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2271 次
  • 编辑次数: 3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0-05-05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Intel Smart Connect
Intel Smart Connect
THX
THX
电容式触摸屏
电容式触摸屏
USB 3.0
USB 3.0
超速计算机芯片
超速计算机芯片
相变存储技术
相变存储技术
超级计算机模拟图
超级计算机模拟图
笔记本常见接口
笔记本常见接口
UEFI
UEFI
WebP
WebP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在科技日益发展和网络普及的今天,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资料备份、存储、交换频率出现显著增长,越来越多中小企业或家庭办公个人计算机用户对大容量存储需求有着更大的期待。随着硬盘大容量不断高速扩容,SATAIIIII技术的不断提高,移动存储市场在经历了GB时代的平稳发展后,已开始逐步向TB时代迈进。
目录

[显示全部]

十年迈进TB时代编辑本段回目录

对TB的了解,是很久以前和别人聊天时得知的,当时感觉1024GB简直是个恐怖的数字。今天又购了1TB的WD绿盘,配了个普通盒子当仓库盘用。算下来,我正使用的硬盘总量已有4.8TB,也就是4800GB。

十年,刚好十年。

太早的KB和MB时代就不说了,能在自己的电脑上经历那个时代,家庭条件应该都是不错的。1999年我初中毕业,拥有了第一台自己的电脑,P2 350,硬盘是6G。期间用FF8的CG做了第一部MTV,以当时的电脑性能来说,制作视频远没有现在那么简单,FF8的素材几乎把我的硬盘塞满了。作品完成之后当然是很爽,但由于没有经验,不知道硬盘是会坏的。就记得硬盘一天天声音变响,到最后开机不能识别了。因为没拆过电脑,抱着电脑拿到卖电脑的地方检修,这才第一次看到原来硬盘是这么个东西。本来乐观地认为总能挽救一部分数据出来,直到维修人员挂着脸告诉我没戏,我才明白原来硬盘和MM一样,都是说不理你就不理你了,没有任何余地可以挽回。那时痛苦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喜爱收集,硬盘里存了不少CG图和音乐,一瞬间全都失去了,最遗憾的是我的“处女作”,永远地没有了。感觉就像大脑被切掉了一半,生活都不知道如何进行了。

也就是那次,我听说世界上有种东西叫刻录机,可以自己制作光盘,和商店里卖的一样。于是我痛下决心,省钱买刻录机。当时一个刻录机的价格是现在的5-8倍,连续两个月天天中午吃豆腐花,1块钱一碗,一般吃1碗,饿坏了就吃2碗,饿疯了就吃3碗,当然吃到第3碗就想吐了。攒到过年,连同压岁钱加在一起,终于攒够了1600块,买了一台理光刻录机,从此数据安全问题算是基本消停了,一张650M的CD盘,在当时来说完全够用了。每刻完一张盘,感觉都很爽,觉得数据从此就安全了。当然那时还不知道光盘也是有寿命的,也是说不理你就不理你了。

那个时候应该是GB时代的开端,而对于从高中就开始玩视频的我来说,对硬盘容量的需求是比别人更高的。于是就产生了我和同桌的“电脑观”的分歧,我认为电脑的速度和显示器大小都是次要的,硬盘是主要的,装不下东西什么都白搭,他认为硬盘小点没关系,显示器一定要大,然后内存要高。所以那时他天天抱怨内存涨价。

我的第二块硬盘是15G,当时觉得15G真是很爽,比原来大了一倍多呢。记得在15G硬盘上,我做了FF9的MTV并传到天幻,这应该是天幻的第一个“本土作品”。15G的硬盘很快就不够用了,我也开始向往更大的硬盘,希望有一天硬盘能大到把我想要的东西都装下。这个愿望在进大学后得到了实现,双80G硬盘让我看到了希望,最兴奋的是分区的时候,面对160G的容量不知从何下手。而由于有了双盘,备份也变得容易,我认为一旦发生问题,可以提前把数据从坏盘转移到好盘上去。但现实又教训了我,80G硬盘的损坏方式和6G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后者是发出异响一周才崩,前者昨天还好好的,今天突然就崩了,自检画面里厚颜无耻地显示“IDE1...None”,一点先兆都没有,搞得我又是灰头土脸。幸好部分数据刻了盘,但较新的收藏只能从头来过了。

经过这两次硬盘损坏的教训,我决心一年换一块硬盘,既然是双盘,每块硬盘最多用两年。120、160、200、250、320、500,每次硬盘换代,我都迎头赶上,坚决在硬盘坏掉之前换下,不想再受数据崩溃的打击。好在RP不错,尽管我每次放假都把整个电脑机箱装在行李箱里带回去,但硬盘从未因此而受损。如今我电脑里内置的是320+500的组合,使用了很长很长时间。我这台电脑买来至今快7年了,主板坏掉换过一次,刻录机换过一次,光驱竟然没换过(读碟千张以上,光DVD就400多张),而换得最勤的就是硬盘了。

购入第一块1TB硬盘,也许是我数据观念改变的开始。从最早希望硬盘大到把所有东西都装下,想要什么随手就调,到现在感觉数据应该分开存放,减少使用次数。因为硬盘的通电时间决定寿命,而电脑内置硬盘是开机就通电,但重要文件的利用率却很低,长期P2P下载也在缩短硬盘寿命。对于有点收集癖和备份强迫症的我来说,这显然不是最好的数据管理思路。此时又有朋友告知他最近硬盘损坏,上千张记录人生点滴的照片毁于一旦,更给我敲响了警钟。

我现在的思路是,电脑内置硬盘其实不需要很大,够用就行。把大硬盘外置,作为仓库和备份用,以应对各种情况。因为我的数据还不是简单的照片和文档,大量的视频素材和成片都要保证万无一失。终于我想到了RAID,这个大一就知道的东西,由于闲钱不够而没舍得玩,现在自己赚钱,终于可以爽一把了。买了RAID硬盘盒,组了RAID 1,数据安全有了保证。

终于在2009年,从GB(Gigabyte)时代走进TB(Terabyte)时代。不知离PB(Petabyte)时代还有多少年呢,那时数据传输的速度能高到什么程度呢。

现在我的硬盘结构是:
[内置] 320GB + 500GB
估计以后的内置硬盘体积也不会超过1TB(除非小硬盘实在买不到),存些常用的娱乐、工作文件就够
[外置1] 1TB + 元谷金牛RAID硬盘盒(USB + FW400 + FW800 + eSATA,全接口)
1TB黑盘×2,做了RAID 1,两块硬盘当一块用,存放最最重要的数据,例如做过的片子、各时期的照片
[外置2] 1TB + 普通硬盘盒(USB + eSATA)
1TB绿盘×1,作为仓库用,存放体积大但丢了也不可惜的数据,例如安装程序、游戏镜象或是电影和音乐
[外置3] 1TB + 元谷星钻800硬盘盒(USB + FW400 + FW800 + eSATA,全接口)
1TB蓝盘×1,作为视频素材盘,剪片子时装素材的硬盘,需要有火线以保证传输速度

TB时代编辑本段回目录

未来人们是需要更大的数字存储空间,还是需要更便捷的个人存储服务?
《商业价值》杂志社 张伟 | 文
    我们的数字存储空间正在达到一个新的量级。
    硬盘厂商西部数据日前推出了容量高达1TB的笔记本硬盘,而1TB的3.5英寸台式电脑硬盘早已热销,甚至即将成为品牌电脑的标配。
    不过,你如果给自己算一笔“存储账”,结果估计很可能会让上面的新闻黯然失色。
    你所有的数字设备的存储空间──包括家里的PC、单位的笔记本电脑、移动硬盘、U盘、数码相机、MP3、智能手机等等,加起来早就超过500个GB而直奔1TB了!
    日立环球存储科技与KRC Research在2008年共同执行的一项调查更具共性:中国消费者平均存储1311首歌、3083张图片、24部影片以及22款游戏。不过,这些东西可不是都在一部电脑里,它们往往是分散在众多的数字终端之中。
    数字设备和个人信息量的激增,带来的不是存储空间太少的问题,而是存储空间浪费太大的问题。
    实际上,几乎每一个设备都会空着40%左右的存储空间。不过,现在存储设备的低价已经让人不会为此太过心痛。相反,人们面对的是如何管理这些数据的头疼问题。
    从“心疼时代”到“头疼时代”
    10年前,电脑硬盘如果有4GB就算不错的机器了。现在看看,一部普通手机的存储卡空间都可能比它大……
    10年前听歌都不舍得下载MB大小的MP3格式,而是凑合听着几十KB的RM格式,现在随便一个MP3播放器都能让你把自己所有的歌曲存进去,然后还空着一半以上的空间做移动硬盘……
    10年来,存储能力的发展未负众望,其态势完全堪比芯片领域的摩尔定律。1999年1个4GB的硬盘要超过1200元,而现在希捷、西部数据、日立等硬盘厂商已争先恐后推出的1TB硬盘价格不会超过700元,相当于每MB价格0.0007元。
    存储成本的降低和数字设备的普及,正在大量催生数据。“2008年,全世界创造的数字内容约为4870亿GB。”美国国际数据公司(IDC)与EMC给出了一个惊人的数字。IDC估计,如果将这些数据内容印刷出来,并装订成册,其高度足比冥王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还多9倍!在这个“数字宇宙”中,约70%的信息是由个人产生的。
    IDC研究表明,在未来18个月内,“数字宇宙”的规模将翻番。到2012年,每年创造的数字信息将达到2008年的5倍。
    信息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信息生成技术和交互工具的数量大大增加。未来4年,移动互联网用户将有3倍的增长;非传统的IT设备,如汽车导航系统、工业机械、RFID读取器以及智能传感器等,将增长3.6倍;人们之间通过电子邮件、短信、社交网络等工具的互动将增长8倍。
    面对这样的信息量,“消费者在个人信息管理方面将要面对4个难题。”存储巨头──EMC公司的大中华区市场与渠道战略总监梅敏玲对《商业价值》表示:“一是空间的问题;二是安全性问题;三是搜索和管理的问题,最后是如果消费者常常出差,如何在任何地点和时间都可以访问信息的问题。”
    显然,问题理论上是4个,但实际上后3个才更让人“头疼”。这让许多原来只用于企业存储的数据管理软件和网络存储技术NAS也开始走进家庭。
    EMC、NetGear、Buffalo等厂商过去一段时间都相继推出了针对家庭的网络存储产品,如存储宝箱、Iomega StorCenter ix2、ReadyNAS等。这些产品提供从1TB到8TB的存储空间,能够为家庭多台PC提供信息分享,并在多媒体功能上下足了功夫,内置播放器、提供脱机下载功能,而且还提供RAID备份技术,对数据进行更安全的保护。
    今年6月,EMC还推出了名为Iomega ScreenPlay Pro的多媒体电影硬盘播放器,不必通过PC,可直接连接到电视机上播放,既是多媒体播放器又是网络存储器,还可以录电视节目──而在IT卖场里,类似播放盒已经有了很多品牌。
    显然,个人存储的“B2C”模式正在发生一些改变:在原来简单的“更大更便宜”的基础上,企业开始要考虑如何解决用户真正“头疼”的问题──比如给个人搭建基于网络的数据管理体系;同时干脆推动一些新的存储消费卖点,反正硬盘的价格已经如此便宜,做增值生意当然是正确的道路。
    那么,个人数字存储是否就会按照这样的路径继续演进呢?我们会需要2TB、8TB甚至更大的存储空间和更加复杂的、直至“工业级”的存储管理系统吗?
    互联网即硬盘
    目前,很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人们越来越多的数据“在互联网上产生,在互联网上消费”,所以互联网才是人们最需要的那块大硬盘。
    “Web2.0和存储外包将是消费市场存储的未来。”企业策略集团(ESG)中国总经理王丛对家庭网络存储市场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更多消费者会考虑存储外包服务,因为维护一个家庭网络存储,不仅成本高,而且对维护知识的要求也高。”
    王丛所说的网上存储外包其实就是云存储服务,业界已有亚马逊、谷歌和微软等互联网巨头涉足其中,国内如腾讯、网易也推出了免费网络硬盘的服务。亚马逊是其间最早的提供商,其S3存储服务提供了廉价、方便的网络存储服务,为那些不想自己建设或没有能力建设存储网络的个人和企业提供在线的专业网络存储服务。据了解,截至2007年底,S3服务便已有了33万的注册用户,其中包括“纽约时报”。微软的Live Mesh服务更倾向于针对普通消费者,将互联网作为个人的数据中心,通过网络将用户存储于电脑、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上的个人信息实现同步。它基于云计算,可提供5GB的免费网络存储空间。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云存储服务能够为整个社会节省大量的空间资源。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云存储能以企业级的服务水平为个人提供更便宜、更安全的数据管理,而且能够解决多种设备间的统一管理。
    当然并不是说云存储就不需要硬盘了,相反谷歌等企业却是对硬盘需求最多的。只是在云存储模式下,个人的信息管理难题转移到了服务提供商,而服务提供商无疑还需要拥有大量空间资源的底层基础架构。EMC、3PAR等厂商其实对这种“B2B2C”的模式也在押宝──他们也希望提供这种更后端的服务。比如,EMC于2008年11月推出了云存储基础架构Atmos。凭借其全球集中化管理与自动化信息配置功能,Atmos可以使Web 2.0网站、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媒体与娱乐公司等安全地构建和实现云端信息管理服务。美国的AT&T就利用了Atmos平台,提供云存储服务给它的客户。
    虽然目前云存储服务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如服务质量、个人信息保密等。但未来或许就像《连线》杂志主编凯文·凯利描述的“未来网络5000天”那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你只需一个云本。云本没有存储空间,能够总是把连线,上网变得很简单,你做的基本上就是接触。”
    对于EMC等存储巨头来说,个人存储走向何方还不好断言,实际上它们大多是在双面押注。其实,决定存储未来的不会是这些生产硬盘厂商,而会是那些用硬盘承载自己商业模式的企业。

