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业2月11日
早期历史
1847年2月11日,大发明家Thomas Alva Edison诞生
1908年2月11日,爱迪生获得发明电影放映机专利权。在托马斯·爱迪生领导下,美国主要电影制片公司达成一项专利权协议,这将使竞争者永远停业。这项协议结束了长期以来一系列的诉讼以及爱迪生对其它公司侵犯他于1891年获得的动画片专利权而提出的反诉讼。
1937年2月11日,ABC、NBC和Mutual三大广播网同时开播
1938年2月11日,英国广播公司(BBC)于1938年2月11日播出《R.U.R.》(Rossum's Universal Robots),这是全世界已知最早的科幻电视节目。这段35分钟的节目改编自同名捷克语科幻话剧,后者因为首创“Robot”(机器人)这个单词而名噪一时。
1965年2月11日,IBM推出IBM 1130计算机系统
1966年2月11日,The RAND Corporation takes the Johnniac Open Shop System (JOSS) out of service. JOSS is a conversational time-sharing service that eases the bottleneck experienced by programmers in a batch environment, in which long delays between sending information to the computer and receiving the results occur.
1985年2月11日,DEC宣布将停止Rainbow计算机的生产。
1985年2月11日,美国Franklin Computer走出破产保护
Texas Instruments (TI) begins volume production of 256KB DRAM chips. Visit the official Texas Instruments website.
1996
Grandmaster Garry Kasparov, wins the second of six games against “Deep Blue,” a computer capable of “seeing” between fifty to one hundred billion chess positions every three minutes. Kasparov will ultimately win the match with two wins, one loss, and three draws.
近期历史编辑本段回目录
02/11/2005 DVD Ripping Flourishes
02/11/2005 Boston Plans Wireless Access in Subways
02/11/2005 Multi-player PacMan jumps between devices
02/11/2005 Octopus Arms May Point Way to New Robot Designs
02/11/2005 Google may host encyclopedia project
02/11/2005 Scorpion robot could conquer worlds
02/11/2005 Weather Service Triples Computer Capacity
02/11/2005 Siemens plans to hire 1,000 developers in India
02/11/2005 Warcraft sets gaming standards
02/11/2005 Scientists to barcode all life species
02/11/2005 HP tools would limit virus damage
02/11/2005 MSN Messenger Exploit Code Goes Public
02/11/2005 Kids' radio tags spark outrage
02/11/2005 Skype Sets Its Sights on Cell Phones
