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年轻一代的婚恋观:拒绝劈腿 编辑本段回目录
几周前在伦敦一家餐馆里,为我们服务的一位年轻的女服务生喜不自禁,于是我的一个朋友就问她是不是有什么特别开心的事情。
“是的,”她笑容满面地说道,“我刚发现我的父母又重新在一起了。他们已经离婚5年了。”
她今年22岁,而这天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她说。
新的一代人在目睹父母将自己的需求置于子女的需求之上后,似乎已决定不再重蹈这一覆辙。
周末YouGov调查数据显示,18~24岁的年轻人中,91%的人认为结了婚的男女对感情不忠是不道德的。当我看到这一惊人的数字时,我不禁联想到了这位女服务生。
我认为,这数字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这是最受飙升的离婚率之苦的一代人。
这一代人中的太多人频频失眠,辗转反侧苦苦思索,为什么父母不能因为爱他而继续在一起。不管父母怎样对他们说,离婚其实与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他们总还会在内心深处有小小的担心,担心这终究还是自己的过错。
如今,在目睹了父母将自己的需求置于子女的需求之上以后,他们似乎已经下定决心不再重蹈这一覆辙。
当然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我自然更不是在说父母们都应该永不离婚,不管在一起生活是多么苦不堪言。
所以,至少,当今的年轻人对于婚姻的忠诚度有坚定的信念,这一点还是很振奋人心的——尤其是考虑到他们是有史以来对待性事最开放的一代人。
当今的年轻人对于婚姻的忠诚度有坚定的信念,这一点还是很振奋人心的——尤其是考虑到他们是有史以来对待性事最开放的一代人。
诚然,数百年来,人们都认为妻子应该容忍丈夫的不忠。即使是现在,一些妻子依然选择隐忍,而这可能是为了照顾到孩子的感受。
但是对于当今的很多女人而言,忠诚是我们在一段关系中最为看重的东西,因为它让我们坚信自己具有独特魅力,而配偶也正直高尚。一个你倾注了所有信任的人的背叛,不仅令你心碎,更可能永远地毁了你们的关系,哪怕最后你们委屈求全还选择在一起。
那么,如果遭遇配偶的背叛,你该不该离开呢?这个问题可没有个简单的答案——不过我还是不禁佩服那些能够忍着这剧痛,真诚地重新携手创建过去的美好的人们。
最近,美国的知名情感专栏作家丹•萨维奇给出的情感建议引起了一片轰动。他说,从物种的角度来看,我们并不适合一夫一妻制,所以夫妻间应该允许彼此和别人做爱。
但是正如英国情感专家安德鲁•马歇尔所指出,在他的情感咨询生涯中,他还没有见过“不忠协议”在哪一对夫妻身上能够行得通的。而对于“没有情感附属的纯粹性爱”这样的老生常谈——可压根没有这回事,他说。
令人憎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老板多米尼克•斯特劳斯 - 卡恩肯定不同意这一说法。他曾在其命途多舛的纽约之旅中,公开宣称自己有过不下三名性伴侣。但是,我敢打赌他的四个孩子(他两次婚姻的产物——他一共结过三次婚)肯定不会这么认为。
现在情感专家们普遍认为,即使是对于已经成年的孩子,父母的离婚也会给其造成极大的恐慌,因为这会迫使他们开始思考他们此前认为注定是永恒的一些事情。
我们都希望爱能得到回应。不仅仅是夫妻双方如此,孩子们亦然。
美国人婚恋观新趋势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大陆有档婚恋交友真人秀电视节目“非诚勿扰”听说很红,不久前有机会看了其中的几集,的确很有意思。不过,在观看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秘密:很多女嘉宾择偶时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希望男嘉宾与她一起孝顺自己的父母,在回答问题时,只要男嘉宾表示愿意与女嘉宾一起照顾她的父母时,就会获得满场观众的喝彩。“是否孝顺父母”成为择偶的重要条件之一,这在美国年轻人的观念里简直是不能想象的,如果要说美中两国婚恋观有何不同,我以为这可能是最大的不同点之一。
最近看到两份有关美国人婚恋观的调查报告,发现这些年美国人的婚恋观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年轻男性的结婚意愿比女性更高。而美国人的婚恋观与中国人有何不同,也可以从这两份调查报告中看出一个大概。