硬盘全年回顾:TB时代兼三大技术混战编辑本段回目录

知不觉间2007又准备过去,作为存储设备中的重要一员,硬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电脑三大件中,硬盘的技术发展速度是比较缓慢的,但是也不是不发展。其实在2006年硬盘的技术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用户来说,容量是硬盘与生俱来对于其它存储产品的最大有时。在如今市场上,几乎没有一款存储产品能在容量上和硬盘一较高下,这也是硬盘几十年来一直作为存储产品中当之无愧的霸主的原因。可是,就因为没有过多的竞争,使得进步缓慢。

硬盘全年回顾:TB时代兼三大技术混战

    自从IBM于1956年9月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磁盘存储系统IBM 350之后,整整半个世纪以来,硬盘的温彻斯特(Winchester)结构一直没有改变。现在,当我们对容量、速度以及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之时,硬盘技术终于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

    尽管在外部结构方面,各种硬盘之间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是其内部结构还是完全相同的,毕竟硬盘的本质工作方式不会改变。虽说我们一直认为温彻斯特结构阻碍了硬盘技术发展,但是硬盘要提高综合表现并非彻底推翻温彻斯特结构,而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改进。在了解硬盘技术发展趋势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温彻斯特结构的硬盘到底是如何的。

硬盘全年回顾:TB时代兼三大技术混战

    打开硬盘外壳之后,我们也就能够看到神秘的内部世界,其核心部分包括盘体、主轴电机、读写磁头、电机马达等主要部件。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千万不要随意打开硬盘的外壳,这将100%地使整个硬盘报废,因为硬盘的内部盘面不能沾染上一滴汇成,否则立即报废。一般硬盘内部结构维修甚至需要在要求极为严格的超净间中进行。因此硬盘受到尺寸的限制,已经不能任意的增加盘片的数量,而增长容量。

    在硬盘容量一直有没有提升的时候,2007年初硬盘遭受SSD(固态硬盘)的冲击,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认为固态硬盘会取代机械硬盘的地位,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先来看看固态硬盘有哪些特点。

● 固态硬盘技术:数据存取速度快、防震抗摔、无噪音、重量轻

    目前固态硬盘(SSD)有两种:

    1.基于闪存的SSD,采用FLASH芯片作为存储介质,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SSD。它的外观可以被制作成多种摸样,例如:笔记本硬盘、微硬盘、存储卡、优盘等样式。这种SSD固态硬盘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移动,而且数据保护不受电源控制,能适应于各种环境,但是使用年限不高,适合于个人用户使用。

硬盘全年回顾:TB时代兼三大技术混战

   2.基于DRAM的SSD:采用DRAM作为存储介质,目前应用范围较窄。它仿效传统硬盘的设计、可被绝大部分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工具进行卷设置和管理,并提供工业标准的PCI和FC接口用于连接主机或者服务器。应用方式可分为SSD硬盘和SSD硬盘阵列两种。它是一种高性能的存储器,而且使用寿命很长,美中不足的是需要独立电源来保护数据安全。

    固态硬盘(SSD)优点:

    1.数据存取速度快:在同样配置的笔记本电脑下,运行大型图像处理软件时能明显感觉到SSD固态硬盘无论在保存还是在打开文件时都更快。当按下笔记本电脑的电源开关时,搭载SSD固态硬盘的笔记本从开机到出现桌面一共只用了18秒,而搭载传统硬盘的笔记本总共用时31秒。

    2.防震抗摔:因为全部采用了闪存芯片,所以SSD固态硬盘内部不存在任何机械部件,这样即使在高速移动甚至伴随翻转倾斜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到正常使用,而且在笔记本电脑发生意外掉落或与硬物碰撞时能够将数据丢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3.无噪音:得益于无机械部件及闪存芯片较小的发热量小、散热快等特点,SSD固态硬盘因为没有机械马达和风扇,工作噪音值为0分贝。

    4.重量轻:目前常规1.8英寸硬盘重量为20~30克,在笔记本电脑、卫星定位仪等随身移动产品上,更小的重量有利于便携。此外,重量的减轻也使得笔记本搭载多块SSD固态硬盘成为可能。

● 2007年固态硬盘层出不穷

● 三星32GB固态硬盘    

    三星推出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 (SSD),已经开始在产品中应用。

硬盘全年回顾:TB时代兼三大技术混战
模特左手拿着的就是SSD硬盘,体积小巧

    使用这种新型设计的固态硬盘,可以达到比传统硬盘更快的读写速度,其中读取速度达到了 53MB/s,比普通硬盘快300%,写入速度达到了28MB/s,比普通硬盘快150%以上,据称使用这种硬盘运行WinXP,操作系统的速度也能够较普通硬盘提升25-50%左右。

硬盘全年回顾:TB时代兼三大技术混战

    除此之外,固态硬盘在重量上也比普通硬盘减轻了许多,典型的1.8寸笔记本硬盘重量在50克左右,而这种SSD硬盘重量只有20g到30g左右,能够部分地减轻便携设备的重量。SSD硬盘还有一个非常优秀的特性,那就是没有噪音。普通机械硬盘在工作时照应大概在30dB上下,但是 SSD硬盘工作时将完全静音。

    与现行硬盘相比,三星的SSD产品功耗速率减少5%,且支持新一代笔记本电脑,延长电池寿命逾10%。此外,在重量方面,SSD固态硬盘仅有目前硬盘产品的一半。三星表示,SSD固态硬盘是相当可靠性的储存装置,可以适应极端温度或湿度下,适合工业用或军事用途。

硬盘全年回顾:TB时代兼三大技术混战
Sandisk固态硬盘

    进入2007年以后,笔记本SSD固态硬盘的发展突然加速起来。续Sandisk宣布加入SSD大家庭以及铼德发布低价格的笔记本固态硬盘之后,固态硬盘又迎来了一个首次:世界首款笔记本用SATA接口的SSD硬盘新品发布。来自PQI的这款2.5英寸64GB固态硬盘采用了SATA接口,SATA接口的好处能让硬盘保持更低功耗的同时,还能使笔记本系统获得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

硬盘全年回顾:TB时代兼三大技术混战

    PQI刚刚推出64GB容量固态硬盘不久,同样来自台湾的A-Data就将这一数字再次翻番,达到了128GB,不过还只是处于原型阶段,尚未正式发布。

● 固态硬盘能否一统天下

    固态硬盘有许多优势,但价格是它在市场普遍被采用的的最大障碍,需求储存容量为32GB固态硬盘的成本大约为960美元,这一吓人的价格高于其他任何储存设备。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款固态硬盘的成本最终会接近于目前我们所使用的硬盘成本。当然,固态硬盘目前还不是十分成熟,最大的问题在于这款基于NAND闪存技术的产品目前的最大容量还比较有限。但是就像IT产业所有新生事物一样,它的发展和进步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可是,现在就断言固态硬盘会取代传统硬盘还为时过早,因为闪存技术在可擦写寿命以及保存时间方面有着先天性的缺陷,而且其写入速度展示也难以令人满意。NAND型闪存的单晶体管与普通晶体管非常类似,但是它加入了浮栅和控制栅。浮栅的主要作用是存储电子,位于晶体管导电沟道的上方,而且还包裹着一层硅氧化膜绝缘体。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工作原理,NAND会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而产生坏块,而且数据可以保存在的时间在10年以内,甚至可擦写次数也仅仅是十万次左右。

    尽管硬盘的实际工作寿命一般只有5~8年,但是只要不去破坏它,数据保存100年都不成问题。而在可擦写次数上,硬盘几乎是无限的。仅仅凭借这两项优势,固态硬盘就难以撼动硬盘的霸主地位。而且希捷、西数等硬盘高层也说过,固态硬盘与机械硬盘可以说是不同领域的产品,它们之间针对的方向不同,一般固态硬盘会用在笔记本电脑、或者手持娱乐设备方面,因此固态硬盘取代机械硬盘是不可能的。最直接的一点固态硬盘先阶段很难与机械硬盘相比,就算容量相同价格也会是个天价!

