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桑奇与数字珍珠港编辑本段回目录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还有什么比被没有预料的敌人以没有预料的方式突袭更加严重?
赵楚
上海国防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军事世界POINT》月刊执行主编,长期从事国际战略问题和军事战略问题研究。
要说过去一个月以来最轰动的国际风云人物,绝对非阿桑奇莫属,他的维基泄密网站刚泄露的数万份美国外交密电引发了全球媒体疯狂的追踪报道,也令世界处于极度的价值和思维混乱之中:他到底是英雄还是罪人?抛开维基泄密事件和阿桑奇同伴行动的社会与伦理等意义不说,关注军事的朋友恐怕更关心,这一事件对于当代军事和防务有何意义。从人类漫长的军事实践来看,如此大规模泄密其实无论对于任何强大的国家,在其军事政策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毫无疑问都构成不可承受的毁灭性打击。
当代世界军事发展中最具核心地位的特征是数字化。随着微处理技术的迅猛进步,数字化信息的感知、传输、应用彻底改变了机械化时代的战争形态,以网络为中心的战法革新使得发现和打击的缝隙缩小到几乎为零,也使在数字高科技领先的美国构建了史无前例的军事霸权。简而言之,数字化信息及其传输网络和软硬设施构成了美国新军事革命型战争机器的大脑和关节,反过来说,这也构成了美国国防防卫的最优先目标。所以,自1980年代以来,无论是在从事泛革新理论研究的未来学家中,如撰写《第三次浪潮战争》的阿尔温·托夫勒,还是像直接推动新军事事务革命的美军高阶人士与部门,如五角大楼净评估办公室,一种关于“数字珍珠港”的警告一直未停歇。他们一直在大声疾呼:对美国抱有敌意的国家必定会利用美国和美军高度依赖数字化信息网络的特点,组织科技精英进行出其不意的瘫痪性攻击,以类似当年日军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的模式突袭美国网络系统,从而获得对美国的非对称优势。
美军自身从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便特别重视网络的核心作用,而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美国社会无论工商、政府,乃至整个军队的军政和军令系统也确实面临来自网络的各种鼠标战士的突击,因此,美军早在上世纪末就正式提出网络战的概念,并为此组建了实验性的分队。2002年以后,美军曾多次举行大型演习,以验证美军的网络战进攻及防御能力。2010年,美军在战略司令部之下,正式成立了几乎与传统陆海空等地位平等的网络司令部,由这一机构统率从事专业网络战的美军精英鼠标战士。除军队之外,美国上下十数年来,也在网络安全方面投下巨资,构筑了类似当年中国长城的网络安全防护网。
当从上述背景来看阿桑奇及维基解密网站的震撼性效果,人们可能会有新的启迪。阿桑奇们的行动若就效果来衡量,无疑正是多年来美国预料中的“数字珍珠港”,但其发生的方式却完全出乎美国的意料。首先,这不是什么邪恶敌国的恶意攻击,而是“自己人”出于符合欧美主流价值观的目的而采取的行动;其次,就目前报道来说,这一攻击并非运用了《黑客帝国》式的什么高科技,而不过是正常运用Web 2.0时代因特网的固有方便而已;最后,也许最有意义的是,造成震撼性社会和政治后果的攻击很大程度上是在欧美现行法律的空隙地带,因而连敌意也许都很难界定,相反却激发了数字化时代社会价值的分裂和对抗。
这些特征表明了一件事:多年以来,美国投下巨资的网络防护战略很可能在方向和基本理念上是错误的,也可以说,网络化时代造成震撼性攻击效果的可能并非仅仅是直接的、基于技术力量的传统式敌意攻击,而是网络赋予普遍个人新的干预政策事务的能力,以及社会对这一普遍能力的运用。
