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百科分类 >> 科普博物馆 >> 宇宙 >> 地球
地球
按字母顺序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返回首页>>
 
"地球" 分类下的词条 创建该分类下的词条
径流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4-02 06:50
标签: 径流
摘要:径流是指降雨及冰雪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径流有不同的类型,按水流来源可有降雨径流和融 径流水径流;按流动方式可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地表径流又分坡面流和河槽流。此外,还有水流中含有固体物质(泥沙)形成的固体径流,水流中含有化学溶解物质构成的离子径流(见化学径流)等。 简介流域的降水,由地面与地下汇入河网,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称为径流。液态降水形成降雨径流,固态降水则形 暴雨后径流成冰雪融水径流。由降水到达地面时起,到水流流经出口断面的整个物理过程,称为径流形成过程。降水的形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2554次
火山岛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4-02 06:49
标签: 火山岛
摘要:火山岛火山岛是由海底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的。在环太平洋地区分布较广,著名的火山岛群有阿留申群岛、夏威夷群岛等。火山岛按其属性分为两种,一种是大洋火山岛,它与大陆地质构造没有联系;另一种是大陆架或大陆坡海域的火山岛,它与大陆地质构造有联系,但又与大陆岛不尽相同,属大陆岛屿大洋岛之间的过渡类型。介绍火山岛我国的火山岛较少,总数不过百十个左右,主要分布在台湾岛周围;在渤海海峡、东海陆架边缘和南海陆坡阶地仅有零星分布。台湾海峡中的澎湖列岛(花屿等几个岛屿除外)是以群岛形式存在的火山岛;台湾岛东部陆坡的绿岛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3387次
灰化土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4-02 06:49
标签: 灰化土
摘要:灰化土灰化土寒温带针叶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的北部,东西呈连续带状,南半球仅见于山地垂直带中。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9%。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北端和青藏高原边缘山地。在冷湿针叶林下,土壤终年处于湿润状态,从而创造了还原淋溶的条件;以真菌为主体的微生物分解林下凋落物,产生以富里酸占优势的大量有机酸,而又得不到中和,使土壤溶液保持酸性至强酸性。在强酸性条件下,有机酸使土体发生螯合淋溶和淀积作用,形成灰化土。简介灰化土寒温带低温潮湿气候和针叶林植被下发育的强酸性、底层有铁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2091次
古登堡界面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4-02 06:49
标签: 古登堡界面
摘要:  定义 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约33公里处有一个显著的不连续面(称为莫霍界面)之外,在软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内部约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处,属于地幔圈。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P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这个界面是古登堡在1914年发现的,所以也称为古登堡界面,它构成了地幔圈与外核流体圈的分界面。   特征 整个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深度的B层,410~1000公里深度的C层,也称过渡带层)、下地幔的D′层(1000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1569次
构造地貌学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4-02 06:49
标签: 构造地貌学
摘要:四川东部褶曲地貌构造地貌学 研究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关系的学科,是地貌学的重要分支。地质构造一词有两种含意:①指久远地质时期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各种构造,如岩层褶曲而成的背斜、向斜,岩层错断而成的逆冲断层、正断层等,以及它们的复合体;②指新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即新构造运动)形成的、并还在活动的各种构造。前者称为静态构造,后者称为动态构造。明显反映这两种地质构造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亦有人将两者分别命名为构造地貌和动态构造地貌。反映大地质构造的地貌有大陆、洋盆、山脉、大盆地、大平原等;反映小地质构造的地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1607次
动力地貌学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4-02 06:49
标签: 动力地貌学
摘要:崖壁地貌动力地貌学 研究各种地貌营力,特别是外营力在地貌塑造中作用的学科,是地貌学的重要分支。它应用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地貌形成的机制,着重研究地貌形成的现代过程以及地貌与各作用变量之间的关系,用现实主义的原则,再现地貌形成和演变的历史,故又称地貌过程。 简介长江三角洲地区地貌地貌学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地貌形成、演变、预测及应用的动力机制和作用过程。在研究作用力及过程时,强调外营力及内营力作用的强度(幅度)、频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及相互间的匹配对比等问题。分外营力动力地貌学和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1793次
地震学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4-02 06:49
标签: 地震学
摘要:地震学 正文  研究固体地球的震动和有关现象的一门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不仅研究天然地震,也研究某些人为的或自然因素所造成的(如地下爆炸、岩浆冲击、岩洞塌陷等)地的震动。这门科学首先是人类企图逃避或抗御地震灾害而发展起来的。早期的工作着重于地震破坏的描述和地震的地理分布,到了20世纪才发现由地震所发出的地震波动却是揭露地下情况最有效的工具。在地震波的利用方面,地震学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现代地震学不仅服务于地震灾害的防御,而且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也是一门极重要的应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2230次
地震波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4-02 06:49
标签: 地震波
摘要:地震波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基本简介地震波地震被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3971次
地温梯度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4-02 06:49
标签: 地温梯度
摘要:地温梯度又称“地热梯度”。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一般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以每百米垂直深度上增加的℃数表示。相关介绍不同地点地温梯度值不同,通常为(1—3)℃/百米,火山活动区较高。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1294次
地球大气层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4-02 06:49
标签: 地球大气层
