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最新历史版本 :印度超越中国是迟早的事 返回词条

  • 编辑时间: 历史版本编辑者:土土
  • 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
  • 修改原因:
目录

薛涌:印度超越中国是迟早的事回目录

  中印经济模式不同,本来可以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大家互不相扰。问题是,这样的局面究竟能够维持多久?

  2010年10月第一期的《经济学人》杂志,以《印度的增长将怎样超越中国》作为封面故事。《经济学人》一向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为指针,坚持市场经济原则,并以精英阅读包装自己,在中国经济学界和媒体中很受青睐。即使在英语世界,各种报刊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几乎溃不成军,销量大减,甚至不得不转向或关门,《经济学人》则一枝独秀,行情看涨。其言论的世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只可惜《经济学人》如此隆重的封面故事,居然在“当事者”的中国引不起一点舆论的涟漪。

中国和印度各有优势

  《经济学人》并没有故作耸人听闻之论。相反,它指出了印度相对于中国的种种劣势:印度的市场改革起步晚、底子薄,GDP不过是中国的四分之一,识字率仅为66%,大大低于中国的93%,更不用说基础设施破败,腐败横行,政府远不如中国政府有效率,等等,等等。但是,印度如今的经济增长已经达到8.5%,而且可能将加速。摩根斯坦利的专家预测,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印度的增长速度将超过中国。具体地说,中国的增长速度将维持在8%左右,印度则会达到9-10%。在接下来的20-25年中,印度将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增长最快的国家。其他专家的预测,也都大同小异。

  印度赶超中国的本钱在哪里?第一在人口,第二在制度。当然,这两者有是紧密相连的。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宣布国家进入人口的紧急状态,大力推行节育措施,结果引起普遍的抗议,最终不得不放弃强制的人口控制政策,导致人口继续猛涨。中国政府则显示了无与伦比的效率,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速度迅速被控制。难怪许多人把中国的经济奇迹归结于计划生育所带来的“人口红利”。

  但是,中印政府在人口政策上的这场效率竞争,正越来越变得象是场龟兔赛跑。如今我们正站在逆转的关口上。计划生育的高效率,使中国迅速进入了老龄化。以15岁以下和64以上的被扶养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计,中国和印度在1960年前后都达到甚至超过了80%,日后急剧下降。到2010年,中国的这个比例跌破了40%,充分兑现了“人口红利”,印度则仍然在56%的水平上,负担比中国重得多。但是,大家“负重”虽然非常不同,经济增长率却已经相当接近了。

  接下来的两三年,中国的被扶养人口开始急剧回升,印度则继续走低。大约15后,两国被扶养人口的比例大致相等。到了2030年,中国的被扶养人口比例将达到50%,印度则为45%左右。到了2050年,中国的被扶养人口比例高居62-63%左右,印度则在48%上下,双方的差距可达15个百分点。用另一个更为近期的指标来衡量,到2020年印度的中等年龄仅为28岁,美国为38岁,西欧为45岁,日本为49岁,中国则为37岁。日后中国人越来越老,中等年龄超过美国,印度人则还会更年轻一些。结果是,2020年印度将添加1.36亿劳动人口,中国则只能添加230万。

  社会学家孔德有句名言:“人口就是命运”。干活的人少了,被扶养的人多了,经济发展速度就会降下来。这就象现在的奥林匹克运动,虽然发达的医疗、营养、和科学训练可以使某些老运动员成为常青树,但37岁的要和28岁的竞争,毕竟有着无可否认的天然劣势。美国、日本战后的高度经济增长,中国今天的经济奇迹,无不和人口的增长和结构息息相关。比人手的多少也许更为重要的是,年轻人更具创新倾向,这在高科技的知识经济时代特别突出。看看近几十年的关键性突破,从微软、雅虎,到谷歌、FACEBOOK,创立者都是年轻人。这在印度已经体现得非常清楚。比如,印度的世界级企业Infosys的创立者,有七位当时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2000年创立的IT企业Globals,其CEO年仅24岁。乃至西方人惊叹,印度的经济是被450万企业家所驱动。

