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6487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8-10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迈克·华莱士
迈克·华莱士
丽贝卡·布鲁克斯
丽贝卡·布鲁克斯
尼克·戴维斯
尼克·戴维斯
莎拉·卡波内罗
莎拉·卡波内罗
瑞安·西克雷斯特
瑞安·西克雷斯特
汤姆·海内曼
汤姆·海内曼
安德鲁·瑟威尔
安德鲁·瑟威尔
林军
林军
傅桦
傅桦
保罗·基伯林
保罗·基伯林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沃尔特·克朗凯特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沃尔特·克朗凯特(Walter Cronkite,1916年11月4日-2009年7月17日),在密苏里出生,在得克萨斯长大,在合众通讯社(即后来的合众国际社)接受了职业记者训练。到CBS从业之前,他先在一些小报社和广播电台谋职。但合众社是他的精神家园,并且在他以后的生涯中留下了巨大影响。在合众社,他学会了准确报道、精练写作,并且快速发稿。
  克朗凯特1950年加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并从1962年起,以一把沉稳的声音主持新闻节目,开始报道并评论美国大大小小的重要事件。他在1981年退休后还是活跃于新闻界,并且撰写书籍和到各地演讲。在职期间,克朗凯特报道过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前总统肯尼迪被杀、国内动荡、越战、冷战、太空人登上月球等事件。
  1962年至1981年间,克朗凯特主持的黄金时段节目《晚间新闻》始终在美国电视新闻收视率中首屈一指。克朗凯特曾报导过肯尼迪刺杀案、阿波罗登月计划与越战等,这成就了他“全美最受信任的人”。 
  2006年7月26日,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名牌栏目“美国大师”播出了新的一期节目,再一次把公众的目光投向享誉全美的知名主持人、记者沃尔特·克朗凯特。在美国新闻史上,克朗凯特是一个忠实履行新闻职业精神的传奇人物。重温其风云变幻的一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领略这位传媒大师的人格魅力和独特风范。

目录

[显示全部]

历史的目击者编辑本段回目录

  他向美国人报道了总统肯尼迪遇刺的消息,他告诉人们美国将宇航员送上了月球,他警告说美国无法赢得在越南的战争。在他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晚间新闻”栏目主持人的20年间,沃尔特·克朗凯特每天都出现在美国家庭中。在爱德华·默罗的基础之上,克朗凯特把CBS带上了荣誉的顶峰,同时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电视新闻网。当他离开CBS后,这两点都开始消减。
  克朗凯特的生活和他的工作遵循着一条简单的直线。12岁时,他读到一个关于驻外记者的故事,于是认定那就是他想过的生活。这是一个普通的抱负,也是他惟一的职业目标,而他最终坐上了美国电视史上最重要的新闻主持人的头把交椅。这一成就和他每天的工作使其精神愉快,而他有着并不为之傲慢自大的天赋。事实上,他的谦逊和执著是他备受观众喜欢和信任的原因。
  根据1972年的一个民意调查,称克朗凯特是“全美最受信任的人”还远远不够。事实上,在许多问卷调查中,他都超过了美国总统和副总统,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议员,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和所有的其他记者。这一荣誉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风云变幻的时代来临。在那些愤怒和分歧的岁月里,美国人坚信,沃尔特·克朗凯特绝不会欺骗他们。

