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2566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0-04-26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2012中国情爱报告
2012中国情爱报告
90后的春节
90后的春节
消费主义革命下中国百态
消费主义革命下中国百态
航母Style
航母Style
杯具党
杯具党
屌丝传
屌丝传
摇滚音乐节与商业
摇滚音乐节与商业
看书时代
看书时代
初音未来流行的背后
初音未来流行的背后
90后鼠标一代
90后鼠标一代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泛真人秀时代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泛真人秀时代编辑本段回目录

摘  要:“情感真人秀”是近年来出现并日益成熟的全新电视节目形态,它以矛盾为出发点,凭借戏剧化的包装在事件双方的冲突中展现真实人物的情感,引起了受众和电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和论争。这一节目形态的兴起得益于第二媒介时代“双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需求的产生与席卷全球的泛真人秀浪潮的共同推动。在历经萌芽、成熟、突破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后,它最终依靠《人间》等品牌栏目的巨大社会影响力跻身主流电视节目类型之列。

关键词:情感真人秀 第二媒介时代 泛真人秀浪潮 节目形态 《人间》

含蓄的中国人会通过“电视”这样一种大众媒介来宣泄自己的情感,这足以令人惊讶;而以这种情感宣泄为主要内容的电视栏目的持续火爆,则更理所应当地吸引着中国电视研究者的注意。江苏卫视的《人间》、湖南卫视的《真情》、北京生活频道的《生活广角》,以及《有请当事人》、《情感龙门阵》、《公民行动》、《第12夜》等电视栏目,代表着一种以矛盾为出发点,凭借戏剧化的包装在事件双方的冲突中展现真实人物性格的全新节目形态。它们的成功不仅让业内人士侧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普通老百姓的情感表达方式。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进入21世纪,一股真实电视(Reality TV/Reality Show,又译作真人秀)的浪潮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真人秀虽然并不是近年来的发明,但却是近年来才蔚为大观的一种电视节目形态。无论从节目的数量或者是节目的观众收视反映来看,它都已经成为了电视节目的一种主流形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泛真人秀的电视时代似乎正在来临。”① 而在《人间》等电视栏目中,无论是事件的选择、环节的设置,还是主持人的控制、互动话题的确定,都明显带有真人秀的特征。在这里,我们不妨赋予这类电视栏目一个共同的名称——“情感真人秀”,以方便我们下文的讨论。那么,“情感真人秀”类型电视栏目在怎样的大背景下产生?“泛真人秀浪潮”在多大程度上对其产生了影响?它的发展脉络又如何?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解决这样的问题。

一、第二媒介时代:电视人情感意识的觉醒

电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其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够通过电视栏目(内容)实现某种传播效果。但这是基于一定手段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诉求或者卖点。广告学的知识告诉我们,诉求或是卖点的设置形式有两种,即:理性诉求(rational appeal)和情感诉求(emotional appeal)。在单向化传播的时代,信息通道存在着一种“经济学上的匮乏性” ,②媒介种类和能够传播的信息量都极为有限,传者与受者悬殊的力量对比使得理性诉求大行其道。美国著名媒介学者马克•波斯特将其定义为第一媒介时代。与之相对应,随着数字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双向的去中心化交流的时代特征日益突显,一个有别于单向化传播时代的“第二媒介时代”已经到来。中心的消解动摇了传者高高在上的地位,模糊了传者与受者之间的界限,多元化的海量信息使得电视教条式的理性说教显得苍白无力,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广与深入让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习惯于批判式地吸收从电视中所获得的信息。理性诉求的失效使电视迫切需要从情感诉求中挖掘新的收视增长点,中国电视人的情感意识也因之觉醒。

情感元素的广泛植入迅速形成一股潮流,深刻影响着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的变革与电视节目制作理念的整体转型。无论是足球比赛转播中场外评论员声嘶力竭的呐喊,还是选秀节目现场令人潸然泪下的VCR;无论是新闻主播个性而激情的主持方式,还是主旋律电视剧中对革命人物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无疑都是这一变化过程的例证。正是这样的过程,让板着面孔说教的老电视变成了充满人性化关怀的新电视,让不食人间烟火的冷电视变成了关注个人命运的暖电视,更让原本只能受众被动接收的死电视变成了能够激发起受众互动交流愿望的活电视。电视在中国落地生根以来近五十年广播式的单向化传播并没有成为受众适应这种根本性转变的障碍,他们开始并且怀着极大的热情主动参与到这种互动当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受众消费电视的过程在今天已经成为了一种情感消费的过程,受众群体对于情感元素广泛植入电视栏目的适应也让这种转变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

在这股潮流的影响下,传统情感类电视栏目的题材、内容、表现形式、创意空间等都得到了极大地拓展,涌现出了像《感动中国》、《玫瑰之约》、《情感方程式》等一大批广受好评却风格迥异的情感类栏目,中国电视人的才华也在这样的创意空间中得到了极好的体现。更有一些电视媒体将“情感”元素上升到了战略层面加以格外关注。江苏卫视早在2004年就确立了情感特色频道的发展目标,并且明确了要走以情感为特色的品牌化经营之路;以“中国最好的电视剧大卖场”为目标的安徽卫视在2008年也将主宣传口号定为“剧行天下,爱传万家”,在影视剧的选择上开始更加注重情感的分量,以情动人,意图吸纳更广泛的忠实受众。