02/11/2005 MPAA Takes Over Popular BitTorrent Site
02/11/2005 IBM: Virus Threats Spreading Beyond Computers
02/11/2005 Yahoo Launches Firefox Toolbar Beta
02/11/2005 Microsoft AntiSpyware Program Hit by Trojan
02/11/2004 Google Goes To The Far East
02/11/2004 Buy Some Software, Get A Free Server
02/11/2004 Via keeps 1GHz fanless chips cool
02/11/2004 Robot balloons could explore Mars
02/11/2004 MPs urge better broadband content
02/11/2004 Comcast Corporation makes proposal to merge with the Walt Disney Company
02/11/2004 EBay Scam Uses IPods as Bait
02/11/2004 MyDoom author may be covering tracks
02/11/2004 Virus-like game annoying AOL IM users
中国科技史上的今天
科技史上的今天编辑本段回目录
1847年2月11日,美国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诞生。爱迪生自幼对科技发明很感兴趣,后来他自学成才,勤奋研究,拥有了白炽灯、直流电机等1100项专利,被誉为“发明大王”。
1936年2月11日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在伦敦上演
1948年2月11日 苏联著名电影艺术家爱森斯坦逝世
1958年2月11日 《汉语拼音方案》颁布实施
1971年2月11日 63国签订《禁止在海底试验核武器条约》
1973年2月11日,德国原子核物理学家詹森在海德堡逝世。詹森和美国的迈耶夫人同时各自独立研究、创立了原子核壳层模型理论,并因此与迈耶夫人及威格纳共同分享了196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7年2月11日,“发现”号升空,修复哈勃望远镜
宇航员马克-李(左)和史密斯在更换“哈勃”上的设备
1997年2月11日凌晨,美国7名宇航员搭乘“发现”号航天飞机升空,对在太空飞行了7年的“哈勃”太空望远镜进行改造。从13日深夜到18日凌晨,宇航员进行了5次太空行走,为“哈勃”更换了包括近红外照相机、多目标分光仪和太空望远镜图像摄谱仪在内的11种新设备,并修补了望远镜上部分剥落的绝缘层。19日凌晨,宇航员将改造一新的“哈勃”重新释放到太空。21日凌晨,美国宇航员顺利返回地面。自美国“哈勃”太空望远镜1990年发射升空以来,共有2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科学家利用这只“太空眼”进行了11万多次天文观测,并在分析观测数据的基础上撰写1346篇论文。以下是设计寿命15年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在前7年服役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1.增进了人类对宇宙大小和年龄的了解。2.证明某些宇宙星系中央存在超高质量的黑洞以及多数星系的中心都可能存在黑洞。3.在可见光谱范围内,对宇宙进行了最深入的研究,观察了数千个星系,探测到了宇宙诞生早期的“原始星系”,使天文学家有可能跟踪研究宇宙发展的历史。4.清楚展现了银河系中类星体这种最明亮的天体存在的环境。5.更清晰地阐述了恒星形成的不同过程。6.对宇宙诞生早期恒星形成过程中重元素的组成进行了研究,这些元素是行星和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7.展示了死亡恒星周围气体壳的复杂组成。8.对猎户星云中年轻恒星周围的许多尘埃碟进行了探测,说明地球所在的银河系还有可能形成其他行星系统。9.对千载难逢的慧木相撞进行了详细观测。10.对火星等太阳系行星上的气候民政部进行了研究。11.发现木星卫星木卫二和木卫三的大气层中存在氧气。