从战地记者到电视新星编辑本段回目录

  克朗凯特在密苏里出生,在得克萨斯长大,在合众通讯社(即后来的合众国际社)接受了职业记者训练。到CBS从业之前,他先在一些小报社和广播电台谋职。但合众社是他的精神家园,并且在他以后的生涯中留下了巨大影响。在合众社,他学会了准确报道、精练写作,并且快速发稿。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克朗凯特报名成为战地记者,穿上了军装,登上美国得克萨斯号战舰前往欧洲。他从英格兰发回抗击德国的空战报道,从一艘轰炸摩洛哥海岸的军舰上发回盟军攻入北非的消息。此后克朗凯特回到纽约,派拉蒙让他拍摄关于北非战役的新闻影片。即使在那时,他也保持着干练的报道风格:虔诚,直接,不花哨。
  爱德华·默罗一直关注着这个年轻的通讯社记者:他能够去任何地方从事任何报道,即使需要搭乘一架轰炸机或者滑翔机进入战地。但克朗凯特拒绝了CBS这位传奇新闻人的邀请和辉煌的广播业的诱惑,继续他在合众社的工作。直到几年后战争结束,克朗凯特报道了纽伦堡审判并从莫斯科报道了冷战的开始之后,默罗再次邀请他加盟,这次是在电视业,克朗凯特接受了。
  历史学家大卫·霍伯斯坦认为,“一切顺理成章。恰当的人选,恰当的地点,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媒体。”那时,电视还不为人知,但正在成长。它需要吸引力,一种语调,一个声音。克朗凯特三者兼具。因为一开始谁都不知道电视可以做什么,克朗凯特开始建立起这个媒体严格的新闻标准,他站到了提升电视新闻的位置上。1952年他对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报道成了分析、悬念和讲故事的电视新闻报道杰作。
  克朗凯特具有从事电视报道的天赋。他不需要任何文本和提示,就可以进行直播,并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他还能在不同事件的间隙增添一些信息,以填补空白时间,他能与两党大会现场的巡回记者配合得天衣无缝。到1956年两党全国代表大会时,克朗凯特已经和他报道的那些人物一样有名。
  克朗凯特的早期名声从电视业初期的大众化节目“你就在那儿”得到了极大的张扬。每周都有CBS的一个报道组——由克朗凯特领头——报道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凯撒之死,购买路易斯安那,伽利略审判等等。记者们会“采访”正在诊治病人的弗洛伊德,或者走向刑柱的圣女贞德。每一次“采访”都有相同的结尾,一个来自克朗凯特、大家很快就习以为常的尾声:“这是怎样的一天啊?这一天和所有的日子一样,充斥着改变和照亮我们时代的那些事件。而你就在那儿。”

严肃报道树立新闻典范编辑本段回目录

  1961年,克朗凯特得到了CBS“晚间新闻”栏目主持人的工作。当时,它的播出时长——同其它电视新闻网的新闻播出时间一样——只有15分钟。但克朗凯特希望电视网能对公民负责,严肃对待新闻,应当给予新闻更多的时间和资金,不论这种承诺是否盈利。他同时也想得到编辑主任的头衔,这样员工和观众就会知道这个栏目的新闻判断是他做出来的。
  到1963年,克朗凯特得到了这个头衔,节目播出时间也延长了。1963年9月,他用一个关于约翰·肯尼迪总统的专题报道开始了这个崭新的、时间更长的“晚间新闻”报道。两个月后,克朗凯特打断正在播出的肥皂剧《世界在转变》,报道了总统在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遇刺的消息。之后,他戴着眼镜,穿着衬衣,坐在新闻台后不断更新这一报道。在一段这一历史性报道的录像带中,我们能看到一只手不时伸过来,把一篇通讯社的报道、一张照片或者一个记者的报道递到克朗凯特手中。
  整个早上,他镇定地补充着这个报道,压下任何没有得到证实的信息,直到他得到确切的消息——美国总统身亡。在他继续报道之前,克朗凯特摘下眼镜,看着钟,重复念着时间,似乎在压制心中突然掀起的情感巨浪。
  暗杀发生在星期五。整个美国都在观看这一报道。不管是在加利福尼亚、内布拉斯加,还是在密西西比,整个国家都看着同样的一幕——整整三天:周六,周日和周一……三大新闻网没有报道其它任何消息,只有总统身故、总统遗体返回华盛顿、送葬队列向国会山行进,以及肯尼迪总统向在阿灵顿国家公墓为他举行的葬礼的最后之旅的报道。整整三天没有任何商业广告。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那次报道简单平静。除了失去总统给整个国家带来的创伤之外,报道没有增加额外的情感,也没有这个必要。
  这是美国无法忘记的一幕——关于尊严的一幕。自此以后,美国人授予克朗凯特一种荣誉——接受他播报的任何新闻,无论好坏。当他报道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历史需要改变时,这位信使没有受到指责;当他前往越南报道说他看到的是谎言、腐败和战争陷入僵局以及呼吁是美国人撤离的时候了时,他没有受到惩罚。
  林登·约翰逊总统沮丧而悲伤地听着克朗凯特的判断。他曾对助手说过一句名言:“如果我失去了克朗凯特,我就会失去美国。”毕竟,这不是像默雷·舍费尔或杰克·劳伦斯那样的年轻鲁莽的记者,刺痛的仅仅是总统的权力。这是克朗凯特,一个二战的资深记者,一个无可否认的爱国者。当他陈述一个明显的事实——越共不会放弃,而美国人没有想在越南再呆上一代人时间的意图后,这一常识性的事实震动了整个社会。
  整整一年多的时间,约翰逊因为那场他既无法赢取又不能终结的战争逐渐失去了公众支持。当他声明不会参加总统竞选谋求连任时,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这是克朗凯特的影响和威力所致。不论是在老年人还是年轻人之间,不论是在保守派还是自由派之间,他的正直和清晰的判断使他拥有了巨大的威信。他超越了所有的隔阂。正如美国公共广播公司资深记者罗伯特·麦克内尔所言:“克朗凯特成了他那个时代的某种典型,他那个时代的某种媒体形象。除了政治和军事领袖,历史上很少有人能成为时代的化身,而克朗凯特似乎做到了这点。”

