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最新历史版本 :马克·斯劳卡 返回词条

  • 编辑时间: 历史版本编辑者:高兴
  • 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
  • 修改原因:

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Mark Slouka)在1995年最先提出“网络民主”的概念。

(图)Mark SloukaMark Slouka

Mark Slouka,美国知名小说与散文家史洛卡。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曾以短篇小说〈木雕师的故事〉(The Woodcarver’s Tale)荣获国家杂志奖,长期为《哈泼》杂志撰稿,作品曾三度被收入美国年度散文选。他曾在哈佛大学、圣地亚哥大学和母校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创作,现任芝加哥大学创作课主持人。他的小说集《失落之湖》获选为纽约时报瞩目好书,长篇处女作《上帝的傻子》则被旧金山纪事报列为年度选书,均获各界好评。《眼中世界》是他酝酿五年的代表作,还未出版便已获普立兹奖得主理查德·福特和旅美华家哈金等名家推崇。

《大冲突: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世界战争:赛伯空间与高技术对现实的冲击》(War of the worlds :Cyberspace and the Hi-Tech Assault on Reality))

《可见的世界》(Visible World),台湾译为《眼中世界》

目录

[显示全部]

个人简介回目录

Mark Slouka

(图)Mark SloukaMark Slouka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nglish
Committee on Creative Writing

Office: Rosenwald 415A
Phone: (773) 702-2547
mslouka@uchicago.edu

Mark Slouka is the author of four books: a critique of the digital revolution, War of the Worlds, a collection of stories, Lost Lake, which was a New York Times Notable Book of the Year, and two novels, God's Fool and The Visible World. A contributing editor at Harper's Magazine, his essays "Hitler's Couch," "Listening for Silence," and "Arrow and Wound" were selected for inclusion in Best American Essays of 1999, 2000, and 2003, respectively. His story, "The Woodcarver's Tale," won the National Magazine Award for Fiction. A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and Guggenheim Fellowship recipient, he has taught at Columbia,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and Harvard, where he twice received the Danforth Award for Distinction in Teaching.

Courses:

Intermediate Creative Nonfiction Workshop; Thesis Seminar in Fiction; Short Fiction: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Thesis Workshop in Creative Nonfiction; The Architecture of Insight.

Education:

Ph.D., Columbia University, 1987.  Teaching at Chicago since 2005.
Department of English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115 East 58th Street
Chicago, IL 60637

网络民主回目录

“网络民主”(Cyber Democracy)是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事物。以计算机网络化的发展为特征的信息社会,带来了信息处理、创制和传播方式的网络化发展,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观念模式,形成一种新的网络文化,网络民主便是相伴而生的产物。“网络民主”一词最早就是由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Mark Slouka)在1995年提出的,他认为“网络民主”可以理解为以网络为媒介的民主,或者是在民主中渗入网络的成分[1](P71)。即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这一工具而实现的 “电子民主”、“数字民主”等新渠道、新形式。

马克·斯劳卡(Mark Slouka)认为:“虚拟现实的政治-是指那些有可能永远地模糊真实和虚幻之间的界线的技术,将给政治带来的影响。可我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政治呢?为什么不仅仅是文化上的影响呢?的确,两者之间的差别甚微。我之所以选择政治是因为我相信,数字革命在它的深层核心是与权力相关的。”

虚拟的政治和民主的未来回目录

在承认互联网的兴起对公共领域是一种勃兴,对政治民主是一种契机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认真对待以下问题:(1)“数字鸿沟”的问题,即技术或经济的壁垒会不会将大部分公民拒之网络民主之门外?(2)意见表达的有效性问题,即公共领域不会直接消除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互联网上经过“理性沟通行为”所形成的公众舆论的意见集合与权力机关决策过程之间还存在断裂,两者之间尚缺乏一个意见交互的通道,如何使这种舆论同时具备合理性与合法性?(3)信息利用的问题,即互联网在为人们快捷、即时地提供海量资讯的同时,也为人们挑选和甄别有用信息带来了难度,人们有可能因为应付不了如洪水般汹涌而来的资讯而干脆采取漠不关心甚至逃避的态度。——我们应当对互联网及其新的民主范式有所作为!