摘要:地球大气层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数千公里的大气层。气体密度随离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变得愈来愈稀薄。探空火箭在3000公里高空仍发现有稀薄大气,有人认为,大气层的上界可能延伸到离地面6400公里左右。据科学家估算,大气质量约6000万亿吨,差不多占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其中包括:氮78%、氧21%、氩0.93%、二氧化碳0.03%、氖0.0018%,此外还有水汽和尘埃等。简介地球大气层 大气层又叫大气圈,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1655次
地理学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4-02 06:49
标签: 地理学
摘要: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英文中地理一词则来源于希腊文hê gê(意为“地球”)和graphein(意为“写”)。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书籍包括了《禹贡》和《山海经》等。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发展历程地理学是一门即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明显的形成了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三个时期。自远古至18世纪末,是古代地理学时期,主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3506次
地理壳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4-02 06:49
标签: 地理壳
摘要:地理壳 正文  地球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的统一整体,又称景观壳。一般认为其范围上至大气对流层顶(约8~18公里),下到沉积岩所及深度(0~10公里)。   构成  地理壳由地质地貌(岩石圈)、气象气候(大气圈)、水文(水圈)等无机成分和土壤、植物、动物(生物圈)等有机成分构成。地质地貌和气象气候是地理壳的原生组成成分,水文是前两种成分共同作用派生的,有机成分则是前3种成分共同作用派生的。原生成分对派生成分从小范围到大范围都有影响,而派生成分一般只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1169次
地壳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4-02 06:49
标签: 地壳
摘要:地壳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界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整个地壳平 均厚度约17km,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km。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km;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概述地壳是指地球外表一层由岩石组成的固体硬壳,其厚度各处不一,介于5~75km之间,平均为17km。由于地壳富含硅和铝,故也称“硅铝层”。按其成分又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成分相当于花岗岩,称花岗岩层,平均密度2.7;下层成分相当于玄武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5886次
地核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4-02 06:49
标签: 地核
摘要:地核的三维立体图 从质量上看,地核占地球总质量的16%,地幔占83%,而与人们关系最密切的地壳,仅占1%而已。地核(Core)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半径约有3470 km,高密度,平均每立方厘米重12克。温度非常高,约有4000~6000℃。它可再分为内核和外核。由地震波的传送可知,外核是融熔的。从源自其他行星核心的铁陨石来推测,地核也是由铁和镍组成。地球磁场的自激发电机理论,也需要一个液态金属外核的存在才能成立。至于内核,则极有可能是固态铁。概述 地核地球内部从古登堡面起,一直到地球中心,称之为地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3012次
大圆线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4-02 06:49
标签: 大圆线
摘要:大圆线是球面上半径等于球体半径的圆弧。大圆线是连接球面上两点最短的路径所在的曲线。大圆线是球面上半径最大的圆弧。所有的经线都是大圆线,纬线则只有赤道而已。概念大圆线是球面上半径等于球体半径的圆弧。大圆线是连接球面上两点最短的路径所在的曲线。大圆线是球面上半径最大的圆弧即球面上半径等于球体半径的圆弧。 地球上重要的大圆线1.赤道赤道是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长40,075.02公里。如果把地球看做一个绝对的球体的话,赤道距离南北两极相等。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1269次
大气层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4-02 06:48
标签: 大气层
摘要:地球大气层大气层(atmosphere源自希腊 ατμ?? - atmos, “蒸气” + σφα?ρα - sphaira, “球体”)也许是一层受到重力吸引聚拢在拥有巨大质量天体周围的气体,而如果重力够大且且气体的温度够低,就能长期保留住。有些行星拥有许多不同的主要气体,并且有非常深厚的大气。压力太空层气压是单位面积上受到周围气体垂直加诸于其上的力量,他取决于行星的重利和在地区上组合的空气柱的总质量。根据国际认可的标准大气(atm)气压单位定义是101,325 帕(或是每平方厘米1,013,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9268次
大陆地壳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4-02 06:48
标签: 大陆地壳
摘要:大陆地壳 概述 大陆地壳覆盖地球表面的45%,主要表现为大陆、大陆边缘海以及较小的浅海。   特点 地壳的化学组成以硅铝质为特点,可分为两大类岩石:一类是地壳上部的相对未变形的沉积岩或火山岩堆积,另一类是已经变形变质的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带。后者构成地球表面的山脉或在地壳深部,前者多在地壳表层的盆地及其边缘。地壳可以承受强烈的板块构造运动,所以目前能寻找到38亿年前的地壳。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1712次
磁倾角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4-02 06:48
标签: 磁倾角
摘要:磁倾角(magnetic inclination) 地磁场中某处磁感应强度矢量与水平面的夹角叫磁倾角。地磁赤道处的磁倾角为零度,地磁两极处的磁倾角为90度。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2253次
太空风化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4-02 06:48
标签: 太空风化
摘要:不同成分的太空风化图解。太空风化是所有暴露在严苛的太空环境中的天体表层所经历的一系列变化过程的总称。月球、水星、小行星、彗星等没有大气层的天体,表层会受到宇宙射线和太阳辐射的照射、太阳风粒子的轰击、大大小小的陨石和微流星体的撞击。太空风化的过程是影响天体表层物理和光学性质的重要因素。因此了解太空风化的作用有助于正确解释观测数据。研究历史在月球土壤10084外缘,被太空风化颗粒的TEM影像。对太空风化的认识有许多来自阿波罗计划带回的月球土壤,特别是对风化层的研究。持续不断的高能粒子和微流星体与较大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1331次
晨昏圈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04-02 06:48
标签: 晨昏圈
摘要:晨昏圈 简介  指地球上迎着太阳的昼半球与背着太阳的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也称晨昏线。晨昏圈把它所通过的纬线圈分成昼弧和夜弧,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可表示该纬线圈昼夜长短的状况。详细信息由于地球不停地以1个太阳日为周期的自转,晨昏圈在地面上不断地移动,其周期也为1个太阳日(24小时),从而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地球公转过程中各纬线圈上昼弧与夜弧的长度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在北半球的春分日、秋分日,晨昏圈同一根经线相重合,全球各地昼弧与夜弧等长,即昼夜平分。在北半球
 [阅读全文:]
编辑:0次| 浏览:119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