说到这里,人们可能很自然会联想“9·11”,诚然,二者虽然性质截然不同,但仔细分析,却大有极值得重视的相通之处。“9·11”之前,美国正处于拥有经过实战检验的新军事革命战力的巅峰状态,50年冷战的对手匍匐在脚下,因而举国上下顾盼自雄,热情寻找所谓“地区中等军事强国”作为下一个对手,从未料到新的最危险和致命的敌人根本不是那些有地区军事能力的国家,而是运用超常打击概念的国际恐怖组织,所以,事件发生后,美国的政策反应是针锋相对的“全球反恐战争”。此次阿桑奇和维基泄密也是这样,在美国网络战力量积极准备与想象中的全球对手全力攻防之际,另一些从未想到的对手却以完全预料之外的手法对国家造成了震撼性的攻击,而且,这一行动不是基于什么特别的高科技,而是基于古老却普遍认同的伦理价值观。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还有什么比被没有预料的敌人以没有预料的方式突袭更加严重?所以,阿桑奇和维基泄密事件的长久影响恐怕真的不容小觑。
维基泄密:外交界“9·11”事件编辑本段回目录
希拉里暗查潘基文 意总理视普京为“大佬同伴”
2010年11月28日晚开始,受到攻击的“维基泄密”网站(WikiLeaks)通过美国《纽约时报》、英国《卫报》、法国《世界报》、德国《明镜》周刊、西班牙《国家报》,陆续公布了自己获得的至少251287份美国驻外250多个使领馆与美国国务院互发的电报内容。
大多数电报由大使、领事及其他外交官起草,内容包括他们对所在国家的政治形势的分析、搜集到的有关人员和事件的背景资料,以及具体政治家和领导人的政治活动和个人信息。他们在信件中还经常会对外国政治家和他们的动机发表批评性言论。意大利外长弗拉蒂尼在密件公开前就已担心,此事将成为“外交界的9·11”,将“摧毁国家间的信任”。
这些外交文件多数发送于2007年到今年2月之间,被怀疑是由一名22岁的前美国情报分析员从美国数据库中偷偷下载,并上传至“维基泄密”的。“维基泄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称,电报涉及“世界上每个国家的每起重大事件”。
这是“维基泄密”第四次将机密文件公之于众。该网站曾于4月曝光美军在巴格达杀伤平民的片段,于7月通过《纽约时报》等媒体公布了7万多份美军关于阿富汗战争的军事机密文件,于10月公开了约40万份美军关于伊拉克战争的机密文件。“维基泄密”还宣布,将于明年年初公布它所掌握的美国一家大型银行数以万计的内部文件。
目前,美国司法部已表示对泄密事件展开刑事调查,国际刑警组织也于12月1日发出红色通缉令,以强奸和性骚扰罪名通缉阿桑奇。
希拉里下令暗查潘基文
不断披露中的电报揭示出,美国国务院已将其部分外交工作者的角色延伸至间谍领域,美国外交官同时还担负搜集其他国家及组织领导人情报的任务。
2009年7月31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签署“国家人工情报搜集令”,要求外交官对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及其他国家的高官进行调查。情报搜集令使用了“人工情报”(Humint)这个间谍术语,似乎模糊了外交官和间谍的界限。该指令发至30个美国驻外大使馆,包括柏林。前国务卿赖斯此前也曾多次下达类似命令。
美国国务院要求其外交工作者搜集的对象“清单”,都明确地体现在电报中:“办公及所在组织名称,名字、职位和名片上的其它信息,电话、手机、寻呼机、传真号码”,以及“互联网和内部局域网的‘控键’、email地址、网址识别-URL,信用卡账户,经常乘坐的航班的乘客号码,工作日程及其它相关的生物特征信息”。在美国,“生物特征信息”通常指虹膜扫描、指纹和DNA信息。此外,美国还想掌握潘基文的管理和决策模式及其对秘书处影响力的信息,还有他与秘书在伊朗等问题上的计划和意图。电报文件还体现出美国对联合国哪个议题最感兴趣。它们包括:达尔富尔/苏丹、阿富汗/巴基斯坦、索马里、伊朗和朝鲜。
