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历史版本1:甘子钊 返回词条

甘子钊
甘子钊
甘子钊,现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常委,北京大学理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现代物理中心副主任,国家超导技术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国家超导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物理快报》(《ChinesePhysicsLetter》)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物理学科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物理学科评议组成员,《SolidStateCommunication》中国编委,《ModernPhysicsLetterB》中国编委,中国物理学会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材料科学学会常务理事。

目录

[显示全部]

人物简介回目录

甘子钊
甘子钊
甘子钊,男,1938年4月出生,物理学家。生于信宜市水口镇双山村,1954年信宜中学高中毕业,1959年10月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59年10月至1963年1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后留校任教至今。

1959毕业于北大物理学系,后攻读研究生4年。曾在美国从事科研工作。现任北大物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兼任北大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1963年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历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从事半导体物理、激光物理、固体理论的研究。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北京现代物理中心副主任,国家超导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60年代初对半导体中隧道效应做了较好的工作,解决了锗中隧道过程的物理机理。70年代初在发展我国大能量气动激光上做出贡献。

甘子钊
甘子钊
70年代后期提出一个基本正确的多原子分子多光子离解的物理模型。80年代初发展了光在半导体中相干传播的理论。

80年代中,在凝聚态物理的一些前沿,如分数量子霍尔效应、金属-绝缘体相变、磁性半导体量子阱中极化子、杂质共振态等方面做出一些贡献。

1986年以来,在中国高温超导电性的研究和发展上起重要作用。

甘子钊教授最先在国内实现了燃烧型气体动力学激光器,为发展中国大能量激光做出突出成就。甘子钊在半导体中隧道效应的机理,多原子分子多光子离解的物理模型以及光在半际体中相干传播的理论等方面有开拓性工作。甘子钊还长期担任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负责人,为中国高温超导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最近甘子钊又被聘为国家“高临界温度超导电性的基础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研究领域回目录

甘子钊
甘子钊
甘子钊的研究领域是固体物理和激光物理。

1960年至1965年期间,主要从事半导体物理的研究工作。曾在半导体中的电子隧道过程、杂质电子状态、磁共振现象等方面进行过理论研究,解决了锗中隧道过程的物理机理。

1970年至1978年期间,主要从事激光物理的研究工作,曾在二氧化碳气体激光器和燃烧型气体动力学激光器的研制、气体激光器的频率特性等方面进行过实验和理论研究,对发展中国的大能量气体激光做出一定贡献。

1978年至1982年期间,主要从事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曾提出多原子分子光致离解的物理模型和光在半导体中相干传播的理论。

1982年至1986年主要从事固体电子状态的研究,曾在半导体中杂质的自电离状态量子Hall效应、绝缘体—金属相变、磁性半导体中磁极化子、低维系统中电子输运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

从1986年开始,转入高温超导电性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主持北京大学的高温超导和全国超导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对中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并负责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微结构物理实验室”的工作,在国际与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甘子钊学术工作的特点是致力于在凝聚态物理与光学物理的前沿研究,并总是力求把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结合起来。

个人荣誉回目录

甘子钊
甘子钊
学生时代勤奋好学,聪颖过人,学习成绩超卓。甘子钊的课内作业完成得又快又好,用大量的时间到图书馆读书,尤其喜爱鲁迅著作,甘子钊学习很用心思。读高中时,有一次在语文课本读了《卓娅和舒拉》(节选)一文,写了一篇几千字的分析文章,有独到的见解,被学生会编入墙报发表,受到全校师生的称赞。

1954年到湛江参加高考,以优异成绩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在北大学习期间,是全校出名的优秀生,第一学期人称他为“怪才”,第二学期称为“天才”,第三学期称为“奇才”。大学本科毕业后,教授们都争着接收甘子钊为研究生,结果成为著名物理学家黄昆教授的大弟子。

甘子钊在物理学研究方面卓有成效。甘子钊研究的领域是固体物理和激光物理,20世纪60年代初对半导体隧道效应做了较好的工作,解决了锗中隧道过程的物理机理。

甘子钊
中国科学院
20世纪70年代初在发展中国大能激光上做过贡献,最先在国内实现了燃烧气体动力学激光器。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一个基本正确的多原子分子多光子离解的物理模型,对这一效应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了光在半导体中相干传播的理论,后来这方面国际上有较大的发展,这项工作起了一定开拓作用。20世纪80年代在凝聚态物理的一些前沿,如分数量子Hall效应,金属绝缘体相变、磁性半导体量子阱中极化子、杂质共振态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近年担任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第一首席专家,曾负责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微结构物理实验室”工作,在学术引导和业务组织上为中国高温超导作出重要贡献。