● Vista给硬盘带来新希望

    今年11月微软开发已久的Vista系统终于上市,它带给我们全新的电脑界面与方便快捷的使用方式,同时也带来的一些新技术。在硬盘性能提升的路越走越窄的时候,闪存在近年来的的异军突起,引起了硬件厂商的广泛关注。闪存采用半导体作为存储方式,全无机械架构。最初的闪存数据传输较慢,但随着技术的发展,闪存的读写速度大大提高,并具备更低的耗电和更小的体积。目前,高性能的闪存价格仍然非常高,完全将硬盘存储转换为闪存存储并不现实。而在固态硬盘暂时还难以取代传统硬盘的时候,微软在推广Vista操作系统之时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那就是混合式硬盘。

硬盘全年回顾:TB时代兼三大技术混战

   微软发布的Windows Vista中,拥有一项ReadyBoost技术,该功能包含在即将它利用闪存随机读写及零碎文件读写上的优势来充当硬盘读写的缓存,借此来大幅提升硬盘的随机读取性能。基于ReadyBoost技术原理,硬件厂商提出了混合硬盘技术。它在硬盘外层集成了大容量的闪存,充当的重要的缓存作用,而最终的存储还是得依靠硬盘来完成。这样,就取得了较低价格下,性能与容量的折衷。

硬盘全年回顾:TB时代兼三大技术混战

    除了ReadyBoost技术外,英特尔公司也提出了Robson缓存,它采用了不同的方案,把非易失性缓存直接放在主板上。因整个操作系统加载到了闪存上,这样就可以直接从缓存启动。同样,厂商建议缓存容量至少为128MB,但2GB到4GB的容量有望提供更强大的灵活性。

◎ 混合硬盘技术:提升系统启动时间、耗能低、噪音小

   这些混合集成方案能够为我们带来什么呢?首先,它降低了功耗。由于停止了转动,通过闪存的磁盘读写操作让硬盘可以保持在节电状态下。三星公司的Dan Barnetson估计,可以从整体上把功耗降低9%。在便携式电脑上,这省下来的电相当于最多可让电池寿命延长一个小时。

    启动和恢复速度加快是另一个优势。 首次给PC加电后的头3至5秒用来转动硬盘盘片、实现磁头同步,然后才开始启动过程。直接从闪存缓存启动就消除了这种延迟现象,又不会牺牲磁盘性能加快启动时间。最后,混合存储解决方案更可靠。移动应用需要可靠性,而作为固态介质,闪存具有出众的抗震性。另外,硬盘较低的工作占空比(operating duty cycle)意味着转动较少、散热较低、硬驱寿命。

    但是混合式硬盘技术也并非是十全十美,和SSD固态硬盘一样,混合式硬盘也使用NAND型闪存,一旦固定的区域被反复读写,那么寿命也是一个令人担心的问题。因此,已经有厂商准备在混合式硬盘中内置更大容量的闪存,并且内建一种检测机制,以便及时齐用存在隐患的闪存区块。但是归根到底,混合式硬盘的稳定性还是高于SSD固态硬盘,而且成本也要平易近人得多,并且依然可以实现大容量存储。

    硬盘发展至今日平心而论,近几年硬盘技术的发展相当缓慢,相对于CPU、显卡等呈几何倍数的增长趋势,硬盘似乎有些郁郁寡欢。在容量方面,80GB在2001年年底就已经是主流了,而时至今日80GB仍然作为主流硬盘容量活跃在市场上。

    如果硬盘容量没有提升那么就会威胁到硬盘的发展,因为容量依然是各大厂商以及用户所追求的目标。而解决硬盘容量的继续提升问题,就必须继续提高单片盘片上能承载的容量,在受盘体物理尺寸及主轴马达寿命的限制下,无法以塞进更多盘片来实现容量提升,提高单碟容量/面密度成为多年来提升容量的唯一途径,而垂直记录就是硬盘厂商们提出的解决方案。随着垂直记录技术成熟,硬盘容量将会有巨大的突破,真正解决这场迫在眉睫的容量危机。例如希捷的酷鱼7200.10 750GB容量硬盘就是基于这种技术。

   一直以来,硬盘记录技术都是纵向或称水平磁记录(LMR,Longitudinal Magnetic Recording),每个存储位的磁极粒子平辅在一个平面上。虽然磁记录材料的不断进步,但极限已到,在相同的面积上加入更多的磁极粒子虽然有助于提高存储密度,但也加大了平面排列的磁粒子之间的互斥干扰,即使容量可以进一步提高,但记录的质量则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硬盘全年回顾:TB时代兼三大技术混战

    研究人员发现,纵向记录技术在存储密度高于120Gb/in2时,已无法保存完整的数据。正是纵向记录技术的饱和而催生了另一种技术的诞生和发展,这就是垂直记录技术(Perpendicular Magnetic Recording)。如果把一个磁单元比作一个小小的骨牌,那么,纵向记录就是将骨牌(即磁单元)以水平模式存放,因此占用了较多的空间。而垂直记录技术则是将骨牌直立起来,从而有效地提升了磁盘表面每平方英寸的磁单元数量,增加了整体的存储容量。无论是垂直记录技术还是纵向记录技术,硬盘的基本原理和结构都没有发生改变,垂直记录技术所带来的重要的技术变革在于介质、磁头和读写电子器件上,与纵向技术最大的不同在于,垂直技术的磁路垂直于磁盘表面,而不是位于磁盘表面。 采用垂直记录技术可以大幅提升存储密度,从而提升硬盘的存储容量。

● 垂直记录详解

硬盘全年回顾:TB时代兼三大技术混战

    这是垂直记录磁头上半部分在高导磁率SUL中存在磁场是的图像,SUL的垂直磁头将磁场传递给介质,介质包含部分以SUL形式存在的部分“磁头”,我们可以看到这是效率极高的读写过程。

硬盘全年回顾:TB时代兼三大技术混战

    这是垂直记录磁头上半部分在高导磁率SUL中存在磁场是的图像,SUL的垂直磁头将磁场传递给介质,介质包含部分以SUL形式存在的部分“磁头”,我们可以看到这是效率极高的读写过程。

硬盘全年回顾:TB时代兼三大技术混战

    返回极的面积将增加,所以磁场强度就得以降低,避免将数据擦除,不过也可以将数据记录到没有SUL的垂直介质,但是这会损失垂直记录那出色的可写性。

硬盘全年回顾:TB时代兼三大技术混战

    与纵向记录不同,垂直介质中的退磁磁场方向与磁化磁场方向相反,在高密度情况下更是如此。而且垂直介质还有点不同,就是退磁磁场支持邻位磁化,使的高密度存储更可靠。

硬盘全年回顾:TB时代兼三大技术混战


    由于退磁磁场行为存在上述差异,所以垂直记录和水平记录的热衰减线性密度趋势彼此相反。低密度垂直模式更容易出现热衰减和外漏磁场擦除现象,因此垂直记录技术真是天性适合应用的高密度的存储领域。

硬盘全年回顾:TB时代兼三大技术混战

    跃迁是水平介质外部磁场的来源,而对于垂直介质来说,除跃迁以外的所有地方都有磁通量,垂直波形看起来更像磁化模式,而不是磁化发生的变化,这直接可以放映在读写的质量上。

    千万不要小看这样的转变,它已经将硬盘存储密度提升至每平方英寸1TB,甚至会达到更高的水平。

● 07年中旬硬盘进入TB时代

    2007年中旬首款采用垂直记录技术的1TB硬盘在北京上市,正式宣布硬盘业跨入1TB时代。 HGST的首席市场官Shinjiro Iwata表示: “这个全球第一个1TB硬盘可以说是硬盘诞生50年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并且再次证明了硬盘在最大容量、更低成本的存储技术领域中的领导地位,”

硬盘全年回顾:TB时代兼三大技术混战
日立1TB硬盘

硬盘全年回顾:TB时代兼三大技术混战
日立1TB硬盘规格介绍

 

日立1TB

希捷 750GB

西数 猛禽150GB

标称容量

1000GB

750GB

150GB

可用容量

931.5 GB

698.6 GB

139.73 GB

接口

SATA 3Gb/s

SATA 3Gb/s

SATA 1.5Gb/s

转速

7,200 RPM

7,200 RPM

10,000 RPM

缓存容量

32 MB

16 MB

16 MB

读寻道时间

8.5 ms / 14ms

11 ms

4.6 ms

平均延迟

4.17 ms (nominal)

4.16 ms (nominal)

2.99 ms (nominal)

磁头数

10

8

4

碟片数

5

4

2

标准功耗

Ldie/Lpad

8.1W / 12.8W

9.3W / 12.6W

9.19W / 10.02W

安静模式

Ldie/Lpad

4.3W / 9.9W

不支持

不支持

CQ技术

Native Command Queuing

Native Command Queuing

Native Command Queuing

质保时间

3

5

5

当时各品牌代表产品对比图

◎ 1TB容量是怎样的概念?

    按照一般典型大小,1TB硬盘可以存储25万首MP3歌曲、358部电影、1000小时视频、333.3万张照片或者500多个游戏。而现在普通的视频播放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对视频的享受,HDTV高清晰度电视应运而生,主流家用显示器已经能够完美的播放。不仅如此,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升级,性能越来越强大,在电脑上也能轻松播放HDTV。但是HDTV影片是非常占硬盘容量的,基本一部影片要二三十GB大小,对于硬盘容量太小的用户经常为了新出的电影,把自己想要收藏的电影删掉,因为没有容量了。并且现在1080P大型电影准备不断上市,大容量硬盘是必不可少的。

    垂直记录技术的应用使得硬盘打破了有史以来多项规格,单碟容量的提升让性能更加优越,容量更大。日立就是首家用垂直记录技术把硬盘带入TB时代的厂商,可以说这是个比较重要的里程碑,使得众多厂商都纷纷推出自己的TB硬盘。

● 希捷7200.11推出采用了第二代垂直记录技术的应用

    在这个环境下,希捷并没有急着推出其TB级产品,曾经有谣言说希捷是因为技术不成熟而没有首先推出TB级硬盘。但是当Barracuda 7200.11宣布推出以后,打破了很多谣言。因为Barracuda 7200.11的出现不仅容量达到了1TB,并且还是首款采用第二代垂直记录的硬盘。

 

Seagate

7200.10

Seagate

7200.11

最大容量

750GB

1TB

单碟容量

188GB

250GB

最大磁片数

4

4

寻道功耗

12.6W

11.6W

持续数据传输速率

78MB/S

105MB/S

转速(RMP

7200

7200

寻道静音效果

3.7Bels

2.9Bels

接口

SATA 3.0Gb/s

SATA 3.0Gb/s

缓存大小

16MB

16MB/32MB

垂直记录技术

一代

二代

    从上表可以看到,采用第二代垂直记录技术的7200.11在单碟容量上得到很大的突破,从188GB变为250GB,并且在功耗上比7200.10低了1W,同时静音效果更好,缓存也变为最大32MB,最重要的数据传输速率提升到105MB/S。可以毫不犹豫的说采用第二代垂直记录技术的硬盘,性能将会更强、更静音、更省电。

● 垂直记录一二代产品性能比较

◎ HD Tach测试

硬盘全年回顾:TB时代兼三大技术混战

硬盘全年回顾:TB时代兼三大技术混战

硬盘全年回顾:TB时代兼三大技术混战

    测试小结: HD Tach是一款专门针对磁盘底层性能的测试软件,它主要通过分段拷贝不同容量的数据到硬盘进行测试,可以测试硬盘的连续数据传输率、随机存取时间及突发数据传输率。从测试成绩来看,7200.11由于在单碟容量与缓存的提高使得传输性能比7200.10要高,CPU占用率也比较低。

● 07年硬盘很注重功耗的发展

    现在地球由于污染逐渐增大,使得温室效益越来越严重,现在都提倡节能环保。而2007年各大电脑硬件厂商都非常注重低功耗的开发,硬盘也不例外。前面我们看到的希捷采用第二代垂直记录技术硬盘就比一代垂直记录的产品功耗降低了1W。

    不仅如此WD宣布推出全新环保型产品系列——GreenPower,新产品适用于台式电脑、企业级系统、CE以及外置硬盘产品。全新的GreenPower (GP)产品系列容量从320GB到1TB,可以节省高达40%的能源损耗,即每年使每个硬盘省下10美元的使用成本。

硬盘全年回顾:TB时代兼三大技术混战

    WD预计,在某些领域的应用中,每个使用了全新的GreenPower 平台技术的硬盘每年可节约多于10美元的电费。例如,一个装置了1万个硬盘的数据中心每年能省下10万美元,而且减少600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这就相当于公路上每年少了400辆行驶着的汽车。

硬盘全年回顾:TB时代兼三大技术混战
具备GreenPower技术的西数1TB硬盘

    GreenPower系列产品还带有intelliPower、IntelliPack以及IntelliSeek技术,将功耗和性能更好的结合。届时在1TB硬盘上应用,降低功耗的同时还能,减轻1TB硬盘发热量大的特点。