一些电报还要求外交官获取支持外国军方和情报机构通信的具体电信网络及某些外国官员的各种个人信息。搜集信息似乎成了外交官的主要工作。
2008年10月,美国国务院要求驻以色列、约旦、埃及等地大使馆获取“巴勒斯坦在影响美国在巴以谈判中的地位方面的计划、意图和努力”等信息,同时要求搜集关于“以色列领导人在管理以美关系方面的意图和策略”的信息。2009年4月,美国驻卢旺达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外交官领命了解当地农作物产量、艾滋病患者率以及中国在非洲对铜、钴和石油的探寻情况。2009年6月在一封发给美国驻保加利亚大使馆的电报中,美国国务院要求获取“保加利亚领导人与俄罗斯官员或商人的私交的具体信息”。希拉里还曾要求获得有关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基什内尔精神健康状况的汇报。
电报中经常提及“线人”的名字和身份。《明镜》周刊在整理所获电报的过程中描述:“美国在柏林有一个广大的线人网络”,“线人甚至遍及德国各州的首府”。2009年10月,一个来自德国自由民主党的线人向美国外交官提供了关于默克尔的基督教民主党和韦斯特韦勒的自由民主党在组成联合政府前的谈判信息。他“年轻、积极进取、忠实于党派”,美国驻柏林大使菲利普·默菲在2009年10月9日编号为229153的电报中这样描述道。
辣评各国领导人
美国国务院与使馆的机密电报中还经常夹杂着对国外领导人及其动机的批评性言论。
在美国驻柏林使馆发送的一份报告中,德国外长、自由民主党领袖韦斯特韦勒被形容为能力有限、虚荣、对美国持批评态度,且“性格奔放”,因此很难在与默克尔的“每次争论”中甘居下风。但在外交政策问题上,总理默克尔才是更宜接触的人,她具有“更多执政和外交经验”。一些电报还将默克尔称作安格拉·“特氟龙”·默克尔,因为她就像特氟龙做的不沾锅,没有什么问题能黏住她。但“她不愿冒险、缺乏创意”。
法国总统萨科齐则被美国的外交官描述为固执己见、脸皮薄、难以捉摸、欺压部长和员工,但是个聪明的政治策略家。去年登陆日纪念日,萨科齐邀请英国首相布朗和加拿大总理哈珀参加,是因为“他的政府已经危在旦夕”。还有外交官形容他“情绪敏感、专制”。
美国从驻莫斯科使馆那里也获得了大量信息,这也是为何华府不看好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的未来的原因。外交电报明确地写着:普京才是“司机”。外交官评价,梅德韦杰夫的表现“平凡无奇,这对其职业寿命有潜在的影响”。该评价发出6天后,外交官总结:“梅德韦杰夫是‘头条人物’,普京才是‘一把手’。”电报还“爆料”,有传闻说,普京经常不去办公室。
普京与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的“亲密”关系,也是美国外交官们关注的内容。美国驻罗马外交官在电报中记录,有一次受邀前往贝卢斯科尼的乡间别墅做客时,电话铃突然响起,正是普京打来的。贝卢斯科尼还盛情招待过普京的女儿。贝卢斯科尼为了参加普京的生日聚会,还曾放到访的约旦国王的“鸽子”。2009年初,美国驻意大利大使发送了一份长达9页的日志来汇报俄意关系。“贝卢斯科尼认为,普京是他亲密的私人朋友。他与普京的接触还将继续多于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日志中还写道,贝卢斯科尼崇拜普京硬汉式的统治作风,并将其视作“大佬同伴”。
除此之外,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伊朗总统内贾德、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土耳其外长等等领导人,都被美国的外交官说过“坏话”。
兰晓萌编译自《纽约时报》、《卫报》、《明镜》周刊、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