根据《时代》杂志与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联合调查,对于“是否愿意结婚”这个问题,在所有被调查者中,只有46%的人回答愿意,其中与父母住在一起的人回答愿意的为64%、从未结过婚的人回答愿意的为58%、离婚或丧偶的人回答愿意的为22%。可以看出,虽然从总体上看愿意结婚的人的比例不到一半,但如果不考虑离婚或丧偶因素的话,愿意结婚的人的比例还不算太低,尤其是与父母住在一起者愿意结婚的比例高达近三分之二,说明传统家庭因素对人们的婚姻观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孩子,更感觉到家庭的温暖,也更愿意有自己的家。但从美国的现实情况看,子女成人后与父母住在一起的比例很低,2008年父母与子女一起住的家庭只占27%。我过去有个邻居,他家有个近30岁的儿子与他们一起住,我儿子就常说,这个男的看上去好像很可怜,怎么这么大了还与父母住?
当问到“婚姻是否已经过时”这个问题时,39%的人回答是肯定的,而在1978年时,这一比例只有28%。这三十年来,已经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将婚姻看得可有可无,甚至觉得结婚是老土的过时做法。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中,父母离婚后没有再结婚,但又与异性同居者对子女的影响最大,这些子女认为婚姻已经过时的比例高达62%。使人惊奇的是,具有大学文化程度者赞同“婚姻已经过时”看法的比例最低,只有27%。过去人们的一般印象是文化程度越高,对婚姻的看法越开放,现在看来并非如此。
在对家庭的看法中,77%的人认为结婚对抚养孩子比较有利、37%的人认为婚后可以有正常的性生活、35%的人认为婚后经济上比较安全、29%的人认为结婚后比较幸福。可以看出,在对婚姻的积极看法上,最重要的因素是抚养子女,其他诸如性生活、经济收入、幸福感等都不大重要,所占比例最多只有三分之一。
在婚后“丈夫赚钱养家、妻子料理家务以及照看孩子”的问题上,只有30%的人认可这一模式,而在1977年时,这一比例是43%。这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对丈夫主外、妻子主内的传统家庭模式不以为然。但有趣的是,当问到“谁应该成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柱”时,67%的人认为应该是男性,33%的人认为应该是女性。我看到这两个数据时,深感其中的矛盾之处:男主外女主内不行,但赚钱却依然是做丈夫的主要责任,这对于男性来说,似乎有点要求过高了。
据“配对网站”(Match.com)的统计,在21至24岁年龄层中,男性比女性的结婚愿意更高,这一发现使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分校的社会学家、《婚前性行为在美国》(Premarital Sex in America )作者之一的马克•雷格鲁斯(Mark Regnerus)感到惊奇,他表示2002年的一项调查表明这个年龄段的女性比男性更愿意结婚,也许时代变得太快了,所以现在年轻男性更认同婚姻。配对网站的统计还发现,在25到55岁这一年龄段,女性比男性更愿意结婚;过了55岁以后,男性愿意结婚的比例又开始超过女性。从总体上来看,希望结婚的比例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大,愿意结婚的比例越低:21到24岁者超过75%、25到29岁者为65%、30到34岁者为52%、35岁到39岁者为41%、40到44岁者为38%、45到54岁者为31%、55以上者在18%以下。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婚后女性比较依赖男性,而男性的独立性则比较强。但根据配对网站的最新统计发现,美国女性婚后或同居后比男性更具有独立自主倾向,这与东方女性有较大的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希望有自己的独立银行账户:女性占66%;男性占47%
希望不定时地在晚上与自己圈子里的男女朋友外出:女性占35%;男性占23%