讲述真相——优秀记者的职业编辑本段回目录

  克朗凯特可以在1968年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满腔愤怒地报道芝加哥警察殴打反战示威者的消息,也可以兴高采烈地报道人类登月的消息。他不仅会滔滔不绝雄辩“媒体的自由”,而且还强调“人民有知道他们的政府在以他们的名义做些什么的重要权力”。为了证明他的意思,克朗凯特选取《华盛顿邮报》关于“水门事件”一案的报道,制作了分两个部分播放的新闻,在1972年秋的“晚间新闻”栏目中播出,此时距离大选只有一个月。
  恼羞成怒的白宫威胁要取消CBS的执照以作惩罚,但CBS坚持了他的报道,并且目睹了尼克松在随后两年的自毁行为。克朗凯特怀着平静而赞赏的心情报道了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启动总统弹劾程序的消息,他还报道了尼克松悲痛地宣布辞职的消息。他的报道里没有幸灾乐祸的情绪,也没有冷冰冰的感情。他非常职业地从事他的工作,他从未怀疑过只有这样才能为公众服务。 
  据说,从来没有克朗凯特无法采访到的人。1977年,他设法使新当选的埃及总统萨达特同意接受一次专访。克朗凯特在自传中描述了那个在尼罗河岸边度过的炎热下午:“那天下午很热,但采访进行得不温不火。萨达特单调地陈述着他的愿望和为埃及未来设计的各项计划,而我则挣扎着使自己保持清醒。突然,他让我为之一震。我确信听到他说他准备前往耶路撒冷。是的,他向我确认,他要去耶路撒冷。”萨达特是第一个做出追求和平姿态的中东领导人。克朗凯特随即架设起开罗和耶路撒冷之间的电话通讯,并与萨达特同机飞往以色列参加他与以色列总理贝京的历史性会晤。
  1981年克朗凯特辞职时,观众们难以置信,或者说不愿相信这是真的。《新共和国》杂志的一个评论员写道,这就“像把乔治·华盛顿的头像从一美元的钞票上撤下来”。在他的最后一次播报中,克朗凯特向他的观众保证,他们将逐渐越来越少见到他,但他绝不会销声匿迹。
  但是,克朗凯特在电视上露面的时间越来越少。
  尽管他离开了荧屏,但他却没有沉寂下来。他关心禁毒行动,批评现在针对毒品的战争只是成功地把年轻人投进了监狱。他重视全球变暖的危机,呼吁全世界都应该支持京都协定,不管代价多高。他批评战争,他说战争中不仅仅杀死一个人是不道德的,“甚至就连国防开支都是不道德的。花那么多钱……去建造更多精良的杀人系统就不是文明的考虑。”他认为“9·11”恐怖袭击之后,针对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的复仇欲望一方面可以理解,但另一方面也很危险。不经意间,美国已经在中东的冲突中陷入泥沼数十年。
  他总是为公民了解世界上到底发生了什么的权利和责任呼号。他为读者,同时也为记者坚守着一种单纯的道德准则。记者关心的不是权力的自高自大。克朗凯特的职业生涯证明了一点:一个优秀的记者只有一件事要做——讲述真相。
  克朗凯特在电视这个媒介还很稚嫩易变的时候为电视新闻设定了标准。他忠诚地执行着这些标准,而他大量的观众又忠诚于他。导演西德尼·鲁梅特说:“对我而言,他是在一个最容易堕落的行业里最不同流合污的人。”这就是克朗凯特期望的一切,而他做到了。