  这种创新精神,不仅被年轻人的旺盛精力所驱动,而且得到了充分的制度保证 。这又是印度比之中国的另一大优势。中国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方面雷厉风行。印度的民主制度相比之下则缺乏基本的效率。但是,印度在保护知识产权上,则比中国有效率得多。这也难怪,印度在高科技领域的创意如同井喷一样地爆发,产生了一批世界级企业。中国的企业,则越来越依靠政府支持的垄断来扩张。印度企业式的创新,在中国实在难得一见。

  中印经济模式不同,本来可以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大家互不相扰。问题是,这样的局面究竟能够维持多久?要知道,印度的教育水准非常低,大部分人口不可能投身于高科技产业。这一印度经济的致命弱点,其实也是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威胁。目前印度的制造业寸步难行,一大原因是基础设施过于落后。但是,这一局面正在缓慢地改善。当印度的高科技带来了相当的财富,大部分人口又因为教育程度过低而被锁住经济繁荣之外时,就有可能激发新的社会共识,以新积累的财富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让教育水平低的人从制造业中求发展。一旦印度在这方面达到了及格线,其年轻得多也便宜得多的人口,就会在制造业上建立对中国的优势。二十年后,国际制造业向印度转移恐怕不会是什么天方夜谭。到那时,印度之得就是中国之失,要“双赢”恐怕并不容易。

  印度超越中国,当然不会一夜之间发生。但是,在80后、90后们的人生中,这恐怕早晚要面临这样的挑战。所以,对照印度反省“中国模式”,现在并不算超前。

美媒:印度超越中国也并非幻想回目录

  人民网9月2日讯 最近中国正式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西方世界更加担忧,中国超过美国的速度也会比预期加快。不过最新一期《经济学人》杂志封面却把目光放在中印关系上,认为两国关系将重塑未来世界政治秩序。
  文章认为,从亚洲范围内分析发现,中国的长期竞争对手是另一个复苏的经济大国——印度。1800年以前,这两个亚洲巨人支撑了世界经济的一半。中国和印度不同于日本和德国,只是单纯的民族国家,相反,从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角度来看,两个国家都各自可称为一个大陆,此外,尽管他们的经济增速闪闪发光,却都是贫穷的国家。
  文章称,中印两国不乏正面合作,例如双边贸易从1990年的2.7亿美元发展到今年预计的逾600亿美元,双方也会在全球气候大会或世界贸易议题上“共同出击”,但在《经济学人》看来,中印两国在很多方面却是“竞争者”。
  而从国际战略的角度来看,中国在亚洲多国的投资和援建项目都被印度视为“围堵”行动,美国国防部最近有关中国军力的报告声称“中国发展武力投射系统,威胁可达印度洋”,更加重了印度对中国的戒心。
  文章还指出,中国必须将印度视为重点关注的长期对手,尤其是如果印度持续向美国靠拢的话。现在,中国的适龄工作人口正在减少,而印度却有充足的人力支持其继续发展,甚至在可预见的未来超越中国也并非幻想。印度的军队数量仅次于中国和美国,因此成为西方平衡中国的主要力量。(李叶)

对“印度超越中国论”的思考回目录

对印度,兄弟们往往以阿三相称呼,看不起之极。不过最近西方经济学家却对印度颇为看好,参考消息已经转载了不少认为印度完全有可能超过中国的文章。其观点不外以下两个:

中国的软环境不如印度,目前的增长已经到了极限,而印度才刚刚发力;

