不甘于在本地发展,但喜欢去海外闯荡,而不是在国内寻找商机,蔡文胜也不例外。

  1993年,在出国热的高潮中,年轻好胜的蔡文胜厌倦了周而复始的石狮服装贸易,他觉得如果维持现状,他的发展空间会非常有限,他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

  于是,蔡文胜在这一年出国了。在接下来的近6年中,他游历了东南亚各国,同时,继续经营着家族中的传统贸易。

  “福建石狮的家族环境和海外经历对我一生的奋斗观影响最大,使得我喜欢做一些冒险的事情,只做能赚钱的事情”,这是蔡文胜经常强调自己的一个优点,也决定了后来蔡文胜会走上互联网之路,也使他总是以纯商业的眼光审视互联网业,迄今更像一个典型的互联网商人,而不是一个互联网爱好者出身的创业者。

早期罕见的域名投机成功者

  “这个花了两年时间才学会打字的福建商人,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完成了从传统商人到新兴行业领跑者的角色转换。他难能可贵的地方就是,他将传统商业思维应用于互联网”,这曾是一个网上的博客文章对蔡文胜及其做265.com的总结。

  已知的蔡文胜的“入网”之路确实体现出他的传统商业思维的投机性。

  1999年年底,蔡文胜准备回国看望在福建的父母,途经香港时在那里停留了一段时间。此时的香港股市正效仿美国对互联网概念股上市表现出狂热追捧。对赚钱历来极有兴趣的蔡文胜立刻加入了这股炒股风潮,并大获成功。

  “最成功的是盈科。它一开始股价才1毛钱,最高峰达到28港元,我买它的时候5.8港元,20港元卖出,” 蔡文胜如此回忆。

  正是这段成功投机经历使得蔡文胜第一次对互联网的“商业力量”有了深刻认识,也导致了他接下来真正的互联网创业故事。

  回到福建后,为了及时了解港股的走势,他花了1万多元买了一台当时配置很高的电脑,并找来朋友教他如何利用互联网看股票。渐渐地,他会上网了,并且发现互联网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也开始寻找互联网上的商机。

  福建石狮商人善于寻找商机的特性在此时对蔡文胜起了一个决定性的作用。在浩瀚的互联网中,无数人探索了无数的商业模式,但能活下来的却屈指可数。

  “我做的是互联网域名,一直都做得非常成功,特别是在中国域名投资业界,包括在国际上,我认为自己可以说是国际上投资域名最成功的几个人之一,”蔡文胜一直对此非常自机会。2000年,刚学会上网的蔡文胜看到一条新闻:在国外,有一个域名卖了750万美元。他第一个反应是这样的生意太赚钱了。

接下来是他后来对此的回忆:“我当时发现中国在这个领域非常空白,为什么呢?因为美国的互联网领域非常早,IP地址是互联网最根本的东西。中国互联网红火应该是在1998、1999年,但此时国际上很好的域名已经被国外注册了。我2000年进入这个领域,慢慢开始做,做到2002年,这两三年带动了中国的域名,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这应该是我进军互联网业的真正起点”。

  不过,与后来传得神乎其神恰好相反,蔡文胜最起码在第一年里交了沉重的学费,基本上是失败的。

  他最初的做法是,挑一些没有人注册的域名注册,但这个策略显然是错误的。在2000年蔡才找到的没有注册的域名都是垃圾域名,因为有价值的都被人在1998、1999年注册了,连中国所有的县市的域名几乎都被外国投机者注册光了,。

  我当时2000年进入是失败的,后来我发现一个窍门,是要需要续费,如果不续费你就有权利重新获得域名。但是,当时做注册域名生意的有太多人,以至蔡文胜一开始觉得自己不适合做这个东西,甚至想回到传统生意。一个域名的注册费要500元,蔡文胜前后买了注册了几百个,90%以上都打水漂了。当时关注域名市场的中国人也非常多,但大部分人没有找到值钱的域名。

