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9150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0-06-23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John Gruber
John Gruber
Misha Janette
Misha Janette
Andy Torres
Andy Torres
威尔·阿巴斯
威尔·阿巴斯
威尔·雷奇
威尔·雷奇
吉娜·特拉帕尼
吉娜·特拉帕尼
金玉米
金玉米
Chiranuch Premchaiporn
Chiranuch Premchaiporn
侯赛因·德拉哈斯汗
侯赛因·德拉哈斯汗
莱奥·巴波塔
莱奥·巴波塔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约翰·海德雷克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约翰·海德雷克(John Hinderaker)、斯科特·约翰逊(Scott Johnson)和保罗·米伦格夫(Paul Mirengoff)——政治博客网站PowerLine创始人.
 PowerLine网站创始人:John Hinderaker、Scott Johnson和Paul MirengoffAuthors,
  现在,很多政治候选人都不敢再忽视政治博客的力量了,而PowerLine就是政治博客中的一个。这个政治博客是由三个新保守派的律师所组建的,他们是在出席某次活动时达成的一些同盟。因为那时你们就Killian文件形成了争论同盟,该文件是被Dan Rather引用在《60分钟》新闻广播中,其实这都是凭空捏造的。但在最首先,Rather和CBS并不惧怕PowerLine博客,可到了最后, CBS不得不向PowerLine博客低头,并承认了伪造的事实。
目录

[显示全部]

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John H. Hinderaker (born September 1950) (the name is pronounced hinder-rocker) is a conservative American lawyer and a blogger at the Power Line weblog, as well as a fellow at the Claremont Institute. He is a 1971 graduate of Dartmouth College in Hanover, New Hampshire, and received a Juris Doctor (J.D.) from Harvard Law School in 1974. Power Line has promoted outsiders as candidates to be Dartmouth alumni trustees, such as T.J. Rodgers, founder and CEO of Cypress Semiconductor.
Weblog
Hinderaker has claimed that some "scientists [have] pointed out the absence of evidence for human-caused global warming"[1] and that "In fact, scientific support for that theory [anthropogenic global warming] is weak." He has also stated that "Darwin's theory of macroevolution is plainly wrong, on strictly scientific grounds" and "is, in my view, a rather obvious fraud, which cannot withstand the mildest scrutiny"  and that "benefits of embryonic stem cell research have been vastly oversold".

He has been a consistent supporter and frequent admirer of George W. Bush and once wrote of his work in creating the Asia-Pacific Partnership on Clean Development and Climate:

A man of extraordinary vision and brilliance approaching to genius, he can't get anyone to notice. He is like a great painter or musician who is ahead of his time, and who unveils one masterpiece after another to a reception that, when not bored, is hostile. Hyperbolic? Well, maybe.
When Time magazine named Power Line as their inaugural "Blog of the year" award in 2004, they wrote that:
Hinderaker, a.k.a. Hindrocket, is the ranter, always willing to go over the top with a big speech and flights of fancy. He's also the mediagenic one. He's a clear and forceful speaker—he's a litigator by day, after all.
Challenging mainstream media reporting
For more details on this topic, see Killian documents and Killian documents authenticity issues.
A consistent theme in Hinderaker's blogging is that the major US news outlets suffer from incompetence and a tendency to slant the news to favor the political left.

He was one of the first on the blogosphere to suggest that the Bush National Guard document included in a '60 Minutes' report are a hoax. CBS later apologized for the story,[8] and reported that "the Killian documents were produced on a computer in Times New Roman typestyle ... the Killian documents were not produced on a typewriter in the early 1970s and therefore were not authentic."

Hinderaker also took the lead in attacking some national newspapers' and networks' reporting on the Schiavo "talking points memo", speculating on his blog and in The Weekly Standard that it was a Democratic Party dirty trick: "What, then, was the evidence for the claim that it was created and distributed by Republicans? As far as the public record shows: There is none. On the contrary, the only published report identifying the purveyors of the memo on March 17 states that they were Democrats." When the memo turned out to be written by a Republican aide, Brian Darling, Hinderaker acknowledged this fact, but continued to criticize the mainstream media for suggesting the memo was a "a product of the party's leadership or had an official status."