辞世编辑本段回目录

  被誉为“美国最受信任的人”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前任新闻播音员沃尔特·克朗凯特与世长辞,享年92岁。CBS副总裁梅森证实,克朗凯特在当地时间星期五(7月17日)19时42分(格林尼治标准时间23时42分)在纽约家中病逝。他的家人陪伴在侧。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说,美国失去了一个象征符号和一位好朋友。奥巴马在声明中说,克朗凯特的声音能在不稳定的世界中安稳人心,他让美国人民信任他,而且从不让人失望。
[编辑本段]评价
  奥巴马赞扬克朗凯特“像家人一样,让我们相信他,而且他从未让我们失望。”
  在已故CBS总裁弗雷德·弗伦德眼中,克朗凯特简直与他所播报的新闻合为一体。“碰到坏消息,沃尔特会受伤;碰到让美国尴尬的消息,沃尔特会感到尴尬;如果消息非常有趣,沃尔特会意微笑。” 
  克朗凯特以自己在新闻实践中的巨大影响,促使电视新闻播报者的名称从“播音员”转变为“主持人”。
  1972年的一次民意调查中,克朗凯特获评“美国最值得信任的人”。克朗凯特成为美国“最值得信赖的人”,不是因为他经历了上述所有,毕竟一代媒体人士都经历了同样的历史过程。他经历大新闻,报道大新闻,拿出自己独到的立场和见解,客观,真实,负责。观众认为他诚实,他也全力维护诚实的形象。他每天节目的结束语“事实就是如此”(and that's the way it is)成为美国流行语。克朗凯特为美国新闻行业制订了真实性的标准。
  克朗凯特开创了新闻报道的新形式,由传声筒式的播音员变成调配力量的主持者,“主持人”这一角色由他开创。经他的双手,无数“专题”产生,专题这一新闻形式成为今天的媒体常态。他主持的《晚间新闻》,在许多年里成为美国人惯常观看的节目,万万千千美国人每晚随克朗凯特振奋、思考。在克朗凯特率领下,哥伦比亚公司居全美电视新闻收视率榜首长达21年。

克朗凯特:中国新闻界的美国偶像编辑本段回目录

克朗凯特:中国新闻界的美国偶像
追求真相、说出真相。“美国新闻良心”克朗凯特影响着中国新闻人的新闻观。路透社

  杨澜说,克朗凯特告诉她,“没有对真相的追求,再多的信息也只能是没有光亮的隧道”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陈雪莲发自北京 “我现在得走了。”7月17日晚,沃尔特·克朗凯特留下最后一句话,与世长辞,享年92岁。

  临终前,他平静得一如他曾经主持节目的结束语:“事情就是这样。”而此刻,美国民众却再难在他的引导中镇定。“我们失去了最值得信赖的声音。”美国总统奥巴马哀伤地说。

  他曾经在美国学者认为最是“躁动不安”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担任新闻节目主持人,他的沉稳、自信、执着为媒体赢得了时代的尊敬。当“克朗凯特大叔”的名号传遍美国大街小巷时,他自己可能还不知道,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同仁们也在用欣赏和崇敬的目光向他学习。

  追求真相的启迪

  克朗凯特1916年11月4日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圣约瑟夫市。12岁时,他读到一篇有关战地记者的文章,自此便确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26岁时,他被供职的美国合众通讯社派往伦敦担任随军记者。在二战的枪林弹雨中,克朗凯特的足迹踏遍英国、波兰、荷兰等国。他从不畏惧深入前线采访第一手战地新闻,这番经历使他成为二战时著名的战地记者之一。

  但令他在传媒业声名鹊起的还是电视业初期的一档大众化节目——《你就在那儿》,这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每周对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报道栏目。不久后,克朗凯特的声音成为大家习以为常的节目尾声:“这是怎样的一天啊?这一天和所有的日子一样,充斥着改变和照亮我们时代的那些事件。而你就在那儿!”