  专注是蔡文胜显著的商业精神,经过一年的摸索,他终于摸索出规律:抢注那些到期需要续费的域名,因为如果不续费,别人就有权利重新获得该域名,这就留下了机会。按照他的说法,域名没有续费其中有几个原因,第一是主管人员的疏忽,第二是企业放弃,而这两种机会在中国有20%,在国际上则差不多有10%的机会。

  依靠这种敏感的商业嗅觉,蔡文胜前后注册了几千个重要域名,在2001年一年就可以赚到几百万,他赚到了在互联网业的第一桶金。

  对域名的投资是蔡文胜最幸福的记忆:“在国际上我可以说是域名投资最成功的几个人。其中有一个是在美国的中国人,名叫叶云(音),他的一个域名卖了1.6亿美金,纳斯达克都有公告,这应该是全世界最成功的一个域名投资案例”,“我现在如果把拥有的域名打包卖掉,卖到上亿人民币都没有问题”。

中国站长之王是如何炼成的回目录

  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已经认识到了天使投资的重要性:一个好的天使投资人,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相关资源的支持更可以帮助创业企业快速起飞。但国内的现实是,天使投资人并不多,为普通创业者所熟知的几位似乎也都“高高在上”,很难真正接触到。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邀请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廖理教授,对话国内的天使投资人,走近这些略显神秘的“天使”,帮助创业者了解他们的投资理念与故事。

  一个高中没毕业的草根创业者,从域名入手,做着被很多人看作是“投机”的生意,却在不经意间成为中国域名投资领域最成功的人,很多知名公司都从他手中买得好域名;他从个人网站做起,却吸引了IDG资本和Google的投资,最终将网站卖给了Google;他先后投资了上百家个人网站,在站长中有广泛的影响力,被媒体称为站长之王。蔡文胜的创业道路看起来颇具传奇色彩,如今他的身份是厦门游家网络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与另外一位个人站长出身的创业者李兴平(hao123创始人)一起运营着休闲游戏平台4399.《创业邦》杂志特别邀请廖理教授对话蔡文胜,就域名投资、个人站长、互联网创业与投资等话题,进行深度探讨。

  域名投资:我喜欢高回报的生意

  廖理:你成长的经历对创业者会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因为你高中没有毕业就创业,属于草根创业,感觉距离大家更近,不是遥不可及。

清华大学教授廖理
清华大学教授廖理

  蔡文胜:草根创业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毕竟在中国能拿到投资的人不多,因为我们的人口众多,想创业的人太多了,真正能得到的帮助人还很少。在几个大城市还可能有机会找到投资人,在其他地方就很难。

天使投资人蔡文胜
天使投资人蔡文胜

  廖理:你一开始也是做传统生意,后来怎么就转向进入互联网了呢?

  蔡文胜:这里有运气的成分,也有自己的选择。我更愿意做投资回报比较高的事情,做互联网就比传统贸易回报要高得多;其次,我比较喜欢自由一点的生意,我做过服装、房地产等生意,发现要跟很多方面打交道沟通关系,而做互联网只要有创意就能去实现,更自由。

  1999年,正是互联网泡沫的时候,我买了盈科数码的股票,涨了好多倍。我看到一些报道,说一个域名一年的维护成本才200多块,但好的域名可以卖到几百万美元。当时成交最贵的域名是business.com,750万美元;李嘉诚的tom.com域名,是跟一个加拿大买的,现金加股票,真正的代价超过1亿港元。

  廖理:感觉做域名生意就是个人就能做了,这算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商业领域吗?

  蔡文胜:域名是一个非常巨大的产业,像Google在国外的所有收入,跟域名相关的业务占了20%,国外域名市场每年的产值应该是几十亿美元,不光可以买卖,还可以做比如域名停放等。国内现在这一块相对不太成熟,像我现在拥有的域名,如果在国外,什么都不用做,光出租每年最少就有数千万收入。

  廖理:那域名会继续发展得更好,还是会走下坡路呢?