● 07年的未知数:三星单碟最高容量TB硬盘

    当日立、希捷、西数都纷纷推出TB级产品以后,三星的产品迟迟没有公布,但是一经公布就超过了其它三家硬盘厂商的TB级硬盘!因为其它三家公司的1TB硬盘采用的是4碟装或5碟装,而三星即将推出spinpoint F1 1TB硬盘突破了单碟334GB的记录,仅用3张碟片就能提供1TB的高容量。

硬盘全年回顾:TB时代兼三大技术混战

    三星Spinpoint F1系列硬盘采用SATA 3.0Gps和单碟334GB技术,转速7,200rpm,NCQ (Native Command Queuing) 为基本规范,同时将缓存从8MB提高到32MB。

硬盘全年回顾:TB时代兼三大技术混战

    三星F1系列硬盘比同类产品拥有更少的组件,可靠性上远超过4或5张碟片的1TB硬盘和2块500GB硬盘。由于F1系列的磁头和磁碟数量更少,发生潜在故障的几率更少。据估计,三星硬盘的故障发生率将比2块500GB硬盘1TB方案少50%,比5碟装的1TB容量硬盘少31%。

    此系列硬盘能满足服务器、高端台式电脑、阵列和硬盘录象机等的需要,平均无故障时间达120万个小时,并且通过内置的马达感应装置保证硬盘可靠的运行,同时提供最佳的功耗管理,节约能耗。这款产品目前还没有发售,能不能大量量产还是一个未知数。其实各大硬件厂商在实验室里都可以把单碟容量提到很惊人的程度,但是要真正的量产是要设计到良率、成本等问题的。

● 07年最受关注的TB硬盘对比

 

日立7K1000

Seagate

7200.11

Western Digital

1TB

三星

spinpoint F1

容量

1TB

1TB

1TB

1TB

单碟容量

200GB

250GB

250GB

334GB

缓存大小

32MB

32MB

16MB

32MB

碟片数量

5碟装

4碟装

4碟装

3碟装

转速(RMP

7200

7200

72005400

7200

寻道时间

8.5ms

8.5ms

8.9ms

/

垂直记录技术

一代

二代

一代

一代

接口

SATA 3.0Gb/s

SATA 3.0Gb/s

SATA 3.0Gb/s

SATA 3.0Gb/s

价格

2750

2650

2600

未上市

    从上表可以看出,各大硬盘厂商的TB级产品规格,三星由于单碟密度达到334GB,因此只用3碟片就能达到1TB容量,在理论上性能要比其它TB硬盘要高,但是现在还没有正式上市。而采用第二代垂直记录的希捷4碟装的1TB硬盘与西数的产品仅次于三星。可以说2007年末TB级市场是希捷、西数、日立在互相竞争。

● 曾经希捷1TB与日立1TB测试成绩

◎ HD Tach测试

硬盘全年回顾:TB时代兼三大技术混战

硬盘全年回顾:TB时代兼三大技术混战

硬盘全年回顾:TB时代兼三大技术混战

    测试小结:从测试成绩来看,采用第二代垂直记录技术的希捷1TB硬盘,由于单碟容量比日立1TB硬盘高,因此在平均传输速度上快了13%。而在其它测试中也有优势,由于日立采用5碟设计因此硬盘温度要比希捷1TB产品高,在寻道时候为70度,而希捷为62度。可以看出希捷1TB产品的性能非常突出的。

   2007年硬盘市场价格出现几次大起大落的情况,因为受到几次海关严打的情况,使得很多硬盘过关困难,导致国内硬盘市场缺货现象严重,硬盘就开始涨价,但是硬盘一到货就出现大幅度的调整。

品牌3.5英寸硬盘规格昨日今日涨跌状态

希捷硬盘

 
7200.7 40GBATA100/7200rpm/2MB355355--缺货
7200.7 40GBSATA150/7200rpm/2MB355355--缺货
7200.9 80GBATA100/7200rpm/2MB350340↓10--
7200.9 80GBSATA300/7200rpm/8MB360345↓15--
7200.9 120GBATA100/7200rpm/8MB420420--缺货
7200.9 120GBSATA300/7200rpm/8MB430430--缺货
7200.9 160GBATA100/7200rpm/2MB425405↓20--
7200.9 160GBSATA300/7200rpm/8MB440410↓30--
7200.10 200GBATA100/7200rpm/8MB550550--缺货
7200.10 200GBSATA300/7200rpm/8MB590590--缺货
7200.10 250GBATA100/7200rpm/8MB510500↓10--
7200.10 250GBSATA300/7200rpm/8MB520510↓10--
7200.10 320GBATA100/7200rpm/16MB640630↓10--
7200.10 320GBSATA300/7200rpm/16MB650630↓20--
7200.10 400GBATA100/7200rpm/16MB910880↓30--
7200.10 400GBSAT300/7200rpm/16MB900880↓20--
7200.10 500GBATA100/7200rpm/16MB11201120----
7200.10 500GBSAT300/7200rpm/16MB11301130----
迈拓硬盘 
80GB(金钻9代)ATA133/7200rpm/2MB340325↓15--
80GB(金钻9代)SATA150/7200rpm/2MB350340↓10--
120GB(金钻9代)ATA133/7200rpm/8MB430430----
120GB(金钻9代)SATA150/7200rpm/8MB430430--缺货
160GB(金钻10代)ATA133/7200rpm/8MB400390↓10--
160GB(金钻10代)SATA150/7200rpm/8MB400400----
200GB(金钻10代)ATA133/7200rpm/8MB530530--缺货
200GB(金钻10代)SATA150/7200rpm/8MB560560--缺货
250GB(金钻10代)ATA133/7200rpm/16MB505495↓10--
250GB(金钻10代)SATA150/7200rpm/16MB510500↓10--
320GB(金钻10代)ATA133/7200rpm/16MB630615↓15--
320GB(金钻10代)SATA150/7200rpm16MB630615↓15--
500GB(金钻10代)ATA133/7200rpm16MB11001100----
西数硬盘 
80GB(Caviar BB)ATA133/7200rpm/2MB355335↓20--
80GB(Caviar JB)SATA100/7200rpm/8MB365345↓20--
120GB(Caviar JB)ATA100/7200rpm/8MB410410--缺货
160GB(Caviar JB)ATA100/7200rpm/8MB440400↓40--
160GB(Caviar SE JS)SATA300/7200rpm/8MB460405↓55--
200GB(Caviar JB)ATA100/7200rpm/8MB550----缺货
200GB(Caviar SE JS)SATA300/7200rpm/8MB560----缺货
250GB(Caviar JB)ATA100/7200rpm/8MB540500↓40--
250GB(Caviar SE JS)SATA300/7200rpm/8MB545510↓35--
250GB(Caviar SE16 JS)SATA300/7200rpm/16MB540510↓30--
320GB ATAATA100/7200rpm/16MB680620↓60--
320GB SATASATA300/7200rpm/16MB685620↓65--
日立 
40GB(Deskstar 7K80)ATA133/7200rpm/2MB325325--缺货
40GB(Deskstar 7K80)SATA300/7200rpm/2MB335335--缺货
80GB(Deskstar 7K250)ATA133/7200rpm/2MB340325↓15--
80GB(Deskstar 7K250)SATA150/7200rpm/8MB345330↓15--
160GB(Deskstar T7K250)ATA133/7200rpm/8MB400395↓5--
160GB(Deskstar T7K250)SATA300/7200rpm/8MB430410↓20--
200GB(Deskstar T7K250)ATA133/7200rpm/8MB499499--缺货
250GB(Deskstar T7K250)ATA133/7200rpm/8MB540495↓45--
250GB(Deskstar T7K250)SATA300/7200rpm/8MB550510↓40--
320GB(Deskstar T7K500)ATA133/7200rpm/16MB700630↓70--
320GB(Deskstar T7K500)SATA300/7200rpm/16MB710650↓60--
500GB(Deskstar T7K500)ATA133/7200rpm/16MB12301180↓40--
500GB(Deskstar T7K500)SATA300/7200rpm/16MB12201190↓30--
1TB(Deskstar T7K1000)SATA300/7200rpm/32MB31803180--新品
三星 
80GB(SP0842N)ATA133/7200rpm/2MB350330↓20--
80GB(HD080HJ)SATA300/7200rpm/8MB370350↓20--
120GB(SP1223N)ATA133/7200rpm/2MB420420--缺货
120GB(HD120LJ)SATA300/7200rpm/8MB440440--缺货
160GB(SP1644N)ATA133/7200rpm/2MB450430↓20--
160GB(HD160HJ)SATA300/7200rpm/8MB460430↓30--
200GB(SP2014N)ATA133/7200rpm/8MB570570--缺货
200GB(SP2004C)SATA300/7200rpm/8MB570570--缺货
250GB(SP2504N)ATA300/7200rpm/8MB560520↓40--
250GB(SP2504C)SATA300/7200rpm/8MB620560↓60缺货

今年其中一次大的硬盘价格风暴

    硬盘价格有段时间股市崩盘一样,所有品牌全线硬盘全面降价都是应为产品供大于求的缘故。其实2007年是是容量迅速发展的一年,不仅最大容量突破到1TB,而且主流容量已经从80GB转变到160GB甚至更高。毕竟现在很多的消费者不仅仅把电脑当作工作的工具,更多的是当作一种娱乐工具,但是容量不同所适合的人群也是不一样的。

硬盘全年回顾:TB时代兼三大技术混战
今年市场热卖产品希捷320GB硬盘

    其中市面上最热卖的希捷320GB硬盘,因为320GB硬盘适合的消费者爱好大型网络游戏和高清电影可以说是个游戏电影爱好者,加上便宜的价格曾经受到广大消费者的疯抢,一到货就卖光,使得有断时间细节320GB从最低的660元涨到830元的高价格,现在都还维持在740元价位。

    现在随着人们对容量需求的不断加大,人们对硬盘容量要求会越来越高,TB硬盘竞争的激烈话,相信低容量硬盘价格会越来越,低届时主流规格会一步步提高,将来我们的电脑将标配500GB、750GB或者是1TB硬盘。

三星在明年1月初的CES 2008国际消费者电子产品展上,会带来更多的产品,包括新款320G超大容量笔记本硬盘以及3.5英寸的1TB超大容量的RAID Edition企业级硬盘,另外还有1.3英寸的微型硬盘。

    尽管1.3英寸微型硬盘并不是三星在CES 2008上的主打产品,但其中最令人好奇也当属1.3英寸的微型硬盘,这种1.3英寸的只有2.5英寸硬盘面积的1/4大,可想而知这有多小了。

    现有的1英寸和0.85英寸微硬盘固然尺寸更小,但存储容量却是其最大的缺陷,三星一直以来都是数据存储密度不遗余力的推广者之一,虽然目前没有消息透露三星将发布1.3英寸微硬盘的具体容量,不过预计80GB甚至160的1.3英寸微硬盘都有可能出现。

    此前日立曾经发布过1.3英寸微硬盘,但只是昙花一现,在硬盘市场,三星算是后进入者,而技术与精密的制造工艺正是三星的优势,如果明年CES展会三星能够发布1.3英寸微硬盘,相信到明年下半年我们很快见到众多采用三星新硬盘的产品上市。

● 08年第一季度希捷推出采用PowerTrim技术地硬盘

    08年第一季度,希捷将推出Cheetah 15K.6硬盘是3.5英寸硬盘,这款产品是在目前硬盘中规格最高的。与前一代硬盘相比,它的持续数据传输速率提高了28%。不仅如此,它还是希捷首款采用PowerTrim技术地硬盘。