Vulgar email
On February 20, 2005, Minnesota anonoblogger "minnpolitics" published a profanity-laced email John Hinderaker wrote in response to an email comment about Jeff Gannon:

You dumb shit, he didn't get access using a fake name, he used his real name. You lefties' concern for White House security is really touching, but you know what, you stupid asshole, I think the Secret Service has it covered. Go crawl back into your hole, you stupid left-wing shithead. And don't bother us anymore. You have to have an IQ over 50 to correspond with us. You don't qualify, you stupid shit.
Hinderaker offered an apology, explaining that after a flood of "inexpressibly vulgar and vile" emails and phone calls:
I read about ten [emails] in a row that were vulgar and abusive in varying degrees; most were unprintable. At that point I snapped and lost my temper. I sent irate and intemperate replies to the last couple of emails I read—unfortunately, not the most abusive ones, but the ones I read after losing my temper.
The next day, one of these emailers responded that he thought my reply was disproportionate to the offensiveness of his email; I agreed and apologized for having reacted inappropriately. I would have done the same with the "Minnesota Politics" guy if he had contacted me rather than posting my email—which obviously wasn't intended for publication—on his site.
City Pages gave Hinderaker a "Best Meltdown" Award  for this in their 2005 "Best of the Twin Cities" Issue.

《时代》杂志年度博客编辑本段回目录

北京2005年1月3日电(记者 张忠霞) 博客(BLOG)即网络日记,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网络个人新闻发布形式,其特点是“个人撰写、公众阅读”。美国最新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04年博客网站浏览人数增长迅猛,尤其是大选、地震等重大事件发生时,博客网站更是浏览者众。

  美国“皮尤因特网与美国人生活”项目在2004年11月4日至30日期间,共对1861名网民进行了随机电话采访。统计显示,2004年11月,在线浏览的美国成年人中有27%称自己阅读博客网站。而2004年2月该项目的调查中,这一数字还仅为17%。

  虽然浏览者迅速增多,但尝试书写博客日志的人增幅缓慢。据统计,美国在线的成年人中每天写博客日志的人仅从2004年年初时的5%缓慢增至2004年11月时的7%。另外,博客创建者以中年及年轻男性居多,大多收入较高,受过良好教育。他们当中70%的人家中都有高速上网条件,82%的人已经有至少6年网龄。

  皮尤项目负责人李·雷尼介绍说,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后,有关海啸及救援内容的博客网站浏览人数肯定会激增,“海啸属于影响力巨大的新闻事件,这种情况下,很多人的观点、理解都会有所变化。在这一非常时期内,博客的影响力剧增,博客等网站上的信息、个人拍摄的视频素材等都成为人们第一手的新闻来源。”过去一周内,许多博客网站上都及时更新捐助、救援、寻找失踪的家庭成员等信息,有几个博客网站还公布了某些亲历者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内容,以及在海啸受灾区拍摄的照片等。

  而在2004年年初,博客赖以吸引浏览者眼球的是政治事件。当时美国民主党内竞争总统候选人提名的霍华德·迪安就是最早利用博客的政客之一,他允许自己的支持者们在博客网站上组织、讨论竞选活动。许多支持他的博客作者都在自己的网站上提供友情链接。

  近期的美国《时代》杂志除例行评选年度风云人物外,还首次推选出了年度博客。由三个律师创建的PowerLine博客网站荣获这一称号。该网站发文质疑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电视杂志节目播发的一份布什逃避兵役的报告,最终迫使节目名主播丹·拉瑟出面道歉。

  雷尼说,博客近几年的兴起,以及博客网站对一些政治活动角度独特的关注和评论,“使得博客思想逐渐为大众所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线阅读各家博客网站。”他认为,博客已经形成了一种挑战主流媒体的新的舆论力量。

把丹·拉瑟(DanRather)拉下了马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让伊朗、美国、香港的著名博客聚在一起,他们一定无法坐下来吃饭:伊朗博客会忙着批评自己的总统,美国博客会忙着为自己的总统辩护,香港博客会忙着批评资本主义。我们很理解伊朗和香港博客的做法,因为这是互联网自由精神的体现——对权力和金钱的反抗。

  问题是美国博客为什么这么保守?博客发源地的美国,怎么会让保守精神统治了博客界?