希望更关注自己个人感兴趣的事:女性占78%;男性占64%
希望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女性占77%;男性占58%
希望独自出去旅游度假:女性占12%;男性占8%
我认识的一些华裔夫妇,很少听说有将银行帐户分开的(当然我只是根据平时的交往所做的推测,毕竟这是别人的隐私,没法问的),只有一对夫妇公开告诉大家他们家的帐是各管各的,每个人有不同的分工,比如银行贷款由男方负责,家里的食物开销由女方负责等。而在配对网站的调查中,居然有三分之二的女性希望帐户独立,比例超过男性,说明美国女性在经济上独立意识比较强。这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女性对自己的经济收入有足够的自信心,二是女性并未将丈夫赚来的钱理所当然地视为己有。美国女性的这种经济自主意识如果与东方女性相比的话,我觉得是一大特点。
在找对象的时候,配对网站的统计还发现,在种族与宗教信仰方面女性比男性保守:80%的男性不在乎对象的种族,而女性为71%;83%的男性不在乎对象的宗教信仰,女性则为62%。这一点似乎可以对许多美国男性与中国女性交友结婚,而相比之下美国女性与中国男性结合比较少这一现象做注解。
根据《时代》杂志与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人们对好妻子的期望是必须做到以下几件事:成为一个好母亲(90%)、将家庭放在第一位(74%)、好的性伴侣(48%)、受过良好教育(39%)、做好家务(28%)以及赚钱(19%)。
与此同时,对于好丈夫的期待是必须做到以下几件事:成为一个好父亲(93%)、将家庭放在第一位(82%)、好的性伴侣(48%)、赚钱(41%)、受过良好教育(36%)、做好家务(32%)。
从上面对好妻子好丈夫的不同期待看,成为好母亲(好父亲)、将家庭放在第一位以及好的性伴侣依次占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位。但使我感到有点疑惑的是人们对好丈夫的要求似乎苛刻了些,比如赚钱在好丈夫的要素中占到第四位,高达41%,同时做好家务这一项的比重男性比女性还高(男性32%,女性28%),男性又要多赚钱又要多做家务,看来美国男人不好当啊。这项调查最使我意外的是有关教育在成为好妻子好丈夫中的比重,女性居然比男性高(女性39%,男性36% ),这与中国人的传统看法大不一样,这表明在婚姻中,美国人没有中国人对男性的教育程度看得那么重。
《时代》杂志与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发现,即在回答“你是否认为每 个人只能得到一次真正的爱”时,69%的人持否定态度,只有28%的人持肯定态度。这也许可以从侧面说明美国离婚率高的原因,因为大多数人认为在人的一生中,真爱并非只有一次,可能有许多次,这个真爱结束了,可以去寻找下一个真爱。与此同时,回答“你是否找到你的真爱”时,有79%的人回答说找到了,只有17%的人回答说没有找到。看来美国人对“真爱”很有自信心。
从以上的简单介绍中,可以看出一个趋势:目前美国人的婚恋倾向是女性男性化(婚后独立意识增强),男性女性化(婚后独立意识不及女性),男女双方向中间靠拢。
不过,虽然在结婚年龄、选择对象、婚后自主等方面这几十年来有许多变化,但在人们的婚恋观中,唯一不变的是“爱”。当问到为何要结婚这个问题时,已经结婚的人以及没有结婚的人都将“爱”作为最重要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已婚者中回答说“爱”的比例高达93%,未婚者也有84%的人回答说是“爱”,其次是“一生的承诺”、“友谊”、“生养孩子”以及“经济稳定”。看来,爱情在婚姻中是不老的常青树。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调查,2009年美国人首次结婚的年龄中间值男性为28.1岁,女性为25.9岁;而在1960年时,男性为22.8岁,女性为20.3岁,半个世纪以来男女结婚年龄平均推迟了5年。婚龄的推迟对整个社会发展影响巨大,不但涉及到家庭这个社会的重要元素,也涉及到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经济、文化问题,这是需要另外撰文介绍的话题。
雾谷飞鸿 http://blogs.america.gov/mgck/