(图)Mark Slouka著作Mark Slouka著作

马克·斯劳卡(Mark Slouka)1995年在其著作《大冲突: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一书中认为,“那些有可能永远地模糊真实和虚幻之间的界限的技术,将给政治带来的影响”。“数字革命在它的深层核心,是与权力相关的”。为此,他还提出了一个“虚拟现实的政治”的概念。[1]与此相关联的还有,内尔·巴雷特(Neil Barrett)的《赛博族状态:因特网的文化、政治和经济》[2]、大卫·霍尔姆斯(David Holmes)的《虚拟政治学:电子计算机化空间的身份与社区》、[3]布莱恩·罗德(Brian Loader)的《数字民主》[4]等。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谈到了“虚拟化政治学”的议题(尽管称谓各有不同)。

他们认为,虚拟化政治学其前提必须建立在一个“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指由互联网创造的所有环境)的空间里。那里具有模拟性、互动性、人造性、身临其境、远程展示以及网络化交往等特点。它架构了网络政治学的环境资源。而从虚拟现实出发,引申出了虚拟社团、虚拟共同体、虚拟城市、虚拟国家等网络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另外,在虚拟现实中,一组代码、一个信息符号,合成了身份的维持物。网络主体身份的这些特别的因素,使得我们在理解虚拟现实、虚拟政治中的人的主体时,必须从一种新的角度来考察我们平时所说的“身份”。

至于虚拟政治学的具体内容,他们基本围绕互联网在民主参与、直接性、公开性、交互性等方面对现实政治带来的严峻挑战而展开,在肯定其超越了当前民主制度既有的成就的基础上,认为它已经达到了现代政治所能要求的最高程度。所以,针对已然被互联网改变的民主和政治的范式这一事实,用它再去创造一个新的民主的未来也不再是一种猜测和妄想了。

我们认为,网络民主的未来可能有三种样态,在全球范围内,三者共存共融,并无优劣、先后、主次之分。第一种是参与式民主。它意味着公民可以获得决策所需的信息,并实际参与决策的制定,大家通力合作以帮助领导者完成决策所需的各项工作。这是因为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大家参与经济、社会、政治决策的制定需求越来越强烈。而网络提供的快速、便捷、廉价等优点,又大大降低了全民参与的社会成本。所以,不论是大众参与的需求方面,还是技术和成本方面,参与式民主都对现实政治构成有力挑战;第二种是半直接式民主。它是依赖代表和依靠人们自己这两者的混合。代议制概念可能会受到挑战:如果选民的意见不一致,那么代表人究竟在代表谁呢?

(图)Mark SloukaMark Slouka

与此同时,立法者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越来越依赖于助手的支持和外来专家指教。代议制政府作为最终代理人的理论也就崩溃了。因此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现在由少数代表掌握的决策权,也许不得不逐步回到选民手中。然而,这就必须有新的体制和新的技术。网络政治的出现与发展,使之成为可能;第三种是远程式民主。由于网络政治跨越了城市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有形边界,使得全球各地相同目标、兴趣相近的个体,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往,参与民主政治的各项活动。它使人们在家里甚至在当地社区就可以参与讨论或者参与政治过程。

互联网将界线抹去,把世界推平,它瓦解了已有的社会体系,突破了既定的制度框架,顺道将政治、民主等一道带入无尽的虚空。互联网必将对现有政治理论带来深刻的影响和改变,也必将给现实政治带来严峻的考验。正如每一次契机背后总潜藏着无比的风险,但每一次挑战过后,必然是丰收和前进。我们有理由相信,互联网将带领人们进入一个全新的政治民主时代。

二〇〇八年三月十三日

--------------------------------------------------------------------------------

[1] 【美】马克·斯劳卡:《大冲突: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黄锫坚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 【英】内尔·巴雷特:《赛伯族状态:因特网的文化、政治和经济》,李新玲译,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 David Holmes, ed., Virtual Politics: Identity and Community in Cyberspace. London &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1997.

[4] Brian D.Loader, Digital Democracy: Discourse and Decision Mak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 Routledge, 1999.