  因为博客源于对主流媒体的反抗,而美国的主流媒体却基本是自由派当家。报纸除了《华尔街日报》,电视除了FOX之外,大部分有名的媒体都是偏自由的。三大公共电视网ABC、CBS、NBC,更是长期自由派的天地。正是这个原因,当2002年当JohnHinderaker决定开设PowerLine博客的时候,他渐渐地和主流媒体干上了,最后终于和合作者ScottJohnson一起,把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金牌主持人丹·拉瑟(DanRather)拉下了马。

  2004年9月8日,丹·拉瑟的《新闻60分》报道了布什在国民警卫队的服役记录。第二天,Johnson感觉这些备忘录可能是假的,于是写了一个帖子“第61分”。这个帖子越滚越大,Johnson再整理再贴,最后网友贴出了1973年真正的服役记录,这场风波达到高潮。很快,丹·拉瑟宣布辞职。

  为什么要做保守派博客?Hineraker先生如此回答:“如果你是自由派,那还要博客做什么?你有《纽约时报》嘛。”这些政治博客的崛起,助长了美国保守派人士被主流媒体迫害的感觉,虽然布什共和党政府都已经执政两届了。

  有一个比喻很形象,美国自由派很矜持也很虚伪,要东西讲究方式方法,“吃像好看”;而保守派很直接,为了目的不太在乎手段,“吃像难看”。博客界政治保守化,甚至做得会比保守派媒体更加出位,因为博客本身就不太在乎新闻专业方面教条的,一点都不必在乎什么客观平衡。CBS、《纽约时报》犯了错误,会道歉会有人辞职,而著名博客说错了,没关系,换个新帖子重新开始。

  在美国,博客界和主流媒体四处火并。我们都读过林达的《总统是靠不住的》,知道尼克松当时就是被媒体拉下马的。今天布什却可以每天睡好觉了,因为还有博客们在帮他对付媒体。

Blogger,生活在比特流中 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中文互联网世界,2005上半年最热闹的事件非在线游戏运营商“盛大”成为新浪最大股东莫属,而下半年最夺人眼球的应该算是Blogger们。“盛大”吸引着上百万的寂寞用户在虚拟空间里游戏人生,付出时间、精力和情感,而Blogger们则天各一方,以书写、粘贴和超链接的形式记录、梳理信息、“出版”个人观点,或者干脆直抒城市生活的孤寂情感。

  在线游戏玩家消费人生,获取“虚拟财富”并将“盛大”送入纳斯达克;而Blogger们则畅享着自我表达的权利和对公众发声的快感。与网络游戏世界中黑压压模糊成一团的在线用户群不同,Blogger们更个体化,令互联网走向“去中心化”,为互联网世界生成更具个性色彩的内容。他们神采飞扬、个性鲜明,有自己的门户、订户、访问统计和Fans。通过链接,他们实现了自己的“自由人的自由联合”。

  ●Blogger崛起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作Blogger?”我问Keso,这个ID后的人叫洪波,IT知名网站Donews的创立人之一,同时也是一名勤奋的Blogger——其专注于互联网业界观察与评论的Blog,保持每日更新,成为很多人每日必读的Blog之一。“写Blog的人。”他的回答几乎令我的问题陷到“鸡生蛋、蛋生鸡”的死循环中去。

  Blog是Web log(网络日志)的缩写,本身并未包含特殊的网络技术,更应该被定义为一种网络出版形式。有人认为Blog之父是Rss(用于共享新闻和其他Web内容的数据交换规范,亦是Blog的标志性规范)发明人戴夫·温尔(Dave Winer),他也是Rss的大力发展和推广者。而Blog则被认为是彼得·莫霍尔兹(Peter Merholz)在1999年的时候创造的一个词,之后按英文单词的词法规则逐渐衍生Blogging(在线书写)、Blogger、Blogsphere(Blog世界)等。当时,大部分互联网用户处于初级阶段,对互联网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收发电子邮件、阅读新闻或者娱乐方面,尚未生发出更多的互联网需求。《Blog先驱报》网站,将1998至2002年间的Blogger的群体称作Blogger第一代,其组成主要是网络技术Geek(在英文中原意主要指畸形人,后来在技术领域中渐渐用来称呼那些禀赋异常且专注于特定领域的人)。

  1999年左右的互联网热潮催生了Blogger.com等一批Blog发布网站,令Blog发布技术简化到犹如在BBS上发帖一样简便。网络技术的发展令普通人及时发布信息有了可能,更重要的是网络开始成为一种日常的媒体环境,人们进行每日表达的欲求开始萌生。与BBS不同,每个Blogger都有一个自己的门户页面,这意味着你的书写不会淹没在BBS上一望无际的帖子中间,它只属于你的名下,像你的孩子一样,是你的“作品”和“私有财产”。第二代Blogger在2002至2004年间开始涌现,他们被描述为一群“性格外向、有极强政治背景和信仰的人”。他们写Blog是因为他们有表达自己声音的欲望。Keso是在2002年注册了在Blogger.com上的第一个Blog账户,正是典型的第二代Blogger。