硬盘全年回顾:TB时代兼三大技术混战

硬盘全年回顾:TB时代兼三大技术混战

    PowerTrim技术能极大地优化了硬盘各种活动级的功耗,借助PowerTrim技术,Cheetah 15K.6能够提供同类最高的性能,而不用增加功耗。与前代硬盘相比,Cheetah 15K.6将空闲和运行时的功率要求降低了61%(瓦/GB)。希捷公司企业计算业务部门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Sherman Black表示:“整合了高性能、高容量和功耗最优的Cheetah 15K.6,非常适合于交易处理要求高且能源紧张的数据中心环境。”

TB时代来临 三大技术混战编辑本段回目录

     当日立、希捷、西数都纷纷推出TB级产品以后,三星的产品迟迟没有公布,但是一经公布就超过了其它三家硬盘厂商的TB级硬盘!因为其它三家公司的1TB硬盘采用的是4碟装或5碟装,而三星即将推出spinpoint F1 1TB硬盘突破了单碟334GB的记录,仅用3张碟片就能提供1TB的高容量。

    三星Spinpoint F1系列硬盘采用SATA 3.0Gps和单碟334GB技术,转速7,200rpm,NCQ (Native Command Queuing) 为基本规范,同时将缓存从8MB提高到32MB。

    三星F1系列硬盘比同类产品拥有更少的组件,可靠性上远超过4或5张碟片的1TB硬盘和2块500GB硬盘。由于F1系列的磁头和磁碟数量更少,发生潜在故障的几率更少。据估计,三星硬盘的故障发生率将比2块500GB硬盘1TB方案少50%,比5碟装的1TB容量硬盘少31%。

    此系列硬盘能满足服务器、高端台式电脑、阵列和硬盘录象机等的需要,平均无故障时间达120万个小时,并且通过内置的马达感应装置保证硬盘可靠的运行,同时提供最佳的功耗管理,节约能耗。这款产品目前还没有发售,能不能大量量产还是一个未知数。其实各大硬件厂商在实验室里都可以把单碟容量提到很惊人的程度,但是要真正的量产是要设计到良率、成本等问题的。

● 07年最受关注的TB硬盘对比 

 

日立7K1000

Seagate

7200.11

Western Digital

1TB

三星

spinpoint F1

容量

1TB

1TB

1TB

1TB

单碟容量

200GB

250GB

250GB

334GB

缓存大小

32MB

32MB

16MB

32MB

碟片数量

5碟装

4碟装

4碟装

3碟装

转速(RMP

7200

7200

72005400

7200

寻道时间

8.5ms

8.5ms

8.9ms

/

垂直记录技术

一代

二代

一代

一代

接口

SATA 3.0Gb/s

SATA 3.0Gb/s

SATA 3.0Gb/s

SATA 3.0Gb/s

价格

2750

2650

2600

未上市

 

    从上表可以看出,各大硬盘厂商的TB级产品规格,三星由于单碟密度达到334GB,因此只用3碟片就能达到1TB容量,在理论上性能要比其它TB硬盘要高,但是现在还没有正式上市。而采用第二代垂直记录的希捷4碟装的1TB硬盘与西数的产品仅次于三星。可以说2007年末TB级市场是希捷、西数、日立在互相竞争。

● 曾经希捷1TB与日立1TB测试成绩

◎ HD Tach测试 

测试小结:从测试成绩来看,采用第二代垂直记录技术的希捷1TB硬盘,由于单碟容量比日立1TB硬盘高,因此在平均传输速度上快了13%。而在其它测试中也有优势,由于日立采用5碟设计因此硬盘温度要比希捷1TB产品高,在寻道时候为70度,而希捷为62度。可以看出希捷1TB产品的性能非常突出的。

   2007年硬盘市场价格出现几次大起大落的情况,因为受到几次海关严打的情况,使得很多硬盘过关困难,导致国内硬盘市场缺货现象严重,硬盘就开始涨价,但是硬盘一到货就出现大幅度的调整。

品牌3.5英寸硬盘规格昨日今日涨跌状态

希捷硬盘

 
7200.7 40GBATA100/7200rpm/2MB355355--缺货
7200.7 40GBSATA150/7200rpm/2MB355355--缺货
7200.9 80GBATA100/7200rpm/2MB350340↓10--
7200.9 80GBSATA300/7200rpm/8MB360345↓15--
7200.9 120GBATA100/7200rpm/8MB420420--缺货
7200.9 120GBSATA300/7200rpm/8MB430430--缺货
7200.9 160GBATA100/7200rpm/2MB425405↓20--
7200.9 160GBSATA300/7200rpm/8MB440410↓30--
7200.10 200GBATA100/7200rpm/8MB550550--缺货
7200.10 200GBSATA300/7200rpm/8MB590590--缺货
7200.10 250GBATA100/7200rpm/8MB510500↓10--
7200.10 250GBSATA300/7200rpm/8MB520510↓10--
7200.10 320GBATA100/7200rpm/16MB640630↓10--
7200.10 320GBSATA300/7200rpm/16MB650630↓20--
7200.10 400GBATA100/7200rpm/16MB910880↓30--
7200.10 400GBSAT300/7200rpm/16MB900880↓20--
7200.10 500GBATA100/7200rpm/16MB11201120----
7200.10 500GBSAT300/7200rpm/16MB11301130----
迈拓硬盘 
80GB(金钻9代)ATA133/7200rpm/2MB340325↓15--
80GB(金钻9代)SATA150/7200rpm/2MB350340↓10--
120GB(金钻9代)ATA133/7200rpm/8MB430430----
120GB(金钻9代)SATA150/7200rpm/8MB430430--缺货
160GB(金钻10代)ATA133/7200rpm/8MB400390↓10--
160GB(金钻10代)SATA150/7200rpm/8MB400400----
200GB(金钻10代)ATA133/7200rpm/8MB530530--缺货
200GB(金钻10代)SATA150/7200rpm/8MB560560--缺货
250GB(金钻10代)ATA133/7200rpm/16MB505495↓10--
250GB(金钻10代)SATA150/7200rpm/16MB510500↓10--
320GB(金钻10代)ATA133/7200rpm/16MB630615↓15--
320GB(金钻10代)SATA150/7200rpm16MB630615↓15--
500GB(金钻10代)ATA133/7200rpm16MB11001100----
西数硬盘 
80GB(Caviar BB)ATA133/7200rpm/2MB355335↓20--
80GB(Caviar JB)SATA100/7200rpm/8MB365345↓20--
120GB(Caviar JB)ATA100/7200rpm/8MB410410--缺货
160GB(Caviar JB)ATA100/7200rpm/8MB440400↓40--
160GB(Caviar SE JS)SATA300/7200rpm/8MB460405↓55--
200GB(Caviar JB)ATA100/7200rpm/8MB550----缺货
200GB(Caviar SE JS)SATA300/7200rpm/8MB560----缺货
250GB(Caviar JB)ATA100/7200rpm/8MB540500↓40--
250GB(Caviar SE JS)SATA300/7200rpm/8MB545510↓35--
250GB(Caviar SE16 JS)SATA300/7200rpm/16MB540510↓30--
320GB ATAATA100/7200rpm/16MB680620↓60--
320GB SATASATA300/7200rpm/16MB685620↓65--
日立 
40GB(Deskstar 7K80)ATA133/7200rpm/2MB325325--缺货
40GB(Deskstar 7K80)SATA300/7200rpm/2MB335335--缺货
80GB(Deskstar 7K250)ATA133/7200rpm/2MB340325↓15--
80GB(Deskstar 7K250)SATA150/7200rpm/8MB345330↓15--
160GB(Deskstar T7K250)ATA133/7200rpm/8MB400395↓5--
160GB(Deskstar T7K250)SATA300/7200rpm/8MB430410↓20--
200GB(Deskstar T7K250)ATA133/7200rpm/8MB499499--缺货
250GB(Deskstar T7K250)ATA133/7200rpm/8MB540495↓45--
250GB(Deskstar T7K250)SATA300/7200rpm/8MB550510↓40--
320GB(Deskstar T7K500)ATA133/7200rpm/16MB700630↓70--
320GB(Deskstar T7K500)SATA300/7200rpm/16MB710650↓60--
500GB(Deskstar T7K500)ATA133/7200rpm/16MB12301180↓40--
500GB(Deskstar T7K500)SATA300/7200rpm/16MB12201190↓30--
1TB(Deskstar T7K1000)SATA300/7200rpm/32MB31803180--新品
三星 
80GB(SP0842N)ATA133/7200rpm/2MB350330↓20--
80GB(HD080HJ)SATA300/7200rpm/8MB370350↓20--
120GB(SP1223N)ATA133/7200rpm/2MB420420--缺货
120GB(HD120LJ)SATA300/7200rpm/8MB440440--缺货
160GB(SP1644N)ATA133/7200rpm/2MB450430↓20--
160GB(HD160HJ)SATA300/7200rpm/8MB460430↓30--
200GB(SP2014N)ATA133/7200rpm/8MB570570--缺货
200GB(SP2004C)SATA300/7200rpm/8MB570570--缺货
250GB(SP2504N)ATA300/7200rpm/8MB560520↓40--
250GB(SP2504C)SATA300/7200rpm/8MB620560↓60缺货
 

今年其中一次大的硬盘价格风暴

硬盘价格有段时间股市崩盘一样,所有品牌全线硬盘全面降价都是应为产品供大于求的缘故。其实2007年是是容量迅速发展的一年,不仅最大容量突破到1TB,而且主流容量已经从80GB转变到160GB甚至更高。毕竟现在很多的消费者不仅仅把电脑当作工作的工具,更多的是当作一种娱乐工具,但是容量不同所适合的人群也是不一样的。

其中市面上最热卖的希捷320GB硬盘,因为320GB硬盘适合的消费者爱好大型网络游戏和高清电影可以说是个游戏电影爱好者,加上便宜的价格曾经受到广大消费者的疯抢,一到货就卖光,使得有断时间细节320GB从最低的660元涨到830元的高价格,现在都还维持在740元价位。

现在随着人们对容量需求的不断加大,人们对硬盘容量要求会越来越高,TB硬盘竞争的激烈话,相信低容量硬盘价格会越来越,低届时主流规格会一步步提高,将来我们的电脑将标配500GB、750GB或者是1TB硬盘。

三星在明年1月初的CES 2008国际消费者电子产品展上,会带来更多的产品,包括新款320G超大容量笔记本硬盘以及3.5英寸的1TB超大容量的RAID Edition企业级硬盘,另外还有1.3英寸的微型硬盘。

尽管1.3英寸微型硬盘并不是三星在CES 2008上的主打产品,但其中最令人好奇也当属1.3英寸的微型硬盘,这种1.3英寸的只有2.5英寸硬盘面积的1/4大,可想而知这有多小了。

现有的1英寸和0.85英寸微硬盘固然尺寸更小,但存储容量却是其最大的缺陷,三星一直以来都是数据存储密度不遗余力的推广者之一,虽然目前没有消息透露三星将发布1.3英寸微硬盘的具体容量,不过预计80GB甚至160的1.3英寸微硬盘都有可能出现。

此前日立曾经发布过1.3英寸微硬盘,但只是昙花一现,在硬盘市场,三星算是后进入者,而技术与精密的制造工艺正是三星的优势,如果明年CES展会三星能够发布1.3英寸微硬盘,相信到明年下半年我们很快见到众多采用三星新硬盘的产品上市。

