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历史版本1:顿巴数 返回词条

“顿巴数”(Dunbar’s number) 被认为是个体能够和周围的人维持稳定社会关系的理论上限值,而这种社会关系是指群体中的人相互认识并且知道其他人之间的关系。这一理论的支持者声称,当一个群体的规模超过了Dunbar’s number的话,就需要更多法律,政策,规则去维持群体内稳定的凝聚力。Dunbar’s number并没有一个精确的值,但150被认为是非常接近的(100-230之间)。

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顿巴教授认为:人类大脑能容纳一个148人的稳定社交网络,四舍五入到150 人,就是著名的“顿巴数”。一旦人的交往圈超过这个数值之后,就很难再维持巩固的社会关系了。所以我们手机、MSN上的联络名单越长,联络频次和亲密程度就会越弱。顿巴数告诉我们,人的一切行为都需要节制。
目录

[显示全部]

简介回目录

“顿巴数”是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罗宾·顿巴(Robin Dunbar)在1992年的一项研究成果。按照顿巴数,一个社会群组合适的规模大致是148人,四舍五入之后就是150人。也就是说,有效地记忆、管理、组织的群体幅度应在这个数字左右。超过这个数字,一个群组就无法有效地沟通或者协作。

根据顿巴教授的研究,人类的社会结构表现为:5人左右的亲密接触圈;12-15人的同情圈,即,如果这一圈里有人去世,我们会很伤心;50人左右的群落,即经常一起生活、一起行动的人(已经有限定在这一人数内的社交网络工具出现);150人左右的氏族,即遵从共同仪式的人;500人左右的部落,即拥有同种语言的人(其实在现代社会,这里的语言有时只是指一些经常交流的人之间约定俗成的词语和概念,外人第一次听到不能理解);5000人左右的群落,即有共同文化的人。按照顿巴数的同心圆模型,当社会结构的人数超过150人时,相互间的互动和影响就会减少很多,只能靠共同的语言来维系,而当人数上升到5000人左右时,维系社会结构则只能依靠共同的文化。

详解回目录

Dunbar声称150是群体平均规模大小这一标准,只对那些需要非常高的刺激来保持相互关系的社区有效。如果一个群体要保持内聚力,Dunbar推断需要使用42%的群体时间来进行社交活动。相应的,只有那些有生存压力的群体,如村庄,游牧部落,军队单位才成功的达到了150成员这一界限。此外,Dunbar注意到这些群体在物理上都是很接近的:”我们可能期望群体规模的上限取决于社交活动的范围。在很分散的社交团体中,个体见面的很少,相互了解的也更少,因此群体规模应该更小些”。所以说,150成员群体只出现在那些必须的地方,如那些环境或经济形式压力较大的地方。
我们注意到,灵长类动物有着高度的社会性,除了人类以外的灵长类动物经常通过肢体修饰(grooming)维持个体和其它个体的社会关系。这样的社会群体在灵长类的种群中被认为是小的保护团体。而灵长类个体所能维持的和其它成员的关系,受到该物种的大脑皮层容量的影响。这就是说,物种确定了社会群体的大小,通过计算脑容量。

在1992年的文章中,Dunbar举出了经过其它灵长类物种预测人类社会群体规模的相关研究。经过38种灵长类物种的数据还原出一个方程式,可以预测出人类的平均群体规模为148,这一结果是他根据考察大量数据得出的(95%是在100到230之间)。

之后,Dunbar对比了他预测的数据和经过观察得到的人类群体规模。假设当今人类的大脑皮层是从公元前250,000年开始发展的(估计可能是更新世),Dunbar研究了人类学以及人种学上的各种对狩猎型社会群体类似与人口普查之类的文献资料,发现群体分为三大类—小,中,大,和群,家族,部落刚好等价—范围分别是30-50,100-200,500-2500。

Dunbar对村庄和部落规模的研究指向了预测的近似值,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村庄规模是150,Hutterite定居者的分裂点是150,200是学院成员严格的上限,150是神圣罗马帝国军队的基本单位并且从16世纪开始成为现代军队标准,同样也是适当的公司的规模。

Dunbar声称150是群体平均规模大小这一标准,只对那些需要非常高的刺激来保持相互关系的社区有效。如果一个群体要保持内聚力,Dunbar推断需要使用42%的群体时间来进行社交活动。相应的,只有那些有生存压力的群体,如村庄,游牧部落,军队单位才成功的达到了150成员这一界限。此外,Dunbar注意到这些群体在物理上都是很接近的:”我们可能期望群体规模的上限取决于社交活动的范围。在很分散的社交团体中,个体见面的很少,相互了解的也更少,因此群体规模应该更小些”。所以说,150成员群体只出现在那些必须的地方,如那些环境或经济形式压力较大的地方。