印度要做的是“世界办公室”,向全世界提供增值服务,而中国不过是世界工厂。

一时间,印度好象马上要超过中国创造又一个经济奇迹了。有趣的   

是,西方却并不担心出现“印度威胁论”,反而带着欣喜和期盼来对待印度的崛起 

以西方为中心吗?这是本质区别

我们多少都通过文字和图片,对印度的情况有所了解。这个国家虽然在现代化方面殚精竭虑,但是作为武器爱好者的我们都知道,一个大国不可能靠购买来建立真正有战斗力的军队,一个国家的经济也是一样。去年,张召中教授曾经访问印度,并对印度海军多有评价。烽火虽然并不苟同张教授在很多国际问题上的看法甚至学术水平,但是对他的印度纪行还是颇为推崇,毕竟这是张教授用亲身经历写出来的,而且张教授本人文笔颇好。

印度海军的来访更坚定了我们对印度军队的不害怕,它海军的舰艇素质和水兵素质都太有限了。看看它粗制滥造、东拼西凑搞起来的主力舰,实在让人不忍心去批评它对海军现代化的努力付出。在一个狭窄的前甲板上装了8发重型反舰导弹,恐怕在打沉对手之前,自己就已经被尾焰吹散了架。相比之下,经过几十年的呕心沥血,中国海军舰队的锋芒已经开始乍现,所缺的是一场尝试霜刃的战争。

海军只是一个影子,我们所关心的是整个国家的强大。这是中国和印度都在追求的目标。对于强大,可能不同文化会给出不同的定义。中国虽然一再强调和平崛起,不称霸。但是烽火从小所受到的教育给了我这样的信念:强大就是坚船利炮!说再多都没有用,当别人的大炮架到海岸上,无论怎么论证都不能证明自己的国家是强大的,即使你占了全世界百分之几十的产值。换句话讲,强大就是能迫使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而且能压制住别人任何方式和范畴的反抗。

我的论述可能太绕弯子了,简单一点讲,中国的崛起,无论以战争方式还是以和平方式,都是自己走自己的路,自己开自己的车。而印度的发展,一直都基于搭某人的车,不是苏联就是西方。这就是中国的发展会导致威胁论的根本原因,而印度却不会。

在中国,中苏蜜月时期,中国引进的几乎全是制造业。在新时期改革开放中,制造业是优先被引进的,而服务业几经波折才开了个小口。金融和保险业更是小心翼翼。这反映了中国执政党的信念。邓公有言,“发展是硬道理”,其实这后面还应该有一句,“造东西是硬道理”。只有把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真实地制造出来,攥在手里,我们才有实力可言。否则,没有粮食吃,没有汽车开,没有钢铁和水泥用,没有坦克大炮和弹药去抵抗,开着满大街的银行有什么用?这是旧上海的情景,恐怕也是毛、周等老一代领袖深恶痛绝的。我们欣喜地看到,这种信念至今未变。而这个信念的核心,就是建立中国自己的、不依赖任何人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这是一个西方不能奈何的体系,是威胁。

有人会说,印度早期对民族产业的保护比中国还厉害,OK,这个问题我们下一章谈。不过我们所看到的,是印度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工业体系,连某个完整的现代产业都没有。实际上,印度对西方一直抱有一种很厚重的感情,他对奴役过自己的英国没有怨恨,没有愤怒,只有一种深深的惆怅,好象自己是一个被始乱终弃却又余情未了的情妇。这样的印度,在苏联消失后,必然把对未来的期望寄托在西方身上。维护西方还来不及,当然不会威胁西方。这就是印度的GDP增长率赶上中国后,不少西方人欢呼的原因所在。 

