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5205 次
  • 编辑次数: 4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12-21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IT业11月11日
IT业11月11日
IT业11月1日
IT业11月1日
IT业11月2日
IT业11月2日
IT业11月3日
IT业11月3日
IT业11月4日
IT业11月4日
IT业11月5日
IT业11月5日
IT业11月4日
IT业11月4日
IT业11月6日
IT业11月6日
IT业11月7日
IT业11月7日
IT业11月8日
IT业11月8日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IT业11月22日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早期历史
11月22日

1809
The first patent issued in the US for a metallic writing pen is issued to Peregrine Williamson, a Baltimore jeweler. The pens are made of steel rolled from wire to for a steel quill that never needs its nib to be sharpened. A few steel pens have already been in use in Britain.

1899
The Marconi Wireless Company of America is incorporated in New Jersey.

1906
The International Radio Telegraphic Convention in Berlin adopts the Morse code representation of the letters S.O.S. as a universal distress signal. The previous distress signal was C.Q.D., which was the usual call sign CQ, plus the letter “D” for Distress.

1946
J. Presper Eckert and John Mauchly leave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s Moore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where they had developed ENIAC, the first digital computer, after a dispute arose over their right to their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regard to ENIAC. Irven Travis, head of research at the Moore School, had requested that they relinquish the patents they developed while at the school. The two will later develop UNIVAC, the first general purpose business computer, while the school eventually looses its position as a national leader in computer science.

   1953年11月22日,第一个商业赞助方式的彩色电视节目开播

197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IBM) The Data Processing Division (DPD) releases the IBM 3872 and IBM 3875 modems.

  1972年11月22日,计算机科学家Chuck Thacker开始设计PC技术先驱性的电脑Alto

  1985年11月22日,微软苹果签署协议,同意微软拷贝苹果的界面。John Sculley of Apple Computer and Bill Gates of Microsoft sign a licensing agreement permitting Microsoft royalty-free use of the vis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cintosh for Windows 1.0 (two days after the system’s release), while committing Microsoft to releasing versions of its most popular applications for the Macintosh and an official acknowledgment that “the visual displays in [Excel, Windows, Word, and Multiplan] are derivative works of the visual displays generated by Apple’s Lisa and Macintosh graphic user interface programs.”

   1993年11月22日,英特尔开始正式发货奔腾处理器(Pentium processor.)

   1994年11月22日,Novell公司购并WordPerfect。Novell acquires the WordPerfect Corporation for WordPerfect and Borland International’s Quattro Pro in an attempt to wrest market share from Microsoft’s own word processing and spreadsheet suite, Microsoft Office. Ultimately, the strategy will fail. The WordPerfect suite will decline until it holds only twenty percent of the market in 1996, and in January 1996, Corel will buy the WordPerfect Corporation from Novell.

  1996年11月22日,AOL同意将提供一个弹出式窗口,可以让用户选择价格计划

近期历史

目录

中国历史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1年11月22日,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发布
    2001年11月22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京联合召开网上发布大会,向社会正式发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据悉,这是迄今为止全国首次大规模召开网上大会。除大会中心会场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了分会场,各地万余名青少年通过互联网参加了发布大会。

科技史上的今天编辑本段回目录

  1904年11月22日,法国物理学家尼尔出生于里昂。他的主要研究固体磁性,使铁磁体可制成几乎任何规格及新的人造铁氧体,为此获得了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1年11月22日,前苏联无人驾驶宇宙飞船“火星-2号”把一个着陆器送到火星上,这是人类第一个派到这个星球上的“使者”。之后美国也向火星上发送了这样的“使者”。