历史详解编辑本段回目录
1826年2月11日,美国发明家爱迪生诞辰
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给多少个家庭带来了欢乐
1826年2月11日,是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的79岁生日。这一天,在爱迪生的家里,挤满了前往祝寿的客人。当客人向爱迪生祝寿时,满面红光的爱迪生很骄傲地对人们说:“应该说,我已经是135岁的人了”,祝寿的客人们乍一听很愕然,但仔细一想,不由得会意地笑了。
爱迪生20岁出头开始研究电灯,历时10余年,他先后选用了上千种不同物质给灯丝试验,时常不间断地在实验室连续工作24小时。有一次,他和助手们竟连续工作了5昼夜。甚至在1871年圣诞节他结婚的那一天,竟因工作忘记了新娘子,让妻子玛丽小姐在洞房中空等了一夜。爱迪生在几十年里,几乎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若以平常人的活动时间来计算,他的生命显然是成倍的增长了,他以135岁来折算79岁,其实还是很谦虚的。
爱迪生活了84岁,一生之中发明有1100项之多,被誉为科学界的“拿破仑。”他对于自己成功的原因,曾有过这样的说明:“有些人以为我可以在许多事情上有成绩是由为我有什么“天才”,这是不正确的。无论哪个头脑清楚的人,如果他能拼命钻研,都能像我一样有成就。”
他的名言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从辉煌走向消亡——小型机之王DEC公司(下)
三、VAX战略
在获得 “普利策奖” 的《新机器之魂》 纪实作品里, 著者特雷西·基德尔写到:“1966年,DEC公司把PDP-8投放市场时一举成功,为公司发了一笔横财。一部由该公司出版的技术史著作指出, PDP-8确立了小型机的概念,为几十亿美元的事业开辟了道路。然而, 这本书并没有谈及当时年仅20多岁的PDP-8设计者德·卡斯特罗,只是在叙述别的事情时,蜻蜓点水般地提到他。显然,他们故意把卡斯特罗从历史上抹掉了。”
虽然戈登·贝尔参与并指导了研制工作, 但是PDP-8小型机确实是德·卡斯特罗(E.De Castro)领导的工程师小组为DEC贡献的产品,可他们没有受到奥尔森的奖励。1967年,卡斯特罗又提出研制16位机器PDP-X计划,以替代过时的12位PDP-8,并建议整合各种互不兼容的DEC生产线。但是,在奥尔森眼里,卡斯特罗是个爱惹麻烦的工程师,经常不遵守工作规程, 总喜欢标新立异,他否决了卡斯特罗的计划。1968年4月,卡斯特罗等三位工程师气愤地退出DEC公司,在毗邻梅纳德市的哈德逊镇,他们租下一间美容院旧房子,决心与DEC对着干。
卡斯特罗创建了自己的公司“通用数据公司” , 英文缩写DGC,与DEC只差一个字。DGC公司同样研制小型机。 1969年,卡斯特罗率先推出了16位小型机系列产品,名字叫做“新星”(Nova),第一年就卖出200台,成功地打破了DEC的一统天下,成为1969年最红火的新公司。
卡斯特罗等人出走, DEC公司失去了一支发展16位电脑的中坚力量,只好重新招募人才, 从RCA公司投奔DEC的安德鲁斯·诺尔斯担任了新电脑设计主管。 戈登·贝尔已经于1966年离开DEC去卡内基—梅隆大学执教, 但他仍然热心地指导设计。这款电脑的诞生很不顺利,最后形成方案由哈罗德·麦克法兰德(H. McFarland)提出,他是戈登·贝尔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1970年,DEC公司第一台16位小型机PDP-11/20上市,售价仅10800美元。由于DEC的巨大影响力,PDP-11上市后,每月售出100台以上,被美国工业研究所评选为“1970年最有影响的技术产品”,它后来发展出20余种PDP-11系列产品。