  蔡文胜:会发展得更好,现在很多好的域名价值都越来越高,比如我卖给Google的G.cn,三年前这样的域名一般50万元就能买到,现在都要几百万元,这跟整个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包括企业对域名的认识有关。这点对创业者很有启发,很多中国人创业其实看得都不远,比如开始对品牌不重视。中国有 90%的公司是用不到自己的品牌做域名的,被别人注册了,又不想在知识产权上花太多钱,现在情况慢慢在扭转。目前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能用上好域名的,很多都是找我买的,比如百度的qiyi.com,UC浏览器的uc.cn等。

  廖理:你怎么会想起来去注册uc.cn这样的域名呢?

  蔡文胜:两个字母组成的域名本身就非常稀少,只有676个,三个字母组成的。com域名也只有17,576个,一个国家拥有多少三个字母的域名其实可以衡量其IT发展水平。我2000年进入域名投资领域,中国人拥有的三个字母。com的域名不超过10个,像tcl.com是花几十万美元买回来的,后来我又注册、购买到一些,带动中国企业也慢慢买回自己的域名,现在中国人拥有几百个三个字母的域名。

  廖理:那你做域名投资的时候有什么规律?

  蔡文胜:最开始我发现域名可以赚钱,就会整天想,比如在电视上看到某个品牌的广告,就会记下来,看看这个品牌的域名有没有被注册;在大街上看到一个餐馆,也会去查查它的域名。每天都在一个小本子上记下我认为有价值的域名。像英文单词的域名会很值钱,我就去买了一本词典,就一个一个单词地输入查询。那时真的很努力甚至经常不睡觉,每天在电脑面前查域名资料。

  后来注册逐渐系统化了,经过很多尝试,不断进步。而且注册域名要了解的知识很多,中国有2,100多个县,340多个地级市,我了解大部分县市的地理人文,因为每一个地名对应的域名我都查过。2000年时大部分县市的域名都被老外注册走了,后面我慢慢注册、购买回来,现在50%以上在我手里。另外我还注册了不少国外相关域名,包括印度,阿拉伯语,西班牙语相关的知识也要了解,才能分辨一个域名的价值。

  天使投资:我最看重用户规模

  廖理:除了域名之外,你也投资了很多网站,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蔡文胜:我的互联网创业分三个阶段,从2000年~2003年是第一阶段,就我一个人管着两个员工,就是做域名,算是个人的成功;2003年我开始做个人网站,又进入新的领域,开始什么都不懂,从零慢慢学习,变成了个人站长中的知名人物,265网站拿到了IDG资本和Google的投资,又卖给了Google;2007年至今是第三阶段,我又进入了投资领域,一共投资了有100多家网站,比较知名的有暴风影音、网际快车、4399游戏、58同城等,其中有很多家拿到了风险投资。

  廖理:你的投资数量很大,那你是怎么发现这些网站的?

  蔡文胜:2004年我做个人网站,拿到了IDG资本的投资,这在当时打破了VC投资互联网企业的两个惯例,第一我是学历最低的,高中都没毕业;第二我也没有做商业计划书。那时互联网刚刚复苏,我觉得中国还有很多个人站长需要帮助,就在2005年办了第一届站长大会,去了200多人,都是当时中国做得最好的个人站长,其中有很多现在都做得非常大了。

  廖理:在这些个人网站里,你觉得有多少能够真正做大呢?

  蔡文胜:个人网站一开始基本是因为某种兴趣做起来的,没有资源也没有钱。我觉得其中可能只有1%的有机会商业化,而这1%里面可能又只有1%可以继续往前走,变成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有很多个人网站的用户数都足够多,但并没有被主流的VC所认同,很难拿到投资。

  廖理:你投资这些个人网站时,一般投资的金额有多大?怎么定价?占多少股份?