  而第三代Blogger群体则涵盖了2005年之后在层出不穷的免费Blog服务提供商那里注册ID的庞大人群。Miumiu是一个年轻的办公室女职员,“看到MSN上的朋友在Space(MSN在今年开始提供的Blog)上写东西,我也就写啦”是她Blogging的原因。这一代Blogger的写作内容大多专注于对日常生活以及私人情感的描述。受一家中文Blog提供商的影响,他们称Blog为“博客”。

  Blog这种基于互联网基础的个人出版方式早已存在,其主要功能以及风格却随着其使用人群的结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由第一代Blogger基于互联网技术研究基础上的友谊与共享精神,转入针对各领域发言的自信与精英气质,最终化入抒发日常生活的感喟中去。

  当Blog的气质由理性过渡为感性,Blogger们渐渐由意见专家幻化成梦呓者。

  ●生活在比特流中

  Blgging是Blogger最主要的行为方式。那么,对于形形色色的Blogger们来说,这种在线书写到底意味着什么?

  不久前美国数字市场服务公司(Digital Marketing Services Inc.)发布的其与美国在线(AOL)网站联合进行的调查报告显示,在美国Blogger们进行在线写作的理由选项中,“作为一种治疗”和“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分别以48.7%和40.8%居高。搜狐IT频道和艾瑞市场咨询最近的联合调查报告则表明,中国Blogger们写作动机以抒发感情、交流、交换资源为主,同意和基本同意的超过了接受调查总人数的75%。

  由是观之,Blogger们在线写作的最基本目的在于自我表达,对于大多数Blogger来说,这种表达往往是一种对日常生活有趣或平庸的重放之后的感喟,让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更了解自己愿意公开的私生活,以令他们对自己增添亲近感或者削除已有的隔阂。而“写出来”这一行为本身,已具有了在宗教祷室向神甫说出愧事以获得心灵释放后的轻松感的性质。或者,写作者的目的亦在于以公开自己的抱怨来赢得朋友的同情和支持。

  与描写日常生活的普通Blogger相同,那些专注于特定领域的Geek Blogger们的写作动机亦是源自“自我表达”的欲望。“主要是有话要说,”Keso说,“Blog是最适合个人表达的一种工具。”

  而在说什么的问题上,人们显然有着不同的观点。新浪副总裁陈彤称,“Blog是阐述观点而不是描述事实的文本形式,比垃圾邮件强不了多少”。对此,坚持每日阅读自己订阅的数百个Blog的Keso则表示,垃圾肯定有,但至少我订阅的Blog当中没有太多垃圾。”有趣的是不久前新浪已经开始提供免费Blog服务,并且陆续邀请了包括余华、张海迪在内的各色名人开通Blog,很快他们又把Blogger们带到了田径场,举行了一场“博客大赛”。

  “在坚持写Blog之前,我已经是一个忠实的读者了,读其他人的Blog,”Keso说,“我每天坚持阅读大量的Blog,然后做网摘,并发布到我的Blog上,阅读过程是一个思想碰撞的过程。”作为一种网络出版形式,Blog的优越性还在于它的可监测性,你可以直接看到你的Blog的被访问次数、每篇文章的访问量、被引用次数和读者的直接反馈。而另一名Blogger Horse则曾直接在自己的Blog上标注“网络恐惧寂寥,请留言”的提示,鼓励浏览者留言。

  无论是流于家长里短的普通Blogger,还是孜孜不倦地为互联网创造原创内容的Geek Blogger,在Blog背后的比特洪流中,他们都成为了一个以分秒为单位得到读者反馈信息的作家。传统媒质时代,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说,每个人都能出名15分钟;今天,《纽约时报》《作为新讲台的Podcast(包含音频、视频的Blog)》一文则说,每个人都可以在15个人中鼎鼎大名。

  Blogger们志同道合,享受在线写作这种自由表达所带来的喜悦,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所思所得。通过Blog以及其上的超链接,他们可以结识更多在现实生活中分散在各地各行业的朋友。前一段时间在互联网空间里已经彼此分享知识与观点的IT Blogger们开始在咖啡馆里相约见面。Keso称这只是Blogger们在线写作的“副产品”,但它意味着比特空间虚拟社会的人际关系与现实社会的融合。不久前,IT Blogger们以捐款的方式拯救了另一名Blogger——王俊——一名罹患白血病的年轻程序员的生命。