1972年, 奥尔森说服戈登·贝尔重返DEC,担任公司副总经理,在5年内,为DEC开发出被奥尔森称为“过去10年里最具有长远意义的人机对话式计算机”。贝尔认为,PDP-11虽然从商业意义上取得很大成就,但它的16位字长却成为继续发展的障碍, 小型机完全可以引入虚拟存储技术,构建一种VAX体系。VAX(Virtual Address eXtension)即“虚拟地址扩充”的意思。1977年10月25日,贝尔领导设计的第一台原型机——32位VAX-11/780小型机走下生产线,寻址逻辑空间高达40亿个有效地址,并有设计良好的存储管理,使程序员能够得心应手地编程。此外,VAX-11/780和其后开发的VAX家族,均与PDP-11保持兼容。
还在1975年4月,戈登·贝尔就率领着DEC公司5位最优秀的工程师,成立了一个VAX-A小组,为公司设计未来的发展,他们讨论的设想叫做“VAX战略”。贝尔高瞻远嘱地提出,在即将到来的80年代, DEC公司必须从长远考虑,淘汰现有的PDP系列,包括正在为DEC创利的PDP-11, 把所有的人力、资金集中于VAX系列的开发,使整个公司的各种电脑产品都适应于联网。VAX战略意味着需要对DEC公司作一次大的战略调整,对于奥尔森来说,这是一次艰难的抉择,但他也知道,这是DEC可能击败IBM唯一正确的选择。1978年12月,董事会批准了“VAX战略”,奥尔森顶住了来自各方的压力,坚决支持贝尔的计划。
1979年2月,贝尔又悄悄开始VAX战略的第二步:建立公司内部的电脑网络DECnet。由于施乐帕洛阿托研究中心(PARC)鲍姆·梅特卡尔夫(B.Metcalfe)刚刚发明了“以太网”(Ethernet)技术,1980年5月,戈登·贝尔通过与施乐公司、英特尔公司协商,三家公司正式实施了关于“以太网” 的联合计划。梅特卡尔夫回忆说:“我认为DEC公司把力量集中在联网上带来了它的成功,同时也造成了IBM的失败”。
事实证明, VAX战略实施是DEC发展史上重大转折。1983年5月,DEC公布“VAX群”,即把单独的VAX小型机组合为一种局域网,使之成为大型主机的等价物。1984年10月,DEC发布了它的“旗舰” 产品——VAX8600,运算速度是VAX-11/780的4.2倍,随着VAX8600电脑的上市,DEC公司再次确立了自己在小型机领域的霸主地位。
80年代初期和中期, DEC公司进入它的黄金时期:1981年,这家公司在整个电脑业的排位仅次于IBM, 成为全球第二大电脑厂商;至1987年,该公司成立的第30个年头,它的年收入超过100亿美元, 员工达到12万, 到达了辉煌年代的顶峰。由此,DEC公司获得了“小型机之王”的称号,奥尔森也被媒体称为“小型机之父”,《财富》杂志把他作为封面人物,称他是“美国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
四、黑色星期五
1976年, IBM公司“睡狮猛醒”,掉转头来涉足被他们一度忽略的小型机。当年问世的Series 1小型机, 标志着IBM向这个领域跨出第一步。奥尔森显得异常轻松,他对《商业周刊》记者轻描淡写地讲:“我们不在乎与IBM竞争,小型机市场足够让更多的人玩。”然而,1981年IBM PC个人电脑横空出世,奥尔森依然沉溺在成功的喜悦里,一次又一次错过再创辉煌的良机。
平心而论, DEC公司也是最早开发商业个人电脑的厂商之一。1972年春,领导PDP-11产品开发的经理诺尔斯, 带领他的工程师小组研制出个人电脑的初级产品——“DEC数据处理中心”。它以PDP-11/20为核心,带有VT05显示终端、磁盘驱动器和打印机,宣传材料上写着“DEC数据中心把电脑带给所有的人,从秘书、科学家、工程师、商人到学生”。这项计划没有获得奥尔森支持,在制造出3台样机后,被DEC的生产委员会否决。与当年IBM对待小型机的态度一样,奥尔森固执地强调说:“个人计算机是根本不存在的。”
70年代末,DEC的技术人员事实上已经研制出一种个人电脑PDT,但奥尔森下令说,这种产品的名称只能叫“应用终端和小系统”,他不允许DEC有什么个人电脑出现。直到IBM PC电脑横扫全球市场,奥尔森才手忙脚乱地布署DEC的个人电脑产品。
1982年5月, DEC公司同时发表三款个人电脑——专业300型、彩虹100型和DECmateⅡ型, 这是由三个不同的小组分别研制的机器,奥尔森与销售副总裁亲临会场,为DEC迟到的个人电脑鼓劲。 然而, 专业300型属高端产品售价太高,彩虹100型是低端产品但不与IBM PC兼容,DECmateⅡ是专用文字处理机不能形成市场优势。购买DEC的个人电脑者,只有一些过去的小型机老客户。在花费近10亿美元费用后,DEC的PC根本挤不进已被IBM和苹果公司占去的市场。