进军TB时代——多款1TB 3.5英寸硬盘横评编辑本段回目录

    引言:关注计算机硬件十年,笔者有一些遗憾。其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赶上硬盘从MB进军GB的时代,不过很荣幸,现在我们有机会见证硬盘行业的另一次革命性的“变迁”,家用硬盘从GB时代开始进入TB时代。在本段文字中你可以更好地理解垂直磁记录技术的意义以及对硬盘近十年来的发展进行总结。

硬盘的混沌之年

    从1998年到2009年短短的十年之间,主流硬盘的容量增加了近500倍左右——从当初的4.3GB达到现在的2TB。硬盘容量增加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好的消息,因为生活中需要使用电脑存储的数据越来越多,数码照片、压缩后的MP3、过生日的录像,都需要使用电脑来保存。在高清电影逐渐开始成为主流的年代里,更大容量的硬盘意味着可以保存更多经典的电影,而且更大容量的硬盘也不会让你机箱的3.5英寸支架变得捉襟见肘。

    虽然容量有所增加,但是大多数行业内的专家提起硬盘依然显得很苦恼,因为较差的读写性能使硬盘成为了计算机中的瓶颈。主要的原因来自历史的遗留,无论是当初的4.3GB还是现在最主流的TB级产品,都延续着50年前古老的工作方式进行记录,即便在过去的50多年的发展中,硬盘的体积缩小了100倍,容量增加了2000倍,但是利用磁头读写,利用磁介质状态改变保存数据的工作方式依然被沿用下来。保留机械结构的工作方式怎么能与响应时间单位为ns的闪存类存储设备相比呢。完全放弃机械结构?那当然是异想天开,希捷等硬盘厂商曾预想硬盘与闪存颗粒结合作为混合型硬盘面世,先不论技术是否可行,毫无变化的工作方式足以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相信即使是硬盘的创造者IBM的技术工程师也没有想到过,采用机械化结构设计的硬盘可以使用同样的工作方式工作长达50年之久。

    虽然工作方式的原理基本相同,但是在过去的50年间,硬盘的体积、造型和容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早期推出的IBM 305 RAMAC是世界上第一台硬盘驱动器,它足有两个柜子大小,使用50张直径24英寸(约61厘米)的铝合金盘片,主轴转速为1200RPM,总重约1吨,与现在的硬盘相比,岂止是容量上的差距明显。随后的30年之间,硬盘的发展进入了混沌时期,硬盘的体积开始逐渐缩小,在1983年推出的第一款3.5英寸硬盘奠定了磁盘小型化的基石。第一款3.5英寸硬盘是Rodime RO 352,它拥有10MB的容量,虽然不能与同期的其他硬盘竞争,但是这是小型化硬盘的开端。

进军TB时代——多款1TB 3.5英寸硬盘横评
这就是鼎鼎大名的IBM 305 RAMAC,夸张的是这款硬盘的寻道必须用人操作才能完成

    严格来说,在1993年以前,人们衡量硬盘的标准有几个,包括硬盘的转速、硬盘的体积以及硬盘的容量。不过早期的消费者基本不会考虑硬盘的转速和缓存,更多要考虑的参数就只有容量。与5.25英寸和6.5英寸的硬盘相比,3.5英寸硬盘在容量方面丝毫不占优势,但是小型化已经成为了PC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3.5英寸硬盘力压其他规格的硬盘成为了市场的主流产品并且沿用至今。

进军TB时代——多款1TB 3.5英寸硬盘横评
3.5英寸硬盘与5.25英寸硬盘相比,体积确实要小很多

    伴随着容量逐渐增加,存储空间逐渐可以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之后,挑剔的人们开始关注其它方面的参数,硬盘的转速、发热量、稳定性等隐性要素都开始逐渐走向舞台,容量开始变成了一个关键但并不唯一的参数存在。实际上在2000年之前,7200RPM的硬盘确实不够稳定,主要是受当时马达传送臂技术停滞不前的影响,7200RPM硬盘的噪音控制能力实在是让人感觉恐惧,而且还有一个辅助因素就是当时人们更为关注的是硬盘的整体容量而并非单碟容量,所以为了提高硬盘容量而采用五碟设计的产品还十分常见,转速提高加上磁盘数量没有减少,发热量自然也就伴随着性能一起增长了。发热量是导致硬盘故障的重要因素,因此早期的7200PRM硬盘面必然无法与5400RPM的硬盘抗衡。

    4400RPM硬盘、5400RPM硬盘和7200RPM硬盘哪个更适合家庭用户使用?5年之前,消费者还在为硬盘的速度进行一番争论,谁知道希捷、迈拓、三星、IBM、日立和西部数等厂商开始逐渐放弃发热量更小噪音更低的5400RPM硬盘,至此之后衡量硬盘的另一个标准已经逐渐消失。从现在的角度来看,7200RPM硬盘一统江湖的原因还是在于,5400RPM的转速过低影响性能,人们对硬盘性能形成瓶颈已经形成了共识,提升硬盘性能降低瓶颈效应已经成了人们迫切的愿望。提升转速是提升性能最简单的办法之一,在2005年末西部数据曾推出过10000RPM的3.5英寸硬盘——猛禽,怎奈产品售价过高而容量偏小,难成主流,只能在发烧友圈中小范围流传,不由得让人感叹硬盘行业进步之慢,实在是让有识之士痛心疾首。

进军TB时代——多款1TB 3.5英寸硬盘横评
第一款3.5英寸10000RPM ATA硬盘,笔者认为这是西部数据进军SAS市场的奠基石

    既然没有了转速之争,那么硬盘厂商之间的竞争就集中在容量方面。从1997年开始,主流硬盘的单碟容量仅为3.36GB,第二年增加了50%达到了5.1GB左右。在随后的四年中,硬盘单碟容量以每年100%的增长率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单碟80GB的产品出现之时,人们似乎对硬盘增长容量抱以乐观的态度。但是随后四年的增长速度让乐观的人大跌眼镜。从2003年起,在单碟容量达到100GB以后,增长率开始直线下降,从2003年的25%再到次年的33%,随后的两年中,单碟增长率不足30%。

    我们可以看一下从1997年至2002年,硬盘的单碟容量增长了30倍左右,而从2003年到2006年终,单碟容量增长速度仅为1.8倍左右。这是为什么呢?人们一直担心的超顺磁效应开始发挥绊马索的作用。其实从IBM公司开始生产350 Disk File的时候,第二代硬盘ADF(Advanced Disk File)就已经提上了议程,这项技术的初衷就是使用垂直磁记录技术,可以很好的增加磁盘的密度。无奈当时的盘片技术与磁头技术都不够成熟,ADF计划最终还是放弃了垂直磁记录技术,IBM 1301还是使用了传统的纵向记录技术。

进军TB时代——多款1TB 3.5英寸硬盘横评
超顺磁效应影响磁介质工作的基本原理

    由于纵向记录技术还可以满足单碟容量增长的需求,因此人们还是忽视了超顺磁效应对行业发展带来的阻力。终于在2005年末,3.5英寸硬盘的容量增长到达了顶峰,单碟166GB+(严格来说是介于166GB至167GB之间)是纵向记录可到达的最大容量,如果超过这个容量,超顺磁效应将影响磁介质的稳定性。假如垂直磁记录技术还不出现的话,那将是什么样子?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在高度尺寸的限制下,五碟封装已经是3.5英寸硬盘的极限,3.5英寸硬盘的最大容量无非是800GB左右。在不改变记录方式的情况下,提升容量只有增加磁盘的直径,开玩笑的想一下,5.25英寸的硬盘是否要重回市场呢?

    答案当然是不可能的。在容量持续增长硬盘体积持续下降的发展过程中,垂直磁记录技术一直是一项重要的提议,但由于磁头和碟片的技术限制,迟迟不能应用到磁盘上。其实早在1898年丹麦科学家Valdemar Poulsen获得专利的产品——以磁带为介质的录音电话机就是用了垂直磁记录技术,但对硬盘行业来说,这个成功的经验几乎是不可借鉴的。

|" src="">
使用PRM技术制造的录音电话

    实际上最先遭遇垂直磁记录阻击的是2.5英寸硬盘,由于磁盘直径更小,所以可以实现的单位存储面积已经到了超顺磁效应的临界点。在2004年日立就开始在2.5英寸硬盘上开始引入垂直磁记录技术。磁头和磁盘从纵向记录转向垂直磁记录技术,外形和设计都发生了巨大的革命性的变化。

    使用垂直磁记录的盘片变化比较显著,由于磁位单元的位置由此前的水平状态转换成垂直状态,所以在磁记录层下增加了较厚的软磁底层(Soft Underlayer,SUL),单极写入元件的信号极和返回极之间的磁场通过磁记录层和软磁底层形成完整的回路。信号极一端很窄,其下方的磁通量密度因而较高,可以将磁变换写入对应的磁位单元;返回极一端较宽,使得下方的磁通量密度大为降低,保证不会错误的改写磁位单元。增加记录层厚度发生了一些改变,虽然不同厂商的解释也各不相同,但是我们总体可以理解为这些转变是为了更好的保证使用垂直磁记录技术产品的稳定性而设计的。除了盘片结构之外,磁头的形状也发生了变化,比较明显的改变就是磁头由以前的矩形转变成现在的梯形,可以避免在工作之中误擦除相邻磁道数据。

进军TB时代——多款1TB 3.5英寸硬盘横评
使用垂直磁记录技术后,磁头的变化以及磁介质位置的变化

    2.5英寸市场使用了垂直磁记录技术并没有给3.5英寸市场带来希望。回顾两年前的3.5英寸硬盘市场,正处于一个青黄不接的局面下。无法突破超顺磁效应的限制,单碟容量被限制在160GB(当时还没有厂商尝试166+GB),最大可实现密度无非就是500GB(640GB并非性一个整数容量,没有厂商关注),容量方面很难有更新一步突破。在这种限制的情况下,部分厂商开始采用倒退的设计,为了抢先发布500GB的容量采用五碟设计的——日立 Deskstar 7K500和采用四碟设计的WD 4000KD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产品。直到希捷Barracuda 7200.10 750GB的出现,才宣告3.5英寸硬盘的垂直记录时代走上舞台。

    如果说温彻斯特结构给硬盘带来了新的生命,那么垂直磁记录技术的意思就是给硬盘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许笔者的比喻不够恰当,但是对垂直磁记录技术的重要性,我们不可忽视。垂直磁记录除了解决硬盘容量增长速度缓慢的难题之外,还带来了另一个好处——提高硬盘的性能。在旋转的读取的架构中,提高硬盘的性能无非只有三种:提高转速、提高缓存容量、提高单碟容量。严格来说,三个参数齐头并进会让硬盘的性能有飞速度提升,但在3.5英寸体积的限制下,提高转速必然会降低硬盘的总容量,这与时代发展步伐相违背,自然不能成为真正有效的解决办法;提高缓存容量带来的好处有限,在读写机制没有改进的情况下,一味提高缓存容量除了能给硬盘提高价格之外,提升到性能恐怕非常有限;相比之下,提高单碟容量的好处却是非常明显,提高硬盘外圈读写性能并且还可以提高硬盘容量,一举两得。

    2008年初,硬盘市场正在发生转变。垂直磁记录技术开始“抢班夺权”,随着希捷拉开了垂直磁记录的进攻号角之后,日立和西部数据都纷纷将垂直磁记录带入到自己的高端产品线上,希捷更是将单碟250GB的设计带到低端市场,Barracuda 7200.10 250GB就是一款单碟设计的产品,这是一个好的开始,虽然还没有更多使用垂直磁记录技术的硬盘进入低端市场,但是单碟166GB的技术也开始在中端市场大量普及,单碟125GB以及单碟100GB的设计正在逐渐淘汰。

    利用1TB的卖点,吸引消费者的目光是2008年上半年硬盘厂商的营销策略。而单碟320GB PK单碟250GB则是成为了2008年下半年的主要旋律。西部数据全力推广单碟320GB的产品,而ST则是按部就班,稳扎稳打,逐渐利用单碟320GB的7200.11替换单碟250GB的自家兄弟。此后,单碟500GB横空出世,硬盘的舞台风云变换,早期产品早已退去,而新产品则正逐渐的站在历史的舞台之上,成为当红的明星。

    回顾3.5英寸阵营所使用的垂直磁记录技术,诞生了多项世界第一。从单碟188GB到单碟500GB,容量提升三倍左右。虽然硬盘性能不能提升三倍以上,硬盘性能直接差距,一目了然。

    不过硬盘增长速度是否会继续持续下去呢?虽然没有明确的消息指出硬盘容量将会继续增长,但对普通消费者来说,TB已经是一个惊人的容量,至于2TB或是更大的容量,如果没合理的使用方式,这种产品与无法成为主流的多显卡并联又有什么区别呢?