  1977年11月22日,英法联合研制的世界上第一架超音速班机协和式飞机开始正式运营。

历史详解编辑本段回目录

1971年11月22日,人类“使者”首次抵达火星
    火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离太阳的次序计为第四颗。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52天文单位,即22794万公里。赤道直径为地球的53%,质量只有地球的11%,密度为水的3.9倍,公转周期687日,自转周期24时37分。火星上也有四季,每季长6个月。火星表面不像月亮上那样密布着环形山,而更像地球上的岩石、火山和沙漠区域。由于它表面很像地球,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火星是太阳系中最可能有生命的一个星球。甚至有许多科学幻想小说里,已经出现了“火星人”。究竟火星上有没有人呢?这是人们一直渴求知道的一个秘密。    1971年11月22日,苏联无人驾驶的“火星2号”宇宙飞船把一个着陆器送到火星上,这是人类第一次派到这个星球上的“使者”。之后,美国也向火星上发送了这样的“使者”。从几年来苏联、美国发往火星的飞船传回的讯息看,火星上没有“火星人”,就连生命的踪迹也没有发现。火星是一个荒芜、寂寞的旷野,布满了沙丘、岩石,气候像沙漠那样干燥,比南极洲还要寒冷得多。火星表面平均温度为摄氏零下23度,最冷的地方低到摄氏零下137度。火星上的大气基本上是二氧化碳。但是,科学家们还发现,火星上有的地方水蒸气比较多,地球上的许多生物在这种条件下也可以生存。所以,现在还不能绝对地肯定火星上没有生命存在的可能。
    火星有两个卫星,称为“火卫”。其一距离火星较近,平均距离约9400公里;其二距离火星较远,平均距离约23500公里。它们绕火星转动的周期分别为7时39分和30时30分。

Xerox Alto电脑,这款电脑产品由Xerox公司的Palo Alto科研中心在1972年推出,Xerox Alto计算机拥有一个位图显示器、Windows鼠标;内置了以太网卡硬盘,带有键盘,Word处理软件。从配置和功能上说,表现不错,但在当时,Xerox公司在忙于打专利官司,并没有对其进行推广。

大品牌也有败笔细数史上六款最糟糕电脑
Xerox Alto电脑

  之后的几年里,苹果电脑推出了Apple Lisa电脑,这款电脑被认为是具有真正创新意义的产品。但遗憾的是Xerox公司并没有借鉴苹果电脑的创新性,结果可想而知,Xerox Alto电脑被埋没在历史的角落,很少为人所知。

PARC中心同时进行多个研究项目,在它们的第一批发明成果中就有激光打印机,这被誉为是打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不过,PARC所发明的激光打印机无法独立工作,必须有一台图形化的电脑为它提供待打印的文档才行,而在那时,尚未有这样的电脑存在。PARC的计算机科学家干脆自己动手,他们从道格拉斯博士的NLS系统中获取灵感,并于1973年发明了Alto电脑。Alto被认为是操作系统GUI界面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拥有视窗(Windows)和下拉菜单(Pull-Down MENU),并通过鼠标(Mouse)进行灵活操作,真正打破了困扰业界已久的人机阻隔,极大提升了操作效率,由此也组成了工业界的WIMP标准。这里有一个不得不提到的插曲:一位名叫查尔斯·西蒙尼的伯克利分校学生有幸参与Alto开发项目,他为Alto电脑编写了一个文本编辑器:“Bravo”,Bravo改变了信息组织和显示的方式,被公认是第一个“所见即所得”的文字处理软件。

1975年,PARC正式对外公开Alto电脑,当时有大量的精英人物前往参观。在花旗银行的代表参观时,西蒙尼向他们演示Alto电脑、Bravo软件、网络和激光打印机的协作过程。Bravo使用各种字体来编辑文件,这些文件被显示在Alto电脑的屏幕上,然后相关数据通过以太网被传输到打印机上,而打印出的文件与屏幕上显示的内容看起来一模一样。“所见即所得”的概念由此产生,而这整整比苹果Macintosh电脑早了11年,但成为标准的却是后者。