还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奥尔森的失误。1978年,哈佛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丹·布里克林(D.D.Bricklin)首创了第一个电子表格软件VisiCalc。布里克林在进哈佛之前,曾在DEC公司当了3年程序员,对PDP电脑有深厚的感情。为了使VisiCalc商品化,他回到DEC询问购买个人电脑PDT事宜,但PDT个人电脑没有准备大规模出售,销售人员也没有把这个26岁的学生放在眼里。 布里克林只好向同学借了一台AppleⅡ,不到一年的功夫,VisiCalc成为个人电脑软件史上第一个最畅销的“金唱片” ;到了1980年,居然有2万多台苹果机被主要用来执行这种电子表格,占到苹果公司总销量的20%。布里克林后来不无遗憾地说:"我本来是应该在PDT机器上编制VisiCalc软件的。”
个人电脑曾经被奥尔森拒之门外,现在却变成他的一块心病。虽然VAX战略大获全胜,但DEC仍然没有任何低端个人电脑产品。1984年10月,他们只好把VAX战略延伸到了这里,推出32位单用户工作站VAXstationⅠ, 也就是“微型VAX”的第一代产品;1986年,再次发布VAX战略延伸电脑——VAXmate, DEC公司称它是个人电脑的第二代,使用MS-DOS操作系统,具有连接以太网的能力。这些产品,在严酷的市场面前都一个接一个败下阵去,绝大多数潜在用户都愿意购买IBM PC及其兼容机, 尽管DEC的个人电脑质量更上乘。如日中天的DEC船队,在未来的航线上已经显出必然触礁的趋势。
1988年, Sun公司开始称霸于工作站市场,这种运行UNIX系统的桌面系统能力强大,售价却低于DEC的小型机, 成为事实上的工业标准;当年6月,IBM发表AS/400小型机系列两条战线的攻势把DEC的当家产品小型机也逼进了夹缝。到第三季度,DEC的收入出现了跌落,就此走向了不归之路。
90年代是DEC大溃败的年代:1991年,公司累计亏损额超过6亿美元;1992年,它已经欠下了28亿美元债务。领导层认为公司必须缩小规模,但奥尔森不能说服自己让成千上万的工人“下岗” 。于是,董事会坚决要求他本人下台。在驾驭DEC公司35年后,1992年10月,奥尔森永远离开了他亲手创建的企业。接着,DEC的制造工厂大量关闭,3万员工失业。1994年4月15日, 连全世界都感到了震惊:这家公司仅一个季度的亏损额竟达到创纪录的1.83亿美元,这一天被认为DEC历史上的“黑色星期五”。
奥尔森当时已是67岁高龄。在计算机这类高新技术领域里充当舵手,年龄太大的人很可能趋于保守,很容易出现技术和市场决策的重大失误。比尔·盖茨曾说过:“我不会象奥尔森那样贪恋到67岁才被迫离开董事长和总裁位置。假如让一个60岁的老者掌管微软的话,那是不能设想的。”王选院士则评论道:“DEC一方面吸引大批技术精英做出重大贡献,另一方面由于奥尔森的缺点又先后气走了几十位最出色的技术专家。”这恐怕是奥尔森最主要的失误:从气走卡斯特罗开始,创业伙伴安德森和他的兄弟斯坦先后离职;1983年, 就连戈登·贝尔也再次离他而去;1988年,为VAX设计操作系统的软件师达瓦·库特勒(D.Cutler)投靠微软,成为WindowsNT总设计师……。人才的大量流失,就是DEC走向死亡的前奏。市场竞争的规律,对任何人都是公正的,但也是无情的。
五、收购DEC
1992年,奥尔森原来的副手罗伯特·帕尔默(B. Palmer)接任总裁,后又被选为DEC公司董事长。作为奥尔森在MIT的晚辈校友,帕尔默一直在负责DEC的半导体业务。帕尔默大胆启用到DEC时间不长的副总裁帕萨托里(E. Pesatori)主持改革,废止了耗费时间精力的“矩阵管理” 模式,关闭利润不高的工厂,将员工总数从126000人裁减至63000人。公司业务被重新定位,首先是网络和视频系统,以高附加值的商品确保收入。1994年,重组后的DEC推出桌面电脑Celebris; 1995年,又发表新款膝上型电脑NiNote产品,终于在当年5月出现可喜的转机,再次看到赢利的局面。
帕尔默执政后最令人瞩目的业绩,是斥巨资涉足半导体芯片产业,先于英特尔公司推出64位微处理器Alpha系列芯片。Alpha是基于RISC结构的开放式产品,1992年11月,该系列的第一枚芯片21064发布,在峰值状态下,运算速度达到每秒4亿次,超过了当初巨型机的速度。当年11月,DEC宣布推出基于Alpha芯片的5种AXP电脑,包括高速工作站和服务器。