网络时代的“盛世危言”回目录

——读《大冲突: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

(图)Mark Slouka著作Mark Slouka著作

□莽歌

  “信息时代”、“数字化时代”、“网络时代”是一些人对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描述,或者是对即将到来的时代的预测。电脑、网络和高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是不少报刊热烈讨论的话题。在对网络的一片欢呼声中,当然也有一些反对之声。许多人已经看到网络的弊端或者预感到一些隐忧,比如说网络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有可能导致权力的分化,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增多;比如说人们在使用网络促进交往的同时也以同样的深度造成了人类的隔绝,使人们的面对面交往能力受到抑制。江西教育出版社即将推出的《大冲突: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是一本全面阐述虚拟现实及其相关技术可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的书,作者在书中说,希望读者“把本书当作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减速带”。

  与以往的同类书籍不同,作者的目光不是集中在那些新奇的网络现象上,而是关注网络、电脑技术会给人类生活、生产和思维方式带来的冲击,并且着重探讨了那些推动这场数字革命的技术精英们在想些什么,他们想要把网络、把虚拟现实设计成什么样子,他们眼中的未来是怎样一番景象。《大冲突》的作者认为,电脑、网络和虚拟现
实技术正在制造一个“幻象的共和国”,而人类对历史的记忆,对真理标准的认定都建立在现实体验的基础上,因此,过分依赖由高技术制造的幻象,人类未来将面临威胁,传统的人类共有的伦理道德和行为判断标准有可能分崩离析。作者认为,数字精英们(digerati)都有一种技术至上的信仰,他们将技术视为无所不能,相信人类的所有
现实问题,不管是政治冲突还是社会矛盾都将在技术的魔力中得到解决,而人类的未来将是一个无比美好的乌托邦世界。作者以异常激烈的言辞谴责了这种技术万能的思想。但是,如何才能回归真实,如何抵抗技术造成的精神分裂症呢?作者的回答显得苍白无力,他呼吁人们不要在幻象中陷入太深,应该“时不时地关上电视机”,“和朋友
一起散散步”,“亲自参加社区事务”,“在办公事时宁可面谈而不是留个便条”。

  《大冲突》里还有一些颇有意思且发人深思的观点。该书的作者是一位文学与文化领域的学者。他认为,赛博空间(也即一般所说的网络空间)是解构主义和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解构主义者认为,在我们头脑之外什么也不存在,所谓的现实完全随个人视角而变化,而虚拟现实技术恰恰能将这种哲学观点付诸实践。因为在虚拟空间里,人们的经历几乎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选择。比如在RPG(角色扮演)游戏或者MUD游戏里,你可以变换不同角色,体验不同人生。这不就刚好映证了解构主义者的观点吗?作者担心,文化和技术的这种联姻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造成传统价值体系的衰微。其实,与此类似的将技术与新思潮联系在一起的观点还有不少,比如有人认为,网络的非中心化特点与后现代主义里的去中心、反体系等文化逻辑有某种呼应;也有人指出,超文本阅读方式能够消除以往文字作品所造成的线性思维的束缚。这些观点非常新颖,而且也许揭示了某种文化潜流,值得深入探讨。

  技术对人类、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已是无所不在,对技术、对技术思维的反思,也是一个越来越引起关注的话题。从乌托邦小说到各类科幻小说,技术、机器在人类精神王国中的角色越来越突出;从海德格尔、芒福德到法兰克福学派,在哲学家思考的问题中,技术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对于仍然处于发展中阶段的中国,对技术理性的批判,对现代性的批判,总是面临着一种比较尴尬的境遇。在高技术的最新成果———网络这一问题上,也有同样的尴尬。当美国的一些学者已在对网络社会的文化影响进行初步反思时,我国的网络建设却才刚刚起步。不过,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在不同国家情况并不完全一样。南桔北枳之事常有发生,《大冲突》的作者对虚拟现实技术的批判,对目前的中国来说,也许的确就是一种危言耸听。不过,当你在网上遇到那些废寝忘食,不舍日夜的“网虫”时,你也许会对《大冲突》中的一些观点有种新的认识。  (《大冲突: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美]马克·斯劳卡著,黄锫坚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15.00元)

《眼中世界》 回目录

作者: 马克•史洛卡(Mark Slouka) 着 / 黄意然 译

(图)Mark Slouka著作Mark Slouka著作


出版社: 马可孛罗
书系: EUREKA文库版
出版日期: 2009年1月8日
ISBN: 9789867247841
其它: 胶装.单色.304 页.15cm×21cm
出版地: 台湾

--------------------------------------------------------------------------------
十五年的秘密,
三个人此生错过的爱,
一场充满心碎、煎熬与希望的爱恋!