没有力量的文明

印度的文明,是没有力量的。伊朗前国王巴列维曾经说过:“中国是一个民族。他们可能讲不同的方言,但他们的书面语言是通用的。不管他们住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着一种共同的社会感。这把他们紧密地联合在一起了。在政治问题上,他们相互之间可能也有尖锐的歧见,但是归根结底,他们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并为他们的中国传统而感到骄傲。”“印度却是一个种族、宗教和语言的大杂烩,没有一种基本的印度语言。印度人在议会中唯一能够相通的语言是英语。”印度次大陆的人民信奉六大宗教,讲十五种使用范围较广的语言和数千种次要的语言和方言;印度的历史又是如此错综复杂,以致无法计算它有多少种族和少数民族。他说,在英国人把印度捏合在一起,使它置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以前,印度一直不是一个国家。印度是一个人口太多、资源太少的国家;相比之下,中国尽管人口众多,但具有丰富的资源和为本身提供吃穿的潜力。

  伊朗国王的论点是:印度几乎无法管理自己。

我们总是听到宣传,在解放之前,中国人一盘散沙。在现任执政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力量集中起来了。不过现任执政党能够做到这一点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中国人民的力量能够被集中到一起,这是中国的文明所决定的。中国的文明从5000多年前延续至今,统一的历史漫长而悠远。上至庙堂之高,下到江湖之远,所有人都明白一个统一的中国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创造文明奇迹。只要一个政治集团向人民证明,他们有信心、有能力统一中国,人民就一定会支持他。今天的中国又有一个万众一心的民族目标——中华民族的复兴。

而印度则不同,印度在独立之前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独立后也没有什么国家目标可言。也许是因为印度人酷爱研究哲学,因此印度作为一个国家,似乎不知道自己应该有什么作为,也没有什么努力的方向,这是由印度的文明本身所导致的。因此如此巨大的一个国家,在战后几十年的国际舞台上,没有发挥过什么值得一提的作用。唯一产生过影响的不结盟运动,也因为中国的不参与而日益没落。

没有追求的民族,是没有机会强大的。 

没有资源的国家

这是物质基础了。印度身处热带,农产品的资源还算丰富,不过要建立强大工业,必须有足够的矿产资源。这也是二战后只有美国和苏联成长为超级大国的原因。曾经横行四海的欧洲国家,很多都是因为资源问题而受制于人。

根据外交部的资料,印度截止到1996年的矿产储藏量为:煤463.89亿吨(不含焦煤),铁矿石97.54亿吨,铝土22.53亿吨,铬铁矿1.24亿吨,锰矿石6550万吨,锌589万吨,铜352万吨,铅136万吨,石灰石684.77亿吨,磷酸盐8100万吨,黄金86吨,石油6.65亿吨,天然气6480亿立方米。此外,还有云母、石膏、钻石及钛、钍、铀等矿藏。森林5300万公顷,覆盖率为16%。虽然铁、铝的储量不小,且铝土储量和煤产量均占世界第五位,云母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60%。

有些兄弟可能要质疑,这么多资源,如何说印度没有资源?印度资源虽多,但是很多重要的稀土元素却没有,这对于冶炼高级合金是不利的。

中国却是世界上矿种最全的国家之一,我们拥有发展各种工业所需要的几乎所有金属,地大物博的苏联当年还从中国大量进口各种矿石,一个白云鄂博就让全世界都垂涎了。新中国前30年,在艰难的经济条件下,建立起相对完整、有一定实力的工业体系,从主观上讲,是靠人奋斗出来的;从客观上讲,也是拥有足够的矿产资源。否则,没米下锅,再勤奋有什么用处?

没有足够的矿产资源,就没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也没有强大的机械电子制造业。换言之,就不会有什么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进口某些矿产,但是欧洲和日本的历史和现实证明,靠进口,和平时期维持民生是可以的,战争和危机时期就难过了。作为大国而言,没有足够的矿产资源,就只有做人口大国、疆域大国的份,最多当一个打工大国。工业大国、军事大国都没有份。这就是印度和中国的又一个重大区别。

参考文献回目录

http://news.sina.com.cn/pl/2010-10-28/103221368798.shtml
http://business.sohu.com/s2005/wudaokou15.shtml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标签: 印度超越中国是迟早的事 印度超越中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