    伴随着硬盘容量增长,摆在用户面前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数据备份的需求是每个人都不能忽视的,一旦发生硬盘故障,TB数据丢失可不是件好笑的事情,能否恢复先放开不谈,光是利用软件扫描的时间就足够普通消费者喝一壶的了。聪明的人总是能在问题发生之前解决问题,虽然不能开发出能够让硬盘工作得更快的软件和硬件,但可以尝试降低硬盘的出错几率。绿色存储就是最新兴起的概念,绿色存储不仅能降低硬盘的功耗,也能降低硬盘的工作热量。要知道随着硬盘温度提高,故障记录几率则是成倍的提高,单碟容量提升和多碟设计提高了硬盘的温度,而降低了硬盘的稳定性,使用绿色技术能够降低硬盘的温度,提高硬盘的稳定性,多么切合实际的技术。

进军TB时代——多款1TB 3.5英寸硬盘横评
并不是使用绿色包装就意味着产品使用绿色技术

    可惜事实并不如想象的那样简单,西部数据公司率先提出了这项概念,并且推广实施。在西部数据的产品中,绿色标签的产品象征着绿色环保,而且这个系列的硬盘的功耗和温度确实要更低一些。不过遗憾的是,在西部数据理念中,降低温度与保持性能如同降低遭遇和高寻道性能一样,是相左的两项参数。西部数据采用绿色标签的产品的性能也要低于同水平选手。日立和希捷也有同类技术,不过并不是像西部数据一样,通过调整产品转速得来,所以性能损失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但降低的功耗和温度也是同样如此。

    绿色存储给企业级应用带去了福音,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也是至关重要。对大容量硬盘来说,随机寻道性能基本可以被忽略,特别是在典型的线性应用中(例如压制视频,看电影),随机性能应用基本为零,所以转速低一点,性能也可以接受。与西部数据遮遮掩掩不同的是希捷推出的低转速硬盘直接公布了转速仅为5900RPM,不过可惜的是这款硬盘并没有参与本次评测,甚是遗憾。

    如果从容量的角度观察,TB级硬盘几乎差不多,消费者只需要关心单碟容量就可以判断硬盘的性能。但实际上硬盘市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仔细盘点目前市售1TB硬盘,我们会发现硬盘市场如此多姿多彩。

桌面级硬盘——不同级别的较量

    桌面级产品不用多说,这是3.5英寸硬盘的传统领域,每家厂商都有自己最得意的产品与竞争对手抗衡。其实就在桌面市场,TB级硬盘已经经历了三代的变化,单碟容量从250GB跨越333GB,最终到达500GB。而不同区域不同市场所销售的产品也各不相同,北上广地区销售的产品更新速度足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在区域市场单碟250GB依然有存活的理由。

    桌面市场是硬盘厂商的大本营,虽然市场发展前景远不及2.5英寸市场,但没有人可以忽略这个市场。希捷在桌面市场的领先不容忽视,从酷鱼Barrbuard 7200.10 750GB到7200.12 1TB,希捷在垂直磁记录技术的应用方便已经炉火纯青。虽然不是第一个使用垂直磁记录技术的厂商,但第一款3.5英寸垂直磁记录产品正是7200.10 750GB。7200.12也是如此,虽不是第一个使用单碟500GB的产品,但却是最先量产并且上市销售的产品。如果没有固件门,希捷硬盘可以在2009继续保持领先。西部数据在桌面市场的表现也属上佳,但可惜的是彩色标示虽然方便了消费者,却害苦了自家的同宗产品,Caviar Blue标示的产品性能不如Caviar Black,节能环保方便又不及Caviar Green,价格相差并不明显。在消费者点名的系列产品中排列倒数也在情理之中,当然Caviar Blue没有TB级产品也是其中的理由之一。日立硬盘在桌面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虽然抢先进入TB市场,但直至今日旗下也只有3款产品,不过凭借着低售价带来的高性价比依然能够吸引囊中羞涩的消费者,也算是找到特殊的卖点。

企业级与绿色存储——细分市场成功之作

    原本以24 X7为卖点面向工作站解决存储成本的产品却成为大部分下载爱好者的最爱,原因在于这类硬盘的体制确实强于普通硬盘,从性能方面我们不能发现它的优势,但对比MTBF曲线,就可发现倪端。简单理解,我们将这部分硬盘看作固件特殊体质更强的3.5英寸桌面级产品。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此类产品意义不大,但对下载狂来说,这种产品是最合理的选择,5X8与7X24的较量本就不再一个层面,所以产品虽然略贵一些也在可接受范围之内。特别是SAS全面开花,SATA与SAS混搭可以降低存储成本,在保证RAID健康性的前提下,SATA也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当然,也只有在SAS RAID中,我们才可以发现企业级SATA硬盘的“优势”。

    过去几年中,硬盘厂商已经为培养细分市场准备了足够的耐心,铺天盖地的广告与软文让许多消费者知道硬盘除了容量重要之外,还应该专业对口。比如说下载用户应该用企业级硬盘、高清用户选用高清硬盘肯定没错、发烧友需要的是RAID。且不说硬盘之间性能与功能上的区别如何,先来谈谈这些特殊的噱头吧。不要揉眼睛,你没有看错,所谓的高清专用硬盘甚至下载专用硬盘并不是什么特殊设计的硬盘,甚至于普通硬盘并没有什么太多的区别。当然,并不是我们要否定这些产品,因为硬盘的细分市场有足够的需求,下载与高清用户正在逐渐成形独特的用户群,而且正在蚕食传统桌面市场的空间。

进军TB时代——多款1TB 3.5英寸硬盘横评
希捷关于高清硬盘的产品广告有明确的定位

    在这种情况下,西部数据漂亮的抢先用色彩计划打乱了希捷与日立的节奏,通过鲜艳的色彩来区分硬盘的作用是不错的选择,绿色标示的节能硬盘已经成为多数消费者的选择,虽然它并没有西部数据宣传的具有变速存储的功能,但产品能够快速抓住消费者的需求,在绿色存储领域站得先机。与高清硬盘和下载专用硬盘不同的是,绿色存储并不是一个噱头,从桌面硬盘市场来看,“绿色”的好处多多,提高成品率、降低硬盘故障率、提升硬盘容量、降低能耗,因此得到更多的厂商青睐也不稀奇。希捷和日立在绿色存储领域的步伐落后于西部数据,虽然反应慢了半拍但总算是能够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目前TB级市场的绿色产品令郎满目,希捷的Barracuda LP系列是希捷旗下真正的绿色硬盘,而7200.11与7200.12所提倡的通过关闭读写电路动态节能的技术并不是最主要的卖点;西部数据的“绿盘”已经成为市场上最抢眼的产品,旗下所有GP系列产品都是低转速的节能硬盘;日立旗下的节能产品主要集中在2.5英寸市场,这也是日立的优势所在。

   

7K1000——日立的“先机”

    3.5英寸阵营中第一款进入TB级的产品,采用5碟搭配32MB缓存设计即使放在现在来看,也是特立独行。正所谓成也5碟,败也5碟,它成就了日立硬盘行业的另一个“辉煌”,也严重影响7K1000的销量,5碟的发热量足以让大多数大容量应用的需求望而却步。不过在企业级和高端市场已经销声匿迹的7K1000依然出现在二线城市的零售市场上,5碟的设计并不能影响价格的优势,依然有部分消费者只看重价格,选择单碟200GB的TB级产品。从性价比的角度出发,7K1000确实还有存在的价值。

进军TB时代——多款1TB 3.5英寸硬盘横评
日立7K1000

7200.11/ES.2——希捷的过渡品

    单碟200GB的TB级产品是可笑的产品,单碟250GB的地位未必比前者更好。这种设计曾被认为是单碟160GB之后另一个稳定的容量增长点,但是人们似乎太小看垂直磁记录的增长速度,严格来说,单碟250GB提升幅度也不算小,与单碟160GB相比,至少提升接近50%左右,但缺点在于这个容量点并非最合理的选择,对日立来说,单碟200GB垫底,西部数据又无意推广四碟产品,因此希捷7200.11存活时间不过一年左右,单碟250GB的产品也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此后,希捷曾将单碟333GB带入7200.11的阵营中,性能有所增长,单碟容量再度提升1/3左右,不过此款产品爆发的固件门让希捷大失颜面,此后希捷7200.12火速登场,全面替换掉7200.11,本可以成为热卖的两种单碟容量就此作古。

进军TB时代——多款1TB 3.5英寸硬盘横评
7200.11

10EACS/10EADS——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产品

    在希捷发布单碟250GB的两款TB级产品之后,西部数据也推出了单碟250GB的产品,不过很快就过渡至333GB,在技术方面成功“超越”希捷。不过遗憾的是,这不是西部数据正面交锋超越,而是利用节能的口号降低转速而实现的TB级产品。虽然性能有所不足,但西部数据的“GBG”理念相当成功,也算是因祸得福吧。10EADS与早期的ACS一样采用绿色标签设计,盘体与PCBA完全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ADS拥有32MB缓存。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西部数据终于发现在单碟250GB以上的产品依然使用16MB缓存会影响硬盘整体性能。实际上,全线升级32MB缓存性能确实有所提升,而且卖相更好,也能吸引消费者。

进军TB时代——多款1TB 3.5英寸硬盘横评
鼎鼎大名的西部数据GP 1TB硬盘

WD1001FLAS——是不是噱头

    隶属企业级阵营的WD1001FLAS被西部数据冠上黑色标示,号称面向企业级,而且还拥有双核处理能力。抛开这些无聊的噱头,这款产品原本就是最早期的RE系列硬盘。继RE2之后,西部数据为了强化品牌,去掉了RE的标示,使用Black的标示定义这款产品。对比后期专为阵列系统打造的RE3硬盘,我们可以发现盘体与PCBA设计完全一致,而且两款产品的主控芯片也完全相同,同样采用Marvell 88i8845E-BHY2主控芯片,内部集成了32MB缓存。来自意法半导体(Smooth)的“L7251”主控芯片则就是硬盘的另一个“核心”,所谓双核就是主控芯片分离的设计,优点在于可以降低发热量,缺点则是故障机率更高一些。

进军TB时代——多款1TB 3.5英寸硬盘横评
西部数据黑盘是发烧友的首选产品

WD10EAVS——细分化市场的产物

     严格来说,这款产品不应当出现在DIY市场,这是西部数据专为监控市场准备的产品,对视频流进行优化设计,而且启动电流更低,而且还拥有智能寻道与斜坡加载技术,不过西部数据宣称此款产品并不太适合DIY市场,因此流入DIY市场的AVS硬盘需要谨慎购买。

