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粒径大于2毫米的棱角状和次棱角状的角砾占岩石总量30%以上的碎屑岩。组成角砾岩的
![]() |
角砾岩 |
火山角砾岩编辑本段回目录
火山角砾岩为由直径大于4毫米之火山岩片所成,所含之熔岩碎片远较凝灰岩者为多,但玻璃细片及整石较少。有 些角砾岩有多量之火山岩渣,砾块多具棱角,直径约十至三十厘米居多,堆积情形不显层次,皆由火山物质胶结,一部分集块岩之胶结紧密,砾块与胶结物之间无明显之界限,此当由於其堆积之时尚未脱融状态。砾块之安山岩种类有普通辉石、紫苏辉石,及角闪石等多种,惯称为安山岩质集块岩。
见于台湾东部海岸山脉之都峦山层,分布的面积略少于海岸山脉的一半,分布最广的地方在山脉的中段,再向南北延伸。本层一部分是由在水中经过淘选以后的安山岩砾石所组成,代表火山碎屑岩经过再沉积以后的堆积,不是火山直接的喷发堆积物。
形成与构造编辑本段回目录
由粒径>2mm的碎屑颗粒组成的岩石称为砾岩(或角砾岩)。砾岩可以作为建筑材料,如制造混凝土及用作铁路道碴。古砾石层往往是重要的储水层。砾岩的胶结物中常含有金、铂、金刚石等贵重矿产。研究砾岩还可以了解砾岩生成时的地质背景,巨厚的砾岩几乎都形成于大规模的造山运动之后,砾岩的成分、结构、砾石的排列方位以及砾岩体的形态可反映母岩的成分、剥蚀和沉 积速度、搬运距离、水流方向等。
砾岩圆状、次圆状的砾石含量>50%的岩石;角砾岩棱角状和次棱角状砾石含量>50%的岩石。
巨砾岩砾石直径>256mm;粗砾岩砾石直径为64~256mm;中砾岩砾石直径为4~64mm;细砾岩砾石直径为2~4mm。
底砾岩因位于层序底部而得名。与下伏岩层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砾石分选性好、圆度好、成熟度高,代表长期侵蚀间断的产物;层间砾岩因位于连续沉积的地层内部而得名,其上下无沉积间断,岩性可以相同。通常是当地岩石边冲刷、边沉积形成。
滨岸砾岩主要形成于滨海地区和滨湖地区,它是由河流携入的砾石或沿岸岩石崩塌下来的碎块经波浪和河流反复改造而成;山区河流与平原河流形成的砾岩称为河成砾岩,多由岩屑砾岩构成。砾石的平均粒径比海相砾石大,但砾石分选性差;冰碛岩组成以粉砂和泥级碎屑为主,砾级碎屑含量—般占5~30%,分选差,粒径大小不一。冰碛岩的重要特征是砾石形状奇特,形成所谓五角砾石或熨斗状砾石,表面有丁字形擦痕;岩溶角砾岩由碳酸盐的溶洞顶壁崩落堆积而成,特点是角砾大小相差悬珠、棱角清晰,多为石灰岩碎块。填隙物为碳酸盐粉屑、红粘土,孔隙中常有方解石结晶。
分类编辑本段回目录
砾岩:圆状、次圆状的砾石含量>50%的岩石;
角砾岩:棱角状和次棱角状砾石含量>50%的岩石。
按砾径的大小可分为:
巨砾岩:砾石直径>256mm;
粗砾岩:砾石直径为64~256mm;
中砾岩:砾石直径为4~64mm;
细砾岩:砾石直径为2~4mm。
按砾石成分分为单成分砾岩和角砾岩与复成分砾岩和角砾岩:
1.单成分砾岩和角砾岩
砾石成分较单一,同种成分的砾石占75%以上,且多半是稳定性较高的岩屑或矿物碎屑,如石英岩和隧石等;为细砾岩时也可以是石英,它代表改造作用比较彻底的产物.单成分砾岩和角砾岩一般分布于地形平缓的滨岸地带.在这里,砾石经过长距离的搬运,并受波浪反复地冲刷磨蚀,不稳定组分消失殆尽,只剩下磨圆度好及稳定性高的组分,故多为石英岩质砾岩.在有些情况下,侵蚀区不坚固的岩石(如石灰岩)遭受破碎,就地堆积或短距离搬运快速堆积,也可形成单成分砾岩和角砾岩.如由石灰岩碎屑组成的近岸陡崖堆积,在坡脚下的堆积以及生物礁旁的堆积,皆可形成成分单一的石灰岩质角砾岩.
2.复成分砾岩和角砾岩
砾石成分复杂,有时在一种砾岩中可含十几种不同成分的砾石,各种类型的砾石都不超过50%,这主要取决于母岩成分及其风化,搬运及沉积的条件.这些砾石的抵抗风化能力大都不强,分选通常不好,磨圆度常不高.这种砾石的层理常不明显.它们多沿山区呈带状分布,厚度变化大,为母岩迅速破坏和迅速堆积的产物.
这种砾岩成因类型很多,以造山期后的河成砾岩及山麓洪积砾岩分布最广.例如,我国某油田的砾岩储集层就是洪积成因的复成分砾岩,其砾石成分以变质泥岩(角岩)为主,其次为花岗岩,再次为砂岩,粉砂岩和粘土岩等.石英和长石因粒度较小,多和泥质一起呈杂基出现.根据这些成分的特征,并结合该区的地质情况,可以肯定它们主要来自其附近的下古生界浅变质岩系的老山及其中的酸性岩浆岩侵入体.