在我知道的这个世界底下,就在夏日蔓生的草坪底下,在门前阶梯的巨大厚石板下面,埋藏着另一个世界:三个人、爱意汹涌的秘密世界。

本书透过描写纽约的一个捷克移民家庭,慢慢地拼出了这场爱情的全貌。主角在纽约成长时,发现了家中诡异的气氛,所有话语到了嘴边都只能讲一半,彷佛有许多不该讲的秘密,存在于郁郁寡欢的父亲、谜般的母亲、不存在第三者的心里。

于是他回到了故乡布拉格,循着父母亲往日的足迹,在灰飞烟灭的历史余烬中,捡拾残缺的事实,一点一滴地解开了藏在母亲心中十五年的秘密。原来母亲与情人的烽火恋情,还有父亲荒谬的等待,都在他们的内心占有不为人知的角落:我们内心相信的爱情,不一定是被世界允许的情感;我们只能选择要相信哪一个眼中世界。

这一袋棘手的爱与恨,变成我要背负的小小担子。但还有更糟的。
本书用回忆录、旅行书写和小说三种形式,讲述了一个捷克移民后的身世溯源之旅,一段悲剧告终的战时恋情,还有一场功败垂成的暗杀行动......

母亲的过错促成这场旅行的探索。
故事的叙述者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他出生于纽约的捷克移民家庭,父母是新闻系教授,他们的婚姻逐年瓦解,而他从小就知道母亲爱着另一个人,只是对方早在二次大战中死于捷克。忐忑的成长途中,有太多的家庭秘密他无法理解,母亲的一切都像个谜:她原本无拘无束、热情奔放,后来却深陷绝望;她烟不离手,镇日沉迷电视肥皂剧,直到六十岁时投向一辆来的公交车……。他想起,母亲曾说,在她的人生中曾犯过一些错误,但是明白事情永远不嫌太晚。

(图)Mark Slouka著作Mark Slouka著作

父亲的一生已使这个信念显得荒谬可笑。
要谈父亲的事,我能不因后见之明而扭曲真相吗?我会因为对他的爱,而歪曲事实吗?我认为,我父亲是个正派的好人,他会对他所处的世界忿忿不平,但他对理性的信仰就像有些人对上帝或爱的信仰一样,始终坚定不移,即使他的一生已使这个信念显得荒谬可笑。他身不由主。他的每个姿态离那个灯火通明的车站越来越远,而他心里明白这样很怪,但他无力改变。这是他的天性,他慎重其事地维护着,像戴着一顶孩童时的帽子,虽然已长大到不能戴了,却一辈子拿不下来。

我心想,没错,正是如此:在我知道的这个世界底下,就在夏日蔓生的草坪底下,或门前阶梯的巨大厚石板下面,埋藏着另一个世界。
两年后,他辞去工作,只身前往布拉格,寻找双亲的战时足迹。在这段朝圣般的寻根过程中,他发现母亲曾参与1942年暗杀盖世太保首脑海德利希的计划,并与一名捷克反抗军谱出恋曲,可是太多细节已不可考,无论是冷血的处决、希特勒鹰犬的真正死因,还是纳粹翻译官隐而不提的过去。无名的叙事者回到双亲的祖国,终于明白隐藏过去对战争幸存者是多么重要。
拼出母亲的残缺过去之后,他站在几乎全部漂减的历史,决定用虚构方式想象过去,重塑母亲和捷克同胞的面貌,那一整个世代战火记忆……

史洛卡先以回忆录的方式记述主角的成长经验,再用旅行书写的笔法描写他初访原乡,最后才展现出惊人的小说家天赋,混杂现实与虚构,记忆和想象,故事中又有故事,呈现出一幅写实又浪漫的家族图像,其中有惊险的谍报动作、悬疑的历史解谜、凄绝的爱情故事,以及挥之不去的浩劫梦魇和家庭秘密。

【好评推荐】
理察•茱蒂读书俱乐部选书、《等待》作者哈金、欧普拉杂志、芝加哥论坛报、出版人周刊、旧金山纪事报、周日电讯报、周日泰晤士报、华盛顿邮报推荐

◎《等待》作者哈金:马克?史洛卡是位杰出的名作家,他的观察力敏锐,擅于描述细节。看他的小说带给人纯粹的喜悦。

◎普立兹奖得主理查德•福特 (Richard Ford):这本小说的力量蕴藏在作者极富想象力的描述中,他描写过去所失去的像回音一般不断被继承、承受,让耳朵只听得见回忆的声音。这本书真是扣人心弦。

◎华盛顿邮报:很少有小说会剖开故事的幻觉──就像在十七世纪的解剖图里,尸体有效地抑制自己胃部的跳动──显露出底层的创作技巧、回忆和渴望。更少见的是,像这样微妙的书能打进你的心坎里。

参考文献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标签: 马克·斯劳卡 Mark Slou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