1979年以来,甘子钊曾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工作一年,在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短期工作两次共4个月,曾多次出国访问和参加学术会议。在国际和国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1984年被评为中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甘子钊学术工作的特点是致力于在凝聚态物理与光学物理的前沿研究,并总是力求把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结合起来。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甘子钊
甘子钊手笔
从1986年开始,转入高温超导电性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主持北京大学的高温超导和全国超导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对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并负责组建国家重点实验“人工微结构物理实验室”的工作,在国际与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

甘子钊,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固体物理专业博士生导师、物理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第一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科学评议组成员,自然科学基金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物理快报》副主编。

甘子钊兼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十届常委,《中国物理快报》(《ChinesePhysicsLetter》)主编,中国物理协会副理事长。

相关发言回目录

甘子钊发言的题目是关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四点意见》

甘子钊
甘子钊主持会议
一、深入认识基础研究的意义和作用,争取适当增大投入

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包括纯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两者都是以认识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增加人类知识为目的的科学研究;但是前者的主要推动是学科本身或者相关学科发展的需求,评价的标准主要是看成果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后者是围绕重大应用目标或发展某种应用技术的需要,评价的标准主要是在实现应用目标和发展技术中的作用。

中国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近几年较过去有相当大的增加,但是基础研究在整个科学技术研究中的比例该是比较低的,和国际上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一些有重大长远战略意义的领域。如果考虑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大国地位,考虑到中国必须有独立自主的经济和国防体系,就更感到是这样。

二、深入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适当集中力量,力争在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重大方向上有所突破

甘子钊
甘子钊在会上发言
江总书记多次强调在基础研究上要贯彻“有所谓,有所不为,选准方向,突出重点”的原则,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承认一直没有贯彻好。要承认科学方向的选择是有风险的,是不可能“百发百中”的,只要真是面对重要科学问题,真是认真地做了,就总有所得,总比盲目的“随风转”好。几十年来,作过多次规划,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应该实事求是地具体总结,以利于以后的工作。

 

三、当前影响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一个大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急于求成心态和浮躁风气

甘子钊
甘子钊在会上发言
搞基础研究,用中国人惯用的话是“做学问”,是切忌急躁的。需要持之以恒,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深入钻研,常常是要好多年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有实质上的进步,这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



 四、科研管理上过于行政化,以及由此造成的过多的非业务干扰也是当前存在的一个要注意的问题

毫无疑问,事实已经证明,改革科技体制、转换运行机制、推动观念更新对中国整个科学技术工作的伟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些努力现在和今后都要继续坚决贯彻下去,而且还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但是,科学研究本身是属于个

甘子钊院士在座谈会上签字
甘子钊院士在座谈会上签字
体和一个群体的创造性活动,它的成功和体制、机制、指导思想、观念上的改革并不是完全等同、一一对应的。对以探索未知自然规律为目标的基础研究更是如此。具体科研课题的成功首先和主要决定于从事研究工作的个人和团队的努力和创新精神,不能简单地把具体课题的成败都归结到体制、机制、模式、观念等上去,尤其是在中国已经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改革,改革的炉子也是完全正确的条件下,当前也应强调各科研实体和个人的实干和具体的创造。前苏联科学界在应该说是很不好的体制下也取得相当杰出的成果是一个值得思考的例子,前面讲到科技工作者应该反思就有这个意思。

中国科技管理上过于行政化,过于强调领导机关、指导思想、运行机制等的作用,骨干业务人员的非业务负担过重,特别是一批较年轻的学术带头人的负担就更重。本来,科研实体的主要领导者应该主要是从事学术领导,但是现在他们难以做到。科技领导机关的队伍实际上是越来越大,领导机关的主要经历不能放到制定政策、进行规划、宏观管理和协调服务上,而是放在具体课题管理、财务管理、行政事务以及各种活动上。从这些年来参加一些科技组织管理工作的经验看,这已经开始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相关词条回目录

参考资料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标签: 甘子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