与Alto电脑共生的还有Smalltalk语言。Smalltalk是第一种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且具有类似Java的自动内存管理功能,用任何语言来形容这个伟大的成果都不过分。PARC使用Smalltalk语言来设计图形化环境,并带来许多崭新的GUI编程理念,今天我们所见的所有可视化开发平台,都可以看作是Smalltalk的思想衍生。在Alto电脑发明之后,PARC的许多开发成员都希望能够将它商业化—Alto比后来的苹果机屏幕要大,一样有鼠标和图形界面,前景可观。可遗憾的是,施乐一直拘泥于“产品越大越好”的大公司作风,只愿意生产复杂而昂贵的机器,对Alto电脑兴趣不高。Alto电脑定价为5万美元,而激光打印机需要二十万美元,后者自然成为施乐的新方向,Alto电脑则被施乐高层所忽视。随后,PARC的成员坚持对Alto进行多番改进,并最终发展到Alto III型,但开发者强烈的商业化意愿再度被施乐拒绝。直到1981年,施乐公司才将Alto电脑的精简版—Star 8010文档处理机以17000美元的价格推向市场,Star 8010与Alto有较大的不同,但它具备优秀的文档处理能力,多个文档可以并列在屏幕上不相互交叠,用户可以很方便地同时处理。可惜在这个时候,施乐已经错失抢占制高点的最佳时机,在市场上Star 8010没有获得多大的反响。更不幸的是,PARC的众多精英不满施乐而另谋出路,大量的精英加入苹果电脑公司展开冒险之旅,不过开发Bravo软件的查尔斯·西蒙尼却去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微软公司,后来他成为了微软的事实缔造者之一。

竞争力―软件并购启示录 

      在国内,软件还被称为“朝阳产业”,但在全球范围内,软件产业的整合风潮已经开始了,要持续多久?没人知道。看看汽车业,已经快一百年了,还在不断地兼并重组。

     不管怎么说,并购的大幕已经拉开,春风得意的希冀好上加好,处境艰难的希望借此改变命运。无论是化敌为我,还是购我所无,推动并购活动不停前进的动力来自企业的生存渴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过去去经常会听到软件公司考虑‘我的产品路线图该如何如何走’,并且根据这个路线图来选择购买一家公司。如今,他们只注意能够获得财务收益的战略收购。”一家投资公司的合伙人这样说。

      在20世纪90年代,软件行业一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而进入21世纪以后,这种增长幅度永远地成为了历史。2005年,全球软件行业的增幅仅为6%,而这个数字也已经高于前三年的平均值了。

     竞争激烈导致的软件产品价格下滑,软件业正由“印钞机”式的高收入产业走向微利产业。相比之下,一家巨型公司能够更好地维持成本与销售利润;另一方面,并购不仅能削减成本,也能增加收益。如甲骨文并购仁科之后,依靠原仁科的客户群每年就能增加10亿美元的收益。

      一系列的并购活动也反映了“网络泡沫”破裂之后整个软件业面临的新形势―客户变得越来越挑剔,更加倾向选择操作简单、尽量一步到位、由一家公司供应和维护的软件。

软件公司不得不通过兼并来满足客户需求。

      同时,一家软件公司要将业务扩展到它不擅长的领域,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兼并在这一领域表现不错的企业。

      甲骨文公司通过并购仁科,可以将自己的数据库软件和仁科的企业财务、人事管理软件整合在一起,填补产品线的空白;赛门铁克收购案完成后,杀毒反垃圾邮件软件将和备份软件实现整合。广泛的产品线和庞大的客户群是软件企业生存的保证。

      在软件产业,“规模至上”还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客户宁愿从大软件公司购买集成的套装软件,而不是从小型专业化公司购买,因为大公司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服务客户。因此,整合更好的产品线、更多的客户群、销售渠道,有着重要意义。

对于许多小厂商而言,被收购只是个时间问题。

      尽管目前全球软件业的并购风潮还没有刮到中国,但同样出于增强竞争力的原因,国内软件产业也在某些领域进行着并购与整合的尝试,虽然金额和规模不能和国际软件巨头相比,但谁能说这不是中国软件产业的思考与探索?

几口吃成“大象”?

      2005年12月21日,IBM以8.65亿美元现金的代价收购了Micromuse软件公司,并计划在收购完成之后将Micromuse归入IBM的Tivoli软件部门,其产品也同时会被整合入IBM软件和硬件设备。

       通过此次收购,IBM软件尤其是Tivoli部门又得到了壮大,让IBM继续朝着“软件巨人”的更高目标迈进。这只是IBM公司软件部门11年以来不断进行收购的其中一宗而已。