  蔡文胜:投资金额一般就在几十万到几百万。我就是根据用户数进行定价,不会去看他的商业模式和其他东西,只要有足够的用户数就会有价值。我的投资一般占10%~30%股份,也有一些可能整个网站买下来再组建新的管理团队。

  廖理:从总体上看,在中国个人站长创业的前景你怎么看?

  蔡文胜:中国的创业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像雅虎和Google的创始人,其实开始都是个人站长,但为什么美国很少有个人站长这一说法呢?因为美国的天使投资和VC投资非常发达,一个网站只要做到一定的流量,这些投资人就会找到你,而在中国很难,天使投资人和VC大部分都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比如暴风影音,现在大家知道是一家著名的公司了,以前没有人知道是谁做的,实际上最早是哈尔滨的周胜军个人做出来的,2004年我去找网际快车作者侯延堂,那时flashget电脑占有率很高,但没几个人知道是西安的一个站长做的。

  中国民间有不少个人站长做得非常大,比如hao123,是后来被百度收购了我们才知道他原来那么大。我自己属于草根,就是个人站长出来的,所以比较了解这些网站。很多VC不敢去投个人站长,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在哪,第二也不清楚究竟有多大的用户流量。

  廖理:那你进行投资时,会对哪一类的项目比较感兴趣?

  蔡文胜:团队是第一要素,能不能真正做成事情,要看团队的学习能力,创业的激情够不够,这决定了他能走多远。

  第二是方向要对,就是不能去做一个发展空间很窄的领域。比如华军软件园当时做软件下载,做得非常好,也有前瞻性,但如果现在再去做个软件下载站,就没有发展余地了,因为有人已经做得很好了,另外下载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第三是要有好的执行速度,不能老停留在想的层面。其实大城市的人创业比较难,比如在北京接触面很多,信息量非常大,可能今天想了自己要做什么,明天又有人建议你可以做什么,结果什么也没做成。但如果你在一个比较偏远的地方,没有更多的选择,有了想法反而可以踏踏实实做下去。

  第四是用户规模要大,一开始就定商业模式都是扯淡。腾讯今天很牛,开始有商业模式吗?当时谁也看不到,百度和阿里巴巴最早规划跟现在做的也不一样。约翰。多尔(John Doerr)曾经总结过,他发现在自己投过的失败案例里,其实一开始都有好的团队,好的商业模式,但是没有好的用户规模。回过头来看,只要你的网站能做到够多的用户规模,自然而然会找到商业模式。

  创业机会:互联网大戏刚刚开始

  廖理:现在大家都在谈看移动互联网的前景,你觉得机会到底有多大?

  蔡文胜:我感觉是最大的机会所在,移动互联网在接下来的几年,会像2000年时的互联网创业。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虽然有些PC互联网的模式可以平移过去,但移动互联网一定会有另外的生态,比如基于位置的服务等很多应用。

  廖理: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到底在哪儿不一样呢?

  蔡文胜:最核心的有两点。第一是屏幕的大小,这会影响到用户感受,服务怎么呈现需要进行调整。第二,手机有很多不同的特征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比如可以根据地理位置帮助我们找到附近的餐馆娱乐,可以及时查看附近的交通状况,这是PC互联网做不到的。

  廖理:基于互联网的创业,你觉得还有哪些方向有机会?

  蔡文胜:刚才我们讨论的移动互联网有非常大的空间,第二我认为是电子商务,哪怕是一个卖鲜花的,卖矿泉水的,都有巨大的机会,传统行业有多少行业,那么就可能在互联网里同样产生多少行业的电子商务。第三,就是互联网的地域化,现在互联网还普及在大城市,将来会往下普及,都有可能出现大的创业机会。

  廖理:现在融资环境比以前要改善了,比如创业板的推出等,但也存在不少巨头,你认为个人还有机会在互联网领域进行个人网站这样的创业吗?