T7K1000——日立的后手

    按照日立的习惯,5碟过后肯定要推出3碟产品,前者用来抢占市场空间,博得一个好名头,后者则是用来摊薄成本,利用性能抢占市场的成熟产品。不过可惜的是,日立此举并未回天,7K1000的发热量影响了T7K1000的口碑,而且单碟333GB在技术方面并不算领先,T7K1000推广之时恰逢希捷与西部数据在围绕单碟500GB做文章,所以T7K1000不受关注也属于正常。真是既生希捷,何生日立。

进军TB时代——多款1TB 3.5英寸硬盘横评
T7K1000

7200.12——希捷扬眉吐气之作

    单碟500GB、32MB缓存、标准7200RPM硬盘,在现在看来,实在有些普通,但实际上7200.12在扮演着救火队员的角色,何况单碟500GB已经是业内公认的下一个容量点,与单碟333GB不同的是,单碟500GB可以轻松实现任何容量点,1TB、1.5TB与2TB需要双碟、3碟和4碟就可以轻松实现。7200.12上市之后不仅缓解了固件门对希捷的影响,还凭借出色的表现在各大媒体广受好评。

进军TB时代——多款1TB 3.5英寸硬盘横评
希捷7200.12 1TB

进军TB时代——多款1TB 3.5英寸硬盘横评

   

随机能力——三强并立

    随机能力对3.5英寸桌面产品意义有限,但不容忽视。Iometer 随机512KB读取的脚本测试中,在并发操作数为1的时候,随机能力等于硬盘突发能力,在接口性能有优势的希捷基本保持领先,日立两款产品也十分接近,西部数据的AV硬盘以及两款GP硬盘全面落后。在并发操作数等于2的时候,NCQ能力开始发挥作用,日立两款产品与7200.12的数据线与操作任务数等于1的时候接近,说明NCQ能力并没有发挥,7200.11和ES.2以及西部数据面向企业级的黑盘则是适中保持线性增长。略有区别的是在并发操作数达到64之后,只有西部数据的黑盘还能继续保持比较明显的增长,其他硬盘则是全面落后与希捷7200.11和ES.2。

进军TB时代——多款1TB 3.5英寸硬盘横评

    Web Server的测试曲线与Random Read曲线基本相似,依然是WD的黑盘保持领先,ES.2和7200.11紧随其后。7200.12在并发操作数小于64的时候一直保持落后,甚至还不如转速不足7200RPM的10EADS,不过随着NCQ发威,最终取得第4的成绩。在读写混合的随机测试中,WD的AV硬盘针对视频流进行优化,所以随机能力较差完全可以理解。

进军TB时代——多款1TB 3.5英寸硬盘横评

    平均访问时间是检验硬盘随机机能力的基石,随机访问时间与硬盘的转速有关,所以WD的10E系列产品全部落后。凭借不俗的表现,WD黑盘WD1001FLAS与ES.2和E7K1000表现比较突出。

进军TB时代——多款1TB 3.5英寸硬盘横评

持续传输能力——希捷领先不稀奇

    凭借较高的单碟容量优势,7200.12当之无愧获得冠军,在这方面的测试中,随机、接口与其他方面不能影响持续传输率的表现,衡量持续传输率的两个标准只有单碟容量和转速。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标500GB的7200.12保持领先,而同样是333GB的E7K1000 PK WD1001FLAS的较量中,前者保持领先。从性能衡量,西部数据的低转速军团没有什么发挥空间。

进军TB时代——多款1TB 3.5英寸硬盘横评

进军TB时代——多款1TB 3.5英寸硬盘横评

进军TB时代——多款1TB 3.5英寸硬盘横评

接口性能——希捷一骑绝尘

    接口性能优秀一直是希捷的传统,日立在这方面的优势也比较明显,西部数据这些年虽然一直在进步,但接口性能依然要落后于希捷与日立。PCMARK05的病毒扫描对接口性能相当敏感,我们可以看到日立的E7K1000表现不俗,接口性能甚至可以媲美希捷的7200.11。当然,接口性能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偏向于突发速率传输应用,所以HDTACH的测试也必不可少。

进军TB时代——多款1TB 3.5英寸硬盘横评

进军TB时代——多款1TB 3.5英寸硬盘横评

    对视频应用来说,突发传输速率较高可以保证性能,而对企业级应用来说,突发性能则是可有可无,所以ES.2的性能较差,而WD10EAVS力压同门师兄弟。

综合性能测试——日立发威,西数黑马,希捷苦守

    XP Startup的测试项目成绩很有趣,较差的突发传输率影响了7200.12的表现,但此款产品对比自身的前辈进步明显,达到30%左右,值得夸奖。西部数据的黑盘接口性能同样不佳,但较低的平均寻道时间弥补了接口性能较差的缺点。日立的E7K1000性能不俗,单碟333GB的PK中落后于西部数据的黑盘,但总体表现让人满意。

进军TB时代——多款1TB 3.5英寸硬盘横评

    在单碟容量和持续读写性能挂钩的程序读取测试中,依然是平均访问性能出众的西部数据黑盘与日立7K1000瓜分前两名。

进军TB时代——多款1TB 3.5英寸硬盘横评

    真正考察缓存写入能力与单碟持续传输率的综合测试项目证明,对单碟200GB以上的产品来说,32MB缓存还是比较实用,而且缓存算法同样不容忽视。对比16MB缓存的10EACS和32MB缓存的10EADS就可以发现性能差距接近5%。希捷7200.12进步同样非常明显,性能增长接近20%,单碟容量增长一倍以上,性能增长20%也算是合情合理。

进军TB时代——多款1TB 3.5英寸硬盘横评

    日常使用(General Usage)的测试项目中WD1001FLAS的表现同样突出,综合性能甚至超越了单碟500GB的7200.12,WD10EADS的表现依然超越同盟师兄弟,真正垫底的是针对监控硬盘的WD10EAVS则是性能垫底。

进军TB时代——多款1TB 3.5英寸硬盘横评

    7K1000、7200.11和ES.2以及西部数据AV系列的TB级产品,由于上市时间较长,目前已经不具备可选购性,仅用来进行性能方面的衡量,不再进行点评。

日立

    E7K1000的表现相当不错,特别是在性能方面,同门对决中,综合性能超越30%,除持续传输率的较量中,甚至可以媲美西部数据的黑盘和希捷的7200.12,让人感觉眼前一亮。同为市场热卖的单碟333GB的TB级产品,此款产品可以成为大多数消费者首选产品。不过,瑕不掩瑜,E7K1000的发热量依然难以让人接受,如果没有特别良好的散热环境,最好不要轻易尝试此款产品。

希捷

    7200.11的失败可以侧面衬托出单碟500GB的威力,7200.12可以说是漂亮的翻身仗。希捷在单碟容量方面坚持走500GB的路线有一定道理,单碟333GB主攻中低端市场,单碟500GB可以实现热门容量点,既保证性能又可保证产品稳定性,一举两得。单碟500GB的7200.12从综合性能、发热量和稳定性都在本次TB大战中名列前茅,因此获得网上三好街编辑选择奖。对性能有要求的消费者应该首选此款产品,特别是对持续传输率有需求的消费者,如经常拷贝大容量视频文件等应用,才能体会到7200.12的性能优势。

进军TB时代——多款1TB 3.5英寸硬盘横评

西部数据

    GBG色彩定义市场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无论是媒体的口碑还是网友的声音都证明西部数据干的不错。黑色硬盘突出性能优势,绿色硬盘节能降温,这两点都通过实际测试得到证明。不过在TB级的较量中,西部数据的黑盘因单碟容量的表现受到性能方面的限制,非常遗憾。相比之下,性能比较落后的绿盘倒是让笔者眼前一亮:它的持续传输率接近单碟250GB的7200.11,平均可以达到60MB/s以上,对需要大容量数据持续传输的应用来说,已经可以满足需求,比较理想的是GP系列硬盘的温度,即使长时间工作,也要比同级别产品低3-4度左右,这样的设计更有利于保证数据安全。虽然GP硬盘的随机性能较差,但这部分应用对大部分读者都属于可以忽视的部分,所以使用这款产品来存放数据,当作数据仓库应用在理想不过,因此此款产品也获得网上三好街编辑选择奖的奖项。

进军TB时代——多款1TB 3.5英寸硬盘横评

TB时代来临 桌面存储市场竞争升温编辑本段回目录

 何为桌面存储
  
  提到大容量存储器,我们不得不分析近年来存储市场的发展变化。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资料交换、数据备份频率显著增多,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重视不同种类的存储产品,目前存储类产品主要分为移动存储和专业存储(即服务器或磁盘阵列)两大类,而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既能满足专业存储安全、大容量地需要,又具备能为中小企业及个人家庭用户便于管理、价格易于接受等因素的产品市场处于一种空白状态。为此,"桌面存储"应运而生。
  
  所谓桌面存储,是相对于移动存储而言的大容量存储器,它的移动性虽然弱于移动硬盘,需单独供电,但是可放置在桌面进行大量数据备份和集中存储。它是介于目前的移动存储和专业存储领域之间的全新存储产品,它作为存储行业的一个新生事物,对于中小企业、个人和家庭用户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目前大家对PC机和笔记本电脑所采取的扩容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购买大型的专业存储设备,虽然其安全性、大容量等特征明显,但其高昂的费用让普通消费者望而止步;二是另外加装硬盘或者更换硬盘,这种方法不仅不方便,而且在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性上更得不到保障。
  
  桌面存储的演变过程
  
  其实桌面存储和移动存储最早都源于抽取式硬盘盒,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几年前。当时,抽取式硬盘盒分为机箱内置(光驱位)和外置两种。机箱内置硬盘盒更像一个抽屉,抽取架可固定在机箱托架上,芯子部分可以装上一个普通的3寸硬盘,使用时可以像抽屉一样塞进去。众所周知,从2000年起,使用USB接口的3.5寸外置硬盘盒价格就一直维持在100-400元之间,原装的外置硬盘仅有百事灵在有一搭没一搭的做着,市场份额很小。然而到2007年,市场出现突变,诸多硬盘厂商如希捷、专业移动存储厂商如元谷科技相继推出各自的大容量桌面存储系列产品。
  
  共享存储成为TB时代的新话题
  
  共享存储,外置硬盘盒是首选,其次是桌面型网络存储设备(NAS)。目前USB芯片的品质不断提升,虽然还是USB2.0,但一些中高档产品的实际读写性能已经从当初的10MB/s提升到了25MB/s,另外,IEEE1394接口的外置硬盘盒,读写速度在30MB/s,接近于笔记本电脑硬盘的性能,和台式机内置硬盘50MB/s的性能已经不是天壤之别。如果非常在意性能,还可以选择目前最新的ESATA接口的外置硬盘盒,更可达到200MB/s的读写速度。
  
  存储容量大了,固然方便,麻烦也来了。备份这个话题,可能是TB存储出现以后最麻烦的事情了。因为光存储的发展速度相对落后,用200多张DVD备份1TB的硬盘数据,实在是不可完成的使命。
  
  桌面存储展望
  
  中小企业、个人和家庭用户对原装桌面存储存在着强大的购买需求。潜在的需求也会很快爆发出来,也必将在未来几年达到一个高潮。对用户而言,这意味着更多更好的产品;对渠道而言,这中间蕴藏着巨大的商机。2009年虽是危机更是契机,在未来的竞争环境中,只有差异化竞争、只有技术创新、只有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和企业才能取得突破和成功,让我们一起期待着在桌面存储市场变革中走出来的胜利者。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dealer.hwit.net/price/18285.shtml
http://article.pchome.net/content-534184.html
http://bbs.ffsky.com/showtopic-1699344.aspx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TB时代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