Dunbar同样也是”Grooming,Gossip,and 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的作者,他认为语言是最”便宜(cheap)”的社交手段,保证了早期人类社会有效的维持了社会凝聚力。他同时推测,如果没有语言,人类在进行社交活动时需要多花费一半以上时间,这样会花费更多成本,合作也变得不可能。当减少了物理上以及社交上的亲密关系时,语言可能使得社会继续保持凝聚力。

六度分割、贝肯数、顿巴数与网络回目录

六度分割: 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尔格拉姆曾做过一个连锁信件实验:将一封信件随机寄给16 0个人,信中印有千里之外的一名普通股票经纪人的名字,要求这160人通过自己的亲朋好友将信送到股票经纪人的手中。结果大多数人只经过了5~6个步骤就将信送到了。 “六度分割”理论体现了一个普遍的客观规律:社会化的现代人类成员之间,都可能通过“ 六度空间”而联系起来。这个理论奠定了社交网络的理论基础。 

贝肯数: 贝肯是好莱坞的一名普通演员,从来都是以配角的身份出现在电影中,他与当时好莱坞的明星发生联系所需要的中间人数量即为“贝肯数”。弗吉尼亚大学的一个实验室为大约25万上过银幕的演员统计他们的“平均贝肯数”,这个数值时:2.6~3. 这个数字体现在网络上有两个表现:1.如果想进入网络的链接中心,并不一定要成为一个“ 大人物”,只要成为一个“永不退场的配角”也可以非常接近网络的中心。2.一个网络社区的兴旺还是崩溃,其实不会因为多少普通用户的进入或流失而发生。但是,“贝肯”这样高链接的节点用户丢失,就会造成整个社区的崩溃。 

 顿巴数: 顿巴数是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罗宾 顿巴在1992年的研究成果。 人类社会结构表现为:5人左右的亲密接触圈; 12—15人的同情圈;即,如果有人去世,我们会很伤心。 50人左右的群落,即经常一起生活、一起行动的人; 150人左右的氏族,即遵从共同仪式的人; 500人左右的部落,即拥有同种语言或者之间有约定成俗的词汇和概念,外人第一次听到不能很快理解) 5000人左右的群落,即有共同文化的人。 这个理论奠定了“网络群组”(Group)功能。 

网络的发展似乎一直遵循着人类本能的欲望,黄色网站(色欲);网络游戏(权力,炫耀、暴力发泄+色情);google(查找、导航);Twitter(八卦);Facebook(窥私的欲望)。也许这些用词有些“三俗”,但是这是事实。这是从蛮荒走向文明必不可少的过程。文明代表着秩序和规律,也许我们错过了荒蛮中厮杀,但是不要错过文明中的创新和崛起。 荒蛮中厮杀只要保持人的本能欲望就能存活;文明中的发展就困难多了,既要符合人性,又不能“三俗”,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清晰的商业模式支撑,否则就是找死。

解读QQ圈子:打破社交顿巴数魔咒回目录

社交是人类的一个最基本的需求。但是,自然给我们人类的大脑,只能让我们维系150-200个左右的好友。超出这个范围,就会有好友慢慢地被淡忘。很多社会群体的平均大小是150,这个数也被称为顿巴数(Dunbar Number)。例如,公元前6000年左右,中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村落的人数大约在120-150人之间。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军队的一个基本作战单位的人数大约为130。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学家了解到,150-200人之间的公司可以基于人际关系运作,一旦超过,就需要各类等级制度和管理结构。

在近代以前,绝大部分人生活在150-200人之间的固定圈子里。圈子里的人之间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与圈子外的人很少有联系。因此,他们仅仅用大脑就可以管理整个圈子中的社交关系。当然,在这150个人中也有亲疏不同。其中最亲密的,大概包括3-5人,组成一个很小的核心圈。其次是稍大一些的圈子,大约30-50人。再次就是整个圈子。

但是,现代社会的流动性改变了这一切。我们随着成长,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圈子迁移到另一个圈子。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我们在一个地方出生和长大,去一个新的地方求学,认识新的朋友。毕业后,我们再去一个新的地方工作,认识新的同事……在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会有好友,也会有密友。但是随着迁移,旧的好友慢慢地被淡忘。Dunbar等人指出,每年我们会遗忘大约15%的好友,而旧时的密友也会从我们社交圈的中心,慢慢地退到圈子的边缘,甚至最终消失。

遗忘旧朋友并不是唯一的问题。当我们到一个新的地方,需要结识新的朋友,融入新的环境,这一过程又变得有些吃力。尽管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但是,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仍然是结识朋友的主要手段。据研究统计,我们每天40%的时间,只用来和5个人打交道。而这5个人,往往还是我们的密友。在现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面对面交流,对于快速地结交好友而言,效率显然有些低下。