  蔡文胜:机会太大了,中国最具有魅力之处就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创业刚刚开始,第一我们的网民人口基数大;第二,互联网领域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挖掘和创造,需求远远没有被满足。但是你要从创业板的标准去要求个人站长就不行,离达标线太远,所以更需要创业天使。(附表)

蔡文胜:出身草根的天使投资家回目录

 导读:8月30日上午消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主编袁莉发布题为《蔡文胜:出身草根的天使投资家》的专栏文章,畅通蔡文胜的成功之路。

  以下是文章全文及访谈节选:

蔡文胜主要投资于面向中国的大众市场的初创公司
蔡文胜主要投资于面向中国的大众市场的初创公司

  袁莉

  在中国的互联网世界中,蔡文胜的成功是出人意料的。

  蔡文胜出生在福建农村,高中时辍学,十几岁时开始经商,卖些廉价化妆品。他的背景与留美计算机科学工程师出身的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和曾是大学英语教师的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等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不过,在中国互联网服务市场向更低端用户,特别是农村地区扩张之际,蔡文胜平凡的背景反而使他获得了成功所需的远见。

  他在离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楼不远的办公室接受采访时说:“因为我没有上过大学,所以知道老百姓更想要什么样的互联网服务。”他一边说,一边熟练地泡着功夫茶。

  在刚接触互联网时,由于他不懂英语,打字又慢(他现在打字已经快多了,但英语还是比较初级),而上网时又总是要输入英文域名,这让他感到很沮丧。于是,他在 2003年创立了265.com。这是一个域名导航网站,罗列出热门中文网站并进行分类,这样他只要点击链接就可以了。

  事实证明,这个网站在像他一样的人群中间备受欢迎,也成为推动很多网站访问量的推手。一年后,网站获得了来自国际数据集团(IDG)的风险投资,2007年网站卖给了谷歌(Google)。这笔交易的具体条款没有披露。

  蔡文胜的普通话带着浓重的福建闽南口音。他现在是互联网业的一个顶尖天使投资家。他还是一个颇有影响的博主,他的新浪微博粉丝逾85万,他也是行业大会争相邀请的演讲嘉宾。

  蔡文胜的经历彰显了中国互联网业的转型。直到现在,主导中国互联网业的仍是旨在为较高收入用户提供服务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和海归。十年来爆炸性的增长帮助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市场──截至2009年底,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有四亿,比美国总人口还要多。为了保持增长速度,互联网公司需要挖掘未来的网络用户,而这些用户越来越有可能来自农村地区。

  现年40岁的蔡文胜在若干个初创网站中拥有股权。这些网站迎合那些不愿花钱购买网络服务或注册软件的网络用户,包括休闲游戏平台4399.com,多媒体播放软件暴风影音,网络下载加速器网际快车,图片处理软件美图秀秀,分类地方信息和论坛网站58同城。

  诚然,这些软件大部分只是试图模仿更高端,高价产品的简化应用程序,而且它们最终能否让蔡文胜获利而退仍是未知数。不过,由于这些程序是为大众市场量身定制的,其中的一些程序很受欢迎。据蔡文胜说,4399.com每天平均约有1500万独立访问用户,美图秀秀的照片编辑软件已经被下载了一亿次以上。

  蔡文胜16岁从高中辍学,因为当时他已经是家里念书最多的人了,他的很多朋友也早在他之前就辍学了。他开始在家乡福建石狮卖口红、化妆品盒等日用品。上世纪 80年代,石狮因为生产仿冒服装,鞋类和小家电而闻名。他的生意发展得很快,上世纪90年代初,他就买了一辆汽车并结了婚。当时,汽车对中国家庭来说还是很稀罕的奢侈品(现在他开的是保时捷)。1995年,他去了外祖父所在的菲律宾并创立了一家进口公司。