      通过大大小小几十个收购,IBM软件集团已经成为仅次于微软公司的全球第二大软件实体。

      就像IBM软件部中国区总经理林鸿昱所说的,“大型并购”是IBM软件开始时就制定的策略。

       IBM购买过无数家公司―LotusTivoliInformixRational……统统被收入囊中,不同的“养分”让IBM这头“大象”更加强壮。

       软件巨头成长和扩张的最好办法就是进行并购―根据自身所设想的定位和目标购买所需要的企业,得到相应的产品和技术。于是,那些拥有良好的技术和市场口碑的软件企业,便成为软件巨头们觊觎的对象。凭借着一次又一次的并购,软件巨头的产品线变得越来越完整,规模也越来越庞大。

成长发动机

       其实纵观现在活跃的各大软件公司,不仅IBM如此,微软、CA、赛门铁克、Adobe甲骨文……这些知名跨国企业,他们产品和技术的扩展,与其不断进行的收购是紧紧捆绑在一起的。

      尽管这些大企业本身也在进行不断的研发和投入,但是要在短期内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头羊,不靠收购的手段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除了IBM之外,CA公司的软件业务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的增长,与其大大小小一直不断的并购也有着很大关联。就算最大的软件实体微软,其产品线也不完全是自身研发的结果,也是通过不断地并购才得到今天这样的规模。

       对于软件企业而言,要取得快速成长,除了进行并购之外,几乎别无他法,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以来,大型软件企业并购愈演愈烈的原因。通过并购可以节省大量的研发成本和市场推广费用,可以将其它公司研究成果直接利用,放入企业自身的产品框架。

      比如,1992年微软通过收购Fox公司得到Foxpro,并且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资源,开发出大量的产品,从而使得dBase一蹶不振,成为当时的个人数据库管理领域的霸主。甲骨文公司在数据库产品增长速度放慢之后,通过2004收购仁科和2005年收购Siebel,获得了在应用软件领域的强势地位,又得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关键在消化

       软件企业并购,成功的案例固然有很多,而失败的案例也绝不在少数。软件巨头在并购完成之后,如何将所购得的企业进行消化则是最关键的问题。

        软件企业进行并购,大多为了在坚持主业之外,根据自身的发展策略,选择合适的并购伙伴,以便扩充产品线和填补空白。倘若贪多冒进,并购一些无法与现有产品线融合或者并不需要的产品,多半会以失败告终。

       与此同时,软件企业并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创新精神的丧失。企业在被并购之前,往往具有创新型的产品和技术,也在某个特定的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而在被并购之后,往往因为融入了大企业而丧失了决策权和创新的能力,从而很容易导致并购的失败。

      当年Novell并购Wordperfect失败、Borland并购dBase失败,不仅是因为与自身产品线不合,也因为企业的领导者消化无方,没有能够继续保持被收购企业的特色和创新精神。

    不过,观察IBM和微软、CA一直以来的并购,被并购者基本上都成功地融入了企业之中。比如,对于IBM来说,从来没有并购行业应用软件,只是并购平台管理和平台开发软件,这样比较符合IBM软件的发展战略。就像林鸿昱所说的:遵循“填空”原则,根据整体布局,缺什么补什么,然后利用IBM的强大企业文化将所有被并购进来的企业同化,达到完全消化的目标。

巨无霸的未来

      面对2004年、2005年蜂拥而起的软件企业大并购,早就有人担心,通过不断的并购,会不会到最后只剩下数家软件寡头,小的软件厂商会没有生存机会,从而扼杀软件的创新?

       这样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或许在软件寡头垄断态势形成之后,由于缺乏激励,这些软件寡头们将延缓创新甚至停止。就像IE一统天下之后,IE6之后的漫漫数年,都没有新的版本出现。

     还好,Firefox等浏览器适时出现,并且受到了广泛欢迎,这也促进了IE的继续发展,IE 7.0已经进入测试阶段,很快将会发布。

      或许,从互联网软件的发展和开源软件的发展历程来看,没有必要为软件巨无霸的诞生而过多担心。软件巨无霸只是商业的需要,而不断出现的创新软件和应用则是使用者的要求。

     让需要成长壮大的继续并购,让有创新能力的继续创新,并行不悖,不算坏事。

图说历史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IT业界资料来自互联网实验室(http://www.chinalabs.com/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IT业11月22日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