  ●已经到来的冲突

  每周日晚7点半播出的“60分钟”,是美国“老三大”商业电视台之一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一档深度报道新闻节目,素以揭露内幕与丑闻著称。去年9月8日,该节目关于美国总统布什服役记录的报道播出后,次日即遭到Blogger们的有力质疑,继而引发了全美社会对这一报道真实性的关注。今年1月10日,该公司公布了对此一“问题报道”的独立调查报告,同时解雇了三名相关的高层管理人员和一名制片人,方为此事件的处理画上句点。而主持此报道的著名记者丹·拉瑟(Dan Rather)则已在此前走下主播台。

  斯科特·约翰逊(John H. Hinderaker)是率先对布“什服役记录报道提出质疑的Blogger。在“拉瑟门”事件一周年的今年9月,与之共同创建群体Blog——Powerlbine的Blogger约翰·汉德瑞克(Scott W. Johnson)满怀成就感地总结道:现在,非主流媒体的存在开始促使那些记者和编辑放弃他们那些关于真实性的虚伪借口。

  此次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所遭受的来自Blogger的直接挑战,并非传统媒体所遭受的第一次。2003年6月,知名学院派博客金·罗曼斯科(Jim Romensesko)率先在其Blog上揭露《纽约时报》记者布莱尔系列造假案,令《纽约时报》陷入信任危机。另一位美国总统克林顿的运气较布什要差许多,其绯闻事件便是由Blogger德加拉率先揭出的。而在“9·11”事件、印度洋海啸事件中,Blogger们通过他们的及时报道令传统媒体的电视、报纸在反映速度上汗颜。因为与传统媒体的记者不同,Blogger们隐藏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只要愿意,他们总能以最快速度将反映事件真相的图文资料甚至音频、视频文件传上互联网。他们不需要赶到现场,因为他们就在现场。

  Blog与传统媒体,Blogger与记者,看上去正在融为一体。民主党大会、总统竞选,越来越多的美国活动开始以Blog的形式对外发布消息。而Blogger亦似乎正在获得记者的身份,今年3月,23岁的美国Blogger 加勒特·嘉勒夫(Garrett M. Graff)获得白宫通行证,进入白宫媒体简报室,参加例行的记者会。然而,最早一批的中国Blogger之一Zheng认为:“当他们(Blogger)被邀去成为事件参与者的时候,性质就发生了变化,事件藉由Blog的呈现不再是自发,而是变成了被利用的策略性的形象工具,就如同好些被收买的主流媒体那样。”在自己的Blog上,他这样写道:“Blogger的价值应当在于他们作为事件的亲历者这一点。他们的Blog书写是事件的一部分,是事件对于自身的呈现。”

  “国内基本上还没有真正的新闻Blog,”Keso说,“因为Blog还不够普及,很多有新闻线索的人还没有写Blog。毕竟这种互联网工具最早的接触者和采用者,都主要来自IT圈。”

  Keso认为传统媒体仍然保持着它的权威性,但是Blog则胜在可以表达更多的因为种种原因而不易或不能出现在传统媒体上的新闻。此外,他表示自己很乐于从那些值得信任的Blogger那里获得内部消息。

  Blogger们的写作与记者的另一不同在于,他们的书写往往带着个人色彩,这会更吸引人。另一位Blogger同时亦是资深IT记者的刘韧表示:“我的Blog只是写给几个人看的或者是给喜欢看的人看的,我没有压力。”他将这种Blog比喻成情书,并认为情书肯定比新闻多。

  互联网进入2.0时代,越来越多的网络功能和内容生成需要用户的深度卷入方可得以实现。诸如网络信息依赖症、网络游戏沉溺症状、寻找陌生人聊天的强迫症已经开始困扰人们似乎越来越脆弱的神经。而Blogger们则在这一深度卷入中畅享着自我表达的快感,通过“创作共享”协议与人们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思、所得,给予人们主流新闻媒体之外的更多选择权。所以,忘掉Blogger们给正在调整报道策略的传统媒体所带来的那些麻烦吧,这绝非Blogger们证明自己价值的惟一方式,接下来的好戏还要登场。

相关链接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media.people.com.cn/GB/36148/3861067.html
http://en.wikipedia.org/wiki/John_H._Hinderaker
http://www.cctv.com/news/world/20050103/100644.shtml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约翰·海德雷克 John Hinderaker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John H. Hinderaker,John Hinderaker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