  1999年,从菲律宾回国的路上,他在香港第一次听说了“互联网”这个词。他买了一家最热门的香港互联网公司的股票,三个月后转手卖出,赚了400%。

  蔡文胜对互联网的前景兴奋不已,他在2000年买了自己的第一部计算机。很快,他就发现可以通过注册并销售域名赚钱,域名或许是互联网上唯一实实在在的产品。他的想法是,其他人可能希望花钱买他注册的域名。由于对市场的运作一窍不通,他把上一年买卖互联网股票赚的钱几乎赔得一干二净。

  蔡文胜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做事专注到偏执的程度。他借助一本英汉辞典开发出一个全面的域名数据库,数据库中都是有赚钱潜力的域名,并花尽心机设计出能在别人之前抢注域名的战略。这一博弈的胜负往往取决于,那的微弱优势。

  他注册的有价值的域名包括:romantic.com、bharat.com(梵语中印度的意思)、t.cn以及2007年卖给谷歌的g.cn。

  2005年至2007年,蔡文胜主办了三场草根站长大会,并邀请了风险投资家参加。他说,他希望那些缺乏专业背景或支持的站长能够互相认识,并结识风险投资家。这些活动让他赢得了“站长之王”的绰号。

  有了出售域名和265.com赚的钱,加上他广泛的行业关系网,蔡文胜转身做了天使投资家。他认为经营互联网企业与经营传统企业有很多相似之处。他说,归根结底都是生产老百姓想要的东西。对他来说,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越多,价值就越高,因为更容易用广告,电子商务和增值服务和产品来赚钱。

  谈到中国互联网的未来,蔡文胜说,由于互联网用户数量继续快速增长,未来几年仍会有一定轻松盈利的空间。之后,则会越来越困难。

  他说,初创网站可以继续通过模仿Facebook、YouTube和Twitter等从美国兴起的产品模式而赚钱。不过,要想获得长远的成功,它们需要创新才能对中国大众有更广泛的吸引力。

  他否认中国互联网公司像中国的制造商一样只是单纯模仿、缺乏创新。蔡文胜说,模仿是一个必要的学习过程。不过,模仿仅仅是个开始。之后应该不断完善,建立自己的品牌。

  蔡文胜访谈实录:中国互联网的机会还有三年

  天使投资人蔡文胜近日接受《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主编袁莉的专访,就中国互联网的投资机会和创新模式等发表了看法。以下是访谈实录节选。为简洁起见,内容进行了编辑。

  知识比学历更重要

  :很多人说您在互联网行业做得成功是因为您没有上过大学,没有精英心态,理解草根的需求,您同意这种说法吗?

  :我同意一半。的确,因为我没有上过大学,不会受很多局限,所以会更了解草根的需求,知道老百姓更想要什么样的互联网服务,这是我同意的一半。

  但不同意的一半是,很多人把学历跟能力挂钩,其实学历不重要,个人的知识很关键。我虽然没有上过什么学,但我阅读了大量各种各样的书籍。举个例子,2000 年我刚开始做域名投资的时候,中国有2122个县,当时80%的县的域名都被老外注册走了,之后我通过努力不断把这80%的县的域名注册回来。这个过程中,我了解了这2000多个县每个县的人口分布、地理、特产等等,我都一清二楚,这样我才能对这些域名的价值做更好的判断。

  第二个例子,2003年我开始做个人网站,也就是265.com的时候,一开始很多个人站长不认同我,因为我算新进入的。当时有几个个人站长集中的论坛,比如 K666(中国站长站),我就去那个论坛里,花了很多时间把几万个帖子每个都看了一遍,这样我就能了解中国这些站长的作品有哪些,他们是怎么做的,他们住在哪里,哪怕是湖南某个镇,某个乡,某个村。

  之后,有一家做全世界网站排名的美国网站叫Alexa。2004年我把Alexa里前一万名的网站(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了解了一遍,看看这前一万名都是做什么的网站,提供什么服务,为什么它的流量上来了,这其实就是一种知识的积累。

  中国互联网的投资机会

  :如果有人想要找您谈投资,您大概会对什么类型的企业感兴趣?