AXP系列不仅支持DEC自行开发的openVMS操作系统,也支持UNIX和Windows,其开放性令人刮目。帕尔默兴奋地说:“DEC已经变成一个全新的Digital,一个以用户和市场为中心的Digital。 ”1994年8月,再度发表的21164芯片,在电脑技术史上第一次具有每秒10亿指令的处理能力,在许多方面超过了奔腾芯片,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然而,DEC公司也被这个芯片弄得心力交瘁,举步维艰。5年来,亏损,赢利,再亏损,再盈利, 又亏损……,营业额一直在130亿左右徘徊。它不断地挣扎,使股票价格一落千丈。直到1997年11月,帕尔默实在撑不下去,不得不忍痛将心爱的半导体部门,转手卖给了对手英特尔公司, 并出让Alpha生产权;随后不久,又卖掉了网络事业部。作为一家老资格的电脑技术提供者,DEC元气大伤,声誉急剧下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危难之中,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厂商康柏(Compaq)电脑公司向帕尔默伸出了橄榄枝。与康柏公司合并,不失为挣脱困境的一种选择。但作为一家有40年历史、一度占据计算机界半壁江山的跨国集团,向仅16年岁的“PC新贵”曲膝,总有些拉不下脸面。仅从公司员工数看,DEC仍保持着5.5万人,而康柏还不足2万人。
为打消DEC的顾虑,1997年12月,康柏总裁菲佛(E. Pfeiffer)亲自领队,前往纽约曼哈顿与帕尔默会谈。谈判代表包括康柏首席财政官玛森和企业计算部副总裁洛斯,两人均在DEC担任过高层领导职务。玛森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对DEC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估,而洛斯则凭借他与DEC高层的良好关系,把这些人请到康柏总部参观,让他们了解康柏的实力。
1998年1月25日,位于曼哈顿中区的雷基斯饭店,伴随着阵阵掌声,菲佛与帕尔默的手终于握在一起。 经过四天四夜的讨价还价,康柏承诺付出48亿美元现金和150万股康柏股票,购并DEC公司。依照四天前康柏的股票行情,这一次空前的购并行动,康柏总共花费的款项是96亿美元。
1998年1月26日, 星期一上午10点5分, 纽约股票交易所电子显示板最先发布消息:“康柏电脑公司以96亿美元的天价收购DEC。 ”计算机历史上最大的一起企业并购案,以DEC公司沦为康柏属下的全资子公司而告白天下。
菲佛和帕尔默联袂召开记者招待会,公开宣布这件最震撼人心的新闻。菲佛总裁志满意得地告诉记者: “我们将组建一个年收入超过376亿美元的公司。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能在世界范围内提供全面的企业解决方案, 这就是全方位的优势。” 他还透露说:“DEC公司40年来建立的用户关系、遍布全球的服务体系和Alpha处理器等软硬件产品,都是康柏的宝贵财富,我们获益匪浅。”当然,最大“获益”是提前实现了康柏公司“2000年迈入计算机三大巨头行列”的目标与康柏的合并消息传出, DEC股票比上个交易日上扬22%,但帕尔默肯定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DEC公司将被重组,四分之一的员工将面临失业。帕尔默已经57岁,不愿寄人篱下,在最后一次股东大会上,这位DEC原首脑心情沉重地宣称,他将坚持到DEC与康柏合并完成,于当年7月辞去所有的职务,离开他服务了13年的企业。
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数字设备公司” ,就连DEC的因特网网站,也被冠上了Compaq的标志,从Web主页上已很难链接到有关DEC的历史档案。这个世界级的电脑企业终于走完了41年来的最后一步。
图说历史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IT业界资料来自互联网实验室(www.chinalab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