根据砾岩在剖面上的位置分为:
砾岩在地质剖面中的位置,即砾岩与相邻岩层(尤其是下伏岩层)的接触关系,具有很大的地质意义.根据这种关系,可以把砾岩分将底砾岩,层间砾岩和层内砾岩.
1.底砾岩
这种砾岩常常位于海侵层位的最底部,分布于侵蚀面上,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为海进开始阶段的产物.
这种砾岩的成分一般比较简单,稳定性高的坚硬砾石较多,磨圆度高,分选性好;杂基含量少,主要是砂质—粉砂质成分,这表示它们经历了长距离的搬运.通常分布范围广,如山东汶南,蒙阴一带,上侏罗统汶南亚组与下伏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呈超覆不整合接触.在不整合面上,汶南亚组底部有底砾岩,砾径1—5cm,砾石成分以石英岩为主(约占80%—90%),其次为石灰岩和少量火成岩,磨圆度好,多为钙质胶结,厚约5—6m,分布普遍.
2.层间砾岩
其特点是整合地夹于其他岩层之间,它的存在并不代表有侵蚀间断,与下伏地层是连续沉积的.在其砾石成分中,可有软的不稳定的岩屑,有时,这些岩屑甚至是主要的,如石灰岩,粘土岩及弱胶结的粉砂岩等岩屑,磨圆度差,杂基成分复杂,它们通常是当地岩石边冲刷,边沉积的破坏产物.如北京西山黑龙潭,郝家坊一带在下二叠统上杨家屯煤系中,有七层隧石中砾岩,它与砂岩,粘土岩组合成七个正旋回,岩性自下而上由粗变细,呈规律性重复出现,为层间砾岩.
3.层内砾岩
层内砾岩是指该岩层在准同生期尚处在半固结状态时,经侵蚀破碎和再沉积而成的砾石沉积物,再经成岩作用而成的砾岩.这种成因的砾石确切地讲应属于内碎屑,故又称为同生砾岩.由于形成这种碎屑的作用常很局限,所以砾石成分单一,未经搬运或搬运距离很短,只有轻微磨损,并一般限于单一的沉积环境内,厚度通常几厘米,最大可到1--2m.层内砾岩在碳酸盐岩中分布普遍,如我国北方寒武系和奥陶系中的竹叶状砾屑石灰岩;在砂岩内的泥页岩碎屑也是很常见的.后一种类型的层内砾岩,其中泥页岩砾石通常呈薄片状或板状"漂浮"在砂质的基质内,并出现在砂,泥岩互层剖面的砂质层底部.层内砾岩比较普遍,但不指示沉积作用上有任何大的间断.
根据岩石成因分为:
1.滨岸砾岩:主要形成于滨海地区和滨湖地区,它是由河流携入的砾石或沿岸岩石崩塌下来的碎块经波浪和河流反复改造而成。
2.河成砾岩:山区河流与平原河流形成的砾岩称为河成砾岩,多由岩屑砾岩构成。砾石的平均粒径比海相砾石大,但砾石分选性差。
3.冰碛砾岩:砾石以粉砂和泥级碎屑为主,砾级碎屑含量—般占5-30%,分选差,粒径大小不一。冰碛岩的辨识特征是:砾石形状奇特,形成所谓五角砾石或熨斗状砾石,表面有丁字形擦痕。
4.岩溶角砾岩(崩塌角砾岩、洞穴角砾岩):碳酸盐岩因溶解而形成溶洞,溶洞顶壁崩落而形成石灰质、白云质角砾堆积,进而被钙质或红土所胶结所致。
5.火山角砾岩:乃2—64mm之间的火山碎屑物(岩屑、浆屑,占整个岩石体积的30%以上)被细小碎屑(火山灰、玻屑)胶结所形成的岩石。所含之熔岩碎屑远较凝灰岩者为多,但玻璃质
![]() |
火山角砾岩 |
6.断层角砾岩或构造角砾岩:指在应力作用(断层作用)下,原岩破碎成角砾状,被破碎细屑充填胶结或有部分外来物质胶结的岩石。一般认为:角砾碎屑含量大于30%
![]() |
断层角砾岩 |
7.热液爆破角砾岩(热液角砾岩、矿液致裂角砾岩):如果热液压力大于上覆岩层的静压力,挥发份灾变性逃逸,体积急剧膨胀,使围岩发生热液爆破而形成的角砾岩,被称为热液爆破角砾岩(热液角砾岩、矿液致裂角砾岩)。
8.岩浆爆破角砾岩(岩浆隐爆角砾岩):在浅成或超浅成环境中,在岩浆顶部岩层压力大于岩浆爆破应力条件下所发生的爆破或火山活动,或称潜火山活动(隐爆)。岩浆隐爆作用发生最直接的因素是受热的多源流体或气体,岩浆隐蔽爆破主要作用方式是气爆和浆爆,其次是热液注入。通常气爆发生于早期,浆爆较晚,,而热液注入最晚。浅成-超浅成中酸性斑岩体是隐爆角砾岩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其成因与热液爆破角砾岩相似。
不同成因的角砾岩的特征比较编辑本段回目录
类型 角砾成分 角砾大小
断层角砾岩 较杂,断层两侧不同岩层的岩石 角砾不均,离断裂面愈近角砾愈细
同生角砾岩 较单一,与所在岩层的岩性基本相同 较均
火山角砾岩 较杂,但一般均属火山岩 角砾不均
类型 胶结物质 分布 产出形态 断层角砾岩 沿断层面定向分布 切层(体)产出 钙质硅质铁质断层泥胶结
同生角砾岩 平行层面,与层理一致 有层理 与砾岩层的岩性相同
火山角砾岩 基本与层面一致 有层理 凝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