  :我觉得应该分三类,一类是现在已经有足够多用户了,比如一些游戏,已经达到了上亿用户,现在已经赚钱了,可以说成功了;第二类还在初始培养阶段,我把它当做一个孵化器;第三类,是我说的纯粹为了帮助人的,是更小的孵化器,当然,未来有一天它也许能够发展起来,这都是有可能的。

  :如果是从应用类型和发展方向上来分呢?

  蔡:如果是从发展方向来讲,现在我专注于三个方向:第一是移动互联网,我觉得未来几年移动互联网是最大的机会,甚至会改变中国的互联网结构;第二是电子商务,我们都知道淘宝网很大,但整个中国的中小企业有两千多万家,目前上网的中小企业只有一百万家,还有百分之九十几的中小企业要借助电子商务来发展,这是最大的机会;第三就是目前正在做的和游戏相关的,但我不只局限于游戏,我觉得应该把游戏、动漫和电影综合起来,做成一个非常好的集合体,也就是所谓的创意产业,未来在中国这是非常大的空间。

  袁:您曾说过,接下来两三年中国互联网还是有一定机会的,但再往下可能就会越来越难。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觉得机会就是三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是四个亿,现在还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未来这三年可能会迅速增加到八个亿,但到八个亿,基本上就饱和了,中国13亿人也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上网,所以这三年增加的新进用户就是一个巨大机会。之后,第一,用户基本上饱和了;第二,大互联网公司该圈的地也圈完了;第三,一些商业模式和技术也基本定型了,你很难再创新了。

  创新从拷贝开始

  :有人说中国互联网是没有创新的,就是山寨。其实中国的传统产业也是这样,服装、鞋、甚至电器,您觉得这对中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吗?

  :乔布斯说过一句话,苹果所有的东西都是拷贝别人的,只是在拷贝基础上有创新。你的发展就是用前人的经验,为什么我们要看书、看电视?其实就是吸取前人的经验、精华,所以这个没有异议。我说了,到中国的很多东西已经进行了本土化创新。

  :很多人经常说中国没有创新只是世界工厂。

  :这是两码事。不是说中国没有创新,任何一个东西都是先从复制开始,从各个方面不断提炼,比如安踏、李宁,一开始也是做外包,后来它就能在复制的基础上创出自己的品牌,我认为这是一个过程。中国改革开放也就是30年,很多东西需要积累。

  不留一分钱给儿子

  :您个人怎么看贫富差距?你的财富观是怎样的?现在的80后、90后、很多人对这个社会不是很高兴,觉得机会都被60后、70后抢了,对这个你怎么看?

  :中国的有钱人都是这30年涌现的,在1980年以前,中国几乎没有一个有钱人。改革开放确实是释放了人的能量,让人做更多事,创造出财富。我觉得,到了某个阶段,最终每个人都会回馈社会,当然,现在很多人还停留在满足自我(比如奢侈品消费)的阶段上。

  我自己的财富观,打个比方,我不会留一分钱给我儿子。社会变化越来越快,如果他努力,他自己将来也会有大发展;如果他自己不进取,你留东西给他反而是烦恼。

  :那您到时会看着他苦苦奋斗吗?很多80后、90后都说自己没有靠山、没有人帮助。

  :他自己的教育我会帮他解决,其他的交给他自己。关于80后、90后的抱怨,我觉得这里有放大的成分,互联网有一点不好,就是会把不好的声音放大。80后、90后说起来也算不幸,60后、70后的幸运在哪里?我们尝过的苦,经历过的苦,现在的80后、90后是不懂的。

相关链接回目录

www.265.com
http://tech.sina.com.cn/i/2010-05-06/11454152223.shtml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标签: 蔡文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