中国电视人情感意识的觉醒,使得“情感”成为很多新办电视栏目的创意起点。但要想在众多频道的众多同类栏目中脱颖而出,则更要在栏目形式的选择上下足功夫。

二、泛真人秀浪潮:真实电视与其他类型电视节目的博弈

电视栏目作为社会发展和文化变革反映在电视媒介中的微观镜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大众文化发展的风向标。“情感真人秀”类型电视栏目的发端就与大众文化发展的新动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法国文化学者让•波德里亚将这种新动向表述为“消费社会”。在消费时代,商业文化和快感文化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媒介的变革与发展:当下,“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③而“真人秀”节目之所以能够在西方兴起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为泛真人秀的浪潮,正是得益于消费化、娱乐化的社会文化土壤,市场的强大推动力及其自身日常化、体验化的传播优势。①今天,中国的电视媒介作为一种追求高收视率、高市场份额和高广告收入的准商业组织,“真人秀”这样的传播形式已经在其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收视表现和社会反响。

众所周知,在中国电视的收视市场上,电视剧、新闻、综艺三种节目形态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对于一些电视播出机构来说,由电视剧带来的广告收入甚至超过了总广告收入的70%。“情感”内核与“真人秀”外形的结合能否在这一相对稳定的收视结构中突围,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空间,关键就在于它能不能在与其它电视节目类型的博弈中,扬长避短,寻求突破。显然,“情感真人秀”除了成本较低、制作周期短等表层优势外,还具有一些与时代、文化相契合的传播优势。

首先,“情感真人秀”在情节上具有开放性,顺应了“双向的去中心化交流”的时代需求。尽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很方便的通过网络或是短信对任何形态的电视节目进行参与,但观众参与真人秀节目与其它类型电视节目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电视剧、新闻、综艺等节目类型是封闭的,其情节、冲突都是预设的,观众只能以一个观者的角色进行参与。而真人秀节目则是开放的,任何人,包括栏目的编导在内,都无法预知即将发生的事情。像《人间》等电视栏目,观众在其中不仅是事件双方矛盾冲突的见证人和旁观者,他们更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事件进程,甚至左右整个事件的发展。观众们对于传统电视节目形态的参与显然带有单向化的特征,而真人秀节目则会让他们作为当事人参与到事件当中来。

其次,“情感真人秀”在叙事上具有真实性,真实叙事较之虚拟叙事更符合现代观众的收视心理。伴随着大众传播中心的消解而产生了一种受众群体性的批判精神,这种精神在当前传媒与受众不对称的力量对比下就表现为后者对于前者的不信任感。传统电视节目形态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已经成熟,其结果就是高度的程式化。历经了同样发展过程的电视观众显然熟稔其中的叙事逻辑,对其背后的政治、经济推动力也了然于胸,这很自然的会引起他们对传统电视叙事方式的抗拒心理。“情感真人秀”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恰恰填补了受众收视需求的空白。它选用贴近百姓生活的事件,其中有相当比例是正在发生的、已经引起广泛关注的新闻事件,模糊其中的某些元素,赋予事件每一种不同的发展趋向充分的可能性。同时,不下结论、不做判断,用事件突发性的转变打破观众们的思维定势,强化事件的真实性,实现受众对节目的心理认同。
第三,“情感真人秀”在内容上具有独创性,有利于垄断核心资源,打造核心竞争力,创立品牌。2009年初,引起业界广泛讨论的由《我的团长我的团》引发的收视混战,正说明了优势资源在电视剧这种占据最多收视份额的节目形态当中的稀缺性。同样的节目内容在多个频道中反复播出固然在一定时间内可以为该电视播出机构带来较好的收视表现和广告收益,但过于强调特定内容的决定性作用,一方面不利于提升受众对于该频道的忠实度,另一方面也不能对频道整体品牌的树立提供支持。这种同质化的现象在娱乐、新闻节目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而真人秀“秀”的表现形式则保证了即使同样的人,同样的故事也能够演绎出完全不同的电视节目。这种独创性在“模仿”和“复制”当道的今天尤为难能可贵。

情节的开放性、叙事的真实性、内容的独创性正是真人秀区别于其它类型电视栏目的独特优势。泛真人秀的节目理念与中国电视人情感意识觉醒这两股浪潮的合流,让“情感真人秀”这一全新的节目形态走上前台。“情感真人秀”所选取的节目题材多局限在家庭层面,探讨的核心多是情感、伦理等围绕在观众们身边的困惑,不触及敏感的政治、社会问题;具体的表现形式多为演播室访谈和纪实短片相结合,主要的卖点在于曲折的事件和事件当中表现出来的真实情感,不靠低俗的表演吸引观众的眼球。它的这一系列选择和特质决定了它不仅能够凝聚相当规模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够获得主流文化的认同和推崇。正是这样,“情感真人秀”最终兴起并成为各个频道争相效仿的主流电视栏目形态。
三、从《感动中国》到《人间》:“情感真人秀”节目的发展进路