我们期望“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可事实上,我们正处在一种“难交新朋友,忘却老朋友”的尴尬处境中。现在社交网络类的网站和软件,正在努力地帮我们改变这种尴尬的处境。通过社交网络,我们可以添加相当多的好友,数百个甚至数千个。这似乎解决了我们的问题,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我们还是管不过来。在一个成熟的社交网络中,用户的平均好友数仅为120-130。当好友数超过150-200,有些好友几乎就认不出来。这昭示了一个可笑的,但是却不得不让人接受的事实:社交网络的确进化到了21世纪,可是我们大脑,并不比几千年前有多大的改观。看起来,顿巴数就像个魔咒。尽管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仍然摆脱不了。

可是,为什么我们不直接把我们的生活圈子(包括过去的、当前的、正在进入的)直接地在社交网络中列出来呢?那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很好地管理和识别我们多年来积攒的好友,有些也许已经淡忘,但是当把他们放回到他们所在的圈子中时,那些忘却的姓名将再度清晰;我们也可以利用圈子中人脉的力量,去寻找失散多年的好友;我们也可以跟旧时的玩伴分享现在的故事,他们也一定很渴望知道我们的近况;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只需要加几个QQ好友,圈子就能为我们展示更多的潜在好友,帮助我们快速地融入新的环境……是啊,为什么不呢?

QQ圈子,就这么诞生了。

理念到实现的距离

理念到实现的距离,是一个合适的技术方案。QQ圈子的计算思想很简单:第一步,找到可能的圈友;第二步,分圈。

寻找可能的圈友,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众所周知,QQ使用的账号是QQ号码。正是QQ号码,天然地成为了寻找好友的障碍——因为我们并不知道他们的QQ号码是多少。但是,我们相信,如果他们有QQ号码,总会有人知道。而这些人,就藏在我们的好友列表中。换句话说,那些失散多年的好友,很有可能就藏在我们的好友的好友(下文称为潜在好友)中。经过长期的数据分析和评估,我们最后做了个简单而又有效的设定,那就是把我们的圈友限定在好友和与我们关系紧密的潜在好友中。基于这个圈友列表,我们又设计了一套严谨的清洗、筛选和过滤算法。设计这些清洗、筛选和过滤算法的目的,一是为了保护隐私,二是为了提高推送的准确度。

分圈是最关键,也是最难的步骤。在真实的社交网络中,同一个圈子的人彼此熟识,而不同圈子的人之间,却鲜有交情。映射到QQ的账号体系中,这就等价于,同一个圈子的人互相加为好友,而不同圈子的人则彼此为“陌生人”。这一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经验,是我们整个分圈算法的基本假设。

其实,基于这一假设的分圈算法并不罕见。学术界对与社交网络的分圈算法早有研究,其中较为流行的是Newman等人提出的分圈算法。我们在初期也尝试了Newman等人的方法,却发现这个算法比较消耗计算能力,而分出来的效果,远远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我们还尝试了文献中的另外一些方法,如Raghavan 等人的一种随机扩散算法等。Raghavan 等人的算法大幅度地减少了运算量,可惜分出来的效果,仍然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我们想要展示的圈子,要更好一些,更准确一些。

最后我们决定自己开发一套算法。经过长时间的尝试和实验,我们设计了一种“找朋友”算法。如同已有的社交网络分圈算法,“找朋友”算法只使用了QQ号码之间是否为好友这一最简单而直接的数据。这一算法的计算相对简单,效果却优于我们尝试过的所有方法。在算法里,每个圈子都在通过“找朋友”让自己变得更好。这里“好”的标准,也就是让圈子内的好友联系尽可能地紧密,而与圈子外的好友则尽可能地没有联系。

为了能让大家更好地识别圈子和圈友,我们还设计了特别的算法,尝试为圈子和圈友提供参考名称。在算法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保护隐私。例如,在一个圈子里,只有大部分圈子成员对某一个圈子成员都使用严格相同的备注名,这个备注名才会被聚合出来。而且这个备注名也仅仅只展现给这个圈子中的核心成员。所有的名称也都经过了非常严格和全面的脏词、敏感词等的过滤。此外,我们还基于小世界网络的理论精心设计了圈友的排序。我们还做了智能备注这样的功能,如果你愿意,可以快速地将圈子上的备注名复制到QQ的好友列表中……

新的开始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帮助我们有限的大脑来应对现在多变的社交环境。QQ圈子将会是一个智能的平台。这个平台可以辅助我们做很多琐碎的,有时也很困难的事情:譬如分组,备注,寻找好友。这个平台可以集成好友的通信方式,也能集成好友的消息动态,省去我们到处检索和浏览的精力。这个平台可以帮助我们维系现有关系,重拾失散的好友,也能帮助我们探索更多好友,拓展我们的社交网络。这个平台能帮助我们盘活我们的社会资本,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精彩!

QQ圈子,将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参考文献回目录

http://en.wikipedia.org/wiki/Dunbar's_number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标签: 顿巴数 Dunbar's number Dunbar nu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