  1963年,克朗凯特成为CBS《晚间新闻》主持人,并一手操刀节目的编辑选材,从此开拓了节目主持人的新空间。他总是戴着眼镜,穿着衬衣,即便在报道越战、水门事件、阿波罗登月、肯尼迪遇刺等重大历史事件时,他一直坚持诚实客观,从不轻易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他曾这样总结自己的职业标准:“一个好记者只有一件事情要做——说出真相。”1996年,中国电视传媒人杨澜采访这位“大鼻子大叔”时,后者告诫她:“没有对真相的追求,再多的信息也只能是没有光亮的隧道。”

  “这让我深受启发。”杨澜后来说。而中央电视台原副台长陈汉元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央视上世纪90年代成立评论部时,正是想培养出像克朗凯特一样的“记者型主持人”。

  “主持人就应该像他一样”

  “就应该像他一样,新闻主持人是从后台到前台的编辑,要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逻辑。他应该成为节目的主编和灵魂人物,是电视台的名片和声音,而不是播音员。”谈到这里,陈汉元有些激动。

  70年代出生的《新闻调查》节目主持人柴静正在努力践行着“记者”和“主持”结合的角色。她在未踏进大学门槛时,就对克朗凯特的事迹耳熟能详。而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克朗凯特口播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宇航员登月的新闻时说的两个词“去吧,孩子!”。这让柴静主持中国神六、神七载人飞船发射时得到启发。“克朗凯特教会我,主持人不单是新闻播报员,更是一个有丰富情感和令人信赖品质的人。”

  在柴静眼中,克朗凯特之所以被公认为“美国新闻良心”,是因为他把普通人内心深处向真向善的一面表达了出来。“克朗凯特做到了,他不仅告知人们大事来了,还同人们一起面对。”

  这些出色敬业的报道品质使美国观众的心与克朗凯特紧紧相连。与此同时,他亦因此更加敢于直言。他曾在亲身考察后激烈抨击美国的越战政策,最终促成了时任美国总统的林登·约翰逊提前撤兵。“如果我失去克朗凯特,我就会失去美国。”约翰逊曾沮丧地表示。

  1981年,65岁的克朗凯特提出辞职,这令美国观众难以置信。“这就好比把乔治·华盛顿的头像从1美元钞票上撤下来一样。”有媒体如此描述。那一年3月6日,克朗凯特最后一次主持《晚间新闻》,收视家庭达到3600万。回忆起当时的情景,80岁高龄的克朗凯特向杨澜说:“最后一次主持晚间新闻后,我把稿件撒向天空,大喊‘放学了’。”

  事实上,晚年的克朗凯特终究离不开新闻。他身边的朋友回忆,一旦有新闻发生,他就会第一时间打电话给认识的人,这体现了他惊人的坦诚和纯真。

  未能再次来华成遗憾

  1983年,克朗凯特应原国家广播电视局(国家广电总局)外事部的邀请,第一次来到中国与新闻从业人员进行座谈。

  “那一天,小小的会议室里挤下了七八十个人。”据当时在场的原央视主持人赵忠祥描述,座谈的气氛非常轻松。克朗凯特没有一点名人的架子。当赵忠祥问道:“你读的稿件都是你自己写的吗?”克朗凯特当时就做出一副滑稽的样子反问道:“为什么不是呢?”后来,他详细解释道,自己的助理会根据当天新闻先写稿给他过目,然后他再对此进行修改和润色。

  若干年后,杨澜曾代表主持人协会再次邀请克朗凯特来华演讲,“虽然老人爽快答应,但他的身体状况已不允许,而且他的头脑也不清楚了。”

  柴静觉得很遗憾,作为一名青年主持人,她还有不少问题要请教这位美国老前辈。在她看来,克朗凯特是中国人最早熟知的电视新闻人,而他对中国新闻人的影响只是刚刚开始。“开关‘啪’地响了一声,门还没有被敲开。”柴静说,克朗凯特留下的财富很多,他的专业主义新闻意识、职业化的新闻训练和经验仍将是未来中国新闻人研究和取经的对象。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1.主持人之父--纪念克朗凯特:http://Walter-Cronkite.memsky.com 
2.克朗凯特评价http://club.zhekouwang.com/action-model-name-baike-itemid-97 
3.http://jcm.jinchuanmei.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754 
http://news.sina.com.cn/c/cul/sd/2009-07-23/100218281266.shtml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标签: 沃尔特·克朗凯特 Walter Cronkite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Walter Cronkite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