以《人间》为代表的“情感真人秀”类型电视栏目并不是一次偶然创意的产物,它的发展历经理念更新的萌芽期、初步定型的成熟期和走向主流的突破期,才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规模庞大的节目群。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中国电视栏目经历了一场历史转型:节目制作理念更加开放、市场化程度逐步提升,创意活跃、语态变革,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江苏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等为标志的一大批名栏目陆续出现。电视人情感意识的觉醒与市场推动力的共同作用,让小人物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上。宏大叙事退居幕后,以受众为中心的考量在电视节目的创意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为这一变化的佐证,中央电视台的《感动中国》第一次作为国家电视台将最耀眼的舞台留给了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其2002年度的特别大奖授予了“舍小家为大家的三峡移民”),在叙事上也更注重对于人物情感的细腻刻画。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理念的高度开放与创意的空前活跃让情感类节目在将目光投向小人物命运的同时,也在形式上展开了革命性的努力。重庆卫视的《雾都夜话》、浙江卫视的《人生AB剧》开始打破传统电视节目的封闭叙事,真正把观众纳入其中,使其成为节目制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情感方程式》、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等节目则在不同节目形态的融合上做出了尝试,赢得了良好的收视表现。“情感真人秀”正滥觞于这次变革中电视人对于“情感”表现方式的全新认识和对于“情感”与其它电视元素相融合的多重尝试。这一时期也成为“情感真人秀”类型电视栏目发展的萌芽期。

这一节目类型的成熟期肇始于新世纪之初。2000年6月,“真人秀”在中国的初次尝试就大获成功,广东卫视《生存大挑战》迅速在全国掀起一场真人秀的浪潮。中央电视台《欢乐英雄》、《交换空间》,浙江卫视《夺宝奇兵》等十余档在形式上克隆西方“真人秀”的电视节目相继出现。而西方“真人秀”中的某些消极元素,如拜金主义、对人性“恶”的展示等,很快引起了节目内容监管部门的警觉,这一类型的电视栏目随之受到严格的规制,举步维艰。于是,一些电视台开始考虑从“真人秀”中抽离出某些元素,结合中国特色,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作为这种努力的一种走向,“情感真人秀”将真实、冲突、规则、悬赏等真人秀元素与传统的情感元素相结合,让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隐私这些原本不可能在大众传媒中公开展现的事件鲜活地出现在观众面前。于是,“情感真人秀”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节目形态走上前台,它的基本定型也标志着“情感真人秀”走入了成熟期。这一时期代表性的栏目有江苏卫视的《超级调解》和北京生活频道的《生活广角》等。

“情感真人秀”节目在实践中不断累积经验,逐渐发现单纯地表现矛盾冲突满足了受众窥探隐私的愿望,但以此为卖点,一旦观众们的好奇心消失,节目就难免会沦为枯燥的说教。这种危机感激发了“情感真人秀”制作者们潜藏的创新力,内容和形式上的不断创新加速了这一节目类型的分化。在通过不同的创新手段对“情感真人秀”节目基本模式进行改造的过程中,一些电视栏目开始明确了自身的个性特色,形成了品牌效应,成为同时段占据最多市场份额的栏目。榜样的作用使得其它电视制作机构争相效仿,今天,我们已经能够在几乎全部省级电视频道中找到典型 “情感真人秀”形态的电视栏目。“情感真人秀”也因此进入了突破期。作为其突破期的代表,江苏卫视《人间》和安徽卫视《第12夜》分别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以“中国第一个事件类栏目”自称的《人间》提出“实况呈现正在发生的人间事件,共同经历正在发生的人间情感,包罗万象,和谐人心,最密集播出,最意外结局”的口号,注重选择最具悬念、最引人关注、最有冲击力的事件,通过戏剧化的包装吸引观众的眼球。该节目自2007年3月开播以来,长期在同时段收视率排行中位居第一。《第12夜》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真人秀”本质的回归。它选择了3对感情出现裂痕的夫妻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试离婚”,并通过无所不在的摄像机多角度记录他们的真实生活场景,无论在事件叙述、画面表现还是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上都可圈可点,是西方“真人秀”与中国本土元素相结合的经典之作。

像这样的电视栏目还有很多,在本文的开头已经列举了其中的一些。应该说,电视人情感意识的觉醒与泛真人秀浪潮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会对中国电视产生影响,通过不断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而取得突破并跻身主流节目形态行列的“情感真人秀”也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只要扬长避短,更加开放地面对新电视元素的产生,相信“情感真人秀”类型电视栏目一定会带给观众们更多的惊喜。

注释:

①尹鸿等著:《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②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③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刊载于《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学研究所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泛真人秀时代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